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5)
--净宗法师 2005年6月讲於「佛林寺」
一、第一部分
南无阿弥陀佛!
请大家翻开《法然上人全集》第288页,我们共同来学习《念佛法语》。
法然上人的法语,很简捷,很好懂。法然上人的教化风格,都是很简单明了,一语到位。所以,也未必要怎样深入地去思维。我们就按照顺序往下学习。
一、正定之业者
正定之业者,即是称佛名,
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
这是四句偈。这一条可以讲是我们净土门的总纲要。
大家弘法也好,自己修学也好,有广有略。有时候太广泛,反而不能抓住要点,人家听得也容易糊涂。所以,自己修学、为他人讲解,你能把握这一句,就算抓住了纲宗。这一句的来源就是善导大师的「正定业之文」。
这可以说是法然上人所得到的善导大师的心髓。法然上人就是从善导大师的「正定业之文」契入净土宗,而能够了悟凡夫众生念佛往生报土。
「正定业之文」原文是这样说的: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舍者,
是名正定之业,
顺彼佛愿故。
「正定之业者」:先解释正定之业。「正」是相对於杂──「正行」,「杂行」;「定」是相对於散,「正定」的反面就是「杂散」;「正定之业」是指往生净土之行业。往生净土之业分为两种,一个是正定业,一个是杂散业。在《观经四帖疏》下品上生的解释当中,善导大师把念佛之外的其他行法称为杂散之业。「唯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不同杂散之业」,往生是非常紧迫、非常着急的事情,只有念佛是正定之业,其他修行是杂散之业。所以,《观经》下品文阿弥陀佛来迎接十恶造罪之人的时候(这个人虽然有闻经,也有念佛),佛只是说:「以汝称佛名故,众罪消灭,我来迎汝。」善导大师就自问自答说:哎?这个人也有闻经,也有念佛,为什麽阿弥陀佛来只提念佛、不提闻经呢?大师自己解释说:往生义疾。这个时候很紧急了,就要往生了。阿弥陀佛来的时候,就直接讲到本怀,直接讲到念佛的法门。所以,不提闻经,那个是杂散之业。这里的「定」,不是指我们凡夫所修行的禅定,而是指决定往生之业,能够决定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行业。比较起来,只有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下面说:
「即是称佛名」: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往生净土的正定之业。除此之外,都称为杂散之业。就是有禅定的功夫,如果你不念佛,那也算是散,不算定;我们念佛虽然散乱,散乱的凡夫,如果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叫正定业。佛的正定业,是超越我们凡夫的定心、散心,不在这方面。为什麽?顺佛本愿。所以底下讲:
「称名必得生」:「称名必得生」就是来解释「正定之业」的,必然往生之业,必得往生!何以散心称名也称为「正定之业」呢(并不是要求说一定要禅定心中称名才叫「正定之业」,散心称名也叫「正定之业」)?为什麽?
「依佛本愿故」:是因为随顺了阿弥陀佛的誓愿。依照阿弥陀佛的本愿,散心称名,决定往生,称为「正定之业」。
如果给别人讲念佛,你就把这句话反覆讲:「念佛必得生,依佛本愿故。」
善导和尚又说:
当知本誓,重愿不虚;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我们之所以念佛一定往生,不在我们这一边,「我修行的功夫好,我的心很清净,很有禅定……」非也!是因为「依佛本愿故」,因为阿弥陀佛发了这样的誓愿,「你称念我的名号,若不往生,则我不成佛!既然我现在成佛了,你念我的名号,我有能力必然让你往生我的净土!」所以叫「依佛本愿故」。
这是个总纲。
二、唯应常称弥陀名
上人常向人云: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
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并云:
闻如不信如不闻;
虽信不称如不信;
唯应常称弥陀名。
引号里的一段话,在《观经》的结尾〈流通分〉当中,释迦牟尼佛咐嘱阿难的最有名的一句。下面的三句是法然上人对这段话的解释。《观经》讲了定善、散善,讲了十三定观、三福、九品,在九品当中,说到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劝信我们。法然上人讲:
「闻名不信如不闻」:虽然听闻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名号,你左耳进,右耳出,听到如同没有听到,听到後你不相信。怀疑说:「果然如此吗?这样念佛就有无上功德大宝吗?这样就能往生吗?」闻而不信,那等於没听到。所以,闻名的目的是要深信,通过听闻教法,在内心里边信顺不疑,这是闻的目的。不是在那里听闻很多,了解很多的文句,然後讲给别人听,自己内心并不真正相信。
我们很多人也会跟别人讲:「你回去好好念佛啊,念佛就能往生。」他也这样讲,但是他内心里面不相信──「闻名不信如不闻」。
「虽信不称如不信」:哎!相信了。相信了,就是不念佛,这个如同不相信。所以:
「唯应常称弥陀名」:结论在哪里?就应该常称弥陀名号。由闻而生信,由信而念佛。你如果不信的话,肯定不会念佛的──你不相信念佛法门,不相信六字名号,怎麽念佛呢?
信也有两种,一种是观念式的,「我相信了,我相信了,佛讲的谁不相信呢?肯定相信嘛!」但是,就是杂行杂修,这样的人很多。你问他:「你信不信佛?」「哎呀!我学佛这麽多年了,佛讲的,我怎麽不信啊!」然後,一修起来呢,不专念佛了,去修别的法门了。这叫「虽信不称如不信」,则如同不相信。所以,结论是:以称名之行含摄信心、含摄闻名。闻也好,信也好,归结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中。
又云:
《玄义分》所言要门者,定散二善也。
定者息虑凝心,散者废恶修善。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此善导和尚之释也。
如予者,不堪前之要门,
故唯全凭弘愿也。
这一段是引用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的第一卷《玄义分》,把净土的法门分为要门和弘愿门两种。要门就是定散二善,以定散二善的修行回向求愿往生。
「定者息虑凝心」:内心不起一个妄念,心念凝止;
「散者废恶修善」:废恶修善求愿往生,这个就难了,废恶修善,虽存此心,但是缺乏此行,虽有心修行,但是没有力量修行。我们都知道什麽是不好的,可是未必能够废恶修善,因此比较难。
「言弘愿者」:如果一定要定散二善的话,我们就没办法了。下面还有弘愿,弘愿是: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不管你是能够废恶修善的散善凡夫,还是能够息虑凝心的定善凡夫,还是定散二善没有其分的恶业凡夫,「得生者」,「得」是能够,都能够往生,哎!这就有希望了。凭什麽呢?在下面:
「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之所以能够往生,并非靠我们自己的修行,没有一个不是靠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增上缘」,什麽是「增上缘」呢?「增上缘」就是强有力的外缘。让不能往生的众生能够往生,这叫「增上缘」。我们虽然有心往生,可是没有功德,没有力量,没有修行,这样,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做为我们的增上缘才能去往生。
像我们面临茫茫的大海,我们想过海,有这个心,可是我们自己没有力量,人家驾船来渡我们过海,这个就是增上缘。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解释「增上缘」说:
众生念佛,即除多劫罪,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诸邪业系,无能碍者。
故名增上缘。
有三种解释:
「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这是灭罪增上缘。我们无量劫的罪业,凭我们自己的修行,怎麽能灭除呢?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念之间灭无量罪,这是灭罪增上缘。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这是见佛增上缘。以我们自己的修行,想见佛,根本不可能。阿弥陀佛的本愿说:「你临命终时,我与圣众不现前迎接,不取正觉。」所以,念佛之人临终佛必来迎,这是见佛增上缘。
「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我们一生造了很多的恶业,充满邪见。这些罪业、邪见像绳索一样捆绑着我们。如果靠自力的话,障碍我们的解脱,必然六道轮回;而现在呢,不能障碍,能够往生净土。无碍,这就叫增上缘。
「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大愿、大业和大力。「莫不皆乘」,「莫不」、「皆」,双重的肯定:没有一个不是乘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善凡夫、恶凡夫都是仰靠佛愿。
下面,法然上人自己说了:
「此善导和尚之释也」:这是善导和尚的解释;
「如予者,不堪前之要门」:「像我法然,前面的要门我修不来。」法然上人是何等根机啊?大势至菩萨再来,他都说「不堪前之要门」,所以呢?
「故唯全凭弘愿也」:「那我呢?就完全靠阿弥陀佛的誓愿。」这是让我们「死尽偷心,彻底靠倒」。
怎麽靠弘愿呢?前面说乘佛的大愿业力为增上缘,然後说全凭弘愿,怎麽凭弘愿?第三条告诉我们:
三、一向专称,乘愿往生
善导和尚释第十八愿云: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即得往生。
一向专称阿弥陀佛名号,就是乘佛的愿力,就是全凭弘愿。
四、俱见南无阿弥陀佛
拜见善导和尚之释,
法然眼中,
三心、五念、四修,
皆俱见南无阿弥陀佛也。
这个是有智慧的眼睛,有法眼。「我法然看善导大师的解释,五部九卷,在我法然眼里不管是讲三心也好,五念也好,四修也好,所有这一切的教文法句,我所看到的,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都是叫我们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从外相看到了本质,抓住了根本。
有的人只是学到很多文字,背了很多名词,没有抓住中心思想,这就是不会看书。我们看书也好,我们听别人讲话也好,包括我们自己讲话也好,总要有个中心思想,要有个根本的主题。一本书看下来,「万变不离其宗」,文句虽然多,它有个不变的宗旨。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三心、四修、五念,根本的宗旨是什麽呢?就是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必得往生。净土三部经都是如此。这就抓住了实质。
五、唯信念佛必往生
我是不足取之男也,
十恶之法然,愚痴之法然,
唯念佛欲往生也。
我是不足取之法然也,
如不知黑白之童子,
不知是非之愚人,
唯念佛仰信往生也。
弥陀劝念佛必来迎,
释迦劝念佛必往生,
唯信此一事,
余事皆不知也。
这一段法语,其实真的可以经常读、反覆读。法然上人讲得让我们感到很惭愧。我们就是懂的太多了,超过了大势至菩萨的智慧了,所以还在这里流转,还在这里颠倒。法然上人说:
「我是不足取之男也」:「不足取」就是「我没有任何长处,不足取法,你们不要向我学习」。怎麽不足取呢?
「我是十恶之法然,愚痴之法然」:十恶众生还有什麽好学习的?「愚痴的法然」还有什麽好取法的呢?不过後面还有一条:
「唯念佛欲往生也」:「我只有一条,只有念佛愿往生净土」。这里如果看起来,实在是足可取法。取法什麽?「唯念佛欲往生净土」,以这个为标准。
如果说是十善,是有智慧,但是如果不念佛,这样的人,我们不足取,我们也取法不来,也学不到。
「如不知黑白之童子,不知是非之愚人」:像小孩子才生下来,懵懂无知,黑白都分不清;像愚痴的人,是非都不辨,「我法然就是这样子」。「法然上人,你是不是谦虚啊?黑白都不清楚吗?是非都不知道吗?」这个不是谦虚,真正说起来,我们都是不知是非的,但是我们以为自己知道是非,结果就闹了是非。真懂是非的,就是佛菩萨,凡夫哪里知道?是非就是标准、真理啊,真理称为「是」啊,邪见称为「非」啊,我们都落在邪见当中了,我们没有掌握真理,我们所讲的是非都是在凡间。「人间的事,黑白啦,是非啦,我通通不懂,只有念佛仰信往生」。
「阿弥陀佛劝念佛必然来迎接,释迦牟尼佛劝念佛必定能往生。我唯信此一事,我一生几十年的修学,就得到这一句话,我就相信这一件事情,其他的都不知道。」叫「唯信此一事」。
「余事皆不知也」:有的人刚好倒过来了──唯不信此事,其他事他都知道。如果念佛往生这件事情不知道,其他事情通通都没有意义、没有价值了。
这是法然上人自己说他的根机,也做为我们的一个模范、标准。法然上人也说「还愚痴生极乐」,道理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