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三心料简(一))
把书翻到310页「三心料简及法语」这段如果学起来,大家对善导大师的「三心释」如果没有仔细读的话,可能会陌生一点。没有关系,我在这里讲,大家将来再听的时候,可以对照《善导大师全集》248页,「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心释」的地方,我来讲解。
三心料简(一)
先把标题说明一下:「三心料简」。「料简」是什麽意思?「料简」就是把它里面的一些要义的地方、大家会误解的地方抽出来,并不是依文解义,每条讲得很仔细,而是把要点地方给你分析分析,理顺理顺,把要义说清楚。
《观经疏》第四〈散善义〉云:
恶之杂善,不可生彼净土。
原文是这样说的:「若欲回此杂毒之善,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你要以杂毒之善求生极乐世界,是不可以的,「恶之杂善,不可生彼净土」。
是以〈玄义分〉云:
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
回斯二行,求愿往生。
这个前後都呼应到了。〈玄义分〉讲「要门」、「弘愿门」。「要门」是定散二善,回向求生。「定」是息虑凝心(这个人如果真的是息虑凝心,禅定心中,他当然是善了,他不可能有恶);「散」是废恶修善(恶要断止、杜绝、废弃,要去恶行善,废恶修善。如果有恶的杂善在当中,是不能往生的)。
「回斯二行」:是回哪两种行呢?是息虑凝心的定善、废恶修善的散善,以这两种善求愿往生,不是以「恶之杂善」,杂有毒恶这样的善是不可以的,回向也是不能往生的。
所以,〈玄义分〉和〈散善义〉的意思是一致的。下面又说:
《散善义》云:
上辈上行上根人,求生净土断贪瞋。
这是在「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解释完之後,善导大师有一首偈子来总结「上品往生」。这是头两句话,「上品上行上根人,求生净土断贪瞋」,那就是你要断除贪瞋烦恼,这样叫定散二善。这个就不是杂毒之善,这个就不是「恶之杂善」,没有贪瞋,有贪瞋就是有恶,没有贪瞋痴烦恼,这叫「纯善」。这样断贪瞋求生净土,那就是要门的行者。
然则,今此至诚心中所嫌虚假之行者,
余善杂行也。
根据前面引用这三句文,作为教理的依据,就得出这麽一个结论:「至诚心」当中所嫌弃的虚假之行,是什麽行呢?就是指念佛之外的余善杂行。「至诚心」当中主要分为两大段:
所谓「至诚心」,就是「至者真,诚者实」,是「真实」的意思。「真实」,首先,善导大师就说:凡夫没有真实,凡夫是「恶性难侵」、「具足贪瞋烦恼」、「心如蛇蠍」,以这样的心来修行的话,所做的一切,都是「杂毒之善、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之业」。
凡夫没有真实之心。往生要求我们要有真实心,我们又没有真实之业,那怎麽去往生呢?
那必然要仰投第二种,就是:「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刹那,无不真实」。他所作所行,完全真实;所施为趣求,给我们众生,布施给我们,这些也是真实的。所以是反过来仰凭弥陀的真实,去求往生。所以,他说了两点:
第一个,贪瞋烦恼的凡夫,没有真实──这个不能往生。你要靠你贪瞋烦恼具足的「杂毒之善」去往生,这是不可能的。弥陀净土是「大乘善根界」,是报佛净土,你贪瞋具足的「杂毒之善」怎麽可以往生呢?
那究竟如何去往生呢?就要靠弥陀的真实,这是第二点,所以有这两大段。
首先是嫌我们凡夫的虚假之行。关於虚假之行,有人理解不一样(所以要料简)。我刚才所解释的,是依法然上人的解释、善导大师的本意。有人误解在哪里?以为虚假之行就是作表面样子给人家看,表面上讲修行,其实不想修行。法然上人说:不是的。这个虚假之行,就是指「杂毒之善」,就是指余善杂行。念佛之外,为往生这一目的所修的余行,都属於虚假之行,都属於杂善、杂毒,「恶之杂毒」。底下解释说:
三业精进虽勤,
内心贪瞋邪伪等之毒性杂故,
名杂毒之善,名杂毒之行,
云不可往生也。
是以《往生礼赞》「专杂二行得失」之中,
「杂修之失」云「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
故回此等杂行,
直欲生报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
然以身口二业为外,以意业之一为内者,
谬误也。
「三业」就是身口意三业,虽然很精进、努力、勤恳在那里修行,但是内心不调:口也在那里读诵,身体也在那里礼拜,急走急作,心中也想着说:「我应该好好修行,如何如何……」但内心里面,深层当中,具足「贪瞋邪伪」,贪瞋痴,邪见、虚伪,这样的毒性,杂在当中。所以,所修的善,叫做「杂毒之善」;所修的行,叫做「杂毒之行」。以这样的「杂毒之行」,不可往生。
它本身就是毒性的,你想要它没有毒性,这是不可能的。比如说一个人体内有很多毒素,这个人已经中毒到很严重程度,那他身上出的汗都是有毒的,他是毒里面出来的。
比如说这棵树有毒,它的枝、它的叶、它的根都是有毒素的,你把它放到水里洗也洗不乾净,你再洗,它还是有毒素。比如说苦瓜是苦的,你怎麽洗,还是苦的,它以苦为性。
我们凡夫是贪瞋邪伪,这是我们的毒性,三毒为性,你很难把毒性改变。你所修的一切善,都是杂毒之善,不能称为真实之业。所以,修行难,就难在这个地方。
「是以《往生礼赞》专、杂二行得失之中」:《往生礼赞》说专修念佛有四得,杂行之人有十三失。杂修之失有十三条,其中有一条说:「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修杂行的人,他有贪瞋诸见烦恼间断,因为有这样三毒的间杂,修念佛之外的余善,才叫做杂毒之善、杂行、杂修。
「故回此等杂行」:要回这样的杂行的话──哪种杂行呢?「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的这种杂行,不是没有贪瞋毒性的纯善。以这样的杂行:
「直欲生报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要靠这个想达到报佛的净土,这是不可能的。
「然,以身口二业为外,以意业之一为内者,谬误矣」:这个怎麽讲呢?善导和尚在《观经疏》里说:「外现精进贤善之相,内怀虚假。」「外」和「内」就容易误解了。一般的理解是:身、口二业,这叫「外」;意在内心里面,叫「内」,就说思想里边是假的,外表修行给别人看。法然上人说:这个解释不正确。为什麽呢?因为在《观经疏》里边,善导大师自己说「虽起三业」,既然起三业,就包括意业了。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今天有不少新来的。那还是从头开始。
所谓「三心料简」,是指对於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解释「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的文意,对其要点、会引起大家误解的地方,把它提纲挈领地点明出来,法语共有二十多条。
先,《观经疏》第四〈散善义〉云:
「恶之杂善,不可生彼净土。」
是以〈玄义分〉云:
「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
回此二行,求愿往生也。」
〈散善义〉就是刚才所说到的解释「三心」的地方。说:「恶之杂善,不可生彼净土。」这个是在《善导大师全集》的242页,在解释「至诚心」的地方,大家可以翻开242页倒数第三行:「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这里就是说的「恶之杂善,不能够往生彼佛净土」。
接下来法然上人就引证〈玄义分〉,因为善导大师的思想是前後贯通一致的。〈玄义分〉是这一部《观经疏》教理的纲要,後面是依据《观经》的文义来解释的。〈玄义分〉当中就说到有「要门」和「弘愿门」。「要门」就是定散二善。「定善」,「定即息虑以凝心」,在息虑凝心的禅定状态;「散善」是废恶修善。这样不管是定善还是散善,都不是「恶之杂善」,而是废恶修善,「回此二行,求愿往生」。这里讲的,和「恶之杂善」是有差别的,因为「恶之杂善」是指杂什麽呢?就是杂贪瞋烦恼。下面又引用一段说:
〈散善义〉云:
上辈上行上根人,求生净土断贪瞋。
这是在「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第十四观就是上品三人往生之後,善导大师写了一首偈子,这是这首偈子的最前面两句,说这个「上品上行上根」的人,他们求生净土,是以断除贪瞋烦恼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是上根之人所能做得到的,他不是「恶之杂善」,因为断掉贪瞋烦恼,以这样的善去求往生。上人引用这三段文,说明他的意思是一致的。
然则,今此至诚心中所嫌虚假之行者,
余善杂行也。
三业精进虽勤,
内心贪瞋邪伪等之毒性杂故,
名杂毒之善,名杂毒之行,
云「不可往生也」。
这个就是法然上人作出的结论,根据上面三段引文,就在解释「至诚心」当中所说的「虚假之行」是指什麽呢?是指「余善杂行」,就是指念佛之外的一切修行,「余善」,因为不断贪瞋烦恼的缘故,所以叫做「杂行」,这个叫「恶之杂善」,这个叫「虚假之行」,这个「不可往生」。
「至诚心」就是真实心。首先,不真实的就要嫌舍,「嫌」就是嫌弃,要舍弃了;然後真实的,要选取,要靠这个真实才能往生。法然上人接下来解释说:
「三业精进虽勤,内心贪瞋邪伪等之毒性杂故,名杂毒之善,名杂毒之行,云不可往生也」:这样的一个修余善杂行的人,虽然他三业(身业、口业、意业)都在那里很精进,勇猛勤修,但是由於他内心当中有贪瞋烦恼,邪见不实,毒性参杂之故,名为「杂毒之善」,名为「杂毒之行」,所以说不可以往生。
那我们能修的,顶多就是一点「杂毒之善」,我们每个人,谁身上没有三毒呢?这个「毒」就是贪瞋痴的三毒,由这个三毒的心所发动出来的。比如说我们行善,行善如果说是「三轮体空」了,这个就不是「杂毒之善」了。「三轮体空」,就行布施来讲,就是无有布施者,无有受施者,无有布施之物,这个就是没有贪瞋烦恼了。可是我们行善业布施,都是有贪瞋烦恼在当中的。这个是本性所决定的。比喻说像苦瓜,它的本性就是苦的,它的性就是苦。既然以苦为性的话,你切成的每一片每一片,你拿出其中最漂亮的一片来看,它还是苦的。我们每个人,我们的性是毒性的,所谓「三毒为性」,这样的众生(圣道的修行一定要戒除贪瞋痴的烦恼,转换、灭除这个毒性),既然内心有贪瞋痴的烦恼,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就好像苦瓜,切成一段一段、一片一片的,每一件事拿出来尝,都有毒性,都是不清净的,依靠这个,要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报土,完全是因果不相吻合、气氛不相交接。
是以,《往生礼赞》「正杂二行得失」之中,
「杂修之失」云:
「贪瞋烦恼来间断」,
故回此等杂行,
直欲生报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
然以身口二业为外,
以意业之一为内者,谬误也。
既云「虽起三业」。
岂除意业乎!
又虚假者、诳惑者,亦谬误也,
既云「苦励身心」,
又云「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
云何假名之人如此哉!
正是杂行者也。
杂行的损失,就是因为有贪瞋诸见烦恼在中间间隔、间断。
「故回此等杂行,直欲生报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报佛净土是纯粹、真实、清净的世界,不可能容许贪瞋烦恼来到这个地方。好像大光明当中,不可能容有黑暗,黑暗不可能拿到光明里面去。所以,在阿弥陀佛净土当中,不容贪瞋烦恼的杂修,这个不可以到阿弥陀佛报土当中去往生。
我们作为凡夫,能够到报土去,当然靠「杂毒之善」不能往生。
其实,我们连「杂毒之善」修起来也都是很勉强的。那怎麽去往生呢?只有靠阿弥陀佛的誓愿,靠六字名号。而六字名号是纯真、至善的,是阿弥陀佛因中所修行的,不含一切杂毒,点点滴滴都是真实的。
这是法然上人解释善导大师那段话,即「虚假之行」、「杂毒之善」、「杂毒之行」就是指杂行杂修──念佛以外的余善余行。不管你怎麽精进修行,性质定下来是「杂毒之善」。
下面是破斥人家的误解。有的人误解说:「身、口二业为外,意业为内。虚假之行是他的外表:身,身体表现出来的;口,就是语言说出来的,这两种叫表业,在外表。一般讲意业,是在内心,看不到的。所以,外表讲他修行,内心里边他并不想修行。这个叫做虚假之行。」这种解释,法然上人说:这是错误的。为什麽呢?因为善导大师说「偈云:虽起三业」,善导大师解释「杂毒之善」,杂修杂行的人,说他是「虽起三业」,「三业」就包括意业,并不是意业不想修行、意业不想行善,不是的。他意业也是想修行,所以叫「虽起三业」。
「岂除意业乎」:哪能把意业排除在三业之外、叫做意业是虚假呢?意业,在他本身来讲,也是认为「我是真的想修行的」,真的要行善。
「又虚假者,诳惑者,亦谬误也」:又有人把虚假解释为诳惑,就是骗人。这个解释也是错误的。为什麽呢?因为善导大师在这里这样讲:
「既云『苦励身心』,又云『昼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这个杂行杂修的人,他的状况,他不是作表面文章骗人家,他是苦励身心,自己很精进,很勇猛,很艰苦。人家看到看不到,都这麽修行。日夜十二时,从白天到晚上,十二个时辰,就是二十四小时不休息,「急走急作」。哪有骗人的人,半夜人家都睡着觉了,都看不到他,他来骗人,骗谁呀?所以,他是内心里面真正认为自己在修行。努力到什麽程度呢?
「如炙头燃」:好像头上着了火一样,这样的努力。
「云何假名之人如此哉」:哪有一个作表面文章给别人看的人像这样修行呢?不是这样的。
「正是杂行者也」:上人排除了这个错误的见解,更加说明前面这种解释正确──就是因为他是杂行杂修的人,尽管他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因为内心的贪瞋、邪伪没有排除,杂有贪瞋、邪伪这样的杂毒,所以称为「杂毒之善」。这样的杂行是不可往生报土的,所以要排除。那我们怎麽去往生呢?
次,所选取之真实者,
本愿之功德,即正行念佛也。
是以〈玄义分〉云: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是以今文云:
「正由彼阿弥陀佛,
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刹那,
三业所修,皆是真实心中作。」
由阿弥陀佛因中真实心中作行,
不杂毒恶之善,故云「真实」也。
其义以何得知?
次之释云:
「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
此之真实施者,施与何人?
「深心释」之中,
第一之释云「罪恶生死凡夫」,
施此众生也。
造恶之凡夫,即是凭此真实之机也。
云何得知?
第二之释云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等文,
如此可知也。
所以,大家要明白:要到极乐「清净无为涅盘界」的报土,靠「杂毒之善」是不可往生的。阿弥陀佛为我们选取的真实者(前面讲的不真实,这里讲真实),是哪里呢?是本愿的功德,就是正行念佛。
「是以《玄义分》云:『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为什麽引用这一段呢?这一段就说明是选取的真实。因为「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善恶凡夫靠杂行、靠杂毒之善,不可到报土。他能往生,「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这就选取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为真实──本愿功德为真实,选取真实本愿功德往生净土。
「是以今文云」:在这一段文当中,善导大师就说了:
「正由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刹那三业所修,皆是真实心中作」:选取的真实,就是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的时候,念念之间所修的都是真实心中所作的。不像凡夫所作的,是贪瞋、邪伪心中所作。法藏菩萨真实心中点点滴滴所作,「三业所修,毫无虚假」。依阿弥陀佛因中所修的功德,成就了六字名号,选取作为我们往生的真实功德。
「由阿弥陀佛因中真实心中作、行,不杂毒恶之善,故云『真实』也」:所以,这个叫真实。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边说到功德有两种,哪两种呢?「一者不实功德,二者真实功德」。
什麽叫「不实功德」呢?就是凡夫、人、天诸善,若因、若果,都是颠倒,都是虚伪,都是轮转相、无穷相,这个不是真实功德。你所修的,顶多是人天诸善,你怎样都是颠倒、虚伪,就是因为都是「杂毒之善」。
「二者真实功德」:「菩萨所修,顺法性故」。菩萨能够乘性修行,没有任何的邪伪杂毒,这个叫做「真实功德」。不颠倒,不虚伪,「能够安置众生至於毕竟清净安乐之处」。所谓的菩萨,就是法藏菩萨(当然一切诸大菩萨都是如此),不过,以净土门所说「选取真实功德」,就指法藏菩萨,他的修行顺法性,「能够安置一切众生至清净安乐之处」,就是让我们众生往生净土。
「其义以何得知?次之释云:『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那就是在下面,善导大师也说了:怎麽知道是选取阿弥陀佛因中的真实呢?底下善导大师就讲了:凡所施为趣求,都是真实。是阿弥陀佛他所施,或者我们趣求去往生,都要真实。
「此之真实施者,施与何人?『深心释』之中,第一之释云『罪恶生死凡夫』」:这个真实功德,布施给什麽人呢?就是两种深信当中的第一种深信,就是阿弥陀佛的真实功德,布施给我们罪恶生死凡夫,「施此众生也」。
「造恶之凡夫,即是凭此真实之机也」:那我们这样造罪众生,刚好是凭阿弥陀佛所施与的真实,这样的根机。
「云何得知?」就是第二释「法深信」当中所说的: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等文,如此可知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就是摄受前面这个罪恶生死凡夫。从佛的角度来讲,是佛愿摄受这样的众生──罪恶生死凡夫,也就是把他的真实功德,施给这样的众生。而我们众生,罪恶生死凡夫,就是凭藉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这个摄受功德,去往生净土。
我们再看善导大师的原文,可能更清楚一点。《善导大师全集》242页。我们从第三行开始:
《经》云:
「一者、至诚心」。
「至」者真,「诚」者实。
欲明一切众生,
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
解释「至诚心」。「欲明」的「欲」,这里经文说「至诚心」,是要说明什麽呢?就是想要说明这一件事情:一切众生,身口意三业,所修的解和行──「解」、「行」是两个字,解、行的关系,是依解而起行,行是由解而生发的,必须在真实心中所作,这才可以。
这一段话说明什麽呢?《观经》这一段说「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然後说「具三心者,必得往生」,不是单独就「三心」而讲,是指出「三心」有一个物件、目标,所要达到的事情才讲真实、不真实。真实指什麽真实?「深心」是指什麽「深心」?「回向发愿心」又是干什麽呢?虽然没说出来,但是包含在这里面,所以说「欲明」。「欲明」就是这里还没有讲得完全透彻。善导大师在解释的时候,在「深心释」当中就说出了五种正行。所以,这里说「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
因为本来「三心文」当中,也没有说到行,就说「三心」。这里法然上人就解释说:这里虽然说「三心」,并不只是就心的状态来讲的,而是指心引发的行,这个行必须是真实心中所作;「深心」也是一样的,这个行也要深心中所作;「回向发愿心」,就是我们解行的目的到哪里去?在这里解释,就可见得善导大师是心行不分开,信行是一体。
也有人误解说:「具三心者,必得往生,那我有三心了,我不用修行就可以往生了。」其实不是这样。「三心」有它含摄的物件、内容。内容就是身口意三业所修解行。善导大师在「三心释」当中的「深心释」里面讲「五种正行」,这里只是还没有把它详细地展开。
既然说必须是「真实心中所作」,下面就自然排除哪一种呢?虚假,这个必须要嫌弃、舍弃掉:
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
贪瞋邪伪,奸诈百端,
恶性难侵,事同蛇蠍。
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
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
你不能是外表看起来很贤善、精进,在那里努力修行,但是内怀虚假。这个「外」和「内」,有人就误解了,就以为「内」是意业,「外」是身、口二业。所以,前面法然上人才破除这种解释说「三业起行」,不是说「内」是指意业,因为前面也讲了,「身口意业所修解行」,不是以身、口和意来比内外,而是以我们内心本来存有三毒,这个叫「内」;身、口、意三业通通叫「外」。
「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内怀虚假」是指哪些呢?就是指下面这些:「贪瞋邪伪」,这是内怀虚假之相。
「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蠍」:这就是内怀虚假之相。贪瞋、烦恼、邪见、伪信、奸诈百端,这都是恶性,难以改变。我们凡夫的贪瞋痴三毒恶性,确实难以改变。「事同蛇蠍」,如同蛇和蠍子。蛇和蠍子是有毒性的:蛇有毒,它咬什麽,什麽就有毒性,所以说「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它喷出来的液体是有毒的;蠍子也是毒的,咬到哪里,哪里都有毒。我们凡夫就跟蛇蠍一样,内心怀有贪瞋痴的毒素。下面说:
「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内心怀有贪瞋邪伪、三毒的众生,犹如蛇蠍的毒素一般。像这样的众生,虽然起三业,不管身业、口业、意业,通通叫做「杂毒之善」。
以我们自己来讲,还觉得说:「我很努力啊!我没有虚假心啊,我确定认真地在行善法啊。」但是,本性是蛇蠍的毒性之故,名为「杂毒之善」。以此来讲,不能成为真实之业,叫做「虚假之行」。
不是说你故意骗人,这样讲,冤枉你了。只能说这种修行,不构成真实的解脱生死轮回的力量,要拿它来解脱生死轮回,就是假的,谈不上。所以叫「虚假之行」。
「不名真实业也」:这个不能叫做真实业,不能让我们真实解脱生死轮回。
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
纵使苦励身心,
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
如炙头燃者,
众名杂毒之善。
欲回此杂毒之行,
求生彼佛净土者,
此必不可也。
何以故?
正由彼阿弥陀佛,
因中行菩萨行时,
乃至一念、一刹那,
三业所修,皆是真实心中作;
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
「若」是如果,如果像这样子的安心起行(前面的解行),什麽叫「安心起行」呢?就以为,「你看!我在努力地修行啊!我在三业起行想往生啊!这样应该可以了吧!这叫安心。我这样大概可以往生了……」这样的修行,这样的安心,这样的起行,就是你达到什麽程度呢(何况我们达不到)?就是你「苦励身心」,打佛七,一天一夜不睡觉,然後,七天七夜不睡觉,打般舟,四十天、九十天,都是「杂毒之善」,不名「真实之业」,无意义,没有意义。
当然,意义是从双方面来讲,这是提高标准了。从真实解脱、真实功德、真实业来讲,我们达不到。我们自己修持,还是了解弥陀本愿,仰投佛愿,还是要精进勤修了。
「如此安心起行」:往往就靠自己这样的杂毒之行,即使你这样的话,达到这个程度,「日夜十二时」,古代讲时辰,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叫「日夜十二时」,日六时、夜六时;「急走急作」,在那里急得要命,「怎麽办?怎麽办?」急得团团转,去修行;「如炙头燃」,像头上着了火一样(头上着了火,你们还会等一下吗?哎,头上着了火了,肯定不会等第二秒钟,赶紧把它扑灭),达到这种程度,「众」就是即使如此,这一切,都叫做「杂毒之善」。
所以,如果以这一段做为镜子来看一看,我们就可怜了,我们连这个「杂毒之善」都谈不上,我们有没有「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呢?我们还在悠悠晃晃。
「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我们善导大师经常讲,都是很肯定的话,「易得往生」,「必得往生」,「定得往生」,「即得往生」,「无不往生」……等等。这里讲「必不可也」,乾脆、彻底。这里就说了:要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必然不可以。这就非常乾脆,让我们在这里死了这条心──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为什麽不可能呢?「何以故?」接着做一个比较。因为阿弥陀佛的因中修行是真实的,他的净土是真实的,你的虚假和他不相应,这是第一个解释;第二,既然如此不能往生,我们又如何去往生呢?底下说:
「正由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刹那,三业所修,皆是真实心中作」:这是阿弥陀佛的真实功德。接下来说:
「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阿弥陀佛所修行的都是真实的,「凡」是一切,所施给众生的。「趣求」,「趣」是到达,「求」是欣求往生的。他施於众生的是真实,众生欣求、愿意往生,也要真实。所以,都要真实。阿弥陀佛把他的真实功德布施给我们;我们仰仗阿弥陀佛的真实功德去往生,这就跟阿弥陀佛的真实报土就相应了。
我们还来回到《法然上人全集》311页。学习教理有点麻烦,大家文句不太熟悉,翻来翻去,「师父让我们翻了一上午的书……」311页,倒数第二行,前面讲这些听不懂没有关系的,只要知道念佛一定往生就好了,只是如果想做法师、想弘法,这些关关节节过不去,就有人问倒你。
也有这样的根机,他过不去,他就不能相信。「哎!你看看,是这样子的。」比如说刚才解释的那一段,「这个虚假之行,就是想骗人,以这样的虚假之行,善导大师说不能往生;像我这麽用功的,我这个不是虚假,我应该可以往生的」,那你就要拿出来,「哎!不是指你的意业,是指你有贪瞋邪毒」,这麽一讲,他心里面就明朗了。所以从教理来讲,还是要了解。
五种正行之中「观察门」者,
非十三观之定善;
散心念佛之行者,
对极乐之庄严,
想像欣慕心也。
「五种正行」,第一是读诵,第二是观察,这个「观察门」是指什麽呢?不是「十三观」之定善,是散心念佛的人,「对极乐之庄严,想像欣慕心」。五种正行,都算是正行;除了称名是正定业之外,其他四种是助行。这里所讲的观察正行,不是特指十三观的定善,那个是高级的,很难的,我们做不到。这个观察正行,我们也能做得到。是哪种人呢?散心念佛的人──我们都是散心的人,我们念阿弥陀佛名号,对於极乐的庄严,想像欣慕心。这一点都做得到啊,所以大家都有观察正行。
比如说我们诵《阿弥陀经》,诵到极乐世界的莲花「微妙香洁,青色青光,黄色黄光」,你心里多多少少也很喜悦,「想像欣慕」,「哎呀!好啊!七宝池,八功德水,什麽样的宝楼阁,也想不到,反正我想一想,大概就是那样子。」你有想像,也有欣慕,愿意去往生,这就是观察正行。
因为五种正行是在〈散善义〉当中,在「深心释」里边,如果把〈定善义〉的十三定观拿来做五种正行的观察正行,我们做不来的──不是这样子。想像、欣慕极乐的庄严,就是观察正行。翻过来312页:
释「回向发愿心」之初云:
「真实深信心中回向」者,
是此「三心」中之回向心也。
「过去今生诸善」者,
「三心」以前之功德,
改为回向极乐也;
非云「三心」之後行诸善也。
「回向」前面加了好几个定语:「真实深信心中回向」,「真实」就是前面的「至诚心」;「深信」就是第二个「深心」;然後这里说「回向心」。这个回向往生,是在真实、深信这样的心中回向往生的。真实深信什麽呢?真实深信自己是一个罪恶凡夫,这不是假的;真实深信我这样的罪业凡夫,仰靠佛愿,称名必得往生。
既然如此的话,他的回向是回向什麽呢?这底下就有疑问了。善导大师解释说「过去今生诸善」──「过去今生诸善」,就有人对「回向」起疑惑心了,念佛之外再去修别的善回向了。如果这样的话,跟前面那个真实深信里边也有矛盾了。因为既然真实深信自己是罪恶凡夫,唯有靠念佛去往生的话,怎麽可能又离开念佛,修别的杂行杂修来回向呢?如果说没有这样的话,为什麽说「过去今生诸善」来回向呢?所以,法然上人解释说,「过去今生诸善」是:
「『三心』以前之功德,改为回向极乐也,非云『三心』之後行诸善也」:这一解释,我们心里就通达了。怎麽叫「三心以前」呢?就是还没有发「三心」,还没有进入专修念佛(说到底:内心叫做信心,外表就专修念佛),还没有信顺专修念佛之前,也修了善,过去的,今生的,把这些功德,本来准备求开悟了,求人天福报了,求下一世生天等等,不求了,通通转过来,回到极乐,把它收回来,转到净土。不是说「我已经发得『三心』了,我愿意专修净土了,然後另外再去特别修诸善来回向……」不是如此。一旦入专修念佛,那就是一向念佛。
当然,随分随缘修行善事,那是我们应当做的,不是觉得说「我念佛往生不定,然後要特别修行善法,回向帮助往生」,那个就错误了。
我们再来看善导大师原文,请翻到《善导大师全集》252页。这些经文法句,如果没有善知识、明眼人给我们点醒,以我们来讲,是看不懂的(所谓一部《红楼梦》,各人有各人的读法,有人读的是才子佳人,有人读的就是做生意买卖,有人读的就是王权的衰落,等等)。一部《观经疏》也一样,如果你不能够体悟善导大师的立场,不能站在阿弥陀佛他力本愿的立场来解释净土门的话,如果以自力的眼光来看,「哎,这是讲自力啊!」这都是没有把握住实质,这叫「死於句下」,在文字当中死掉了。所以要前後贯通,要能够把握根本核心,万变不离其宗,把握它的宗旨,这个是最重要的。读经读教,这是一个要点。
言「回向发愿心」者:
过去及以今生,
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
及随喜他一切凡圣,
身口意业,所修出世善根,
以此自他所修善根,
悉皆真实深信心中,
回向愿生彼国,
故名「回向发愿心」也。
过去世、今世所修身业、口业、意业,不管修的世间善根,还是出世善根,自己所修的,以及随喜其他一切凡圣,不以自己修的,人家若凡、若圣,他的身口意所修的世、出世善根。
「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故名回向发愿心」:这里如果不是善知识解释的话,或许我们读到这个地方,把念佛放下来,又去修别的来回向了。上人就解释说,这是「三心」发得之前,「三心」之前所修的,通通拿来回向,不是「三心」之後再去做。所以叫「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真实的深信自己是造罪凡夫,定散二善,我们没有方便,没有办法,没有可能,我们来专修念佛了。以前呢,不管是多多少少所修到的,都把它回向到极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