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九)
四、复习思考题
本节有六个复习思考题。这六个题目放在第二节《善导开宗》里面,目的也是要突出善导大师的贡献。善导大师的贡献、功德以及对我们的恩德,我们怎麽学习、了解、赞叹都不过分。这会让我们对祖师产生无上的崇仰和皈依,这样来学法,以人重法,就会很踏实。
7.诸师皆弘净土,善导大师有何必要开立净土宗?
这不仅仅是就善导大师来讲,我们这个时代也一样有类似的疑问:很多人也在讲净土法门,也有依据,为什麽弘愿寺、悟真寺专提善导大师?
这不是我们偏激。要说偏激,那善导大师就偏激:诸师也都在弘扬净土法门,也写了观经疏、无量寿经疏,他怎麽还要开立净土宗,那不是自己找事吗?不是那样。原因在哪里?是因为诸师错解净土法门,释迦本怀不畅,弥陀本愿不显,众生往生路塞。
什麽叫本怀不畅?释迦牟尼佛来到世间,虽然讲了八万四千法门,但他有一个根本目的、根本心愿。这个根本的目的在哪里?就在阿弥陀佛的本愿,就在净土念佛往生。但诸师对释迦牟尼佛的本怀不能透达了解,释迦牟尼佛的本怀不能痛快淋漓地顺畅表达,被遮住了;阿弥陀佛的本愿也不能完全彰显,众生往生的道路变得狭窄,塞住了。因此,善导大师才有必要楷定古今,开创净土宗。善导大师是在这种背景下应化世间,出现在娑婆,楷定古今。大师创宗的目的,就是为了畅佛本怀,释迦牟尼佛法身就舒畅起来,通畅无碍;也是为了彻显弥陀本愿,广度群萌。这是说明开立净土宗的必要性。
说一个比喻。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就像一种产品,诸师解释等於给它写说明书,但这些说明书不是厂家自备自带的,而是别人按自己的理解补充上去的。这样就不相应,所以要有一个原版的、正式的说明书。善导大师作为弥陀化身,他来解释净土法门,来写说明书,等於厂家直接把工作人员派来告诉我们应该怎麽使用这种产品,这样就很清晰了。
8.善导大师与诸师有何不同而立宗?
不同之处有很多,总结为两点、八个字:「本愿称名,凡夫入报」。这八个字很重要,很清晰。
夏天大家都会在外边乘凉。我小时候在农村,一般是搭个木板做凉床,躺在凉床上,脸朝天,一看,天上有很多星星,很亮。那时候经常看星空,也会找一点乐趣:「看,有颗星在走!」那是卫星。看到卫星就着急,觉得害怕:「这颗星要跟那颗星撞上了!」为什麽要讲这一段呢?其实小孩子躺在地上看,觉得卫星和天上的星是一样高,生怕它们碰着,那是因为小孩子眼光浅、智慧低。
净土宗十三位祖师,善导大师如同天上的恒星,其他祖师如同卫星。我们认为他们高度都差不多,其实差得很远。如果在卫星上就知道了,卫星和恒星的高度相差太远了,但是人在地上看起来觉得差不多。因为我们自己不清楚,就觉得这都是祖师大德,都是大法师,都差不多。甚至现在还有人因为比较信仰当代某位法师,就认为他超过善导大师,「你看,这是某某法师讲的」,不知道深浅,分不清楚。我就听人讲过,说某某对禅宗的理解,超过《六祖坛经》。这是他评定的,因为他不了解。
小时候到水边玩,拿根三尺长的竹竿,水塘深度六尺,拿竹竿一探——很深,深不见底;再拿竹竿到湖里试试,也是深不见底,「差不多深,反正都不见底」;再到海里试试,也是深不见底。他都只能用「深不见底」几个字来形容,因为竹竿只有三尺长。我们只有三尺长的小智慧,看哪位大师都是深不见底,善导大师也同样是深不见底「大家都差不多吧?」这是不知深浅。善导大师像大海一样,那是不可相比的。
3.试举《观经疏》大师自说开宗之语,即开宗宣言。
就是下面这句话:
今乘二尊教,广开净土门。
为什麽说「广开净土门」呢?不仅是「开净土门」,而且是「广开」。「广开」反义词就是「狭闭」,狭窄、关闭。净土门本来是无限广大的,但诸师对净土门的解释非常狭窄,把净土门给封闭了。所以有必要把障碍通通扫除。
善导大师自己来扫除吗?不用。「今乘二尊教」,开了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两大推土机来了,把障碍全部都扫除掉。
障碍有三种:第一,路上的障碍;第二,门口的障碍;第三,进了门之後还有障碍。
什麽是路上的障碍呢?就像现在的收费站,过这个站要交钱,没有钱就不能过。在往生阿弥陀佛净土门的路上,诸师以圣道门观点,设了很多收费站、障碍口子。有哪些呢?比如说,来了一个人,是凡人是圣人?凡夫往生没有分,靠边!圣人才让过,这样能去几个?就算凡夫也可以,是善人是恶人?恶人没分,又挡掉;是善人,有没有智慧?没有智慧、不能诵大乘经典,没有分;会诵大乘经典,有没有发菩提心?没有也不行。
非要这样经过多少关卡,过了一关又一关,还剩下几个好不容易到了净土门旁边,一看,哎呀!门槛几丈高——修行如果没达到功夫成片,如果没有清净心,门跳不过去。这不又挡上了!本来是广大的门,结果变成一条小缝,到门口又加个很高的门槛。
好不容易翻过门槛,有了清净心,功夫成片了,终於跳进门了,但不是「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而是给你一个小院子——「凡圣同居土」这麽一个小小的地方。
这种种障碍很多,甚至说极乐净土是化土等等。这些障碍都需要排除,依释迦牟尼佛的教导、阿弥陀佛的本愿来「广开净土门」。善导大师的「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把这些障碍都打开了——「广开净土门」。
为什麽不说「广开净土宗」呢?善导大师说「广开净土门」,没有说开净土宗,怎麽说这是开宗呢?那是因为,开宗的目的就是要「广开净土门」,而不是为了开立宗派。是因为净土门给闭住了,所以要通过这一系统的理论,使净土法门恢复本来面貌。这也显示出善导大师教法的纯正性,没有自我的东西,只是恢复阿弥陀佛净土法门的本来面貌;就是净土门被不正确知见堵塞住了,所以来「广开净土门」。
真正说起来,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是不可以宗派来局限的。按宗派的理论、规范来说,净土宗算是八大宗派当中一宗派;其实,阿弥陀佛名号不是仅仅属於净土宗的,也不是仅仅属於佛教徒的,而是属於十方众生的。不过是以一个形式开显出来,就说是立宗了。按净土宗教义,真正说起来,阿弥陀佛名号是全人类的,是一切众生共通的教法:「广开净土门」能显示这样的意思。
下面这几句话也是说明善导大师开宗的气量和效果:
楷定古今。
诸佛证定。
一如经法。
一句一字不可加减。
4.有人不认可善导大师开创净土宗,如何说明之?
善导大师开创净土宗已成了定论,是大家公认的,但是就有人不认可。不认可只是他个人的认识、看法。
列三点来说明:理证,事证,反证。
理证,从道理上来证明,善导大师是站在阿弥陀佛本愿立场上确立宗旨的,这是毫无疑问的。其他祖师是这样吗?离开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还有净土宗吗?没有了,离开四十八愿,连西方极乐净土都没有了。是因为有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修行成就,才有了西方极乐净土,才有了众生念佛往生。
我们就回归到净土本源,回归到阿弥陀佛因地四十八愿、果上成就。以此来建立宗旨,显然是抓住了要点,抓住了核心、根本;是以净土来解释净土,是以本愿来确立宗旨。所以它是纯粹的,不夹杂圣道法门的理念。如果这不是净土宗,那谁是净土宗?难道夹杂圣道诸宗理念的反而是?离开了弥陀本愿来建立宗派,那不可能是净土宗。所以,一对比就清楚了,善导大师这一系列才是净土宗。
事证,从事实来讲,善导大师有五部九卷的着作。这五部九卷就是有五部着作,一共九卷:第一部《观经疏》四卷,第二部《法事赞》两卷,第三部《观念法门》一卷,第四部《往生礼赞》一卷,第五部《般舟赞》一卷,总共九卷,叫「五部九卷」。善导大师专门讲净土,不讲其他的,历代弘扬净土的大德,能够这样纯粹、专一的不多。而且,这几部着作之间是一个稳定的架构,非常系统:《观经疏》是教门,是教理上开宗立教的本典;《观念法门》《法事赞》《往生礼赞》《般舟赞》是配合其他四种正行、导入「一向专念」正定业的,维护着「一向专念」。在历代弘扬净土的祖师里,就是昙鸾大师、道绰大师这样的祖师都没有这种规模的着作。净土法门到善导大师这里,教、行都非常完备,事实就是这样。一般的着作和这五部九卷是不能相比的。
打个比喻。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就像航空母舰的战斗群,和小米加步枪,或者一艘军舰,那个战斗力不能相比。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是一个大航母群,主要航母——《观经疏》;旁边有配合的战斗机群、护卫舰等等——《观念法门》《法事赞》《往生礼赞》《般舟赞》。那是大的航母战斗群出来了,这样来摧服不同知见,度化众生。一般人就是小机关枪而已,那个战斗力是不能相比的。
事实上,如果不是开宗祖师,谁能有这样大的贡献、功德,谁能自唱楷定、广开净土?善导大师自己说他来「楷定古今」,古今诸师对净土法门解释不正确,要纠正过来,作为一个标准定下来,这就是开宗的宣言、宣誓。
又说「广开净土门」。《无量寿经》里也有「广」和「开」两个字:「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法藏比丘当初就是要「广开」的,後来被错解、封住了,所以善导大师要说「今乘二尊教,广开净土门」。
从古到今,善导大师的教法、行法被继承下来,善导大师是举世公认的净土宗开宗祖师。这是事证。
反证,就是用排除法:你说善导大师不是净土宗开宗祖师,那麽哪一位是?你能举出来吗?
善导大师之前有初祖慧远大师。慧远大师连一部净土宗着作都没有,怎麽开净土宗?慧远大师没有系统的净土着作,所以不是开宗祖师。净土三经一论在慧远大师的时代还没有全部翻译出来,《往生论》是公元529年才翻译的;《阿弥陀经》也是慧远大师往生前几年才翻译的,大概是公元413年;《观经》那时还没有翻译,他怎麽能建立净土宗的宗派呢?不仅没有框架理论,时代因缘和他的任务也不是这样的。若论开宗,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当然有分;但是,在善导大师这一脉思想中,大家都公认善导大师是集大成者,这也是不可以混为一谈的。
善导大师之後还有谁开净土宗?有几位很有名的大法师,其中有被称为「後善导」的少康大师,还有法照大师,他们都是证悟甚深的,也都很崇仰善导大师。再後来的就更不用说了。
善导大师同时代的净土异说是善导大师所楷定对象。善导大师所楷定的规则、标准,也是贯穿到我们这个时代,直至未来的时代。
5.说明善导大师为净土宗集大成者。
先说明「集大成」的意思。集小成最大,叫「集大成」。如同江流,「江」集「流」之大成,「海」集「江」之大成。
下面这张表从两个方面说明善导大师集大成:一、善导大师自德集大成;二、善导大师化他之德也是集大成。
自德当中列了三点:教理上集大成,行法上集大成,证悟上集大成。
在教理上,他是集龙树、天亲、昙鸾、道绰诸祖教义而大成之,以五部九卷确定教门和行门,楷定古今,开宗立教。
在行法上也是集大成,集诸经行法而大成之。是怎样集大成的呢?就是把行法系统化、组织化,把最骨干、最重要的行法突出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摄受功能的、能把所有行法含摄进来的组织体系。经典中并没有那样明确的组织体系;善导大师大成之,以正定业来摄助业,以五种正行来摄杂行,以杂行摄一切行,在行法上集大成。
在证悟上也是集大成。善导大师有观佛三昧、念佛三昧、念佛出光等等,证悟上有能超过善导大师的吗?没有。这就是集大成。
化他方面也列了三点集大成:
仪规就是仪式和规则。在仪规方面,化度众生要确立仪规,尤其是根本性的仪规不是随便创立的,通过仪式、规则可以达到佛凡交感、契理契机。阿弥陀佛和念佛的凡夫有交互感应,仪规的创立能够使得佛和凡夫感应道交,这样阿弥陀佛才能摄化众生往生净土。仪规的确立一定要上而契理、下而契机,从佛陀的本愿到众生的根机,互相之间非常贴切、吻合,这样仪规才有生命力。仪规不是自己想怎麽定就怎麽定,它是一种规矩、规则,是善导大师从佛法的教理和众生的根机这两面综合考虑、制定的,非常妥贴、完善。
仪规也是造一个境界,借境转心,通过仪式、规则模拟一个境界,到这个境界中,心自然就跟着转:它有这样的作用和效果。如果不善定仪规,修行就容易退心。比如说,以圣道法门的修行来确定净土门的仪规,那你可能就退心了:「我做不到,没办法!」不仅没有法喜,反而会退堕了;心不仅不能够通过这个境而转过来向往弥陀,反而关闭了。
善导大师所定的仪规读起来都非常法喜,大家可以好好读一读,比如《法事赞》《般舟赞》都是「愿往生」「无量乐」。在大众法会那种环境、境界中,在法师的引导、熏染下,本来不想往生的都想往生了,而且是无量乐。比如《般舟赞》,善导大师不厌其烦地重复说「愿往生」「无量乐」:「如此逍遥快乐地,愿往生;更贪何事不求生,无量乐。」极乐世界这样逍遥快乐的地方,愿往生,无量乐。後面讲观音菩萨:「救苦分身平等化,愿往生;化得即送弥陀国,无量乐。」上句「愿往生」,下句「无量乐」,总共一千多句,「愿往生」有五百多句,「无量乐」也有五百多句。为什麽要这麽多呢?这种仪规、安排,配合经文,《法事赞》《般舟赞》的赞文会给我们极大的信心和鼓舞,而且愿往生的心就不断地发出来了,不断地「愿往生」「无量乐」。
很遗憾,我们没有生在善导大师那个时代,当初《般舟赞》是怎麽行的,《法事赞》是怎麽绕佛、怎样唱的,我们就不知道了。但就文句很整齐的排列组合阵势,就看得出这种仪规有一种感染力量。在仪规里,《法事赞》《般舟赞》一定有梵呗、唱赞,上下唱和——法师坐在高座上,下面是大众,上面法师唱,底下大众和。这是一种很好的互动,主客互动——法师为主,居士为客。对散花、烧香、旋绕、礼拜、忏悔、发愿、念佛、回向等这些环节,都有详细的规定。如果善导大师在世,我们能参加一次《法事赞》的法会,那简直不可想像,一定是法喜充满!
下面说「方便」,即度化众生的方便善巧。当然,仪规也是方便之一,所以列为第一条。不仅有念佛方面的仪规,根据史料的记载,当时长安城的唐朝朝廷在悟真寺的水陆殿举办水陆大法会,善导大师就是总策划,可见他对水陆大法会这些仪规也是非常通达的。
在偈颂方面,善导大师的偈颂在净土宗祖师中是最多、最长的。《般舟赞》一共一千多句。《般舟赞》是偈颂的,《法事赞》也是偈颂的,《往生礼赞》也是偈颂的,《观经疏》里面也有些偈颂;只有《观念法门》里没有偈颂。善导大师的偈颂非常多,且雅俗共赏、质朴明了,不是很强调文句的雕饰,非常自然,也不俗。善导大师的偈颂感人至深,只要读一读,就会感受到非常大的感染力。其他的学者或者法师,他们的偈颂也很好,但读善导大师的偈颂是不一样的,他的偈颂就像说话一样,很简单,很质朴,直接打入人的内心。像「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回生杂善恐力弱,无过一日七日念」「万行俱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为尊」等等,这些话说起来很简单,很好懂,很有力量。
如果雕饰太多,文句上觉得很美,就需要是读书人动脑筋才能听得懂,那个力量就弱了。善导大师的话不用动脑筋,直接听到心里去,这个力量非常大。相比之下,善导大师的着作、偈颂、文句就像原始森林一样,其他法师的着作、文句就好像盆景。盆景会被雕饰——枝子搞弯一点,那地方剪一点,这地方搞平一点,看起来很好看,但气势和规模就不足。原始森林没有雕饰,藤子该怎麽长就怎麽长,不会把弯的拉直、直的拉弯,树长斜就斜、长弯就弯,长高就高、长低就低。走到原始森林里,你就会感到大自然那种非常博大的气息,和走进公园、经过人工雕饰的那种感觉不一样。
善导大师文句、偈颂的美感,有很大的力量,希望大家去体会。这也是一种方便,偈颂是诗歌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净土的文学。
在音乐方面,法事仪规中有很多唱赞、佛教音乐,维那唱的梵呗都要唱和,如果善导大师不懂音乐,怎麽能定出这种仪规?就是写出来人家也唱不下去,怎麽能实行呢?所以大师对音乐一定是非常通达的,只是史料没有记载,也不知道善导大师当年是怎麽唱的。
在雕塑方面,着名的龙门大佛,善导大师是总建筑师、艺术总监。如果善导大师没有甚深的艺术造诣,怎麽会被皇帝倚重来建龙门大佛?龙门大佛是世界第一造像,它的艺术感染的深度、力量,慈悲、智慧的深度,对众生的摄受力,每个人,只要来到佛像边就会被震撼。
在建筑方面,龙门最大的寺院奉先寺是善导大师奉旨建造的。历史记载,善导大师只要遇到塔或寺院被毁坏了,他都会来修,可见他也是建筑大师。他建的寺院不止一座,只是我们不知道有哪些。
在绘画方面,前面说到,善导大师接触净土法门最初的因缘,就是看到净土变相,所以,对於艺术的感染力,善导大师是非常清楚的。变相图有净土变和地狱变。史载,他创作了三百幅净土变相图,这是很不容易的。我原来以为很简单,觉得画家画出净土变相不就行了。弘愿寺需要一幅能够展示十方诸佛证诚或诸佛来迎的画,找到美院,他们好多年都拿不出一幅满意图案,一幅都拿不出。而善导大师净土变相有三百幅!据说传到日本的图看起来都惟妙惟肖。这是在绘画方面善导大师有甚深的造诣。这也是度化众生的方便善巧。
在书法方面,善导大师写经十万卷。
善导大师的神迹感应非常多,在《善导大师略传》中有详细记载,大师教化众生的方便手段太多、太深了。
善导大师的神迹感应有很多方面,在世有感应,灭後也有感应。《善导大师略传》记载的灭後感应,比如少康大师,他在白马寺看到善导大师的《西方化导文》放光,就想:「如果我和净土有缘,希望此文再放光明。」一祈祷,此书马上又放光明。他很感动,就亲自到长安光明寺善导大师影堂,向善导大师塑像礼拜。他一礼拜,像里就升出一尊佛,在半空对他说:「你依照我的教导广修念佛,决定往生西方,广化无量众生。」这是灭後的神迹感应。
不仅在中国,在日本也有感应,那就是「二祖对面」,法然上人拜见善导大师。
不仅在古代,在当代也有感应,《善导大师略传》里记载了好几则。如果去搜集,还会有。
不仅是少康大师虔诚、有感应,普通大众也有很多神迹感应,在《善导大师略传》里有很多记载,善导大师念一声佛放一道光,大家都看得到。
不仅是善人,恶人也有感应。恶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面对恶人,大师手指西方,西方净土马上就显现出来。
不仅是相信的人,怀疑的人也有感应。有人说,怀疑的人感应就不灵了。金刚法师怀疑念佛不能往生,善导大师说:「念佛能往生,十方诸佛给我证明。如果念佛不能往生,我就堕下去。」如意杖一指,马上全堂佛像放光。
这种种感应太多了,包括信者、疑者,善人、恶人,在中国、在外国,古代、近代,祖师、大众,在世、灭後。有这麽多方便善巧,大师度化众生、感化的力量就特别大。传记记载,在善导大师时代,他的弟子证悟三昧者数不过来。现代可能一个证悟念佛三昧的都找不到,这一百年、两百年可能有一两个。而在善导大师的时代,证三昧者不可计数,念佛一天念一万声到十万声的很多,念《阿弥陀经》一辈子念十万卷到五十万卷也很多。「满城断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家家弥陀佛」等等,都是善导大师教化的感通。
这几方面都显示,不管是自行还是化他,善导大师都是净土宗的集大成者。《瑞应删传》里有这样一句话:「佛法东行,未有禅师之盛德矣!」佛法传到中国以来,还没有像善导大师这样的盛德。这句话虽然很短,但很有深度,看了让人很感动。有人问:「他怎麽叫禅师呢?」这不是指禅宗的「禅」。在古代,只要有禅定造诣和功夫,都称「禅师」,像道绰大师也称「道绰禅师」,善导大师证得两种三昧,毫无疑问也可被称为禅师。
6.试从教、证、方便三方面,说明善导大师度化之伟大力量无与伦比。
这和第五题一样,不过又归纳了一下。善导大师度化众生总结有三方面:教、证、方便。这三方面综合起来,度众力量非常强大。
教,就是以五部九卷开宗立教,着疏传至万代,遍及世界。如果没有教典,净土宗就不存在了,所以教的力量特别大。如果只有教的力量,度化众生未必能达到这样的程度,善导大师还有证德——念一声佛就放一道光。如果谁也能念一句佛放一道光,底下听的人看见放光通通都信了,教理都不用讲了。证德有这样的教化功效。
大师还有种种方便,就是方便善巧地度化众生,无可为比。如龙门大佛,哪有人到洛阳旅游不去观看龙门大佛的?瞻仰龙门大佛的人都怀着崇仰的心照张相,马上种下善根种子。它有这样摄化的力量、力度。如果我们也有这样造像的能力,还有其他方方面面的善巧,那度化众生就方便了。
学习有关善导大师的方方面面,使我们如同浸在善导大师恩德的法水里面,我们为有这样伟大的祖师而感到自豪!我们能够崇仰这样的祖师,踏着祖师的脚步,前途一片光明!同时,也为我们,作为善导大师千年以後的裔孙,而感到很充实。不管学哪个法门,对自己祖师的恩德自然要了解、赞叹。密宗修行功课经常有赞叹门,把历代祖师都赞叹一遍,这很有必要,也很善巧。《净土宗概论》之所以专依善导大师,就有这样的理由、事实。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