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二)
七、四重一体
(一)整然分明
四重判属,清清楚楚,前後一贯,彼此互含,因果分明,结构整然,得一自知其余,昧一全体皆暗。
这四重判属有一个非常整齐的结构。这都是一系列等量的词,要弘二门和念观二宗、正杂二行、国佛二益都是类同的。也就是说,要门是以观佛三昧为宗,也就是定散二善的杂行,利益在光台见佛。这是一条线,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也就代表释迦牟尼此岸发遣之声。另外一条线——弘愿,弘愿是以念佛三昧为宗;也就是专称弥陀名号的正定之业、五种正行;所得到的利益是「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得生,就在韦提希夫人座观见佛,「豁然大悟,逮无生忍」,证得往生。
这两条线是非常清楚的。从教法,到宗旨,到行持,到得益,两两分明,对应清楚,前後一贯,毫不紊乱,结构整然。我们读书,如果这本书有一个很好的结构,结构是很美的,读起来就会感到很舒服。如果你对整部《观经疏》的结构很茫然,搞不清楚哪儿是哪儿,心里面乱糟糟的一团,那读起来还有什麽美感?这样你只会把人讲得更乱。就像改造房子一样,你又不是设计师,图纸都看不懂,不知道房子的结构,你就叫人家在那里打一个洞,结果把柱子打断了,把房子打倒了。如果你心里对图纸、房子结构都清楚明白,就能告诉人家怎麽改造。要门、弘愿是清清楚楚的,怎麽可以把两个柱子挪到一起呢?一合并房子就倒了。
「得一自知其余,昧一全体皆暗」,对於这四重判属,只要有一重真正明白,其他三重自然清楚,因为它们是在不同的阶段、不同层面上来说的同一件事情。如果有一个暗昧了,比如说要门、弘愿不清楚,或者念观两宗不清楚,或者见国、见佛利益不清楚,那就是全体皆暗,这四重肯定都不清楚了。不清楚不是指不了解,而是把不清楚当作理解,混在一起谈。比如正行、杂行本来分判得很清楚,但那如果不和要弘分判结合,不和念观两宗结合,不和见国、见佛利益结合,那麽对正杂二行的分判就还不够透彻。
(二)皆大欢喜
下面这段是一些感叹的话。
诸有智者,为菩提道,求真求实;愍众生苦,归佛归法,必能抛成见如吐喉鲠,揭障叶如去眼翳,亲见泰山,何其畅快。若只任胸臆,漫随病眼,短绠不及深泉,便谓井中无水;盲目不见阳光,便说天上无日,可乎?但有大心菩萨,为物示现,知示不知,故作反说,正由众生病深,不惜痛下狠手,非敢评议。
就是说,如果我们真心求法,为菩提道,愍众生苦,就应该来真实的,应该以佛为皈依;这样就很容易把我们内心的成见像吐掉卡在喉咙管里鱼骨头一样去除。如果我们心中有了私见、成见,就不能见到善导大师的《观经疏》所要讲解的泰山全貌,就被一片叶子挡住了。叶子挡在前面你觉得无所谓;可是如果眼睛里面长了东西蒙住了你,那你就会觉得很难过。其实外面的叶子也要把它拿掉,它就像眼睛里长了一个东西,叫「翳」,把眼睛蒙住了,把它拿掉,这样你就可以亲见泰山,就能看到泰山全貌,心中何其畅快!就像喉咙里的刺拔出去不就舒服了吗?
什麽是「只任胸臆」呢?就是心里面是怎麽臆测、怎麽想的。他也不认真、仔细地去听闻善知识、思维教言、依据传承,也看不起人家,就自己想一套。「漫随病眼」,「漫」就是漫然没有目标的。「病眼」就是眼睛生病了,就是没有智慧眼。他看到哪个地方,认为就是这个意思,其实是眼睛生病了,看花了;但他以为就是这样,还告诉别人。
「短绠不及深泉,便谓井中无水;盲目不见阳光,便说天上无日,可乎?」这样行吗?我们说不行,但有人说行。「短绠不及深泉」就是说,有人到水井打水,这口水井十丈深,他提个桶,弄根绳才三丈五丈长,把桶往下一丢,然後拉上来——没有水,他就说这口井里没有水。是井里没有水吗?是因为绳短了,井有十丈深,绳子够不着。
井就代表善导大师的《观经疏》,绳就代表「只任胸臆,漫随病眼」的人的智慧。他看不到要弘二门判这里的利益,说没有要弘二门判,这就像没打到水。对他来讲这是真的,因为他只看到这个地方;但事实不是这样。你说有水,他说明明没有水,这样就讲不清楚了。他说没有水,那是他的绳不够长。
「盲目不见阳光」,眼睛闭上了或者瞎了,看不见天上的阳光,说:「天上哪有太阳?你们在瞎说。」自己闭了眼,眼也瞎了,还说人家瞎说。那会怎麽样?就不仅自己瞎,天下人都跟着瞎。这是说,善导大师的教法如日普照,但是有人看不见,这样是不行的。
不过,还有另外一类大心菩萨,为物示现,知示不知,故作反说。就是说,他本来知道,但是他显示不知道,反着说。这不是一般人,是大菩萨。有这样的大菩萨吗?我们不知道,大菩萨不会告诉我们说「我是大菩萨」。他为什麽要这麽反说呢?「正由众生病深,不惜痛下狠手」,就是众生执着的见解、分别病太深,在表面上治还不足以去除病痛,那就刺激他,要下狠手才行,要顺着他的病根往下挖,一直挖到底,连根刨除。比如有人长了疮,那在表面上把脓剔一剔是不行的;要顺着根刺下去,这一定要很狠。这个「狠」是什麽意思呢?他要帮你就说反话,来激发,把众生错误、执着的见解推向极致的地方;然後置之死地而後生,逼到南墙转回头。这都是大菩萨才有这样的力量,像我们这样的小凡夫就免了,对这个我们就不敢妄评妄议了。
当然,佛菩萨度众生,神力方便不可思议。比如说,你明确来讲正法,你这样说,就听到一个人在怀疑、诽谤你,你就要想到他可能就是大菩萨,或者就是菩萨让他这样说的。众生得度,往往都有正反因缘,并不是说你一个人讲的就是很好的。
所以,在弘法的过程当中,不要认为有不同的声音就不好。有不同的声音才好呢,要鼓掌!你自己不能讲不同的声音,就需要一个人来对讲,这样才可以使你讲得更清楚。这个人如果不出现,你就讲不出来,没办法讲。有很多教理教义一定有个对立面,我这样看,你那样看,你来我往,就能够把教理教义讲得很清楚。所谓真金不怕火炼,越炼越亮;真理不怕言辩,越辩越明。真理是不怕质疑的,怎麽质疑、怎麽辩论都没有问题,不用担心。所以说「有理不在言高」,有道理的人不一定声音讲得很大,声音讲得很大的一定是没道理的。有理不会言高,有道理的,他会咪咪笑着说,因为真理总是和寂静的心相应的,总是和心平静的状态在一起的。
唯愿逆顺俱获解脱,赞谤齐蒙救恩,同结净土缘,同种念佛因,同生极乐国,利益诸众生。
我们来讲法,弘扬净土法门,有的人善顺,有的人做违逆因缘,那我们是希望,只要是和阿弥陀佛结了缘的,都获解脱;不管是赞叹的,还是诽谤的,最终都可以蒙受弥陀救度的恩典。如果是不管不问的,那反而是没有缘分。所以佛法奇妙,有人批评你,有人质疑你,有人诽谤你,他是和弥陀结了很深的缘。因为大家都是共同演一场戏,把众生度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可以了。
「同结净土缘,同种念佛因,同生极乐国,利益诸众生」,这样就皆大欢喜了。所以,净土法门真正是皆大欢喜的法门:赞叹的、诽谤的,到最後通通往生到净土;善顺的、违逆的,到最後也是和阿弥陀佛结了缘,这样就皆大欢喜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