《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述《阿弥陀经》大意之法语)
下面459页:
述《阿弥陀经》大意之法语
这段也不长,意思也好懂,我大略地把它边读边简单地解释一下:
上人曰:
《阿弥陀经》不可领解为只说念佛往生,
虽文有隐显,
以广略之义领解者,
悉说四十八愿之经也。
这是第一段。《阿弥陀经》你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只是讲念佛往生。这里可能大家就有疑问了:「善导和尚不是说,净土三部经是唯说专念名号得生吗?怎麽说不是只说念佛往生呢?」这里有广略之义。如果简略讲,《阿弥陀经》所讲的就是一件事:念佛往生。为了告诉我们念佛往生,首先讲了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那是我们往生的处所;然後讲六方诸佛的证诚,那是给我们往生增长信心;中间最重要的就是往生的方法,「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日……七日,一心不乱。」它的根本宗旨是说念佛往生,不过:
「文有隐显」:「文有隐显」是什麽意思呢?就是在经文方面,有的是比较──「隐」就是不怎麽明显,隐藏;「显」是明显。以广略之义来理解的话,都是说四十八愿。如果以《无量寿经》来讲,四十八愿讲得非常鲜明。在《阿弥陀经》里边,就不那麽鲜明。底下就解释为什麽这样说呢?法然上人就解释说:
此经言:
「舍利弗!如我今者,
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
阿弥陀佛之功德,即是四十八愿也;
说念佛往生者,指其中第十八愿也。
就把《阿弥陀经》分成两大块。总体来讲,「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那是指整个四十八愿;其中说到念佛往生的,就是刚才我们说的那一段,就是指第十八愿。
这个道理很显明。比如说:《阿弥陀经》里面讲:「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这就是第一愿,彼佛国土无三恶道,以及第二愿「不更恶道」,等等,愿成就了。所以,《阿弥陀经》是讲四十八愿。
这一段文这样说起来,显示法然上人也好、善导大师也好,他们都是站在《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立场来解释净土三部经。这样,净土的经文就会贯通一致,就有根。不是离开四十八愿单独讲,「《阿弥陀经》是《阿弥陀经》,《观经》是《观经》」,不是这样的。《观经》也好,《阿弥陀经》也好,甚至一代藏经当中,所讲到极乐世界种种庄严的,种种功德的,都是四十八愿的愿成就文,都是说四十八愿成就;只要讲到念佛往生的地方,「劝进念佛之处」,都是第十八愿成就文。这是善导大师的一贯思想。所以,善导大师在解释《观经》的时候,在〈序题门〉当中一开始就说:「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以《大经》的宗旨来解释《观经》。
其他的法师来解释《阿弥陀经》、解释《观经》,未必有这样的眼睛。所以,往往就不能贯穿三部经,尤其又没有站在阿弥陀佛本愿的立场上,往往会偏於某一方面。如果是学圣道门,原来是哪一宗的,就偏到哪一宗去了。
善导大师是净土宗的开宗祖师、阿弥陀佛的化身,他的脚跟时刻站在阿弥陀佛本愿的立场来解释净土三经、解释净土门。所以,在《观经疏》的结尾,他说:「上来虽说定散二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望佛本愿」就是释迦牟尼佛讲这部《观经》,从头到尾他心中所悬望的目标,也是善导大师解释这部《观经》,从头到尾心中所依据的标准。所以,这个就是我们净土宗的一个依据。
这两段就透露出这麽一个资讯。这样,在法义上面也给我们增加了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们就不会单独地、个体地看一段文或者一部经,而会整体地从阿弥陀佛的本愿──四十八愿的立场来看。下面一段:
又此经言「一日七日」,
不可领解为只限一日七日。
善导和尚之《观经疏》第四释云:
「从『具此功德』以下,
正明修行时节延促:
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
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发心以後,
誓毕此生,无有退转,
唯以净土为期。」
因为《阿弥陀经》讲「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有人就误解说「那就念一天、七天了」。法然上人说:这个不是只限一天七天。在我们上次法会的讲义当中,把《阿弥陀经》这段经文与善导大师的解释对照,关於「一日七日」,善导大师都有详细的解释,都解释为「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
这里,法然上人所引用的文是《观经疏》第四〈散善义〉当中,在解释「上品上生」的地方,说「具此功德」,文中所讲的,并不是指念佛,是讲修行精进勇猛,是讲的一日七日持戒了,一日七日修行六念了,回向往生的。善导和尚解释,就解释为一辈子的行业,叫修业时间的延促。法然上人把它引过来之後,专门针对念佛来解释。这里也显示一个意思,就是以善导大师解释上品上生,他的修行时间延促,都是指念佛的。即使上品上生,他的本来意旨也是念佛,不会有隐显。因为整个《观经》的宗旨,他所归结的趋向,就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所以,也从这里看到。下面第四段:
此即《阿弥陀经》一日七日之义也。
此释有三意:
一者从多向少。
所谓「上尽一形」,然後「下至一日、一时、一念」,这是从多到少。
二者从少向多。
从一念、一时到一辈子。
三者大意,
亦即一发心以後,无有退转。
这是大意,这个就是总结性的。
初之二者,非要。
「初」、「二」是「从多向少」,「从少向多」,这个不是很重要。
後之一者,其要也。
「後之一者」是什麽「要」呢?就是「一发心以後,誓毕此生,无有退转」。这个发心是发什麽心呢?
总之,发往生心之後,
毕生不退,为其大意。
一旦发起往生心,愿生净土,真实愿生净土。所谓的「三心」,真实深信弥陀的誓愿,一向念佛,求愿往生,这个叫做「往生心」。一旦发起此心以後,一辈子不再改变。所以,「毕生不退」。这是宗旨、原则。
下面这段是讲《阿弥陀经》跟我们众生有缘,不管中国,不管外国,这部《阿弥陀经》是寺院也好,丛林、居士,早晚殿都必定要念的。其他经未必。所以,这部经是特别有缘。这一段就不用念了,大家回去看看就很明白。我们继续往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