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谈开示

  1. 「二河白道喻」给念佛人的启发
  2. 《示病友》讲记(二)
  3. 《示病友》讲记(一)
  4. 爱的建设
  5.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
  6. 学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随」「三不」
  8. 如何面对法义之争
  9. 认识「观世音菩萨」
  10. 净土法义的修学次第与弘法原则
  11. 净土思想的善导者
  12. 《观经》教眼
  13. 纯粹的净土宗(三)
  14. 纯粹的净土宗(二)
  15. 纯粹的净土宗(一)
  16. 学僧工作 爱心为本
  17. 好好照顾自己
  18. 惜福与环保
  19. 念佛与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与念佛
  22. 不问罪福 称名必生
  23. 关於道场的软硬体建设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风学习(三)
  26. 宗风学习(二)
  27. 宗风学习(一)
  28. 弥陀之家 爱心为本
  29. 於「弘愿寺」为莲友开示
  30. 为「福圣寺」常住僧众开示
  31. 书读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让法义入心──多闻熏习
  33. 流通法宝即是做弥陀的手足
  34. 南宁问答
  35.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四)
  36.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三)
  37.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二)
  38.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一)
  39. 净土宗特色
  40. 净土宗宗旨(二)
  41. 净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网上莲友问(三)
  44.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下篇)
  45.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中篇)
  46.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上篇)
  47. 净土宗行人的时代感与使命感
  48. 「净土宗如理论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三)
  50.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二)
  51.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一)
  52. 於「净土宗中山念佛会」答莲友问
  53. 於「净土宗中山念佛会」开示
  54. 於「弘愿寺」为僧众开示
  55.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皈依开示
  56.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二)
  57.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一)
  58. 净土宗如理论答七要事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

  1.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二)
  2.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一)
  3.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
  4.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九)
  5.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八)
  6.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七)
  7.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六)
  8.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五)
  9.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四)
  10.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三)
  11.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二)
  12.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一)

《净土宗概论讲记》

  1.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八)
  2.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七)
  3.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六)
  4.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五)
  5.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四)
  6.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三)
  7.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二)
  8.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一)
  9.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
  10.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九)
  11.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八)
  12.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七)
  13.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六)
  14.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五)
  15.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四)
  16.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三)
  17.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二)
  18.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一)
  19.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
  20.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九)
  21.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八)
  22.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七)
  23.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六)
  24.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五)
  25.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四)
  26.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三)
  27.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二)
  28.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一)
  29.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
  30. 《净土宗概论讲记》(九)
  31. 《净土宗概论讲记》(八)
  32. 《净土宗概论讲记》(七)
  33. 《净土宗概论讲记》(六)
  34. 《净土宗概论讲记》(五)
  35. 《净土宗概论讲记》(四)
  36.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
  37.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
  38. 《净土宗概论讲记》(一)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1. 第43课:释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课:释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课: 一、三经要点(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课: 一、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特色 二、三经要点(一)
  5. 第39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五)
  6. 第38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四)
  7. 第37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三)
  8. 第36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二)
  9. 第35课: 一、弥陀光明,唯摄念佛──善导大师「唯摄念佛」之文(二) 二、称名一声,顿超生死——《观经》「称名往生」之文 三、称名一行,总超万行──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一)
  10. 第34课: 一、弥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导大师「溺水偏救」之文 二、弥陀光明,唯摄念佛──善导大师「唯摄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课: 一、不顾贪瞋,称名必生──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论凡夫,只论弥陀──善导大师「凡夫入报」之文
  12. 第32课:不顾贪瞋,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课:不虑妄念,称名必生 ──源信大师「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课:不虑妄念,称名必生 ──源信大师「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课:不问罪福,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课:不问罪福,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课:不问时节,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时节」之文
  18. 第26课:不择众机,称名必生 ──法照大师「瓦变成金」之偈
  19. 第25课:诸佛作证,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课: 一、名号本义,称名必生──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三) 二、诸佛作证,称名必生──善导大师「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课: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二)
  22. 第22课: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一)
  23. 第21课:本愿不虚,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本愿四十八字释」之文
  24. 第20课:定业与助业 ──善导大师判「正助二业」明傍助业专正定
  25. 第19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三)
  26. 第18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二)
  27. 第17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一)
  28. 第16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三)
  29. 第15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二)
  30. 第14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一)
  31. 第13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三)
  32. 第12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二)
  33. 第11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一)
  34. 第10课:信机与信法 ──善导大师释「机法深信」而弃自身归弥陀
  35. 第9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课:难行与易行 ──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二)
  40. 第4课: 难行与易行 ──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一)
  41. 第3课:善导大师思想概述
  42. 第2课: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二)
  43. 第1课: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

  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临终时示门第之法语)
  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辨食鱼之法语)
  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妓女之法语)
  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四郎之法语)
  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重衡之法语)
  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忠纲之法语)
  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赖纲之法语)
  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无品之法语)
  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尼众之法语)
  1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信寂之法语)
  1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随莲之法语)
  1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道遍之法语)
  1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乘愿之法语)
  1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圣光之法语)
  1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隆宽之法语)
  1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述《阿弥陀经》大意之法语)
  1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从配流上洛之後开示之法语)
  1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21~25)
  1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6~20)
  2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1~15)
  2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6~10)
  2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5)
  2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三心料简(一))
  2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21~总结)
  2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46~小结)
  3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5)

石家庄念佛开示

  1. 石家庄念佛开示(四)
  2. 石家庄念佛开示(三)
  3. 石家庄念佛开示(二)
  4. 石家庄念佛开示(一)

念佛往生开示

  1. 念佛往生(问答部分)
  2. 念佛往生开示(正文)
净土宗
净宗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宗法师 > 法谈开示
top

法谈开示

《示病友》讲记(一)

示病友法语

慧净法师

 

  一、众生受大苦,悉是佛之苦,恒时欲利益,犹如一子故。盲聋不见父,父母常见子;众生虽不见,实在弥陀前。

  二、病者善知识也,我依此病故,深生道心。亦依此病故,知无自力,唯有放开双手,任凭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

  三、不知我病之重,则不能感谢高明的医生。

  不知烦恼病重,则不能感谢释迦、弥陀、善知识的深恩。庆哉我身之病!越感自身苦,越愍同苦人;越生悲愍心,越知弥陀佛。知悲者,能悟佛之慈悲。

  喜哉我心之病!

 

 

给某老居士的信:老人功课 愈简愈妙

慧净法师

 

  金老居士惠鉴,南无阿弥陀佛。

  来信敬悉。您贵体老迈,诸病缠身,乃以一期最後之苦,消除旷劫极重之罪,是莫大便宜,非无辜之累,望能安忍,毋生忧恼。

  佛观机逗教,无定法可说。所谓大道至简,以您目前而言,念佛功课,愈简愈妙。

  不用烧香,不用礼佛,不用看经,不用诵经,不用拜忏,不用念赞偈,不用念回向偈;不管昏散,不管荤腥,任何一切,一概不用,一概不管。

  只管念佛,一句佛号,作为命根,从早到晚,从晚到早,息心念佛,安心念佛,念念相续,毕命为期。

  信佛念佛,机法一体;弥陀与我,一齐生活,同卧同起,同出同入;未到终焉,已坐莲台。

  凡事爱心,凡事知足,凡事感恩,凡事恭敬,凡事谦卑。凡事不计较,凡事为他设想。

  简此不赘  敬颂

 

  净安

  南无阿弥陀佛

 

慧净合十

2017年7月12日

 

   (注:金老居士今年九十三岁,现居安养院。)


 

 

  诸位法师、莲友,大家好。南无阿弥陀佛。

  今天跟大家分享几篇上人的开示。这次的佛七活动安排当中,重要的内容就是关於生命关怀和临终助念。今天是佛七最後一天,就这个内容跟大家座谈一下。

  我手上有一本小册子——《善终手册》,这是我们编辑部编的。我觉得内容非常好,也不多,薄薄的一本册子。我觉得每一个人,甚至每一个家庭都要准备这本册子。除非他有别的信仰,否则不管信不信佛,或者信佛深、信佛浅,这个都可以备在家里。备家里做什麽用呢?作急救手册。因为我们中国人特别缺少这个,这是最简略的一本,叫作「死亡教育」——我们怎样面对死亡,怎样来理解它,怎样来应对它,怎样利用这个机会达到生命的昇华和究竟的安乐。

  一般中国人都缺乏这个概念。我们中国人有一个特点,就是贪生怕死,贪生怕死是第一名——我不是说中国人不好,当然每个人都贪生怕死,但是中国这个民族特别强调现世利益,对於死亡的事都是回避不谈的,因为我们孔老夫子就讲「未知生,焉知死?」死不用说,先把活搞明白。关键问题——死不弄明白,活也活得不明白。所以,中国人一般在平时都回避这个问题,如果讲这个问题,就说你不吉利、乌鸦嘴,对吧?特别是遇到老人,更不能讲,你讲就是犯他的太岁,这就麻烦了。

  中国人现世的生命力特别强,在世界各个国家,你看点点大小的地方,都能找到中国人。外国人干不了的,中国人都能干得了,特别耐劳、吃苦,所以在今生他的生命力特别强。但是他的生命质量怎麽样,生命尊严怎麽样,那就不好说。对死亡这个问题,有些贤人达士,他们可以以一种自然乐观的态度对待,像庄子,老婆一死,他鼓盆而歌,很乐观。至於他将来的境界怎麽样,暂且不说,最起码他死的时候比较达观。多数人还是做不到这样,平常就尽量遮盖,到临死的时候就稀里哗啦,然後说「哎哟,完了完了完了」,家里死一个人,整个家庭都像死掉了一样,哭啊。

  佛法传入中国之後,可以讲对中国人的生命尊严增加了无量的光辉,对中国人的生命品质也有很大的提升。让我们对生死的真相、生命的真相,对生命的智慧、生死的智慧——不光是「生」的事,它是两面,有生,有死——更加立体地、饱满地、全过程地来观察、透视。尤其是佛法这种解脱,这种生死的安顿,可以讲给我们极大的提升。这是佛法对於这个民族重大的贡献和利益。不然的话,中国人的生命就好像一张纸一样,平面的,也就这一段时间,很短暂,缺乏一个更深的深度和一个立体的综合。

  所以,我觉得这个小册子,可以作为每个家庭的急救手册。因为每家一定会死人的,这句话不大好听,但是很实用,每家都要死人,这句话是实实在在的,哪家不死人啊?那麽死人怎麽办?你总要去处理。一般人如果没有这样的教育,他临时都是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这本小册子我看了,编得非常好,很简洁明朗,很实用;既有理论,也有实践。当然,理论也不是特别高深,主要还是让我们拿来就可以用。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是慧净上人的这几封信,在附录当中,附录二,《示病友法语》。

  上人的文字都很简短,但是都很有力量。

  《示病友法语》,第一段:

众生受大苦,悉是佛之苦,

恒时欲利益,犹如一子故,

盲聋不见父,父母常见子,

众生虽不见,实在弥陀前。


  这等於是八句话的偈语。我们讲到临终助念,为什麽把《示病友法语》等好几篇放到後面呢?因为这是人生的正常状态,我们讲生老病死,有老就有病,有病就有死。我们去临终助念,到最後的时刻,那倒是规范操作,比较简单,甚至你只要念佛就可以了。但是在病的时候,他有种种的苦恼,他现在还是神识清醒,这个时候如果能给他预先的引导,让他对病有个正确的认识。这个时候,开示者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往往对他要求比较高。因为临终的开示相对还是比较简单的,「娑婆世界怎麽苦啊,极乐世界怎麽乐啊,你应该不要贪着,不要有其他想不开、放不下,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吧」,然後念佛,这个比较清楚。

  生病的时候,往往我们都会说「哎呀,你会好起来的,我给你看病啊……」,讲些都是没用的话,或者效果不大。所以示病友,对生病的人有善巧的引导和安排。

  慧净上人这篇文章是非常好的。第一段是什麽意思呢?第一段总的给我们一个安慰,病苦也是人生的一种大苦恼。当我们受苦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没有谁能帮得上忙,你看「妻子、儿女、父母、兄弟,甚至是医生也帮不上忙,我一个人病成这样」,就感到很孤单。慧净上人就说:「不要这麽孤单,内心有安慰。」只要众生受的种种苦,都是佛在受苦,因为佛跟众生的关系是同体大悲。佛当然不会受苦,但是众生受苦,佛都感受得到,「这麽多人受苦,他都感受到了,那他多苦呀」,佛因为得到了无生法忍,证悟了无生,他就会起慈悯心,因为佛证悟了空性嘛。

  「恒时欲利益,犹如一子故」,佛利益众生没有白天、晚上,因为佛已经超越了时空。所谓「恒时」,倒不是说时间很久,时间是我们凡夫这边的。打个比喻,时间像个袋子,宇宙有九百三十亿光年的空间,但是对佛来讲,它就像个袋子,佛把袋子提在手上,我们不都在里面吗?还有什麽时间呢?都在佛的手上。这些都说得太多了。

  对我们来讲,说「那个时候佛在不在啊?」其实对佛来讲,并没有时间上的障碍,过去可以成为现在,未来也可以成为现在,无量劫可以缩为一念,一念也可以展为无量劫,所以这都不成问题的。

  「恒时欲利益」,白天晚上也不用睡觉;「犹如一子故」,看我们众生就像唯一的独生子女。如果是独生子,你想想看,那都是最宝物的。

  「盲聋不见父」,就好像盲人看不见他的父亲,也听不见他父亲的声音,这个小孩天生就是这样的,但是「父母常见子」,父母眼睛是好的,他们能经常看到他。我们众生就是那个盲聋的人——我们眼睛盲、耳朵聋,我们的眼睛看不到佛的光明相好之身,我们的耳朵也听不到佛慈悲的说法,但是「众生虽不见,实在弥陀前」,因为佛的眼睛时刻能看见我们,这样就给我们莫大的安慰。

  当我们生病的时候,不要觉得说「我孤独一人,我念那麽长时间的佛,佛怎麽不来照顾我啊?我好孤单啊」,不是这样的。如果真的有净土的信仰,他就会觉得很安乐,很安慰。

  第一段是从总体来说的,病也是一种苦嘛,生老病死苦、怨憎会苦……,不管何种苦,我们都会得到安慰。

  第二段主要是从病者来说的,是给病友写的:

 

病者,善知识也。

我依此病故,深生道心。

知无自力,唯有放开双手,

任凭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
 

  「病者,善知识也」,病不是不好,病是我们的善知识。怎样的善知识呢?有两条。

  「我依此病故,深生道心」,如果没有病,就会身体好,对生命没有感悟,甚至造罪造业很勇猛;因为生病,所以求出离,「深生道心」。「哎呀,我这样的苦恼,如何能够解脱我的病苦?」人都是这样的,当一切都安好的时候,就会沉迷在五欲之乐当中,不求出离;当我们受到病苦、遭遇逆境的时候,我们就会生起出离心,所以「我依此病故,深生道心」。像我们这样的凡夫,如果没有病,那都不会念佛;如果没有苦,也不会念佛。像天人就不怎麽求道,因为他们比较快乐,天天玩,出去旅游也没有交通事故,神通一飞就走了,都很自在的。天人不是很好吗?是挺好的,但不能好到底,结果五衰相现前,又要去六道轮回,从地狱生天,从天生地狱,没有出离六道。所以要生道心,道心一生发,就有可能永远脱离六道轮回之苦。

  第二,也因为病的缘故,「知无自力,唯有放开双手,任凭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一般的人身体健好,像元照律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等很多古代大德,身体好的时候,觉得修禅入定也不难,开悟也不难,可是一场大病之後就发现没有力量。这些祖师级别的人物因为生病,感受到无力。那我们更是这样,不要说别的,比如发了高烧,念佛就提不起精神;感冒了,整个人就没有精神。一点小病都觉得没有力量了,还谈什麽修行呢?所以,嘴上谈修行的人,都是还没有修行过,真的修行就不会谈了。

  就像走路一样,才走三五步,你觉得很有劲,已经走了七八十里路的人说:「不要走了,还是坐车吧。」人和人都差不多,也没有谁比谁超越多少。既然都差不多,为什麽你这样谈?因为你才开始修行。

  因为这个病,知道没有自力,唯有放开双手,任凭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放开双手」四个字非常好,我们很多人不管遇到什麽,就是双手乱抓,不能放开双手。就像一个人掉进河里淹得要死了,你去救他,他就乱抓你,把来救的人也抓进水里去。有两个方法:一个就是一鎯头把他打昏,他就放开双手了;再一个就是在後面把他的脖子一扣,一拽。

  人就是这样,阿弥陀佛来救你,你非要自己搞自力那一套东西,这样搞那样搞;放开双手,不要有自力。平常身体好的人放不开,今天拜忏,明天干什麽,显示修行怎麽样。他病得不行了,这时候你给他讲念佛,他放开双手了,病到这种状态,他就没有办法,没有能力了。所以这个时候,他就知道自己无力,唯有放开双手,坦然地任凭阿弥陀佛救度。任凭佛救度,救度质量才高,效率才高。就像下水救你,你抓来抓去,让救生人员不好施救;你摊开双手,救生人员很快就把你救上来了。你如果这样弄那样弄,弄得人家也麻烦,反而影响质量。所以,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要救我们,我们怎麽办?放开双手,任凭救度。

  凡是搞杂行杂修,要搞功夫,又要成片成串的,这都没有放开双手;手还会抓人,会把救生人员的皮挠破,这都是不老实,「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完全没必要;自己心里也有恐惧。

  「放开双手,任凭弥陀救度」,怎样任凭?专称弥陀佛名。从早到晚就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也不在那里七上八下,「哎呀,念佛行不行啊?」任凭弥陀救度,行也是靠他,不行也靠他。你还有什麽办法?行不行都靠倒阿弥陀佛。如果不行,在十方诸佛面前,阿弥陀佛不就丢面子了吗?「我就这麽完全靠他了,结果他不行」。所谓行不行,是我们考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彻底靠你了,我只念佛,行不行就看你了」。阿弥陀佛得到十方诸佛的赞叹,他哪有什麽行不行的?当然没问题,就怕你不靠。

  我觉得这一段非常好。

  第三段:

  不知我病之重,则不能感谢高明的医生;不知烦恼病重,则不能感谢释迦、弥陀、善知识的深恩。庆哉,我身之病!越感自身苦,越愍同苦人;越生悲愍心,越知弥陀佛。知悲者,能悟佛之慈悲。喜哉,我心之病。

  如果只是感冒打喷嚏治好了,那对医生就无所谓感恩了。如果病重得跑了多少国家,求访多少名医都治不好,最後遇到一个医生治好了,当然就很感恩医生。我们也是一样的。以我们凡夫这样的身分自力修行的人,善导大师说:「无有惭愧忏悔心故;又不相续念报彼佛恩故」,没有感恩的心。为什麽呢?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烦恼病重,他认为还可以靠自己修行的力量,能够对治自己的烦恼,还认为自己有两下子,那怎麽会感恩呢?我们如果有机深信,知道自己烦恼病重,彻底放弃自力的执着,彻底仰靠阿弥陀佛,这就叫「一心不乱」,这就叫「一心归命」,这就叫「一心专念」。因为你彻底放弃了自力,知道自己没有力量,烦恼病重,唯有全身心投靠阿弥陀佛。

  所以这个时候,从内心深处能深深地感念释迦、弥陀和善知识的恩德。我们讲感恩,嘴上这麽讲讲,然後又搞自力的那一套,哪有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完全生活在骄慢的世界里,认为自己很有能力。如果真正有感恩心,感张三李四的恩,不如感佛的恩,这是最深刻的。

  如何才能感佛深恩?就是要有机深信,知道自己烦恼病重,「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你在这种情况下才会深深地感念佛恩,能感念佛恩,你的生命才有价值,才能活起来,起死回生。能感念佛恩,你对周边的世界,对一切逆顺的境缘,也会有新的认识;对过去的冤家债主,你都会平复。所以「庆哉,我身之病」,从我们身体的病,想到自己没有力量,唯有仰蒙弥陀的救度,这不也是一种庆喜吗?

  接下来,「越感自身苦,越愍同苦人;越生悲愍心,越知弥陀佛」,四个「越」。越是感到自身苦恼,所谓「同病相怜」,也就越加怜悯同样在苦恼当中的人。我们自己也是有种种的苦恼,众生也一样,所以推己及人,因为自己的种种苦恼,想到大家都是一样的,就互相生怜悯心,而不是互相排斥。「越生悲愍心」,自己就会越悲悯他人,这样就跟佛的心相应。「越知弥陀佛」,这也可以倒过来说,越知弥陀佛,你才能对他人生悲悯心。想到弥陀对我们这样慈悲,那我们就会对他人有一份心;如果我们对他人有悲悯心,就想到佛的悲悯更要超过我们亿万倍。

  「知悲者,能悟佛之慈悲」,意思是说,你内心如果有对他人的悲悯,用这一份心去体悟,就能了解佛是如何对我们慈悲。

  「喜哉,我心之病」,本来生病是大家厌嫌的事情,可是慧净上人这里说「庆哉,我身之病;喜哉,我心之病」。「庆」和「喜」来自哪里呢?是因为从这一点能推己及人,能感悟弥陀的慈悲,同时能仰靠弥陀的愿力,我们就可以有出离之缘。所以,病苦成为我们求道、悟道、得道的因缘,感到庆喜。

  前面讲身病,这里讲「心之病」。身病是外在、有形的,心病比身病更加难缠,心里有种种病。

  这里我想说一种心病,就是情感病,因为在座很多都是女众,女众的情感比较重。情感如果你能用得好,把它昇华、净化、提炼,它可以转化为一种慈悲、爱心。

  如果就它本身来讲,用得不好,就会自伤伤他,很多世间悲剧都是因为情感上的冲突才伤害得特别重。心病有很多种,比如嫉妒,也是一种心病,瞋恨也是一种心病,但这些病往往都要遇到因缘,嫉妒就要遇到嫉妒的缘分,遇到人家不如我,它就没有了;遇到人家超过我,心里就不平了,「有什麽了不起的」,嫉妒心就起来了。

  瞋恨也是的,发脾气总是有时间的。

  这个情感病如影随形,甩都甩不开,它是软缠,非常厉害。如果这一方面不了断的话,生命力往往就起不来。也无法向别人说,跟谁说呢?人家也没办法开导你。希望大家要警觉这些事情。

  曾经有一位出家师父,因为我们关系比较熟,他告诉我:他出家之前,有一段情感经历,弄得他非常麻烦,非常难过,心就像千疮百孔一样。最後发现这样不是办法,这样缠下去怎麽能行啊?所以毅然决然放下。这个一定要毅然决然放下,不要在那里缠绵。

  当然,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可能不容易。特别是女生,又被她们的祖师——琼瑶写的那些缠绵小说影响,认为这个多了不起啊!生活多美妙啊!这感情多麽高尚、崇高啊!就是给洗脑了。有什麽好的?都让你那麽痛苦,不是那回事。

  人要大气,对孩子也好,对妻子、对丈夫也好。当然,人是有情众生,不能绝情绝义。如果没有成家,要放在适当的位置;成了家,也要有适当的位置,就是「致中和,天地位焉」。你要在中和的位置上,就比较大气,比较规范,显得很端庄。如果比较偏狭,像被小说毒害的,怎麽可以呀?就不是那回事。所以,一定要有一个正确认识。

  有些要发心出家的、将要出家的,或者已经剃度的,如果这一方面没打扫乾净的话,肯定会有牵扯,藕断丝连。一定要把它断乾净,身体也好,心境也好,不要在这方面有所缠绵。至於具体怎麽办,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自己陷进去了,就不知道怎麽办。当然,这个要磨炼,这里就提醒一下。

  下面我们看《给某老居士的信——老人功课愈简愈妙》。

  其实不仅是老人,每个人的功课都是这样,越简越妙。但不到老的时候,心都不老实。「老实老实,老了才能实」,这句话也有道理。年轻的时候,还觉得自己牛着呢,总是这样弄、那样弄。但对老人讲,其实就是要老实。

  「金老居士惠鉴,南无阿弥陀佛」,一位姓金的老居士。

  「来信敬悉」,上人用词都非常恭敬。

  「您贵体老迈,诸病缠身,乃以一期最後之苦,消除旷劫极重之罪,是莫大便宜,非无辜之累,望能安忍,毋生忧恼」,第一段说,您老贵体老迈了,现在很多病在身上,这是一期最後之苦。为什麽是一期最後之苦呢?因为我们生生世世在六道轮转,而现在已经念佛了,这一个时间段,你看93岁了,到最後了,要苦也就这一段,消除旷劫罪业,就要到净土去了。所以,这是莫大的便宜。这麽一想,还赚了呢。

  「非无辜之累」,或许是他有这样的埋怨,或许是上人预先安慰他不要起这样的牢骚埋怨。很多人一旦生病,就会起牢骚,认为是无辜之累,「哎呀!我这一辈子没有做多大坏事,怎麽让我插这麽多管子呀?怎麽这麽痛苦呀!我又念了佛,佛怎麽不来搭救我呀?」这样心里就生起很多烦恼,认为是无辜之累——不是这样的,有了正确认识之後,就能安忍。

  「望能安忍」,「安」就是安心,「忍」就是忍耐。

  「毋生忧恼」,不要忧愁、苦恼。

  「佛观机逗教,无定法可说。所谓『大道至简』,以您目前而言,念佛功课愈简愈妙」,佛说法没有定法,「或说多闻而得度,或说少解证三明」,有的人就喜欢罗哩罗唆,绕一大堆,根机不一样。有的人愿意多闻,有的人就喜欢简约。

  真正的大道是至简的,所谓「万法归一、大道至简」,这是一副对联。根本大道、无上大道,是最简单、最简约的,不会那麽复杂。只要复杂,就一定没入大道。我们这样念佛,就是大道至简,就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从早念到晚,从今天念到明天,从今年念到明年,从现在念到死。「就念这句佛号啊?」「对,就念这句佛号!」这叫「大道至简」。

  一会儿念佛,一会儿念咒,一会儿念经,还在那里显摆。你有什麽显摆的?根本就没入大道,根本就没得到「简」,没有万法归一,一看就是在分叉,听的人也没有信心。「你看他会念佛,还会打坐,还会拜忏,还会干什麽」,还羡慕他,说明你也没有智慧,对方也没有智慧,盲人遇到盲人,彼此羡慕,「哎呀!你盲,我比你更盲啊」,大家都盲着,没有择法眼。

  大道至简,我们念这句佛号,抱定它,不以少善根福德因缘能专念此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能把这句佛号念到底,你就悟了大道了。

  「以您目前而言」,为什麽以他目前而言呢?

  因为到了这个年龄。如果不到年龄,可能说不到这儿来。

  「念佛功课愈简愈妙」,这下面是上人说的话。上人说话乾脆利落,毫不含糊。我们做弟子的要怎麽样?也要乾脆利落,毫不含糊,上人怎麽说就怎麽做。

  下面这些话一般人不敢说,不敢说是因为他没有这样的慈悲,也没有这样的智慧,然後就以人情讨好人家,左看右看,「别说错了,人家批评我」,为了自己的名誉,为了自己不说错话,不是为对方的利益着想。所以,这样的人不是直心入道,而是谄曲,这也可,那也可。上人说话多乾脆:

  「不用烧香,不用礼佛,不用看经,不用诵经,不用拜忏,不用念赞偈,不用念回向偈;不管昏散,不管荤腥,任何一切,一概不用,一概不管,只管念佛」,一般来讲,搞了个佛堂要烧香,要买上好的香。但直接告诉你,不用上香,都93岁了,来得及吗?这就是急救的法门,像《观经》下品,都要死了,地狱的火都要烧到脚板底了。这话就是急救的,显示彻底的慈悲。你想想看,到了这个时候,就是急中生智,你看这些都可以拿掉的——烧香、礼佛、看经、诵经,平常觉得这些都是了不起的修行,上人说这些用不着,拿掉算了,乾脆。这些都是枝杈,只留下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是根本。平常身体好,叫你拿掉,你不舍得呢,觉得自己牛着呢,这也看那也看。现在要死了,所以老实了。老才能实,这句话真的好。

  今天我悟了两个词,一个是「忙」,一个是「老实」。

  你看水稻也好,小麦也好,老了就要成熟了,它的子粒饱满,里面就充实了,这叫老实。没有老的时候,还站得笔直,头还没垂下,里面还是空的,没有实;它慢慢长,充点浆了,还没有实,到时候浆饱满了,那就实了,老了。所以,老实老实。

  「不用烧香,也不用礼佛」,这话真敢讲啊!

  不用拜佛了,「不要拜佛啊?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啊」;「也不用诵经」,真敢讲啊!不用诵了;也不用拜忏;赞佛偈还念吗?不用念了,多乾脆!赞佛偈也不用念了;那念回向偈吗?不用念。

  我们平常一般都不敢这麽说,「念回向偈,你想念,到晚上念一句吧」,像打太极,最後收功收一下。就念这句佛号,这就能看出乾脆利落出来,就是念一句佛号,其他的根本不用。这些都认为是念佛必备的,叫标配,念佛要标准配置,要一个佛堂,要烧香,要供水、供花、供果,要拜佛,要诵经,要打坐,最起码赞佛偈要念,回向偈要有——上人说这些都拿掉了,就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怎麽念?

  「不管昏散」,老人往往精神不会那麽集中,有时候昏沉的多,睡觉也不安。白天他也是昏昏沉沉的,晚上他还精神着呢,这就是心不能凝定。所以上人说不管这个。肯定是昏沉散乱的多,昏沉也「南无阿弥陀佛」,散乱也「南无阿弥陀佛」,就这样。

  「不管荤腥」,吃肉就吃肉,吃素就吃素,不管。因为你到这个年龄还挑三挑四,谁给你做呀?你在养老院里面,如果因为这个缘故搞成很大的障碍,你自己不安,周围人也不安,念佛还不安心——算了。

  「心能妨菩提,食不能妨菩提」,心能妨碍你,吃什麽东西并不能妨碍。「不管荤腥」是最好的吃素,为什麽呢?这叫心素。心里面吃素,你给什麽,根本就不关心,反正吃下去当药吃,能吃饱就行。还要吃素,还要非转基因,什麽自然的、全生态的,你还挑着呢?到了这个年龄就不要管这些了,塞嘴里什麽就吃什麽,这样多单纯,是不是?如果你真的这样放下了,你真的没有罪业,你挑来挑去才有罪业,并不是说你吃素就一定有功德。「不管荤腥」,这些话都很有深度的,并不是那麽简单,「看,都不鼓励人家吃素了」。不是的。

  「任何一切,一概不用,一概不管」,只用什麽呢?只管、只用这句佛号。

  「一句佛号作为命根」,这就是我们生命的根本,命根子。

  「从早到晚,从晚到早」,因为到这个年龄,别人不会让你干什麽事儿,你有的是时间,干什麽呢?从早到晚、从晚到早,这句佛号转来转去,忙着呢,这一个「忙」和「盲」非同一忙也,「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息心念佛,安心念佛」,也可以加一个「死心念佛」。「息心」就是「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心要歇下来,不要东拉西扯,荤啊素啊,「我要诵经啊」,心就不息了。心,就让它休息,让它完全平复下来,就这句佛号让它息;安心就让它安在佛号当中,知道念佛一定往生,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都93岁了,然後还说「人家会诵经呢」,这个念头一起,心息了吗?关你啥事儿?人家诵经关你啥事?你93岁你知道吗?老实老实,93岁还不老实,那能行吗?

  其实三十九岁也应该这样,十九岁也要这样,九岁也要这样。但是年龄不同,你跟他讲未必对机。

  「念念相续,毕命为期」,总之就是一句佛号。

  「信佛念佛,机法一体,弥陀与我一起生活,同卧同起,同出同入,未到终焉,已坐莲台」,信佛念佛就机法一体了。什麽叫「机、法」呢?机就是众生,法就是弥陀。我们只要信佛念佛,阿弥陀佛跟我们就是一体的,因为「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发愿本来就跟我们一体。「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你只要念佛,就在佛光当中,是一体的。像我的手要抓住这个麦克风,不就是麦克风跟我的手成为一体了吗?为什麽?因为我摄取不舍呀。你念佛,佛的光明对你摄取不舍,你当然跟佛一体。你念佛,佛来到你的心中,所谓「众生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你一念佛,佛来到你心里,那跟你不是一体吗?佛入我心,我入佛的光明,这样就是一体,不能分开。所以,我们念佛就跟佛成为一体;跟佛成为一体了,你还怕下地狱啊?你下了地狱,地狱都变成极乐,对不对?你下地狱,那不就是阿弥陀佛下去了吗?阿弥陀佛往地狱一掉,「砰」!地狱里都成光明藏了。所以你不要怕,佛跟你一体,你还怕什麽呢?

 (待续)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