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隆宽之法语)
下面这些各篇都是上人教敕弟子、弟子记载下来的,往往都有很鲜明的针对性,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古今亦同。我们看到当时,上人如何劝励弟子,也能把我们的心敞开,给我们一个启发。
上人曰:
法然念佛之外,
每日诵三卷《阿弥陀经》,
一卷汉音,一卷吴音,一卷日文。
然而,此经宗旨,在於一向念佛,
故今一卷不诵,唯一向念佛也。
法然上人说他自己,说:我法然念佛之外,我以前每天要诵三卷《阿弥陀经》,一卷是汉音(汉音大概是什麽音呢?我也不知道,大概是唐代的音了;吴音就是指江浙这一带,「吴越」这一带的音。因为当时的日本,跟中国的联络,往往首先来到中国江苏这一带,这一带叫吴。所以,这个音就传过去,「汉音」或许是唐代那个音,应该不是汉朝的了,因为佛教传入日本,是唐朝传过去的;一卷日文,就是用日本话来念的《阿弥陀经》。念三遍)。
然而,这一部《阿弥陀经》的宗旨是什麽呢?「在於一向念佛」。所以,上人就说:「我从今天开始,一卷不诵了。」干什麽呢?就「一向念佛也」,这个就是落实这一部《阿弥陀经》。
我们读到这里,不会诵《阿弥陀经》的人,内心就有安慰了,就欢喜了,「哎呀!阿弥陀佛不过就是教我一向念佛嘛!上人也一向念佛,那我也一向念佛,刚好。」如果说「念佛之外,还有所不足,还要念《阿弥陀经》」,不识字的人就要悲伤落泪了。
诵《阿弥陀经》,是五种正行当中的一种。诵经的目的是了解经义而来一向念佛。当然,作为道场的庄严,或者作为引导众生的方便,作为了解念佛的道理,或者为别人讲说念佛的法门,为此,我们都要诵《阿弥陀经》、了解《阿弥陀经》。但是,未必把他作为日课。我们通过读诵的正行,是要进入一向专修的正定之业。如果进入一向专修正定之业,你每念一句佛,这里边都有《阿弥陀经》了。一天何止诵一遍?一天念六万声,就诵了六万遍,因为落实下来了嘛!
大家如果在社会上工作,机关做领导的,往往会接到上级的红头文件。红头文件下来了,首先要贯彻学习,哎呀!老学习,学习来学习去,三个代表也好,什麽也好,结果,就是不去落实,这样是不对的。世俗间有两句话,叫做「消化在血液当中,落实在行动之上」,那我们学佛也要这样子,要把《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消化在血液当中。怎麽消化在血液当中?就知道「一向念佛」;落实在行动之上,怎麽落实?就从早到晚、从晚到早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的话,诸佛欢喜,弥陀愉悦。释迦牟尼佛说:「哎呀!我讲的经你听懂了。你这样是善诵经者。」所以,有不诵而诵《阿弥陀经》的,有诵而不诵的,他每天念了很多遍,就是不知道念佛,这就不了解经意。
上人曰:
大唐善导和尚之立净土宗者,
以三经一论为正依,
以昙鸾、道绰为祖师。
本为凡夫,兼为圣人。
行业唯称名,所期在来迎。
全凭弥陀愿力,不轻自身愚恶。
不对他宗判胜劣,不比余教论浅深。
「大唐善导和尚之立净土宗者」:我们净土宗是善导和尚所建立,以三经一论为正依经典,这在善导和尚的着作当中怎麽表现出来呢?其实有很多地方表现出来,最鲜明的地方就是在《观经疏》的「深心释」当中,在解释「深心」的地方,举出三经作为我们的正依经典,讲「五种正行」的时候说:「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就点出这三部经的名字。这一段可以看作是善导大师选出这三部经作为我们的正依经典──正行所专依的经典,叫「正依经典」。
「以昙鸾、道绰为祖师」:这是我们的传承。
「本为凡夫,兼为圣人」:这是我们这个法门的摄受根机。
「行业唯称名,所期在来迎」:这都很简单,这话语很简单、很乾脆。修行没有别的,行业只是称念弥陀名号;所期盼的,不是开悟,也不是来生做什麽,「所期在来迎」,只要称名,等待佛来迎接就好了,这一辈子就这一件事,没有别的事。所以,「唯须称名,待来迎也」,没有别的事情,其他都是没必要的。所以叫「行业唯称名,所期在来迎」。
「全凭弥陀愿力,不轻自身愚恶」:我们称念弥陀名号,是完全仰凭阿弥陀佛的愿力,不轻视自己,「我是个愚痴者,卑贱者,是个造恶者,像我这样的人,怎麽能往生?」不产生卑下心,不产生自轻,「自局其分」的心,而是觉得:完全仰凭弥陀的誓愿,如此愚恶造罪之辈,决定往生!唯一向口称弥陀名号,心心念念期盼必然来迎的阿弥陀佛。
「不对他宗判胜劣,不比余教论浅深」:我们只讲自己修行,不跟他宗判别胜劣。为什麽呢?因为各宗各教的判法,比如说天台、华严,他们通过判教,就要说明本宗的教法是最殊胜的。「我是圆教,你是偏圆、不圆,小、始、终、顿、圆。你是小教,小乘,始教、终教、顿教,我是圆教」;天台也有藏、通、别、圆。天台是纯圆独妙,这样就判出深浅。净土宗不判这些,也不比较胜劣,「哪一个是殊胜,哪一个是不殊胜?」都殊胜!都殊胜,但是能解决你的问题,这个才真正殊胜。
打个比喻说:就像我们建房子一样,建房子有不同的方案,比较这些方案,「这麽设计,那麽设计,哪个好,哪个差,怎麽建……」但是,对於一个穷人,他拿了这个方案,一点都没有意思。为什麽?他没有钱,拿了再好的方案,他比较浅深有什麽意思呢?比较胜劣有什麽意思呢?他心里只有一个愿望:哎呀!最好谁建好一幢房子,送给我,那最好!
刚好!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就是如此,建好了极乐净土的宝宫殿送给我们。不是我们自己在那里设计方案,「哪个好,哪个坏,如何,几层楼……」等等。
既然如此的话,我们作为一个贫穷者,获得阿弥陀佛所厚赠的这麽一座极乐的宝宫殿,我们就心满意足了,就千足万足了。所以,人家说好也好、赖也好,我们都不跟他比胜劣和浅深。也是因为我们把自己当作一个愚痴者──我们本来就是愚者。所以,法然上人讲:「我门徒不可喜好义理。」我们既然是愚痴卑贱之辈,不可议论其他法门的高低深浅,免得起斗诤。
刚才这一段对我们也很有启发意义。人家来讲:「你学的这个法门很差,你这个人只会念一句佛,你这个很浅。」那我们就唯唯喏喏地,「好好好!」退到旁边,让他说去,不跟他比,「我只要能往生就好了,深的给你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