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谈开示

  1. 「二河白道喻」给念佛人的启发
  2. 《示病友》讲记(二)
  3. 《示病友》讲记(一)
  4. 爱的建设
  5.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
  6. 学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随」「三不」
  8. 如何面对法义之争
  9. 认识「观世音菩萨」
  10. 净土法义的修学次第与弘法原则
  11. 净土思想的善导者
  12. 《观经》教眼
  13. 纯粹的净土宗(三)
  14. 纯粹的净土宗(二)
  15. 纯粹的净土宗(一)
  16. 学僧工作 爱心为本
  17. 好好照顾自己
  18. 惜福与环保
  19. 念佛与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与念佛
  22. 不问罪福 称名必生
  23. 关於道场的软硬体建设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风学习(三)
  26. 宗风学习(二)
  27. 宗风学习(一)
  28. 弥陀之家 爱心为本
  29. 於「弘愿寺」为莲友开示
  30. 为「福圣寺」常住僧众开示
  31. 书读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让法义入心──多闻熏习
  33. 流通法宝即是做弥陀的手足
  34. 南宁问答
  35.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四)
  36.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三)
  37.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二)
  38.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一)
  39. 净土宗特色
  40. 净土宗宗旨(二)
  41. 净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网上莲友问(三)
  44.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下篇)
  45.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中篇)
  46.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上篇)
  47. 净土宗行人的时代感与使命感
  48. 「净土宗如理论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三)
  50.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二)
  51.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一)
  52. 於「净土宗中山念佛会」答莲友问
  53. 於「净土宗中山念佛会」开示
  54. 於「弘愿寺」为僧众开示
  55.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皈依开示
  56.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二)
  57.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一)
  58. 净土宗如理论答七要事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

  1.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二)
  2.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一)
  3.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
  4.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九)
  5.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八)
  6.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七)
  7.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六)
  8.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五)
  9.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四)
  10.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三)
  11.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二)
  12.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一)

《净土宗概论讲记》

  1.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八)
  2.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七)
  3.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六)
  4.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五)
  5.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四)
  6.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三)
  7.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二)
  8.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一)
  9.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
  10.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九)
  11.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八)
  12.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七)
  13.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六)
  14.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五)
  15.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四)
  16.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三)
  17.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二)
  18.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一)
  19.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
  20.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九)
  21.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八)
  22.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七)
  23.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六)
  24.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五)
  25.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四)
  26.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三)
  27.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二)
  28.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一)
  29.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
  30. 《净土宗概论讲记》(九)
  31. 《净土宗概论讲记》(八)
  32. 《净土宗概论讲记》(七)
  33. 《净土宗概论讲记》(六)
  34. 《净土宗概论讲记》(五)
  35. 《净土宗概论讲记》(四)
  36.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
  37.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
  38. 《净土宗概论讲记》(一)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1. 第43课:释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课:释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课: 一、三经要点(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课: 一、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特色 二、三经要点(一)
  5. 第39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五)
  6. 第38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四)
  7. 第37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三)
  8. 第36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二)
  9. 第35课: 一、弥陀光明,唯摄念佛──善导大师「唯摄念佛」之文(二) 二、称名一声,顿超生死——《观经》「称名往生」之文 三、称名一行,总超万行──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一)
  10. 第34课: 一、弥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导大师「溺水偏救」之文 二、弥陀光明,唯摄念佛──善导大师「唯摄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课: 一、不顾贪瞋,称名必生──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论凡夫,只论弥陀──善导大师「凡夫入报」之文
  12. 第32课:不顾贪瞋,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课:不虑妄念,称名必生 ──源信大师「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课:不虑妄念,称名必生 ──源信大师「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课:不问罪福,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课:不问罪福,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课:不问时节,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时节」之文
  18. 第26课:不择众机,称名必生 ──法照大师「瓦变成金」之偈
  19. 第25课:诸佛作证,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课: 一、名号本义,称名必生──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三) 二、诸佛作证,称名必生──善导大师「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课: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二)
  22. 第22课: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一)
  23. 第21课:本愿不虚,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本愿四十八字释」之文
  24. 第20课:定业与助业 ──善导大师判「正助二业」明傍助业专正定
  25. 第19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三)
  26. 第18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二)
  27. 第17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一)
  28. 第16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三)
  29. 第15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二)
  30. 第14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一)
  31. 第13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三)
  32. 第12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二)
  33. 第11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一)
  34. 第10课:信机与信法 ──善导大师释「机法深信」而弃自身归弥陀
  35. 第9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课:难行与易行 ──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二)
  40. 第4课: 难行与易行 ──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一)
  41. 第3课:善导大师思想概述
  42. 第2课: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二)
  43. 第1课: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

  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临终时示门第之法语)
  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辨食鱼之法语)
  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妓女之法语)
  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四郎之法语)
  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重衡之法语)
  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忠纲之法语)
  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赖纲之法语)
  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无品之法语)
  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尼众之法语)
  1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信寂之法语)
  1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随莲之法语)
  1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道遍之法语)
  1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乘愿之法语)
  1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圣光之法语)
  1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隆宽之法语)
  1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述《阿弥陀经》大意之法语)
  1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从配流上洛之後开示之法语)
  1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21~25)
  1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6~20)
  2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1~15)
  2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6~10)
  2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5)
  2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三心料简(一))
  2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21~总结)
  2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46~小结)
  3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5)

石家庄念佛开示

  1. 石家庄念佛开示(四)
  2. 石家庄念佛开示(三)
  3. 石家庄念佛开示(二)
  4. 石家庄念佛开示(一)

念佛往生开示

  1. 念佛往生(问答部分)
  2. 念佛往生开示(正文)
净土宗
净宗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宗法师 > 法谈开示
top

法谈开示

人生之目的

——2008年11月9日於广西南宁与大学生座谈

 

年轻学佛

【净宗法师开示:】

       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因为听到佛楷居士说,有很多年轻人学佛,学净土法门,我听起来非常高兴。可以说,很多事情成就在年轻人,年轻人代表佛法的未来、佛法的希望。同时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就能够跟佛法结上殊胜缘份,而且能够以佛法指导我们的人生,我想大家是很有福报的。我在你们这个年纪,学校并没有佛学社,还没有形成这样的气氛。所以首先恭喜大家。

 

       我们平常接触的人,多数都是年纪大了,有一点人生阅历之後,思考人生而接受佛法的。像在场各位,这麽年轻,在学校读书就能够接触佛教,还不多见。所以想听听大家对佛教的认识,或者想对佛法有哪方面的了解,这个也是想要和大家沟通的。

 

人生之目的

       佛教的法门很多,净土宗的法门在佛教里被认为是最方便、最究竟的法门,是一种很成熟的信仰。往往年轻人学佛,学净土的比较少,学禅的比较多。大家的基础不知道怎麽样?会不会想说「念佛很单调,佛那麽远,不知道到底有没有?」

 

       大家知道人生之目的吗?我们是人,我们活着,我们人生的目的是什麽?

       

       我就从「人生的目的」和大家聊聊。

 

       在我年轻的时候,像你们这个年龄,几乎也谈不到人生有什麽目的。因为那时候也没有接触到宗教,人也比较年轻,身体也比较灵光,有力量,大致像一般人一样,想在学校争取一个比较好的成绩,在社会上有一番好的作为,所以没有考虑过什麽人生的目的。人活着就要做事情,做一番事业,对人生目的这件事的看法也比较淡,也没有去思考,也没有人提起。

 

       後来经过人生的历练,就会去思考:「人活着到底为什麽?」所以,人生的目的,就是我们来这个世间必须要完成的一件事情。

 

       比如说,你做了教师,这是一个职业;他做局长,这是一个职位;他发了财,他很富有……,但是这些都不能构成我们人生的目的。为什麽?所谓目的,就是一旦达成,你就满足,死而无憾,这叫做目的。

 

       比如说我们到饭店吃饭,我们去饭店的目的就是吃饭,吃饱了,不会留在那个地方,钱付完就走了,因为目的达到了;到市场买东西,买到了自己满意的东西,目的达到了,我们就会走了,也不会在那里徘徊,到处去找,好像没达到目的。

 

       但是观察我们的人生,绝大多数人活到七十、八十岁要走的时候,有谁可以拍拍胸脯说「我人生的目的达到了,我可以满足、安乐、平静地离开人世」呢?大家有没有见过临终的人?有没有这样的经验?(莲友答:「没有。」)你们确实比较年轻。那你们也可以想像,比如我们的家人,祖父母、亲属,或者医院里边的老人离开的时候,能够满意、满足地离开吗?不管活到八十、九十,甚至一百二十岁,在人生最後,无常到来了,他就想再活下去,是不是?把所有的钱都交给医院,哪怕十天也好,再给他活十天;再给医院钱,再让他活三天也好。他之所以不愿意离开,是因为他人生的目的没达成;到底是什麽目的,他也不知道,好像活下去就是目的,永远要活下去,不愿意离开。这就是因为不知道人生的目的,所以就过着没有目标的生活。

 

       就好像坐火车,我们一旦买了票、上了车,比如从南宁出发要到北京,我们的目的地很明确,一路上虽然谈笑风生,或者观看两边的风景,但是我们心中只想到北京。到天津的时候,心想:快了,快接近目的地了。等车进北京站的时候,我们就要准备行李了,列车员一播报,我们马上打点好行李准备下车了。会不会说北京到了、我们还不愿意下车?不会。因为火车不是我们的目的地,对不对?不会说「我永远不下车,最恐惧的就是下车;我在车上坐就可以,车跑到什麽地方我不管」。

 

       从人生的列车上,我们看到两边很多的风景。临终的时候,很多人都想赖在车上。阎罗王请他下车,他说:「不行!我不愿下车,我宁愿赖在上面,哪怕再多几个月也很好。」这就好像一个坐车的人,他以坐车为目的,没有真正的目的地。

 

       我们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好像就是以活下去为目的。如果是这样子,痛苦不痛苦?痛苦!因为这个目的是永远达不成的。人有生必有死,如果把不死当做自己的目的地,要永远地活下去,这不是一定会失望吗?最後他会活在绝望当中,会在目的根本不可能达成、也不知目的地究竟在哪里的状况下,很失落、很悲伤地离开这个好像花花绿绿、阳光灿烂、亲朋满座的人生,一个人孤独地离去。

 

       人的死亡,临终都是很痛苦、很孤独、很恐惧地走向茫茫的黑暗,前途如何?全然不知。

 

       对人生未来这样的大事情,大多数人因为没有宗教信仰,或者因为忙於事业,没有做严肃的思考,或者说都在回避这个问题。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如果可以接触到佛法,佛法就会解决这个问题。

 

       大家多是中医大学的学生,中医是治病的;佛法不是给我们治病的,也不讲经脉、穴位,那佛法究竟讲什麽呢?佛法讲的就是要达成人生的目的。

 

人身难得

       以佛教来讲,我们人类生活在这个世间是很尊贵难得的,佛说「人身难得」,经典用比喻来说明人生难得。人的这种生命形态非常尊贵,非常稀有难得。难得到什麽程度呢?佛陀打了比喻,一个叫「高山垂线」,一个叫「盲龟浮木」。

 

       「盲龟浮木」这个比喻一听起来就知道人身非常稀有难得。这个比喻是说:大海中有一只盲龟,牠平时深藏於千丈深海,百年才出水一次。又有一块浮木,中有一孔,「漂流海浪,随风东西」。盲龟百年才出水一次,想要遇到浮木,已经是机会渺茫,更何况要值遇浮木的孔洞?盲龟和木孔相遇,尚有千万分之一的机会,但是凡夫轮回六道,想要再得人身,比这个难上万倍!我们用数学的机率来衡量也无法衡量——人身太难得了!

 

       「高山垂线」是什麽意思呢?就是从山顶往下放一个大线团,然後把线往上抽,抽得越快,线团越往下跑,什麽时候能将线团抽上去呢?即便这个有可能,可是下次得到人身比这个还难。或者山底下有一根绣花针,从山顶上放下一条线来,要穿过这个针孔——大家穿过针吗?从山顶上垂下一条线,线要穿过针孔,风一吹,线就跑掉了,穿也穿不进去。佛陀说,即使这个能达到,我们下次得到人身的机率比这个还小。所以,人身是非常难得的。

 

人身是道器

       佛经上说,我们这样难得的人身是一个道器。比如这个水杯,它也是一个器具,什麽器具呢?装水的器具,我们拿它可以装水来喝。佛教说人身是道器,就是成道的器具,是我们修道成道、脱离生死轮回的一个机会、工具(器,就是工具)。所以,我们的人身如果不拿来为道服务,而是拿来赚钱,把我们的生命为钱服务,或者为其他世俗的事情服务,这样的人生,最宝贵的生命价值就失掉了。因为我们的生命何其尊贵,即使整个地球的资源给你,说:「某某人,现在整个地球的石油、矿产、森林、土壤都给你,但是你把命拿出来。」我们干不干?我们的生命是整个地球的资源换不来的!可是很多人不这样想,一辈子赚一百万就满足了,一百万就把他换掉了;或者命高一点,一千万就把他换掉了。

 

       所谓道器,就是以道做为我们的正业。在佛法当中遇到契合自己的修行方法,在我们这短暂的生命当中,七十年、八十年,哪怕三十年、五十年,就可以达成我们的目的。

 

       以佛教来说,生命的流转无始劫来就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没有尽头。而今生我们得到人身了——如果我们今生是只蚂蚁,对蚂蚁谈佛法,就如对牛弹琴,牠很难听得懂,很难沟通;如果我们投胎做了猪马牛羊,也不行;如果我们投胎做地狱众生,那更痛苦,在那里受刑罚,也闻不到佛法——不要说地狱,就说在监牢里边,也进不去和他谈佛法;如果我们投胎做天人,他想到哪里就到哪里,在那边享乐,他也没有兴趣来修学佛法。所以,就成佛来讲,六道的这几种生命状态不是最尊贵的。恰恰是我们做为人,思辩力比较强,本身也比较有闲暇,既不像地狱那麽苦,也不像猪那麽愚痴,也不像天人那麽享乐(一享乐,人就容易迷失意志,所以说「富贵难学道」。享乐就迷失在乐当中,受苦就局限在苦当中),而人是苦乐交半,又有思辩能力,所以人身这样的形态最容易修学佛法,最容易听闻、修习,通过修习佛法,以我们短暂的生命超越过去无量劫以来的生死轮回,以这样几十年的生命完成过去无量劫以来无法完成的事业。

 

人生最终的目的

       解脱生死轮回是一件大事,这个目的达成了,可以让我们对这一期人生感到圆满而无所遗憾。如果这个目的我们不知道,或者知道却不能达成,那都是很痛苦的。即使做了亿万富翁,离开人世的时候也不会说「哈!哈!我这一辈子来做了亿万富翁,我多麽的显赫,人家多麽的羡慕,现在我要死了,我很满意了」,不会这样,因为那个时候他觉得亿万家产对他毫无价值。即使你在这个世界上名气很大,你是世界冠军,你是明星,你是国际的知名人物,死的时候也是会一片黑暗,也会茫然,不会因为这样而说「我人生满足了,我目的达到了」,不会。为什麽呢?因为没有完成人生最重要的目的。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很多的追求,但是最重要的,应该是先明了人生最终的目的和方向。

 

       大家都还年轻,在这里谈人生的目的、方向,大家都还在思考。也许到了三十、四十岁的时候,连这样的话题都谈不出来了,因为天天和老婆吵嘴,小孩要上学,领导批评你,工作压力大,「怎麽办?过得很没意思,但是有什麽办法呢?我又能怎麽样呢?」回家只能喝喝酒、抽抽烟,每天就这样糊里糊涂过了,连思考人生的动力都没有了。大家现在年轻有活力,能够思维,在这个时候找到人生的目的,特别有福报。

 

       比如开车,作为驾驶员,当然希望有一部好车,特别现在有很多名牌车,宝马、宾士,安全系数很高。好了,现在车况好,油也足,路也好,风景也好,驾驶员身体也好,这是不是很好啊?开车上路了。但是他不知道要往哪里开,不知道开车去哪儿,他会不会茫然?虽然车非常好,他能满意吗?「我的车比你的漂亮」,但是人家开车都很满意,人家都有目标、方向,到哪里停、什麽时候到,目标很明确。他这部车是身价百万、千万的好车,可是开车的这个人,他不知道要往哪里开,前面是悬崖还是大河,他都不知道。他从上了路就不停地往前开,但是这样开下去,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前面是一座断桥,开到那个地方必定要栽到大河里去。

 

       我们踏上了人生的路,开了人生的车,开呀、开呀……,大家都希望有好的房子、好的身体、好的家庭、好的工作、好的收入,这就像有了好车一样,即便这些都满足了,如果你不知道人生的目的地,或者说人生的目的地就是殡仪馆、火葬场,这样车勇猛地往前开,装满了油,挂到了最高档位——我们来观看世俗的人,几乎大家都是这样的,希望有一部好车,可是没有先把目的地搞清楚。

 

       我想即便我们开的是一般的车,普通的车,甚至是破烂的车,只要它能往前走,如果能到一个很安乐的地方,这样他开起车来,也会很安心;即便我们开了一部非常好的车,可是目的地不明确,甚至前面是悬崖绝壁,大家能安心吗?不能安心对不对?

 

       所以很多人问:「你们和尚算不算命?」以为和尚是算命的,他就关心算命。其实我们佛教,正确的信仰是不关心算命的。算命没有意义。算命先生能告诉你说:「某某人,你人生三十岁如何,四十岁如何,五十岁如何,六十、七十岁如何,然後八十岁就要寿终正寝了,到时候阎罗王就请你去作客。」(不过,到阎罗王那里作客没那麽好的招待,然後你就六道轮回去了。)告诉你的人生是这样,就好像告诉你:「你开车上路,旁边有一个加油站,再往前走有一个叉道口,再往前走有一个小山坡……」再往前走算命先生就不能讲了,为什麽?因为车开到最後那个地方就是一个断桥,「砰!」就掉到大河里去了。即使他把这条路讲得很明白,对於我们开车的人有什麽帮助呢?没有对不对?佛教告诉我们说,你顺这条道路往前走,半路上你知道得再清楚也没有意义,你最终一定要从断桥掉到河里去的。

 

       佛法说:「你现在往这边走,拐一个方向过来,将来就可以到达一个美妙的家园。」这才是提醒我们一条新的道路,这是佛法所要完成的任务。所以佛教不讲算命,而是要改善我们的人生轨迹,把我们本来趋向三恶道的生命,扭转方向,走向解脱,走向净土,佛法要给我们人生这样完整的转向。

 

       至於说我们在世间是不是一定要出家呢?是不是什麽事都不干?不是的。我们仍然有照常的学业、工作、职业、朋友、社会交际等等。做这些都是人生的表相,本身不构成人生的目的,我们只是扮演这样一个角色而已,我们是以这样的身份达成人生的目的。比如说我们虽在不同的岗位工作当中,我们仍然可以念佛,求生西方极乐净土。所以佛法说我们得到人身是很难得的,我们的生命无比尊贵,不要把它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世间的琐碎事情上面。我说的不要浪费,是不要把我们的人生捆绑在世俗上面,把人生的全部和希望捆在上面,浪费了我们的生命,这样就太可惜了。

 

       我不知道大家学佛是想在佛法里面得到什麽?或者依靠佛法是怎样的感受?大家可以谈谈。

 

念佛一样闷闷的……

       问:我现在念佛,每天还是有很多烦恼,在没有往生净土之前,还不够快乐,念佛一样闷闷的,也觉得单调,如果去学禅或学密还感觉有一点味道。

 

       慧净法师:根本上来说,一个人会希望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是因为了解这个世间的不究竟,对这个世间有厌离心,以及对极乐世界的欣喜向往,也就是所谓的「厌秽欣净」、「离苦得乐」。一个念佛人,他固然还没有到极乐世界,但是那一种安稳跟法喜是胜过一切的。

 

       如果没有这样的法喜与安心,表示他对於世间的苦,对人生根本上的罪业、烦恼还没有很深的认知;对於弥陀救度的可贵性,将来能往生极乐世界的难得、殊胜也未彻底了解,因此,固然知道念佛可以往生,可是那种欢喜心非常地小,抵不过人间种种的苦恼。

 

       如果真正了解世间的苦恼、六道轮回的巨苦,了解自身力量的薄弱、世间的无常的话,而他又受到弥陀的呼唤,必定是有法乐的。

 

       当然,只要还活着,就难免有生活上的苦恼,但是这些苦恼却是浮面的,内心深层的那种法乐,就好像长江底下的水,是持续而且强韧、不间断的。

 

       所以,如果真的觉得自己已经信受弥陀的救度,可以说是有安慰、有法喜在内心之中的,不管寿命是长还是短,他不会因为这样而苦恼的。尤其了解,在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当中,人本来就是各有各的业报,想长寿未必能长寿,希望现在马上往生也不可能。所以信受弥陀救度的人,长命也可以,短命也可以,他不贪生,也不怕死。因为他有因果的信仰,所以即使他希望长寿可是却不能长寿,他也比较不会那麽怨天尤人,或者想早一点往生却不能如愿,他也不会像一般人那样苦恼。

 

       总之,信受弥陀救度的人,今生会有弥陀的安排,寿命的长短、命运的穷通、遇事的祸福,他是任凭弥陀的。

 

       每一个人的命运是我们自己造来的,是抱怨不得的。而且,既然背後有弥陀的安排,一个信佛、念佛的人,他一生当中就会安於弥陀的救度、安於专称弥陀佛名这一个法上的。他不会认为说,「离往生还有好几十年,这几十年要我念佛,安於净土教理,好像有所缺失,所以我想去学禅宗、密宗,或者研究其他玄妙的教理」,他不会这样的。

 

       或者他会想去了解禅宗是什麽、密宗是什麽,甚至喜好玄妙的境界,可是在他的内心当中,始终是仰信净土法门,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始终以这个为他最高、最可贵的享受,所以他不会去转修其他的法门,也不可能退转於净土的道理之外。纵然有好奇心,可是对他来讲,密宗、禅宗或者一些殊胜不可想像的境界都不比净土好,也不比念佛来得简单、殊胜。真的信受净土法门,就会有这个观念和心态。

 

       你说虽然念佛,但在还没有往生的这几年会觉得孤单、寂寞,不如再去学其他的法门,甚至现在不学净土没关系,先学其他的调剂调剂人生,一旦差不多七老八十了,再专心念佛也来得及,是吗?会有这一种观念,一方面是不了解人生无常,一方面是不了解净土法门的殊胜。净土法门的殊胜是超胜学禅、坐禅的喜悦,也超胜密宗的感应及任何超心理现象的如意境界的。

 

       刚刚净宗法师和大家谈「人生的目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年轻人对人生目的这种事情是比较有敏锐度的,因为人一旦步入中年、老年,思维就迟钝了。一方面是心思都放在事业、家庭、交际、应酬了,一方面是脑筋比较钝了。反而是在就学这个阶段,心思比较灵敏,也没有事业、家庭、社会交际应酬这一些压力,所以往往会对於未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这个问题比较有敏锐思维。释迦牟尼佛在年轻的时候,甚至年幼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

 

       一旦毕业了,接下来就是忙着就业、找物件,孩子生下後责任就更重了。对於「人生的目的」这样的命题,大家有没有曾经在心中浮现,甚至好好地去思维呢?

 

       问:对於人生的目的也曾想过,有时候也想不出来,甚至感到恐慌、害怕。以前听到净宗法师的光碟开示也曾感觉法喜,可是过了之後,烦恼又来了。

 

       慧净法师:佛法贵在「多闻熏习」。我们的脑筋是很容易淡忘的,所以对法义要多闻熏习,这样法乐、法味就能反复地在我们心中浮现。

 

       还有,念佛会觉得枯燥乏味,是因为对这句名号的内涵不了解,如果了解名号内涵的话,他念佛永远都不会觉得枯燥无味,内心永远都有法味,都有安慰。所以,可以进一步去了解这句名号的内涵,去了解这句名号的功德利用,也可以多看《念佛感应录》这一类的书,因为「理论不如根据,事实胜过雄辩」,道理讲得那麽多,可是如果没有应验、根据的话,总觉得隔了一层,《念佛感应录》当中就有很多这一类的真人真事。

 

       「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本体」,所谓「名体不二」。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呢?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大智大慧的佛。这尊佛为了众生,经过了五劫的思惟,思惟四十八大愿,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把十方众生看成是他离散的独子,悲切地呼唤独子回来,长久以来都为独子的回来而准备美好的家园,准备充分的旅费。

 

       法藏菩萨成佛之後,就成就了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这句名号不只是白纸黑字而已,不只是一个声音而已,而是有阿弥陀佛的悲心在里面。就好像「妈妈」两个字,有亲生母亲的悲心在里面一样。这句名号就是有这种弥陀的悲心,有弥陀的眼睛、耳朵。我们称念他、礼拜他、想念他,阿弥陀佛时时刻刻都看到了、听到了、知道了。这句名号充满了弥陀的大慈大悲、大智大慧、大愿大力、大神通,这句弥陀名号是活灵活现的。念他,阿弥陀佛应声而现,大放光明。如果有不吉祥,当下会带来吉祥;如果有不清净,会带来清净;这一生当中如果是短命的,虔诚念佛就会消灾延寿;如果是苦厄的人生,就会转为平顺的人生,所谓「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所以,这句名号给我们的感受是非常温暖的,念起这句名号,会让我们非常感动。固然我们是贪瞋痴妄想杂念的凡夫,一面念佛、一面有杂想妄念,一面杂想妄念、一面又是在念佛,妄念与念佛交杂,但始终心底是有法味、有安慰的。晓得弥陀不因为我们有妄想杂念而厌弃我们、拒绝我们,他还是始终摄取不舍。像慈爱的父母有两个儿女,对那个比较软弱、甚至是智障的儿女较为疼惜,给予更多的关怀一般。所以,想到我们的烦恼特别重,妄想杂念特别多,就回思阿弥陀佛反而对我们是加倍地关爱,关爱的眼神都不离开我们。能做如此的思维,了解这句弥陀名号的功能,自然念佛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了。

 

       人往往是很好奇的,固然学这个法门,在这个法门当中也得到法喜,也了解这个法门殊胜的道理,可是密宗、禅宗毕竟没有接触过,所以会想去了解。如果有这种好奇心,无妨去认识看看,可是始终要把握:只有净土法门才能解决我们的生死轮回,只有这句名号真正是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的无上功德。

 

       所以,应先深入我们这个法门、通达我们这个法门之後,有什麽好奇心再去探究。像我本人也是这个样子。我在没有出家之前,就早晚打坐,所看的、所思维的,也是明心见性这方面的道理。出家之後,一开始也是钻研这方面的道理,可是经过几年,我就晓得我不是那种根机。而且,自古以来,许多高僧大德,即使大彻大悟了,他最後还是归入净土法门,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何况我们呢?所以我就放弃禅的修习了。

 

       对於密宗,在二十四、五年前,台湾正逢密宗兴起,很多人都在好奇密宗,那时候我就想:密宗到底讲什麽?有什麽殊胜?务必也要了解一下,而与其在台湾接触第二手资料的密宗,不如直接就到西藏、尼泊尔,所以我也到尼泊尔的喇嘛庙住了一个月。之後我就感受到,密宗困难、复杂,又不比念佛简易、殊胜。

 

       禅密我都是这样摸索过来的,在了解之後,我就不再好奇其他任何的法门,一点点好奇的起心动念都没有。

 

       所以,如果对其他法门有好奇的话,那也没关系,但是要先对净土法门正确地了解、掌握之後,再去好奇其他的,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净土宗的殊胜。

 

       以佛法的角度来说,大家年纪轻就能遇到这个法门,并且肯定这个法门,是有宿世的善根与智慧的,而且这种智慧是大智大慧。我们还没有深入经藏,智慧、行持都不如以前的高僧大德,怎麽能说是大智大慧呢?是的,因为我们逢遇的是弥陀这个不可称、不可说、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名号的法门,所以等同有那种智慧。如果没有那种智慧,可能我们就遇不到,甚至不相信。

 

       然而,这种智慧是来自於佛的恩赐,不是我们自己所产生的,我们相信、接受,就能让我们脱离三界六道的轮回,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快速成佛。如果我们不相信、不接受,即使我们有再高深的学问、智慧去理解高深的道理,可是还是生死轮回。因为以我们凡夫而言,恶业多,善业少,如果不是仰靠弥陀的救度,人一死,就要受到阎罗王的审判、刑罚,到时候那种学问、智慧能派上什麽用场呢?

 

       所以,即使毫无文化的人,他能遇到这个法门,就表示他有大福报,而且福报是很深厚的;他能相信这个法门,就是有大智慧。《阿弥陀经》就讲「执持名号」就是多善根、多福德。所以我说能够受持念佛法门,就是多善根、多福德。

 

       学密宗、学禅宗,即使大彻大悟了,他如果没有归向净土,仍是轮回凡夫。「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当下随业流转。因为他还没有达到业尽情空,烦恼业障还在。

 

       弘扬我们这个法门,我们再怎样地没有慈悲,小慈小悲都谈不上,可是因为我们弘扬这个法门,那个功德是大慈大悲的功德,是大愿大力的功德。

 

       大家虽然年纪轻轻,可是能够肯定我们这个法门,所以希望大家先深入、贯通我们这个法门,之後如果对其他法门或现象好奇,将来也可以去好奇,经过了解之後就不会再好奇了。

 

       净宗法师:你们两人问的问题有一点共通性。刚刚上人开示的,一是对「人生是苦」的认识。如果我们对「人生是苦」没有本质的认识,可能我们对信仰的追求就不会那麽深入,而是表面的,肤浅的,观念性的,会觉得「哎呀!念佛好像也没什麽味道,还不如学点别的东西」。可是念佛是要解决我们人生根本的问题。根本问题解决了,枝末问题自然会解决。可是我们现在是枝末上不太快乐,所以这根本上是我们对「人生是苦」不清楚。佛陀告诉我们「人生是苦」,我们到底体会多少?假如我们学禅、学密,这个苦是不能解决的。时机因缘所限,这个人生根本的大苦恼靠其他任何法门是解决不了的。

 

       就比如一个死刑犯,这个死刑犯随时会被抓起来坐牢,然後砍头。这样一个人,他偏偏得到国王一张免死牌,他是不是会感到这张免死牌很珍贵?他的生命都在这张牌上面,他会不会去哪里就带到哪里?他会不会觉得带着这张牌很枯燥,说:「一天到晚带着有什麽意思?我已经带了好几年了……」他带着免死牌,还可以喝豆浆、吃油条,可以感到肚子吃饱的快乐。如果没有这张免死牌,油条也吃不好,豆浆也喝不好。这是免死牌对他的重要性。

 

       要了解,我们是随时会被烦恼的怨敌、被无常的阎罗大鬼抓去三恶道轮回的,偏偏我们得到一张南无阿弥陀佛的免死牌,他对我们是多麽的珍贵,怎麽会说「念佛也是没什麽味道,我先放下来,我才三十六岁,我还可以活三十年,这三十年中还可以搞搞别的……」,这是不了解我们的人生状况,不了解这句名号的重要意义。

 

       对我来讲,恰恰相反,一旦接触到佛法的书,世间的书就像糟糠一样,没有味道了,真是这样,确实如此。那麽佛法这麽多法门、经典、宗派,祖师大德、阿罗汉圣者,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心地,但依我们的根机,一旦遇到了净土法门,可以说其他法门的书看了都没有味道了,都不会再好奇了,因为那些不能解决我们的根本问题。

 

       所以这个法门尊贵,要我们对自己生命的现状有痛切的认识。我们离开了这句名号,还有心思去讲那些所谓的快乐、法喜吗?只不过是清凉油般的,清凉油在身上抹一下,凉快一点,但是大命都快没有了,生命都保不住了,涂一下清凉油又能如何?如果生命的根本问题能够解决,自然会觉得有安慰、有法喜。希望大家从这方面好好体会,不要抱有那种观念:「我才三十六岁。」也可能三十六岁就是最後的句号,谁知道呢?谁也不知道。每天地球上都爆发很多事情,像汶川大地震,二十六岁、十六岁都有,他们怎麽知道一夜之间就走了?阎罗王不管你才十六岁、甚至才六岁,他都不管,该归他收的,网罗无遗。

 

       刚才上人开示说,年轻的时候,对人生的目的可能更敏感、更敏锐。大家正当年轻,正在读书,但是我们都会从年轻走向年老,对不对?我们现在读书,将来也要步入社会工作,那我们要以什麽样的心态、心胸来步入社会?我觉得大家入到佛门,了解佛法,真的是很有福报,因为这个社会可谓暗礁重重。到社会上,就业的压力,人事的纠纷,现在的人心也不像以前那麽纯朴了,在这样的社会里边,大家都觉得老实人难作,其实是因为没有信仰佛法,如果信仰佛法,信仰能够紮根,懂得因果报应的原则原理,懂得念佛,佛光就会保护我们、加持我们,那你们到社会上去,可以说起跑线就跟别人不一样。以找工作来说,找工作就是凭知识、技术、能力,但是念佛的人就不一样,我们背後还凭阿弥陀佛的加持、阿弥陀佛佛光的保护;还有,念佛能够增加我们的福报;还有,我们本身信因果,从我们内心、脸上所放出来的那种光明,会让来招工的老板一看,「唉呀,这个年轻人有一种吸引力。」他自然会录用你。我们很多莲友的孩子有信仰,去找工作的时候,一看表面,他不精明,讲话表达也不是超人一等,学习成绩也不是第一等好,只是平常差不多,但他往往就能找到好工作,因为他给人的感觉好像有点不同,虽然也说不上哪里与众不同。

 

       我们念佛人就是如此,不管什麽时候去找工作,这句佛号绵绵相续,面试的时候即使你答得文不对题,他也会请你。别人是东望西望、祈求渴盼的眼光,你往那儿一站,气定神闲,那就不一样了,鹤立鸡群一般。

 

       如果信仰没有紮根,可能气质就不明显,尤其是面对未来的人生。在我们年轻的时候能将人生的目的建立起来,人生的目的就是:愿生弥陀净土。阿弥陀佛在四十八愿里已规定了我们人生的目的,说:「十方众生,你欲生我国,你不往生我的净土,你就死路一条,你就去六道轮回。」他不是吓唬我们,而是希望我们人生快乐,但是我们人生是苦的,佛讲人生是苦不是吓唬我们,这是一个事实。

 

       佛教既不是积极的,也不是消极的,而是如实观,不是故意讲漂亮话,「哎呀!人生如花朵一样地美丽芳香,如阳光一般地灿烂」,不会这麽讲;也不会故意说得很恐怖、很灰色、很低调。而是以佛的智慧,好像一面镜子照到我们的面孔一样,不会增加什麽、减少什麽,丑就是丑,美就是美。佛法照耀我们的人生,是苦就是苦,是乐就是乐。

 

       可是我们用佛法的镜子一照,人生是苦的,像刚才那位同学讲的。为什麽是苦?生老病死免不了,爱别离、怨憎会都免不了,相爱的偏偏要分离,想求的偏偏得不到——人生是苦,只要有阅历的人就知道,相信现在大家也能感受到,大三就要考虑找工作了,最後一年根本没心思读书了,升学的压力等等,都来了,这不是苦吗?何况我们身体的疾病、生活的压力呀……。还有,谁都要衰老,可是谁愿意衰老呢?衰老很苦啊!耳朵也耳鸣,眼睛也眼花,头脑也不灵光,吃饭还有流口水,人家还嫌弃你,走路又不灵便,上楼还要喘气,头发也白了,脸孔也打皱了,被社会遗弃,内心也孤独……老是苦的。我们愿意老吗?年轻人谁都不愿意老,还想:「人怎麽会老呢?怪了……」但是讲着讲着人就老了。

 

       老苦很苦,我们不想老,但是偏偏要老,这不是苦吗?我们不想病,但是一定会生病,这不是苦吗?我们更不想死,但是,你不想死,死很想你,它一直把你想到手,谁能离开它呢?

 

       这些苦怎麽解决呢?靠世间没有任何东西能解决,财富、健康、名利、地位、学识,什麽都不能解决。

 

       佛法就是要解决我们人生是苦的根本命题,要让我们离苦得乐,解决我们生死轮回这件大事。

 

       所以说,如果没有佛法的话,人生再怎样风光,最後的结局都是不圆满的,都会有巨大的缺憾,而且会向茫茫的业海而去。

       

       如果有佛法的光明照耀,即使生活当中有小小的不满足,但是我们会安乐。为什麽?因为我们可以往生西方成佛啊!目前这样的状况,我们也不会怨天尤人,知道这是自己的福报不如人家。虽然不能大富大贵,能够有一碗饭吃也可以。很多痛苦是因为不了解人生的状况。佛海居士曾说:「再没有钱的人,我都发现他家还有二千元的存款。」那他为什麽感觉到没有钱、很痛苦呢?因为他跟人家比。人家一百万,他只有五十万,所以他就好像欠了五十万;虽然他有五十万,可是他还是一个欠五十万的穷汉,为什麽?他定的调是一百万。人家有二百平方的房子,他住六十平方,他就感觉自己是一个差一百四十平方的穷汉,其实他还是有地方住

 

       有一位杨老板,他就很好,他赚了很多钱,他赚钱做什麽呢?不是留给子孙,也不自己买好房子住。有一个地方,老百姓有一万多人,这个地方一千多年来,都是肩挑臂扛,交通很不方便,搭车出来要八十块,杨老板就把他的钱拿出来,开一条路。还有一个地方,几年来水都进不去,他用他的钱开了一条水渠。他说:「家里再豪华,上卫生间洗澡也就一米见方的地方,睡觉的地方也就一米宽、两米长。」

 

       我们对物质的东西所求越少,我们的生活就越单纯、越朴素,也就越快乐。如果把我们的幸福指数、快乐指数建立在外在的物质上,那是永远不能满足的。有了六十平方,想要一百六十平方,有了一百六十平方,还想要别墅,这样就很苦恼。如果懂得因缘果报的道理,就会少欲知足,就会自求多福。

 

       现在经济不景气,房价跌落,学佛念佛的人,他内心是比较平稳的,几乎不受影响——他内心可能多少也会受影响,但不会太大。如果没有信佛念佛,就不一样了,如同在热锅上煎熬一样。所以,大家如果能将佛法融贯在我们生活当中,我们这一生就会平安的。

 

       同时,也祝愿我们每位同学,从今天开始,把阿弥陀佛的免死牌带在身上,要多多念佛。人说「贵人相助」,贵中之贵就是阿弥陀佛。我们多念佛的话,阿弥陀佛不可能不照顾我们。我们皈依三宝,依靠阿弥陀佛,多多念佛,人生就会平顺。

 

       可能有人会说:「我怎麽不如他?」这是因为个人过去的业力不一样。都是平等念佛,可是各有各的业,阿弥陀佛会根据我们各个的情况,让我们生命的品质比原来不念佛不知好多少倍。阿弥陀佛一直都在加持我们,让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

 

       我的侄子也在上大学,在北京。我劝导他的,也只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和他作伴,希望任何时候,心中都有佛为他作主,他能过得喜乐平安。

 

       人一旦来到世间,是一人与万人敌,在社会上打拼真的不容易。可是我们念佛人不一样,恰恰可以抽身而退。抽身而退反而跟社会上不一样,能吃亏就是占了大便宜。

 

打生死七可不可以

       问:烦恼来的时候就很想早一点去西方极乐世界,当时就很想去打生死七,可不可以?

 

       净宗法师:最好不要去,那个不好。上人刚说了,我们念佛的人,既不贪生,也不怕死,随顺自然。烦恼是我们生活的本来面貌、本来现象,这个刚好是我们认识自己的一个状况。我们越是烦恼,越要念佛。至於说打生死七,那是一时的勇猛,而且容易出故障,搞得不好会精神自虐也不一定。

 

       我们念佛,就把我们的心靠倒阿弥陀佛,「我就是这样一个罪业凡夫」。如果我们体会到自己内心烦恼的本质,反而认定它了,它自然也会消灭很多。有什麽大烦恼呢?人生不过是一场戏嘛!扮演好这个角色,安守本份而已。烦恼当然还是会有的,不过也不会让我们觉得活不下去。因为想到因果报应,没有什麽活不下去的,就摆平了。人家对你不好,因果报应嘛;人家冤枉你、污蔑你,也是因果报应嘛,在这个世间也没有什麽真的,何必那麽认真呢?有人说你不好,他说完就完了,你要去跟他烦恼,人家说完早就上街玩了,你还在那边烦恼,何必呢?

 

       问:因为这样,所以就想早一点去。

 

       净宗法师:可是烦恼没有了,又想晚一点去,那还打什麽生死七啊(众笑)?我们一旦打定主意、下定决心来专修念佛,以净土为我们人生的目标,我们就是被阿弥陀佛救到了。在这个世间,我们所做的,真正说起来,我们的价值是要把我们得到的佛法利益告诉更多的人。我们哪有时间烦恼?忙都忙不过来,有很多人还没告诉他们啊!不要以为自己的烦恼有多大,我们有一个这麽好的法门,得到这麽大的利益,我们的父母、兄弟、同学、朋友,还没告诉他们——要烦恼就为这个事情烦恼,其他的事情没有价值、没有意义。

 

预感能力

       问:因为我从小就有事先的预感能力,比如说朋友会有车祸什麽的,但是不知道告诉他好还是不好?还有就是有一些不是学习佛法的人,很迷信,很多人来找我,有时候也觉得有点烦恼。对於这样的预感能力,有时候会不自觉把它给用了,比如先提醒,但不知是对是错。

 

       净宗法师:你可以告诉他念佛。这像天机一样,你就隐密地告诉他说:「某某人我们是好朋友……」暗示他最近要多念佛,为什麽?念佛对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人生总是有很多不测,就告诉他要多念佛。

 

       问:自己初学佛,也不懂,不敢随便用;懂了佛法後,好了很多,以前身体会很不舒服,一个月会去地府好几次,听到他们哭嚎,要这要那,他们哭我也哭,醒来就很累。要我救命,我也没办法。学佛之後,有一次感觉到他们疯狂喊叫,歇斯底里似的,要我作仙,要我什麽的,我都没有答应。这样的能力不想用,可是有时候也控制不了自己,不过学佛後控制得好一些了。

 

       慧净法师:这种情形,虔诚念佛一段时间就会化解——就是虔诚念佛。

 

       有的人会想求超能力、特异功能,或者想预测未来,为人家化解灾难,满足人家一些祈求,这一类往往是一种民间信仰,最後他会走入民间信仰。这种在台湾很普遍。台湾因为是宗教自由,所以神坛很多,而神坛的主人大部分都是这种人物,也能预测未来,也能为人家解难,甚至也能到地狱去,可是因为他没有佛法的正信,所以演变成鬼神的信仰。

 

       一个人如果有佛法的正信,他会晓得这个并不重要,这还是在於鬼神之间,跟鬼神打交道的,不是学佛的目的。这样的情形,他如果虔诚念佛的话,这一些都会转化的。

 

一天的生活,从念佛开始

       一天的生活,从念佛开始。不管在就学期间,或者将来投身社会,都要坚持这样。能够这样,这一天当中都有弥陀的护持,都有佛光的摄取保护。

 

       当我们早上醒来的时候,先刷牙洗脸也好,或者直接在床上静坐,或找某一个地方也好,早晨起来就先静坐念佛——晨坐念佛。我常说早晨有三静:一、心灵宁静;二、环境安静;三、空气清净。这个时候静坐念佛会觉得神清气爽,心情愉悦,因为昨天的烦恼杂事经过一夜的沉睡之後已沉淀下去,同时这个时候的心灵比较接近我们的本性,也就是佛性。

 

       佛性就是空性,空性就是寂静的心,所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是那个清净的心,这个时候念佛最能体会到寂静的法喜。有这样的体会,人的性情就会转变,相貌就会转变,命运就会转变。天天保持这样,早晨念佛,养成一种习惯,这样今天有弥陀的护持,明天有弥陀的护持,天天都有弥陀的护持。

 

       当然,这样说的意思不是说早晨念佛就好、其他时间不用念。一天当中,只要有时间就念佛,静坐念佛也好,经行念佛也好,不是专心念,就是散心念。

 

       早晨念佛,有多少时间就念多少时间,即使十分钟、五分钟也可以。早上念佛的时候不必拿念珠,只要身体坐端正就好,眼睛敛目,心中就默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一句接一句,不用着力的,就是很轻松、很清爽的、很自然的,一句接一句,念头来了不管它,念头去了也不管它,只要这句佛号清楚就好,有什麽念头都不要去理会它。

 

       也可以用印光大师讲的「十念计数」,就是从第一句到第十句都念得清楚,心中默记得清楚。如果一次十句记不清楚,就用三、三、四(三句、三句、又四句),毫无着力的,很轻松、很自在地念。

 

       我示范一次,我念、大家记,看看我念了几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念了几句?(同学答:「十句。」)是我念的时候你们在心中数「一、二、三」吗?还是用手指头在算呢?都不是,是全凭「心念心计」,这叫「十念计数」。

 

       净宗法师:自己念的清楚自己记。口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很简单。

 

       慧净法师:这叫「口念耳听」,或者「心念心听」,因为不管出不出声,都有声相(有声的声相或无声的声相),十句完了,又从第一句开始。若能这样念,就会渐入佳境,尤其早晨念佛最能充满法喜,其他时间也是这样子。

 

       像我到南宁来,飞机航程约四、五十分钟,在飞机上我就拨着念珠,十句拨一颗,不知不觉两串多,也就到南宁了。

 

了解弥陀名号的内涵

       如果了解弥陀名号的内涵,对这句佛号就会很有感情,念起来会感到很温暖,不会觉得枯燥无味。否则,如果只知道念佛可以消灾免难,念佛可以庇佑子孙,可是对佛号的内涵还没有充分正确的了解,念起佛来始终都会觉得枯燥无味,往往不念佛还好,一念佛就妄想杂念纷飞,念得好不耐烦。

 

       不过没关系,只要大家慢慢地了解这句名号的内涵,了解念佛的好处,体会到念佛寂静的法喜,以後就会更想念佛了。

 

       一般来说,人无所事事的时候就会心思混乱,东想西想的,这都是一种业习,也就是习惯性。我们常念佛,就可以把这样的业习转过来。

 

熟处转生,生处转熟

       学佛,从另一方面来讲,无非是「熟处转生,生处转熟」。我们自出生以来,最熟悉、最不用加功用行学习的,就是妄想杂念、三毒五欲;最陌生的,就是念佛。对於念佛,如果不培养的话,就会愈念愈枯涩。所以我们就下决心把熟悉的妄想杂念转为陌生,把陌生的念佛转为熟悉。一旦没事,不需动脑筋,就「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自然就会念得愉悦有法喜。

 

       以前我们觉得阿弥陀佛是外人,跟我们没有什麽关系,所以就没有什麽感情。如果了解阿弥陀佛跟我们非常有关系,而且是亲密的关系,那一层关系比父母还亲切,那时我们对阿弥陀佛就会深生感情,而且充满感恩。

 

       净宗法师:念佛有时候也像呼吸一样,呼吸空气有什麽快乐的?但是你不呼吸就不行。阿弥陀佛的救度是一件很大、很大的事情,可是你就是找不到味道。空气很大,你也找不到味道;水源充满一切处,很淡,没什麽味道,就是很自然的。我们内心的生命需要阿弥陀佛,所以我们就念,即使枯燥,也是念佛的好处。这句名号,我们在念,念得感到枯燥,那是我们的心性。佛号是一种真理,是阿弥陀佛的一种体现。可是我们身心这样的卑劣,不能感受佛到底是什麽,这反而能说明这一点:我们对世间的事情就感到很有味道,打麻将一晚上不睡,精神百倍,看球赛眼睛睁得很大;念佛修行就觉得没味道、没精力。为什麽?因为我们的心期盼这个。就像厕所里的蛆,牠在粪坑里欢喜充满,你把牠洗一洗放到清水里,牠就感觉没味道,牠就不习惯了,牠习惯粪坑里的环境。

 

       赌博的人觉得赌博很有味道,吸毒的人觉得吸毒很有味道,跳舞的人觉得跳舞很有味道。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清净的,所以我们称念他觉得没有味道,更加说明南无阿弥陀佛超越我们所有五官的感触、感受,他才能够救度我们。

 

       同时也不一定要追求如何,就是这样子念佛就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形成习惯。如果我们不念佛,我们的脑筋想什麽呢?全是世间的五欲六尘,对不对?我们想的人也是世间的凡夫俗子,我们想的事也是世间三毒五欲,我们一起心动念就会跟整个世界交织成一个网路,这就是业力,把我们捆在这个世间。除了念南无阿弥陀佛,除了念这句「枯燥」、「没有味道」的佛号之外,我们所想的有味道的事情,都是这个世间的,球赛啊、衣服啊、化妆品啊、哪个人对我好、哪个人对我不好……。且不说对你不好的、让你心里难过的,即使是你很欢喜、很高兴的事情,也都是这个世间的事情,它怎麽能让你解脱生死轮回呢?不可能!你想得越多,它就把你捆得越紧。只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虽感觉到枯燥、没味道,但只有这个,他是离开我们心的境界、范围,他是西方极乐世界佛的名号。

 

       比如说刚才讲很烦恼,那是你的业力景象,它是导致你生死轮回、把你套进去的东西。我们之所以念佛觉得枯燥,是因为我们的心和阿弥陀佛还成为两片,他是在我们烦恼的、轮回的、业障的心之外。正因为如此,他才救度我们。等到我们念佛念熟了,念习惯了,我们就不会觉得枯燥了,我们反而很喜欢念佛。所以,他不是我们这个世间感受到的一种什麽味道,他是一种安慰。

 

不安的心境

       人生再有味道,你心里不安,那就没有味道。像坐飞机一样,在飞机上,空中小姐的服务非常好,外面的风景特别好,蓝天白云特别美,但是就是有一件事情,就是这个飞机跟地面导航台失去联系。在茫茫的空中,没有导航,你喝着飞机上的饮料有味道吗?没有味道。一旦导航系统恢复起来,全飞机的人都欢呼雀跃了,「哎呀!我们终於找到方向,终於跟地面联系上了!」你说那是什麽味道呢?就是心里踏实了,安心了,安稳了,放下来了。

 

       所以,念佛,如果讲味道,就是一种安慰、安稳,让我们的人生有一个方向。不然我们都浮着,找不到一个落脚的地方,多累呀!

 

       慧净法师:刚刚讲的坐飞机的比喻是非常好的,可是一般人的体会很少。人生就好像坐在飞机上,从出生那一刻起,这架飞机就飞起来了。在飞机里面,空中小姐服务亲切,任何享受的东西应有尽有,可以说非常快乐、非常幸福。可是,当你知道这架飞机没有着陆点,那个时候会怎样?你会因为空中小姐服务亲切、享受应有尽有而快乐、而幸福吗?不会!那时候不但会淡然无味,而且极度地惶恐不安,那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希望能赶快找到一个着陆点!」但是汽油即将用尽了,着陆点却迟迟没有找到,那个时候的心境会是怎麽样?

 

       人生就像这样。生命将尽了,过一天就减少一天,过一年就跟阎罗王接近一年,可是人生到底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死了会怎样?有没有死後的世界?都不了解,所以永远都是痛苦的,一直痛苦到死。因此有些哲学家往往都是自杀而死的,因为他知道油料将尽,可是没有着陆点,他比一般人敏锐,乾脆就自残了。人生就是这样,除非他是麻木不仁、醉生梦死,认为「人生不过是这样嘛,几十年嘛,死了一了百了」,所以就尽情享受。否则的话,他的心是不安的。

 

重生的人

       反之,人若心知有弥陀的救度的话,他现在当下就是一个重生的人,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会不一样了。就像从鹤州来的杨居士,他把他的钱财奉献给众生、奉献给佛教,他不为自己储藏,甚至连房子也不买。人生几十年而已,睡就这麽宽,吃顶多三餐。人生从饭桌到厕所,从床铺到单位,就这样一直循环往复到老,有什麽好为自己储藏的呢?所以他没有自己的房子,反而是租便宜的房子,他把自己的所有都奉献出来,这就是真正学佛的人,学佛的人就是这样。

 

       一般人不是这样,「我有钱财,我要买股票,我要投资……」,这是一般人。

 

       如果你能够把自己的所有奉献给大众,那天地不会亏待你,会百倍、千倍、万倍回馈给你,在该死的地方,人家会死,你不会死;在不能活的地方,你能活;在有灾难的地方,你一定消灾免难。

 

       所以真正学佛的人,了解因果报应,他就会这样做。如果不了解因果报应,不信有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他就会非常舍不得。

 

       人生空手而来,到时候也是空手而去,所谓「金也空银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人生就是这样。

 

       如何能够不空?如何能够相逢?有一首偈就是:「普愿有情皆念佛,临终往生极乐邦;家亲眷属永团聚,光寿如同大愿王。」

 

       《地藏经》说:「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无量寿经》说:「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真的是这样子。我生病,我的亲人不能代替;我的生死轮回,我的亲人也不能代替,最後各自离开,各自随业受报,互不相知,都是孤独而来、孤独而去。

 

       如何才能不孤独呢?我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你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我们都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如果有亲人没有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我们到极乐世界再倒驾慈航救度他们往生极乐世界,这样就不空,就不孤独,就「家亲眷属永团聚,光寿如同大愿王」。我们身上都有光明,都有寿命,我们的光明就跟大愿王阿弥陀佛一样的无量光、无量寿,所以说「普愿有情皆念佛,临终往生极乐邦;家亲眷属永团聚,光寿如同大愿王」。

 

邻国国王喻

       释迦牟尼佛就曾说了一则简短的比喻,非常贴切。他说:有一个人得罪了国王,要被国王抓去砍头,在这样的情形下,这个人心情如何?一定是非常恐惧。他在这个国家当中是无亲无故,无所依靠。因为国王最大,他得罪的居然是国王,有谁能保护他呢?你说他要怎麽办?他就投靠邻国。邻国的国王很有爱心,就跟这个人说:「你只要不离开我的国家,不要违犯我的国法,你就一生平安,没有被抓去杀头的恐惧。」

 

       佛陀用这样的比喻来比喻「南无」,来比喻「皈命」。这个比喻很简要,意义很好。

 

       要知道,我们都得罪了六道的魔王,因为我们有贪瞋痴,有这三毒就得罪了;我们有五欲就得罪了;我们有业习就得罪了。我们生生世世以来曾经杀过人,曾经偷盗过、欠债不还过,曾经男女越轨过,曾经譭谤人家,所以我们得罪国王很深、很多,因此生生世世、世世生生都被绑在三界六道里面,一再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中,被国王无量无边、无数次地砍头杀头。现在邻国极乐世界国王阿弥陀佛不等待我们去要求、拜托,主动地呼唤我们,告诉我们有这麽一件严重的人生大事,要我们到极乐世界去,才能一生平安喜乐,他在呼唤我们,他是没有条件地要救度我们,而且甚至把他国王的王位要让我们继承。只要投靠阿弥陀佛,我们就得到重生,我们就是一个重生的人、大难不死、起死回生的人。这样的人,他会是怎样的心境呢?他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会改变,以前自私自利,希望拥有得越多越好,争取得越多越好,一点都不为别人着想,现在因为他的生命被救了,就反过来了,凡事为人着想,就会这样。所以我们要去体会这种道理。

 

       当然,如果有人不相信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不觉得「我将来还会堕落三恶道」,以上的比喻对他来讲,就会感觉不是很重要了。但是,事实上有生必有死,死了到哪里?没有六道轮回便罢,没有善恶报应便罢,如果有的话,岂不是人生就有这麽一件大事!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已得人身,已闻佛法,必须掌握这一辈子,依靠佛法来解决这件大事。

 

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人生的目的

       所以,人生的目的是什麽?就是学佛。那八万四千法门,哪一个法门能达到这个目的?就是「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所以,人生的目的,约要来讲,就是信受弥陀救度,就是专称弥陀佛名,就是愿生弥陀净土,这就是我们人生的目的,也就是我们学佛的目的。

 

       不然我们问一问:我们人生的目的是什麽?当然,升学、求个好职位、建立一个好家庭,在人世间建立功名、富贵,这个看起来都是人生的大事、人生的目的,但其实这个都是枝末的,不是根本的。根本的目的、最高的目的就是解脱生死轮回,就是快速成佛。而能够解脱生死轮回、快速成佛的,八万四千法门当中,只有净土宗这一个法门能够达到。所以,等於人生的目的,就是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能够这样的话,就是被弥陀救度到了,他的人生是重生的人生,所谓「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往後种种譬如今日生」,他人生观、价值观、宇宙观就大为改变了。

 

尽量牺牲奉献

       刚刚讲的,不要为自己留什麽,尽量牺牲奉献,把自己所有的,尽量分享出来给需要的人。

 

       有人也许会想:「一旦东西布施出去,我们不就没有了吗?」其实我们是拥有更多,像《道德经》所讲的:「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不会减少的,反而更多。「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心起善念,善虽未为,吉神已随之;心起恶念,恶虽未为,凶神已随之。」这些道理很平浅、很好。

 

       信受弥陀救度,做为我们学佛的目的,做为我们人生的目的,然後在一辈子的生活当中,把这个法门介绍给有缘人,就像早上所讲的,能够介绍这个法门,不知不觉当中就是大慈悲、大愿力。

 

无心的念佛,极乐世界会不会有他们的莲花

       问:我学佛一年多,有时同事打电话来,拿起电话我就说:「南无阿弥陀佛」,他们也会回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有时我请他们念十句,他们也会念。但是他们也没有真的念佛,这样极乐世界会有他们的莲花吗?会有他们的名字吗?他们能不能往生?

 

       慧净法师:有莲花,有名字。至於能不能往生,那不一定。但是这一辈子如果没有往生,下辈子、下下辈子……,在很短的投胎轮回当中他就会往生。因为「一入耳根,永成道种」,如果没有机缘的话,就没有这个种子,有了这个种子,有一天因缘到了,他就会开花结果。

 

       《法华经》有一个典故说:世尊在世时,有一位老人要求跟佛出家。这位老人要出家,佛就让大阿罗汉、菩萨弟子观察老人的善根,看他能不能出家。阿罗汉有神通,能知五百世,他们都观察老人在五百世当中都没有种善因,不能出家。可是世尊同意他出家,并告诉弟子们:这位老人在无量劫之前,曾经是个樵夫,在山上砍柴,遇到一只老虎要吃他,他非常惊恐害怕,爬到一棵大树上,随口叫了一声「南无佛」!就凭无量劫前这一声「南无佛」所种的因,在无量劫後遇到释迦牟尼佛,缘成熟了。所以,释迦牟尼佛为他剃度出家,後来他也证了阿罗汉果。

 

       在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有一个愿是专门救度这样的众生,也就是第二十愿。

 

       第二十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这就是「系念定生愿」,也称作「三生果遂愿」。也就是说,曾经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字,也晓得有极乐世界,知道极乐世界的美好,觉得「如果能往生的话,是多麽难得的一件事!」他植下了德本,种下了这种善根了,跟阿弥陀佛结了缘。可是毕竟对往生并不恳切,此後也不再念佛了,这种众生阿弥陀佛还是不放弃他,也发愿要救度他,总有一世要让他达成往生的愿望,这就是「不果遂者,不取正觉」,总有一天要让他果遂。哪一天?哪一世呢?就在他「至心回向,欲生我国」的时候。

 

       第二十愿显现出阿弥陀佛彻底的慈悲,即使只跟他结了缘,阿弥陀佛也紧抓不放,所以法然上人就有一个比喻说「上钩之鱼,在水不久」,这个愿就好像水中的鱼已经上钩了,既然已经上钩,总有一刻会被拉上来。阿弥陀佛的愿就像一张大网一样,无有遗漏地救度任何一个众生。

 

       「植诸德本」,「植」是种下去,虽然种下去了,但往往不是现在就马上收成的,有春天播种秋天收成的,有今年播种明年收成的,有今年播种好几年才收成的,各不一定。但总之已经播种下去了,叫「植诸德本」。

 

       所以,任何人在这里念佛,极乐世界都有他的莲花、种子,他这一辈子如果能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的话,那他生死轮回就解决了,就给弥陀救到了,这一辈子一定往生的。

 

念佛,走着、坐着哪个好

       问:我平常都是走着念佛多,这和坐着念佛哪个好?

 

       慧净法师:就摄心的功能而言,走着念佛和静坐念佛是不能相比的,所以刚才才鼓励大家培养晨起念佛的习惯,五分钟也好,半个钟头、一个钟头,愈多愈好。大家曾经晨坐念佛吗?(同学答:「偶尔有。」)要把它培养成习惯。静坐比经行念佛好,也比拜佛念佛好。因为静坐的时候是身心不动的,只有动这句佛号。走着念的时候,眼睛还要看。当然我们不能坐那麽久,所以腿酸麻的时候就起来经行念佛或拜佛,但能坐就坐。

 

       不过就往生来讲,功德是一样的。阿弥陀佛没有要求我们要静坐念佛或经行念佛,阿弥陀佛只说要专称他的名号。刚才讲的,是就技术上的说明,如何让我们愈念愈有法喜,是从这方面来讲的。

 

       还有,我们多念佛的话,许多事情都会很平顺,不平顺的事也会化解於无形,能够消灾免难。所以,虽然在往生大业上同样是往生了,可是多念佛的人这一生会比较平顺,一些老太公、老太婆,不论懂不懂得教理,常常是一句佛号挂在口中,他们往往都能预知时至,往生的时候都是顺利安然。

 

       有人虽然愿生极乐世界,可是不大念佛,而且脾气不好,动不动就跟人家计较,容易起情绪,往往临终时比较痛苦,所以奉劝大家尽量多念佛。

 

       我们不念佛还是有念头,不念佛就是念业。我们就把「念业」转成「念佛」,我们走路的时候也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平静地一步一佛号,这样也就不知不觉轻飘飘地走着。坐车也是这样,比如从鹤州到这里就有九个钟头的车程,在车上能念多少佛啊?好几万句了。如果不太能专心时,就闭起眼睛,刻意地拿起念珠,十句拨一颗,不然眼睛就会不自觉地东瞟西看的。所以,坐车时可以敛目,什麽都不看,专心在这句佛号上。因为看来看去都是这一些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的,不是房子就是山,没有什麽好好奇的。

 

其他法门的经典能不能看

       问:我知道念佛一定能往生,我对此事不疑。有的法师说其他法门的经典不能看,请问法师,我们到底能不能看?

 

       慧净法师:能看。因为你还年轻,在年轻的时候,旁边的景色诱惑很多,看了其他的法门才了解这个法门的可贵、殊胜,念佛就会愈加有法喜、愈加坚固。

       

       时间可以视自己的情况分配,是念佛多一点,还是看书多一点。目前我们除了已出版的这一套书之外,没有成书的内容还有很多,如果打开「弘愿寺网站」或「净土宗网站」就可以看到很多还没有出书的内容,教理方面的,或者念佛感应、念佛往生的都有。

 

有关日常规范的书籍

       问:我觉得弘愿寺有关居士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依循,这方面内容的书较少,像《阿含经》里面也有这部分,可是我们的书都没有。我们在社会上毕竟面对的是很复杂的环境,还必须开一些智慧,看一些经典或什麽的,如果弘愿寺能集结一些这样的书籍,我们就不用走那麽多冤枉路了。

 

       净宗法师:这方面的书籍目前还是欠缺的,因为时间和精力还没顾及到,就像农民收稻子的时候,首先稻子成熟落地的赶紧要收拾,有关居士在家日常生活的一些规范要求,可能一般的道场有流通,这样就是互相补助。不过上人的讲话,从念佛当中所生发出来的话语,对我们很有启发,有的有成书,有的没有成书,比如说上人的《书信集》里边就有两篇对病者的开示,我个人觉得这两篇虽然很简短,但是非常恳切,对我们很有实际意义。

 

如何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佛法

       问:因为凡夫比较执着,如何能让居士既能够尽情地去念佛,追求往生的终极目标,在生活中更能灵活地运用这些佛法,又能方便去引导别人来学佛?

 

       慧净法师:净土宗的「宗风」分为两部分,一是「真谛」,一是「俗谛」,俗谛就是针对这方面的。当然这不是方方面面都有标出,主要是就提升人格与品性。因为世间的烦恼,大根大本是要人格与品性提升,一个人的人格与品性提升了,不管是夫妻的相处、家庭的相处,或是亲戚、朋友、社会的相处交际,就有一个着落点。

 

       因为我们这个法门主要是针对人生的根本大事上着手的,至於在世俗几十年生活上的,目前还没有时间与精力顾及到那一方面,所以那一方面的书就比较少。有关世俗生活方面的教材大都是不强调脱离生死轮回的,所以「人间净土」的道场比较有这方面的书。

 

关於人间佛教

       问:太虚大师曾提过人间佛教,也就是回到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不分宗不分派,各种方便皆为我用,请问这种思想我们年轻人怎麽去运用?

 

       慧净法师:佛陀那个时代有那个时代众生的根机。佛法很多,能够达成佛陀出世本怀的,就目前众生根机来讲,只有我们这个法门。

 

       佛陀最根本的教法,在家居士就是持五戒十善,出家众最基本的就是先守戒,然後常修定,接着观察四谛、十二因缘;如果发大乘心的话,就是进入六度的内涵,总归就是三十七道品。那一些我们几乎都做不到,所以我们就强调我们可以做到的。那些教理都很好,都是佛所说的,也很有研究学问的内容。如果有哲学思维,喜欢学理的,那些都能满足他。但如果是生死心很迫切、无常观很深的话,那些就不能满足了。甚至摆在面前会觉得完全没有味道,反而是觉得弥陀救度的这句名号味道很醇厚。

 

       问:但是那些佛理对於去劝别人念佛是有帮助的。

 

       慧净法师:对,有方便的地方。因为众生学佛,不可能一下子就能体会到无常观,不可能一下子就会有生死轮回的恐惧,所以也就无法当下接受净土法门。所以若有更多方法,就能吸引更广泛的人,然後再一步一步地引导。

 

是否必须信愿行具足

       问:念佛是否信愿行三者都要具足才可以达到往生的目的?有的人念是念,但不一定相信或了解名号的意义,这样的人是否可以往生?

 

       慧净法师:因人而异,但基本上是信愿行要具足。我们的宗旨信愿行都在里面了:信是信什麽?「信受弥陀救度」,弥陀的救度在哪里?早上净宗法师也讲得很清楚,「专念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这个就是信,就是在获得弥陀的救度、接受弥陀的功德。所以净土法门是信什麽?信「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如果能够这样信的话,信愿行就通通具足了。因为这样的人他必定会念佛,也必定有愿生之心,所以善导大师对第十八愿的总结论就是「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对整个佛教,甚至净土法门的总结论就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所以基本上都要具足信愿行。

 

忌讳说往生

       问:我的父母年纪已大,我要他们念佛,他们也会念,但老人家很忌讳说往生的事情,所以我无法让他们相信极乐世界,如何是好?

 

       慧净法师:就是刚刚讲的,基本上都要有信愿行,但因人而异。像你的父母,要他们深信是不可能,但至少要他们念佛他们肯念,所以到他们世缘尽的时候,要他们愿生极乐世界,他们没有第二条路选择,只有愿生极乐世界。以这样的情形来说,他们对於极乐世界的庄严、弥陀的救度,还有娑婆的轮回是苦,未必是信的,但到最後也能引导他们往生,所以说因人而异。当然如果他们能信有善恶报应、六道轮回,信有极乐的庄严、弥陀的救度,此後愿生之心恳切,专念弥陀之心不变,那就是极乐世界中的人了。

 

       净宗法师:可以找机会和他们善巧沟通。

 

       慧净法师:对,可以讲一些念佛的感应事蹟,还有一些因果报应的悲惨事蹟,讲讲六道轮回,不一定一直鼓励他们要往生,无形中他们自己就会去思维:「既然这样,那我将来会怎样?」

 

往生是名号本身的功能

       问:一遍上人好像有说,不管众生愿不愿意往生,名号本身就有这个功能?

 

       慧净法师:对,所以一遍上人思想的归结就是在「专称弥陀佛名」。了解善恶报应和感应事蹟是前方便,因为如果没有这些前方便的话,他不一定会专称;如果他能专称的话,往生的功能就在里面了。像鹦鹉,牠也无所谓信啊,愿啊!牠什麽都不了解,只是依样画葫芦,可是就会随着那个功能而到极乐世界,因为那是自然法则。

 

       所谓「自然」,就是不必学习,不必加功用行,不必经过人为操作。宇宙当中有三种自然:

 

       一是「虚空自然」,譬如春夏秋冬,今天过了又明天,不必加以操作。

 

       二是「因果自然」,什麽因自然会导致什麽果,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要控制它是不可能的,你有善的业,自然那个善的无形业力就会导致你接受善的果报,恶也一样。

 

       三是阿弥陀佛的「愿力自然」,他的愿力在这句名号当中,你只要专称弥陀佛名,他就有一种自然性,不必加功用行地带你到极乐世界,而且极乐世界也自然地莲花化生,当下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完全具足,是自然形成的,不必经过十月怀胎,然後喂母奶,才慢慢长大,不用这样,这个叫作弥陀的愿力自然。

 

       不过,因为人有自以为是的执着与分别心,而鸟类(如鹦鹉)根本都没有这些问题,所以一个人如果念佛但不愿生极乐世界的话,那就当生不可能往生,这是自我阻碍。不然的话,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往生的机率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

 

极乐世界是「四土」还是「报土」

       问:有人问我:在《印光大师文钞》说善导大师是弥陀再来,蕅益大师所说亦如同佛说,纵使古佛再来也不能出其右,那到底是有「四土」还是只有「报土」?

 

       慧净法师:极乐世界是报土,没有所谓四土。印光大师这样说,是在表达他对《要解》的推崇,所以所讲的不是绝对的。我们看书要前後去理解贯通,才不会彼此矛盾。《无量寿经》没有讲四土,《阿弥陀经》也没有讲,有讲的是《观经》的九品,将《观经》的九品和《无量寿经》对照来看的话,那是属於「胎宫」里面的境界。

 

       所以,会看《观无量寿经》的话,《观无量寿经》是很好的,因为由《观经》让我们知道这句名号的功德殊胜。造五逆十恶的下下品凡夫,以世福是救不了的,戒福、行福也不够功德来救他,只有这句弥陀名号,不但能救他,而且还能让他永远脱离六道轮回,这表示弥陀名号的功德胜过三福,也显示专念弥陀名号就不在九品当中。为什麽?因为九品的因是三福,九品是三福的果,但是「念佛」这个因不在三福当中,这个因的功德是超越三福的,当然果也不在九品当中。所以说,会看《观经》就会觉得《观经》很好。那谁会看?善导大师会看。因此善导大师於《观经疏》结论就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虽」就表示後面还有更殊胜的,定与散这两种并不是主要的,「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个才是主要的。

 

《法然上人全集》与《善导大师全集》

       问:《法然上人全集》能够等同《善导大师全集》吗?

 

       慧净法师:是以《法然上人全集》入《善导大师全集》。

 

       问:所以思想上基本是等同?

 

       慧净法师:也可以说是等同,不过《法然上人全集》是引导性的。《法然上人全集》很丰富,有的是应机所说的,可是当中有一部《选择本愿念佛集》就不是应机而说,是直入本怀的。《选择本愿念佛集》是引用善导大师的教理,将《善导大师全集》有组织、有条理、有系统地整理,而写下的一部书。所以,法然上人的《选择本愿念佛集》是了解善导大师思想很重要、很方便的一本书。

 

一遍上人另有发挥

       问:一遍上人的思想又另有发挥?

 

       慧净法师:对,又另有发挥。

 

       问:那我们应该以何为重心?

 

       慧净法师:以善导大师为重心。就好像从台湾南部的高雄要到北部的台北(因我来自台湾,对台湾比较熟),最平顺、最快速的就是高速公路,在还没有上高速公路之前的那些道路,都叫「引道」。「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是往生「正定业」。所谓「正定业」,就是「正因」。所谓「正因」,就是「使因成果、百分之百」的。其他四种正行是助缘、助因,助成我们来专称弥陀佛名。如果已经专称弥陀佛名了,就不需要那些了。

 

       「助缘」这个「助」不是「辅助」的意思,而是「助成」。不是说念佛不够,还需要那些来辅助、帮助。我们一旦专称弥陀佛名就可以舍弃那些了,所以归结上就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一遍上人有他的体会,简要说就是一旦举起名号,就没有我,也没有佛。那有什麽呢?有什麽也谈不上,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要往生也好,祈求现世的福报也好,也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感应现象必须以经典祖释来印证

       问:一般人也会有一些感应现象,一遍上人的书中也有提到。对於这些现象,我们是不是把它当成教育或是某种方便?

 

       慧净法师:学佛的人往往会有一些灵异现象或感应现象,看到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或者看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可能会有,那要看他里面所展现的是什麽。

 

       净宗法师:一遍上人本身也是经过几十年教育的熏习,他是不太会走偏的,他是有见地的。一般人看到玉皇大帝、观音菩萨、弥勒菩萨都来了,但还是要以佛法的基本原则来看,要以经典的教理为基础。一遍上人感应的那一段话,可以说没人可挑剔的,可以作为弥陀的亲说,因为他跟整个净土三经的宗旨完全一致。

 

       慧净法师:感应事蹟必须以经典来印证,而经典的解释必须以善导大师思想为依据,不然那麽多祖师大德解释经典,我们要依据哪一位?就依据善导大师。

 

       比如净土三经,古来也有许多大德注释,譬如称为释迦第二、东土释迦的天台宗智者大师有作《观无量寿佛经疏》,隋代慧远大师、三论宗的吉藏大师对《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都有解释,我们就不依据他们,我们完全依据善导大师。

       

       又像《阿弥陀经》,除了莲池大师的解释之外,蕅益大师也有解释,那我们依据谁?也是依据善导大师。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虽然没有直接对《阿弥陀经》作解释,但是善导大师的解释都是把净土三经贯通在一起的,所以基本上是三经一致的解释。

 

       以《阿弥陀经》来说,往生正因是最重要的了,可是自古以来对於正因这桩大事众说纷纭。善导大师解说得很清楚、很明确:极乐世界是怎样的境界呢?「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这四句、二十八个字把整部《阿弥陀经》的精华都显露出来了。像蕅益大师、莲池大师,或其他的大师,他们解释《阿弥陀经》有这样明确吗?没有。

 

       尤其善导大师对第十八愿的解释,非常明朗,非常稳妥,字字都扣住第十八愿。自古以来的高僧大德都没有那样的解释。在我们出版的《善导大师语录》前面就有「本愿篇」,没有模棱两可,而且字句简明扼要,毫不累赘,大家回去可以看一下。

 

日本的资料

       问:弘愿寺还有很多书没看。尤其日本《大正藏》里有很多书都是没听过的。

 

       净宗法师:弘愿寺的书,目前我们是刚出。日本方面的书,基本上是以上人编译的这些为主,有一些像对善导大师《观经疏》的解释,日本是很发达的,他们的解释比较细化,也有他们个人的一些条理性,也很庞大。如果不是研究学习,还是不大容易进入。比如《观经疏》,从古至今,上人就说有一百多种解释,有的很厚,比如有一本《楷定记》,就有三十几万字,也是有专门的发挥,解释得很广泛,这些一般在中国教界比较少见。你们年轻,可以上网了解,像「净土宗网站」上有新的文章,有关法义方面的,有兴趣的都可以来了解、来学习。

 

       慧净法师:我们出的书分为两部分:一种是净土教理,一种是因果报应。净土教理方面牵涉到日本的,就是《法然上人全集》和一遍上人的《念佛金言录》。虽然是日本方面的着作,但都紧扣善导大师的思想,如果不是善导大师的思想,我们就不出不印。

 

       净宗法师:像你们年轻人学佛,最好平时也有联络的管道,大家可以相互增上。虽然没有什麽规范性的组织,最起码在学习方面可以联络方便。

 

禅宗道场

       问:有的道场目前标榜禅宗,他们最後会从禅走入净土吗?

 

       慧净法师:应该是会的。因为生死是一件根本的、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大事,有一天当他学禅感觉无力时,就会转入净土。古来很多高僧大德,尤其是禅宗开悟的高僧,最後都转入净土。如智者大师,最後也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也因此天台宗的的中兴祖师知礼大师写了《妙宗钞》,归向净土。另外,最典型的就是元照大师,他本来不想往生极乐世界,发心要在娑婆世界度众生的,但最後还是转向净土。

 

关於出家

       问:出家念佛可以往生,在家念佛也可以往生。如果父母反对的话,您是赞成宁愿出家吗?

 

       慧净法师:以我来讲,我非常赞成出家。但有一个原则,就是要调整好和父母之间的关系。

 

       以我来说,当初出家的时候,虽然母亲是不舍,流着眼泪,而父亲是生气在心中,但是我还是出家了。可是,最後我的父母还是归向净土,念佛往生。为什麽?想想看,我们最美好、最有精力、头脑最好、体力最好是什麽时候?就是年轻的时候,如果把这个宝贵时期全用在社会上上班,一个月只是赚那麽一点点钱,然後为家里几个人服务,太可惜了!不如把这个最有体力、最有脑力、最有精神的时期来为阿弥陀佛上班,赚的是无形广大的功德财富,所服务的是广大众生,而且是能够解脱生死轮回的。所以,尽管净土法门是不论在家出家,可是如果能够奉献出来,那就很可贵了。

 

       问:像我们智慧这麽浅,又不能讲经说法,我们出家能做什麽呢?

 

       慧净法师:我如果能讲经说法,你们更能讲经说法。

 

       问:那我们出家做什麽呢?

 

       慧净法师:所谓「弘法是家务,利生是事业」──弘净土之法,利益众生到极乐世界。如果你出家的话,你的父母不管现在反对不反对,将来一定会靠上佛教,为什麽?「我的儿子是佛教中人,我不对佛教好感,我对什麽好感?」

 

       问:出家是不是要先观察一年?

 

       慧净法师:最好是在寺院住一段期间,彼此观察。

 

       问:如果说观察一年他要剃度出家了,出家以後因为父母反对不能更换身分证……

 

       慧净法师:那都是枝节的问题,可以先不用管。大家可以想想,如果结婚,生下孩子了,除非这个法界没有善恶报应、六道轮回,否则你的孩子会怎麽样?你生下他不是让他解脱、让他往生,而是让他在世间造罪、造业,一代又一代这样造罪造业下去、受苦受难下去,我们於心何忍?除非生下来是佛门龙象,是净宗栋梁,那就可以,愈多愈好。如果不是的话,怎麽办?除非你否定有善恶报应、六道轮回,不然你生下他,他难道没有这件「生死大事」吗?那他有福报来学佛解决吗?不一定。还有,他的孩子、他的子子孙孙呢?我们解脱到极乐世界去了,可是我们的子子孙孙居然在六道轮回。与其如此没完没了,不如生死轮回到我们这一代就划下休止符。

 

       问:在家居士度的人多,还是出家师父度的人多?

       

       慧净法师:当然出家。你看净宗法师一来,就这麽多人。

       

       问:净宗法师是法门龙象,我们又不是。

 

       慧净法师:有心就有力,有愿就有缘。

 

       净宗法师:出家人做什麽事,和他的信念有关,而且是一个团体运作,不是一个人,所以我们就是共同推递。我们个人能做什麽事?也未必做预先的规划,我也不知道我会在广西南宁和大家见面啊!我出家的时候哪知道这一点?当时出家只是想到自己生死大事可以解决。接触到这个法门,想说要把这个法门告诉一切有缘的人,所以,将来会到美国都不一定,那不在我们的规划之内。但是这样的信念一定要推广出去,阿弥陀佛会加持。我们虽然没有力量,但是背後有力量。我常说,我们人像个灯泡,我们只要跟阿弥陀佛的电源一接上,这个灯泡就会发亮,不是我们自己会发光的。我们念佛和阿弥陀佛的悲心愿力结合起来,自然就会呼应广大的众生。这个事业非常广大,前途非常光明,谁加入谁有福报。

 

       慧净法师:我常常提及,不论是创造事业或做任何事,都要有智慧和果断,既然知道这个很有价值,就要立即行动,不要等待未来,否则就永远在等待明天、等待未来中虚耗光阴了。释迦牟尼佛是王子,他如果不果断的话,就继承王位了。如果他继承王位,就很悲惨了,因为邻国都是强国,一定是被并吞的。他没有继承王位,而是去出家,反而他的教法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一直到现在。世间的荣华富贵,释迦牟尼佛都能享受、拥有,但他全都放弃了,何况是我们呢?

 

       问:出家是否也是要有某些特别的因缘,比如说要菩萨根性?

 

       慧净法师:我们大部分都不是乘愿再来的人,都是凡夫。但是,凡事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愿,就会达成。最怕的是心愿摇摆,心愿如果坚定的话,一定会达成。为什麽?因为这是善愿,而且这种善愿是超越世间的,所以背後一定有龙天护法的护持。有愿就有力,愿有多大,力就有多大,愿力能够胜过业力。

 

       问:如果心还会摇摆,那发心做居士这样好吗?

 

       慧净法师:总比没有好(众笑),但总不如发心出家的好。所以不要摇摆,认定出家好就下定决心。

 

       问:在家弘法还是无法和出家比?

 

       慧净法师:除非是维摩诘居士,或是李炳南老居士,那就可以。在台湾居士界,影响最大的就是李炳南老居士,其他的没有。假设李炳南居士当初现身出家的话,那就更不得了。

 

       学佛的人都不愿自己的眷属再度落入红尘的,可是如刚才讲的,结婚之後,子孙一定是落入红尘、一定是造罪造业的。

 

       问:可以教他们念佛。

 

       慧净法师:你没办法叫你未来无数的子子孙孙都念佛啊!所以叫他们出家。你看,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後,都是想方设法把他的儿子罗 睺罗带去出家,还想方设法把他同父异母的弟弟阿难陀引去出家。怎麽引的,大家听过吗?

 

       佛陀为了巧妙引导难陀出家,就到难陀所住的宫殿去托钵。难陀看到自己的亲哥哥佛陀来,当然非常高兴,极尽美好的供养放在钵中,然後要递给佛陀,这时佛陀转身就走向精舍,难陀只好捧着钵跟随在佛陀背後,一直走到精舍。那个时候,他的王妃孙陀利觉得大事不妙,远远地大声地喊难陀说:「你要快去快回!」哪知难陀却一去不回了。

 

       回到精舍之後,佛陀立刻命令负责理发的居士帮难陀剃发,难陀当下表示不愿意,但在佛陀威严的指令之下,他不得不暂时接受。可是虽然身在精舍佛门,心却在王宫,时刻怀念着他的娇妻美眷孙陀利,根本无心修行,住在精舍也只是形式上地随大众共修而已,日夜都在计量要怎样偷偷地回皇宫去。有几次想偷偷回家,每次都在半途遇到佛陀,又被佛陀带回精舍。又有一次,趁佛陀不在时,他又想偷偷回宫,哪想到走到半山的时候,突然间看到对面有微微的金光,出现一位安详稳重的出家人,一看,佛陀又在面前。

 

       佛陀微笑着问难陀:「你是不是想念你的妻子,现在正准备回宫?」难陀就猛点头,而且脸上流露出压抑不住的苦恼。佛陀又问:「难陀啊!你的妻子生得庄严美丽吗?」难陀再度拼命点头,可说在他脑海中全部都是他这位元娇妻美眷的倩影。这时,佛陀就带着难陀往山中走去。看到路边有一只瞎眼的老猕猴,佛陀就故意问难陀:「你的妻子跟这只老猕猴相比,怎麽样呢?」难陀一听,内心很不舒服,皱着眉头不想回答,心里想:「佛陀啊!你真是开玩笑,我妻子是全国第一美女,其他的女人再美丽,都不能跟她比,何况是这一只老猕猴,瞎眼又没有脑。」

 

       当难陀这样想的时候,佛陀已运用神通,把难陀带到忉利天宫。忉利天宫处处充满宫殿楼阁,还有美丽的花园,可说是笙歌处处,仙乐飘飘。很多的天子和天女互相围绕,奢华美好,远胜人间。这时,难陀注意到有一群天女守着一个宫殿,而宫殿之中并没有主人。难陀就请教旁边一位可爱灵巧的天女,这位天女就用娇柔的声音回答:「因为佛陀有一位弟弟叫难陀,被佛逼迫出家,由於出家的福报,命终之後就会升天,到我们这里来当主人,这个宫殿是他的,我们是他的侍者,正准备将来迎接他。」

 

       难陀一听,心中非常兴奋,就想:孙陀利跟天女一比,简直就像那只老猕猴了。回到精舍之後,难陀对孙陀利的眷恋就完全没有了,所眷恋的就是天上的天女,所以他就精进修行,巴不得赶快生到天上去享受那个天福。

 

       过了一段时间,佛陀又来探视难陀,把难陀带到地狱。哪个地狱呢?沸汤地狱。难陀到沸汤地狱一看,非常悲惨、恐怖,一锅锅的沸汤烹煮着一个又一个哀嚎呼吼的罪人。突然间,难陀注意到有一锅沸汤,锅特别大,油特别沸,狱卒看起来特别凶恶,但锅里却没有人。难陀就问旁边的狱卒,为什麽这一锅沸汤里没有人?旁边的狱卒就说:「这锅是要留给佛陀的弟弟难陀,因为他出家发心不正,当天福享尽,就会堕落到沸汤地狱,进入锅中来受果报,我们已经做好准备了。」难陀一听,汗毛直竖,冷汗直流,赶快央请佛陀带他回到人间,不要再多停留。

 

       回到精舍之後,难陀想到六道轮回,尤其地狱沸汤之苦,知道天福也是有限的,天福享尽後,就要受地狱之苦,因此难陀的心念完全改变,真心的精进修行,不是为了升天修行,而是为了要离开地狱、离开六道轮回而修行。不久之後,他终於证到罗汉的果位。

 

       你看,佛陀成佛了,想尽办法带他的儿子来出家,带他的弟弟来出家,所以释迦族除了佛陀本身,总共有七位王子出家。

 

       佛陀都这样了,何况我们!在这个世间,为股票烦恼的人很多,要求好的职位不一定求得到……,所以人世间真的是求不得苦。而且,夫妻能够美满吗?家庭能够和乐吗?那麽,生死轮回就到我们这一代就好了,像佛陀那样,不但自己立志出家,也将兄弟、独子带出来出家,并且度父母进入佛门。所谓「一子出家,九族生天」,真的是这样。

 

       像我出家之後,我家族大部分的亲戚都学佛念佛。我有两个姑妈,一个九十岁,一个九十二岁。九十岁的住在台北,身体很健康,早上一大早,有的时候一点多,有的时候三点钟就起来,一起来就开始念佛做早课。早课做完了,她就拖地板、洗卫生间、整理家事,然後吃早餐。她的早餐很简单,二片土司,一杯咖啡。早餐之後就念佛一万二千声。她念佛很缓慢,一句拨一颗念佛珠,所以一万二千声的佛号要念到下午。佛号念完了,才有时间做其他事情。当然其他的时间也是念佛,只是不是专心念,而是散心念。九十岁了,身体还很健康,耳聪目明,头脑清醒。

 

       另一位住在台南的姑妈九十二岁,也是这样。因为住的是四层楼,一天当中上上下下好几回,耳聪目明,头脑清醒,有时间就是念佛。当然老人家也会看看电视,谈谈一些杂事,但基本上,因为没什麽事情,家事也有请外佣帮忙,所以有的就是念佛时间。

 

       一般来说,常常念佛的人比较能够长寿、健康,临终的时候也比较能够平安、顺利、安稳自在地往生;没有念佛的人,往往都是老病缠身。所以我们要鼓励亲人多念佛、常念佛,能够出家的话,就一起入佛门、过佛门的生活。但最主要的是自己先出来出家、奉献给佛门。

 

       现出家相就不一样了,他们见到我们,第一句话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我们跟他讲佛理,送他佛书,他也比较会接受。所以,一子出家,不论是家人、亲人或朋友,我们都可以引导他们,所谓「一人有福,牵带全屋」。

 

       我是二十八岁出家的。在还没出家的时候,我也是在想:应该建立一个佛化家庭吧?可是最後一想:我有这种福报吗?能够我结婚,太太也学佛、儿女也学佛?孙子也学佛吗?有这个福报吗?想一想,没有。如果他们不学佛,那我就苦恼了。又想到:创业都要专心一意了,修行当然更要专,学佛要了脱生死的话,与其在家,不如出家。所以我就出家去了。

 

       净宗法师:我也是二十八岁出家的。二十四岁学到佛法,一接触就立定了发心出家的主意。但是因为父亲还在(母亲已往生),所以又耽搁了几年。如果以当初来讲,当初的职位,完全可以在社会上打拼,可是一接触了佛法,那一切通通觉得没价值、没意义了。我到现在最不後悔的就是出家,人生没有什麽事做对,这件事做对了。

 

       因为我是出生在农家,家人想到说:「供你读书,好不容易望子成龙了,你却要出家了!」心里很难过。我们父子每天都在打冷战。当时只有我们父子在一起,他看见我也不讲话,我见他也不讲话。他想他的心事,我想我的心事。我心想:等老父亲你归西,我就要出家了。

       

       这样过了四年,我父亲去世不到二十天,我就到九华山去了。父亲的丧事完全是办素食,想来的就来,不想来的就拉倒,无所谓。

 

       当时出家,家人都很不理解,心想:你各方面都很好,我们都要仰靠你,你怎麽就出家了呢?可是出了家之後,现在哥哥、嫂嫂、侄子、侄女、弟弟、弟媳妇、小侄子都学佛念佛;妹妹出家了,妹妹的儿子也出家了;一个姐夫也出家了,全部都在学佛念佛,这个多好呢?即使还没出家的,也都在念佛,将来要往生极乐世界,像我的姑妈、表姐……她们也都在念佛。如果我没出家,可以这样吗?如果没有出家,或许还会造成彼此种种的障碍,对他们也没有真实的意义。

 

       我後悔的就是出家比较晚,但是也没有办法,一是遇到佛法比较晚,二是我父亲年纪比较大,七十多岁了,实在是踏不出去,这句话讲不出来。一旦他走了,我就出家了。我出家对父亲有好处吗?一定有好处,这个功德一定有助於他,如果他还没有往生的话,我到西方极乐世界还可以乘愿再来救度他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这个意义多大!如果在家,也许是十年、二十年的甘饴相奉,还有什麽?结果还是轮回去了。所以,希望大家把形势、价值看清楚。

 

       当然,也可以先去社会闯荡几年,才不会像阿难陀想孙陀利一样。可是如果善根福报够的话,倒不必如此。

 

       就讲到这里了。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