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一)
第二章 净土宗教相判释
前面一章对净土宗总体作了介绍;从这一章开始到第九章,总共八章的内容,是作具体的论证;最後一章是总结。论证的九章内容分为三部分:教、行、证。教门有三章,即第二、三、四章。行门三章,是第五、六、七章。第八章是承上启下。第九章是证。
教、行、证是佛学里的术语,如果用现代语言讲,教是理论,行就是实践,证就是成果。依教起行就是理论指导实践,依行证教就是实践带来成果。学习的次第肯定先讲教。
看下面一个小图表,列出了教、行、证和理论、实践、成果的对应关系,很清晰。
要建立一个宗派,主要内容就是教、行、证这三方面。第二个图表就是「立宗」,分能立、所立。能立後面一个线条是教;所立是一个宗因、一个宗果,就是行和证。
其中,教就是理论。在理论上能建立这个宗派的,叫「能立」。「所立」就是它所立的宗的内容。打个比喻,比如我们拿个碗装水,这个碗是能装的,水是所装的。教就像碗一样,後面的内容——宗因、宗果就是所要装的水。这样来理解的话,它们两个就是一体的,这碗水就端起来了。行就是立宗。立宗的因是什麽呢?就是行门。立宗的果就是证。
能立的教也有三方面,有三章:教判、经典、相承。这三方面是由第二章「教相判释」的内容来确定的,由教相判释,确定了一宗的正依经典以及相承论释。所以我们先讲教相判释。
这是什麽意思呢?比如净土三部经是净土宗的正依经典,释迦牟尼佛讲的时候,或者它们到了中国被翻译出来的时候,每一部就是一本经典,和所有其他经典一样,无所谓正依经典不正依经典;是因为作了教相判释的分判以後,它们才成了净土宗的正依经典。比如《法华经》,对修学净土宗的人来讲,它无所谓正依不正依,它就是佛讲的一部经典,和《金刚经》一样。但是,根据天台宗的判教理论,《法华经》就成了天台宗的正依经典。
净土宗也一样,当把一代佛法分判为难行道和易行道、圣道门和净土门、自力和他力的时候,根据这种教相分判的理论,净土三经就属於净土的经典,就成为正依经典。它们能不能成为正依经典,是由教判来决定的,不然它们每一部就是一种经典,都是佛说的经典之一,也就是所谓法法平等。一部经能成为一个宗派的正依经典,占有权威的地位,是教判理论赋予它的,所以这样来判教。
相承论释也一样。比如说,为什麽以龙树菩萨的《易行品》、天亲菩萨的《往生论》以及昙鸾大师、道绰大师的这些着作来作为法脉传承的论和释,其他的我们都不作为相承的论释,这也是建立在教判的基础之上的。这一点大家要思考。所以我们就先讲教相判释。
教相判释、正依经典、相承论释是立宗的三要素。本来立宗有四要素:宗名就是它的名称,这三方面构成它的内容。
我们看下面的图表:
「正依经典」就是建立宗派的经典依据。「教相判释」後面是「道理」。什麽叫「道理」呢?就是说,立宗是根据什麽道理来建立宗派的,是理则,任何事都要合理。
「相承论释」是祖师的依据。不论是经典的依据,还是祖师的依据,它们都直接是法,就是立宗在佛法上的依据。
教相判释其实是给一个理则,一个大的原则。比如自力和他力的分判,很显然,要麽自力,要麽他力;或者要麽难行道,要麽易行道;要麽圣道门,要麽净土门。这个道理是很明确的,所以这样立宗是合理合法的。
这一章总共有两节。我们先通说什麽是教相判释,然後特别解释净土宗教相判释。第一节仍然是铺垫性质的,第二节才是主体。
第一节 教相判释之意义
一、何为判教
对於「教相判释」这四个字,一般人可能比较陌生,也比较模糊。第一节「教相判释之意义」,就是解释「教相判释」四个字的,也就是解题。
判别、解释佛陀一生所说教法之相状差别,称为教相判释,略称教相、判教、教判、教释。
「判教」「教判」「教释」都很简略。「判」就是判别,「释」就是解释。
「教相」就是佛说的教法有一个相状。这比较难以理解,教法有什麽相状?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相,比如说人,面有面相,心有心相,这个人心相很浮躁,心很急,他是善还是恶。对於任何一个物体,我们一般讲的相,是可见的形象上的判断。但是,讲到释迦牟尼佛的教,这个相就比较抽像,我们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它一定有相,万法都有它的相,有相然後有体。比如大乘、小乘,顿教、渐教,这些就是教的相。写文章或者着作也有相,比如是小说还是诗歌。相,反映出它的内容。
即依教说之形式、方法、顺序、内容、意义等,而分类教说之体系,以明佛陀之真意。
教相判释是依据佛说的佛教形式、方法、顺序、内容、意义等分类的,还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它主要是一种分类教说的体系。佛讲了这麽多经典,把它们归纳、分类,这属於哪一部分,属於什麽次第,属於一个什麽时间段讲的,是对於哪一种根机的,佛说法的意趣是什麽,在什麽地位上,判什麽价值:这样有很多不同的分类。
为什麽产生这麽多的分类呢?这是因为判教的人根据需要作不同的分类。比如,我们对一个人就有很多分类,分成男女,这是一种分类。如果他要相亲,首先要搞清楚是男人还是女人,在这个目的上,是以男女来分类的。相亲的人说他是高是矮,但如果男女没讲清楚,说高矮有什麽用?打篮球就以身高来分,要一米八以上。高矮是一种相,男女也是一种相。去找工作,要看有没有文化,这也是一种相。去参加选美小姐比赛,就看是美是丑,美丑也是一种相。
对於一个人,是根据不同的目的、需要,采取不同的分类方法。
对於佛所讲的一切经典,也是根据选择教法修行的需要,而有它的一种分类方法。这样就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教判。中国佛教的教判思想非常丰富,也非常复杂,专门去研究它,是一门学问,是挺多的,我们大致知道它是一种分类教说的体系。有种种的分类方法,这是由分类的目的、要达到的目标来决定的。比如,净土宗就很简单,很简洁,圣净二门很清楚。
分类教说的目的是什麽呢?总的来讲,都是要判明佛陀的真意。佛陀讲了这麽多教法,他真实的意趣在哪里,这是判教的目的。
上面这一段是说明什麽是判教。
二、为何判教
下面这一段说明为什麽要判教。
因世尊一代所说之教为数甚多,时、处、因缘各异,针对不同根机,义理亦互有出入,欲知其意旨、因缘、次第,必须借助整理诸经典及判定其价值,否则无法明了佛陀之真实意旨,於是产生教相判释。
我们经常讲「佛陀一生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三百余会」,一大藏教,在什麽时间、什麽地点、什麽因缘情况下,对哪种人讲的,这都不一样,所谓针对不同根机。对不同的人讲,义理的深浅肯定有差距、有差别。比如,对人天根机,佛陀讲的都是五戒十善、人天善法。为什麽叫根机呢?他有这个根,他的根就是想求人天福乐,跟他讲人天福报,他的根就相应,就能发出芽来。什麽叫机呢?机就是心,就是能触动他的。
打个比喻来说,比如弓弩有开关,一发动,「啪」打出去了。人的心也像有开关一样,如果是人天的根机,你和他讲往生净土没有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和他不相应,跟他对不上,就扣不动他;如果讲怎麽修福报、人天福乐,就能打动他,他的机就相应了,就好像扳机扣动了,「啪」地发出去了,他的心就发起来了:这就叫根机。
佛陀对不同的人讲不同的法:对人天的根机,就讲人天福乐善法,他听起来很相应;对小乘的根机,讲修行要涅盘寂灭,他听起来很高兴,讲大乘他就不感兴趣了,好像没听着一样。释迦牟尼佛要开讲《法华经》时,有五千比丘离座退席,不对他的根机啊,觉得索然无味,就走了。如果对大乘菩萨讲小乘的法门,他也不感兴趣;讲大乘的法门,他就对上根机了。
这就是义理有出入。小乘、大乘,人天、净土,在教理教义方面是有差距的。比如,好乐空法的人,对他讲般若空观、真空妙有,他听起来就很相应。对净土法门来讲,一般的众生分别心重,当然就讲「有」的法门,他就有出路。
「欲知其意旨、因缘、次第」,就是要懂得佛讲的所有经典是什麽意思、什麽宗旨、什麽旨趣,是在什麽背景下讲的,有什麽法义上的次第相接关系,或者在时间上先讲什麽。
佛陀讲法的次第,一般有两种:一是时间上的次第,二是法义上的次第,两者是关联的。时间的次第,比如先讲《华严经》。讲《华严经》大菩萨得利益,可是根机小的人得不到利益,那麽讲完《华严经》以後,要讲小乘法,这样一步一步地讲。
要了解这些,「必须借助整理诸经典及判定其价值」,就是要把经典归纳整理,然後逐一梳理,判定它们的价值、时间、因缘等等。「否则无法明了佛陀之真实意旨,於是产生了教相判释」,这是教相判释存在的理由。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