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六)
贡献及影响
《观经疏》对於净土门建设的重要贡献略有四点,主要从教理建设方面来讲,是大根大本、非常重要的地方。
(一)要弘二门判
将净土门分为定散二善回向求生的「要门」,与专称佛名直接往生的「弘愿」,以要门为方便,导归弘愿。此种分判,为圣道门及世善行者开辟了转入弥陀本愿称名的渠道,完善了净土门的教理结构,强化了净土门的摄化功能。
前面已经讲过了,这里略作说明。
修行圣道门的人,是有佛法信仰的。世善行者开始并没有佛法的信仰,只是修行仁、义、礼、智、信,只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等等,以这些世善的福业回向求生就可以了,有这个方便。
「此种分判,为圣道门及世善行者开辟了转入弥陀本愿称名的渠道,完善了净土门的教理结构,强化了净土门的摄化功能」,这句话说明要门的作用是很好的。圣道门和世善的行人怎样才能转入弥陀本愿称名呢?就像前面说的,要门和弘愿就像两条高速公路,它们之间有一条连接的道——一条从要门转到弘愿的道,这样不就容易过来了吗?世善的人本来没有佛法观念,有了要门回向求生,他就可以转过来;慢慢地信仰深入,就能进入弥陀本愿称名了。
「完善了净土门的教理结构」,就像刚才所举的这个例子,教理结构本来就是分为圣净二门,这之间的衔接关系,如果没有要弘二门判的话,还是如同井水不犯河水,就像两条并行道一样;所以,教理结构上必须要有要弘二门,这样才更加完整。同时,因为有这样的教理结构,也就开辟了一条渠道,强化了净土门的摄化功能,对圣道门以及世善的行人就有摄化的作用了。台阶太高上不来,垫个台阶不就方便了吗?这样大家都可以上来了。
(二)正杂二行判
以与弥陀净土直接相关的行业为正行,分为五种,即专读诵净土三经之「读诵正行」、专观察极乐庄严之「观察正行」、专礼阿弥陀佛之「礼拜正行」、专称弥陀佛名之「称名正行」、专赞叹供养阿弥陀佛之「赞供正行」。
其余一切行,本来与弥陀净土无关,必须回向求生才相关,故为「杂行」。
正行往生一定,杂行往生不定。
此正杂二行的分判,成为净土行业的根本规范,如同金科玉律。
正杂二行判,特别重要。要弘二门判,有教理素养、有需要的,听起来会觉得相应。但很多人可能觉得不相应,特别是一些老太太,她们不一定要听,她们就想「你告诉我怎麽修,怎麽实实在在地做」,对於她们,正杂二行判就更加直接明了。
「以与弥陀净土直接相关的行业为正行」,「正」是正直的、直对的、纯粹的、专门的、不夹杂的。佛法的修行法门特别多,这些行法,有的和弥陀净土直接相关;有的就不相关,必须绕过来才能接上关系。比如《金刚经》,它和往生弥陀净土有什麽关系呢?它从头到尾都不讲阿弥陀佛,也不讲极乐世界,和往生弥陀净土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读诵或者解悟《金刚经》,不求其他的,只愿意把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金刚经》和往生弥陀净土就有关系了;不过,这些不是直接相关的,而是间接相关的,是通过回向而产生的关系。《阿弥陀经》,即使你读的时候不回向,心心念念也都是极乐世界,这就直接关联了,才称为「正行」。
「分为五种,即专读诵净土三经之『读诵正行』、专观察极乐庄严之『观察正行』、专礼阿弥陀佛之『礼拜正行』、专称弥陀佛名之『称名正行』、专赞叹供养阿弥陀佛之『赞供正行』」,善导大师对每一种正行都加上一个「专」字,「专」字是善导大师思想的一个非常核心的字眼,也是一个分水岭。这也是大师特别慈悲的地方,大师再三强调「一心专」,就怕我们杂了。大师太了解凡夫了,凡夫一杂就茫然无所归趣,所谓「专专指授归西路,为他破坏还如故」,所以善导大师特别慈悲,总是讲「你要专」。
「其余一切行,本来与弥陀净土无关,必须回向求生才相关,故为『杂行』」,正行、杂行,如果从名字来讲,有人不喜欢听,「我修的怎麽就是杂行?」修杂行还不错了,有的连杂行都没有修着呢。
正行、杂行是净土门里面的分判,就是说,修杂行说明是在净土门。并不是说打坐就是杂行,诵《法华经》就是杂行——诵《法华经》如果不回向求生,谈不上是杂行。打坐求开悟也谈不上是杂行,甚至可以说是正行。是什麽正行?禅宗正行,和净土门沾不上边。如果说「我觉得开悟很困难,今生了生死没有把握,我把诵经、打坐、参禅的功夫、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就进入净土门杂行。然後专修念佛,修五种正行,才进入正行。所以正、杂是有它们各自利益的。当然,要是嫌「杂」这个字看起来不好,那自己要把这个帽子摘下来,可以不戴——专修念佛就不用戴了,持五种正行就不用戴了。「杂」有行体上的杂,也有心性上的杂,是「杂毒之善」,因为有贪瞋痴三毒,烦恼没有断,那就要修,要回向求生西方净土。而名号是纯而又纯的,是阿弥陀佛的圆满功德。
这部分内容後面还会学习,这里先点到为止。
(三)正助二业判
五种正行中,第四「专称弥陀佛名」为决定往生极乐之业——正定业,以顺彼佛愿故;其余四种为助业。
由此正杂二行、正助二业的分判,弥陀本愿称名成为佛法一切行业之最高顶峰,「一向专称」成为净业行人的最高准则。
「五种正行中,第四『专称弥陀佛名』为决定往生极乐之业——正定业」,是决定往生的,是不含糊的,没有什麽「可能性」「差不多」,「以顺彼佛愿故」。
「其余四种为助业」,所谓「助业」,是帮助行人进入「称名正定业」的,这样才称为「助业」。并不是说,称名往生不定,需要这四种来帮助。不然怎麽叫正定业呢?正定业就是百分之百往生之业,没有任何含糊的。
「由此正杂二行、正助二业的分判,弥陀本愿称名成为佛法一切行业之最高顶峰」,首先,按净土门的教义,把一切行判为正行和杂行:与弥陀、极乐直接相关的称为正行,这毫无疑问,正行和阿弥陀佛有缘,和阿弥陀佛比较亲近、密切;与极乐、弥陀不直接相关、必须回向才相关的,属於杂行,这就转弯了,不直接了,和阿弥陀佛的关系就疏远,就不亲密了。所以正行优越於杂行,这毫无疑问,道理很明显。
正行又分为五种: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
在这五种当中,又把第四种「称名」单独列出来,称名属於「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彼佛愿」就是指第十八愿。随顺阿弥陀佛本愿的缘故,随顺佛的愿力,所以称名是正定之业。
那读诵经典呢?读诵经典固然很好,不读诵经典就不了解弥陀的誓愿;但是,阿弥陀佛的誓愿,不是一定要读诵经典才可以得救,如果这样,不识字的人、没有经本读的人、没有时间读的人不就不能往生了吗?现在有的人工作非常忙,没有时间读经典,有的甚至连中午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早晨上班坐车就需要两个小时,晚上下班回来也要两个小时,回家还要带孩子,他哪有时间?总不能把经本带到公交车上读吧?念佛就很方便,在上下班路上的两个小时就是流动的念佛堂,坐在车上就可以一路念佛,坐地铁、公交车都可以念。阿弥陀佛早就知道,过了多少年之後人类要发明交通工具,大家住在大城市里非常忙碌,没有时间到佛堂念佛,不过可以在路上、公交车上念佛。念佛没有任何障碍。
通过正定业和助业的分判,我们就知道助业有些条件上的不足。「『一向专称』成为净业行人的最高准则」,所谓「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总之,正杂二行判、正助二业判这样很清晰的两个步骤——正杂二行,突出正行;正助二业,突出正定业——这是善导大师的大手笔。就像切蛋糕一样,用刀一切,把最重要的一块,把核心拿出来了,核心就是「一向专称阿弥陀佛名号」,非常简洁明了。
这是第三个贡献。
(四)凡入报土论
判弥陀是报佛,极乐是报土。凡夫称名,乘佛愿力,直入报土。
此为诸宗法门绝无,净土一宗独有。
「判弥陀是报佛,极乐是报土」,「报佛」「报土」是佛教专用名词。一般说佛有三身——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土也有三土——法性土、报土、化土。法身佛是讲他的理体无形无相,法性土也是这样。
下面来说明报佛与化佛、报土与化土。「化」是化现。化佛、化土是为了随顺众生而化现的。化佛不是佛本身的境界,而是来到众生的地方、随顺众生的根机所化现的佛的身相、寿命、摄化。这样的国土也是化土。比如说释迦牟尼佛,他到这个世界来属於化佛;这个土是众生共业所感的,对佛来讲也是化土。化土有秽土,叫化秽土;也有净土。
打个简单的比喻,就像帝王,如果他住在王宫中,那就是他本身的境界,朝臣上朝有朝廷的威严,金銮宝殿也有皇家的气派。如果他微服私访,就不能展示帝王的气派了,否则平民没法接近他。在王宫里,必须是大臣才能朝见帝王,一般老百姓是不让进的。他为了接近老百姓就要微服出访,所以他就要穿老百姓的服装,即使有行宫也会很简单地布置,这样老百姓才能接触到他。
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在那里就展现出来;但是我们娑婆世界的业障凡夫没办法接近,所以必须要有化佛来到这个地方。
诸佛度众生都有三身化度:法身境界,诸佛所证平等;根据佛因地的本愿成就的身相叫报身,所成就的净土叫报土,诸佛都有各自的依正庄严;化身是佛菩萨要度化众生的,显现与众生的因缘——或是十善众生因缘所感,或是持戒众生因缘所感,比如《维摩诘经》讲十善众生「来生其国」,这也是众生善根因缘所感,佛随顺众生的善根而显现一种佛的教化之身,这都属於化身、化土。报土是佛本身万德庄严所修的。我们这个身体就是我们的报身,过去有相应的因缘,就感得这样的身体。
法藏比丘成为阿弥陀佛,他因地誓愿、万行修行所报得的身体是阿弥陀佛的报身,这不是随着众生的因缘所显现的。按一般通途教理,只有登地的大菩萨,破了无明,才能见到佛的报身,凡夫是没有分的。所以,善导大师判弥陀是报佛,极乐是报土,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都认为凡夫往生无分;但是善导大师说「凡夫称名,乘佛愿力,直入报土」。这就是说,我们见到的是报佛,不是化佛,拜佛拜的是报佛;所生的土是报土,不是化土,是佛本身的境界。
「此为诸宗法门所绝无,净土一宗所独有」,其他各宗各派的法门,绝对没有这样凡夫到报土的说法;这是净土一宗所特别有的法门和利益。
下面这一段文总结这四点。
「要弘二门判」楷定净土之教在弘愿,亦即本愿;「正杂二行判」「正助二业判」楷定净土之行在称名;「凡入报土论」楷定净土之机为凡夫,净土之益为直入报土。显明一宗之机、教、行、益,确立净土宗「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之根本义。
「『要弘二门判』楷定净土之教在弘愿,亦即本愿」,所谓「楷定古今」,这就是楷定。「显明一宗之机、教、行、益」,一个宗派,它摄受哪种根机,教法的原理在哪里,如何行持,方法怎样,得到什麽利益,这些必须交代清楚。善导大师的这四点贡献,确立了净土宗「本愿称名,凡夫入报」的根本教义,善导大师集大成也是在这个地方。
我们来比较、回顾一下这五位祖师。
昙鸾大师的贡献,主要是讲「弥陀本愿力」。「本愿称名,凡夫入报」这八字真言,就是善导大师的四种判释,也就是机、教、行、益,那「本愿」两个字应该划归於谁呢?应该划归昙鸾大师。虽然各位祖师都在讲本愿,但昙鸾大师对本愿力的开显非常全面、系统、明显,所以「本愿」两个字划归昙鸾大师。
「称名」呢?「称名易行」划归龙树菩萨,所谓「执持称名号」。
「凡夫」呢?「凡夫」就是指道绰大师讲的「约时被机,劝归净土」,尤其是末法时代,所谓:
一切众生,都不自量,
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
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有其分;
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然持得者甚稀;
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駃雨。
道绰大师就时代和众生的根机,对众生根机的分析可谓淋漓尽致,所以「凡夫」两个字划归为道绰大师的贡献。
「入报」就是指《往生论》。《往生论》所讲是报土境界,说「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又说「得入莲华藏世界」,又说「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天亲菩萨对净土的教判是非常高的,所谓「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因为龙树菩萨讲易行道,有人或许会怀疑说「容易的总是不殊胜」;所以天亲菩萨着《往生论》的任务是要说明,净土法门不仅是易行道,也是殊胜的法门,也是真实之道、殊胜之道、超越之道。所以天亲菩萨的说相比较高超,说「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得入莲华藏世界」「第一义谛妙境界相」,没有用「报土」这个词,但是所讲的境界就是这样的。
这四位祖师各有他们的贡献,善导大师集其大成——「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本愿」有要弘二门判,「称名」有正杂二行判、正助二业判;至於「凡夫入报」,这是善导大师开启净土宗的一个根本基点。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