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谈开示

  1. 「二河白道喻」给念佛人的启发
  2. 《示病友》讲记(二)
  3. 《示病友》讲记(一)
  4. 爱的建设
  5.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
  6. 学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随」「三不」
  8. 如何面对法义之争
  9. 认识「观世音菩萨」
  10. 净土法义的修学次第与弘法原则
  11. 净土思想的善导者
  12. 《观经》教眼
  13. 纯粹的净土宗(三)
  14. 纯粹的净土宗(二)
  15. 纯粹的净土宗(一)
  16. 学僧工作 爱心为本
  17. 好好照顾自己
  18. 惜福与环保
  19. 念佛与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与念佛
  22. 不问罪福 称名必生
  23. 关於道场的软硬体建设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风学习(三)
  26. 宗风学习(二)
  27. 宗风学习(一)
  28. 弥陀之家 爱心为本
  29. 於「弘愿寺」为莲友开示
  30. 为「福圣寺」常住僧众开示
  31. 书读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让法义入心──多闻熏习
  33. 流通法宝即是做弥陀的手足
  34. 南宁问答
  35.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四)
  36.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三)
  37.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二)
  38.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一)
  39. 净土宗特色
  40. 净土宗宗旨(二)
  41. 净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网上莲友问(三)
  44.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下篇)
  45.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中篇)
  46.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上篇)
  47. 净土宗行人的时代感与使命感
  48. 「净土宗如理论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三)
  50.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二)
  51.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一)
  52. 於「净土宗中山念佛会」答莲友问
  53. 於「净土宗中山念佛会」开示
  54. 於「弘愿寺」为僧众开示
  55.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皈依开示
  56.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二)
  57.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一)
  58. 净土宗如理论答七要事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

  1.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二)
  2.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一)
  3.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
  4.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九)
  5.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八)
  6.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七)
  7.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六)
  8.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五)
  9.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四)
  10.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三)
  11.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二)
  12.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一)

《净土宗概论讲记》

  1.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八)
  2.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七)
  3.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六)
  4.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五)
  5.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四)
  6.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三)
  7.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二)
  8.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一)
  9.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
  10.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九)
  11.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八)
  12.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七)
  13.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六)
  14.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五)
  15.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四)
  16.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三)
  17.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二)
  18.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一)
  19.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
  20.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九)
  21.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八)
  22.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七)
  23.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六)
  24.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五)
  25.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四)
  26.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三)
  27.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二)
  28.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一)
  29.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
  30. 《净土宗概论讲记》(九)
  31. 《净土宗概论讲记》(八)
  32. 《净土宗概论讲记》(七)
  33. 《净土宗概论讲记》(六)
  34. 《净土宗概论讲记》(五)
  35. 《净土宗概论讲记》(四)
  36.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
  37.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
  38. 《净土宗概论讲记》(一)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1. 第43课:释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课:释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课: 一、三经要点(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课: 一、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特色 二、三经要点(一)
  5. 第39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五)
  6. 第38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四)
  7. 第37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三)
  8. 第36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二)
  9. 第35课: 一、弥陀光明,唯摄念佛──善导大师「唯摄念佛」之文(二) 二、称名一声,顿超生死——《观经》「称名往生」之文 三、称名一行,总超万行──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一)
  10. 第34课: 一、弥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导大师「溺水偏救」之文 二、弥陀光明,唯摄念佛──善导大师「唯摄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课: 一、不顾贪瞋,称名必生──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论凡夫,只论弥陀──善导大师「凡夫入报」之文
  12. 第32课:不顾贪瞋,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课:不虑妄念,称名必生 ──源信大师「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课:不虑妄念,称名必生 ──源信大师「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课:不问罪福,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课:不问罪福,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课:不问时节,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时节」之文
  18. 第26课:不择众机,称名必生 ──法照大师「瓦变成金」之偈
  19. 第25课:诸佛作证,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课: 一、名号本义,称名必生──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三) 二、诸佛作证,称名必生──善导大师「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课: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二)
  22. 第22课: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一)
  23. 第21课:本愿不虚,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本愿四十八字释」之文
  24. 第20课:定业与助业 ──善导大师判「正助二业」明傍助业专正定
  25. 第19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三)
  26. 第18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二)
  27. 第17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一)
  28. 第16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三)
  29. 第15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二)
  30. 第14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一)
  31. 第13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三)
  32. 第12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二)
  33. 第11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一)
  34. 第10课:信机与信法 ──善导大师释「机法深信」而弃自身归弥陀
  35. 第9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课:难行与易行 ──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二)
  40. 第4课: 难行与易行 ──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一)
  41. 第3课:善导大师思想概述
  42. 第2课: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二)
  43. 第1课: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

  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临终时示门第之法语)
  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辨食鱼之法语)
  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妓女之法语)
  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四郎之法语)
  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重衡之法语)
  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忠纲之法语)
  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赖纲之法语)
  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无品之法语)
  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尼众之法语)
  1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信寂之法语)
  1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随莲之法语)
  1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道遍之法语)
  1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乘愿之法语)
  1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圣光之法语)
  1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隆宽之法语)
  1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述《阿弥陀经》大意之法语)
  1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从配流上洛之後开示之法语)
  1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21~25)
  1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6~20)
  2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1~15)
  2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6~10)
  2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5)
  2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三心料简(一))
  2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21~总结)
  2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46~小结)
  3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5)

石家庄念佛开示

  1. 石家庄念佛开示(四)
  2. 石家庄念佛开示(三)
  3. 石家庄念佛开示(二)
  4. 石家庄念佛开示(一)

念佛往生开示

  1. 念佛往生(问答部分)
  2. 念佛往生开示(正文)
净土宗
净宗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宗法师 > 法谈开示
top

法谈开示

第1课: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一)

净宗法师2006年9月24日讲於长春「般若寺」

 

预先说明三个方面

       诸位法师、诸位莲友,大家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请放掌。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共同研学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在正讲之前,预先说明三个方面:

       第一,我们为什麽要讲学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第二,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有哪些不共的特色,它和一般所说的净土教法有什麽区别。

       第三,我们这次的讲学,所组织的材料,是按照什麽样的体列。

 

       简单说就是三句话、九个字:第一就是为什麽;第二就是是什麽;第三就是怎麽样。

 

为什麽学习净土思想?

       我们首先讲「净土思想」。所谓「思想」,简单讲,就是一种想法、一种思考。我们在座每一位都可以说是有思想的人。如果提高到一个理论的高度,所谓「思想」,就是一种系统化的理论,这个就不是一般人都有的。

 

       比如说,我们都愿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有往生净土的想法,以及种种的思考。但是,我们在座每一位可能不能说「我有一个什麽净土思想」,因为我们的想法都是不成熟的,比较支离破碎,甚至彼此矛盾。

 

       「思想」两个字是现代名词,如果以我们佛法来说,就是所谓的教理、教义,或者说教法。

 

       我们为什麽来学习净土思想?这个当然很简单,我们是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以净土宗的教法作为我们的安心,所以要学习净土思想。

 

       在我们佛教里边,除了净土的教义、教法,还有很多,中国佛教有所谓「八大宗派」。如果我们选择以参禅悟道作为我们修持的法门,那我们就要了解禅的思想;如果我们以天台教观作为我们修持的法门,我们就要了解天台的思想;那我们现在是来说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件大事,所以,我们怀着这个目的,就来修学净土思想,所谓「学以致用」,理论指导实践。

 

       当然,这是我们每一个修行者自己的选择,这个没有勉强,我们自己修学净土法门、学习净土思想,也不妨碍其他有缘的人选择各自有缘的教法。

 

净土思想千差万别

       关於净土思想,因为我们中国历史上很多的大德法师,乃至各宗各派的祖师大德,他们都来弘传净土法门,这些大德法师、祖师大德,他们都是通宗通教,对於佛法教理都可以说是大通家,他们对於净土的理论都是很系统的,所以,他们都有自己的净土思想。

 

       但是,这些净土思想彼此之间是有差别的,再经过历史传承下来之後,往往我们会接触到很多的资讯和资料,我们初学的人会觉得难以决择。

 

       或者有的人讲的净土教法有他不同的角度,也有他摄受众生根机的一种考量。我们很难说到底这之间谁对、谁错,但是,最基本来讲,有一个契理、契机的问题,佛法讲究契理、契机。

 

选择修学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原因:契理又契机

       下面就讲到我们所要说明的: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可以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究竟阐明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真实意。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也是最能契合我们这样通身业力凡夫的根机。所以,这是我们来选择修学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原因──主要是契理又契机。

 

善导大师

       善导大师,可能很多人还很陌生,作为出家法师、作为修学时间比较久的老居士可能了解,因为善导大师距离现在的时代比较久远,他是唐朝人,是我们中国净土宗的二祖。

 

       善导大师又叫「光明和尚」,他为什麽叫「光明和尚」呢?他念一句佛就口出一道光明,这是因为他三昧定功深厚的缘故,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深证三昧,所以,不是一般的凡流。

 

序讲: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

       我们近代有一位净土宗的祖师,就是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是我们净土宗的第十三代祖师。可能了解的人比较多,一部《印光法师文钞》,可以说是风行海内外,学习净土宗,没有听过印光大师的名,那可以叫做孤陋寡闻了,大家都知道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对善导大师非常景仰,可以说佩服得五体投地。作为大势至菩萨应化的印光大师,如此赞叹善导大师,我们就知道善导大师在我们整个净土宗、乃至整个佛教中的地位。

 

       所以,这里把印光大师《文钞》当中对善导大师的赞叹简略地列成十条──印光大师赞叹善导和尚的高德,我想把这些作为今天的主题,跟大家说明,让我们对这位祖师,内心能起一种无限的崇仰,觉得说:「我在千年之後,还能遇到这麽一位祖师的教法!」内心欢喜踊跃。这样,能够对法义有恭敬、喜悦,容易闻法入心。

 

       我手里有一篇资料,这篇资料在我们方丈和尚将要印的《善导大师全集》的附录里就有,就是《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我们先了解:我们要学的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善导大师是何许人也。

 

       一共有十个方面:

第一、赞大圣不测德。

第二、赞弥陀化身德。

第三、赞所说等佛德。

第四、赞观经四帖疏。

第五、赞楷定专修德。

第六、赞发明助念德。

第七、赞弘超诸宗德。

第八、赞化度普广德。

第九、赞至极慈悲德。

第十、赞悬护万代德。

 

       这十个小标题。

 

第一、赞大圣不测德

       第一、「赞大圣不测德」。

       印光大师赞叹善导和尚是大圣人。「不测」是难以测度。他有这麽两句话:

善导念佛,口出光明,乃大神通圣人。
善导大师之大圣人,神妙不测者。

 

       《印光法师文钞》对历代的祖师大德都很赞叹,但是,赞叹到这样的用词用语,还是很少有的。

 

       比如说,印光大师对蕅益大师也很赞叹,说蕅益大师所着的《弥陀要解》,古佛再来注解的话,也就如此了,也超不过其上。但是,查阅《文钞》,说蕅益大师,历史上传下来,也没有说他是哪一位菩萨、佛的化身。印光大师说:蕅益大师,看他的证悟和他教化的功行,至少也是法身大士(登地的菩萨就可以称为法身大士了,一直到观音、势至十地菩萨)。

 

       这里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乃大神通圣人」、「善导大师之大圣人,神妙不测者」,他的神通妙用、他的神通智慧是无法测度的。「大圣人」,在佛教里有两种概念:第一种就相对小乘的阿罗汉,登地以上的菩萨称为大乘圣人,这是一种说法。第二种是相对於因地的菩萨,没有成就佛果,因此称为小圣人,唯有佛才有资格称为大圣人。

 

       而大势至菩萨化身的印光大师赞叹善导和尚是大圣人,是哪一种呢?是佛地再来。

 

第二、赞弥陀化身德

       下面说「赞弥陀化身德」: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
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弥陀化身」,在《文钞》里多次引用、多次赞叹。善导大师是弥陀化身,这是古今相传、历史记载的。

 

       我在这里给大家讲一则公案,就是我们另一位祖师,有「後善导」之称的少康大师。少康大师念佛跟善导大师有异曲同工之妙,少康大师念一句佛,就从口中出来一尊佛,念十句佛,就有十尊佛,像念珠一样,一个接一个,环环相扣就出来了。所以,大家如果看古画,有一位高僧,合掌念佛,口中就有十尊佛出来,那就是描写的少康大师。我们可以知道:少康大师功行非凡。

 

       少康大师一开始不是学净土教法的。有一次,他来到洛阳白马寺,在藏经楼看见有一卷经文放光,「这到底是什麽着作啊?」他就很恭敬地探手把放光的经文拿出来,一看,原来是《西方化导文》,作者就是善导大师,劝导我们往生西方净土的(这个《西方化导文》,到底是有一篇文章取这个名字呢,还是善导大师本来就有的着作、少康大师这麽命名,我们就无从考证了)。少康大师一看,内心很感动:「如果我和净土教法有缘,我应该来追寻。」他就徒步从洛阳走到长安,到光明寺──善导大师所遗留的寺院(他叫光明和尚嘛,他住的寺院,皇帝就赐匾叫做光明寺),来到光明寺善导大师的影堂(现在讲,就是所谓的纪念堂),恭敬施设供养,很虔诚地礼拜,说:「如果我同净土有缘,希望大师来指导我。」就顶礼善导大师的遗像。

 

       哎!少康大师往下顶礼,拜下去,一抬头,就看到善导大师的遗像从画像里走出来,变成了阿弥陀佛的化身,升到空中对他说:「汝依我教。」「你啊,依照我的教导,将来可以普利人天,化度无量无数的众生回归极乐世界。」少康大师当下是五体投地──这等於是佛来给他证明。

 

       这件公案等於说证明了两件事:第一个证明善导大师就是阿弥陀佛化身(所以他的像变成佛像),第二个证明少康大师本身,他的净土化导的缘份、自利利他有非常广大的功德。

 

       少康大师自此就专修念佛,也证入三昧。

 

       我们现在讲证入三昧,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历代的祖师大德当中,能够深证三昧的也不多。

 

       所以,我们所来讲学的净土思想,乃是弥陀直接化身的善导大师所传授的。

 

第三、赞所说等佛德

       第三,印光大师有一首偈子说:善导大师所说的净土教法,就和阿弥陀佛说的是一样的。有八句话,这八句话很简略,概括地介绍了善导大师。我来念一句、讲解一句:

世传师是弥陀现,

 

       举世传扬善导大师是弥陀的示现。

提倡念佛义周赡。

 

       善导大师专修、专弘念佛法门,所谓「单提念佛」;虽然提倡念佛,他的教理、教义非常的圆满、周到。「周」是周密、周详,不偏颇。「赡」是丰富、不贫脊。「提倡念佛义周赡」。

切诫学者须撝谦,
兼使极力生欣厌。

 

       大家手上没有资料,可能这两句话难懂一点。

 

       「切诫」:就是善导大师提倡念佛(下面四句话是印光大师总结善导大师提倡念佛的特点),「切诫」就是很恳切地劝诫。

 

       「学者」:就是净土宗的行人。

 

       善导大师很恳切地劝诫我们应该怎麽样呢?

 

       「须撝谦」:「撝」就是恭敬,一个提手旁,加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为,这个字读作hui1,是恭敬的意思。「谦」,就是谦卑、谦虚。「撝谦」就是对佛法有恭敬、对自己有谦卑,就是:我们学习这个法门要把自己放下来,不要认为「我是一位很能修持的上根利智」,那样我们就缺乏谦卑、恭敬的心,对於念佛法门也就不相应了。只有知道自己是一个业障深重的凡夫,我们才能完全归投弥陀的救度。

 

       印光大师有两句话、八个字,他怎麽说呢?

通身放下,
彻底靠倒。

 

       「通身放下」就是一种谦卑,「我某某人,我是一个业力凡夫,我就彻底放下」,就像我们坐板凳,或者躺在床上睡觉,你整个的身体、你的重心放下来,叫「通身放下」。你不要很僵硬地还在自己使力气,那样就很累,坐得不踏实。这是一个比喻,说明我们念阿弥陀佛要「通身放下」,知道「我没有大能耐,我只能老老实实像老太婆一样念这句佛」,心地很柔软,身心完全放松。

 

       那麽,放在什麽地方呢?当然放在阿弥陀佛这个地方,所以:

 

       「彻底靠倒」:靠倒在阿弥陀佛那里。

 

       善导大师也是这样教导我们:

 

       「兼使极力生欣厌」:同时劝导我们对娑婆世界要真正厌离,不是那种口头说厌离,「哎呀,我很厌离娑婆世界啊,我今天晚上就想往生了」──他今天烦恼了,就说「我今天晚上就想往生了」;第二天早上一起来,股票上涨,赚了二十万,「日子还不错!我还可以再享受生活,还可以再赚赚钱、公司再开大一点」,这个厌离心就不是真实的,二十万就把你买回来了。


       厌离娑婆世界的人,整个娑婆世界的一切都给我们,「我不要!」因为厌离了嘛;娑婆世界的山河大地、矿产资源、金银珠宝、富贵利乐全部给我们,也不要!我们要厌离娑婆,娑婆世界的一切都是无常生灭的。

 

       我们欣求极乐的庄严。

 

       下面说:

解宜遍通一切法,
行择机理双契干。

 

       我们学习佛法,有解门和行门。「解」就是理论,你要了解教理。「行」是行持,也就是实践。学解和学行,一般说要「解行并重」。

 

       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解,就像一个盲人,盲人出门走路,你越精进、越勇猛,就越危险,是不是?大家上大街走路,敢不敢把眼睛闭上,然後使劲地跑?那肯定给车撞了,或者摔到沟里了。

 

       所以,明亮的眼睛很重要。我们要了解这条道路,首先要有解。这个解当然是正解,不是邪心邪解。

 

       有解再讲行。

 

       「解宜遍通一切法」:要学解门,「宜」就是应当。「遍」就是普遍。「通」就是通达。一切的教法都应该通达。

 

       这个一听就困难了,怎麽可能?我们一个法门也通达不了,怎麽能够一切法门都通达呢?

 

       这个,有总略和详细之别,这是一个大的纲要。这段话主要出在《观经疏》上品上生的解释当中,所谓「遍通一切法」,并不是让我们每个人都把三藏十二部全部悟到、学透;虽然不能每部经通达,但是,宗旨、方向、原则是:你要能够没有偏颇的见解。

 

       比如我们佛教讲五乘教法。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教法都是佛法,如果你不能都通达,就有偏颇。

 

       怎麽讲呢?有的人就讲了:「佛法嘛,就是叫人做好事,行善积德。」那麽,他所讲的就有偏颇。他讲的也有合理的因素,他讲的是佛法当中的人天乘,行善积德,但这一点不是佛法的本质,没有把了生脱死作为原则,只通人天法,没有通人天法以上,这个就有偏颇。

 

       如果我们修学声闻乘、圆觉乘,我们以四谛、十二因缘法了生脱死,这是佛法的一个目标。但如果仅仅是到此为止、得少为足,觉得佛法就是如此了,这样也有偏颇。为什麽呢?因为佛法除了小乘教法之外,还有大乘菩萨法。你只了解小乘法,甚至不承认大乘法,认为「大乘非佛说」,这个也就偏颇了。

 

       学习大乘教法的人,我们知道:有人天乘,有小乘,还有大乘。

 

       大乘教法中又有两种:一种是圣道修行的法门,一种是净土救度的法门。

 

       如果这两个法门你内心偏执一端,这就没有通达了。比如说,学圣道教法的,他的基本宗旨是以戒定慧三学断除贪瞋痴烦恼,贪瞋痴烦恼断除乾净才可以了生脱死,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如果局限於这个观点,以此来看待净土法门,像印光大师所说的,「以通途法门的教法衡量净土特别法门」,他就不承认,说:「哪里那麽简单?你光念佛,贪瞋痴烦恼丝毫没有断,你怎麽能往生?」这样就不通达佛法了,这样就闹纷争、闹矛盾。

 

       学净土教法的人如果执定「我只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你自己学这个法门,这样选择是可以的。那麽,看到人家修戒定慧、断贪瞋痴,说:「哎!不用不用不用!你干嘛要修戒定慧啊?」这样也有偏颇,因为他所选择的,是以戒定慧来断除贪瞋痴烦恼,他是圣道修行的法门,他必然以这个为宗旨。不断贪瞋痴烦恼,按照通途的修学法门,是不可能出离生死轮回的。


       所以,这是法门宗旨有所差别。

 

       如果能够通达法义的话,你就会觉得这两种都是佛法,都是佛的圣教所说,都有依据,就看你怎麽选择。你要选择自力修行,贪瞋痴烦恼没有断,不能了生脱死;你要选择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往生净土,哎!就可以仰仗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所谓「带业往生」,或者说「凡夫往生净土证悟不退」──都是佛所说的。

 

       善导大师在这里讲的这段话,主要是说我们在佛法的理解方面不要偏颇,各人选择自己有缘的教法来修学,所以说「解宜遍通一切法」。

 

       那麽行持呢,修学佛法不是停留在文字的知解,而是要落实在实践的修持当中,所以讲行──修行:

 

       「行择机理双契干」:「机」就是根机。「理」就是教理。「双」就是契理又契机。「干」就是根本,根本上就契合。善导大师为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认定说:阿弥陀佛的本愿,专念弥陀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上契弥陀本愿之教理,下契众生罪业之根性,契理契机。

 

       至於其他法门,印光大师也经常谈到,比如说天台、禅、密这些大乘教法,对於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庸庸凡夫来说,多多都是契理而不契机。说「众生本来就是佛」,「是啊,道理是如此啊」,可是,我们仔细看看,我们还是凡夫,「本来是佛」和「现是凡夫」,这个矛盾哪,没法解决!本来是佛,还是凡夫;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道理讲得很高妙,确实如此,但是,我们烦恼还是烦恼,没有「即菩提」,我们生死照样生死,没有「即涅盘」。所以,这些只是契理,而不契合我们的根机。

 

       善导大师所提倡的,要「机理双契」,不至於让我们望洋兴叹,「佛法好啊,好得不得了啊!特别好!但是,就是修不来……」这个没有落实。

 

       下面两句:

念佛出光励会众,
所说当作佛说看。

 

       善导大师念一声佛就出一道光明,以此来激励与会的大众。大家在一起听善导大师讲净土教法──凡夫嘛,疑心很重。哎!大师就知道了,他就念佛放光。大众一看,「哇!这个不得了!如此的一个神通圣人,是绝对没有虚妄语的,他都能念佛放光了,他能讲假话吗?所以,他说的话值得信赖」,大众的信心就激励起来了。

 

       第二点,「念佛就能放光!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大众信心又能得到增长。

 

       这里还有个公案,是唐朝的善道法师所着的《念佛镜》里记载的。在唐朝时代,各宗都很发达,善导大师特别在长安弘扬净土教法,也有其他法师怀着各宗的观点,不太认同,就来和善导大师比量,其中有一位金刚法师(这个金刚法师,到底是他的法名叫做「金刚」呢,还是他是学金刚乘密法的,那就不知道了)。在比较的时候,善导大师就讲:「依据佛的教法,罪业凡夫称念弥陀名号决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此语真实不虚,那就让满堂的佛像为我放光做证;如果这个话是虚假的,就让我善导当下从这高座上堕落地狱。」说完之後,善导大师就把手上的如意杖一抬起来,往堂中供的佛像一指,结果堂中所供的释迦佛像、阿弥陀佛像,两尊佛像放大光明,马上整个殿堂里佛光遍照。事实都显现了,没话说了,大家都信服得五体投地。

 

       善导大师能有这样的教化功行,这个确实不是偶然的,当然要有这样的德行,如意杖一指,释迦、弥陀都来为他放光证明。

 

       我们一般的人不能讲这种话,讲这种话,你头磕破了,也没看到佛放光──我们本身垢障太重,罪垢烦恼太重。

 

       所以,最後一句,印光大师就说了:善导和尚所讲的,我们作为末代的凡夫,不要认为这是某一位法师讲的,要当做是佛亲口来跟我们讲的。

 

       我们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当然希望阿弥陀佛亲口来告诉我们,可是我们也没有得到三昧,阿弥陀佛不到我们临终的时候也不能亲自来告诉我们(到临终就来了),那我们现生呢,好在唐朝的时候阿弥陀佛来过一趟,在这个世界住世了六七十年,化身为善导大师,来给我们留下了着作,这等於就是阿弥陀佛亲自来讲、亲自来写,这样,我们就有依止了。我们对净土的教法这麽解释、那麽解释,怕有误解、迷惑、互相之间矛盾的地方,由此我们就有标准了,心中就踏实了。

 

第四、赞观经四帖疏

       善导大师遗留在世的,有《善导大师全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观经四帖疏》这部着作。下面第四点:「赞观经四帖疏」,赞叹这部着作。这部着作是善导大师撰写、解释净土三部经当中的《观无量寿佛经》,总共分成四卷,所以叫「四帖」,一卷就是一帖,「四帖疏」。「疏」就是解释。

善导和尚《四帖疏》,
净业行者之指南针也。

 

       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是我们修学净土行人的指南针。

 

       「指南针」:在海上航行的时候,四周茫茫无际,大水一片,分不清东南西北,何况是大雾连绵?这个时候,就要靠指南针来引导方向。我们修学,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我们心中是茫然的,所以,众生在迷茫当中。我们虽然想求解脱、求往生,「到底怎麽去?到底能不能去?」我们心中一片茫然、一片迷茫。我们有了《观经四帖疏》,就有了指南针,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善导疏》契理契机,善说法要。
善导和尚《四帖疏》,
唯欲普利三根,
故多约事相发挥。

 

       这是说善导大师解释《观经》,他不谈玄说妙,他为了让「三根」(上中下根)──我们在座绝大多数都是下等根机的,谈玄说妙,把我们的头脑谈糊涂了,「怎麽回事……?」回去恐怕连菜都不会烧了。所以,为了普遍利益我们,他不谈玄说妙,不讲那些过高过深的道理,都讲那些很实在、很恳切的话,从事相方面来发挥。

 

       「事相」:就是说「指方立相」,有所相状,有固定的事可以指称。如果谈玄说妙、讲空性的话,就是要破相、破执着的。善导大师从来不讲这些话,他说:凡夫众生,让他有相而求都求不到,比如说告诉他「极乐世界是什麽样子,你怎麽观想……」,你给他指一个相,他都观不出来,何况是无相而求?无相而求就好像一个人居空立舍──他想建一栋房子,但是不在大地上建,在半天空里,一指,说:「你在半天空给我建一栋房」,怎麽能建得起来呢?所以,善导大师知道我们众生的根机,他不谈这些,而是「多约事相发挥」,目的是慈悲我们。上根的人谈理性、谈空性,他能悟理而不废事;下根的人,你谈理性,他往往会偏执空,会废除事相,甚至可能着魔发狂、不得实益。

 

       善导和尚是弥陀化身,有大智慧,早就把我们的根机看透了。

 

       很遗憾,善导和尚《观经疏》在我们中国失传了一千多年,不然大家为什麽对善导大师思想陌生呢?直到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才由杨仁山居士──他那个时候任清廷政府驻英国的外交使节,经常在大英图书馆里研究佛法,遇到日本学者南条文雄,大家都是佛教徒,所以谈得很投机。交谈中,杨仁山居士发现,很多中国失传的宝典,竟留存於日本!因为在中国,像善导和尚《观经四帖疏》,虽然没有流传下来,但是在藏经目录里都有,一谈,发现:哦!原来中国很多祖师大德的着作,像南山宗的南山三大部,中国也失传了,日本还保留着,所以,他就喜出望外,回来之後,就托日本友人把它寄回到中国来。

 

       我们民国时代的印光大师有这个福德因缘拜读到善导大师的着作,所以,印光大师的思想跟善导大师的思想很接近。

 

       所以,我们各位啊,很有福报!历史上像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学问、修持、悟性都是顶顶有名的,但是,他们都没有看到善导大师的原着。而我们今天有缘遇到,这个因缘,可以讲是难值难遇。

 

       印光大师就来比较天台宗的《观经疏》和善导大师的《观经疏》,他有这样一段话,他说:天台宗的《观经疏妙宗钞》(《观经疏》是智者大师所着作的;《妙宗钞》是宋朝的四明大师再进一步解释智者大师所着的《观经疏》,所以叫做「钞」)是站在天台宗的「一心三观」的立场,讲得很玄妙。

 

谛理极圆融。

 

       他所讲的理性,讲的佛法的真谛,都讲得很圆融,极其的圆融。

 

中下根人莫能得益。

 

       圆融虽然圆融,但是,中等根机和下等根机的人不能得益,一定要上等根机的人,他才能听得懂,能够依教修持。依我们来讲,把握不住方向,所以,中下根人不能得到利益,所以说:

不如善导《四帖疏》,
能够三根普被、利钝均益也。

 

       反而不如善导大师所作的《观经疏》,能够上中下根普被。

 

       我们是下根人(如果只是上根有利益,我们不要学了,看不懂了),所以,对我们有利益,利根人、钝根人都可以得利益。

 

       这是第四点,赞叹《观经四帖疏》。

 

第五、赞楷定专修德

       第五点,最重要了:「楷定专修德」,重要啊!

 

       「楷定」:什麽意思呢?「楷」,就像我们写书法,「楷书」,它是标准、规范、楷模,就是我们的一个模子。「定」是决定,没有动摇的,「就这麽定了!」善导和尚讲的话,就这麽定了!叫「楷定」。

 

       「专修」:就指专修念佛。

 

       我们来学习: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
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那麽,神通、智慧体现在哪里?在下面。不是体现在他天天放光动地的,体现在下面:

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
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

 

       善导大师弘扬、阐明净土的教法,不崇尚谈玄说妙,专门在我们很亲切的地方,很真实、很平常、很实在,叫「真切平实处」。「真」,真实,符合我们的根机。比如说,我们「本来是佛」,真实不真实?对我们来讲,不够真实,隔了一层;如果开悟了,听到这句话,他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对啊,佛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释迦佛所证如是,我某人所证如是」,他就知道本来是佛。对我们来讲,口头禅!隔了一层,这个不真切。

 

       善导大师讲的话,点点滴滴,就像中医针灸一样,紮到我们的穴位,说:「你是罪恶生死凡夫!」真不真?你强都强不掉,就是这样。

 

       「真」:真实。

 

       「切」:亲切。我们心里觉得善导和尚讲的话很对我们的根机,听得心里很温暖、很舒服、很实在、很亲切,不是讲得那麽天高虚远,「你要如何,达到怎麽怎麽样……」那些,一开始学的时候觉得很有劲,「哎呀,多好!禅宗的书看起来真的是洒脱、舒服、乾净、俐落」,是的,有这个效果,这也是法义。但是,学多了之後就起烦恼了,「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两句话好讲不好做啊!一随缘就变了。在家里念佛也好、打坐也好,心里还稍微有那麽一点相应,一上大街、一办事、一为长住操劳……通通都变了,一随缘,通通都变了。所以,我们做不到,这样不亲切。

 

       「平」:平常、平淡,不是让我们的心很动摇。比如教我们念佛,我们凡夫的心往往不喜欢简易、不喜欢平淡,我们喜欢复杂、玄妙。像吃饭一样,你看一些世俗人,吃饭很讲究味道,讲究大油大腻,放各种调料。这样的人,当然我不敢讲他一定没有修持,可能在口味的欲望方面比较强。如果一个人心比较清净,相对来讲,他在饮食方面也会清淡。

 

       我们凡夫的心就喜欢追求玄妙,可是,真理往往并不玄妙,真理反而实在;我们凡夫的心喜欢复杂,真理往往很简单,所谓「万法归一」,「一」就很简单,可是我们不喜欢。

 

       我们念佛,也不喜欢老念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麽乾巴巴的,不念了!」觉得枯燥、没味道──凡夫的心!这个,生熟没有互转。

 

       所以,善导大师让我们的心要平淡、平常,「平常心是道」。念佛就是念佛,就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不追求那麽高妙的东西。

 

       「实」:就是实在。

 

       下面说善导和尚的「真切平实」体现在哪里呢?举了个例子:

至於所示专杂二修,
其利无穷。

 

       「其利无穷」:什麽样的利益?是无穷无尽的利益。

专修,谓身业专礼,

 

       专修净土法门。我们讲身口意三业,身业专礼拜阿弥陀佛,叫「身业专礼」。

口业专称,

 

       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意业,我们的意念,「意」是思惟:

意业专念。

 

       专忆念阿弥陀佛。

如此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

 

       一万个里面一个不会漏掉,一网打尽,「万不漏一」。

 

       前提是:三专。哪三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

 

       三专变成一专:「一向专念」。

 

       所以,也有人问:「师父啊,愿往生的人那麽多,怎麽实际往生的人不多啊?」以此为标准就知道了。我们去打听打听,也去调查调查,只要是杂行杂修的,肯定危险;只要是专修念佛的,肯定走得很殊胜。所以,为什麽愿生的人多、往生的人少?问题出在专和杂!专和杂是我们净土门的一个分水岭。

 

       当然,关於这个「专」,前面也说了,「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择机理双契干」,行持上专,不是那种偏颇的,「就专修念佛,其他通通打倒」,也不是这个意思,是在了解佛法整体原则的情况下,选择适合我们本人的根机,专修专念,这样,往生西方万不漏一。

 

       大家愿生净土,就怕把自己漏掉了,有人听说「念佛者如牛毛,往生者如牛角」──牛身上的毛很多,几十万、几百万根;角有多少?一头牛只有两只角。说:学道的人像牛毛那麽多,得道的人像牛角那麽少。这是讲一般的修持法门,如果拿来讲净土法门,说:「念佛的人如牛毛那麽多,往生的人如牛角那麽少」,那我们都不要念了──不是的!这是误解。

 

       念佛是「万修万人去」、「万不漏一」的法门,所以,我们大家往下听,我们就知道善导大师也好、印光大师也好,历代的祖师把阿弥陀佛的悲心本愿阐发出来,我们都可以万不漏一,百分之百被阿弥陀佛录取到极乐世界。
什麽是杂修呢?

 

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

 

       他也念佛,他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不专。「兼」就是附带,像我们现在兼职,有一份工作,再找一份工作,两份、三份。他也是,「我修一下念佛,再兼修其他种种法门」。

回向往生。

 

       比如说「我还持咒,我还观想,我还参禅……但我的目的还是要往生西方,我念佛往生,我打坐参禅也回向往生,我诵经、持咒也回向往生」,这就叫做杂修。

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
则百中稀得一二,
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

 

       你看,这样修行,跟专修念佛来比,是不是难多了?专修念佛,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很容易,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呢,是兼修种种法门,累得够呛,回向往生。结果一百个里边难得一两个往生,一千个里边稀有三四个往生。什麽原因呢?因为「心不纯一」。

 

       什麽叫「不纯」?不纯粹。大家出去买东西,比如说买牛奶,结果不给你纯的牛奶,杂一点别的杂质,你高兴吗?不高兴。什麽叫「不纯」呢?他的心不是纯一地向着极乐世界、向着阿弥陀佛,他杂有别的法门、别的知见,这样就不纯了。

 

       那「不一」呢?不是一向念阿弥陀佛,他心力的目标不是一个稳定的方向,这样就分散了,利益就轻微了。

 

       印光大师在下面得出结论,说善导和尚的「专杂二修」是:

金口诚言,
千古不易之铁案也。

 

       赞叹到顶点了,说这是「金口」。在世间讲「金口」,是讲帝王,皇帝叫「金口玉言」,在佛门里讲「金口」,就是指佛了。

 

       「金口诚言」:诚实语,不虚假的。

 

       「千古不易之铁案」:从古到今、贯穿未来、永不改变、铁板钉钉的案子,定下来了!所以,大家好好地思量一下。


好,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谢谢大家。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