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重衡之法语)
(《法然上人全集》第478页)
得难得之人身,若再空归三途,
悲之尚有余,叹之亦不尽也。
首先来说明人身之难得。我们已经得到难得的人身了,如果再空归三途,「空」就说是双手空空的,没有得到法益,没有得到解脱,没有得到佛法的果实。又回到哪里呢?「归」是回到;「三途」是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这三恶道就像我们的家一样的,我们又回去了。我们跑出来,想赚点钱,没赚到,回去空空手。
「悲之尚有余」:悲痛没有穷尽,悲叹,叹也不能尽。所以,这里讲「悲之尚有余,叹之亦不尽也」。
人身难得,在佛法里边有很多的比喻来说明。佛教非常珍视我们的人身,虽然说我们不应执着这个人身,但是人身这样尊贵,这样难得的机缘,叫「瑕满之人身」,尊重无比,连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宝物加起来,也不能比我们的人身更宝贵。
我们用这个难得的人身,可以得到无上殊胜的佛果。如果说没有在人身当中,我们要得佛果、要修行,那太困难了,几乎不可能了。所以,人身的价值非常的重大。如果以佛教徒的眼光,以佛法的观念来看世间的人,可以讲他们都在糟蹋人身,他们都在浪费生命,他们太不尊重自己了,喝酒啊,吃肉啊,跳舞啊……(我们讲的「人身」不光是说身体),把宝贵的几十年的人生浪费在五欲六尘、造罪造业当中。本来这样的人身来到人世间,是可以拿它来成佛的,结果拿来去成了一个地狱的种子。这几十年的人生过完之後,就再次地堕落在三恶道里边,与很多的众生结下了种种的冤业、恶缘。这个很值得怜悯。
比如说一个人埋在地下,煤矿塌陷了,周围都是厚厚的煤层,只有一个地方很薄,大概只有一尺厚,这个地方如果挖通之後,就见到光明了,就出来了。其他方向,即使挖很远,都不可能出来。我们得到人身,等於是来到这只有薄薄一尺厚的地方,把这个错过了,你永远不能出来了。从这里逛过去,结果把这个地方漏过了,那就太可惜了。
佛在经中说到「人身难得」,就打了很多的比喻,有一个比喻叫「高山垂线」,怎样的高山垂线呢?从山顶上把一个线团往下滚,然後把线往上抽,那麽这个线团能抽得回来吗?不可能抽得回来。如果这个都有可能性,那麽得人身,比这个还困难。
还有一个比喻,就是说:在山底下有一根针,把线从山顶上放下来,穿这个针孔,这个能穿得过去──得人身的可能性比这还要难。因为这麽高一座山,这个线垂下来,或者是风把它吹走了,或者有一棵树把它挡住了,怎麽可能说这个线刚好能穿到这个针孔呢?这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法然上人全集》第478页,「示重衡之法语」:
得难得之人身,若再空归三途,
悲之尚有余,叹之亦不尽也。
然,厌秽土、欣净土;
舍恶心、发善心者,
三世诸佛,亦必随喜。
文句的意思还是很好懂。已经得到了难得的人身,如果再空然流转、归於三途恶道,这是值得无穷无尽悲叹之事;既得难得人身,应当厌离秽土,欣求净土,舍恶行善,若如此誓求出离,则「三世诸佛,亦必随喜」。
出离之道,虽各不同,
末法浊世之机,
称名为胜。
言语很简捷。上面说我们要尊重人身、誓求出离。出离之道有很多,所谓圣道、净土,虽然各各不一样,但是以末法时代、浊恶时代的众生根机,「称名为胜」。称名为胜体现在哪里呢?就是下面所说的:
罪业深重之辈,愚痴暗钝之族,
称念不空,弥陀本愿也。
罪深莫卑下,十恶五逆皆往生;
一念十念,至心者,来迎。
「称名为胜」,「称名不空」,因为有弥陀之本愿。罪障深重的愚痴暗钝之人,即使罪深,也莫觉得「我往生无份」,因为十恶五逆之人,若念弥陀佛号,皆得往生。而「一念十念,至心者」,「至心者」,就是真实愿往生净土的人,「至心者来迎」,阿弥陀佛必来迎接。
《经》言:
四重五逆诸众生,一闻名号必引接。
《释》判:
忽遇往生善知识,急劝专称彼佛名。
这个「《经》」应该是综合《观经》的下品文的文义所讲的,就是犯四重罪和五逆罪的众生,一闻名号,必然迎接。就是《观经》下品往生的状况,所谓十恶罪人、破戒罪人和五逆罪人,一称阿弥陀佛,必来迎接。「《释》判」是善导大师的《往生礼赞》,前面还有两句话:
终时苦相如云集,
地狱猛火罪人前,
忽遇往生善知识,
急劝专称彼佛名。
就是说这个人到了临终的时候,他的苦相像云一样集聚而来,「如云集」。
「地狱猛火罪人前」:这就是讲《观经》下品往生的。这个时候他的因缘成熟了,他刚好得遇往生的善知识,劝导往生极乐净土的善知识(像我们去给别人助念,告诉病人「要往生」,这就是善知识。别人要快死了,跟他讲:「哎!某某人哪!你坚强一点哪!你要活下来啊!还能活五十年哪!」这都是大错特错的)。
今天早晨又给佛力那边打电话,他们那边也有一个往生事例,讲得很长。就是周红,我们前几天有回向的。她是在病中剃度出家,现出家相。也有别的师父、别的莲友给她讲:「你一定能好起来的。」我们专门给她写一封信说:「不管你的病是什麽样子,你就当自己是要死的人,只管念佛。」这个时候如果对她说「你要好起来」,这是发起她贪念世间的愿望,这是不能见效的。因为到了癌症晚期,对她非常的障碍。临走的时候,她也不愿意走,据助念的人讲,佛已经来迎接了,白莲花已经放下来了,放在她的面前,莲花放光,她都不愿意上去,上不去。这个时候,助念的居士就大喊一声(是自然而然爆发出来的):「某某人,你现在要认准道路(有两个队伍,另一边还有黑白无常)!你要赶紧随阿弥陀佛走,不要再耽误了。」这样,大家都猛喝一声,给她开导,她就上了莲花,就走了。
所以,在临终的时候,如果讲无关紧要的话,不能称为善知识。所谓「往生善知识」,劝导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不然,都称为恶知识。
所以,临终这一关是非常重要的。一般的人都是这样,临终都是看不破、放不下,舍不得走;走了之後,眼神里面看得出来很瞋恨的心。在世的时候,对有的人都有意见,贪爱心和瞋恨心,这些事先都要把它打扫乾净,把逆缘所造成的障碍,给它扫除掉,走得才顺当。
即虽无间重罪,不胜称名功德:
利剑即是弥陀号,持者魔缘不近;
一声称念罪皆除,称者罪业无遗。
这个也非常优美了。
「即虽无间重罪」:即使是造下了堕落无间地狱的重罪(这样的罪业,业力盛大),但是,也不能超过称念弥陀名号的功德。就这句名号的功德,消除五逆重罪、无间重罪还有余。所以,不能胜过称名的功德,只要称念这句名号,若人造作五逆重罪、堕落无间地狱的话(这是极大的恶业),但是,我们以简简单单口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功德,都已经全部消除了。所以,下面,上人是引了善导大师两句话,後面又补充说明。这两句是:
利剑即是弥陀号,
一声称念罪皆除。
这是善导大师写的。法然上人怎麽解释呢?
「利剑即是弥陀号,持者魔缘不近;一声称念罪皆除,称者罪业无遗」:我们持念南无阿弥陀佛,正念分明,仰投佛愿,魔缘不能靠近。
有人讲:「念佛会着魔。」这是不存在、不可能的事情。念佛怎麽会着魔呢?往往也有人,他也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但是也有着魔的景象。这是什麽原因呢?这个原因就是他本身应该说不是在念佛,而是在知见上出现了问题,或者是名利心,或者是躁妄心,或者想贪图某种境界、感应,或者是显示自己超过人家,这样往往就有魔缘了。魔缘来近,就是因为没有念佛的缘故。
因为我们所讲的念佛,是善导大师所说的两种深信。既然是两种深信,就是自己完全身心放下,归投於南无阿弥陀佛。如此来讲,我们完全把身心交给阿弥陀佛,就在佛的光明之中。这样,魔缘不能靠近。
之所以起魔缘,是我们内心要靠自己的力量,断贪瞋痴烦恼,断惑证真,这个时候,比如说禅定,它会激发定中之魔,还有我们本身的冤家债主等等,我们无法抵抗。
既然归投南无阿弥陀佛,我们自己全身心放下,魔缘起不来,叫「魔缘不近」。
比如说就像我们一个人,普通老百姓,如果投靠一个世间的达官贵人,有权力、有地位的人,投靠到他,就在他的保护范围之内。这样,人家要欺负你,都欺负不到。
话讲回来,如果不是这样,你打了一个旗号,「我投靠某某人,他是我的亲戚」,但是内心并没有投靠他,人家也知道这是假的,你打这个旗号也不管用,还是会欺负你。
我们也一样,念佛是真实的,我们归投於南无阿弥陀佛,自然在佛光的保护当中。如果只是口头文章,口头讲「我念佛啊,我要求往生啊,我仰靠阿弥陀佛啊……」那个魔都知道了,自然而然就有干扰。
「一声称念罪皆除,称者罪业无遗」:一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所有罪业皆悉除灭。这个就是《观经》的下品中生所讲的,这个人称念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现前迎接他说:「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以一声称念,这一切罪过通通消除了。以我们净土宗来讲,就是消业往生、除罪往生。所以,「罪业无遗」,不可能再遗留下来。
所谓「带业往生」,在我们净土宗经典当中,包括我们相承的祖师当中,是没有这样的说法。近代的印光大师讲得很圆融,也很贴切。他说:带业往生,是就这个世间讲的,好像这个人是罪业凡夫,他怎麽能到净土去呢?那一定是带业往生。他其实并不是把这个世间的业力能带到净土去。这个世间的业力,碰到极乐净土的话,像一片雪花在大熔炉当中,自然就消化了。所以,不是把业带到净土,一到净土就没有业力了。所以,《观经》里讲:称念一句名号,灭掉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最近慧净法师有一篇信稿,找时间给大家看看。这里面就解释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八十亿劫」就代表生死之罪。生死之罪是多少?就是八十亿劫。所以,声声之间,除掉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就是每声的念佛、每声的念佛,都能够让我们离生死、得涅盘,就是这个意思。
消灭业障,往生极乐,
无如他力本愿。
深凭弥陀本愿者,往生无疑。
若论要消业往生的话,没有能超过他力本愿的。所以,这也给我们一个启发。「某某人哪,你念佛啊,你业障太重了,你现在念佛还不够资格,你先念《地藏经》消消业,再来念佛。」这个是错误的观念。若论消业障,无有能比得过他力念佛的,「消除业障,往生极乐,无如他力本愿,深凭弥陀本愿者,往生无疑」。
此全非法然自己之语,
此是弥陀因位之悲愿,
亦是释尊所说之经教,
莫生一念之疑,应一心称名。
「这不是我法然自己讲的话,这完全是阿弥陀佛因地所发的誓愿,也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净土三部经所指导的。所以,不要以为是我个人所讲的。」「莫生一念之疑,应一心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