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四)
中国佛教宗派的演变
中国佛教宗派的演变大约有四个方面:
一、彼此消长。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三论、唯识、密宗、律宗这几个宗派比较弱,台、贤、禅、净这几个宗派比较盛,是消长关系。
二、互相渗入。在教理、教义方面,有互相渗入、互相影响的关系。
三、诸宗归净,汇归净土。
四、净土宗本身成为「寓宗」。当然,到了这个时代,净土宗新的因缘出现,祖典回归了。
中国佛教宗派成立之後,一切的弘法修行都依据各宗的规范而进行。
各宗派以各自的宗派理论在弘扬,指导学人修行。在这种情况下,宗派理论在弘法中的巨大成果、显着功效就展现出来了。离开八大宗派,要弘法几乎没有空间,没有完整的系统理论,个人发表观点来讲经说法,和宗派理论不可匹敌,就像个体户和大集团公司比较,那没法比。
其中唯识宗、三论宗、密宗不数传而中止,律则被「清规」所取代,故汉地八大宗派中相对长盛不衰、影响久远的是天台、华严、禅、净土四家,简称「台贤禅净」。其中天台、华严因其理论宏富严密,称「教下」;禅则自标「教外别传」,称「宗门」。
戒律是佛法共同的基础,它传到中国之後,受地域、历史、重视程度等方方面面的影响,逐渐被「清规」所取代,就是丛林百丈清规。
在长期弘传的过程中,诸宗教理与行法不可避免地互相涉入,互相影响,但本质上各宗还是保持着本有的特点,这是因为他宗思想融入本宗之前,先经过本宗的解释,完成了本宗化。
这是什麽意思呢?就是宗派间互有影响,各宗都吸取他宗长处,为我所用;但它吸收进来後,经过自己消化,按照自己的宗派理论,有自己的说法,一定要回归到自身的宗派理论上,仍然保留了本宗的本质特点,不会改变。
由此可以证知,中国佛教各宗派理论的完善圆熟,在相互包容开放的同时,有类似「防火墙」的自我保护功能,同时有强劲的力量消化吸收他宗有益的思想,为我所用。
什麽是相互包容开放呢?因为各宗都有体系性,在这个体系中,除自宗所主法门之外,其他法门各有一个安立系统,这样就是包容。
但其中净土宗的情形最为特别:一方面诸宗汇归净土,净土法门的影响日益壮大;另一方面,净土失去本来的创宗理论,无法面对诸宗进行本宗化的改造吸收,以致净土一法成为「共宗」的同时,也成为「寓宗」,成为最不具宗派特色的最大「宗派」。
为什麽说净土宗失去了本来的创宗理论?每一个宗派的创立都有它完整的系统理论,净土宗有善导大师的《观经疏》、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等等。可是这些着作流失了,其他宗派的理论、行法、观念汇归净土,把它们本宗的一些气息带进来了;带进来之後,净土宗没有完整的系统理论来消化、吸收它们,没有改造、吸收的过程。这样,净土宗本身的特色就隐没了,就成为了「共宗」。大家都来汇归净土,学天台的也求生净土,学华严的也求生净土,修禅的很多人也求生净土,净土宗不就成为一个共同的宗派了吗?宗派都有各自的个性和特点,可是净土宗成了「共宗」,就没有特点了。它又成为「寓宗」,就是寄附於天台、禅等宗派。
净土宗曾是这麽一个状况,成为最不具宗派特色的最大宗派。净土宗很大,人很多;但是,在骨干建立方面,从完整宗派的理论意义讲,净土宗处於一种隐没状态。这段历史,大约是从唐末、五代十国,一直到清末、近代、现代,大约一千多年。
所谓诸宗汇归净土,乃是由於时代的推移,众生根机难以适应诸宗自力修行的法门,而纷纷转入念佛求生极乐。
修禅、天台、华严的,都念佛求生西方,这是因时代、根机的不同而产生的结果。
一般人不要说按天台宗「一念三千」的理论修持一心三观,或按华严宗「十无碍」修持法界圆融观,即使只研读、理解其宗派理论,也缺乏心力与智慧。
这些宗派的理论建设都比较繁密,好处是广大精微,有深度;不足的地方是一般人学不明白,读懂就不容易。这是台、贤二宗的特点。
「一念三千」,就是在一念心中具摄三千现象,宇宙法界一切都融摄在这一念当中。一心三观,就是在修行中,当下即空、即假、即中。空观、假观、中观这三观有次第观、不次第观,不次第观是当下同时具足。这些修行理论、方法都很严密,一般人很难修学。
华严的「十无碍」思想读起来确实很过瘾,它是赞叹佛功德和广大无碍的圆融智慧,它度化众生的方便善巧听起来很好,会让人内心非常景仰佛陀伟大的智慧,确实会让人对三宝充满信心;但是落实下来是很难的,理解起来也要一定的脑力。
禅宗则更因法门高峻,直接上上根机,令人无从下手。
禅宗则直接上上根机,令人无从下手,无从措心,对一般根机来讲比较困难。
故大约从诸宗创立不久,甚至诸宗创立之初,诸宗大德就开始或作疏宣扬、或实际兼修净土法门了。如着名的天台宗智者大师,在生有净土的疏释,临终瑞相昭着往生极乐。经此示现,此後天台一家皆修净土,而有「台净不分家」之说。
天台和净土不分家了。怎麽不分家?天台的人都修净土,因为他们的祖师智者大师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天台的子孙没有不求生西方净土的。净土宗的人怎麽和天台也不分家呢?善导大师思想在历史上曾一度失传,净土宗的人几乎都用天台宗的教理、教判来解释净土教义,所以净台也不分家,融到一起了。
其他如华严、禅、律诸宗大德自行化他,也多求生西方,数不胜数,以致形成诸宗汇归净土之风潮。降至明清,已然是净土一家统领诸家,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成为整个佛教的代表;现代的佛教徒则百分之九十以上皆修弥陀净土法门。
诸宗汇净是一个历史过程。八大宗派在唐朝建立,诸宗归净的过程,从创宗开始就有端倪,从宋代开始往後越来越明显。
现代佛教徒则百分之九十以上皆修弥陀净土法门。要是出去问一问「你是什麽宗派?学什麽法门?」多数人可能搞不清楚,要是问急了,会说「我学净土法门,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寺院的围墙上都写着「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在中国历史上,禅宗是很发达的。禅宗是最有中国化特色的宗派,很多寺院都称什麽什麽禅寺。现在,不管什麽禅寺,一定有念佛堂。
然而诸宗汇归之後的「净土宗」,也大大削弱了当初善导大师所创立的净土宗的宗派特点,不论是在理论建构上,还是在修行仪则上,都明显地依附圣道诸宗进行,掩盖了净土宗「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之根本特色。
这一段里的「净土宗」打了一个引号。为什麽打引号?因为它在净土宗的骨干框架方面不具备净土宗的特点,所以大大削弱了善导大师所创立的净土宗的宗派特点。「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是净土宗的根本特色,是骨架。只有善导大师的教法才提出这两句话、八个字。翻开中国一千多年来有关净土的教着,都没有这八个字;这八个字是善导大师系列着作中才有的。这一千多年来,历经唐末、宋、元、明、清,净土的着疏很多,但都没有这八个字。在理论建构上,都依据天台和华严;在修行仪则方面,毕竟经过善导大师陶化、法润,也是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可是,对於念阿弥陀佛,解释方法又不一样,天台用「观」来解释,禅用「净」来解释。所以,在修行仪则方面,净土宗也受了圣道法门的影响。现在大家常提到「念佛要达到功夫成片,要达到清净心」,那都不是善导大师的说法,都不是净土宗的说法。「本愿称名」,没有要求一定要以清净心称名,没有要求一定要达到某种功夫称名——那都加了一个前缀;称名,依阿弥陀佛本愿,口称名号就可以。
这是因为大约唐末宋初之际,创立净土宗之根本教典,如善导大师《观经疏》、道绰大师《安乐集》、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在中国失传,以致後人失去依准,自修弘化皆不得不权附他宗。
老祖宗的家业——文献、根本祖典失传,以致後人失去了依准,自修、弘化皆不得不权附他宗。形势因缘就是这样。
任何宗派都一样,祖典失传了,一定会没落。教派要兴起,一定要有文献、祖典,尤其是创宗的根本教典必须要恢复。
天台宗也经过这样的过程:经过会昌法难、五代十国的战乱,天台智者大师的法华三大部在中国也都失传了,那个时代的人也都不了解,所以讲经说法也都不发达;到了宋代,又从韩国请回了法华三大部,到四明知礼大师天台宗又中兴起来。
一个宗派如果没有教典,法脉传承中断了,就一定会没落。
律宗也是一样,道宣律师也有三大部,律宗在宋代时有中兴、元照律师;後来这些也都失传,失传了就没办法弘扬了。即使像蕅益大师、莲池大师,在这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和研究,也弘扬律学,但是和道宣律师的南山律相比还是有相当的差距。也是在民国时期,律宗的经典传回来之後,弘一大师就有看到,而着《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他对南山律的研究、解释,和民国之前的比较起来就不一样,他有新鲜的气象。这一定和该宗派的教典、仪式相关。不管是自修还是弘化,都要有理论指导。
那净土宗呢,是因缘吧,在修行仪则方面,总是受诸宗的影响,权附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方便权巧、暂时、过渡、替代性地依附於其他宗门。
直到清末民初,由杨仁山居士从日本请回善导大师《观经疏》、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等等清晰而完整的净土宗宗派理论,以及由此理论支援的修持方法才渐渐呈现出来。
修行方法、实践是由一个理论系统支援的。比如净土宗,善导大师判定正行和杂行,五种正行中又判定正定业和助业,这都有一套理论来支援。为什麽要提倡本愿称名?为什麽这五种是正行?为什麽专修念佛之人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这个修持方法有它的理论支援。天台宗也一样,一心三观有它的理论系统,有「一念三千」的理论来支援这种修行方法。如果没有理论系统,修行的法门、仪则、方式、方法就缺乏基础,修行的功效、力量就很薄弱。
修学净土宗,如果缺乏善导大师清晰的理论,就要用禅、天台或华严的理论来作旁释,修持方法也一定是模糊的。我们现在讲专修念佛,心里很清楚,很明了,非常清晰,因为有一个非常完整、系统的理论来支援。称名为什麽称为正定业?称名为什麽百分之百往生?「顺彼佛愿故」,这就很明了。「称名这麽简单,这麽卑劣根机的人念几声佛就能往生,谁相信啊?」如果没有理论、教着来支援,全世界没人会相信,你当下信心就破碎了。善导大师为建立称名必生的信心,在《观经疏》「三心释」中说道,即使是阿罗汉、菩萨,乃至十方诸佛,说造业众生念佛不能往生,都不动摇。这让我们称名必生的信心非常坚固。
现代交通方便,资讯发达,除了传统佛教,其他如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人们也都很容易接触到,「人间佛教」也成为一时之新。藏传佛教讲究传承清净,故其宗派特点依然鲜明,这是非常难得的传统。
对藏传佛教,我没怎麽研究、了解,不过多多少少接触过一些,它很讲究传承清净,修学者都知道他的祖师从哪里来、是哪一派的。传承清净是很好的传统,使它有一个非常稳定的架构,对历代的祖师都非常崇仰。怎麽叫传承清净呢?就是不染污,它的教法必然纯净不杂地传授下来,这就有效果。密宗往往说某某人就是文殊菩萨化身,它和汉地不一样。汉地很少说某某人活着的时候是某某菩萨,汉地的人都很难理解:「这不就是一般人吗?说他是观世音菩萨化身,或者某某菩萨化身,他有什麽神通道力?说某某是阿弥陀佛化身,阿弥陀佛化身来了,你就这样对待他?」汉传佛教不这样,都是大德往生後才说他是某某佛或菩萨化身。但是,这一定有教理上的说明,有它的解释、规范,可以得法的利益,这不虚假。
要怎麽去理解传承呢?传承就像竹竿一样,所谓「竹竿传承」。比如,我有一根竹竿,推到你身上,我的手是发力点,我的力量通过这根竹竿到你身上後,你身上就有一个受力点。从我这里到你那里,这根竹竿就有传承。你那里的力量从哪里来?简单地看是从竹竿来的;但是,推本求源,力量是从我手上发过去的,通过这根竹竿就传过去了,这样一脉相承传下去,力量就到了你身上。这个传承的关系,不管传承过程当中是什麽人,是显现凡夫形态或其他什麽样的,只要传承关系清晰,受力的人就能得到利益。从这个简单比喻可以看出,传承很有力量。藏传佛教讲究这一方面,这是很好的传统。
但现代人心粗气浮,似乎难以适应精密的理论抉择,而习惯於快餐式进食。
现代人生活节奏相对快,心粗气浮,事情也多,习惯於快餐式的进食,似乎难以适应精密的理论抉择,这是时代特点。在过去农耕时代,大家都慢悠悠的,走路像老牛甩着尾巴摇摇晃晃,心比较静定一些。现在都市里,车一辆快过一辆,稍微开慢一点,後面的人就急死了,喇叭直按;还有快速的铁路,高铁、动车。
故只要有人随便举出一部经典,或宣扬某个法门,立即就可以吸引大量的人众。
大家都希望快餐式地解决问题,也不会去选择,也没有这样的基础,根性、时代就是这样。现在五花八门的说法很多,就有与之相应的人。现在卖东西,什麽都卖得掉,往那里一坐,拿一堆土疙瘩放旁边,就有人来问土疙瘩是怎麽回事,只要有人卖,就有人买。假冒伪劣的东西根本没有用,也有人去经营。物质上、精神上、信仰上都是这样,这是知见稠林。
凡夫在这个时代很难遇到正确的法,就看各人的缘分。你能遇到一个正确的法,能遇到让你得益的善知识,那是你过去的因缘福报;不然很难遇到。
人们已经不知道什麽是「宗」,也无心寻「宗」。
对於宗学理论意义上的「宗」,一般人不知道,也无心寻宗,也没有这样的心思和心情去依完整的宗派理论来建立修行。就是遇到什麽算什麽,网络一打开,看到某个法师觉得比较有缘,就学他的了。
可是对於一个严肃的修行者来说,必然不肯如此草率盲从。
什麽叫「严肃的修行者」?面对这麽多法门,他要有一个完整、严密的取舍。在唐朝时代,诸宗大德为什麽要建立宗派?因为他们都是非常严肃的修行人,他们总有一个交代,自己也好,弘化劝他人也好,必须有完整、系统的理论作指导。
诸宗汇归净土,净土宗必须复其独立、完整的本来形态,这样才能使衰靡已久的佛教重竖脊骨:此为当今佛教的时代课题。
这是一句结论的话。
「诸宗汇归净土」,为什麽诸宗要汇归净土?就是诸宗依照本宗的修持方法,已不能使普通大众得到法门利益,诸宗力量不够了,所以要依靠净土,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八个宗派就像房子的八根柱子一样,本来是八根柱子支撑着一所房子,後来七根柱子对净土宗说:「我们支撑不住了!我们靠你,把你当中柱。」结果净土宗说:「我也靠不住,我要靠你们!」这间房子就倒掉了!所以,七根柱子要靠净土,净土就一定要独立起来。让净土宗丰富、充实、独立起来,这是挑起重任,这是因为各宗各派都要倚仗净土法门,这不是标榜自己、打击人家。
隋唐时代有很多高人,法势特别兴盛,也不存在诸宗汇归净土的问题。而现在大家都倚靠净土,如果净土宗再不能给大家信心,说「我也不行」,那怎麽行!就像开车一样,一辆车上坐了四个人,你问司机:「这条路怎麽走啊?」司机说:「对不起,我也不知道。你们看往哪里走?」车上几个人都靠司机,司机说「我也不知道」,那整个车上的人不就完了吗?诸宗汇归净土,净土宗再不独立,不就散架了吗?
你说净土宗要独立,你想独立就能独立吗?大家在迷失的道路要靠你,你自己手一举高,但你本来就不知道路,要靠你也靠不住。
这就是历史因缘,善导大师的着作回归本土面世,我们一看,两眼放光,这下靠得住了!这是给整个佛教带来希望和利益,是当今佛教的时代课题。这样佛教就有脊梁骨了,出去说话就有力量了。
不管怎麽样,修行的人对自己本宗的法门,对自己的信仰,如果没有这种坚实的信念,怎麽去教化人家?你是一个传法者,高喊:「大家都来学佛吧!学佛很好啊!」
「怎麽好啊?」
「你自己学就知道了。」
「你证道了没有?你开悟没有?三业烦恼断尽了没有?」
「没有。我在努力学习。」
「今生行不行?」
「佛教修行是长远的,今生是不行的。来生吧。」
「来生到什麽时候?多长时间?」
「发菩提心,要『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这样发大心的人是很少的,而且来生怎麽保证不退步?来生一定能做人吗?一定能够生在有佛法的地区吗?能够接续上世的善根吗?而且生生增进都没有把握。把佛法修行放在毫无把握的状态下,作为一个严肃的修行者,也是不敢苟同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