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二)
三、如何判教
下面说教相判释的过程,它是怎样慢慢产生、达到成熟的。首先就在经典里,经典本身也有这样的开端和内容。
就经典自身而言,例如《法华经》示以大乘小乘之别,《楞伽经》示以「顿渐」之别,《华严经》说「三照」,《涅盘经》说「五味」,《解深密经》说「三时」,凡此皆是开教相判释之端绪。
「《华严经》说三照」,太阳出来,首先照高山,再照幽谷,然後照平地,叫「三照」。中国佛教教判很发达,这也是受经典的启示和经典来到中国的情形的影响。
在我国所翻译的诸经论,并非依其产生之先後次第,而是同时传译不同时代、甚至教理内容相互矛盾之经论,以致初学者不易理解其中奥义而无法入门。
「产生之先後次第」是什麽意思呢?就是说,佛教在印度,从小乘到大乘,从显教到密教,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有一个自然产生的过程,有先後的次第。可是,佛教经论传到中国,就不是按这样的时间次第传译过来的,而是同时传译过来的,而且互相之间有矛盾,初学者就会很茫然。
印度佛教为什麽判教不那麽发达呢?因为它有时间上的成长过程。打一个比喻,比如种豆,先是种子,然後发芽,长出小苗,然後长高、开花、结豆,最後收成。从时间上的自然生长当中,无所谓判不判教,到哪个时候看就是哪种状态,互相之间不会产生矛盾。任何看到它的人都很明了当下它是什麽状态,看见叶子就是叶子、豆就是豆,或者是豆苗、豆花,很简单;因为以前的状态也不必追踪,它当下就是这个状态。当然,这样比喻也未必很细腻。
如果不是按照时间自然成长的次第,豆苗也拿来,豆芽也拿来,杆也拿来,花也拿来,种子也拿来,你说这些都是豆,别人看了会觉得:这都是豆?这是怎麽回事?必须把它们排列、分类,来说明这是什麽状态,在什麽情况下豆是展示成这个状态的——这是发芽的状态,那是长成苗的状态。要给它分析出来,这样看到的人才会有一个整体感、时间感,才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不会混淆。
整个佛教在印度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但来到中国之後,好像把它所有不同的生长段都同时展示了出来,这样就必须有说明,教判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而且发达起来,不然初学的人看不明白。
具有创见之诸大德,为明示其所信奉教义之立场,以指导初学者,故常将此诸经论之繁杂教说加以分类比较,判定其价值,解释其教相,形成完备的组织体系。因此,我国佛教在教相判释方面特别兴盛,并由此推动佛教诸宗之成立。
「创见」就是对整个佛法有很深入的理解。「为明示其所信奉教义之立场,以指导初学者」这句话很重要。「明示其所信奉教义的立场」是什麽意思呢?每一位有创见的大德都有他信奉的经典,他一定是站在他本身所信奉的法门立场上来判教的。
判教有它的立场,净土宗当然要立於净土宗的立场来判教。如果不站在这个立场上,怎麽能看得清楚呢?立场很重要,要修学净土法门,如果没有站在净土宗判教的立场上,而是站在他宗的立场上,那就看不清楚。每一个人看自己的事情,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这样才和自己相应。
之所以判教,第一是自己修学的需要,「明示其所信奉教义的立场」;第二是指导初学者、教化他人的需要。
判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佛教传到中国来,教相判释特别兴盛,这有它的背景,有它的时机因缘。由这样而推动了佛教诸宗的成立。前面也说过,佛教的宗派成立是依据教相判释演变的结果。判教不是说毫无目的、毫无原则的。我为什麽学习这个法门?是因为,以我对整个佛教的理解,这个法门在所有法门中最殊胜,是佛陀出世的本怀。
判教通过这种格局,把这个法门推到最崇高的位置,宗自然就建立起来了。宗是尊、崇、主的意思。如果没有判教,你怎麽把你修持的法门推到这样的地位呢?如果不是最高、最好、最殊胜的,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怀,那你为什麽要修这个法门呢?所以判教是自己的安心,也是学佛人为什麽要学这个法门的原因,同时也是弘法的需要。
四、结论
最後得出结论:
可说宗派的成立,乃是依其教判为宣示。
如果没有教判,哪有宗派?每一个宗派成立是有这麽个前提的。
五、解释分科
我们看下面的分科表。
分科表对第一节作了一个科判,首先是分成四个大科:
第一,是何,什麽是教相判释,为《净土宗概论》本节第一段。
第二,为何,为什麽要教相判释,为第二段。
第三,如何,如何教相判释,为第三段。
第四,结论,就是最後一句话:「可说宗派的成立,乃是依其教判为宣示」,即立宗的宣示。
解释教相判释的意义,有总释和别释。总释,就是解释一个名相的时候,首先是总体地、概括性地解释一下。看人也一样,先看总体。别释就是特别地再厘清一下,这是分科时经常出现的名词;有的叫「标科别释」,就是先标出来,然後再解释。
总释又分成两个细则:一个是名义,第一句「判别、解释佛陀一生所说教法之相状差别,称为教相判释」,解释它的名称的意思,对应每一个字来解释;然後说明略称有哪几种。
别释首先是定义——教相判释,是对佛教分类的体系,目的是以明佛陀真意。
第一段就是这麽详细分科的。
第二段「为何」,就是教相判释的因由。
从客观来讲,第一个是佛理,佛陀讲的教法义理很难明了,客观上难懂,有必要判教;主观上也有必要。就是说,要明佛陀的真意,不管是从客观上还是从主观上,都必须判教。
怎样判教呢?这有一个历程,首先是在印度发端的。在这里举了几部佛经:《法华经》《楞伽经》《华严经》等等,在佛经里面有先声。判教到中国就繁荣了,中国的判教特别发达,有二十多家;有的判一教,有的判两教,有的判三教、四教、五教、六教,种种的分类;结果就推动了诸宗的成立。
六、补充资料:《概说佛法之判教》
智随法师写的《概说佛法之判教》一文很简略,很好。我就不读全文了,大家可以自己看(全文见附录二)。我们来看下面这一段:
佛教於中国之发展,大体而言,经历了译经、格义、判教、创宗、定祖之一过程。
首先是经典翻译,叫译经。
经典翻译之後是格义。什麽叫格义呢?就是用中国道教、儒教的名相、术语来解释佛法。因为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对於它的思想,当时中国人都陌生,它讲的是真理界的佛法,中国没有这样的名词来表达它,没办法,只能借用道教、儒教的名相,比如老庄的虚无、自然等等,然後来互相比拟:这是一个过程。其实这不足以表达佛法的思想,但是一开始经历了这个过程。就像学英语,自己创造了一些方法,但不能完全表达,还没有用英文思维。初次学习佛法,也都是用中国人的思想来思维,还没有用佛法的观念来思维它,这就是格义过程。
然後经过判教、创宗、定祖这样的过程。我们看文章的最後三段。
判教是佛教传入中国後必然兴起的一种解读整个佛法的特别方式,是对所有译来之佛经作一总观,梳理会通,各明其教,各判其位。判教之功大要有四:
一是促使佛教义理研修之发达;
二是形成各自独立的宗派体系;
三是显彰佛陀出世之本怀;
四是指引学人清晰之修学路径。
有了完善之判教体系,才有後来之宗派及定祖。
通观佛法於中国之弘传,就宏观的整体史实看,以上五个历程,以判教为最重要,是中国古德在本有文化的基础上,慧观、判释整个佛法的特别法眼。可以说,中国佛法之特质,在判教;中国佛法之发达,在判教;佛法体系之完善,在判教;各大宗派之形成,在判教;确定祖师之依准,在判教;简别法门之异同,在判教;学修佛法之门径,在判教……判教之重要,以此可知。
故了解佛法、学修佛法、弘传佛法,最便捷、最通畅、最明了、最系统者,无过於判教。当我们翻开佛经,一一比照,即会觉知,佛法之深广,犹如汪洋大海,莫测边际;而各经之所说,又彼此不一,甚至互相矛盾;疑虑丛生,自所难免。如何解决此一根本问题,使吾人能一览佛法之种种异说,而不致盲然无绪?判教即为一把钥匙,可开启佛法宝藏之门,可理顺不同之说,使人一观而井然有序,美轮美奂!
这一段说得很好,很清晰,对判教的重要性、贡献说得很清楚。智随法师接触净土法门首先就是从判教入的,这是他的因缘,之後他在这方面也特别着力。在这一方面,现代的研究、重视还不够。智随法师还着有一本《净土宗判教史略要》。法师目前也在着第二本着作,想对佛法判教论作进一步的研究和了解。
七、复习思考题
1.什麽是判教?
见本节「(一)何为判教」。
2.略说判教之目的、方法、对像、结果。
目的是明佛陀出世本怀、佛陀的真意。
方法是对一代佛的教说进行分类、归纳、判别和解释。
判教的对象是一代佛法,这样判教才比较科学。如果判教没有针对一代佛法,而只是一部分,这样判教显然拿不出去,因为还有一类没有判,不能包括整个体系,就有漏洞。
判教的结果:形成义理研究的发达局面,促使宗派的成立。
3.为何中国佛教判教特别发达?
见本节「(三)如何判教」。
4.为什麽说宗派成立以其判教为宣示?
这个题目有特别意义,希望大家好好理解,这样才会觉得净土宗判教以及各宗判教很重要。
下面几个问题是就智随法师的《概说佛法之判教》这一篇文章提的(全文见附录二)。
5.略说佛教东来,完成中国化的五个环节。
6.「学派判教」与「宗教判教」。
「学派判教」,这也在智随法师的这篇文章里有介绍。判教在中国是个慢慢发育的过程,开始没有这样完整。一个完整成熟意义的宗派,必然有那几个特点。判教一开始并没有这样完整和成熟,而是学派意义上的,在判教的规格、广度、深度以及科学性、圆融性方面,还是初级阶段,还是不够的;但是它推动了整个判教的发展。要成为宗派的判教,必须要有广度、深度和圆满性。宗派判教就圆熟了,才会成立宗。
7.略述判教之功绩。
8.略述判教之重要。
上面这些问题,都可以参考智随法师的这篇文章。
还可以再提几个问题,比如:
什麽是教相?教相比较抽像,大家可以再思考。
为什麽多家教相分判各有不同?这也说过了,是基於他的目的,他要达到什麽样的效果。像前面讲的,人也可以有很多种分法,男女是一种分法,善恶是一种分法,高矮是一种分法,胖瘦也是一种分法,都有他们各自的目的性。所以教相分判各不同是有原因的。彼此是不是矛盾呢?不矛盾。就像对人的判断一样,人有男女,有胖瘦,都可以说,只是从不同角度而已。
有人说:「教判产生了这麽多分判,太复杂了,能不能统一起来?」那是毫无必要的,没有必要统一,甚至可能分得更多,都是根据需要。它们之间不矛盾,所以追求统一毫无必要,统一起来就死了。
其中净土宗的判教很特别,是非常非常特别的,等学到後面我们会讲。
打比喻说,百货公司有很多货品,那就一定会把它们分类展列出来,然後卖给顾客。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分为五金、衣服等等;摆放在百货公司,摆放的楼层也不一样,比如这个地方靠近学校,可能会把文具摆在一楼,让学生一进来就能买着;根据季节可能也不一样,如果现在冬天,为了方便大家买衣服,大概会把大衣放一楼;还要考虑服务对像、人群,比如考虑老年人;还有产品本身可以排列很多,哪一种更方便、更科学,这都是有说法的。
净土宗的分类是不一样的,不在细节上讲太多,它就讲一个事情。是哪件事情呢?所有商品都是要花钱买的,可是穷人没有钱怎麽办?有没有不花钱的东西?净土宗说:「有!不花钱,白送的!」有两类商品:第一类是白送的,放一边;另一类是要花钱买的,放另一边。这样不就很清楚了吗?乞丐看到了说:「这是白送的,我就到这一边来。」净土法门妙就妙在这个地方,对於所有顾客,它都直接能打动他的心——「还有白送的?而且还超过要花钱买的!」这样不就所有人都可以来了吗?净土宗的判教是非常科学的,後面会有解释。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