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谈开示

  1. 「二河白道喻」给念佛人的启发
  2. 《示病友》讲记(二)
  3. 《示病友》讲记(一)
  4. 爱的建设
  5.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
  6. 学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随」「三不」
  8. 如何面对法义之争
  9. 认识「观世音菩萨」
  10. 净土法义的修学次第与弘法原则
  11. 净土思想的善导者
  12. 《观经》教眼
  13. 纯粹的净土宗(三)
  14. 纯粹的净土宗(二)
  15. 纯粹的净土宗(一)
  16. 学僧工作 爱心为本
  17. 好好照顾自己
  18. 惜福与环保
  19. 念佛与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与念佛
  22. 不问罪福 称名必生
  23. 关於道场的软硬体建设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风学习(三)
  26. 宗风学习(二)
  27. 宗风学习(一)
  28. 弥陀之家 爱心为本
  29. 於「弘愿寺」为莲友开示
  30. 为「福圣寺」常住僧众开示
  31. 书读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让法义入心──多闻熏习
  33. 流通法宝即是做弥陀的手足
  34. 南宁问答
  35.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四)
  36.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三)
  37.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二)
  38.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一)
  39. 净土宗特色
  40. 净土宗宗旨(二)
  41. 净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网上莲友问(三)
  44.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下篇)
  45.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中篇)
  46.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上篇)
  47. 净土宗行人的时代感与使命感
  48. 「净土宗如理论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三)
  50.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二)
  51.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一)
  52. 於「净土宗中山念佛会」答莲友问
  53. 於「净土宗中山念佛会」开示
  54. 於「弘愿寺」为僧众开示
  55.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皈依开示
  56.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二)
  57.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一)
  58. 净土宗如理论答七要事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

  1.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二)
  2.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一)
  3.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
  4.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九)
  5.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八)
  6.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七)
  7.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六)
  8.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五)
  9.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四)
  10.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三)
  11.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二)
  12.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一)

《净土宗概论讲记》

  1.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八)
  2.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七)
  3.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六)
  4.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五)
  5.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四)
  6.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三)
  7.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二)
  8.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一)
  9.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
  10.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九)
  11.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八)
  12.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七)
  13.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六)
  14.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五)
  15.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四)
  16.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三)
  17.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二)
  18.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一)
  19.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
  20.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九)
  21.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八)
  22.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七)
  23.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六)
  24.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五)
  25.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四)
  26.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三)
  27.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二)
  28.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一)
  29.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
  30. 《净土宗概论讲记》(九)
  31. 《净土宗概论讲记》(八)
  32. 《净土宗概论讲记》(七)
  33. 《净土宗概论讲记》(六)
  34. 《净土宗概论讲记》(五)
  35. 《净土宗概论讲记》(四)
  36.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
  37.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
  38. 《净土宗概论讲记》(一)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1. 第43课:释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课:释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课: 一、三经要点(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课: 一、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特色 二、三经要点(一)
  5. 第39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五)
  6. 第38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四)
  7. 第37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三)
  8. 第36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二)
  9. 第35课: 一、弥陀光明,唯摄念佛──善导大师「唯摄念佛」之文(二) 二、称名一声,顿超生死——《观经》「称名往生」之文 三、称名一行,总超万行──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一)
  10. 第34课: 一、弥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导大师「溺水偏救」之文 二、弥陀光明,唯摄念佛──善导大师「唯摄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课: 一、不顾贪瞋,称名必生──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论凡夫,只论弥陀──善导大师「凡夫入报」之文
  12. 第32课:不顾贪瞋,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课:不虑妄念,称名必生 ──源信大师「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课:不虑妄念,称名必生 ──源信大师「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课:不问罪福,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课:不问罪福,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课:不问时节,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时节」之文
  18. 第26课:不择众机,称名必生 ──法照大师「瓦变成金」之偈
  19. 第25课:诸佛作证,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课: 一、名号本义,称名必生──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三) 二、诸佛作证,称名必生──善导大师「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课: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二)
  22. 第22课: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一)
  23. 第21课:本愿不虚,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本愿四十八字释」之文
  24. 第20课:定业与助业 ──善导大师判「正助二业」明傍助业专正定
  25. 第19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三)
  26. 第18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二)
  27. 第17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一)
  28. 第16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三)
  29. 第15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二)
  30. 第14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一)
  31. 第13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三)
  32. 第12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二)
  33. 第11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一)
  34. 第10课:信机与信法 ──善导大师释「机法深信」而弃自身归弥陀
  35. 第9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课:难行与易行 ──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二)
  40. 第4课: 难行与易行 ──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一)
  41. 第3课:善导大师思想概述
  42. 第2课: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二)
  43. 第1课: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

  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临终时示门第之法语)
  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辨食鱼之法语)
  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妓女之法语)
  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四郎之法语)
  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重衡之法语)
  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忠纲之法语)
  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赖纲之法语)
  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无品之法语)
  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尼众之法语)
  1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信寂之法语)
  1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随莲之法语)
  1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道遍之法语)
  1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乘愿之法语)
  1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圣光之法语)
  1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隆宽之法语)
  1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述《阿弥陀经》大意之法语)
  1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从配流上洛之後开示之法语)
  1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21~25)
  1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6~20)
  2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1~15)
  2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6~10)
  2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5)
  2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三心料简(一))
  2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21~总结)
  2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46~小结)
  3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5)

石家庄念佛开示

  1. 石家庄念佛开示(四)
  2. 石家庄念佛开示(三)
  3. 石家庄念佛开示(二)
  4. 石家庄念佛开示(一)

念佛往生开示

  1. 念佛往生(问答部分)
  2. 念佛往生开示(正文)
净土宗
净宗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宗法师 > 法谈开示
top

法谈开示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六)

贡献及影响

       《观经疏》对於净土门建设的重要贡献略有四点,主要从教理建设方面来讲,是大根大本、非常重要的地方。

 

       (一)要弘二门判

       将净土门分为定散二善回向求生的「要门」,与专称佛名直接往生的「弘愿」,以要门为方便,导归弘愿。此种分判,为圣道门及世善行者开辟了转入弥陀本愿称名的渠道,完善了净土门的教理结构,强化了净土门的摄化功能。

 

       前面已经讲过了,这里略作说明。

 

       修行圣道门的人,是有佛法信仰的。世善行者开始并没有佛法的信仰,只是修行仁、义、礼、智、信,只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等等,以这些世善的福业回向求生就可以了,有这个方便。

 

       「此种分判,为圣道门及世善行者开辟了转入弥陀本愿称名的渠道,完善了净土门的教理结构,强化了净土门的摄化功能」,这句话说明要门的作用是很好的。圣道门和世善的行人怎样才能转入弥陀本愿称名呢?就像前面说的,要门和弘愿就像两条高速公路,它们之间有一条连接的道——一条从要门转到弘愿的道,这样不就容易过来了吗?世善的人本来没有佛法观念,有了要门回向求生,他就可以转过来;慢慢地信仰深入,就能进入弥陀本愿称名了。

 

       「完善了净土门的教理结构」,就像刚才所举的这个例子,教理结构本来就是分为圣净二门,这之间的衔接关系,如果没有要弘二门判的话,还是如同井水不犯河水,就像两条并行道一样;所以,教理结构上必须要有要弘二门,这样才更加完整。同时,因为有这样的教理结构,也就开辟了一条渠道,强化了净土门的摄化功能,对圣道门以及世善的行人就有摄化的作用了。台阶太高上不来,垫个台阶不就方便了吗?这样大家都可以上来了。

 

       (二)正杂二行判

       以与弥陀净土直接相关的行业为正行,分为五种,即专读诵净土三经之「读诵正行」、专观察极乐庄严之「观察正行」、专礼阿弥陀佛之「礼拜正行」、专称弥陀佛名之「称名正行」、专赞叹供养阿弥陀佛之「赞供正行」。

 

       其余一切行,本来与弥陀净土无关,必须回向求生才相关,故为「杂行」。

 

       正行往生一定,杂行往生不定。

 

       此正杂二行的分判,成为净土行业的根本规范,如同金科玉律。

 

       正杂二行判,特别重要。要弘二门判,有教理素养、有需要的,听起来会觉得相应。但很多人可能觉得不相应,特别是一些老太太,她们不一定要听,她们就想「你告诉我怎麽修,怎麽实实在在地做」,对於她们,正杂二行判就更加直接明了。

 

       「以与弥陀净土直接相关的行业为正行」,「正」是正直的、直对的、纯粹的、专门的、不夹杂的。佛法的修行法门特别多,这些行法,有的和弥陀净土直接相关;有的就不相关,必须绕过来才能接上关系。比如《金刚经》,它和往生弥陀净土有什麽关系呢?它从头到尾都不讲阿弥陀佛,也不讲极乐世界,和往生弥陀净土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读诵或者解悟《金刚经》,不求其他的,只愿意把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金刚经》和往生弥陀净土就有关系了;不过,这些不是直接相关的,而是间接相关的,是通过回向而产生的关系。《阿弥陀经》,即使你读的时候不回向,心心念念也都是极乐世界,这就直接关联了,才称为「正行」。

 

       「分为五种,即专读诵净土三经之『读诵正行』、专观察极乐庄严之『观察正行』、专礼阿弥陀佛之『礼拜正行』、专称弥陀佛名之『称名正行』、专赞叹供养阿弥陀佛之『赞供正行』」,善导大师对每一种正行都加上一个「专」字,「专」字是善导大师思想的一个非常核心的字眼,也是一个分水岭。这也是大师特别慈悲的地方,大师再三强调「一心专」,就怕我们杂了。大师太了解凡夫了,凡夫一杂就茫然无所归趣,所谓「专专指授归西路,为他破坏还如故」,所以善导大师特别慈悲,总是讲「你要专」。

 

       「其余一切行,本来与弥陀净土无关,必须回向求生才相关,故为『杂行』」,正行、杂行,如果从名字来讲,有人不喜欢听,「我修的怎麽就是杂行?」修杂行还不错了,有的连杂行都没有修着呢。

 

       正行、杂行是净土门里面的分判,就是说,修杂行说明是在净土门。并不是说打坐就是杂行,诵《法华经》就是杂行——诵《法华经》如果不回向求生,谈不上是杂行。打坐求开悟也谈不上是杂行,甚至可以说是正行。是什麽正行?禅宗正行,和净土门沾不上边。如果说「我觉得开悟很困难,今生了生死没有把握,我把诵经、打坐、参禅的功夫、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就进入净土门杂行。然後专修念佛,修五种正行,才进入正行。所以正、杂是有它们各自利益的。当然,要是嫌「杂」这个字看起来不好,那自己要把这个帽子摘下来,可以不戴——专修念佛就不用戴了,持五种正行就不用戴了。「杂」有行体上的杂,也有心性上的杂,是「杂毒之善」,因为有贪瞋痴三毒,烦恼没有断,那就要修,要回向求生西方净土。而名号是纯而又纯的,是阿弥陀佛的圆满功德。

 

       这部分内容後面还会学习,这里先点到为止。

 

       (三)正助二业判

       五种正行中,第四「专称弥陀佛名」为决定往生极乐之业——正定业,以顺彼佛愿故;其余四种为助业。

 

       由此正杂二行、正助二业的分判,弥陀本愿称名成为佛法一切行业之最高顶峰,「一向专称」成为净业行人的最高准则。

 

       「五种正行中,第四『专称弥陀佛名』为决定往生极乐之业——正定业」,是决定往生的,是不含糊的,没有什麽「可能性」「差不多」,「以顺彼佛愿故」。

 

       「其余四种为助业」,所谓「助业」,是帮助行人进入「称名正定业」的,这样才称为「助业」。并不是说,称名往生不定,需要这四种来帮助。不然怎麽叫正定业呢?正定业就是百分之百往生之业,没有任何含糊的。

 

       「由此正杂二行、正助二业的分判,弥陀本愿称名成为佛法一切行业之最高顶峰」,首先,按净土门的教义,把一切行判为正行和杂行:与弥陀、极乐直接相关的称为正行,这毫无疑问,正行和阿弥陀佛有缘,和阿弥陀佛比较亲近、密切;与极乐、弥陀不直接相关、必须回向才相关的,属於杂行,这就转弯了,不直接了,和阿弥陀佛的关系就疏远,就不亲密了。所以正行优越於杂行,这毫无疑问,道理很明显。

 

       正行又分为五种: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

 

       在这五种当中,又把第四种「称名」单独列出来,称名属於「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彼佛愿」就是指第十八愿。随顺阿弥陀佛本愿的缘故,随顺佛的愿力,所以称名是正定之业。

 

       那读诵经典呢?读诵经典固然很好,不读诵经典就不了解弥陀的誓愿;但是,阿弥陀佛的誓愿,不是一定要读诵经典才可以得救,如果这样,不识字的人、没有经本读的人、没有时间读的人不就不能往生了吗?现在有的人工作非常忙,没有时间读经典,有的甚至连中午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早晨上班坐车就需要两个小时,晚上下班回来也要两个小时,回家还要带孩子,他哪有时间?总不能把经本带到公交车上读吧?念佛就很方便,在上下班路上的两个小时就是流动的念佛堂,坐在车上就可以一路念佛,坐地铁、公交车都可以念。阿弥陀佛早就知道,过了多少年之後人类要发明交通工具,大家住在大城市里非常忙碌,没有时间到佛堂念佛,不过可以在路上、公交车上念佛。念佛没有任何障碍。

 

       通过正定业和助业的分判,我们就知道助业有些条件上的不足。「『一向专称』成为净业行人的最高准则」,所谓「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总之,正杂二行判、正助二业判这样很清晰的两个步骤——正杂二行,突出正行;正助二业,突出正定业——这是善导大师的大手笔。就像切蛋糕一样,用刀一切,把最重要的一块,把核心拿出来了,核心就是「一向专称阿弥陀佛名号」,非常简洁明了。

 

       这是第三个贡献。

 

       (四)凡入报土论

       判弥陀是报佛,极乐是报土。凡夫称名,乘佛愿力,直入报土。

 

       此为诸宗法门绝无,净土一宗独有。

 

       「判弥陀是报佛,极乐是报土」,「报佛」「报土」是佛教专用名词。一般说佛有三身——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土也有三土——法性土、报土、化土。法身佛是讲他的理体无形无相,法性土也是这样。

 

       下面来说明报佛与化佛、报土与化土。「化」是化现。化佛、化土是为了随顺众生而化现的。化佛不是佛本身的境界,而是来到众生的地方、随顺众生的根机所化现的佛的身相、寿命、摄化。这样的国土也是化土。比如说释迦牟尼佛,他到这个世界来属於化佛;这个土是众生共业所感的,对佛来讲也是化土。化土有秽土,叫化秽土;也有净土。

 

       打个简单的比喻,就像帝王,如果他住在王宫中,那就是他本身的境界,朝臣上朝有朝廷的威严,金銮宝殿也有皇家的气派。如果他微服私访,就不能展示帝王的气派了,否则平民没法接近他。在王宫里,必须是大臣才能朝见帝王,一般老百姓是不让进的。他为了接近老百姓就要微服出访,所以他就要穿老百姓的服装,即使有行宫也会很简单地布置,这样老百姓才能接触到他。

 

       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在那里就展现出来;但是我们娑婆世界的业障凡夫没办法接近,所以必须要有化佛来到这个地方。

 

       诸佛度众生都有三身化度:法身境界,诸佛所证平等;根据佛因地的本愿成就的身相叫报身,所成就的净土叫报土,诸佛都有各自的依正庄严;化身是佛菩萨要度化众生的,显现与众生的因缘——或是十善众生因缘所感,或是持戒众生因缘所感,比如《维摩诘经》讲十善众生「来生其国」,这也是众生善根因缘所感,佛随顺众生的善根而显现一种佛的教化之身,这都属於化身、化土。报土是佛本身万德庄严所修的。我们这个身体就是我们的报身,过去有相应的因缘,就感得这样的身体。

 

       法藏比丘成为阿弥陀佛,他因地誓愿、万行修行所报得的身体是阿弥陀佛的报身,这不是随着众生的因缘所显现的。按一般通途教理,只有登地的大菩萨,破了无明,才能见到佛的报身,凡夫是没有分的。所以,善导大师判弥陀是报佛,极乐是报土,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都认为凡夫往生无分;但是善导大师说「凡夫称名,乘佛愿力,直入报土」。这就是说,我们见到的是报佛,不是化佛,拜佛拜的是报佛;所生的土是报土,不是化土,是佛本身的境界。

 

       「此为诸宗法门所绝无,净土一宗所独有」,其他各宗各派的法门,绝对没有这样凡夫到报土的说法;这是净土一宗所特别有的法门和利益。

 

       下面这一段文总结这四点。

 

       「要弘二门判」楷定净土之教在弘愿,亦即本愿;「正杂二行判」「正助二业判」楷定净土之行在称名;「凡入报土论」楷定净土之机为凡夫,净土之益为直入报土。显明一宗之机、教、行、益,确立净土宗「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之根本义。

 

       「『要弘二门判』楷定净土之教在弘愿,亦即本愿」,所谓「楷定古今」,这就是楷定。「显明一宗之机、教、行、益」,一个宗派,它摄受哪种根机,教法的原理在哪里,如何行持,方法怎样,得到什麽利益,这些必须交代清楚。善导大师的这四点贡献,确立了净土宗「本愿称名,凡夫入报」的根本教义,善导大师集大成也是在这个地方。

 

       我们来比较、回顾一下这五位祖师。

 

       昙鸾大师的贡献,主要是讲「弥陀本愿力」。「本愿称名,凡夫入报」这八字真言,就是善导大师的四种判释,也就是机、教、行、益,那「本愿」两个字应该划归於谁呢?应该划归昙鸾大师。虽然各位祖师都在讲本愿,但昙鸾大师对本愿力的开显非常全面、系统、明显,所以「本愿」两个字划归昙鸾大师。

 

       「称名」呢?「称名易行」划归龙树菩萨,所谓「执持称名号」。

 

       「凡夫」呢?「凡夫」就是指道绰大师讲的「约时被机,劝归净土」,尤其是末法时代,所谓:

一切众生,都不自量,
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
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有其分;
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然持得者甚稀;
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駃雨。

 

       道绰大师就时代和众生的根机,对众生根机的分析可谓淋漓尽致,所以「凡夫」两个字划归为道绰大师的贡献。

 

       「入报」就是指《往生论》。《往生论》所讲是报土境界,说「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又说「得入莲华藏世界」,又说「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天亲菩萨对净土的教判是非常高的,所谓「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因为龙树菩萨讲易行道,有人或许会怀疑说「容易的总是不殊胜」;所以天亲菩萨着《往生论》的任务是要说明,净土法门不仅是易行道,也是殊胜的法门,也是真实之道、殊胜之道、超越之道。所以天亲菩萨的说相比较高超,说「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得入莲华藏世界」「第一义谛妙境界相」,没有用「报土」这个词,但是所讲的境界就是这样的。

 

       这四位祖师各有他们的贡献,善导大师集其大成——「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本愿」有要弘二门判,「称名」有正杂二行判、正助二业判;至於「凡夫入报」,这是善导大师开启净土宗的一个根本基点。

 

 (待续)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