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课: 一、三经要点(二) 二、答疑(一)
净宗法师2006年9月24日讲於长春「般若寺」
胎生即杂行,化生即专修
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请放掌。
《无量寿经》里讲胎生、化生,鼓励我们要明信佛智、避免胎生──有这麽一层含义存在。
胎生也就是杂行,杂行之人虽然往生,在莲花之内,「五百岁不见诸佛」,「五百岁」是一个大致的时段,总之是各有长短。
化生就是明信佛智、专修念佛之人,化生弥陀报土。
《无量寿经》要点之七:特留此经
第七,佛在《无量寿经》里边讲到:特留这一部《无量寿经》,在法灭时代「止住百岁」:
其有众生,值斯经者,
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那有人就问了:「为什麽就专留这部《无量寿经》呢?别的大乘经典怎麽不留下来呢?」
第一点,因为《无量寿经》讲了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是宣扬阿弥陀佛本愿救度之法,顺符阿弥陀佛的本愿;其他的经典没有说到阿弥陀佛的本愿,所以,释迦牟尼佛特别留这一部《无量寿经》。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因为随着时代的推移,众生的根机越来越低劣,造罪越来越勇猛,其他大乘经典都是强调自力修行的──佛法是机和法相应,就是说:有适应修行这个法的根机,这个法才可以在世间存在下来,不然的话,就是诸佛用神力留它住下来,也没有众生能够修持。因为法灭的时候,众生的善根是很薄弱的(也都讲过),身高才一尺多高,造恶很勇猛,如果留持其他的,要求怎样的禅观、怎样的修行,要求怎样的持戒,那些都做不到了,一个是根机做不到了,另外,三宝都不存在了,都没有人宣说佛法基本的教理,讲发菩提心啦、讲持戒啦……这些都没有人能做得到。没有人做得到,自然就消失了。
其实,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比如说,我们是佛教徒,我们都有佛教的经典在看,可是世间这些人,他善根没有成熟,对他来讲,好像佛教经典也跟没有一样。
到了法灭时代,众生苦恼深重,离苦得乐是每个人天然的本能。越是苦恼深重,就越愿意脱离苦境。那麽,靠修行种种的难行法门难以达到,哎,那个时候,遇到念佛法门,说:「你只要称念弥陀名号,决定往生弥陀净土。」他就会一心归投,就好像《观经》里的下品众生一样。这样是机法容易相应,所以,留这一部经,它才可以利益众生,能够让众生得以度脱。
正法住世
佛法总要了解它的义理。也有一些人讲:「《楞严经》非常好。」为了保持佛法正法住世,他发了一个心:「我每天诵《楞严咒》。」
我说:「那你要死了怎麽办?你要死了,不是正法住不了世了吗?」
这个,不是从这个角度讲。所谓「正法」,如果以「正法时代」来讲,那正法已经过了,五百年已经过了,我们是根机不堪、没有得成圣果的人。
如果以佛的教法来讲,只要有《无量寿经》住世,也就是正法住世。
如果以法对众生的利益来讲,所谓「正法住世」,不光是在教相方面有这一部经典的存在,同时是说:这部经典所说的教法能够让我们了生脱死、究竟得到解脱,这个才是真实意义上的正法住世。不是说我们嘴中在那里称念(这当然也是传持佛法的一种方法,大家有背诵、有称念、有研习),如果以这样来讲,我们的记忆力就比不上电脑,也比不上光碟,你刻个光碟放那个地方,一百年都不会坏。
我们作为佛弟子,主要是把佛陀的教法能够正确地理解,然後落实在我们身上。如果我们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最好的,能够在这个时代普劝一切众生选择适应时代和众生根机的法门,这样也可以讲是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的正法普及於世间了。
如果这个世间大家都来念佛、都求生极乐世界,你还说没有正法吗?往生的人一个接一个,你柔软,我比你更柔软;你坐着走,我也坐着走;你站着走,我也站着走,看了这成千上万的人都往生净土,这就是正法住世。
经典研究得再多,如果没有人解脱生死,到了这个时代,如果也听不到说有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话,那佛法对世间的人就没有吸引力了;吸引我们来,也不能得到究竟利益的话──现在所谓学各宗各派的人最後都归心净土,也就说明净土法门是一切众生的最後依止之处,也是我们所有人最後燃起希望的地方,「哎!还有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可以得到佛法解脱生死、成佛的利益」,这样,佛法根本的本质就还存在着。
所以,我们自己念佛,劝导一切有缘人念佛往生西方,这本身就是「行大悲者」,「自己念佛,教人念佛,是为菩萨,行大悲者」。
《观经》要点之一:观佛导入念佛
《观经》也有几处是需要来解释说明的,《观经》虽然名字叫「观经」,从经文的文字比重来讲,讲观佛三昧有很长的经文,讲念佛三昧的经文比较少。但是,《观经》的重点不在於观佛,以善导大师的解释,《观经》的重点是从观佛三昧导入念佛三昧,引导定散二善归入一向专称,这是大家要把握的,这是第一。
《观经》要点之二:三福导入专修
第二,《观经》里边的三福到底是杂行还是正行呢?因为三福业也是《观经》所说的。三福呢,算是杂行(其他的定散修持回向往生也算是杂行);「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名号」才是「正定之业」。这个「杂行」听起来好像觉得不好,其实它是一个比较性质,它是一个方便引导,在引导圣道法门修行的人归入净土法门来讲,它非常的重要,所以称为「要门」,因为本来都是在修行种种的定善和散善,修行大乘善根、小乘善根、世间善根,然後普劝。如果没有这个要门的话、没有杂行回向的话,那这些人就入不了净土门了──他一个台阶上不去,还是在执着原来的修持法门。那就可以原地将原来所修行的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是非常善巧方便的。
那麽,回向求生净土门之後,净土门之内再求真实和方便的判释的时候,再引导他归入一向专念。
虽然归入一向专念,「舍杂行」,并不是说废弃杂行之体,而是在我们的心中知道专念弥陀名号必然往生,把一切善事功德收摄在念佛体内。比如说,我们念佛的人也会行善积德,也会布施,也会相应多少持戒,也会供养三宝,那我们不是把它作为一个杂行来修行,觉得说:「念佛不够,在念佛之外再做这些补助往生。」没有这些。而是心中知道:专修念佛决定往生,随份随缘(这是一个念佛人应当做的),持守五戒还是五戒,修持善法应该说要做得更好!因为我们原来的心是惶恐不安的、担心害怕的,那现在呢,有一个决定的可靠性,这个心就稳定下来了,这样,内心就跟佛法更加的相应,这才是你得法益、相应於法的一种表现。
如果说懈怠放逸的话,反而和阿弥陀佛的救度不相应了,和法义也不相应了,你的行持和嘴上所说的就不相应了。
这是关於三福业。
《观经》要点之三:九品之意
还有一点,就是关於念佛,因为在《观经》里边,念佛是说在下辈三品当中,所以,也有人认为说:「同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读诵大乘超过念佛,因为念佛在下品嘛,想要高的品位往生,就应该去修行其他的」。
这样的解释,你要说他没有道理呢,他拿出《观经》九品,上品修行大乘善,中品修行小乘善,中下品修行是世间善,念佛在下品。
对此,依善导大师的解释,道理不是这样。念佛之所以说在下品,是显示这个根机呀,他种种法门──大乘善、小乘善、世间善都没有,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显示念佛法门可以救度极恶下机的人。
这个九品,代表此界的九种众生:上品的人可以以大乘善回向往生,中品可以以小乘善回向往生,乃至世间善回向往生。可是,下品的人拿什麽呢?毫无所有,那只有说念佛法门可以救他,由此显示下品之人,大乘善、小乘善、世间善无法修行、无法得脱,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以这个最下等的根机,显示这样的人可以得救的法门,是最殊胜的法门──是这个意思。
另外,《观经》讲的九品是方便说。怎麽叫方便说呢?关於极乐世界的品位,各有说法,自古到今有很多的解释,各人的立场不一样。如果以善导大师、昙鸾大师的思想,认为:根据《无量寿经》,根据往生的真实义来讲,凡存品位之差,就是方便。比如昙鸾大师就讲:
本则三三之品,
今无一二之殊。
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根机,本来是三三九品,但是,一旦念佛到达极乐世界,乃至一入念佛法门,就没有差别了,没有一和二的差别。
也如同刚才我们所说的比喻,千江万水进入大海,失去故名,同得海号。比如长江水、黄河水、小沟小溪的水、井水……入了大海之後,它也不叫井水,也不叫河水,也不叫江水,通通叫海水。它的深度,跟海一样深;它的广度,跟海一样广;它的味道,跟海一样的味道。
一旦往生极乐世界,不管出家、在家,凡夫、圣人,就不再叫你原来的名字了,你就跟阿弥陀佛一样的无量光、一样的无量寿,都是无为无漏的境界、不生不灭的涅盘境界,「念佛即是涅盘门」、「极乐无为涅盘界」,就失去了原来的品位差别。
那麽,为什麽要安立品位呢?
讲品位,是世尊为了方便诱导此界的众生,一方面说明此界众生分为九品的差别,「这九品众生你都要念佛」,是引导九品之人归入念佛。这样的品位,是就此界众生的根机所言,如同善导大师所讲的:
一切众生,根性不等,有上中下,
佛皆劝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也像善导大师在《观经疏》所说的:
但以遇缘不同,
致令九品差别。
是指在此土有九品的差别,一旦到达极乐世界,就没有这些了。
《观经》说到极乐世界莲花开敷的时间有早晚,这也是方便,若结合刚才所说的《无量寿经》,在莲花胎里边的时间早晚,有几点状况:一个是你疑惑佛智,你疑心越重,花开得越晚;第二是指罪业深浅,罪业越重,莲花开得越晚;第三是指你功德大小,功德越大,花开得越早,要在莲花里呆一段时间。总之,它是一种方便。
专修念佛,根据《无量寿经》所说,就是莲花化生,不再在莲花里边过一段时间。
九品都要过一段时间,是来显示:一个是他在娑婆的根性有差别;再一个,他本身功德大小有差别,这是顺我们娑婆世界有相、取相分别的众生。如果说没有差别的话,可能懈怠之人更加放逸无惭;精进之人,作为凡夫,可能会难以理解平等一如的境界。
但是,如果从教理本身来讲,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是说「五乘齐入」:
托佛愿以作强缘,
致使五乘齐入。
「五乘」:人乘、天乘,到声闻、缘觉、菩萨,平等往生。又说: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
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人天善恶」:一切凡夫都往生,到极乐世界没有差别,平等。所以,《无量寿经》也讲: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令如佛。
身皆金色,无有好丑。
到极乐世界都平等一相:
智慧高明,神通洞达,
咸同一类,形无异状。
是根据他方国土人民的心:
但因顺余方,
故有天人之名。
有天、有人、有声闻、有缘觉、有菩萨,是随顺他方习俗,而称之为天人,其实,本身的功德智慧都是一样的,这个在《无量寿经》里边有相关的经文。那麽,以这样的经文和教理,证明极乐净土的境界是无为涅盘的境界。
我想关於这一点,也不必过多地去探求它。也有祖师大德讲:「与其你在这里去讨论品位的高下,不如你专修念佛,到达极乐世界。一到极乐世界,你可以自己看个究竟。」这可以讲是最好的办法了,在这里是讲不明白的,这是佛智。
善导大师在《观念法门》里边也有个说法,既然是方便嘛,总不能舍掉这个方便,对於一类众生的根机就一定要有方便诱导,他会勇猛,「哎,有这个品位,我会更勇猛」,那麽,善导大师就说:「每天念佛三万遍以上,你就是上品上生。」如果想得上品上生,你可以多念佛。
其实,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有品位阶级的境界和没有品位阶级的境界来比,没有品位阶级是更高尚的。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不要满足於上品上生,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是要往生到报土的境界,比上品上生还要优越。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大家对这一点不理解,也没有关系,只管念佛就好,到达极乐世界自然明白。
《阿弥陀经》要点之一:「多善根」即是执持名号
下面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是我们日常最熟悉的一部经典,关於《阿弥陀经》,有几点重要的经文,如果不了解的话,甚至误解的话,我们对净土教义就不明朗,修行就感到胆怯。
在我们以前的讲学当中都学过了,把它集中提出来:
第一个,就是什麽是「多善根」?说: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根据经意,首先说不能往生的是「少善根」,接下来说: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若一日……若七日
就必然往生,这是说可以往生的,那麽就是以「执持名号」作为「多善根」,这是经文的次第关系。
第二,我们在上午也学到了,「称名一行,总超万行」,称名是「福善同佛」,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专修念佛就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就是「多善根福德」:是以阿弥陀佛因地的大愿,作为我们「多善根之因」;因地的大行,作为我们「多福德之缘」。所以,一一之声,完全具足阿弥陀佛的善根,跟佛的善根福德相等。所以,历代祖师的解释,不管是善导大师、蕅益大师、莲池大师,还有元照律师,都千篇一律以执持名号作为「多善根福德」。
这个「多善根」,已经不是多少的「多」了,是绝对性的概念,不是说还有人可以相比的,是无法相比的,「尽虚空、遍法界」。
了解这一点,就不会走入歧途。如果这个不了解,就会把念佛搁到旁边,然後去种种地修行,以自己凡夫所修的有为有漏的善法,夹杂、回向求往生,落入杂行,往生不定。
知道这一点,我们就会在专修念佛的路上很踏实、稳健地往前走。同时,不废诸善,这样才可以往生决定有把握。
这是关於「多善根」。
《阿弥陀经》要点之二:「一心不乱」即是专修念佛不杂乱
第二,关於什麽是「一心不乱」,也是《阿弥陀经》所讲的,「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後面说:
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的解释,自古有两种解释法:
一个就讲行持上的功夫,达到禅定的一心不乱──这个很难的。依天台的教法,有解释「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
善导大师解释的「一心不乱」,是指我们一心念佛不杂乱,专修念佛不杂乱。善导大师经常说:「一心称佛不乱」、「一心愿生」、「一心专念」……在「二河白道」比喻当中就说:「一心正念直来」,也就是信顺不疑,对佛没有二心,没有疑心,没有退心,专修念佛。所以,在《法事赞》里就说「教念弥陀专复专」,用「专复专」三个字解释「一心不乱」:「一心」就是不二心,不二心就是专心,所以叫「专」;那不乱呢,就是不杂乱,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它是有定向、有目标,不杂乱还是「专」,所以,用两个「专」来恳切地劝导我们,「教念弥陀专复专」。这样,我们念佛,就执持名号,用信顺之心相续念佛,这叫做「一心不乱」。
这样的「一心不乱」,我们都能做得到,对不对?
(「对!」)
对呀。如果是禅定的一心不乱,那就难了。那个如果能做到,是少数人。当然,你能做到就更好;做不到,你能够信愿一心,你能够专修念佛不杂乱,就达到标准了,很简单。
这是第二。
《阿弥陀经》要点之三:临终心不颠倒是因圣众现前
第三点,怎样保证临终之时心不颠倒?
如果「一心不乱」(第二点)不能解决,他就恐怖了,担心害怕了,「我念佛没有达到这个功夫啊,怕不能往生啊……」
这麽一听啊,心里边心开意解,明朗了,「哦,这样念佛就可以!」
可是,还有最後临终,「哎呀,临终如果颠倒了怎麽办?」
这有两个解释:
第一点,我们称念弥陀名号是「正定之业」,平生之时往生一定,不待临终,已经定下来了。
第二点,根据《阿弥陀经》的经文来说,专修念佛之人,临终之时,每个人都是正念现前的,都是心不颠倒的。临终心不颠倒,不是我们自己有这个力量达到这样的功夫,说「以此为前提,阿弥陀佛才来接引」,不是。反而是只要我们平时专修念佛,临终之时阿弥陀佛自然现前来接引我们;由於阿弥陀佛来现前接引我们,慈力加持,光明摄护,而令命终的人当下心不颠倒。
我们来复习这段经文,说:「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平常是专修念佛,现在到临命终了──那麽,临命终是怎麽样一种状态呢?经文这样来描述:是人「临命终时」:
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专修念佛的人临终了,佛就来接你了。这是得到利益的时候,这个时候不谈你修行功夫深浅,你只要一向专修念佛(一心不乱地),临终的时候,佛与圣众自然来到面前,所以,佛与圣众自然来迎接。
然後说:
是人终时,
佛先来现前迎接,然後这个人才命终,从平时「若一日……若七日」,一直到临终,平时是「若一日……若七日」,是一心不乱地专修念佛,得到临终的利益就是:临终之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佛现前;那麽,以佛现前为因呢,就得到第二种果报: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
佛就现前了,光明加持我们。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说:
慈悲加佑,令心不乱。
所以,每一个专修念佛的人,他临终的时候都会得到阿弥陀佛来接引,阿弥陀佛来接引呢,当下心中如入禅定,正念分明,心不颠倒,所以,「是人终时,心不颠倒」,他是在什麽状况下命终的呢?是「心不颠倒」状况下命终的,那麽,当下就跟着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有人以为说「我们要自己念佛,达到心不颠倒的功夫,自己能够保证这一点,阿弥陀佛再来接我,我再往生」,这个,把经文的次第关系颠倒了──不是这回事情。
我也举了贵阳那位莲友的例子,他是一个瞎子,得脑溢血,突然死过去了,他是平常专修念佛的人。死过去到医院抢救,经过一天一夜,醒来第一句就念「南无阿弥陀佛」,然後说:在这段时间,他看见极乐净土、阿弥陀佛了。後来往生得很殊胜。
这就说明:临终的人虽然在外相看起来昏迷、迷惑,觉得「他昏迷了」,其实他的神识是不昏昧的,佛来接引看得很清楚。
所以,每一个人,你只要平时专修念佛,不必担心临终阿弥陀佛不来接,或者「佛来接,我不知道、看不见」,你根本不用担心。阿弥陀佛之所以发这个「临终现前接引愿」,就是怜悯我们临终不能做主、四大分离的苦恼,种种的业缘相缠,哪里能自己做主呢?所以,他知道我们有这样的倒乱的苦恼,才要加持我们说:「我临终现前接引,就是为了保证你命终之时能够正念、心不颠倒的。」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解释「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这句话:
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
特为保任此事。
佛见到众生有这样临终种种昏迷、倒乱之苦,「特为保任」,特别来保证我们:「你不用担心,我临终现前接引你。」释迦牟尼佛才说:「我见是利,故说此言。」
什麽利益呢?临终之时,佛必来接。
所以,大家对这一点不必担心,专修念佛不会有闪失的,不然就不能称为「正定之业」。
《阿弥陀经》要点之四:「善男子善女人」即念佛之人
第四点,《阿弥陀经》里讲:
善男子、善女人
到底什麽样的人有资格称为「善男子善女人」呢?有人说「要达到五戒」,有的说「要成为十善」,说「要五戒十善的人念佛才能往生」,这就和经文相违背了,像《观经》里边,十恶、造罪的人也念佛往生了。
根据祖师的解释:我们念佛之人,虽然本来是恶机,但是因为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缘故,被佛赞为「善男子善女人」。
最典型的经证就是在《观经》下品上生,这个十恶罪人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化佛前来接引他,赞叹他说:
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
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为什麽叫「善男子」?「因为你称念了南无阿弥陀佛」,这是第一;第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为什麽叫「善男子」呢?「诸罪消灭」,这是第二;第三,「那麽你诸罪消灭、身心清净,我迎你回归净土」。所以,只要念佛,这些利益通通都得到了。
不然,世间的善,再善不能称为「善」,世间,你就是一个大慈善家,如果不念佛的话,这个善是有为有漏的善法,不足以了生脱死,仍然是三界里边的一个罪业众生,仍然是六道轮回的一个苦恼种子,这怎麽能称为「善男子」呢?
念佛之人可以到极乐世界,「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他才有资格称为「善男子」。
所以,这是站在佛法究竟解脱的立场上,以这样高的标准来说的,不是依世间的善恶观来判断。
《阿弥陀经》要点之四:「若一日……若七日」即一辈子念佛
还有《阿弥陀经》里讲的「若一日……若七日」,已经多次说过了,不可片面理解为只念一天佛、念七天佛。「若一日……若七日」就是一辈子的相续念佛,善导大师多处都有解释,「一发心以後,永不改变」。如果从经文来看,也是如此,说: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
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
就是你一向、一直念佛。有一天的寿命,就一天专修念佛不杂乱;有两天的寿命,就两天专修念佛不杂乱,一直念到什麽时候?一直念到临终之时。如果有七天,就七天;七年,就七年……所以,善导大师解释为:
一发心以後,
誓毕此生,无有退转,
唯以净土为期。
这就是相续念佛,和《无量寿经》的「乃至十念」是一个意思,「乃至十念」,不限於就是念十句佛,也不限在临终念一句、十句(是临终之人不可能念更多了)。我们平时念佛的人,就是念念相续地念佛。
这些都是有关三部经里大家容易产生疑问的地方。
问题一:为什麽往生的人不多?
下面有点时间,我想还是把这里的一些问题先跟大家说一下,就是一些普通的疑惑。
第一点,有人怀疑说:「往生极乐世界这麽容易,为什麽往生的人不多呢?」
这是因为杂行杂修的缘故。
专修念佛,十即十生;
杂行杂修,千中无一。
所以,大家不要落在往生很少的范围之内,应当选择专修念佛。
这是第一点。
问题二:释尊为什麽讲其他法门?
第二,有人问:既然念佛这麽好,释迦牟尼佛出世就专门讲念佛法门就好了嘛,何必还讲其他种种法门呢?
这个就不了解佛智是以种种方便引导。
第一,众生根机各有不等。阿罗汉的根机成熟了,给他讲阿罗汉的法门,当下证入阿罗汉的果报;菩萨的根机成熟了,跟他讲其他相应的法门,当下证果。这是佛有智慧眼,观察众生的根机各不一样,适应什麽法门当下解脱,当下就给他这个利益。
至於说念佛法门,固然是释迦牟尼佛出世本怀,是救度恶业、下劣根机的众生,但是需要通过种种法门的方便诱导,而把这个念佛法门突出出来。因为众生的根机千差不等,所以才讲说八万四千法门。虽然讲说八万四千法门,还有一些众生根机遗漏在八万四千法门救度之外,如同《观经疏》里所说的,「凡惑无由遍揽」。为此戒定慧不能得利的众生、不能解脱的众生,特别开此念佛法门,大畅佛的本怀。所以,这是根机各有不等,故说种种法门。
问题三:要不要深入经藏?
第三点,说:我们念佛人,专修念佛,老实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要不要读诵大乘经典呢?要不要深入经藏呢?
这个,不是要人家说,不是「我来要求你」,这个是各随根机。如果你觉得「我年老了,记忆力也差,我就专门念这句名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得分一百分!圆满了,没有任何不足!
如果觉得说「我还有弘法度生的任务,我还要广宣佛法」,那麽你可以广学方便,其他的教门也应当了解──只要了解佛法,都对我们是有利益的。在保证我们专修念佛这个大根本、大原则的情况下,力所能及地也可以去看。
第三种情况,如果说你想专修念佛,心里边定又定不下来,信心又不稳定,又不能实实在在去专修念佛,对世相也看不破,对有关的佛法教理也不能了解,心中动摇(往往这样的根机也有很多),这样就有必要了解相应的道理,比如说有关因果的道理(有的人连因果都不能深信,他怎麽能够专修念佛呢),比如说有关世间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这些都是我们佛教的基础课。专修念佛是要解脱生死──最高的课了。基础课都还没有上,你就要回头补课了,你要了解世间的空相、无常,这些都有必要熏习。
这个,各随根机,把握一个大体的方向。如果是那个根性,出家师父啦,或者虽然是在家居士,也有这个能力,也有这样的菩提心愿,要广弘此法门──你弘扬这个法门,别人也可以拿其他教理来妨难你呀,像善导大师,他如果不是通达经教的话,他能写出这部《观经疏》吗?就是:所有的妨难,都可以给你说得清清楚楚,让你很信服,就能够引导你归入念佛。
如果我们要劝导他人的话,有关的教理、经典,你是越有智慧、越能修学,当然就越好了。所以,这是自己审量自己的根机。
问题四:要不要念其他佛菩萨名号?
第四点,上午略微提到,有的人消业障就念地藏王菩萨,消灾免难、求子念观音,开智慧念文殊菩萨,治病、求延寿念药师佛……
对於专修念佛的人来讲,不必如此。我们专修念佛,就是专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其他所有一切都包含在这句名号当中。
如果一方面念「南无阿弥陀佛」,另一方面为了求这个念这个、求那个念那个,说明你不懂得佛法圆融的教义,对净土宗来讲,行持上没有把握住它的根本。
所以,你只管念佛就好了,通通在这里边都有了。这一点提醒大家一下。
消业的话,南无阿弥陀佛是无量光,那麽,无量光明的佛就能消无边的罪业、黑暗;如果求开智慧的话,阿弥陀佛是无量光佛,十方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文殊菩萨的光明也就不能比了,文殊菩萨现身在菩萨位,那麽,我们念阿弥陀佛无量光的名号,就可以开无边的智慧;如果求延寿的话,阿弥陀佛是无量寿,自然就可以愈病,自然就可以延寿;如果要求消灾免难,阿弥陀佛名号是无量功德,有功德才可以消灾免难,自自然然这些都有了;如果要求子,念阿弥陀佛也可以。
在我们安徽马鞍山有一个吕洁居士,她就是念十万声佛号求子(在《念佛感应录》的第三集就有记载),她那个时候供的是观音菩萨,但念的是阿弥陀佛,念十万声。结果不到十万声,就得了儿子了,就怀子了。人家给她看,说是一个女孩儿。她就说:「我自己就是个女的,挺麻烦的……」她又发愿念十万声佛,说:「阿弥陀佛啊,你最好是把我怀中的女孩子换成男孩子。」真的哦,结果要生产之前,就看见一个小和尚往她腹部一沉,说:「我来了。」第二天就生下一个八斤重的胖娃娃,一个小子。
你看,这个很奇特,非常的奇特。所以,求子得子,求男转男,这个很殊胜。
所以,念阿弥陀佛都可以达到!念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所有其他佛菩萨能达到的事情,念阿弥陀佛没有达不到的,专修念佛通通在里边!
问题五:以前发愿修别的,现在改修念佛,是不是对佛菩萨打妄语?
另外有人问:我以前曾经发愿要念别的经典、要修别的法门,现在想改专修念佛,是不是对佛菩萨打了妄语?
这个不算。
为什麽不算呢?打个比喻,比如说你儿子在你面前保证说:「爸爸妈妈,我想考大学,考一个普通大学。」结果他考上了重点大学。你会不会说他:「哎?当初你跟我讲考普通大学,怎麽考上重点大学?你打妄语了!」你应该更欢喜:他不是妄语,是进步了。
比如阿罗汉,他原来发心是要做阿罗汉的,後来回心向大:「我不做阿罗汉了,我要修菩萨道!」那麽,佛也不能指责他说:「你当初发愿做阿罗汉,怎麽现在打妄语啊?你要做菩萨?」因为他是回小向大。
你原来修行难行道,解脱生死没有指望,你现在回转过来,修行易行道,专修念佛,佛不会说你打妄语的!而会说:「这样刚好啊,往生决定啊,这样才是正修佛法啦!」
至於说我们原来诵什麽经,都没白诵,现在放下来专修念佛呢,这部经也含在这句名号中。佛菩萨不是那麽小气,跟我们那麽讲:「哎,你这样就是打妄语啊,你说念我的名号,你没有念,你打妄语了」……「你说念我观世音菩萨,你不念,那我不保护你。」这个不是菩萨。诸佛菩萨都是同心一道,劝我们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我们发愿,应该发一个正确的愿,如同《阿弥陀经》里所讲的: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这是根本的愿。你能够顺佛的教导来发,这就把握住根本了。
至於说具体的哪一部经、读多少部,那都是细节问题,那个可以放下来,不算打妄语(如果是打妄语、有罪过,我在这里告诉你,我就要担罪过了,你就放心啦)。
还有的说:「我原来修密法,上师传我密法了,上师法里边不能够舍法、不能舍上师,我现在想改专修念佛,听说舍法、舍上师要堕金刚地狱,永远不能出来,这怎麽得了?我到底怎麽办?」
关於怎样叫舍法、舍上师,我想在密法里边一定有它的解释,我不是很了解,就不便多讲。但是,从大的原则来讲,佛法是心法,什麽叫「舍」呢?就是说:你心里边对上师不恭敬了,对这个法你彻底舍弃掉了,你改信外道了,你学法轮功了,你干别的去了,不信佛法了,这个就舍掉了。
至於说我们现在感觉到「我修这个法门,我年纪大了,再让我来学《菩提道次第广论》,我来不及了,我暂时把《菩提道次第广论》放一放,顶多过二十年,到极乐世界再学好不好?」这样就不叫舍法嘛!叫暂时放一下,等到了极乐世界,「法门无量誓愿学」,我一法都没有舍。
这是时间早晚、时机的问题,这不叫舍法。内心里边对给我们传法的师父,对给我们这个法的利益,我们还是敬重,没有说贬低它、说它的坏话,然後诽谤,没有这些,内心里面还是敬重、不舍,「我将来到极乐世界呢,把它圆满学会,开无边悟,获得无生法忍」,这不叫舍法。因为我们心里没有舍佛──法是跟着佛走,既然不舍佛,怎麽叫舍法呢?对不对?佛都有法,到了阿弥陀佛那个地方,什麽法没有?全部都有了!不过时间早晚而已。同样是信佛了,怎麽会说「学这个法门我暂时学不来,换一个法门就下金刚地狱」?这个,佛跟佛之间不是矛盾了吗?这个不至於如此。
另外,也可以方便向你的上师禀报,说明你的情况,「我现在年纪大了,其他的可能来不及了,我想专修念佛」,如果这个上师通达的话,一定会默许、首肯的:「可以,无罪。」这样就很慈悲了,法门就没有障碍。
问题六:念六字名号和念四字名号有没有差别?
还有人问:念六字名号和念四字名号有没有差别?
从往生来讲,没有差别,念四字、念六字都可以往生;从形式来讲,六个字的名号比较完整,四个字的名号比较简略,一般都提倡平时就念六字。如果临终之时舌根不利、不方便,或者要睡眠了,念六字不那麽顺溜,这个时候就可以改念四字,甚至更少也行。
不管念几个字,乘佛愿力都能往生。念「阿弥陀佛」也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那尊佛,对不对?请问各位,阿弥陀佛和南无阿弥陀佛是两尊佛吗?极乐世界有没有两个阿弥陀佛?
(「没有。」)
只有一尊佛嘛,念六个字也是他,念四个字也是他,他都听到、他都看到、他都知道、他都来接引你。没有任何问题。
问题七:哪种念佛方法好?
还有人问:念佛有唱念、有口中称念,有大声念、有小声念,有记数念、有不记数念,哪一个好?
哪一个都好。不过比较起来,如果道场大众人多的话,唱念音声整齐,加以法器,比较庄严;如果自己在家里念佛,就没有必要唱了,声音也大,时间长了也累。特别是年纪大的人,唱两个小时就把老命唱掉一半了,气儿也没有了。所以,只要自己称念就可以。
称念佛号也分为四种念法: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默念。大声念就像我讲话这样,念得声音比较大,一句又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小声念就是声音小小的,不是那麽很大声;金刚念就是在唇耳之间,自己念、自己听到,别人听不到,默默地,这叫金刚念;默念就是在心中念,也不动口,也不出声,自己心里知道。
这四种念法可以调节而用,如果觉得瞌睡、昏沉了,或者觉得说「我现在精神很饱满,我想大声念」,你就大声念,乃至到山顶上唱一番也行;如果觉得说「现在觉得念累了」,我就降下来,小声念;再累了,我就金刚念;再累了,我就默念;默念昏沉了,又提声音念……这个可以轮换而用。
一般来讲,金刚念声音小小的,稍稍地动嘴,声音似有似无之间,会比较持久;默念容易昏沉,另外,默念,不是心比较静定的话,就容易打失掉。比如说我们走路,你动个小嘴巴念念佛比较好,遇到熟人了,「哎-。南无阿弥陀佛」,又走了。如果你默念的话,念着念着,遇到熟人一讲话,肯定熟人走了、你佛也走了,没有了,因为打掉了。但是,动嘴形成习惯了,就不容易打掉,这是以我们的口带动我们的心,拽一拽,好像有根线拉着它一样,这样会比较容易相续。
至於记数和不记数,一般对初机念佛都提倡记数,因为有一个数,我们会有一种成就感,同时,至少,比如说我们每天定一万句,「我再忙,我完成一万句,即使别的事情耽误了,我还有一万声的佛号」,不会荒废这一天的时间。所以,记数是非常善巧的。善导大师在着作里也经常谈到,「一万声」、「两万声」、「三万声」,如果不记数,怎麽知道多少万声呢?
只不过记数不要定一个过高的要求,看到别人记数,心里着急,「我也定个五万」,结果你舌根也不利,时间也不多,年纪又大,一看来不及了……这样心里有压迫感,甚至会念出心脏病来。
我有一个姑妈,都八十多岁了,她就念得紧张,说心脏不好。我一听,就知道了,「哦,这是你定的数字太多,」我就跟她讲:「你念佛,不要定太多的数字,把它降下一半。」哎,她就念得挺舒服了。
所以,根据自己的状况,如果你气力比较弱,念佛比较慢,人家一分钟能念六十句,你一分钟只能念三十句,那麽,人家定两万声,你定一万声就好了。所以,根据我们的情况,只要不荒废时间就好。
如果你念佛形成习惯了,那就可以不记数了,但是,这样是要久修的人。一般来讲,还是提倡记数。
还有,我们在打坐的时候念佛可以不记数,不一定要拨念珠,可以记时间,我坐这里念佛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或者是更长时间,都可以,这样就不必再去数念珠了。因为我们坐在那里,身心很安定,如果手再动念珠,其实是心不定的,慢慢定下来之後啊,手上带个念珠都觉得事儿多,脖子上挂个东西也觉得事儿多,把裤带松一松,整个身体全部放松,其他多余的东西都拿掉,稳稳当当坐在那里念佛。
这是关於记数。
问题八:念佛的人可不可以打坐?
还有关於打坐,说:「念佛的人可不可以打坐?」
可以。你能打坐,就打坐念;不能打坐,你就垂腿念;如果坐累了,你就走着念,所以叫「行住坐卧」,怎麽方便、怎麽舒适、怎麽安乐,你怎麽念佛。不要因为顾及外在太多的形式,让我们内心烦躁不安,念佛持续不下去,这样就是形式破坏了内容。
我们做任何事情有形式、有内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某个形式能够帮助我们相续念佛、念佛念得法喜,我就采取它;如果对我这点构成妨碍,我就不要了。这是一个大原则。
问题九:怎麽知道往生还是没往生?
还有人问:「怎麽知道他到底往生没往生?」
我们凡夫没有五眼六通,所以不要妄信妄说。
那麽,怎麽知道呢?一个依教理,一个依吉相。
怎麽叫依教理呢?根据《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的教理,你只要信愿专修念佛,这是「正定之业」,决定往生!所以,他这个人平时是信愿专修念佛的,那麽他一定往生。
至於说这个人到底是不是信愿专修念佛?外表可能看起来他很精进、很勇猛,也在专修,他内心里边是不是具足信愿呢?是不是真的愿往生呢?我们不知道。只有他自己才知道。所以,到底有没有往生,只有这个人自己才知道,那我们只能是看外表吉相。大体说起来,这个人如果平时确实有愿往生的心,也在专修念佛,走的时候也很安详,甚至面貌喜悦、身体柔软,可以大致判断他应该是往生的,应该没有问题的──教理也明确,吉相也鲜明。
如果他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引、莲花来接引、佛光来接引,那更是证据。
或者说这个人往生之後,托梦来告诉他的儿女,一次、两次、三次地托同样的梦,或者跟几个儿女都托同样的梦,那也毫无疑问他是往生了。
我想,对这一点,别人往生没往生倒不重要,我们自己怎样往生最重要。那麽,就要信愿专修念佛。
问题十:是不是没有瑞相他就没有往生?
再下面就是说:是不是没有瑞相他就没有往生?
比如说他走得很平淡,也没有什麽殊胜、了不起的瑞相,这个也不敢讲他一定没有往生。
我所听到、所遇到的例子,有一位莲友,她刚走的时候,骨节都是硬的(在石家庄有个居士,名字我忘记了),老夫妻两个念佛,老太婆走了,只有老头儿一个人给她料理,老头儿也没有力气,就说啦:「某某人哪,你都往生西方了,我现在也搬不动你,你身体这麽硬,我没办法给你穿衣服,你看看,你能不能软一点?我好给你穿衣服。」这个话一说完,身体马上就软下来了。
如果你要以身体柔软判断她有没有往生的话,她先身体不软,你说没有往生;後来马上就软了,又说往生了。
其实,先前就往生了,只是没有现这个相。结果她家的老头儿恳求她,哎,马上就改软了。这样的情况也是有的。
所以,不可以依外表之相来判断,还是以内心里边跟教理相吻合作为依据。
问题十一:佛堂应该怎样布置?
再就是:净土宗的人怎样设佛堂?我们专修念佛,佛堂应该怎样布置?
专修念佛,佛堂不要复杂,顶多供奉西方三圣,最好是单供一尊南无阿弥陀佛。因为凡夫的心对境容易分别。我们的境单一,我们的心就单一。这不是执着。如果讲执着,宁愿在凡夫位上执着一点,到极乐世界呢,我们成为大菩萨,再圆融、再去遍礼十方诸佛也不迟。
有的莲友家里佛堂供得特别乱,我所见到的,有一位莲友家里佛堂供了一百多尊。我说:「你到底修持什麽法门?」密宗的也有,甚至民间信仰的也有,什麽都有,太乱了!一看就是他没有入道。
专修念佛的人,根据善导大师的专拜阿弥陀佛、专门供养赞叹阿弥陀佛,那我们就可以专供西方三圣或者专供一尊阿弥陀佛就好了,很简单,一尊佛、一个莲花灯、一个香炉、一盏净水,这就好了嘛,多清净啊!
点香也不要点太多,家庭佛堂小,现在的居室,通风条件不好,有的人在家点香点得很多,而且是化学的香料,熏得啊,一走进那个房间都想吐。应该点上好的香,檀香,不在於数量多,品质要好一点。你家里的小佛堂,点一支就可以了,不必点三支,也不必点一大堆,像烧柴一样,空气污染,那是不好的一种习惯,像烧柴一样。
你看九华山哪,一看就知道都是信佛初机的人,都是有钱的大老板,肚子大大的,来了就买香,像柴一样一捆捆地往那大香炉里烧,「哗」,火烧得很大,那个对空气、对环境都不利。
我们念佛的人,贵在「心香一瓣献佛前」,要把我们的身体打扫乾净,要行善,要洁净我们的心,要求生净土,把我们的心做成一个亮堂堂的佛堂,里边就专供南无阿弥陀佛,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经常念这一句佛号,就等於香炉的香气、阿弥陀佛的功德香──这是我们的香炉口(法师指指自己的嘴巴),「呼呼呼」飘出来了,那不好吗?这个香炉不用花钱,你家的先生不同意你,你也可以安;你出门在外出差,说「我出门了,家里的佛堂没人照应」,你在这里照应就好了,随身带,也不用打货票,这个多好呢!这个是真实的。不要担心说「我家里条件不好,没有地方,他们不同意,供不起佛堂」。家里供不起佛堂,就在心里供──你有心就好。你是没有条件,佛不怪你。
如果有这个条件,我们供设佛堂,对家庭、对孩子都有一个好的引导。小孩子虽然上学,回到家里,家里有佛堂,他去拜一拜,从小就培植善根,他就联想到因果报应,他长大了就不会为非作歹。不要说成为大圣大贤,最起码他会成为良民。所以,佛堂能够护佑一家人;我们自己触境逢缘,也能提起我们的正念。所以,有条件还是供设佛堂,没有条件我们就往内心里求。
问题十二:专供阿弥陀佛,其他佛像怎麽办?
有的讲:「我原来请了很多佛像,现在我想专供三圣,专供阿弥陀佛,原来的佛像怎麽办?」
原来的佛像,如果是可以用的,不管花了多少钱、在哪里请来的,你都不要贪、舍不得,说:「这尊佛像花了多少钱、哪里请来,不舍得送人哪!」这个不好,你可以把它擦洗得乾乾净净,香熏一熏,然後人家有缘的、初机学佛的,他非常倾向地藏王菩萨,「哎,这尊刚好给你,供养给你」,这样很好了。又舍不得──你都已经专修念佛了,家里放了五六尊佛菩萨,人家一尊没有,你还舍不得!你应该让这尊地藏菩萨到他那儿去度他,这样,地藏菩萨就分身、起了作用了;放在你那里,你就把这个资源闲置了,就等於地藏菩萨在你家里下岗了。你家里有这麽多菩萨,人家没有,人家请不起,怎麽不要给人家呢?
问题十三:改为专念阿弥陀佛,菩萨有没有意见?
还有人讲:「我原来念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我现在改专念阿弥陀佛,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有没有意见?」
有意见──有好的意见,说:「好!我等菩萨都来护念你,你这样就对了!」不会像我们凡人,说:「啊?你念阿弥陀佛、不念我了!」不会有这样的一种过失。
打个比喻说,阿弥陀佛就是一艘大船,阿弥陀佛亲自来救度众生,在大船旁边的,就直接捞到船上去了;还有远一点的呢,就放下小船,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把小船开出去,把那些远一点的众生先接到小船上面,然後再拉回来,送到大船上,对不对?那麽,被小船救到的人应不应该上大船?
(「应该。」)
上大船的话,来救他的人会不会有意见,说:「我把你救起来啦,你怎麽不坐我的船、上大船干什麽?」
他救你上小船的目的,就是让你上大船的。
小船就代表种种方便法门。佛菩萨接引我们入了方便之门,然後要把我们送到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大愿船。你上去了,他们更高兴,说:「好了,我再去救其他的人,你不要老在这里占位子。」这样就好了,不会有意见。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