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本愿不虚,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本愿四十八字释」之文
净宗法师2006年9月24日讲於长春「般若寺」
围绕一个核心:本愿称名
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请放掌。
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将用八个专题来说明「称名必生」。就是:称念弥陀名号,必然往生弥陀净土。
这一讲叫做「本愿不虚,称名必生」。因为阿弥陀佛本愿不虚假,所以,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必然往生。
其实,我们上面的七个专题也都是说明这个道理,也都是围绕这个核心:所谓「本愿称名」。
我们把黑板上所列的七对概念简单地复习一遍。
第一对概念就是关於「难行道与易行道」──龙树菩萨判一代教法有难行道与易行道,而以阿弥陀佛的本愿称名做为易行道。所以,舍难取易就是取「本愿称名」。龙树菩萨说: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
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第一对概念:「难行与易行」。
第二,「自力与他力」──昙鸾大师所解释的,贬斥自力而乘托佛的愿力。解释「他力」说什麽呢?
易行道者,
谓但以信佛因缘,
愿生净土,乘佛愿力,
即得往生彼清净土。
那麽,也是乘托阿弥陀佛本愿力。乘托愿力的方法,还是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缘佛愿力故,
十念念佛,即得往生。
这是昙鸾大师。
第三,「信机与信法」──善导大师所说的一对概念。信机:信我是一个没有力量、无有出离之缘的人;信法:信弥陀摄受这样无有出离之缘的众生。所以说:
决定深信:
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
无疑无虑,乘彼愿力,
定得往生。
也仍然是以阿弥陀佛的本誓愿力做为核心内容。这是第三对概念。
第四对概念,「圣道与净土」──道绰大师所分判。分判圣道与净土,是说圣道法门难以修证,而劝我们应当在末法时代选择易行、易证的净土法门。所谓的净土法门,道绰大师是引用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愿(也就是本愿)来说明:
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是故大经云:
下面就是《大经》「取义文」:
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
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那麽,这也是阿弥陀佛的本愿称名。所以,第四对概念也是选择弥陀本愿称名,围绕阿弥陀佛的本愿。
第五对概念,「要门与弘愿」──这个是善导大师在净土门之内做进一步的分判。要门是:
《观经》定散二门:
定即息虑以凝心,
散是废恶修善,
回斯二行,求愿往生。
这是要门。
弘愿呢:
言弘愿者,
如《大经》说: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这段话也是在解释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愿,所以,还是「本愿称名」。「一切善恶凡夫」就是解释第十八愿所说的「十方众生」;「得生」两个字就是解释「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大愿业力」就是「正觉」;「皆乘」,乘托的方法就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所以,这第五对概念,仍然是选择弥陀「本愿称名」。
第六对概念和第七对概念出自同一篇文章,为了突出正定之业,把它分为两个讲题。有「正行与杂行」、「正定业与助业」。那麽,为什麽叫「正定业」呢?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这仍然是第十八愿所讲的念佛。
行住坐卧,
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舍者,
是名正定之业,
顺彼佛愿故。
所以,这样看来,我们前面这七个专题所说的都是一个内容,分为七个层面,或者说七个角度来说明,让我们心中更加明了。
本愿不虚,称名必生
下面我们学习第九讲:本愿不虚,称名必生。
这一讲我们是在学习善导大师的「本愿四十八字释」,学习这条文,这条文出自《往生礼赞》。
从这一讲下来,一共有八讲,最後四个字都是「称名必生」。
我们现在一般讲「念佛必生」,「念佛必生」和「称名必生」的内涵、意义是一样的。不过,这里依照善导大师的习惯表达方法,是用「称名必生」,又说「本愿称名」。这个也有善导大师特别的用心所在,因为一讲到念佛,人们都习惯於说是心里的一种意念、信念,也会习惯於想到说「要达到怎样的清净心、没有妄想」,认为「这样的念佛才必定往生,如果不是这样呢,可能不一定」。那麽,善导大师在当初唐朝的时候,就把《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所说的「乃至十念」的「念」字特别解释为「称名念佛」,解释为「称念」,往往解释说:
称我名号,下至十声。
「十念」解释为「十声」。所谓「声」,就是口中念佛,发出声音。
这种解释有什麽独到之处呢?对我们有什麽启发呢?是让我们不要把自己局限在心中怎样去清净心、没有妄想、没有妄念,不要这样地局限,而是说:只要你有口,发出声音念佛,这样就能往生。所以,不谈功夫深浅,无论心净不净。
这个就是「称名」两个字给我们的启发:只要你口称弥陀名号,必然往生弥陀净土。
善导大师做这样的解释,他有经典上的依据,就是《观无量寿佛经》的下品下生。下品下生是一个五逆罪人,眼看就要堕落地狱了,这个时候:
遇善知识,种种安慰,
为说妙法,教令念佛。
什麽妙法呢?教他念佛。
彼人苦逼,不遑念佛。
这个人被四大分离的苦恼所逼迫,被地狱的恐怖现象所逼迫。善导大师这里讲的「不遑念佛」,这个「念」就是心中的念。善导大师解释说,此人:
死苦来逼,
无由得念佛名。
他被死苦所逼迫,心中忆念佛名念不了。所以,善知识就发现他心中忆念很困难。相对说起来,口中称名很简单(有人说啦,「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个好像是个贬义词,那麽,这句话说明:你要用口,还要用心)。可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名号,只要你有口会念,即使心中不是忆念的那麽清晰,甚至心中失去忆念的能力,你只要口中会称念弥陀名号,通通都能往生!是易行到了极点。
所以,底下善知识就跟他讲:
汝若不能念彼佛者,
「你心中失去了忆念的能力」,因为忆念是需要一定的定力的。我也跟大家说过了,大家烦恼很重的时候,比如因为家庭关系、子女、生活琐事啊……心里很烦闷,那麽,要在心中忆念是做不到的。还有,比如说我们出门搭车,虽然不是很烦闷,但是晕晕呼呼的,坐在车上,我们也想念佛,如果心中默念是念,口中称念也是念,那麽,心中默念不容易相续,打个岔,一下就忘记了,没有了。大家都有经验,有没有?心中默念很容易打失掉。
那如果是口称呢,以口代心,「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总是动动口,不容易打失掉。所以,口念比较容易。
口念与心念相比,即使心中失去了忆念的能力,那更不谈什麽清净心不清净心了,心里一片慌乱,「彼人苦逼,不遑念佛」了,所以,善友说:
汝若不能念彼佛者,
应称无量寿佛。
善导大师解释说:
转教口称弥陀名号。
转过来教他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所以,从心中的忆念转为口中的称名,就体现在《观经》的下品下生当中。
所以,我们大家还担心什麽呢?你功夫再浅,总比他强多了;你心再乱,总比他定多了;你念佛再少,总比他多多了;你罪障再重,总比他轻多了。他都能往生,你怎麽不往生呢?
如是一比较,就知道:佛讲下品下生是非常慈悲恳切的,是以这麽一个极恶、临终、苦逼、十念的众生,失去忆念阿弥陀佛的能力的众生,他单以口称名号(身口意三业嘛,他的意业都不能忆念了),只是靠口称,这样就往生!
你看这样容易不容易?殊胜不殊胜?
(「殊胜。」)
所以,阿弥陀佛是以口称名号作为本愿。所以,我这里就写:「称名必生」。
恶人、八哥、儿童皆可念佛往生
《观经》下下品这个人,他听说「哦,不要心中忆念,只要口中发出声音就可以」……你像《往生传》里记载,鹦鹉啊、八哥啦,好像内蒙古包头也有一个鹦鹉往生的,九八年的事情,还有照片,往生之後还有舍利子。你说它有什麽心呢?它的心有什麽忆念不忆念呢?它不过是只鹦鹉鸟,你念佛,它也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八哥鸟念佛,我在四川也遇到一只,它念的是四川话:「南无阿弥陀佛」,它这麽念,但是,它也一定能往生的。所以,你念我也念,你往生我也往生,依葫芦画瓢,这样就可以。
安徽马鞍山有一个小孩子叫高洪博,两岁的时候从楼上摔下去,两岁的小孩往生净土,在《念佛感应录》第三集里有记载。
这个很简单,念佛法门,男女老少都可以念,能念佛、愿往生,通通都可以往生。
阿弥陀鱼
再跟大家讲一个典故,叫「阿弥陀鱼」的故事,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过?这个故事出自《三宝感应要略录》和《净土圣贤录》。
故事发生在现在的斯里兰卡,古代有一座岛,岛上居民都以捕鸟为生,就有佛菩萨去教化岛上的居民。怎麽教化他们呢?就化现为鱼,让他们来捕。这种鱼都会发出一种声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渔民要捕这种鱼,只要随着它们的声音念「阿弥陀佛」,它们就过来了。念的「阿弥陀佛」越多,捕的鱼就越多,而且味道特别好。所以,他们就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边念佛边捕鱼,谁也不知道是怎麽回事,因为那是座孤岛,没有人去讲解佛法。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渔民中年纪比较大的一个人就先死掉了,结果他就往生到阿弥陀佛的净土去了。他到净土之後,就回来说:「你们再也不要干杀业了,这些鱼都是阿弥陀佛化现的,为了我们不闻佛法的边地众生,来救度我们,化现为鱼。我已往生净土,坐着莲花回来。」
人们还是不相信。
「不相信你就去看,鱼的骨头上面都有莲花纹样。」
结果他们一看,果然,鱼的骨头上都有莲花的纹样。
从此这座岛上的居民就断恶行善、念佛往生。
你看看,他们这是捕鱼,就时常念佛,形成习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们甚至还不知道什麽叫往生,但由於一向念佛──他们也没有因果报应这个概念,也不知道生前死後,都是糊里糊涂过日子。但是,念佛形成了习惯,那麽,有这种特殊的因缘,有阿弥陀佛的救度,随顺这句名号的功能,自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你看殊胜不殊胜?
称名必生
所以,往生很简单!我们不必担心说:「我念佛心不够清净,功夫不够深……」
只要会口称名号,只要愿生净土,通通可以往生,不必怀疑。
所以,《观经》下品下生的众生听到这样的开导,他的内心完全放松了。就:
如是至心,
称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了十句:
具足十念。
这个「十念」就是「十声」。所以,善导大师解释为「十声」,就是根据《观经》下品下生。
所以,作为弥陀示现,为什麽说「一字一句不可加减」呢?说「下至十声」,如果你把「声」改成「念」,再理解成心中的忆念,那就违背了。你只要口称佛名,有声音就可以。
当然,说:「我没有声音呢?我是哑巴呢?」那麽也行,因为我们口中没有声音,心中默念还是有声相,虽然别人听不到,自己还是听得到,对不对?你说:「别人听不到,我自己也听不到,通通都没有。」那就不敢说你在念了。那我们就「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就可以了。
所以,这个是非常简单、非常容易──「本愿不虚,称名必生」。
本愿四十八字释
我先把善导大师的这一段文读诵一遍。它一共有十二句,每句四个字,总共四十八个字。所以,这一段文叫「本愿四十八字释」,就是以四十八个字来解释阿弥陀佛的本愿以及我们众生念佛必生,所以叫「本愿四十八字释」。四个字、四个字一句,就跟《无量寿经》四十八愿的体裁是一样的,第十八愿的愿文也是四个字一句。我来读一遍(前面六句二十四个字是来解释第十八愿的愿文,下面六句二十四个字是解释第十八愿成就,就是第十八愿完成之後,它度化众生的功效):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
称我名号,下至十声,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是六句。下面说: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
当知本誓,重愿不虚。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善导大师的解释很简略、很明朗、不复杂。个个听得懂,人人做得到。这个就是最着名的「四十八字释」。
我想还是把第十八愿的愿文也来读一遍,然後大家来比较,看看善导大师是怎麽解释的。
原译本与汇集本
第十八愿的愿文,我这里所引用的都是康僧铠的译本。
可能有的人读诵的是夏莲居的汇集本,那麽,这样就有差距。以我们来讲,我们依善导大师的思想来修学的话,我们是依据康僧铠的原译本。因为我们的祖师善导大师就是依这部经来解释的。
包括历代的净土宗的祖师,道绰大师、蕅益大师、印光大师,通通都是依据康僧铠的本子,这样我们学习就有传承。
如果依据现在的汇集本,就没有传承了,因为愿文都不一样了。善导大师当初没有汇集本,这个汇集本是在民国时代,夏莲居老居士用心汇集的。应该说,夏莲居老居士很费了心,不过呢,我们不提倡。
有人问我对汇集本有什麽看法。我说汇集本代表夏莲居老居士修学《无量寿经》五种本子的一种心得体会,这是他个人的心得,不能做为佛经。对於这五部经,他认为「哪里比较通畅、哪里比较重要,我把它集合在一起」,用心很好。但是,毕竟不是圆满果地的佛陀,还是有妄心用事,所以,我觉得这是不可取的。
所以,不管是我们修学的传承,还是佛陀经言的权威性,我们都应当依据原译,因为有梵文本的根据。
比如说我们在读诵第十八愿的时候,善导大师是依据康僧铠的本子来解释,这样我们就有依据了。
第十八愿愿文
康僧铠的原译本第十八愿愿文是这样说的(一共有九句话、三十六个字):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这是两句。「如果我要成佛的话,我要救度十方众生。」你看,双方面出来了,「我」和「众生」出来了。那麽,「众生」,有三句话是让众生做的,众生做哪三句呢?信愿行: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这是众生,归你做」。众生如果能够这样做到,剩下两句就是法藏比丘他来做的:
若不生者,
「如果这个信愿行的众生,你不能往生到我的净土──往生这个事由我来做」。
不取正觉。
「如果我不能令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的众生往生到我的净土的话,则我不成佛!」
接下来两句说:
唯除五逆,
诽谤正法。
「不过,造有五逆重罪和诽谤佛法罪的众生不在救度之列。」
这是第十八愿的愿文,九句话、三十六个字。
善导大师释第十八愿
善导大师的解释,我们读起来好像差不多,用了七句话。他把後面的「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两句略掉了,不解释。为什麽略掉呢?就是善导大师认为: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当中,「五逆谤法不救」是方便说,在你没有造作五逆谤法罪之前抑止说:「哎!你不要造这两个重罪,你如果造了,要下地狱,我不救你。」那麽,实际的意思是暂时的抑止,真的造了五逆谤法的人,也要救。所以,大师在《法事赞》里就说:
以佛愿力,
五逆十恶,罪灭得生。
五逆谤法、十恶重罪的众生,罪灭可以往生。
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即使是谤法、阐提之辈,他能回心念佛,通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善导大师对第十八愿的解释,除了在《观经疏》用抑止和摄取这个方便来解释「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之外,其他的地方往往都略掉这两句话、八个字不解释。
以善导大师的思想,就是说:五逆谤法的人也可以得救。所以,他略掉。他说:
「若我成佛」:这就是解释「设我得佛」,是一样的。
「十方众生」:没有解释,还是「十方众生」,很明了,很好懂。那麽,包括一切众生:佛教徒、非佛教徒,男人、女人,出家、在家,中国人、外国人,人道众生、天道众生,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众生……通通包括在内──「十方众生」。
「称我名号,下至十声」:把「乃至十念」解释为「下至十声」,这个已经跟大家说明了,这个「十念」,有人解释得很复杂,清净心十念哪、大悲心十念哪……如何如何复杂的「十念」。善导大师就说:这个「十念」,就是「十声」,十声念佛就叫「十念」;「乃至」解释为「下至」,「下至」就包括「上至」,「下」就是往下,你没有寿命了,来不及了,只念了十句佛,那就念十句佛;如果寿命延长,「上至一形」,相对而说,多到一辈子的念佛,少到临终人十句、一句的念佛,都在「乃至十念」之内。
所以你看,祖师的解释很圆满,「乃至」解释为「下至」,「下至」就包含不仅仅这十声,只要寿命延长,随我们的忙闲,念念念佛,这个意思;「十念」解释为十声称名,所谓「下至十声」。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没有从文字上来解释,只解释为「称我名号」。当然,两种深信之文,也是在解释这里的「至心信乐」。有的人对这里解释得很复杂,说「你要这样信、那样信,信到什麽程度啊……」信到什麽程度呢?就相信「你称我名号,必得往生」就够了。
所以,「信」,就是信「称我名号,必得往生」,善导大师是用行法(因为「称我名号」是个行)来解释我们的信心。
这个好不好理解呢?我想还是打一个比喻,打比喻好理解。善导大师的思想,不让我们落在我们的心这一边,不是我们信得好能往生,而是就我们信的物件、信的内容:我们所念的这句名号让我们往生。
比如说我们现在饿得要死了,没得吃。人家拿出一个地瓜来,香喷喷的给你吃。但是,你怀疑这个地瓜有毒(或者你不认识,或者你怀疑),那麽,这个时候,拿出地瓜的人就说:「你要相信啊!你要相信吃了一定能饱!」是不是这样劝他?
那麽,等他相信了之後,他不吃能不能饱?能不能活命?他信得再好:「哎呀,我听你讲了这麽多,这麽有营养,这麽香!肯定能饱!」他非常相信,但是他不吃,能饱吗?他还是饿,对不对?
只要把地瓜拿出来,他愿意吃,他虽然不讲,但是他自然就能饱,对不对?
我们说:「我信啊,信得不得了!」但是不念佛,能往生吗?不能往生!
念佛就像吃地瓜。只要你念佛,你嘴上不用讲,你自然往生。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你对这个将死的人,你把地瓜放在背後,你说:「你相信,你信了就能饱。」
他有信心吗?「怎麽信怎麽信?」没有看见东西。
好,你不用讲许多,你把地瓜拿出来,他自然就有信心了,「哎-!」给到他手上,他就知道自己不会饿死了。
「称我名号」就是实实在在有这个地瓜可以吃,就这个道理。
所以,善导大师不讲虚的,他不让我们落在自己心里去猜想,而是说:「你只要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决定往生西方净土!」
这是解释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
愿成就文
下面是来说明第十八愿成就。
大家读《无量寿经》,跟大家提醒一下:《无量寿经》有上卷和下卷。上卷详细描述法藏比丘四十八愿;下卷有四十八愿成就。成就是什麽意思呢?就是法藏比丘已经修行成佛了,成佛之後,对於这四十八愿,都有一些经文来解释,第一条愿,第二条愿……成佛之後的相状,这个叫「愿成就文」,有详细的对应关系的。
比如说,第一条愿说:「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那麽,在下卷里面就说明了:极乐净土无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这一段就是来说明第一愿的;第二愿就是说「不更三恶道」;第三愿、第四愿说身皆金色、无有好丑啦……四十八愿的每一条文,在《无量寿经》的下卷当中都能找到对应的一段经文,叫「成就文」。
善导大师解释第十八愿成就
下面是善导大师用同样六句话、二十四个字来解释第十八愿的成就。他说: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
这尊佛,「今」就是当下、现在。我们在念佛,我们在这个时代,但是,阿弥陀佛:
「在世成佛」:他还活着,他是无量寿,他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了佛了。也就是说:他当初的誓愿,有没有完成?法藏比丘发四十八大愿,四十八愿没完成的话,他能成佛吗?能不能?
(「不能。」)
对呀,如果四十八愿没有完成就成佛了,那就讲假话骗我们啦,四十八愿每一条愿都誓愿说:「如果这一条愿不完成,我不成佛!」结果这条愿不完成,你成佛去了,那不是骗人吗?所以,法藏比丘成佛,四十八愿,愿愿成就,每一条愿都修行圆满了,不然他成不了佛。
既然他已经成佛了:
当知本誓,重愿不虚。
我们就知道法藏比丘的四十八愿都已经圆满实现了,没有骗我们,没有虚假。
既然不虚假,根据第十八愿来讲: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其实这个道理很好明白。比如第一愿说:「我成佛的时候,国无三恶道。」如果这条愿不虚假,那麽,极乐世界有三恶道吗?如果这条愿虚假,极乐世界就有三恶道,对不对?佛是没有虚言的,既然佛无虚言、没有虚愿,那麽,根据第一愿,我们就知道: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
第二愿说「不更三恶道」,「到我极乐净土的众生,你们不会再堕落三恶道」。根据这一愿,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会不会说「哎呀,我过去造了恶,然後我到极乐世界滚一趟,後来又堕落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会不会?不可能!这叫第二愿成就。
第三愿,「身皆金色愿」,往生极乐世界的人,身体都是纯金之色。根据这一条愿,极乐世界的众生有没有白色的?有没有银色的?就没有啦,对不对?都是金色之身,这样就是第三愿不虚,极乐世界众生都是金色之身。
根据第四愿,「无有好丑愿」,到极乐世界的众生没有长得漂亮和丑的,都是一样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令如佛」,都是一样清净「虚无之身、无极之体」,那个才好啊!那麽,根据这一愿,极乐世界的众生有没有漂亮和不漂亮的分别呢?「你长得好看,我长得不好看……」,到极乐世界,面貌、形象都一模一样,这就是第四愿的成就。
根据第五愿,说「到我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有天眼通,你能够遍观十方一切世界」,那我们到了极乐世界,会不会有天眼通呢?一定会有!除非这条愿假了,「我跑到极乐世界去一看,哎呀,也只能看五十米」,那就不叫极乐世界了。我们到极乐世界,可以遍观十方法界。所以,每愿不虚,都能给我们利益。
好,那麽,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底下是多少?哎,十八,第十八愿说(第十八愿肯定也不会假啦):「称念我名号的人,不能往生,那我不成佛!」
现在法藏比丘成佛了,我们称念他的名号能不能往生啊?
(「能。」)
肯定能往生嘛!所以,我们之所以能往生,不是我们修得好,是谁修得好?法藏比丘修得好啊!没有错。他修得好,我们就能往生。他有没有妄想杂念?他没有,你担什麽心呢?对不对?他没有染 污──他会不会有染污心?他没有,你担什麽心啊?
像我们坐车,我们坐在车上,司机开车,司机如果打瞌睡,你害怕不害怕?哎啊,那可害怕了,在高速公路上,司机打瞌睡,那全车就完蛋了。如果司机精神很好,不打瞌睡,你打瞌睡,你怕不怕?
(「不怕。」)
对呀,那没有关系啊,「我交给司机了,你不打瞌睡就行」。
「打瞌睡」代表妄想心、杂念、不清净、没有功德……阿弥陀佛就是司机,他不打瞌睡,你操啥心呢?你打瞌睡、你有妄想、你有妄念,跟他有什麽关系呢?你只管念佛,没有关系,明不明白?
(「明白!」)
会不会坐车?
(「会!」)
会坐车就这样,对了。所以,我们坐车,就拜托给司机;我们念佛,就拜托给阿弥陀佛。我们偶尔打个瞌睡、打个盹儿、打个闪失,没关系,「只要你不打闪失就好了。哎,司机,你要认真一点,注意力集中」。我们坐阿弥陀佛的车,我们全部拜托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打瞌睡、没有妄想、不会丢掉我们,他全包。阿弥陀佛信得过信不过?
(「信得过!」)
靠得住靠不住?
(「靠得住!」)
大家愿不愿意靠?
(「愿意!」)
所以啊,善导大师在这里苦口婆心地跟我们讲:
当知本誓,重愿不虚。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说:「你啊,应当知道啊,是这麽一回事情!」
我们现在知道不知道?现在就知道了嘛!如果不来这里听法,还不知道,还以为说「要我如何如何」;我们现在知道了:阿弥陀佛誓愿不虚假,他不欺骗我们。
现在大家闻法了,懂得道理了,回去就不要畏畏缩缩的,「哎呀,我怎麽能往生?」你不要这样,你把胸脯挻起来:
「老王,告诉你啊,我往生有份!」
「为什麽?」
「我知道啦,阿弥陀佛本愿不虚。他说的,众生称念,就必得往生,我是众生,所以我称念,必得往生。」
我们是不是众生?
(「是!」)
我们是众生嘛!对啊,我们是众生,那我们念佛,必得往生。我们就把胸脯挺起来了,我们背後有靠山,我们就有依靠,我们腰杆儿就挻直了。
我发现下面很多莲友头都仰起来了,这次来做一次人,感到是兴高采烈,「哎呀,多生多世我在那里埋没六道,这一次终於站起来了,终於扬眉吐气了!哎呀,真是阿弥陀佛!」就喜悦啦,这个叫「至心信乐」,有「信」你就有「乐」,没有「信」你就没有「乐」。
「哎啊,我怎麽能往生?我肯定不能往生!」心里有苦恼。
我们相信阿弥陀佛誓愿不虚假,称念名号必然往生,心里会不会像乐开了花一样?对不对?那我们心里的莲花就打开了。
所以,有很多老菩萨很会表达他们的心情,说:「师父啊,听讲善导大师的念佛思想,我心里边就亮堂堂的。」
我说:「对了!阿弥陀佛的无量光就照到你心里去了。」
阿弥陀佛的无量光遍照十方世界,结果我们的心呢,一个小小的角落都照不进来,那能叫无量光吗?不是阿弥陀佛照不进来,是我们把它封起来了,「哎?我这样怎麽去往生?我这样怎麽能往生?」把这个门越关越紧。
你打开来,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佛光当下照耀进去,你就心里边亮堂堂。心里亮堂堂好不好?
(「好!」)
还是暗蒙蒙的好啊?哎,心里要亮堂堂;心里亮堂堂,往生西方,我们心里明明白白,正定业在心。
这是善导大师的解释。他没有说:「当知众生,你心清净了,所以你念佛往生。」他没有这样讲。必得往生的根本原理在哪里?善导和尚告诉我们说:「当知本誓,重愿不虚。」因为阿弥陀佛不欺骗我们,不会发虚愿,不会说话不算数。所以我们称念必得往生。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善导大师也没有加限定词,因为阿弥陀佛没有限定,善导和尚当然就没有限定。他没有说:「众生称念,括弧,出家人称念」,没有讲出家人,只要是众生就可以了;也没有说:「众生称念,括弧,清净心地称念」,也没有。不管你什麽心,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愿生净土,必然往生,必得往生。容易不容易?
(「容易!」)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愿成就文
第十八愿的愿文,在《无量寿经》里也有它相应的成就文。刚才我们学了善导大师解释第十八愿的成就。那麽,成就文怎麽说呢?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
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
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後面两句、八个字还是一样,都讲得很简略。
「诸有众生」:就是指「十方众生」,二十五有、没有出离三界的众生,叫「诸有众生」,轮回六趣的众生。
「闻其名号」:听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已经圆满成就了,阿弥陀佛大愿已经圆满成就了,名号有如是不可思议的功德善力,阿弥陀佛本愿力如是不可思议。这个叫「闻其名号」。我们几天来的讲解,和大家听闻,都是在讲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也都是在听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那麽,我们这样听(闻有多种闻:有耳根闻而不入心,这种闻等於没有闻;闻道入心,「哎啊,原来如此」,信心欢喜,所谓如实的闻),内心对阿弥陀佛的他力救度就有喜悦,就信顺不已。
「乃至一念」:「乃至一念」是解释前面的「乃至十念」。
「信心欢喜」:是解释「至心信乐」,道理是一样。「乃至一念」、「乃至十念」,「一念」、「十念」指临终之人,只能念一声、十声;「乃至」指平时的人,我们大家在座的都是「乃至」,就是「我现在遇到这个法门就念佛,一直到临终」。
我们念佛的目的不是为了世间的福报,也不是为了到阴间做鬼有钱用──有的人念佛在那里存钱,死了到阴间做鬼好有钱花,这样也能有钱,因为万法唯识──但是他错了!「念了多少佛啊,阴间存了很多钱了」,他还没有死,就准备到阴间做鬼了。所以,他的愿望是到阴间做鬼,这样不好。
我们是: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念佛都是要求生净土的。
「即得往生」:你只要听闻阿弥陀佛名号、称念弥陀名号,你就立即获得往生不退转的身份。所以,往生不是等待临死才决定的,是我们现在念佛、现在就定下来了。虽然还没有往生,但是已经定下来了可以往生,这叫「即得往生」。这个叫「正定之业」。
大家有没有往生?没有吧!我们还没有,但是我们决定可以往生。
就好像我们坐船过海一样,我们一旦坐上这条船,虽然还没有过海、还在过海的途中,但是决定可以过海。
我们念佛也一样,乘上弥陀大愿船,虽然还在这里是一个凡夫,但是决定可以到极乐世界去。
我们已经被阿弥陀佛录取了,不过还有最後一道手续没办,什麽手续呢?火葬场,那道手续没做。那道手续一完成,就兑现了。这是最後一道手续。
但是,录取通知书先发了。就好像我们考大学,录取通知书已经发给你了,但是,你还有一道手续没有办:没有去报到。你七月二十八号接到了录取通知书,九月一号去报到。但是,七月二十八号就定下来:肯定是这个大学的大学生了,对不对?
会不会有一个大学生,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心里还胆战心惊的,「我来试看看,九月一号,我有没有录取?」你看看,这个人就有问题了,对不对?
我们这「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就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十方众生所下的录取通知书,我们拿到了。你不要说:「哎呀,」到临死的时候,「阿弥陀佛,你看看,我有没有录取?」早就录取你啦!不必担心!
那麽,九月一号到学校报到,正所谓「来来来,我迎接你」。现在考上大学,在火车站,每个学校都有横幅,有人在那里迎接。他为什麽来迎接你呢?因为你事先就有了录取通知书。没有通知书,他会不会迎接你?他不会。那麽,一看到你了,「好好好!来,来报到,到宿舍,交费……」学校里安排住下来,上哪一系,很自然。
我们也一样。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自然来迎接我们,因为我们有这句六字名号。
大学录取通知书不是到九月一号那天突然跑火车站随便拉人,看看这个小夥儿长得漂亮,「哎,来来来,录取了。」不是这麽回事,对不对?
阿弥陀佛也不是等到我们十方众生临终的时候跑来随便拉你,「哎!来来」,他是:你念佛,早就录取你了,自然而然地回归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我们现在念佛,等於说已经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不过还没有去报到。
大家想不想去报到?
(「想!」)
如果我们到临终的时候还在担心,说明我们现在不认识这个大学录取通知书。
现在啊,假大学很多。现在我知道,发录取通知书的,还有假的,也难怪人们怀疑。
「录取了!」
「这是真的还是假的?到底能不能被录取?」心里面就怀疑了,然後担心吊胆;哎,发现果然是真的,才放下心来。
极乐世界会不会假?
(「不会。」)
世间人哪,还是容易怀疑。
不会有假的极乐世界,也不可能有假的六字名号。所以,我们不必怀疑。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决定往生。
我们只要专念这句名号,不必再念其他佛菩萨,因为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说了算,是不是?不用靠其他的。
法然上人有两句话,我觉得非常好。「念佛往生」四个字,它是有一个众生跟佛的分工。念佛是方法,往生是结果,是不是?我们愿意去往生,我们用往生的方法。「念佛」这两个字归我们众生这边来做;「往生」这两个字不要我们操心,阿弥陀佛操心。所以法然上人讲:
念佛者,我所做也;
我们这一边来做的。
往生者,佛所做也。
往生乃是佛力所赐。
我们什麽时候往生、怎麽往生,这个是阿弥陀佛大愿业力所赐,赐给我们的。
我们很多人念佛,边念佛边在那里想:「哎呀,我怎麽能往生?我什麽时候去往生?」
如是种种筹量计度,
是自力也。
应该怎麽办呢?
唯须念佛,
待来迎也。
一边念佛一边担心不能往生,这个是不了解的。我们只要念佛,等着佛来接就好了。
就好像我们坐船过海:坐船者,乘客之所做也;过海者,船长之所做也,对不对?你只须乘船,等待到达彼岸就好了。你一边乘船一边想:我到底能不能到彼岸?这个是自力,这个不是船长的力量。你不要担心这些。
所以,我们只管念佛,听到没有?
(「听到了!」)
只管念佛,不管往生。
往生让给阿弥陀佛管,他早就管了嘛!他在发第十八愿的时候就说:「你不往生,我负责嘛!你不往生我来管!若不生者,我不取正觉啊!」所以,往生是阿弥陀佛的事,不是我们自己揽来的事情,是阿弥陀佛的事情。
但是,他有个一个要求:「我虽然要为你成就往生,你要接受啊!你要愿意啊!」那麽,怎麽接受、怎麽愿意?就是「你念我名号,都在这句六字名号里边。给你了,你接受、你愿意,你就往生我的极乐世界。」
这样跟阿弥陀佛分工好不好?
(「好!」)
哎呀!这一仗打得真漂亮。这个烦恼贼啊、烦恼军阵哪,被我们六字名号打得是落花流水、片甲不留。我们现在终於扬眉吐气了!我们生生世世都被它打败了。这一生,我们跟阿弥陀佛合作,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对不对?
(「对。」)
念佛我们来念,往生佛来管。
所以,有很多莲友在不了解道理之前,往往就会瞎操心,把念佛放到旁边,想:我怎麽往生,我怎麽往生?这样就是为佛操心,该自己做的事儿没有做。
我们就把我们这一摊儿做好:信顺、念佛──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从今天开始,大家回去唱着歌儿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师父啊,我这儿佛念得可溜啦!心里可敞亮了!好像江水啊,一泻千里。」心里非常的敞亮、非常的开阔。
所以,天亲菩萨说了,说极乐世界:
究竟如虚空,
广大无边际。
我们怎麽体会呢?如果我们了解善导大师的念佛思想,我们的心也这样的:
「究竟如虚空」:「所有的烦恼你就来吧,我可不怕你!」对不对?「你能把我怎麽样?我的心广大,你来也无所谓」。不是我们找烦恼。它就不能把我们怎麽样。
烦恼也是纸老虎,你认识到它、有了六字名号,它就不能把你怎麽样;如果你不认识它、被它欺骗了,你没有阿弥陀佛做靠山,纸老虎也能吃人。所以,我们生生世世都被它打败了。今生今世我们就看穿它了:「你不能怎麽样。」这个时候,它就规矩了,它就老实了。
好,谢谢各位。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