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八)
七、《往生礼赞》一卷
下面简单介绍《往生礼赞》。
《往生礼赞》全称《往生礼赞偈》,简称《往生礼赞》《礼赞》,又称《六时礼赞》。
本书目的在於劝一切众生愿生极乐。
「本书目的在於劝一切众生愿生极乐」,《往生礼赞》第一句就说:
劝一切众生愿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六时礼赞偈。
内容是将一日分为「晨朝、日中、日没、初夜、中夜、後夜」六个时段,教导於六时之中各唱赞文而行礼忏之法。
为寻常行法;五种正行中别明礼拜正行,助入称名正定业。
《阿弥陀经》说「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把一天分成六个时段。「教导於六时之中各唱赞文而行礼忏之法」,《往生礼赞》有赞偈的文句,也有「南无至心归命礼」等等至心礼拜,还有发愿、忏悔、回向、念佛等具体内容。
这是寻常行法,是日常可以做的。
本书由「前序」「正赞」「後序」三段组成。「前序」「後序」显明愿生要义,「正赞」示正修仪则。
《往生礼赞》主要由三段组成,就是前序、正赞、後序。其中,前序、後序是显明愿生要义;正赞是说明正修仪则,就是怎样修持、礼拜。
正赞有六部分:第一是依据《无量寿经》,有十二光如来、日没礼赞等等;第二是总结《无量寿经》主要的经文,分成六段;第三是龙树菩萨的赞偈;第四是天亲菩萨的赞偈;第五是彦琮法师的赞偈;最後是善导大师自己写的赞偈。
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下部分:
其中,前序所明净土宗之「安心、起行、作业」,本愿称名易生、专杂二修得失,正赞中大师自撰之《礼赞偈》,及後序「本愿四十八字释」,最为切要。
善导大师的着作在中国没有完全传承下来;不过这本《往生礼赞》没有失传,它被记录在智升法师所编《集诸经礼忏仪》中,这本书有流传下来。这本书里面讲到「专杂二修得失」,是很恳切的。中国净土的行法,自从善导大师提倡专修念佛、称名正定业之後,就一直被贯彻了下来,没有改变。这也得力於这本《往生礼赞》的传持。
《往生礼赞》在五种正行中属於行仪分,所以在教理的开显方面不如《观经疏》那麽完整、系统、有规模;但它在「专杂二修」这方面有一段文:
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又不相续念报彼佛恩故;心生轻慢,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莲池大师也曾引用这一段,历代不少大德也都有引用。
又,为利净业行人之念佛相续,本书提到十声称阿弥陀佛之临睡入观法,称大有现验。
临睡之前,十声称「南无阿弥陀佛」,然後发愿:
若入观及睡眠时,应发此愿(若坐若立,一心合掌,正面向西,十声称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诸菩萨、清净大海众竟):
弟子某甲,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日遇善知识,得闻弥陀本愿名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本弘,誓愿摄受。弟子不识弥陀佛身相光明,愿佛慈悲,示现弟子身相,观音、势至诸菩萨等,及彼世界清净庄严光明等相。
道此语已,一心正念,即随意入观及睡。或有正发愿时即得见之,或有睡眠时得见,除不至心。此愿比来大有现验。
意思是说,我某某人业障很深重,不得见阿弥陀佛身相光明及极乐世界种种光明景象,希望阿弥陀佛加持,在睡梦中让我得见。然後念佛,睡觉入观。
「大有现验」,善导大师说,有的人是正在讲发愿的时候,突然就看见极乐世界了;有的人是发愿完了,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有瑞相。
「若入观及睡眠时」,古人修行是不浪费时间的,有时间就入观;晚上疲劳了要睡觉,睡觉也不能浪费时间,有一定的仪则。一般世俗人,睡觉之前可能看一看电视,电视剧里打打杀杀的,一看完,头脑晕晕乎乎的,然後就稀里糊涂睡觉了,做梦还是在那里打打杀杀,白天的影像仍然在心中,睡得不安稳,夜梦不吉祥、不清净。如果睡觉之前能念佛,使心神安定下来,同时把这一天的尘劳打扫一遍,这样睡觉前就消毒了。白天在外边忙一天,心里吸收了很多负面的东西,就像吸尘器一样,把很多尘埃、脏东西吸进来了,睡觉前应该洗洗乾净——不仅身体要洗,心也要洗。那就来念佛,这样睡得也很安稳。
「应发此愿(若坐若立,一心合掌,正面向西,十声称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诸菩萨、清净大海众竟)」,主要是念阿弥陀佛。
然後发什麽愿呢?「弟子某甲,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日遇善知识,得闻弥陀本愿名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本弘,誓愿摄受」,这些话虽然很短,但读起来让人感觉很有力度,能深入我们的心,确实如此。
「弟子不识弥陀佛身相光明」,我们不认得阿弥陀佛,没见过阿弥陀佛的身相光明。「愿佛慈悲,示现弟子身相,观音、势至诸菩萨等,及彼世界清净庄严光明等相」,让我看一看阿弥陀佛您的身相、圣众和净土。
「道此语已,一心正念」,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先念十声,然後念发愿文,说完了还是念佛。
「即随意入观及睡」,「随意入观」,就是要入观的时候也是念这些,晚上睡觉之前也是这样念,念着佛睡眠。
「或有正发愿时即得见之」,这可能是善导大师本人,一发愿就见到了,其他人不太容易,也许还有上根的弟子见过。「或有睡眠时得见」,每天晚上这样祈祷,晚上就见到了。「除不至心」,除非心不虔诚、不至心。「此愿比来大有现验」,善导大师弘扬不是虚的,他说:
余比日自见闻: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余比日自见闻」就是说「我近来所见到听到的」。「比来大有现验」,最近听见说很多人这样来修行,都说「我也见佛了」等等,很有灵验。
各位有没有现验?我本人还没有现验,还没有梦到阿弥陀佛身相光明和极乐世界庄严光明相。这说明我们的业障太深重了,前面讲「罪障深重」,我们是罪障极其深重。但是,得益有深浅,我们念佛仍然是有得利益的,睡得会比较安稳。另外,很多人就讲,在学佛之前经常做恶梦,很恐怖,睡觉不安稳;但是念佛之後就安稳了,再也不做恶梦了,没人追杀了,睡觉比较安定。这是我听到的,也是「比来大有现验」。
善导大师说「见以不见,皆是佛恩力」,我们希望见弥陀身相,有的人见到了,有的人没见到;见到还是没见到,都是佛的恩德。佛根据众生的根机来度化,或许有人见到了更有利於他的成长,或许没见着更有利於他善根的增长,这都是不可思议的。有的人就感觉「他怎麽念佛没多长时间就见佛了?我怎麽一直没见到?」只要我们抱有信心,见与不见都一样。
其实,阿弥陀佛身相光明也都包含在六字名号之中,观佛、念佛法门是一体的,以六字名号功德摄受这一切。我们只管老实念佛,这辈子总能见到的。我们要抱定这个愿望不放松,肯定能见到阿弥陀佛——可能不是正发愿时,也可能不是晚上睡眠时,而是临终之时。
「四十八字释」是很有名的,就出在《往生礼赞》的後序。另外还有善导大师写的一首赞佛偈,非常好。慧净上人专门就此讲解过,这篇开示叫《略说善导大师赞佛偈之深广内涵》(全文见附录四)。这首赞佛偈有八句,我们现在早晚课都是念这八句赞佛偈:
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
到彼华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
这首赞佛偈,内容特别广大、圆满,它把净土三部经的教理都浓缩在一起了,一首偈子就完全展现出来了,这是非常高超的。在这首偈子里,修行的方法、往生的得益、十方诸佛的护念、弥陀本愿的加持和理论都非常圆实。
「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这是依据《观经》第九观所说的。「唯有念佛蒙光摄」,这还是第九观的。「当知本愿最为强」,这是《无量寿经》第十八愿,衔接得非常好。「六方如来舒舌证」,这是《阿弥陀经》里的。「专称名号至西方」,这是最後得益——往生的利益。接下来是到彼净土的利益、入报的利益:「到彼华开闻妙法」,不必待在莲花胎里,直接花开见佛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所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利益都非常殊胜。
八、《般舟赞》一卷
《般舟赞》全称《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
般舟三昧又称「常行三昧」「佛立三昧」,为《般舟三昧经》中的一种定行,七日至九十日之间,常行不坐、不住、不卧,三业无间,心至所感,佛境现前,身心内悦,亦名「立定见诸佛」。
本书并非教导如何修持般舟三昧,而是依据《观经》《大经》《小经》《般舟三昧经》等,说明般舟三昧行道的意义在称名往生,以引导圣道门的行人归於称名念佛法门。
《般舟赞》,全称是《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这个题目很值得考究。讲到《般舟赞》,一般都会想到《般舟三昧经》,讲般舟三昧嘛;但是它前面加了一句话——「依《观经》等」,它是依《观经》的教理,来说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的,就是站在净土门的立场上,站在《观经》的立场上,有净土门特别的释义方法。
标题标得很清楚,先解释「般舟三昧」这几个字。「般舟三昧又称『常行三昧』『佛立三昧』」,「般舟」按字面翻译就是「常行」,「佛立」,佛立现前。「为《般舟三昧经》中的一种定行」,属於一种禅定,是有定功的修持。「在七日至九十日之间,常行不坐、不住、不卧」,这很不容易,在七天到九十天之间一直绕,一直走,不能停下来,也不能站着不动,也不能坐,更不能睡。要用一根绳子拉着,不断地绕,可能转累了要倒的时候可以稍微拽一拽绳子,扶持一下,然後继续往前走。最短七天,长的九十天,也有人修三十天、五十天。「三业无间」,身口意三业不间断地念佛。「心至所感」,内心至诚恳切。「佛境现前」,感应道交,得到「身心内悦」,一旦佛现前了,若身、若心极大喜悦。「亦名『立定见诸佛』」,「立」就是站立,「定」是内心凝定,所以叫「般舟三昧」。
「本书并非教导如何修持般舟三昧」,不过,《般舟赞》这部着作并没有教怎麽修般舟三昧,只是简单解释一下。「而是依据《观经》《大经》《小经》《般舟三昧经》等,说明般舟三昧行道的意义在称名往生」,这些话,大家看完之後,就要从书上找出结论,找出答案,找出它是怎样依据三经和《般舟三昧经》来说明的。般舟三昧的目的是在「称名往生」,以这个线索去看,就能看得明白。「以引导圣道门的行人归於称名念佛法门」,标题就说了「依《观经》等」。
全书由简短的前、後序,及长达一千一百二十六句的七言赞偈组成,并未规定特别的行法仪则,只是尽情歌赞净土依正庄严,以发起行人归命愿生之心,得无量法乐;为别时行法,五种正行中别明赞供正行,助入称名正定业。
「全书由简短的前、後序」,以及正赞部分「长达一千一百二十六句的七言赞偈组成」,非常长,像大海的潮水一样,一浪接一浪地涌过来,读起来很过瘾。
在赞偈当中,并没有规定特别的行法仪则。《法事赞》都标注了怎麽绕佛、散花,到哪里站着,上座怎麽样、下座怎麽样,仪则写得很清晰。《般舟赞》对这方面没有写,在每句赞文後,上句就说「愿往生」,下句就说「无量乐」,没有写怎麽做。
因为《般舟赞》很长,我当初读的时候,也感觉没有段落的起始,这麽长,怎麽读呢?反覆读了几遍之後,依据《观经》就看出了大致结构。後来列了一个科判,这个科文可以帮助大家来读《般舟赞》。
本书以赞偈的形式解释净土三经,特别是《观经》一部的教理,大体依循《观经》玄义、十三定观、九品往生、得益分、流通分之次序,可与《观经疏》对照,是研习《观经》教义的重要着作。
本书标题说「依《观经》等」,它大体是依循《观经》的次序。不过,这本着作如果和《观经疏》对照看,那就非常清晰了。
这一章把相承法义的着作简单介绍了一下,详细内容需要大家日後仔细研读、深入。以善导大师五部九卷来说,这四部是具疏,一提起来,我们应该想到它说的是哪种正行、要点在哪里,对这些我们心中要有概念。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