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21~25)
二十一、《阿弥陀经》「一心不乱」之事
「一心不乱」,有人解释得很复杂,法然上人在这里解释得很简单。
「一心」者:
心一於何事乎?
「一心」,是「一」在哪件事情上叫「一心」呢?
一向念佛者,
阿弥陀佛心与我心成为一体也。
这个就是「一心」,佛心跟我心成为一体,这个叫「一心」,这样解释。底下打了比喻:
如天台《十疑论》云:
如世间慕人能受慕者,
机念相投,必成其事。
慕人者,阿弥陀佛也;
恋者,我等也。
天台大师的《十疑论》。这个要说明。这个我还专门请教了,不然的话,我还搞不懂。「慕人」是什麽呢?「慕人」是古代招慕豪士,招慕,相当於我们现在徵兵,要招慕天下豪士──英雄豪杰,这个叫「慕人」;来应慕的,来应招的,叫做受慕。这个主人,要广招天下的英雄豪杰,结果没有人来应聘,他的心就不满意了;他要招慕英雄豪杰,来了人,这个主人高兴不高兴?他马上就高兴了。这个就是「机念相投」,「我正要招你,你刚好就来了」,事情就办成了。「好好好!留下来。」
阿弥陀佛就是「慕人」,他是招慕我们去往生的。我们如果不应聘,如果不愿意去往生,阿弥陀佛两眼落泪了;我们念佛愿意去往生,阿弥陀佛就高兴了,就满他的愿了。我们是受慕者,我们叫「恋者」,「恋者」在这里应该是受慕者。这样就「机念相投」,我们满了阿弥陀佛的愿。阿弥陀佛有这个想法,我们刚好去,这就相应了,机感相应,必定往生。
既心发一向念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本来念我们,要招慕我们;我们也去受慕,我们一向念阿弥陀佛,哎,刚好了。
则早与佛心成一体也。
不要等到说,「我念佛念到什麽时候再一体」,你只要心里边一向念阿弥陀佛,跟佛早就成为一体了。这个「早」,是相对於我们内心里定个时间,「我到什麽时间再一体」,不是等那个时候,已经成为一体了。
故云「一心不乱」。
不可移念於上之少善根福德因缘也。
前面那个「少善根福德因缘」,你要是心思停在那个地方,不是一向专念,就不叫「一心不乱」,就杂了,就三心二意了。所以,「一心不乱」就是专修念佛。
二十二、《阿弥陀经》「善男子善女人」之事
南无阿弥陀佛。请大家翻开《法然上人全集》第324页。我们继续来学习「三心料简及法语」:
此成执持名号之身故,
云「善男子善女人」也。
如下品上生,是一生十恶凡夫,
最後一称时,被赞为善男子,
其实本机者,五浊恶世恶时之众生也。
是以《观念法门》释《阿弥陀经》之此文云:
「若佛在世,若佛灭後,一切造罪凡夫」。
这一段文是解释《阿弥陀经》当中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决定往生。这其中什麽是「善男子」和「善女人」?有人看到这里,就担心了:「这个善男子、善女人,我还够不够标准呢?」想想自己,够不上,「人家说十善圆满的善男子善女人才能往生,我们大概没有分」,这样的解释是错误的,不正确的。
在我们学习法然上人的解释之前,我想关於善恶的问题多讲几句。
善恶的观念,可以讲是人类最重要的一个观念。从古到今,都是要提倡善行、摈弃恶行。我们道德的提升、社会的进步,都是在善恶交攻当中,要提倡善行、摈弃恶行才可以达到。但是,关於善恶,可以讲也不是那麽简单的事情。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善恶的帐,什麽是善,什麽是恶?好像自己很有标准一样。
其实,说起来,这个事情很复杂,可以讲:如果不是贤哲之人,都难以给出一个答覆。往往我们一般的人,都会落在善恶的圈子当中,我觉得,我们做为一个佛弟子,做为一个念佛的人,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善恶观,可能是念不好佛,乃至不能往生。
怎麽这样讲呢?因为,我们往往把自己的心局限在我们的观念当中,落在一般世间的善恶观念当中,我们就会落在一种分别,落在一种执着,而这个就是轮回的一种业力,让我们难以出离。很多人在念佛的时候,往往把善恶,在那里纠缠不清楚。
我想分几个层次来介绍有关善恶观。一个就是一般人的善恶观,一个就是佛教通途所说的善恶观,再一个就是净土三部经所说的善恶观。
一般的善恶观,可以讲很简单。每个人都有一本帐,有一把尺子,那就是:你对我好,你就是善人;你对我不好,你就是恶人。天底下都说你是善人,我就说你不是,因为你对我坏,你就是恶人。所以,没有标准,也可以说以自己为标准,这是自私自利的心。个人如此,一个团体也是这样,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是这样。国家之间的战争,民族之间的冲突,就是「你对我不好」了,利益的纷争了。可能是过去打仗,现在好了;现在好了,将来再打。所以,这个都是利益的分争。这样的善恶观,当然是没有它固定的标准,显得很混乱。每个人要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会打一个冠冕堂皇的旗号,「我是为正义,为善的而去做什麽事情」,社会反而因此而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混乱。
以我们佛教来讲,有我们佛教的善恶观。佛教的善恶观,也可以讲是方方面面。我们讲善,可以讲有假善、有真善,有小善、有大善,有因善、有果善,有下善、有上善。分次第来说,以佛教来讲,首先是在人天乘当中来讲,是以五戒十善作为善;善的反面,就是恶。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十善:不妄语里面就分成: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然後加不贪、不瞋、不痴,这样就称为十善。这样就是善法。
如果大家普遍奉行五戒十善的话,可以讲是自利而又利他。世界会和平,社会会和谐,我们每个人也都会安居乐业。这就是佛教讲的五戒十善。
可是这一点,只是佛教一个顺世间常俗教化的一种手段,并不是佛教的最终目的,也不是佛教本质上所说的善。因为佛教的目的,是要让我们了生脱死。五戒十善做到极处,得到的果报是人天善果。人天善果,不出三界轮回,以佛教的眼光来看,这个就不是真实之善。为什麽不真实呢?它不能让我们出离三界。所以,这个善没有解脱生死轮回的力量,这个就不是真正意义的善行。
阿罗汉破我执,修四谛法,而能够出离三界、超越轮回,这个善就是真实的善,能够让我们不再轮回。所以,相比较来讲:五戒十善跟阿罗汉比,就不叫善了,那你就算恶人了,就不算善人了。阿罗汉一来,你就成恶人了。你可能会说:「哎呀!阿罗汉乾脆别来了,不来,我好成善人。」
阿罗汉虽然是善,可是阿罗汉的善是小善,他是只管自己个人解脱,广大的众生,他说:「我没有力量,我救不了你,算了,算了,我就自己先进入涅盘之乐就好了。」不能够发大心普度众生,和菩萨的广大菩提心(要承担众生的苦恼和罪业,要拯拔救度一切众生,出离三界的苦海火宅)相比来讲,阿罗汉就算是小善,不算大善了。佛甚至在经中呵斥阿罗汉,说是「焦芽败种」。这个你看看:一方面,阿罗汉在我们眼中都是圣者了,佛说他是焦芽败种。焦芽败种好不好?你们有没有种过田?种田,在地里种庄稼,会不会用焦芽败种?「焦芽败种」,就是发了芽之後,用火把它烧焦了;种子已经是腐败了,它就不可能长出有生命力的东西。
佛在经中说阿罗汉只管自己了生死,没发大心,不能成就佛果,犹如焦芽败种。所以这样比较起来,阿罗汉的善,也还不是佛教真正讲的善。
菩萨发了广大的菩提心,要普度一切众生。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地藏菩萨的「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样的誓言,这样的愿行,这样的大善,可以讲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形容的,我们世间所讲「惊天地,泣鬼神」都无法形容的。尽虚空,遍法界,包容一切众生,含纳一切众生,要拯拔一切众生。所以,如此大善,才真正是佛教所讲的善。
不过说起来,菩萨在因地的修行,虽然发了如此广大的菩提心,还没有得到佛果,他这个善叫「因中之善」,还不是「果上之善」,如果跟佛果相比,菩萨的善,虽然是大善,但是还不是全部的善,还不是完全的善,最後身的菩萨,仍然有一品的无明没破,无明就是恶。所以,菩萨跟佛相比,还是没有圆满。他虽然是善,但是不是完全的善,也不是纯上的善,他还有一品无明存在。
所以,在佛教来讲,最高、最圆满、至善、纯善、真善、全善、上善,只有佛的境界,只有佛的境界才可以称之为真正的善。到了这个境界,超越一切比较,超越一切的相对境界,是不谈善和恶。如果还有善和恶,还有圆满,还有不圆满,还有种种对比分别的话,还在一种比较境界当中,那就不是圆满了。
这是我们佛教的一种次第的善法来比较。
来看我们《阿弥陀经》,我们净土的善。我想这个大家回顾一下《阿弥陀经》的经文,首先把这个标准说出来。我们净土宗所说的善,既不是五戒十善所能含盖的善,也不是阿罗汉的善,甚至也不是菩萨的善,乃是直接以佛的善作为凡夫的善,是以佛为标准而讲善。这样的话,它是最高的标准了。在《阿弥陀经》里面讲到善的时候,有这几处的文字,最先一处文字是说:
诸有众生,闻是说者,
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所以者何?
得与如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
「诸上善人」,你看这里的词叫「上善」,不是一般的善,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这个标准就高了,要求就高了。五戒十善算不算上善呢?五戒十善,刚才说了,跟阿罗汉比,都不算善了,算恶了,算假善;阿罗汉也不算上善,跟菩萨比,都算下善了;菩萨跟佛比,还算下善,不算上善。这里的「诸上善人」,就是指具有成佛的功力,也是蕅益大师所讲的:我们念佛的人,只要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善根福德同佛无异」,是跟佛一样的善才称为「上善」。这里标准非常高,「诸上善人聚会一处」。
像中央领导开会,省里的领导就没有资格参加了。全国人大开会,省人大代表就没有资格参加了。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开大会,你这个罪恶凡夫想去参加那个会议是不可能的。除非你要有「上善」,你才可以跟他们平起平坐,才可以「聚会一处」。所以,底下说了: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为什麽呢?这个「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的涅盘境界,「极乐无为涅盘界」,你「少善根福德因缘」怎麽能往生呢?这个「少善根福德因缘」,不仅五戒十善,乃至阿罗汉,乃至菩萨因地没有圆满的善行,通通算「少善根福德」,这样要达到「极乐无为涅盘界」,不可能。
下面就说:
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这样反过来讲「善男子善女人」,那就是跟前面的「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可以平起平坐。平等而提的善,就不是那个「少善根福德因缘」的善。所以,我们净土宗所讲的善,标准是很高的。因为净土宗是念佛成佛,它的目标是直接去成佛,不是成阿罗汉,更不是人天道,也还不是菩萨。所以,这个善就非常的高。
下面讲「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底下法然上人有说明,我们讲到时,再来解释),我们再看《阿弥陀经》的经文,讲到後来,又说到「善男子善女人」,不过,《阿弥陀经》在讲到众生的时候,有时候说「众生」,有时候说「善男子善女人」,都是有它的意味的。
在六方诸佛赞叹的时候,就说:「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那时候就没有说「善男子善女人」,而前面也说了,「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那个也说「众生」,也没有说「善男子善女人」。「众生」都说:「应当发愿」、「当信是称赞」,就是普遍性的、一般性的介绍,对於一般性的众生说「你要相信,你应当相信,你应当发愿」,你还没有相信,还没有发愿。这个之前,说「你应当相信」、「应当发愿」,那就用「众生」这个词。
如果已经执持名号,如果已经相信,如果已经发愿,这个时候就用「善男子善女人」。我们看经文,往下说: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
底下又说: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
这里就改成「善男子善女人」,为什麽?他「闻是经受持者」,受持这部经,闻诸佛所赞叹阿弥陀佛名号,所以,这里就赞叹为「善男子善女人」。
到底下又说:
诸善男子善女人,
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你如果相信的话,信顺净土的教法念佛,这个叫做善男子善女人。」这里也是讲善。到最後说: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
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
而作是言:
「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稀有之事,
能於娑婆国土五浊恶世──
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前面讲善,这里讲恶,说「五浊恶世」,「五浊恶世众生」,「说此世间一切难信之法」。释迦牟尼佛自己也感叹说:
舍利弗,当知我於五浊恶世,行此难事,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通过这样的文字的次第关系,我们发现:《阿弥陀经》所讲的善、恶,它是为五浊恶世众生所讲的难信之法。
为什麽称为「难信之法」呢?五浊恶世的众生,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被称为「善根福德同佛」,而能够到极乐净土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转恶成善──不是成为一般的善,是转凡成佛。这称为「难信之法」。
所以,《阿弥陀经》所讲的善恶观念,通过我们这样的解释,大家也明白,它是最高标准。如果就我们众生本来的根机,是为「五浊恶世众生」所讲的(就众生本机来讲,前面所讲的「若有众生」也好,「善男子善女人」也好,都是「五浊恶世众生」,可以讲本机都是恶世、恶众生),而因为这样的众生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而得以跟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才称为「善男子善女人」。这是《阿弥陀经》的善恶观念。
同样的道理,《观经》所讲的善恶凡夫:定善凡夫,散善凡夫,到九品的下三品,是恶业凡夫(下品上生是十恶罪人;下品中生是破戒罪人;下品下生是五逆罪人,这些都是恶凡夫),善恶凡夫平等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善导大师才讲:「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在这部《观经》当中,虽然随顺我们世俗人的观念,说有善凡夫、恶凡夫,定善、散善等等,但是真正来讲,进入阿弥陀佛的弘誓大愿海,消除了世间所讲的善恶观念,所以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泯灭了善恶的差别,这也是我们净土宗所说的善恶观。因为一旦进入阿弥陀佛的本愿弘誓大海,「功德大宝海」,凡夫所说的善恶观念都不存在了,完全进入阿弥陀佛的纯善、至善的境界。我们来看下面的文句:
此成「执持名号」之身故,
云「善男子善女人」也。
为什麽把他称为「善男子善女人」呢?因为他已成为了「执持名号」的人,不是因为他自己的善行功德,是因为他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称为「善男子善女人」。下面举了一段经文来证明:
如下品上生,
是一生十恶凡夫,
最後一称时,
被赞为善男子,
其实本机者,
五浊恶世恶时之众生也。
《观经》下品上生,他到最後大命将终时,称念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应身现在他的面前,来迎接他,赞叹他说:「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本来是一个十恶造罪的凡夫,念了一句佛,阿弥陀佛马上给他竖大拇指,马上给他拿一朵莲花,说:「善男子,我这朵莲花奖给你。以汝称佛名故,才是善男子。」所以这里说:「执持名号之身故,云善男子善女人。」经文如此,祖师这样的解释,可以讲,善知识都是异口同音。
像着作《弥陀要解》的蕅益大师,他就说了:五逆十恶的众生,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愿意念佛,这个就是多劫的善根成熟,这个就叫善男子。所以,这里讲善、讲恶,不是以我们凡夫这边来讲的,完全是以佛的功德成为凡夫的功德、佛的善成为我们的善,才有资格称为「善男子善女人」。
如果按照这样的理解,我们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不可以执着於我们自己的善根,以为靠这个可以去往生。因为我们凡夫所修的,最多是五戒十善,这个还是恶,怎麽能够往生呢?你把这个善凌驾於六字名号的善行之上,那就更加颠倒了,更加不可能了。
所以,印光大师也讲了:五戒十善,人天的善业,若相对於往生净土的净业,那还算是恶业,因为不出轮回之故。
所以,一般入佛门,信仰的层次很浅的时候,他都是以世间的道德观念、世间的善恶观来衡量佛教,「哎哟,我善了,恶了……大概这样来行善,可以去往生。」其实这一点,应该说是没有智慧的。不能突破世间凡俗的善恶观,可以讲是没有智慧的。所以在禅宗里也讲「不思善,不思恶」,他所讲的「不思善,不思恶」,不是一块石头,「哎!不思善,不思恶」,是我们的佛性,本身的心体,本来纯净妙明的心体,是超绝凡夫的善恶境界,「不思善,不思恶」,那个是佛性。
阿弥陀佛所证悟的境界,完全是性德的彻底彰露,是彻底圆满的善法,超越我们本身所讲的善恶观。
另外一个问题就来了:就有人住於这种断灭的见解了,「既然不思善、不思恶嘛,无所谓了,我好像恶也可以随便做了,善也可以不为了。」那就是另外一种的错误的见解了。
这里讲「其实本机」者,他本来的根机,是「五浊恶世恶时之众生也」,就是这里的「善男子善女人」,本来是五浊恶世的众生。所以,在《阿弥陀经》里讲:「为五浊恶世众生,说此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你不管是什麽样的人,最後这句给你定位了:释迦牟尼佛讲这部《阿弥陀经》就是为了五浊恶世众生所讲的。虽然赞叹你为「善男子善女人」,不是因为你本身的善行,你本身是五浊恶世的众生,因为执持名号之故,因为信顺此经之故,「因为信顺我释迦佛和诸佛所赞叹、所宣说此念佛法门之故,成为善男子善女人」。
是以《观念法门》释《阿弥陀经》之此文云:
若佛在世,若佛灭後,一切造罪凡夫。
讲学班资料的第37页有一张表格,这张表格把善导大师对於《阿弥陀经》这一段要文的解释和《阿弥陀经》的经文作了分门别类的对比,大家回去可以再翻阅一下。这样我们就可以加深理解,祖师对於这段文,对於「善男子善女人」怎麽解释,对於「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怎麽解释,对於「若一日……若七日」怎麽解释,对於「一心不乱」怎麽解释,对於「即得往生」怎麽解释,都是很明显的对照,可以反映出来。
《观念法门》这一段,就是对照前面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善导大师解释说:「若佛在世,若佛灭後,一切造罪凡夫。」这是他本来的机相,本来是如此。因为念佛之故,成为「善男子善女人」。
希望各位都成为「善男子、善女人」,都成为「上善男子、上善女人」。
只有念佛,才有这样的资格。
在《观经》当中,释迦牟尼佛说:「念佛之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善导大师解释说:「则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人中上上人。」我们不可以夸耀自己的那些很细微的、一点点的杂毒之善,一点点的戒善,如果夸耀这一点,说我是「善男子善女人」,那就太骄慢了,也是不知道什麽是善,这样,往生,可以讲是太危险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说起来,我们流转到今天,在生生世世之间,也都有修行善法,那我们之所以没有出离(或许我们也遇到过净土法门,为什麽还没出离呢),就是善恶观突不破,你就是被这个「善」骗住了,骗了你生生世世,跑到这个地方做一次人,然後作了一个官员,然後有一点福报──你就是被它骗了,在三界里没出离啊。所以,大家眼睛放亮一点,不要被这个虚假的人天福报所骗。昙鸾大师就讲了:这些都是虚伪,都是不真实。不要被这个所骗。
我们就是一向专念。
二十三、《阿弥陀经》「难信之法」之事
此罪恶凡夫,
依「但称名,得往生」之事,
众生不信也。
故释迦、诸佛恳切证诚也。
《阿弥陀经》讲「难信之法」,「为五浊恶世众生,说此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怎麽说是「难信之法」呢?「罪恶凡夫」,「但称名得往生」,这件事情,众生不相信,所以叫「难信之法」。跟我们前面讲的结合起来就是说:罪恶、造罪的凡夫,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善根福德同佛,可以顺利往生西方净土成佛。这个,众生不敢相信,「怎麽可能的事情?小善都没有,还有大善呢?」所以,不敢相信,不能相信。这个就是「难信之法」。
所以,劳动释迦诸佛恳切证诚:「我见是利,故说此言,汝等众生,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你应当相信啊!」十方诸佛都说:「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来为我们证明。
二十四、五决定往生之事
五种决定往生:
一、弥陀本愿决定也,
二、释迦所说决定也,
三、诸佛证诚决定也,
四、善导教释决定也,
五、吾等信心决定也。
以此义故,决定往生也。
五种决定,其实都是一脉相承的。
「弥陀本愿决定也」:这是源头。这中间三个就是过程,「释迦所说」,「诸佛证诚」,「善导教释」,到「吾等信心」就是落实。很简单,很明了。从阿弥陀佛,经过释迦佛、诸佛,到善导,到我们心中,这就决定下来了。
「弥陀本愿决定」是什麽?弥陀发了这样的誓愿:「众生称我的名号,若不生者,则不取正觉」,现在,成就正觉已经十劫,不可改变,所以,「彼佛成佛以来,於今十劫」,在《阿弥陀经》里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成就了,不可更移,叫「本愿决定」,弥陀本愿所决定。
弥陀本愿所决定,如果没有释迦佛来此世间为我们宣说净土三部经,我们仍然不知道。所以,「释迦所说决定也」。释迦牟尼佛是圆满大悲之人,是满足大悲,是智慧圆满、圆满觉悟的大圣,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毫无虚言,决定不虚假,叫「释迦所说决定故」。
释迦一佛所说,凡夫还难以相信,因为这个法门太高深了,太难信了,所以,劳动诸佛来恳切证诚,而诸佛都是出广长舌相,宣誓真诚不诳语,而证诚决定。
即使释迦宣说、诸佛证诚,如果没有善导大师把它揭示出来,我们还可能会误解,所以,「善导教释决定也」,楷定古今地解释「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前面四个决定,都是法上决定的,而且都是已经决定了。最後这个决定,才跟我们发生关系,才落实到我们身上(当然前面四个决定,也跟我们有关系),前面四个决定,如果到最後这个不决定,那通通还不决定:弥陀本愿虽决定,但是你不相信无用;释迦所说虽决定,但是你怀疑,也无用;诸佛证诚虽决定,但是你摇摇手,那也无用;善导教释决定,但是你不信奉,也无用。正因为这一点,弥陀本愿到释迦、到诸佛、到善导教释,我们信顺不疑,所以,「吾等信心决定」。「吾等信心决定」来自哪里呢?就来自於前面弥陀本愿,乃至来自於善导的教释,以此义故,决定往生。
因为阿弥陀佛决定,我们才有信心决定;因为我们信心决定,才可以获得弥陀决定往生。这个才叫正定之业。
二十五、请用念佛之事
趣他请,修念佛者,有三种利益:
一、自行勇猛也,
二、助檀那愿念也,
三、为能成众利益也。
功德有体用之二:体留自,用施他。
妙乐大师云:以善法体,不可与人。
此是释「愿以此功德」之文也。
我们被信众所请,去修念佛了,这个很好,有三种利益,哪三种呢?
「一、自行勇猛也」:人家请你念佛了,你在那里念佛勇猛,像我们那天,杀猪佬要往生,我们去念佛,那自行勇猛,大家念得很真诚、很恳切,特别中午鬼要来的时候(鬼来的时候,扛的刀有多大呢?後来说,那个鬼来的时候,扛的刀有门板那麽宽;那个锁有多大呢?有很大一个锁;链条也很长),我们念到中午要吃饭了,我和几位师父就先出门了,杀猪佬脑子里面迷迷糊糊的,就要出来送我们,神识慌慌惚惚之间,好像也出来了,出来送我们,哎!就看见门口有鬼拿链条来套她,黑鸦鸦一片,有高的,有矮的,很多。她赶紧往房间里跑(广法师还留在里面,还在念佛),跑进来就跟师父说:「哎呀!不行,念快一点,念慢就不行了,念快一点!」一句接一句念,这一念佛,佛号提起来,鬼就在外面打转,不能进来。她一句接一句念得很急,「自行勇猛利他」,大家都跟在後面念得很急,我吃完饭回来一听,「怎麽佛号念得这麽急啊!」广法师说:「哎!她自己要求这麽念的。」我看她把头抱得很紧,我一看就是业障来了,肯定有问题,赶紧把引磬接过来,打得很急。她的女儿、女婿都跪那个地方,整整齐齐念佛。後来她讲:师父的引磬打得,我心里边一句佛接一句佛,念得密不透风。一起助念的马先红说:「哎呀!我从小长到这麽大,刚才那一段时间念佛念得最好!念完佛之後,脑子里听到的全部是一片佛号。」念得一点空隙都没有,很整齐。「自行勇猛」。
「二、助檀那愿念」:我们在念佛,愿她周围的人,她的儿子、媳妇、女儿、女婿,他的亲属,她周围的信众也在念佛。
「三、为能成众利益也」:也能利益广大的众生。旁边那些不念佛的,来凑热闹的,来看稀奇的,或者是来探病的,他们听到我们在里面念佛,也种了善根。所以,有种种的利益。
这样的场合,大家要把握机缘,尽量去参加。尤其是临终助念,我觉得是很难逢的机会。这是我们最好的一次实习的机会啊!如果我们自己想装死吧,你装不来,你活得好好的,对不对?你身体很健康,你说「我想实习一下」,你实习不来呀!你看人家,哎!他要死了,你看看,「我要死就这个样子」,怎麽回事?口很大,很痛苦,很留恋,两眼无光,浑身疼痛,等等,很悲伤的。「哎呀!我不能像他这样死啊!」
你不能像他那样死,你现在就不能像他这样活!对不对?他活着杀猪、造业、骂人、不念佛,那你就要怎麽样?你就要多念佛。这样你看到,就会有警觉性,就有无常感,就有罪恶感,就会对众生产生怜悯心、同情心,就会对阿弥陀佛产生仰靠心、依赖心,就会发起你的慈悲心。这是非常好的生动的教育课,你要向这个临终的人顶礼,他是你的善知识。你不要觉得:「哎呀!我来给你念佛,你要用西瓜供养我,我这麽大热天的……」其实,他是你的善知识。
一个火葬场,一个医院,一个临终病人的床前,这是最好的实习机会,不要放过,不要怕,「快死了,怕死!」你怕死也要死。应当去,多看,多了解。看得多了,你就有智慧了。
像我妹妹的老公公,他经常去抬死人,他经常抬死人,他就有经验。我妹妹说杀猪老(她的小舅母),估计像她这样的,说话力气这麽大,估计十天半个月死不了(所以她的儿子当天就到上海去了,结果第二天她就死了),结果她的公公怎麽讲?「我看她不出过三天。」他说她出不过三天,果然第二天就走掉了。他有经验,他看得多了,他抬得多了。
我们如果经常参加助念,对於临终的人,他的苦恼在哪里,他有什麽样的心结需要打开,我们应该用什麽样的语言来劝化他,我们就有数了。我们对自己也产生警觉性。所以,要经常去。
「功德有体用之二:体留自,用施他」:这要解释一下,有人讲:「我的功德,念了半天,我念的佛号也不多,全部给他了,我自己就没有了……」还有人怎麽样?念了三万声佛,「愿以此一万声佛号回向给我爸爸,一万声佛号回向给我妈妈,还有一万声佛号,留着自己用……」这就是不懂得道理。这里说「体留自,用施他」,我们念佛的三万声佛号功德,功德之体,都在你这边;功德之用,你都可以施给人家。
这是什麽意思呢?就好像我们在这里点檀香一样,檀香在这里点起来,香气遍薰。体在这个地方,香味就薰得很远。你没关系啊!香还在你这里啊!但是薰到人家那里去了。这叫「体留自」。「用」就是檀香的用,薰到别人那里去了。
就像点灯一样,你在房间里点一盏明亮的灯,灯你这个地方,但是光照出去了。「哎!灯不能照给他,照给他,我的灯少了……」没有啊!光照给他了,但是体还在这个地方。
所以,我们念佛的功德之体,在我们心中,不可以送,你也送不掉,不是你想送人家,「哎哟!我布施了,就没有了……」不是说你送就送得出去的。还在我们心中,在我们心田当中,不会损失的。这个功用,如果你不回向的话,别人得不到。
就好像这扇门,我们在房间里点一盏灯,你门不打开,外面走路的人,还是黑路,他还得不到你的光,你一打开门,哎!他得到光了。
我们在里面念佛,我们的心是个心门,我们一回向,「啪!」一打开,照出去了。回向给谁?回向给你爸爸,佛光就照到你爸爸的幽冥界,他就得到佛光了,他就可以得到利益了。这个叫「用」。你这个用,你回向一个,回向十个,不影响你的体。所以大家不要那麽吝啬!「回向人家,我没有了……」还是很多。
妙乐大师云:以善法体,不可与人。
善法之体,留存在我们本性当中,你不可能送给人家,哪送得出去呢?
此是释「愿以此功德」之文也。
这是解释善导大师的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怎麽施给人家呢?我们念佛,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得无上功德,纳在我们心中。「平等施一切」,是那个功德之用,众生得到利益。
这个「三心料简及法语」,就是如此。这个後面的二十几条法语,都是很好了,都是分析「机」和「法」的关系,也是让我们能够有正确的安心和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