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三)
第三节 相承释文
这几部着作都是按四大科来解释的:一、简介,二、主旨,三、内容组成,四、贡献及影响。
一、《往生论注》二卷
概要
首先是简介。
《往生论注》,简称《论注》或《注论》,北魏昙鸾大师着,为注解天亲菩萨《往生论》之书。
为什麽叫《注论》呢?《往生论注》这本着作非常优美、精美,义理幽深,思想很有深度;虽然它是注解《往生论》的书,但它本身的地位以及所展现的内涵,可以讲也是一部论,和天亲菩萨《往生论》是并驾的、一体的,所以叫作《注论》。
《往生论注》的主旨,在揭示弥陀本愿力之增上缘,劝导一切众生乘佛愿力,往生净土。
这非常重要。龙树菩萨、天亲菩萨也是讲阿弥陀佛本愿力的,但是没有像《往生论注》那样从头到尾贯穿着,把本愿力揭示得这样明了。
下面说明内容组成。
全注二卷,上卷解释偈颂,明其五念;下卷解释长行,分为十章。自开章之「自他二力判」,至结论之「核求其本释」,始终以「佛本愿力」为主线,贯穿全注。
就像善导大师的《观经疏》一样,一开始说「要弘二门」,到最後说「要弘废立」,主线非常明晰。昙鸾大师「自他二力判」说:
唯是自力,无他力持。
然後说:
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
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
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
正定即是阿毗跋致。
《往生论注》在一开篇就点出「佛本愿力」「乘佛愿力」「佛力住持」;到最後「核求其本释」的时候,也是把阿弥陀佛本愿力凸显出来;而且《往生论注》通篇处处说到本愿力的作用,所以这部着作的主线特别鲜明。这也是祖师的贡献和智慧。
下面说《往生论注》的贡献。
《往生论注》对净土宗建设的重大贡献,在於全面、系统地显明「弥陀本愿力」,稳固奠定净土教之理论基础。
一个宗派的成立,在它不同的历史阶段,这些祖师都有重大的贡献,都在教理上作出过里程碑式的贡献。净土宗十三祖这个系列,在引导众生、度化方面,十三祖都有很大的功劳、成绩;但如果从着作方面来说,除了几位大师以外,其他的都没有明显的教理贡献,有的还没有着作留下来。而相承的这几位祖师就完全不一样。
「《往生论注》对净土宗建设的重大贡献,在於全面、系统地显明『弥陀本愿力』」,全面、系统地开显弥陀本愿力,是非常有次第、有系统的,有一个整体框架结构。至於是怎样全面、系统地开显的,我们讲得很简略,大家可以对照《往生论注》来看详细内容。
比如,《往生论》是观察极乐净土二十九种功德庄严,昙鸾大师在上卷解释二十九种功德庄严的时候,在每一种庄严都会问「佛本何故起此庄严?」然後都从阿弥陀佛因地的本愿来说明,这就是观佛本愿。下卷问「此云何不思议?」二十九种不可思议功德庄严,不可思议在哪里,就从弥陀的本愿力——法藏菩萨成佛之後的力用来说明。昙鸾大师看整部《往生论》,从上卷到下卷,二十九种庄严的每一种,都是观佛本愿和观佛本愿力。所以,昙鸾大师其实是以「观佛本愿力」这首偈子来通观的,二十九种观其实就是「观佛本愿力」,是浓缩在这首偈子当中的。这首偈子也是整部《往生论》的核心。这首偈子说: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往生极乐,「遇无空过者」就是得往生;到了极乐净土可以速疾成佛,「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到最後昙鸾大师也针对「速」字提出疑问,然後回答,给出了很深的见解。这首偈子里的「速」,和《往生论》最後的「菩萨如是修五念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中这个「速」字就呼应上了。
所以,《往生论注》这本着作,不管是从文法、义理、用词、结构,还是从它的表述方式,可以讲都是无可挑剔的,是非常清晰的。这里讲得很简单,大家看《往生论注》的时候,可以去了解它到底是怎样全面、系统地来显明弥陀本愿力的。
核求其本释
其最後结论:
问曰:有何因缘,言「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答曰:《论》言修五门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
然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
他利之与利他,谈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众生而言,宜言「他利」。今将谈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当知此意也。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
今的取三愿,用证义意。
这就是「核求其本释」。这段文是《往生论注》最後的结论。
「问曰:有何因缘,言『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对「速」字提出疑问:是什麽原因呢?「答曰:《论》言修五门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先以《往生论》明显的文句来回答,《论》说「修五念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但这样的解释听起来还比较模糊,好像还是要凡夫自力修行,昙鸾大师认为天亲菩萨在这里意犹未尽,所以进一步推展:「然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仔细推究它的本源,虽然是凡夫在修五念门行,但它的根本是以阿弥陀如来作为增上缘。「增上缘」是什麽意思?就是给予极大的加持、强力的推动。
下面得出结论:「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这句话特别有力量,是净土门非常核心、骨干的话。这句话说得毫不含糊,只要是往生到净土去的,不要说是在秽土、要往净土去的,即使是已经到了净土的,彼佛净土的菩萨人天所起诸行,比如说供养他方诸佛、度化十方众生、闻法证悟等等,这些都是由於阿弥陀如来本愿力的作用:这是结论。
「何以言之?」为什麽这麽讲呢?然後从道理来说明,「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你看这句话多有力量,如果不是佛的力量的话,四十八愿不成空的了吗?不就没用了吗?四十八愿的第一愿: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极乐净土没有三恶道,这是谁的力量?显然是阿弥陀如来的力量,是他的愿力。如果不是佛的愿力,这条愿不就没有用了吗?如果靠我们自己修行,灭掉三恶道的因,到了极乐世界才没有三恶道的果,就显示不出这个愿了,这个愿就毫无意义了。所以这个道理是「极成」的,没有任何破绽,是不可能被推翻的。如果不是佛力,四十八愿就是空谈;既然有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是佛力。昙鸾大师这种解释特别有力量。
接下来说「今的取三愿,用证义意」,四十八愿太广泛了,就不讲那麽多了,就拿三条愿来说明怎样「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曰:有何因缘,言『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根据《往生论》原文提出的疑问,昙鸾大师抓住了这个「速」字。在《往生论》里,解释完五念门、五果门之後,给出结论:「菩萨如是修五念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到此,整部《往生论》就接近尾声了,最後说:「无量寿修多罗优婆提舍愿生偈略解义竟。」所以这对问答是最後的结论。昙鸾大师就这句话,看到「速」这个字是字眼,所以抓住这个字提出问题,然後把净土门的根本教理展发出来,所以这个字非常重要。
为什麽就这个「速」字能提出这样的问来呢?如果就龙树菩萨《易行品》来讲,他还没有讲到「速」成佛,但是讲到「现生不退」,就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那个意思,但是说得不分明。之所以《往生论》在《易行品》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是因为它提出了往生净土的目标——净土的得益是「速」成佛,这就显示净土法门超越一般法门。通途大乘佛教,一般是在此土不退转;《往生论》把目标转移到净土,愿生西方净土。这样好处在哪里?就在於快速成佛。所以,目标、方法、利益都显示出净土门超越一般法门。
昙鸾大师对这个「速」提出问题,然後「答曰:论言修五门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这是将《往生论》的原文表面上的意思列出来。但这句话很容易一带而过,就是修五门行,自利利他,快速成佛,这样还不能把它甚深的义理显示出来。所以昙鸾大师就用一个「然」字来转折——不要看是这麽简单,这里面是有甚深意义的。「然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所谓「核求」,就是仔细、详尽地推演、寻求、核实它的根本。因为自利利他五门行很容易被理解为众生这边的修行、作业,以为是众生这边的行为使得速成佛,如果这样,就有一个疑问存在。所以昙鸾大师提出这个问题是很有深度、很有眼力的,这就是菩萨、祖师读经论的眼光和一般人不一样。
五门行很殊胜,是相对於通途大乘佛法所讲的六度万行来讲,这是很简单的。五门行,第一是礼拜门,礼拜阿弥陀佛;二是赞叹门,称彼名号;三是观察门,观二十九种庄严;四是作愿门,作愿往生西方;五是回向门,回向给一切众生,共同往生净土。虽然五门行很殊胜,但如果从形象来讲,它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万行,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相比,显然是单薄的,不管是从难度上,还是所强调的智慧等等,都不如六度万行。六度万行都需要累生累劫的修行,成佛的时间那麽遥远、漫长,简单的五念门行怎麽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不就有疑问了吗?所以这里就抓住了根,寻根究源,追求它的「本」,就是「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
昙鸾大师为什麽要「核求其本」?从哪里来「核求其本」呢?是从《往生论》「利他」这两个字里面寻找线索的。不是说只是看到「利他」来找线索,而是因为昙鸾大师深刻了解五念门的根本原因,他总是从「观佛本愿力」来说明的,所以在解释的时候就抓住「利他」两个字先作一个铺垫,然後再说明「本愿力」和它的结构关系。
昙鸾大师接下来说:
他利之与利他,谈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众生而言,宜言「他利」。
今将谈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当知此意也。
「他利之与利他,谈有左右」,《往生论》说「自利利他」,在佛经里,「利他」和「他利」往往是互用的,好像意思差不多;但是昙鸾大师在这里给它们作了详细的分辨,说「他利」和「利他」谈起来有左右。什麽叫「有左右」呢?从这边看,这是左,那是右;从那边看,这是右,那是左,互相之间有一种关系。比如,往这边是进,往那边就是退;往那边是进,往这边就是退。
下面就说明,同样一件事情,怎麽会「谈有左右」。比如说,我的东西,我给你,从我的立场上讲是「给你」。站在你的立场上要怎麽讲?你要说「我接受」。这不是一样的吗?讲的是一个意思,但是立场不同,表达方法就不同。
「自佛而言,宜言『利他』」,如果从佛的立场来讲,佛是利益众生的,是「利他」。「自众生而言,宜言『他利』」,如果以众生而言,是接受佛的利益,「这不是我自己的利益,而是佛给我的利益」,是「他利」。同样一个「利」字,在不同的立场上,表达起来有不同的意思。
「今将谈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所谓「自利利他」,如果完全讲五念门自力的修行,应该讲「自利」「他利」;现在是讲佛救度众生,所以要谈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他」代表众生,佛来利益众生。「当知此意也」,应当知道这个意思。
下来给出结论。「利他」要谈佛力,那怎麽谈佛力呢?下面这句话就是昙鸾大师给出的结论: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
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这是毫不含糊的,等於把五念门行和五果门完全收缩在阿弥陀如来本愿力里面了。
「凡是生彼净土」是什麽意思呢?「凡是」是毫无例外。善导大师也说: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这也是从《往生论注》这里发根出来的。「凡是」,无论是善人、恶人,智慧的、愚痴的,凡夫、圣者,不往生便罢,只要往生净土,都是靠阿弥陀如来本愿力。这些话都很恳切。不是说「我是出家众,我是勇猛修行的,往生也靠一点我自己的力量吧」。
「凡是」两个字贯穿到後面一句,「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不仅是此土往生彼土的,而且彼土菩萨人天所起的一切行,都是因为阿弥陀如来本愿力。「诸行」代表什麽呢?菩萨自利利他,不管是自利之行,还是利他之行——不论是他自己成佛之行,还是度众生之行;不论是上求佛道,还是下化众生;不论是在西方净土得利益,还是到他方世界去供佛、度化众生,只要他有所作为、有所进益,一切都是「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看这些用词,「凡是」「诸行」「皆缘」都是总括性的词,就是没有一个遗漏的,都是倚仗、仰靠阿弥陀如来本愿力的缘故。「谈佛力」,就把这个总结论展现出来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