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定业与助业 ──善导大师判「正助二业」明傍助业专正定
净宗法师2006年9月24日讲於长春「般若寺」
善导大师分判「正定业」与「助业」
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请放掌。
这一讲我们将学习善导大师关於「正定业与助业」,这是我们拟定的讲题当中的第七对净土宗主要的概念,这是最後一对。
关於「正定业与助业」,原文就是在刚才所学的「正行与杂行」这段文之内。我把这段文读一遍,在「五种正行」之中,善导和尚分成两种:
一者: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舍者,
是名正定之业,
顺彼佛愿故。
这是将第四的称名正行称为「正定之业」。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礼」是指礼拜;「诵」是读诵;「等」就等其余二种:观察、赞叹供养。
我想先解释「正定业」和「助业」这两个名词。
业的种类
「业」是我们佛教的一个很重要的名词,「业」就是行为、造作(我们现在讲「各行各业」了,是用这样的词),在我们佛教当中,大家都习惯知道的「身口意三业」:「身业」是指我们身体的造作行为,「语业」是指我们言语的造作行为,「意业」是指我们的意识的造作行为,起心动念。
造了业,我们有了行为造作之後,对於我们的身心,就有一种影响的力量,这个叫做「业力」,有一种影响的力量。
比如说,有的人造了极重的恶业,身心不得安宁,在惊恐当中,虽然没有人找他,他甚至半夜也会从睡梦中惊醒,那就是恶业力量在他身心起的作用;如果我们行了善业,自己也感到很喜悦、放松、愉悦,这就是善业产生的力量对我们的身心起的作用。
「业」,在我们佛教有很多的种类,起业、造罪、造业,这是罪业;有业,就会引起果报,造了业了,就会感得它相应的果报,称为「业果」。
一般来说,大家都知道,所谓「善业」、「恶业」,这是一对概念,还有一个叫「无记业」──业的性质有善的、恶的、无记的。比如能够顺服五戒十善──善恶是有标准的,不是我自己说「我这个是善」就是善,能符合佛教所说的五戒十善,那就是善业,反之则是恶业;还有些业谈不上善恶,叫做「无记业」。「无」是没有;「记」就是记忆力的记。走路啊,习惯动作啊,甩甩手啦……,谈不上善,谈不上恶。
那我们每天所做的,不管是善业、恶业,以我们凡夫来讲,这个都没有达到清净,这个都是染污,因为都有我执的存在、妄心的作用,所以,这个属於「染业」,染 污之业。以我们凡夫所造作的来说,也叫做「系缚业」。「系缚」,就是我们所做的业把我们捆绑在三界六道当中,不能出离。昙鸾大师不是讲了嘛:
我从无始循三界,
为虚妄轮所回转。
一念一时所造业,
足系六道滞三途。
一念之间、一时之内所造的业,把我们系缚在六道之内,滞碍在三界之中,所以,这个是「系缚业」。
反之,叫「解脱业」,阿罗汉、菩萨所行之业,能解脱生死轮回,这个是解脱之业。
正定业、助业
对於往生净土来讲,善导大师就提出「正业」和「杂业」、「正定业」和「助业」两对概念。
「正定业」:这个「正」,因为是专称弥陀名号,因为它是向着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所谓「正念直来」,直接地对直而去,没有拐弯的,「正」;「定」就是决定不会改变的,不存在任何不确定性。称念弥陀名号,这个业会使得我们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称为「正定业」。
「助业」:有助於我们、帮助我们往生。「助业」是相对於「正定业」的概念,是有助於我们达成「正定业」。
正定业
我想还是把这段文学习一遍,然後我们再来看这两种业的关系。
「一者」:因为根据正行和杂行的分判,正行有五种。但是,这五种并不是说等量齐观,并不是说彼此都差不多。
也有人担心说:「师父啊,看来易行道也不容易啊,比如说读诵净土三部经,那我不识字,年纪又大,想学也学不会,这个读诵三经我就学不来了。」
再如礼拜正行,我上午就遇到一位胡居士,他是腰椎断了两截,骨质疏松,这几年来一直在床上,不能起来。如果想起来,要请人家扶起来,翻个身都很困难,对於他来说,礼拜就是很困难的事情,那麽,礼拜正行就没法修了,他就感到恐惧了,如果一定要礼拜正行才可以往生的话,或者说是五种正行缺一不可,那他就担心了。
所以,这五种正行并不是等量齐观的,也不是说必须要五种都修才可以往生。如果认为这五种正行缺一不可,都必须修才能往生,这还是叫做「杂修」,还是在杂,因为不了解「正定之业」。所以,善导大师这一对概念,对我们非常有启发意义。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一心专念」都是我们做得来的,所以,善导大师的解释契合我们众生的根机。
「一心」有两种:一种就是「信一心」,一种就是「行一心」。
行持上的「一心」,一般就解释为「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一种禅定的功夫,这是指行持上达到的一种定心的境界。
一般所讲的「一心」就是指:你要专注,你要很认真地去做这件事情,就是在心上对它很注意。
对於阿弥陀佛的救度,我们信顺不怀疑,没有第二个心,「我就一心一意靠倒阿弥陀佛」。
所以,我们日常的语言也说到了:「一心一意」,做得到的;父母教育子女也会这样地跟他讲:「你要一心读书,你要一心工作,不要三心二意。」那就说明我们对某种事情专注。
善导大师在这里讲的「一心专念」,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的,是我们凡夫,任何人,善恶凡夫都做得到的,所谓: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行住坐卧」是四大威仪。念佛贵在念念相续,走路也可以念,也应当念,「行」就是行走;「住」就是住立,站住了;「坐」就是坐下来;「卧」是躺卧,是身体的四种威仪,「四大威仪」。那麽也就是说:我们在任何状况下都可以念佛,行住坐卧都可以念,也都应该念。
「不问时节久近」:不管时间长短。「时节」就是时间;「久」就是长;「近」就是短。不论你接触这个法门时间久(久修上座),还是新学(「我今天才入门」),今天才入门、晚上就断气了,接触这个法门的时间很短,像《观经》下辈三品,都是很短的时间──这一切都不论。贵在哪里呢?
「念念不舍」:就是说:「我从遇到这个法门开始,我就专念弥陀名号,有念就念阿弥陀佛。凡是往生极乐,讲修持,称念就念阿弥陀佛名号。」「念念不舍」就是不舍阿弥陀佛去修持其他法门。不放弃,「不舍」,不舍离、不舍弃。
这个「念念不舍」有两种:
一个是我们众生,我们念念不舍阿弥陀佛,这个主要也是我们一个心志。
在行持上讲,这是很困难的,比如说晚上睡觉睡着了,当然就没有念了;做事很用心的时候,也就没有念了。但是,虽然我们没有念,并不代表我们舍掉了,触境逢缘我们又提起来了,所以,只是暂时隐没,因为我工作忙,或者睡觉了,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那麽,这时就潜下去了,没有显露出来。
就像水一样,水在流淌、流淌,哎,到某一个地点,它成了地下水,地下的河流。看上去好像没有河了,到另外一个地方又冒出来了。那麽,这条河是没有间断的,过一丈远、过几丈远,水又冒出来了。
我们也一样,念佛在表面上「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事情来了,像土一样,盖住了,佛号在下面了;晚上睡觉睡着了,也在下面;早上一醒,眼睛一睁,「南无阿弥陀佛」,又冒出来了,又成为地上的,像河流一样,时而在地上,时而在地下,但是,这条水是相续的,也可以讲是没有间断的。
所以,就安心来讲,我们一信就永信;我们念阿弥陀佛,也是一念就永远念下去,这是我们的一个心理趋向。
第二点就是阿弥陀佛也不舍众生,所以,《观经》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阿弥陀佛摄取我们是真正的念念不舍。只要我们专修净土法门,专念弥陀名号,阿弥陀佛白天晚上、时时刻刻没有舍离我们。所以,阿弥陀佛又叫做「不断光」,他是十二光如来,又叫「不断光」。我们晚上睡觉忘记了,阿弥陀佛不用睡觉。我们睡觉忘记了,他还在看着我们,「这是专称我名号、愿生我极乐净土的众生,我的光明摄取他,不舍弃他!」不会因为我们睡觉睡着了,阿弥陀佛那里就停电了(「你睡着了,我的光就断了,就把你丢掉了」)。如果我们在睡着的状况下命终了,阿弥陀佛的光也没有摄取我们,我们不是堕落了吗?不会的!专修念佛的人,你就是晚上睡觉睡着了,阿弥陀佛的光明还是摄取而不舍。如果晚上睡觉睡过去了,你就真正地过去了──过了三界六道,去了极乐净土。
所以,尽管放心,晚上好好睡,这个事我们不要提心吊胆。睡觉的时候往那儿一靠,「南无阿弥陀佛……」安心地念着佛,今天晚上就睡在阿弥陀佛的光明当中,阿弥陀佛的光明就像一个网篮一样(网篮装一个苹果,四面把它提起来)。我们念佛的人,阿弥陀佛已经用八万四千光明的网篮把我们包进去了,提住了,你不会走掉的(除非你自己舍了阿弥陀佛,那就是自因自果了,就和佛不感应了)。
如此念佛呢:
「是名正定业」:刚才讲过,「正定业」,像这样称念弥陀名号念念不舍,虽然只是动动口──这是语业了,身口意三业中,表现在外面的是语业,其实,我们内心归命阿弥陀佛,也有意业。那麽,这样的业,这样一种轻松地称念弥陀名号,就决定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任何的失误,没有说「万一不能往生」──一万个万不漏一,没有一个遗漏,它才有资格叫做「正定业」。
所以,我们每个人,既然专修念佛了,就入「正定之业」了,那就决定往生。
龙树菩萨是这样说的,他叫「必定」:
人能念是佛,
如果有人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无量力功德,
阿弥陀佛的名号具有无量力、无量功德。
即时入必定,
你当下立即进入必定,就必定往生、必定不退转、必定成佛,「即时入必定」。
是故我常念。
龙树菩萨称为「即时入必定」。
善导大师这里说叫「正定之业」。
这样简单的行持为什麽能够叫做「正定之业」呢?人们难免怀疑,在我们心中总觉得:「要达到往生净土这麽件事情不容易,要能决定往生的话,应当是种种难行苦行才能定得下来。这样光是念念佛,怎麽能够称为正定之业呢?」如果站在凡夫自我修行的立场,确实难以理解。
下面善导大师就来解释为什麽有资格叫做「正定之业」,他用了五个字:
顺彼佛愿故。
这就明了了,我们之所以简单地称念名号就能够成为往生「正定之业」啊,不是站在我们的立场说,「你看,轻轻动动嘴,也没有怎麽样艰难的修行,这样怎麽能叫正定之业呢?」不在凡夫这边论,是因为「顺彼佛愿故」。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顺从了彼阿弥陀佛因地的誓愿,我们顺了佛愿,就乘上佛的愿力。那麽,是以佛的愿力作为我们往生的力量,当然就叫做「正定之业」了。
读诵等不能叫正定业
别的修行为什麽不能叫「正定业」呢?其他的我们暂且不论,就拿五种正行来讲,读诵《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叫不叫「正定业」?那就不叫「正定业」了,读诵这三部经不能叫「正定业」的,「正定业」只有一种──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读诵这三部经只能叫「助业」。
我们一般的人就理解说:「哎呀,你光念一句名号哪里行啊?太简单了,应该读诵三部经。」觉得三部经「呱呱呱」读得很顺,好像修行比较实在,比你念一句名号心里感到实在得多。
所以,有很多老太太很可怜,也很虔诚,说:「师父啊,我不识字啊,可是我还是背会了《阿弥陀经》。」
我说:「你真的识不少字啊。我识字都没背几部经,你不识字还背了许多经。」
这说明她一方面很虔诚,另一方面,不了解道理,以为光念佛可能往生不定,背上《阿弥陀经》才决定,这个是错误的。
诵经不能称为「正定业」,因为阿弥陀佛没有把诵经作为他的本愿,没有说:「我成佛的时候,众生读诵《阿弥陀经》来往生。」而是说:「我成佛的时候,众生称念我的名号来往生。」因为诵经比较难,诵经有多种的难:第一点,你要有经本,没有经本诵不了,是不是?像在废佛灭法的时代,经本都给你没收了、销毁了,如果以诵经作为正定之业,那大家都不能往生了。阿弥陀佛有智慧,早就知道这个世间有人要废佛灭法,要把经典没收,「我就不能拿读经做正定业,如果以读经作为本愿的话,没有经典大家都不能往生了」。所以,虽然经典可以没收,这句名号谁能没收呢?他外表不让我念,我心里还可以念。所以,很多老和尚,在文革期间,表面上在地里干活,在锄草,心里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对不对?「你不让我念,不让我做功课,不让我做和尚,不让我住寺院,但是我还有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就好啊,这个就容易啊,不受时节、环境的限制。
第二点,如果以诵经作为本愿,那麽,我们即使有经本,不识字也不能念。
第三点,虽然有经本、也识字,没有时间你也不能念。你不可能在公共汽车上抱着经本「呱呱」地念。但是,念佛就不一样,我可以拿念珠,也可以不拿念珠,又方便、又容易,任何时候,人家偷也偷不去,人家抢也抢不走,人家杜绝也杜绝不了。
所以,阿弥陀佛选择称念名号,「你称念我的名号往生我的净土」,这样,我们念佛顺了佛的本愿,所以叫「正定之业」。阿弥陀佛说:「你念我名号如果不往生,则我不成佛!」那好啊!「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念了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往生的事儿就由阿弥陀佛来承办。所以,诵经不是「正定之业」。
礼拜也不是「正定之业」。因为礼拜,刚才说了,有的人能礼拜;腰疼、腿有毛病、卧床不起的人就不能礼拜,这样仍然会遗漏很多。那麽,其他的助业也都一样。
称名之所以能称为「正定之业」,不在我们这一边,说修持高、修持低、功夫深、功夫浅,说「因为你念佛达到了清净心了,所以一定往生」,那样就是清净心叫做「正定业」了。但是阿弥陀佛没有发这样的愿,他不论你清净心还是你心里没有清净,「你只要念念不舍,你只要行住坐卧称念我的名号,你就是正定之业,决定往生」,很容易,都做得来。
所以,我们不要自己吓唬自己,说:「要如何如何才能往生,那样才叫决定了。」那样都不符合教理。
其他的种种行法,读诵其他大乘经典也好,参禅打坐也好,种种的难行苦行也好,都不是「正定之业」,因为这些难行苦行虽然殊胜,虽然高妙,都是佛教讲的殊胜的教法,但是因为它不是阿弥陀佛本愿所选择众生往生的方法,所以,都有不确定的因素。
唯有称念弥陀名号顺彼佛的本愿,所以才叫做「正定业」。
大家有没有听没白?
(「明白。」)
真的明白了?
(「明白了。」)
乘佛大愿业力,往生一定
前面我们学到「要门与弘愿」的时候,曾引用善导大师的法语: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里说「正定业」,那里说「大愿业力」,因为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顺着佛的本愿;顺了佛的本愿,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大业、大力为我们所拥有,就是: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完全靠的是佛的力量。
我们讲「业」,凡夫造作恶业,阿弥陀佛都是清净业。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叫做「大愿」;兆载永劫的修行叫做「大业」;因中的修行成为果上的名号、果上的正觉,就有摄取众生的力量,叫做「大力」。
所以,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虽然简单,我们已经是接受了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乘托了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所以,以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作为我往生净土的力量,这个够不够?
(「够!」)
靠阿弥陀佛的力量去往生定不定?
(「定!」)
这个就正确不正确?
(「正确!」)
所以是正、又定。
如果靠我们自己呢,就不定了。大家不要以为说:「念佛很简单,所以不确定。」不是的!念佛虽然简单,我们乘托的是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所以称为「正定之业」。
龙树菩萨坐船的比喻经常被历代的净土行者拿来使用。比如说,我们要过海,我们虽然是一个旱鸭子(旱鸭子就是不会水的,秤砣,放进水里就沉底了),那麽,虽然是一个不会游水的人,但是如果我们坐在大船上面,是不是决定可以过海?决定可以过海,对不对?
(「对!」)
如果我们自己跳到水里去游水,这个就不定了。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虽然简单,就像一个人坐在大船上一样,决定可以度过生死海,可以到达涅盘岸,所以叫做「正定业」。
如果自己修行,就像我们自己跳到海里跟风浪搏击,要熄灭生死烦恼、度过生死大海。这个,对凡夫来说太难了,不容易,所以,「正定业」就在这里显示出来。
助业──助成进入正定之业
那麽,四种助业和正定业的关系是什麽样的关系呢?刚才我们略微提到,并不是这四种都必不可少,而是这四种之所以是「助」,它不是说「念佛往生不定,需要这四种来帮助」,如果这样的话,「正定业」这个词就不成立了。念佛既然是「正定之业」,就不需要这四种业来帮助。
那为什麽又叫「助业」呢?这是因为我们一般的人不能一下子契入正定之业,需要通过这四种行业让我们了解阿弥陀佛的誓愿,从而进入正定之业──助业是帮助我们进入正定业。
就好像我们搭车上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旁边要有入道口,没有这个入道口,你上不去。但是,通过这个入道口上去之後,就一条道直接到达目的地。
这四种助业就好像入道口一样,引导我们走上六字名号的高速公路。那麽,我们一旦来修持正定业之後,这四种助业的功德都包含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之中。
比如说,读诵净土三部经,如果没有净土三部经、没有人读诵、没有人讲解,谁知道念佛是「正定之业」呢?这三部经都告诉我们说:「你专修念佛,顺佛本愿,必得往生!」我们通过读诵──自己读诵也好,研读祖师的注解也好,听闻法师的讲解也好,内心里边,「哦,原来这三部经是让我专修念佛。」你这样就通过读诵的助业,进入了念佛的正定业,对不对?那如果说你老是在那里读诵,以为「我光念佛,不能往生,一定要加上读诵三部经」,这样就是用助业来妨害正定业,就是你没有读懂,没有读明白。
读诵助业进入称名正定业
经典不是让我们拿来一味读诵的,读诵虽然有它的功德、福德,能够有它的功效,但是,经典主要是让我们拿来明了其义、依教奉行的。所以,经典开头都有四个字:
如是我闻:
「如是我闻」就是说:「佛怎麽说,我就怎麽相信。佛说念佛能往生,我就不怀疑,如是如是。」这就免了很多麻烦了。比如说《阿弥陀经》里讲: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国土,
有世界名曰极乐。
听到之後,我们就点头,「哎呀,如是如是,去此西方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聪明人」就不这样想了,「哎?怎麽是十万亿国土,怎麽不是九万亿?怎麽在西方,不在东方?到底有没有极乐国土?」
这样就不叫「如是我闻」了,他打了很多问号。
佛讲的话不要我们打问号,尤其是净土法门,是「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唯信能入」,这个超过了我们的思议境界。所以,这样告诉你,你就这样相信,你就是「明信佛智」。
每部经的最後都有几句话,教导我们「欢喜信受」,或者「依教奉行」。
所以,我们读经的最终目的是要依教奉行,我们把经意了解、贯彻、落实在心中,落实在行动当中。
诵经有两种诵法,一个是口上诵,依据文字一句一句地诵;一个是我们身体力行:我们来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三部经通通都诵到了。为什麽呢?因为《阿弥陀经》所讲的,也是让我们念佛,那现在我在念佛了,等於我的身体在诵这部经,等於我在落实这部经典、等於我在身体力行这部经典,对不对?那麽,《观经》告诉我们的,也是这个道理,《无量寿经》所说的,还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不光是在读诵经典了,已经在落实了,这是不是更进了一步?对不对?
(「对!」)
世间也一样,领导做报告,大家就要贯彻落实了。但是,很多做表面工作的人,就在那里读报告,读啊、学啊,读啊、学啊,天天读,都会背了,他就是不去落实;另外一个干部呢,他已经下去落实了。那你说哪一个更进步啊?
(「第二个。」)
对啊,你们会做领导。要提拔干部,不要老提拔那个口头上做表面文章的;这个都在做了,这个更进一步。
阿弥陀佛也在看哪,「你还在背,还在学习档,学习极乐世界的三个经本,你还没落实在行动上,那麽,你还要正确了解这三部经的经意,然後去落实」。
比如说,作为老太太,文字虽然不认识,但是了解专修念佛的道理,三部经的文字等於都认识了,三部经的道理等於都通达了。
诵经,有的人会诵,也会讲解,但是不会做,这个就不好了。
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在《念佛感应录》里有这麽一个记载:有一个出身贫苦的泥瓦匠,没有文化,出家之後就专修念佛,一天到晚就念这句名号。
有一天,他到哈尔滨极乐寺找倓虚法师,发心在戒期里侍候病人。住了十几天,他就向常住师父请假说:「我请假不干了。」
「哎?你这个人太没有长远心了,怎麽刚住十几天就要走?」
「不是,」他说:「我要到西方极乐去了。」
「你真的去啊?」
「我真的去。」
「那好,那我们就成就你。」
怎麽成就呢?给他扫一间房,「再找几个师父给你念佛吧。」
临往生之前,送他的人问:「你今天就要往生佛国了,临走的时候能不能写首偈子留个纪念?」要走的人,一般都写个偈子、留首诗。
他说:「我做苦工出身,没有文化,写偈子、写诗我都不会,不过,我有两句实在的话告诉大家,这是我的心得。」两句什麽话呢?他说:
能说不能行,
不是真智慧。
讲完这两句话,他就腿一盘,随众念佛,不到一刻钟就往生了。
这两句话说得很实在。
「能说不能行」:经典讲得都很好,道理讲得都很明白,但是不能做,这个:
「不是真智慧」:我们虽然是愚痴老太,也不能说,也不会讲解,但是,我就是会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是名真智慧──真有智慧!
药方药丸喻:念佛定往生
所以,诵经要了解经意,要通过读诵三部经进入专修念佛正定业,所以,读诵称为「助业」。
一般的观念当中,总觉得「读经读得很多,有文化、有智慧,应该超过念佛」,所以,古德也通过举例来说明诵经和念佛的关系:诵经就好像是看药方,经文像是药方;六字名号就是药丸;我们得了无明大病,释迦牟尼佛就开了三味药(其实是一个内容),跟我们说:「你要念南无阿弥陀佛。」给了我们这个药丸。
我们作为一个病人的话,依方抓药,然後依方服药──告诉你怎麽服这个药呢,「乃至十念,念念相续,念念不舍,这样必定往生」。我们这样去做就好了。
如果说不认识药方(人家认识这个药方,告诉你、没有欺骗你),但是在吃这个药丸。那麽,这个不识字的病人吃了这个药丸,病会不会好?
(「会。」)
我们自己虽然不认识三部经,善导大师解释这三部经,法师讲解这三部经,告诉我们说:「你就念佛!」六字名号就是药丸,你吃下去,能不能往生?能往生嘛。
所以,从古到今,很多不识字的老太太都往生极乐世界了。
也有的人专门研究经典,就好像那个专门研究药方、但是不吃药丸的人,他的病能好吗?
(「不能。」)
得病了,他说:「我的学问大。我看看这个医生写的什麽字?哦,这味药,这是什麽成份?它有什麽功效?研究研究,考虑考虑……」这样,病还是不能好。
所以,重要的是药丸,依方抓药,然後服这个药丸。
六字名号亦复如是。
地图喻:了解经意,安心念佛
还有一个比喻:经典就像是地图,告诉我们往生西方的道路;六字名号,就像车上了路一样。我们在不了解往生净土的方法之前,需要读诵三部经,「看看,哦-,到上海是这条道路……」这条道路既然了然在心中了,我们就驾车上路,对不对?需要不需要一边握方向盘、一边看地图呢?不需要了,因为我们知道这条路就是去上海的。
那麽,这三部经就告诉我们说:「你念南无阿弥陀佛,直达极乐世界。」我们现在念着佛,等於已经上路了,我们就不必再把这部经拿来,边握方向盘边看,不必这样。
当然,也不排斥,「不必」和「不排斥」是什麽意思呢?就说:「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但是,极乐世界非常庄严,我把经文读一遍,心里就法喜一遍,《无量寿经》读一下,我就感觉自己到极乐世界旅游了一趟,更加向往极乐净土,更加厌离娑婆世界,我隔三差五地拿来读一遍。」这个可以,这个也叫读诵助业,也是帮助我们。
观察助行进入称名正定业
同时,这里边也有观察助业。观察,就是我们思惟、欣慕极乐世界。观察助业有两种:
一个就是我们能够如实修行、观想念佛。经中说:观佛成就了,可以看见阿弥陀佛相好庄严,真身显现,行者就问阿弥陀佛说:「阿弥陀佛啊,我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就回报他说:「欲生我国,当念我名,莫有休息。」
「你要来生我的净土啊,你应当称念我的名号,不要夹杂,专念名号就可以。」
这也是通过观察助行进入称名正定业。
你观佛成就了,阿弥陀佛亲自告诉你「念我的名号」,这不是从观察助业进入了称名正定业吗?
我们刚才讲的,「我通过读诵这三部经,感到极乐世界清净庄严,极乐世界怎麽样的好啊,好得不得了……」
你看净土三部经所描写的,比如《无量寿经》说:我们到极乐世界七宝池里,七宝池的水是如意水,什麽叫如意水呢?到七宝池里,你希望这个水热一点,它就自然热一点;你希望它凉一点,它就凉一点;你说「你回旋」,它就回旋;你说「快一点」,它就快一点;「慢一点」,它就慢一点;你说「升高」,它就到你膝盖;你说「不够」,它就到你胸部;「还不够」,它可以再上升;你说「淋浴」,它就飞起来灌下来;「这些我不玩了,我要听法」,它就开始讲法了;你说「我要听这部经」,它就讲这部经;你说「我要听那个法」,它就说那个法……哎呀,一个池子里边如果有一万个人,这一万个人可以每个人听的都不一样,谁想听什麽,就单独给你讲什麽,可以讲佛法,可以讲菩萨法,可以讲此世界法,可以讲他世界法。你说:「不行,我想忆苦思甜(到极乐世界也要忆苦思甜),我要看看娑婆世界苦恼的景象,发起我的大悲心。」这个水就跟你说娑婆世界的苦恼,甚至也可以显现给你看。你看,这一个水就这麽样不可思议。那是无法比拟的。
岸上的七宝树多高呢?最低的四百万里,风吹过来,七宝树叶叶相碰,皆出微妙和雅的声音,一听到这个声音,就得无生法忍;一闻到树上果子的香味,就开无边之悟,所谓「鼻嗅其香、舌尝其味、耳闻其音」;眼睛看到树上的光芒──任何一点,六根对六尘(极乐世界清净法尘),自然让我们心中清净、开悟,没有任何的烦恼。
你说这是哪个能比的?无法相比!
这样看到之後,谁不愿意去呢?何况是免费送给你,不去白不去,何必不去呢?对不对?一定要去!
你说:「我原来学基督教,现在我也想去,阿弥陀佛要不要?」要!阿弥陀佛发愿救度十方众生,他不光是救度佛教徒,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你自己有你的信仰,你按照你的信仰去过;你愿意来归投佛法,没有一个遗漏,所以叫「十方众生」,不管人道还是地狱道、饿鬼道,一切众生,大慈大悲,无一遗漏。
这个是观察,我们这样的读诵、思惟,心中自然很欣慕这样的净土。
「哎呀,这麽好的地方,我要去!」
如何去?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通过观察助行,就进入了称名正定业。
礼拜助行进入称名正定业
礼拜也是一样,拜佛也有两种拜法:
一种叫做「傲慢拜」(「我拜佛怎麽能傲慢呢?」拜佛也挺傲慢的)、一种叫做「归命拜」。
他虽然身体在那里礼拜,「南无阿弥陀佛」,拜下去,他心里还想着说:「我修行,我修到什麽程度才可以往生……」他没有归命阿弥陀佛,那这样就是凡夫心中有滞碍,不知道极乐世界是无为涅盘的境界,靠我们的杂行杂修是不可能去的,应当完全投诚,归投於南无阿弥陀佛。他一边拜一边在记自己的功德:「一拜、十拜、一百零八、三百拜,我够了,今天修的够了。」他就认为说:「我拜了这麽多,依我拜的这麽多去往生。」这个没了解真实意义。
我们拜佛,什麽意思呢?「南无阿弥陀佛,我是一个罪业凡夫,完全仰仗你老人家」。礼拜嘛,「拜」就是请阿弥陀佛作主啦,这个叫「归命拜」,身心完全仰投於阿弥陀佛,不管拜多拜少,都是仰仗这尊佛,这样是顺随阿弥陀佛的誓愿。
我们礼拜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让我们称念他的名号去往生。所以,拜下去也是「南无阿弥陀佛」,边拜边念。
拜佛和念佛,不是说「只念佛不行,一定要拜佛才能往生」,而是说我们念佛念久了,腿盘酸了,就来活动活动,就通过礼拜──身业来表达,还是边拜边念,这样,礼拜跟念佛也不矛盾,还是一体的。
虽然说是一体的,有一个主次的关系,还是称念弥陀名号为主,其他的为辅。这个是礼拜,称为助业。
赞叹供养助行进入称名正定业
赞叹供养也称为助业,赞叹供养就是唱赞、设供,供阿弥陀佛,这个也是助业。当我们在弥陀诞的时候,或者在重大的节日打佛七,我们都要表达我们虔诚的心,我们就会设供、唱赞。但这个也不是说只念佛不行,一定要阿弥陀佛吃你的水果。
还有的莲友问了:「阿弥陀佛都成佛了,一定要吃我的水果吗?」
不是佛要吃你的水果,是我们自己略表诚意,敬献我们的一份诚心。
正助关系
所以,四种助业是围绕着称念弥陀名号,就好像在大街上走路一样,国王在前面走,周边有四个大臣。国王就是主人,四个大臣就是辅助。国王一个人讲话就够了,但是也不嫌庄严,有四位大臣也很庄严。
我们念佛也一样,除非说身体有障碍,我们才不能礼拜,不然的话,念佛的人谁不拜佛呢?说:「我就念南无阿弥陀佛,我就不拜,因为念佛是正定业。」这样行不行呢?也肯定往生。不过人家说你这个人哪,脑筋可能有点太偏了,你拜佛跟你念佛也不矛盾哪,对不对?以念佛为「正定之业」,读诵啊、礼拜啊,我们适当地穿插、适当地调节:哎,我念念南无阿弥陀佛,我可以再研究研究相关的经文,再感受一下极乐的庄严景象,或者我再礼拜阿弥陀佛,或者供养,这四种助业可以调剂而用。但是,以称念弥陀名号作为主体,有主有从。
如果说我不识字,或者说身体有残疾、不方便,或者说环境不允许,这样的话,即使没有诵经、拜不了佛,影不影响念佛往生?
(「不影响。」)
也不影响往生的,因为念佛是正定之业嘛,决定往生的。
所以,善导大师判断正行和杂行,他就有选择:让我们舍杂行、修正行。
虽然说五种正行,是「傍助业」,把助业放在其次的、辅助的地位,而专修正定之业。
在我们还没有进入正定业之前,这四种修行方法能帮助我们进入正定之业,故名助业;我们一旦进入正定之业来专修念佛之後,这四种行法能够帮助我们调剂,能够使得我们更为庄严,那麽这个称为助业。道理如此。
好,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