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谈开示

  1. 「二河白道喻」给念佛人的启发
  2. 《示病友》讲记(二)
  3. 《示病友》讲记(一)
  4. 爱的建设
  5.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
  6. 学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随」「三不」
  8. 如何面对法义之争
  9. 认识「观世音菩萨」
  10. 净土法义的修学次第与弘法原则
  11. 净土思想的善导者
  12. 《观经》教眼
  13. 纯粹的净土宗(三)
  14. 纯粹的净土宗(二)
  15. 纯粹的净土宗(一)
  16. 学僧工作 爱心为本
  17. 好好照顾自己
  18. 惜福与环保
  19. 念佛与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与念佛
  22. 不问罪福 称名必生
  23. 关於道场的软硬体建设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风学习(三)
  26. 宗风学习(二)
  27. 宗风学习(一)
  28. 弥陀之家 爱心为本
  29. 於「弘愿寺」为莲友开示
  30. 为「福圣寺」常住僧众开示
  31. 书读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让法义入心──多闻熏习
  33. 流通法宝即是做弥陀的手足
  34. 南宁问答
  35.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四)
  36.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三)
  37.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二)
  38.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一)
  39. 净土宗特色
  40. 净土宗宗旨(二)
  41. 净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网上莲友问(三)
  44.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下篇)
  45.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中篇)
  46.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上篇)
  47. 净土宗行人的时代感与使命感
  48. 「净土宗如理论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三)
  50.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二)
  51.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一)
  52. 於「净土宗中山念佛会」答莲友问
  53. 於「净土宗中山念佛会」开示
  54. 於「弘愿寺」为僧众开示
  55.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皈依开示
  56.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二)
  57.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一)
  58. 净土宗如理论答七要事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

  1.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二)
  2.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一)
  3.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
  4.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九)
  5.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八)
  6.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七)
  7.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六)
  8.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五)
  9.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四)
  10.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三)
  11.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二)
  12.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一)

《净土宗概论讲记》

  1.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八)
  2.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七)
  3.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六)
  4.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五)
  5.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四)
  6.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三)
  7.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二)
  8.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一)
  9.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
  10.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九)
  11.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八)
  12.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七)
  13.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六)
  14.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五)
  15.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四)
  16.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三)
  17.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二)
  18.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一)
  19.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
  20.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九)
  21.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八)
  22.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七)
  23.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六)
  24.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五)
  25.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四)
  26.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三)
  27.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二)
  28.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一)
  29.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
  30. 《净土宗概论讲记》(九)
  31. 《净土宗概论讲记》(八)
  32. 《净土宗概论讲记》(七)
  33. 《净土宗概论讲记》(六)
  34. 《净土宗概论讲记》(五)
  35. 《净土宗概论讲记》(四)
  36.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
  37.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
  38. 《净土宗概论讲记》(一)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1. 第43课:释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课:释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课: 一、三经要点(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课: 一、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特色 二、三经要点(一)
  5. 第39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五)
  6. 第38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四)
  7. 第37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三)
  8. 第36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二)
  9. 第35课: 一、弥陀光明,唯摄念佛──善导大师「唯摄念佛」之文(二) 二、称名一声,顿超生死——《观经》「称名往生」之文 三、称名一行,总超万行──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一)
  10. 第34课: 一、弥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导大师「溺水偏救」之文 二、弥陀光明,唯摄念佛──善导大师「唯摄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课: 一、不顾贪瞋,称名必生──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论凡夫,只论弥陀──善导大师「凡夫入报」之文
  12. 第32课:不顾贪瞋,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课:不虑妄念,称名必生 ──源信大师「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课:不虑妄念,称名必生 ──源信大师「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课:不问罪福,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课:不问罪福,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课:不问时节,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时节」之文
  18. 第26课:不择众机,称名必生 ──法照大师「瓦变成金」之偈
  19. 第25课:诸佛作证,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课: 一、名号本义,称名必生──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三) 二、诸佛作证,称名必生──善导大师「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课: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二)
  22. 第22课: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一)
  23. 第21课:本愿不虚,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本愿四十八字释」之文
  24. 第20课:定业与助业 ──善导大师判「正助二业」明傍助业专正定
  25. 第19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三)
  26. 第18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二)
  27. 第17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一)
  28. 第16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三)
  29. 第15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二)
  30. 第14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一)
  31. 第13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三)
  32. 第12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二)
  33. 第11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一)
  34. 第10课:信机与信法 ──善导大师释「机法深信」而弃自身归弥陀
  35. 第9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课:难行与易行 ──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二)
  40. 第4课: 难行与易行 ──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一)
  41. 第3课:善导大师思想概述
  42. 第2课: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二)
  43. 第1课: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

  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临终时示门第之法语)
  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辨食鱼之法语)
  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妓女之法语)
  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四郎之法语)
  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重衡之法语)
  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忠纲之法语)
  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赖纲之法语)
  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无品之法语)
  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尼众之法语)
  1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信寂之法语)
  1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随莲之法语)
  1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道遍之法语)
  1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乘愿之法语)
  1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圣光之法语)
  1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隆宽之法语)
  1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述《阿弥陀经》大意之法语)
  1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从配流上洛之後开示之法语)
  1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21~25)
  1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6~20)
  2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1~15)
  2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6~10)
  2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5)
  2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三心料简(一))
  2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21~总结)
  2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46~小结)
  3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5)

石家庄念佛开示

  1. 石家庄念佛开示(四)
  2. 石家庄念佛开示(三)
  3. 石家庄念佛开示(二)
  4. 石家庄念佛开示(一)

念佛往生开示

  1. 念佛往生(问答部分)
  2. 念佛往生开示(正文)
净土宗
净宗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宗法师 > 法谈开示
top

法谈开示

流通法宝即是做弥陀的手足

──慧净法师、净宗法师10月19日於福圣寺开示

 

(缘起:19日傍晚,西安童居士带领20余位居士来福圣寺,净宗法师及慧净法师即兴开示)

 

净宗法师:

       法宝流通工作,它的责任、意义非常重大。从总的趋向来讲,我们弘愿寺的法宝相对於信众的需求面,还是沧海一滴,还是太少了。法宝流通出去谁看?流通到哪个地方?莲友领会到什麽程度?这些方面倒不是我们顾虑的。西安有四十万三宝皈依弟子,我们流通的还是很少,弘愿寺那边会大力支持,这也是我们的重要工作。佛海居士讲过一句话很好,「国家再穷,不能穷教育;弘愿寺再穷,不能穷法宝流通」,这项工作我们会长年坚持不懈。其他的可以没有,法宝一定要有!建寺院的目的是什麽?就是要弘法利生。那麽其他方面需要做什麽,只是阶段性的互补互助。

 

       我们从最初开始,不是说先有寺院後流通法宝,我们是先流通法宝,然後有弘愿寺。没有弘愿寺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在做弘法的事业。弘愿寺在2004年才开始建,2007年有了一期规模。在这之前,从九几年开始,我们就在流通法宝了。

 

       上人也一样(我们这个家风是从上人那里传来的),上人的父亲留下一笔遗产,上人没有拿来建寺院,而是全部印经书,各个地方免费赠送。

 

       我也是在大陆的某个寺院看到了上人编的这些书。那时候我在福建,後来到九华山,跟净安法师,我们就在一间小房子里印啊印啊,然後自己打包。後来又到宣城我老家那边,也是租的房子,自己印佛卡,然後覆膜,然後用手推车推到邮局打包。我们成了打包、找包的技术能手,我告诉他们怎麽叠纸比较平滑,怎麽打包速度比较快——就是一点一点做。我们几个人,土工做法,跟现在你们这个团体比,那没法比。这样做完之後,也会有信众来,也讲法,同步并行。後来地方不够了(光有住的地方也不行啊),就盖了一座小精舍,在双塔新村。然後还不行啊,就规划建寺院,考察各个地方,最後才建。

 

       一开始建寺院的时候,其实只有一百来万。这一百来万,完全是法宝流通的钱,我们就以这个为基础。有一段时间风声比较紧,那是在2000年左右,要赶紧决策。因为这个钱是信众拿来流通法宝的,最坏的打算要有,对不对?因果方面、信众得利方面要考虑。後来我就说,在最短的时间把这些钱全部印成经书法宝,然後就一锤子买卖,把它们发布出去,无论怎样,最起码法宝流通出去了。结果我们这样把法宝流通出去之後,不仅风声过了,而且发现这个钱还用不完。後来我们因为有建寺的需要,就开始建寺院。弘愿寺是从2004年,大概一百多万开始(也是欠的法宝流通的钱)启建,等到三年一期工程建完之後(这个过程也在流通法宝),还有一百多万留在那个帐号里,所以这个也是不可思议的。

 

       目前法宝流通方面,佛海居士的决策我非常赞赏:法宝流通跟财务方面分成两条线,禁止比对哪个地方法宝流通多少、钱来多少。「我给你这麽多法宝,你来的钱这麽少」,财务人员有这职业习惯。如果一沟通的话,他就对流通人员说:「你看,那个地方老出不进,钱来得少,你们给他少给一点。」

 

       我们不是的。我们法宝流通人员不管钱,财务人员不许打探流通情况——两条线,这就让他们做事的时候没有障碍,法宝流通没有障碍。

 

       我们每年都有法宝流通方面的预算,目前这项工作还要加强一点。其他工作,比如寺院建设,是阶段性的,而长期、规范性的工作,还是要大量地投入到法宝流通方面。

 

       西安是我们重点扶持的地区,正好也在建寺院,这样的决策方案可以参考。先做法宝流通,做铺垫,培养信众基础。信众就像有源之水,将来必有好的效果。

 

童居士:

       大家都比较支持。因为我在这边一直都在做,西安的佛教界对我还是非常认可,宗教局也好,佛协也好,都很支持。我经常护持寺院,他们经常打电话。很多法师的房里就放着上人的书,还有师父的书,也不知道谁送的。他们有些可能会比较排斥,但是偶尔也会看。我们在流通的过程当中就发现,有的寺院虽然他们的老和尚(他修禅)比较排斥,但是他们的房里也放着我们的法宝。

 

净宗法师:

       需要一个过程。像老和尚,他往往比较忙,未必能够系统地全部了解,系统了解之後才会改变。我所知道的,他们都忙得很。

 

       还有就是跟他讲的人。跟他比较贴近的居士,如果不够了解,讲得也不够圆满,他也就不能如实了解;反映情况的人也不是童居士他们,都是对童居士有意见的人去反映,就像照哈哈镜,都已经变形了,去告诉老和尚,老和尚一听,「这哪里行啊?」他就说不行。教理比较细微,了解之後就不会这样。有些时候需要时间。

 

童居士:

       今天给咸阳送法宝,他们就非常欢迎,「你们赶紧拿过来,我到各个寺院再去送」,他们从没读过这样的法宝。有些法师也没读过,有位法师有点吃惊:「这从哪来的?」我说安徽弘愿寺。「还有没有?」我说多得很。「你赶紧拿过来。」所以呢,厚厚的一本《善导大师全集》,我都送给各位法师去看,居士一般不太结缘。那天我们去终南山供奉的时候,住茅蓬的师父每人都送了,我们一共带了十七本。我们送法宝的时候,会根据对方的根机区别对待。

 

慧净法师:

       有个概念。印书的人反而要感谢、感恩送书的人。为什麽呢?人家花钱来助印,我们也把书印出来了,可是印了好几千册,仓库堆不下,还要去租仓库来堆,所以感恩这些及时把法宝流通出去的人。(莲友答:南无阿弥陀佛。)流通法宝的人,等於是阿弥陀佛的脚、阿弥陀佛的手、阿弥陀佛的嘴一样。阿弥陀佛无形无相,看不到,听不到,也摸不到。要想看得到、听得到、感受得到,在哪里?就在文字上,在法上。阿弥陀佛发愿说:

设我得佛,
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
不取正觉。

 

       阿弥陀佛又说:

我若成佛道,名声超十方,
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

 

       好了,他发的这个愿,他怎麽去运作?怎麽去使诸佛来咨嗟赞叹他的名号,使他的名号能够普闻於十方?要靠什麽?靠大家。所以大家是在推广阿弥陀佛的名声,是在使十方诸佛咨嗟,使十方众生普闻佛的名号。所以大家要觉得「我所做的工作,是为弥陀做手足的工作」,这个不平凡,这个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

 

       我看大家所佩带的这个标志是一个佛塔,上面缺了一个角,这是善导大师的崇灵塔。崇灵塔原来是几层,你们知道吗?不知道。你们数数现在的是几层?(莲友答:十一层。)十一层。原来的是十三层,现在十一层,顶端缺了两层,等於缺了一个角。当然,经过一千三四百年的时光,还是巍然矗立在那里,这个也很不容易。很多塔都倒塌了,渐渐残破了,但善导大师的崇灵塔还是很庄严,除了缺了一个顶。

 

       2003年,甘肃有一位法师在麦积山上打坐,寂静当中,忽然发现前面的空中出现一座巍巍壮观的佛塔,可是这座佛塔却没有顶。佛塔上方出现一尊弥陀古佛(他说是弥陀古佛)。事後有人问他:「你怎麽能认定那是弥陀古佛呢?」他说:「这尊佛就是很早以前画像中常见的那尊阿弥陀佛,现在这种画像不常见了。」他也不晓得他见到的这座佛塔是不是存在,跟这尊阿弥陀佛又有什麽关系,只是心里觉得奇怪。

 

       从山上下来後,他想到外面去参学,就乘车到了西安。可是人生地不熟,不晓得到哪里去。正在茫茫四顾的时候,有一位居士过来了,问他:「师父,你要到哪里呀?」他说:「我从甘肃来,也不晓得要到哪里去。」「这样啊,你咋不去香积寺啊?」就带他到香积寺。他本来也不晓得有没有香积寺,有人带他去,就不妨到那里挂单,到那里参学看看。一到香积寺,一见这座佛塔,他就眼前一亮,「这座塔跟我在麦积山打坐看到的一模一样,都没有顶」。刚好守塔的师父有事外出,就请他帮忙守塔,所以他就守了十天。

 

       过了几年,2009年6月份的时候,他回到了甘肃。一天,一位修学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居士外出办事,经过这位法师临时挂单的寺院,就想到这位师父,「如果这位师父能够信受善导大师净土思想,进而能够传播的话,那多好。但是书送给人家,人家不晓得收不收啊?」就先打电话:「师父!我这里有几本善导大师净土教理的书,想送给您,不晓得您想不想要?」没想到法师很欢喜地说:「我要,我要,我和善导大师有缘。」这位居士好奇地问他怎麽和善导大师有缘,他才把「跟善导大师有缘」的故事讲出来。

 

       你看,这个真的是有缘!人还没有来的时候,就预先有那个预兆,就预先让他看到崇灵塔。崇灵塔是供奉善导大师舍利的,善导大师又是弥陀示现,又是唐朝的,是古老的,所以这是古的阿弥陀佛:这些都是有因缘的。

 

       善导大师虽然往生至今已经一千三四百年了,可是他还在观机逗教,还在随缘说法,以此圣境接引这位出家众。

 

       我看到你们佩带的这个标志是这座塔,就联想到这个典故。

 

       我曾经很肤浅地写了一本《善导大师略传》(随身书),但历史传记所载其实是不完整的,善导大师一生的事蹟,就像他的部分着作一样,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我在台湾,发现当初所写的善导大师略传有所欠缺,现在就加进几段补遗,把它印出来。将来再版的时候,会把它补充进去。刚刚所讲的那一段现代故事,我也把它印在上面。

 

       其实有关善导大师的奇人奇事倒是蛮多的。譬如说2008年,我跟净宗法师到重庆,就有一位莲友很踊跃欢喜地跟我们汇报。他说,当地有一位老居士,虽然学佛也念佛,可是对於往生没有把握,没有安心感,好多年就是这样过来的。这位莲友觉得如果不把善导大师专修念佛的法门介绍给老居士的话,就非常可惜。有一天,就跟老居士约好,带着有关这方面的法宝到他家,交谈修学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相关问题。谈话当中,这位莲友就跟老居士谈到善导大师是弥陀化身,说时右手自然向前一挥,只见客厅的电视萤幕自动出现了一个彩色的画面,上面有九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是什麽大字呢?就是「善导大师系弥陀化身」。这一情景突然出现,让他们很惊讶。为什麽呢?电视是刚关上的,没再打开,怎麽会出现佛教的画面呢?光碟机也没有放光碟,怎麽会自动打开?这九个大字是怎麽来的?所以他们当下就很感动。类似这种,是现代的有关善导大师灵异的事蹟。

 

       大家身上都佩带着崇灵塔,善导大师的精神,他的舍利,他的法,都跟大家怎麽样呢?与你们同在,同出同入,同在赠送阿弥陀佛救度的法宝。这个意义啊,非常微妙不可思议,非常好!大家说对不对呀?(莲友答:对!南无阿弥陀佛。)大家赠送的,都是弥陀救度的法宝。弥陀示现在我们娑婆世界的,在我们中国的,就是佛教的黄金时代——隋唐时代的善导大师。善导大师专修专弘阿弥陀佛的法,所以你们跟善导大师合体,跟阿弥陀佛合体,在赠送阿弥陀佛的法,来救度所有的众生,这个实在是意义不同寻常。

 

       净宗法师要我报告善导大师的一首偈语。其实,要我来解释这首偈语,恐怕不能把善导大师写这首偈的那种心、那种精神解释出来,百分之一都解释不出来。可是我觉得,这一首偈语,如果能够把它背下来,偶尔来吟咏它,这样不但增长我们的智慧,也能够增长我们的信心和法喜;同时,也会跟善导大师心心相印,互相振动;也能够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为什麽呢?这四句二十八个字,可以说是《阿弥陀经》的精华,也是净土三部经的精华,也可以说是释迦牟尼佛所说一代教法的精华,也可以说是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人世间讲经说法的目的。可以说,这首偈语把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正报庄严都显现出来,把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也显示出来,因为这首偈语是在解释《阿弥陀经》的核心经文。

 

       一部经,核心在哪里呢?如果把它归纳起来的话,只有两个。不管经有多长,都在讲这两件事情。第一件就是目标,第二件就是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目标跟方法。

 

       《阿弥陀经》讲什麽?讲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极乐圣众是正报,环境是依报──「黄金铺地,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还有七宝楼阁,还有七宝池、八功德水、众宝莲花」,还有到那里六根接触六尘,就能够「不退转」,就能够「一生补处」。就是在讲这一些,让我们来向往极乐世界。

 

       「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没有六道轮回的苦,没有变易生死的苦;有阿罗汉的乐,有菩萨的乐,有佛的乐,而且所有的愿望都能够满足。所以天亲菩萨在《往生论》中就说:

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我们学佛的人,不管出家在家,都是安贫乐道,过简单朴实的生活。对我们来讲,我们所要所求的并不多,只要一个就好了——成佛。我们只求成佛,其他可有可无。到了极乐世界,我们所愿乐的,所盼望的,所喜好的,通通能够满足,包括成佛。

 

       极乐世界是这样高妙的境界,让我们来欣慕向往!好了,如何去呢?有什麽条件吗?

 

       在《阿弥陀经》里面,没有说其他任何法门,只说了一个,就是「执持名号」。也就是说,执持名号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除了执持名号以外的,都不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靠那些要往生极乐世界的话,恐怕不可能,所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因缘得生彼国」,只可以「执持名号」得生彼国。

 

       执持名号,你只要这一辈子都专一念这句弥陀名号就可以了,既简单,又超越。所以说,若一日……若七日,若八日……若八年……若八十年……尽一辈子。那麽「一心不乱」,「一」者不二,不二就是专;「不乱」就是不杂乱,不杂乱也是专。你只要专又专,专到只要这一句名号,那就百分之百必定往生。

 

       就好像台湾的高速公路,因为台湾比较小,从北到南、从南到北就是高速公路最快。一旦上了高速公路,只有前进,不可能倒退,只要上了高速公路,从高雄上了高速公路,不到台北你到哪里?你能到哪里?所以你只要专复专的话,你不到极乐世界成佛,你能到哪里?除非你不专,在半途就从匝道下去,到别的地方了。

 

       所以,善导大师就用这首偈语把《阿弥陀经》的核心,也就是目标跟方法,把它扼要地显露出来。懂得善导大师思想的人,就会注重这首偈语。今天净宗法师拿从弘愿寺带来的一幅字,我一看,哦,就是这首偈语。

 

       我们合掌,我念一遍,大家跟着念一遍。

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这首偈语总共二十八个字,把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都融合在一起。

 

       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是什麽境界呢?是「无为涅盘」的境界。「极乐」,在《无量寿经》也说「安乐」或者「安养」,在《观经》《小经》是说「极乐」;天亲菩萨《往生论》是说「莲华藏世界」,莲华藏世界是佛的世界,到了那里,只能成佛,而不是成为菩萨、甚至倒退为阿罗汉,所以说为莲华藏世界。

 

       「极乐无为涅盘界」:「无为」跟「涅盘」一样,无为就是涅盘,涅盘就是无为。怎麽说涅盘就是无为呢?因为无为就是不经过人工造作,经过人工造作都是有为。无为,就是天然的,自自然然的,不加工用的,不加工用就是不加人工造作。人工造作,经过某种过程,到达某种境界,循序渐进,有时间性,有阶位性,有自己的努力。如果那样的话,就是有为。可是极乐世界是佛的境界,所以说是「无为」,到了成佛,就进入无为境界,所以无为叫涅盘。「涅盘」是印度话,翻译成汉语就是「灭度」,也就是说他是不生不死,非空非有,而且也是不变不失的,叫做涅盘。我们世间所看到的,不管有形无形,不管存在於我们地球的,还是存在於外太空的,都是有生,所以有灭,时刻在变动,终有一天会消失。

 

       极乐世界是涅盘的境界,也就是真如的境界。「真」,就是不假,「如」就是不动。我们真吗?我们不真,我们都是贪瞋痴在起作用。可是贪瞋痴是贼,不是主人,而一般人都是认贼为主;我们晓得是贼,但是与贼为伴,不能回归真正的家乡。

 

       只有极乐世界才是真正的家乡,因为一旦到了极乐世界,就能够不假功用而成佛。《无量寿经》说我们到了极乐世界都是一生补处,一生补处就是等觉,等觉就是候补佛位。为什麽不是佛呢?因为一个世界只能有一尊佛,极乐世界已经有阿弥陀佛了,你怎麽可能又称佛呢?你要称佛,可以到别的国土去称佛,在极乐世界通通称为一生补处。好像国王还没有退位,国王的儿子只能在东宫,称为东宫太子;一旦国王退位,随时登基为王。

 

       《阿弥陀经》说:

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

 

       这是鸠摩罗什所翻译的。现在发现的梵文《阿弥陀经》里是怎麽说的?它是说:「众生往生到极乐世界,都是清净的、不退转的、一生补处的菩萨。」

 

       清净,就已经代表一切了。为什麽呢?极乐世界又叫安乐世界、安乐国,「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安乐」这两个字从哪里来?从《无量寿经》来。《无量寿经》说极乐世界是怎麽样的世界呢?

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
次於无为泥洹之道。

 

       意思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国土是清净安稳的。什麽是清净呢?只有佛才是清净,其他没有清净,即使是菩萨。你在第一个阶位,就还有四十个阶位没清净。所以一层一层一层一层,到了究竟位才是真正清净。《无量寿经》这里说极乐世界是「清净安稳」,「安稳」就是不变动,所以极乐世界是清净无染、不变动,所以叫做「安」。

 

       《无量寿经》又说「微妙快乐」。乐有层次,我们凡夫的乐就是五欲之乐;天人的乐,四禅天最乐;到达罗汉的话,罗汉最乐。可是跟佛比起来的话,这些都不是究竟的,尤其是娑婆世界的乐,其实是苦的因,不是真正的乐。真正的乐就是涅盘大乐,就是佛的乐。所以佛进入了涅盘,不生不灭,那种清净安稳的乐不会变动。既然不会变动,就是永恒存在,不会消失。我们身体有新陈代谢、生老病死,都会变动,死了,身体就消失了。这个宇宙有成住坏空,空了,也就消失了。极乐世界清净安稳,不会变动,不会消失。而且那种乐是微妙的乐,「微」就是很细微,「妙」就是不可想像,凡夫也好,小圣也好,菩萨也好,难以想像,没法形容。所以,极乐世界也叫做安乐世界,鸠摩罗什翻译成极乐。


       这个极乐,也就是无为,也就是涅盘的境界。不到那里则已,一旦到那里,是要成佛的,是不假功用的。如果说到那里还要经过多少时间的学习,经过某一个阶位,一阶一阶上去,到最後才能成佛的话,那就不是极乐世界了,那阿弥陀佛为我们众生以五劫的时间思惟发下的四十八大愿,兆载永劫的时间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来完成的极乐世界,却完成了一个有为的极乐世界,那岂不是很没有价值吗?所以善导大师就说,到了极乐世界,大家都成佛。善导大师怎麽讲呢?他讲:

既见花台心踊跃,随佛逍遥归自然。
自然即是弥陀国,无为无漏还即真。
行来进止常随佛,证得无为法性身。

 

       这首偈语就显示我们随阿弥陀佛很逍遥自在地归入自然的境界。归入自然的境界就是「行来进止」常常跟阿弥陀佛在一起,当下就能够证得「无为法性身」。法性就是我们的佛性,就是成佛的意思。善导大师又说:

四种威仪常见佛,行来进止驾神通。
六识纵横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也就是说,我们到极乐世界是自然有神通,而且六根对极乐世界的六尘,当下都能够开悟成佛,不假思量一念功。不是说「哎呀,我要这样修,要那样修,经过什麽什麽的阶位……」旷劫以来我们所造的罪业,是真的还是假的?大家说是真的还是假的?是假的。永嘉大师《证道歌》有一句话:

梦里明明有六趣,
觉後空空无大千。

 

       我们在做梦的时候,一切都是真的,是不是?苦乐祸福所作所为都是真的。梦如果不醒的话,永远不醒永远是真的;但是醒过来的话,千年的古梦怎麽一下子就没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後空空无大千」。人睡觉做梦,是小小的梦;那麽这一辈子呢,是短短的梦;六道轮回是长梦。那你说是真的还是假的?假的。所以昙鸾大师就说了:

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
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
是故名不实功德。

 

       你看,生而为人容易吗?不容易,要五戒圆满;生天更不容易,要十善成就。可是,这是真的吗?是假的。释迦牟尼佛就说了:

从天生地狱,
从地狱生天。

 

       也就是说,天的寿命尽了,那你生到哪里去呀?一定堕落嘛!刚好地狱的业果显现,来生就往地狱转;那地狱的果报尽了,他过去世生天的果报成熟了,就从地狱生天了。

 

       释迦牟尼佛又说:

虽复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
命终之後还堕三恶道中。

 

       非非想天,难不难呀?那非常难,禅定的功夫要达到最高的。世间人,不管出家在家,只要他有禅定,就有神通。只要有这麽一个人的话,即使天涯海角,大家都会包飞机一窝蜂地去向他顶礼,请他摸顶授记。但是,以佛的眼光来看,那个还是不究竟,而且跟地狱没有两样,跟三恶道没有两样。所以,你说真的还是假的?

 

       有一句话:

世间虚假,唯佛是真。

 

       世间就是三界六道。释迦牟尼佛就说: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可是一到极乐世界的话,这一切等於立刻梦醒。

 

       昙鸾大师又有一段话来形容,他说:

千年暗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
暗岂得言,在室千岁,而不去耶?

 

       黑暗怎麽能够说:「我已经在这里黑暗了千年万年,怎麽一下子就让我消失掉呢?」本来黑暗是假的嘛。我们旷劫以来的罪业,你说到了极乐世界怎麽消?那就要问这个罪业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是真的话,恐怕不能消;如果是假的话,光明一到,黑暗就没了。所以善导大师有一首偈语说:

微尘故业随智灭,不觉转入真如门。
大小僧只恒沙劫,亦如弹指须臾间。

 

       这个跟昙鸾大师的「千年暗室,光若暂至,即得明朗」是同样的意思。所以,极乐是无为涅盘的境界,你到了那里,自然梦就醒了。不可能说「哎呀,我贪瞋痴很重,我业障很重,我已经轮回千劫万劫无量劫了,哪有可能说就要立刻成佛呢?」如果是那样的话,就不是极乐世界了,极乐世界是无为涅盘界。

 

       自古以来,判极乐世界是怎麽判的呢?不是判报土,就是判化土,不然就是四土。判报土的认为凡夫不能往生,因为报土是菩萨的境界。如果认为凡夫能够往生的,就认为极乐世界是化土,不是报土。另一种判法是,凡夫可以到极乐世界,但你是在凡圣同居土;你如果是阿罗汉回小向大往生极乐世界的话,就在方便有余土;你如果是菩萨往生的话,那就在实报庄严土。这样的划分,也是以其他的经论来解释净土的教理,是错误的。

 

       善导大师说,极乐世界是无为涅盘的境界,极乐世界是报土。既然是报佛报土,阿罗汉乃至小圣三贤菩萨都不能进入,烦恼业障的凡夫怎麽能够进去呢?善导大师就回答了:

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
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是的是的,没有错,烦恼的凡夫是不能进入报土的境界;可是啊,我们都是托阿弥陀佛的功德,托阿弥陀佛的力量——佛力,所以也能够进入报土。极乐世界本来就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凡夫所建立的啊。

 

       所以,善导大师这些法语,这些教理思想,都很纯粹地传承於净土的经论,而不是以其他的经论来解释净土法门。研究、比较之下,才晓得善导大师的教理思想是最纯粹、最精纯、最纯正的。

 

       善导大师就说,极乐世界是无为涅盘的境界,对我们凡夫来讲,如果是依我们的缘所修的,那不能往生——

 

       「随缘杂善恐难生」:如果是随我们自己的缘,那最多是杂善;同理,如果是杂善的话,那肯定是随自己的缘。

 

       除非你随弥陀的缘,随弥陀的缘的话,那一定是念阿弥陀佛一佛,靠阿弥陀佛一佛的力量,不可能靠我们修这个修那个,然後来回向,不可能的。所以说「随缘杂善」,随缘就是杂善,杂善就是随缘,这个呢,很难生到涅盘的境界。

 

       随我们的缘,我们还有贪瞋痴,我们所修的还是杂毒之善、有为之善、有漏之善,靠这个即使生到天界,到最後还是会堕下来的,哪能够到涅盘的极乐世界呢?所以接下来就说——

 

       「故使如来选要法」:因此使得释迦牟尼佛「选要法」。释迦牟尼佛是随顺阿弥陀佛的愿来选的,选什麽要法?

 

       「教念弥陀专复专」:教我们要想往生极乐世界的话,就要专念这句弥陀名号,越专越好。「某某人哪,你如果要下辈子当人,那麽你五戒成就就可以了;你如果要生天的话,五戒还不够,是少善根福德,那要十善才够;你要到色界天、无色界天的话,五戒十善还是少了,还不够,必须要禅定,加上四无量心才够;你如果要到极乐世界的话,以你所修的五戒,还有十善,还有禅定、四无量心,那不够。那什麽才够啊?这句名号才够。」

 

       不要认为这句名号只有六个字,这不是就字数来讲的,这是就功能来讲的。这六个字具足真如的功能,具足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功能,具足让我们到极乐世界快速成佛的功能,所以这六字叫做万德洪名,它是圆满的,它是具足的,它是超越的,到了极乐世界就横超四十一个阶位,到达等觉,到达成佛,所以你不要把它看成六个字。

 

       这个道理,你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你只要专,你只要开上了这条高速公路的话,就保证到达目的地。开车从台湾高雄上了高速公路,往北一直去的话,就能到达台北。我们只要上了这六字洪名的高速公路、大愿船,保证安稳地到达极乐世界,不会有风险。

 

       这首偈语涵盖得很广,刚刚为什麽讲它也可以说是三部经的精华呢?因为三部经都是在讲「称名必定往生极乐世界」,三部经结论性的经典就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的核心就是这首偈语,岂不是这首偈语就是三部经的结论!《阿弥陀经》不但是三部经结论性的经典,也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教法结论性的经典,因为释迦牟尼佛说这个净土法门是在晚年的时候,而且《阿弥陀经》是无问自说的,来不及等待你问,释迦牟尼佛把握机缘就赶快说出来了。如果要等待问的话,等不到,不可能了,因为没有弟子有智慧来问这个法门,所以《阿弥陀经》的一个特色就是无问自说。为什麽无问?太高深了,没有人能够问,问不出来,所以释迦牟尼佛就抓紧机会——不久就要涅盘了,赶快说出来。别的法门说得再多,如果没有说《阿弥陀经》,那也有缺憾。别的法门可以不说,但《阿弥陀经》不能不说,所以无问自说。

 

       《阿弥陀经》是难信之法,也是难说之法。什麽是难说之法呢?因为它太容易了,又太殊胜了,所以讲得让人家不起疑情不容易。「哎呀,既然这麽容易,那我何必要行善积德?我何必要修行?我尽量地来纵容我的欲望……」是很难说得圆满的;「真的那麽容易吗?又那麽殊胜?」又信不来。所以为什麽难说呢?因为它太容易又殊胜了。那为什麽难信呢?因为它是太殊胜又容易了。所以《阿弥陀经》就说:

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是为甚难。

 

       信难,说也难。虽然难,又不得不说,即使没有人问,可是不说不行,因为这是诸佛出世的本怀、是普救众生的法门啊!

 

       诸佛出世本怀是什麽?救度众生。除了这个法,哪一个法能够普遍救度众生?没有啊。禅宗、密宗、天台、华严都非常好,可是我们学不起啊,所以这些法固然可敬,但是未必可学。如果要学的话,画虎不成反类犬,反而堕落了。所以,既可敬又可学的,就是净土法门。只要念佛,专念弥陀,就必定当生成就,脱离六道轮回;当生成就往生极乐世界,就必定成佛。所以这个法门是横超的,殊胜的,又是容易的。这个法门,十方诸佛出世不得不说。所以你看,正当释迦牟尼佛在讲这个法门的时候,十方诸佛都自动现身,异口同声地欢喜赞叹释迦牟尼佛能够说这个法,而且来鼓励我们一定要信受这个法。同时证明:你依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必定往生,必定成佛!

 

       所以,《阿弥陀经》是救度十方众生的经典,是十方诸佛赞叹的经典,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最後不得不说的经典,是净土三经的结论,是要中之要。

 

       那麽这首偈语——「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更是要中要又要!

 

       我们身上所佩带的,是善导大师的舍利,因为崇灵塔代表他的舍利,善导大师又是自古以来公认的弥陀化身,我们所送的法宝又是弥陀救度的法宝,那我们务必把这首偈语牢牢地记在心中。我刚刚讲了,这能够增长我们的智慧,增长我们的法喜,增长我们的信心,能够让我们念佛越念越喜欢念,越念越法喜。

 

净宗法师:

       感恩上人!大家是不是法喜充满啊?(莲友答:是。)今天档次一下提高了,回去洗手的时候,「我要做弥陀的手耶」;晚上洗脚的时候,「我要做弥陀的脚耶」;刷牙的时候一看,「我要做弥陀的口耶」。

 

       上人刚刚讲的很令人感动。第一,对大家法宝流通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阿弥陀佛通过我们来运作,我们是阿弥陀佛体内的细胞,把阿弥陀佛的营养输送到各个地方。弥陀如来是法界身,他的营养——六字名号的营养要靠我们来输送,各个地方都送到。

 

       第二,上人讲的善导大师这首偈语,非常深远广大。善导大师,他跟其他祖师是不一样的。一般的观念,「十三祖啊,大家都差不多嘛,都是祖师级别的,只不过是有先有後而已」。其实在这些祖师当中,善导大师那是不一样的。

 

       前一段时间我们在学习《阿弥陀经》,我也经常发现,善导大师对《阿弥陀经》也好,对《观经》也好,对《无量寿经》也好,他的解释可以讲是石破天惊,文字非常简短,容量非常广大。你看他就是四句话二十八个字,把整个《阿弥陀经》说得就像中医把脉一样,说得非常稳,非常准:

 

       「极乐无为涅盘界」,这一句话七个字,把《阿弥陀经》所讲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七宝池」「八功德水」「不退转」「一生补处」……善导大师用这七个字就说完了,而且说得特别高超微妙——「无为涅盘界」。我们看蕅益大师《弥陀要解》都已经好得不得了了,里面写了很多词,「圆证三不退」「圆受诸乐」「圆净四土」「教网所不能收,刹网所不能例」……很多形容词,说明极乐世界的微妙,但无过善导大师这七个字——「极乐无为涅盘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文辞简约,准确无误,打动人心,比导弹那要准得多了。弥陀化身所讲的话,那是千古不易、铁板钉钉的,而且好懂,好读。

 

       善导大师的解释,往往跟别人不一样。你看《无量寿经》说那麽多,他只用一句话就解释完了: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谁敢这样讲?这个核心的地方,这样的解释,从古到今,其他祖师谁讲过?没人讲过,不会这样讲,也讲不出来。如果讲的话,也绕了很多弯子,说很多;善导大师讲话,如入无人之境。善导大师我们都很佩服,他直接讲:

此义已请证定竟,
一句一字,不可加减,
欲写者一如经法。

 

       这话谁敢讲?「我所述要义,诸佛已经证定完了,你们就不要怀疑了。要写的话,一字一句不要加减」。不用引证谁,他直接就说了,阿弥陀佛代表阿弥陀佛讲话。阿弥陀佛讲话还用问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我这样讲行吗?」不可能的事情。

 

       善导大师这种解释特别有力量,特别肯定,他是艺高人胆大——是智高,智慧慈悲在那里,就特别恳切地说出来: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
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一般人会说:「讲错话!四十八愿讲那麽多话,怎麽说只说一件事?」

《观经》定散文中,
唯标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可是《观经》讲十三定观,散善三观,十六观那麽多……」一般人会这麽想。

 

       像这样的话,都是楷定古今的,作为路标、宗旨的。以後我们对善导大师法语的理解,要别具只眼,不要随便理解。

 

       善导大师讲的话,比如:

念佛即是涅盘门。

 

       你看这七个字多大的容量!涅盘就是成佛。成佛的境界,你得要有门进去啊。善导大师解释得很简单,七个字——「念佛即是涅盘门」,所以我们弘愿寺山门走进去:「涅盘门」。这个「涅盘门」我就想到,一般的像禅宗的道场来说,「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还要选,多麻烦!选几个,心空才能及第。但是净土法门不要选了,「涅盘门」,这个门一进来,「念佛即是涅盘门」,进来个个都会念佛,个个都成佛,这两个怎麽能比呢?不能比啊。禅宗道场,心空才能进去。我们的心不空,那就不是门,而是一堵墙,一撞,鼻子撞得流血。但是净土「涅盘门」,一念佛,「南无阿弥陀佛」,涅盘城门就打开了。进了涅盘门,就入了涅盘城;入了涅盘城,你就得涅盘果,你就成佛啊。你看,这七个字,很简单。

 

       这样的话,没有善导大师这样的智慧,你说不出来。

 

       上人刚刚讲了,解释这首偈语,就觉得特别有容量,而且特别乾脆,不含糊。「随缘杂善恐难生」,上人讲的时候我也仔细听了,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只可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彼国。」这两句,一个对联,「不可以」和「只可以」。那我听起来,感觉非常有力量。当然,经文里面没有这些字,但是意思是一样的。既然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导大师说了专复专,那只可以专持弥陀名号得生彼国。「专复专」三个字,也有无量的含义在当中,很恳切,很慈悲,「你专啊,还要再专啊!」今天专,明天专;外面专,里面专;信也专,行也专;少也专,老也专;一直专专专专专……上人讲,你这样专,你不到极乐世界,你到哪里去啊?你只有到极乐世界。所以我们对这首偈语要深刻领会,要融化在血液里面,落实在行动之上。

 

       这首偈语非常好,非常有意义。

 

慧净法师:

       不过要补充说明一点,刚才所说的是就往生的正因来讲的,不是说其他的善或者功德不用做,不是这样的。我们学佛的人,应该站在他的岗位尽他的职责,要孝顺父母,要友爱兄弟,要和睦亲邻,要恭敬师长,要慈心不杀,要修十善业,这些都应该做好的。但是这些不是用来回向往生极乐世界的。如果用来回向的话,那就是随缘杂善。同样,出家人就要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但这是他的本份,不是说「我往生必须要加上这个,非有这个不可」,不是这样的。就往生来讲,只有专复专地专称弥陀佛名才是往生正因,其他都不是往生正因,其他是我们的本份,是我们的岗位应该执守的。这样理解的话,就不会误解。不然的话,这个法门,释迦牟尼佛本来就说过了嘛,难说之法,如果说不圆满,就会让人误解。所以刚刚我那样讲,如果不补充的话,就说不圆满,就误解了。

 

净宗法师:

       感恩上人,感恩大家!上人也说了,印书的人要感恩送书的人,所以弘愿寺感恩你们,各位,辛苦了!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