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照顾自己
目录
一、苦恼的世界需要阳光
二、心要有交流
(一)和阿弥陀佛交流
(二)通过读书交流
(三)通过做事交流
三、自己照顾自己
四、如何照顾自己
(一)自我照顾
(二)互相照顾
(三)团体照顾
(四)阿弥陀佛照顾
一、苦恼的世界需要阳光
今晚和大家座谈一下,不是法义上严肃的题目,但是和我们的生活、心性直接相关。
人其实很脆弱,我们这个团体也很年轻,很多出家师父也好,在家居士也好,在心理上确实还很不成熟,很不独立,有一点点事情就在那里纠结,很不快乐。我们有这麽好的法门,都快乐不起来,心里老是苦闷,所以我最近总是讲,要好好念佛,好好吃饭,好好做事,好好照顾自己。
如果有开朗的心境,完全可以为法门做一些事情。虽然说这个世界是苦的,人生的本质是苦的,但还是希望大家每天都能快乐、开朗、阳光。我们了解了弥陀的慈爱,领纳了弥陀的爱心,也应该把它贯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把它表现在我们身上,展现出来,给这个苦恼的世界、给苦恼的众生带来一丝安慰和暖意——这是我们应当做的。
这个世界本来很苦,我们念佛人心中再没有一份暖意,没有一份柔软,那就苦上加苦了。佛陀说,念佛人是「人中芬陀利华」,这怎样在我们身上展现出来呢?
二、心要有交流
人总是需要交流。「流水不腐」,流动的水才不会腐败;如果水不流动,就要腐败了。人的心就像水一样,不流动,封闭,就会生病。
心要交流,有几个方面。
(一)和阿弥陀佛交流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心要和阿弥陀佛有交流。我们学这个法门,日常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有的人每天念很多佛号,但是他与阿弥陀佛之间没有交流,总是隔了一层,没有那麽亲切,念得很紧张,没有愉悦感,心也不放松——这就是还没学会和阿弥陀佛交流。
交流是什麽?交流就是相互融入。就像一滴水,投到大海里面,就跟大海成为一体了。如果你把那滴水用罐子封起来,甩到大海里,它不还是单独的一滴水吗?它就和大海没有交流。所以交流要放下自我。当然,我这样讲,也都是语言上的,怎样成为自己的东西,需要我们每个人自己去努力尝试,深入体会,这是最根本的。如果我们内心和阿弥陀佛有交流,即使一个人住在山顶上,也不会觉得孤单、寂寞。
善导大师的「机法两种深信」,在这个地方就能体现出来——一个罪恶生死凡夫,要投入弥陀的救度愿海。我们心中充满罪业,我们的人格是分裂的,我们每个人都伤痕累累。用什麽灵丹妙药能够让伤口癒合?只有阿弥陀佛的慈爱。我们念着佛,就是让弥陀的慈爱癒合我们的伤口,让我们的生命和阿弥陀佛的生命成为一体,而且确确实实能够感受到我们的生命在复苏,更加圆满。虽然在念佛,如果没有那种完整的生命感受,那就要在「机法深信」方面进一步加深。
这个法门很简单,但是也很细微。我们的心,到底有没有被弥陀的法水滋润?乾枯的树,得到雨水就会滋润。我们这颗僵腐、无常幻灭、痛苦扭曲的心,得到弥陀的慈爱,就会焕发出弥陀的生命。这一点,是这个法门对我们的恩惠和照顾。我们要在生活中,在念佛中享受这份弥陀的慈爱,尽量把它传播给有缘的人,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佛教讲弘法利生,现在我们有资格讲吗?如果我们在座的自己都不能把自己照顾好,我们谈弘法利生,就是一句空话,一切都没有根。自己都照顾不好自己,一点小事都放不下,一点不同意见都接受不了,一点冤枉都受不了,确实还是太稚嫩了一点。
我经常讲,要有「老油条」的精神。老油条是不怕油炸的。如果太嫩,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甚至五十岁还是这样,说明我们的心智不健全,心理不够健康。一个人总是要别人关爱,总是要别人体谅,总是要别人讲好话,总是要有人来给他做思想工作——当然,我们这个团体应该有这样的机制,但是从个人角度来讲,这是有所不足的。总是要别人体谅的人,就像没有骨头的人,不会健康成长。没有骨头,只能躺着,站不起来,一站就倒了。
所以,要锻炼自己,坚强起来。有了坚强的意志、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人品,我们才有资格谈弘法利生。我们不可能生下来就是这样,总是要有些阅历。阅历,就是所经历的苦恼、痛苦、种种不顺。不要逃避这些,逃避永远不能成熟。遇到逆境就要迎面而上,所谓「环境何曾困志士,艰难到底助英雄」,如果你是个有志之士,环境怎麽能把你困住?而艰难困苦最终能够助成我们。所以,我希望大家每个人都要好好照顾自己。
和弥陀的交流,要加强法义学习。不要看这个法门很简单,「念佛一定往生,我知道了」。你知道了,怎麽落实,怎麽体现?这里就有很多内容需要深入。如果心跟阿弥陀佛对接了,你放到哪里都是一块金子,都放光!你可以照顾自己,也可以行有余力地照顾他人,这才是「人中芬陀利华」,这就非常好了。多一个「人中芬陀利华」,这个团体就多一份稳定的力量,这个世界就多一份温暖的爱心。
(二)通过读书交流
其次,读书也是一种心的交流。读古圣先贤的书,学习善知识的相关解释,就是和古人交流,和佛菩萨交流,和圣贤交流,这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不读书,在法义上不深入,你就少了一个交流的管道。我们要学会读书,与圣贤交流。
(三)通过做事交流
再次,做事也是一种交流。世间的人忙於事业,献身艺术,其实也是一种交流。在献身事业的过程中,他的心在活动,就不会死掉;不然的话,茫茫然无所事事,难以生存。甚至有的夫妻结了婚,吵嘴、离婚,离了婚又要找一个人来结婚、吵嘴,他其实是要找个人交流,不然一个人没法过:这就是凡夫的不足。
在常住的道场,要领一份事情做。如果一个人不爱读书,法义不深入,跟阿弥陀佛不能相契、交流,又不做事,性格再比较封闭,这样的人几乎是死路一条。
做事,是成全我们,不要怕做事。在团体里做事,就可以跟别人交流,甚至吵嘴都没有关系,大家的心都有碰撞。简单的事情,会让我们的心寂静,比如剥花生米、摘菜,非常简单的事,重复的机械劳动,会让我们的心寂静、安宁。像妇女打毛衣、纳鞋底、绣花、织布,农民种地,补鞋匠补鞋,这些简单、重复的劳动,这些让我们专注的事情,其实都有定慧的功夫在里面。如果善於用心的话,对我们都是有帮助的。
身体要锻炼,心也要锻炼。当然,如果你的心本来就很独立,也很成熟,放到哪里都可以,一句佛号随身相伴,完全没有问题。一般来讲,领一份事情做,对初机的人还是很有帮助的,所以简单的活儿尽量去做。
这是说心要有交流。
三、自己照顾自己
出家人是很不容易的。在家有在家的不容易,出家也有出家的不容易。出家,不是说把头一剃,衣服一穿,就解决了,就毕业了:没那麽简单,这才开始。出家这条路走起来,是不太容易的。不容易在哪里呢?生而为人,都是可怜悯者,有时甚至六神无主。在家人要靠家庭和社会维系,夫妻、子女、家庭、社会关系,就好像灌木丛一样,你支撑我,我支撑你,大家互相依靠过日子,所以他们一定要有家庭、社会的支持。出家人就不一样,家庭关系都断了,虽然说有一个团体,但基本上也都是自己管自己,所以出家人的难处,就在於必须自己面对自己,没有逃避的空间,必须要鼓足勇气。这也是出家人受人尊重、受人敬仰、有大丈夫气概的地方。为什麽说出家人是大丈夫,帝王将相所不能及?就是因为他要自己面对自己。打个比喻,如果家庭像个灌木丛,出家人就像一棵顶天立地的松树一样,必须自己一个人独立地站着,这是不容易的。所以,一个人如果出家多年,还能逍遥自在地过日子,已经相当不错了,不谈他有多大的修行。这个过程,是每个出家人独自经历的;善知识也好,团体也好,师父也好,只能在旁边看护。每个人这方面都要经过一番历练,都要自己走过一段辛苦的心路历程。有一句话说「我可以帮你做饭,但是我不能帮你吃饭」,自己的路要自己走。既然选择了出家的道路,总是要鼓足勇气。
在佛门当中,如果是圣道门的修行,更要有孤峰顶上独立的气概和精神;相对来讲,净土门被称为「易行道」,是因为我们有弥陀可以依靠,我们不孤寂。我们有阿弥陀佛,有观音、势至等诸大菩萨,我们就有根。如果我们和阿弥陀佛没有建立联系,出家修行是很苦闷的,因为要单独面对自己,可是又没有力量。所以,我们要多多熏习法义,多多历练,在这方面要有思想准备。
四、如何照顾自己
我希望,大家要好好照顾自己。照顾自己,有四个层次。
(一)自我照顾
首先要自我照顾。如果自己都不照顾自己,还有谁来照顾你呢?我出家、念佛这些年来,有的时候确实觉得有一个人在照顾我,也可以说是佛性的自己在照顾凡夫的自己。凡夫,有很多缺点,贪瞋痴慢疑都有,那麽谁来原谅他?就是阿弥陀佛,还有我们的佛性。贪瞋痴的「我」似乎是另外一个人,他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是一个可怜的小凡夫,为什麽不原谅他呢?如果固执地认为「这个贪瞋痴的人就是我」,那就没有退路了。他其实是另外一个存在,是一个因缘的存在而已。所以对他好一点,也就是对众生好一点,也可以说是对我自己好一点。用这种分离法——佛性的「我」抽身一闪,不好的是凡夫的「他」,他是个很可怜的小凡夫,我对他好一点,不是应该的吗?
要好好照顾自己,心中就要有活眼。心中有活眼,脚下才有活路;心中没有活眼,脚下只能是死路。
什麽是活眼呢?活眼其实就是空,心要空灵。就像这里有一个孔,这就是空。我们脸上如果没有七窍,不就死了吗?一定要有空,有空才有活路。空的地方就很好,有空,你才能转弯啊!比方这个房间,你要搬一张桌子进来,没有空间能搬进来吗?如果门不够大、空间小,还转不过弯。一定要有空。为什麽会有踩踏事件?因为拥挤,没有空啊。没有空就不行,有空间才能转弯,才能转身。
任何地方都要有空,心尤其要有空;如果没有空间,那就是死心眼。把花生米打开,两瓣花生仁,中间有一个胚芽,花生仁一定不是合紧的,一定是空的、虚的,里面的芽才能长出来;如果夹得很死,胚芽就不能生长。所以,一定要有空,生命要有空间,心灵要有空间。这个空间,是无底洞,什麽事放进去都化得掉,就不存在事情了。什麽事都放在心里不能化解,那就太苦恼了!
空是什麽呢?有修养的人,空是他的转身处;开悟的人,空就是佛性;我们念佛的人,所谓空,所谓活眼,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在我们心中活起来,什麽烦恼投进去消不了啊?天底下有什麽大事呢?天塌了,有阿弥陀佛帮我们顶着;地球爆炸了,可以去往生成佛啊!还能有多大的事情?
如果人家给一个脸色你心里就过不去,那就是没有空。难道这句佛号不能消化别人的脸色吗?但是你根本就不把这句佛号当作本命元辰。所谓「以念佛为自己本命元辰」,这句话是印光大师讲的,本命元辰就是我们生命的根本。有这句佛号,就没有消化不了的事。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凡夫,一定要仰靠这句名号,这才是活眼。如果死心眼,念着佛,但是不把烦恼往这里面投,自己端着,自己「享受」——那不是享受,而是难受,心里过不去,晚上睡不着,「我要逃跑,换地方」。有南无阿弥陀佛,你往里面躲就好了,不用换地方。
当然,有时候环境的改变也会帮助我们,挪出一定的空间,所谓「树挪死,人挪活」。因为堵在一个地方,眼睛盯着看,就只能看到这些;换一个角度,退後一步,可以看得更全面。如果固定一个环境,我们的心本来是愚痴的凡夫心,都很疲劳了,都是条件反射了;换一个地方,会有一个转弯的余地。
这是第一点,希望大家好好照顾自己,心宽宽坦坦的,不要自苦自恼。
我在这里教大家,其实有时我也是自身难保。不过碰撞了这麽多年,略微有一点「耍无赖」的精神:被打倒了,就赖在地上不起来,躲过後面的一招。如果起来,又要被打倒了,何必硬撑呢?要服输。
人生如同抛物线,扔到天上会落下来。在我这个年龄之前,应该学习上进;到了我这个年龄,就要学会往下走了。这个时候如果还不老实,不往下走,还要往上顶,那就不是抛物线了。往下走很舒服,要往後退,退才是学问,才是人生的智慧。
进谁都会,退才要学呢。进不用学,谁都知道进:公司要越开越大,官位要越做越高,名声要越来越响,什麽都求多、求大、求好、求高,不知道退。等你学会退的时候,就会感到确实别有一片天地!退的时候,你会觉得很自在。退有很多收获,有很多空间,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
要学会退。跟别人发生纷争,会退的是高手,不会退的是傻瓜。为什麽会发生交通事故?大家都想进。怎样解决堵车问题?个个都往前进吗?交警来了,首先让大家退。退,才能缓解拥堵。几百辆车堵在一起,谁先退,谁就是智者,谁就积了福报。因为第一个退下来的,使全盘皆活,这个活的功德就是他的。不要不舍得退,要学会退。《宗风·俗谛》的「肯吃亏不计较」,我们讲了不知多少遍了。明知吃亏是福,偏偏不愿吃亏;晓得计较是苦,恰恰就好计较。所以我们虽然修行,但是很惭愧的,这麽简单易懂的两句话,就是做不到。比如某件事不是你做的,有人硬说是你做的,你能接受下来,这是天大的福报啊!因为你在替别人受过。有这样的机会帮别人分怨共过、担待罪业,多好的事情!耶稣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担待了众人的罪,被钉上十字架。他有罪吗?没有。他救赎了众生,所以他被称为伟大的人。阿弥陀佛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以名号来救度我们,他成就了无量的功德,并以无量功德承担我们的罪业。我们下了地狱,他说:「念我的名号,我就到地狱去救你。」这不就是担我们的罪业吗?他来为我们做替罪羊啊!如果我们能甘心做替罪羊,那我们所做的不就跟弥陀做的一样吗?何况我们其实也没担什麽罪,因为我们在阿弥陀佛那里预支了,都得到好处了。如果没有被阿弥陀佛救度,我们能担得了吗?「阿弥陀佛已经救度我了,阿弥陀佛这样来担我的罪,我们也可以担一点别人的罪」。
心要宽敞,心一宽敞,就没有什麽事情了,「道场以无事为兴隆」。在道场里,哪有什麽了不起的事?都是由於我们的心很执着,很坚固,很僵硬,没有空间转弯,心量不够,才要去辩解,所以才照顾不好自己。
所以,想自我照顾,就要练好内功,要看淡一些,没有什麽了不起的事。如果真正感受到弥陀救度我们的恩德,天底下有什麽事情过不去?只有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一切靠准阿弥陀佛,靠得踏踏实实。我们个人没有能力,就死死地靠准阿弥陀佛,这是信心和力量的来源。
(二)互相照顾
我们在一个团体中共住,是难得的缘分。俗话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同坐一条船的缘分还要共修百年。我们同在一个道场,同吃一锅饭,同念一尊佛,同上一堂殿,哪怕你瞪我一眼,也是有缘分啊。「谢谢!我俩有缘分,你瞪我一眼,很好。」如果你这麽幽默,保证他也瞪不下去了。缘分是很宝贵的。
在这个世间,每个人都是烦恼业力的凡夫,大家都不容易,所以要彼此体谅、宽容、照顾,甚至彼此包庇。当然不是说大家可以随便做坏事,而是说师兄弟之间要有一些互相关照,有些事情不一定要汇报到师父那里。小事彼此关照一下,下次不犯就好了。
真正体会到自己是个罪业凡夫,有很多不足,就能体谅对方。我们又不是圣人,所谓同病相怜,要彼此相扶。就好比我们都是残兵败将,从战场下来,你拄左拐,我拄右拐,走路你搀着我、我搀着你,共同向净土而去。
所以,我们不要互相欺负、互相损害,而要互相照顾。抱怨、牢骚都没有意义。人生无常,瞬间即逝,自己好好过;行有余力,照顾周围的人。
(三)团体照顾
我们这个团体,最好形成一种氛围和制度,让团体里的每个人能够住得安乐、感到轻松,避免因为团体的要求而过分压抑个人空间。团体是由每个成员组成的,要让每个成员有一定的宽适度。所谓宽适度,就是大家感到挺适合。这样,这个团体才是健全的。
我们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为什麽这麽讲呢?由於团体管理、声誉等原因,团体往往会表现出一种强势。比如说,假如我这样要求:「弘愿寺是念佛道场,要做出念佛表率,每天要有五堂课。五堂课还多吗?才五个小时,在单位上班还要八个小时呢!」那你就没办法了,为了集体的利益,即使累也要扛着,扛到生病。这就是为了道场声誉,对大家作过分的要求。
我们这个团体比较年轻,不成熟,有缺陷,这是自然的;所以不要求大家争什麽面子,只要大家过得好,我就觉得挺好。弘愿寺到现在还没有打佛七,按说这也是讲不过去的——专修念佛的道场,讲一向专念,连一堂佛七都没有打过,别人会认为我们是假修行。我们现在还不具备这个条件,吃的、住的,来的人都没法安排。我是不想让我们的出家众在这里过於劳累。我们这个团体,信众比较多。居士来三五天也就走了,他们是客人,而师父们天天在这里住,那是不容易的。所以信众未必理解出家师父的难处,「弘愿寺什麽都好,但是好像松了一点。出家师父人品都不错,但是好像威仪不太好」。我们听到这样的声音,要自我反省,我们有进步的空间,但也不必如临大敌。执事和班首师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把脉,来调整。「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出家人在道场是本;居士来了又走,是末。这个本,怎样固住它?出家众在这里怎样安住,怎麽安心念佛,这些既不能太紧,又不能太松——太紧则容易绷断,容易出问题;太松则放逸。所以,每位住众也要自觉,我们是一个团体,要互相成全。具体怎麽落实,还需要我们多多思维,多多摸索。
团体的照顾,还有一个意义,就是我们这个团体要允许个人暴露他的缺点和不足。因为我们都是凡夫,本来在佛教的修行当中,有善恶的观念,有修行的观念,在这个大前提下,个人暴露出某种缺点,并不是大不了的事情。我们内心深处的恶毒,远远比暴露在表面上的要多得多。我们这个法门,本来就是救度凡夫的法门。如果你觉得不可容忍,那是你少见多怪。这样不是很正常吗?你有一天也会这样;即使表面没这样,心里也会这样;你今生没这样,前生也可能是这样,我们内心深藏着很多业习种子。当然,缺点终归是缺点,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处理方法,有一定的宽松度,效果会更好。
(四)阿弥陀佛照顾
归根结底,要阿弥陀佛照顾我们。弥陀的光照着我们,他的心顾着我们,所谓「念佛众生摄取不舍」「阿弥陀佛常住其顶」「常来其人之所」。我们虽然没看到,有时似乎也感觉不到,但这是实际存在的。弥陀的照顾,是安心、安慰,是希望,虽然无形,但就像母亲的爱,环绕在幼儿周围,不管幼儿有没有感受,母爱是存在的。弥陀的爱环绕在我们周围,是实际存在的。幼儿在母爱的眷顾当中会很安全,既使是母亲的一件衣服在旁边,他也感到很安心,这是很自然的。所以,我们在弥陀的爱中,会有安心、安全、安慰,这就是弥陀照顾我们的证明。
我们要跟阿弥陀佛多交流。怎麽交流?就是要去听阿弥陀佛的话。怎麽听?「我有一天听到阿弥陀佛对我说『某某人啊……』」,不是那麽听,那麽听恐怕要出问题、出故障了。要用我们的心去听,要深入这个法门,彻底放下自己,归投弥陀的怀抱,所谓「通身放下,彻底靠倒」,彻彻底底归命阿弥陀佛,彻彻底底把自己交出去,不要粘在自己手上。我们能彻底交出去,弥陀就会彻底为我们负责,我们就会感到心宽路广,前途无量。知道自己是最彻底的罪业凡夫,在痛苦、无助的时候,一定会感受到弥陀的力量就在旁边,弥陀的爱心照顾就在旁边。我们唯有活在弥陀的眷顾当中,才有安全感;我们蒙受弥陀的慈爱,才有可能把它传布给周围有缘的人;我们只有感受到弥陀的爱心,才可能学会照顾自己。所以,拜托大家不要自苦自恼,要好好照顾自己。
净宗法师2013年4月8日讲於弘愿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