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不问时节,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时节」之文
净宗法师2006年9月24日讲於长春「般若寺」
不要自暴自弃
大家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请放掌。
法照大师的这首偈子,是普劝一切众生都要回心多念阿弥陀佛,只要你能够回心多念阿弥陀佛,「能令瓦砾变成金」,「瓦」是指瓦块;「砾」是指建筑垃圾,碎石头、破砖头,叫「瓦砾」。瓦砾就是没人要的了,但是,瓦砾能变成黄金,黄金就是最可贵的。
这是一个比喻,「能令瓦砾变成金」,「瓦砾」是指前面那种贫穷、下智、破戒、罪深,这些都是十方诸佛国土所不容受的,诸佛国土清净,不能容受这样根机的众生,所以,好像垃圾一样,被扫到旁边的──这一种。但是,这些人如果能够回心念佛,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旦往生西方,就能得不退转,究竟成佛,这不就叫「瓦砾变成金」了嘛!
所以,我们就不要自暴自弃了,不要老是在这里做瓦砾、做破瓦块,「哎呀,阿弥陀佛啊,我不愿意到你极乐世界变成黄金。」愿不愿意?
(「愿意。」)
就是啊!在这里是个破瓦块,那有什麽作用呢?
我们在这里虽然没有用,可是到达极乐世界能成佛。所以,阿弥陀佛广度十方众生,让大家到净土成佛去。
假如说我们在这里出门捡一个瓦块、捡一个石头,不论这个石头是大还是小,是长得龇牙咧嘴还是长得比较圆溜光滑,是白颜色还是黑颜色,所有的石头捡来都能变成金子,大家出去捡石头的时候,会不会挑挑拣拣?
(「不会。」)
那就好啦!只要是石头,捡来都能变成金子,那麽,我们随便碰到一个,手边上的都要把它抓来,是不是?我们就不会说还选一下:「哎,这块石头不好看,放旁边。」不好看的捡回来也是黄金。
阿弥陀佛来到这个婆婆世界,捡我们这些十方的造罪众生。虽然我们在这里不好看,我们贫穷、下智、破戒、罪深,但是捡到极乐世界,变成黄金,阿弥陀佛是不会丢弃掉的。所以,不要这麽比较。
结果这些石头互相在比较:「啊?你哪里有份呢?你看你长得这麽丑,长得一点也不光滑,像我长得这麽光滑嘛,应该捡去能变成黄金;你长得这麽丑,就不应该变成黄金哪。」
那个长得丑的石头也自甘下劣:「是啊,我长得这麽丑,可能不能要,捡到极乐世界,捡去可能变不成黄金。」他不知道,虽然在表相上石头的颜色有不同、外形不一样,但是体质一旦到达极乐世界,通通成为不退转菩萨。
所以,我们就不要自甘愚劣,我们虽然说烦恼很深,罪障确实也不浅,但是我们的佛性跟佛一样平等。我们到达极乐世界,佛性自然开发。所以,就不要自甘下劣,能够有这一句名号,通通往生。
印光大师也有四句偈子,刚好和前面法照大师的偈子很能吻合,跟我们刚才的解释也很一致。他这样说:
四十八愿度众生,
逆恶归心也来迎,
非是混滥无拣择,
怜彼是佛尚未成。
前面说:「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这里也一样:「四十八愿度众生」,「逆恶」,五逆十恶的众生;「归心」,前面说「但使回心多念佛」,这里是一个意思,「归心」、「回心」;「也来迎」,也来迎取你,「总来迎」,都是一样的道理。即使是造作五逆罪、十恶罪的人,你归心念佛,也来迎取,一个不漏。
那这样不是太没有选择性了吗(所以,佛的智慧和慈悲啊,超过我们的凡情)?我们会觉得这样不公平:「五逆十恶的人念佛也住生,这哪里公平?没有地方讲道理啦!」
其实这个是凡情执着。阿弥陀佛的救度是不分这些的。如同前面所讲的,在这里虽然是五逆十恶,到了净土,瓦砾变成黄金。
所以,印光大师讲「非是混滥无拣择」。前面有四个「不简」,「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印光大师讲:这不是法藏比丘、阿弥陀佛含混笼统,好像也不选择、也不分别。那是因为什麽原因呢?
「怜彼是佛尚未成」:即使是五逆十恶的众生,他的本地觉性跟佛是一样的,只是因为他被愚痴、妄想、颠倒、执着所覆盖,所以造罪造业、沉沦六道。诸佛慈悲怜悯他们,佛的慈悲心,是站在哪个角度呢?不是说:「你顺我的心,我就慈悲你;你满了我的意,我就答应你。」不是这样的角度。我们凡夫就是这样,「你听我的话,我就慈悲你」,这个是利益交换。佛的慈悲是怜悯我们众生本来就是佛,「本来是佛,结果去六道轮回,这个太可惜了!」这就慈悲了。所以,释迦佛成佛就讲: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可是,造罪造业去轮转,怎麽不引起佛的大慈悲心?怜彼本来就是佛、但是没有成佛,才造罪造业。一旦到达极乐世界,通通成佛。
《念佛感应录》收录劣根往生事例,激发信心
有这麽一个往生的案例,我觉得非常好!是一个贫穷者往生。
我们弘愿寺出过三集的《念佛感应录》,一集、二集和三集,所收集的例子多数(应该说绝大多数)都是取那些下根劣智、没有智慧、没有学问、不识字,甚至也没有吃清口素,甚至念佛也是烦烦恼恼……但是这样的人,得到确证往生的,以这样的例子来说明。本来往生不限於这些人,出家、多才、上根利智、勇猛精进──当然,这些人往生,因为大家都觉得理所当然,所以,我们编的《念佛感应录》不以这个为重点,没有取,免得人家误解说:「哦,要这样才可以住生。」反而取那些比较下根、低劣的人,哎!他念佛也能往生!以此激发大家的信心:我们念佛通通都可以往生。我们所取的案例,多数是近代,甚至是最近几年,或是近一两年,我个人亲自见到的,或者是莲友的父母、家人有关往生的实例,记载下来,所以是很现代的。
也有少数部分是历史上很出名的案例,像刚才所说的莹珂法师就是一例。
民国青岛张氏往生事例
这里讲一例,就是民国时代,在山东青岛的湛山寺,湛山寺是倓虚大师所建的道场,可以讲,和我们般若寺是一个系脉的,倓虚大师建造的。倓虚大师当年在湛山寺讲经说法,其中有一位女居士,姓张,她就住在青岛,家里很贫穷,丈夫是在码头上拉黄包车的,家里养了两个孩子,十来岁左右。妇人就在家里做家务,有法师讲法,她也偶尔去听,哎,听来听去就知道有极乐世界。所以,她就念佛求生西方。丈夫一大清早就出门,干苦力活儿嘛,在码头上拉车,晚上才回来。这个妇女年纪并不太大,小孩子才十岁左右。过去都早婚,估计她也不过才三四十岁吧。
有一天,她就跟丈夫讲:「你以後带两个娃好好过,我要回极乐佛国了。」突然来了这一句,跟她丈夫说:「我要回佛国了。」到佛的国土了。
她丈夫一听,就气不打一处来(他丈夫因为没有熏习佛法),就说:「得了呢!(就算了吧你!)我们家穷得这样,还不够啊!你还扯什麽到佛国去?」讲这些话,他听都不想听,头都不回,拉着车就出去了。
依他的想法:往生什麽极乐世界,是一种……好像神话一样,「这是有钱人吃了饭没事干,在那里闲捣鼓;我们家这麽穷,吃了上顿忙下顿,你还跟我讲这一套?」不理她,就出去拉车了。
她被丈夫这麽说了一顿,心里也很平静,就跟两个孩子说:「两个娃啊,你们要好好听爸爸的话,妈妈就要走啦,要到佛国去了。」两个孩子还小,也听不懂到佛国是啥意思,反正妈妈挺好的,就出去玩儿了。
小孩子玩到中午就要吃饭,锅里没饭,就喊妈妈,妈妈坐在床上,一喊也不答应,两喊也不答应。一看,哎,这小孩儿就看出来了:妈妈没有了,死掉了,走了。两个小孩就大哭,吓得哭了。邻居就惊动了,跑来一看,她坐在那里端端正正,面色就像平常一样。
你看,三十几岁,人也年轻,无病无灾的,跟丈夫说好,跟儿子打好招呼,说走就走,多殊胜啊!
她丈夫回来一看,心里就很悲伤,就哭了,说:「哎呀,我老婆早晨就跟我说要走,我还以为她讲话骗我,想不到真走了,舍下我们父子了。」
这个妇人家里很穷,丈夫也没有钱。後来事情传到湛山寺,还是念佛的佛友,大家凑一点钱,给她买几块棺材板,把她葬了。
你看这麽一个人,虽然很贫穷,地位很下劣,她念佛可能也没人知道,也没有出去打广告:「哎,我修行了。」连丈夫都不知道。这样老老实实、稳稳当当念佛,殊胜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往往说:「我念佛,没有时间哪!」我们念佛没有时间,她也是做家庭妇女的,要照顾两个孩子的生活,要缝洗、要炊煮、要做家务、要服侍丈夫,那麽,她都有时间念佛──就是心沉下来,好好念。
念佛法门是不选择众生的根机,只要大家愿意往生,通通都可以去往生。连五逆十恶的人都可以到极乐净土,那还有谁被排除在外呢?
所以,这一点要有认识。
第十三讲:不问时节,称名必生
今天下面一讲,我们来学习善导大师的「念佛时节之文」,标题是:「不问时节,称名必生」。
「时节」就是念佛时间的长短;「不问」,谁不问呢?阿弥陀佛不问,不管你念佛时间长还是时间短,只要你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必然往生净土。
因为我们很多人,尤其是初学佛的,他说:「哎呀!念佛这麽殊胜、这麽好!」心里还是想往生。但是想来想去,说:「我昨天才归依……」或者说:「我到现在还没归依,我才遇到这个法门,我念佛时间还不长,像我这样子也能往生吗?是不是要念到三年五年、三十年五十年?」
为了破除大家这样的疑惑,善导大师就告诉我们说:念佛往生,不在时节长短──不在时间的长短。
不问时节久近之文(一)
下面有几条文,我来说明一下。善导大师解释的「念佛时节之文」分成三段。念佛应该怎样念呢?念佛时节怎样说明呢?分成三段来说明:
上尽一形,
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
或从一念、十念,
至一时、一日、一形,
大义者,
一发心以後,
誓毕此生,无有退转,
唯以净土为期。
这也是在《观经疏》当中,说念佛的时节,用这三段话来说明:
第一段是从多到少:「上尽一形」就是一辈子的念佛,下到「一日」,就是一天,甚至是一个小时,或者说一念之间,这是从多向少。
第二句是说从少向多:或者从「一念、十念」,延续下去,到「一时」,然後到「一日」,然後到一辈子的念佛,这叫从少向多。
第三句说「大义」,「大义」就是一个根本原则、要领在哪里呢?「一发心以後」,发什麽心呢?发愿生心(发愿往生净土这样的心)、信顺心(信顺阿弥陀佛的救度,不怀疑阿弥陀佛),「我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一旦发起,一辈子不改变,「誓毕此生」,发这个心不是说「我就发三年的心,我念三年佛」──不是的。是发心长远,「我这一辈子」。 「毕」就是完毕的毕,发誓「我这一辈子到头」,「誓毕此生」;「无有退转」,不改变、不退堕;「唯以净土为期」,直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作为我的目标。「不退转」是指我们的心不退堕下来,不转到其他的修行法门当中去,我们专修念佛,就在念佛门中,不退下来,也不改变。
这三句话主要是落在第三句,就是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是从现在直到临终的。这个才是一个专修念佛的时间。
因为每个人遇到这个法门的时间各有早晚,每个人的寿命也各有长短,所以才说从少向多、从多到少。
从多到少什麽意思呢?就是我一开始发心的时候,就准备念一辈子的佛——「上尽一形」。但是,人命无常,或许今天发了这样的愿,结果过了一个月就发现得了癌症晚期了,那我们虽然说念一辈子,并没有念到一辈子,这就是下至一个月,或者说「哎,只有十天」,或者更短的时间,突然有什麽事情,往生了,那这样也通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还有一种人,比如说在医院里急救的,本来就是癌症晚期,「哎呀,我现在念佛了,也不指望能够念多久的佛,就准备往生了」。医生说:「你只有几天的时间了。」他念念念,哎!身体念好了,这样反而就延续下去,从一念、十念、一时到一辈子。这个叫从少向多。
本来人生寿命不定,人生无常,所以,这个时节长短是不能确定的。
老和尚从七日到一生的念佛
台湾有一位老和尚,名字我忘记了,出家时也年纪不轻了,平时也没有好好用功来念佛,总是应酬信众啦,忙一些杂碎的事情。
到晚年得了重病,去医院一检查,医生跟他说:「你最多能活七天,赶紧准备准备吧!」
老和尚一想,说:「哎呀!我到这个年纪了,最多只能活七天了!」这七天他反而特别精进勇猛,「我一辈子没怎麽念佛」,这一段时间,他就杜绝外缘,一个人在家里念佛等死。反正七天就要死了嘛!这个时候真的叫万念俱灰、万缘放下,一心求生西方,「我就这七天时间了,我就好好念吧!」
哎!情况相反,七天过後,他不仅没有死,癌症消除了,身体还健康起来了。
这是什麽原因呢?因为他这几天完全放下,感应道交,这样,业障消除。哎,这样念下来之後,他就得到念佛的好处。
他就是从七日(他准备念七天佛的),下从一念、十念、七日,然後延续,继续念。过了一段时间,一年、几年才往生。这麽一个状况。
这个例子一方面是说明:我们人生寿命不定,应当现在就开始念佛,早一点念佛;同时,念佛是相续一生,贯彻到命终的。
所以,《阿弥陀经》也如是说,《无量寿经》也如是说,说「乃至十念」,善导大师解释就是「上尽一形,下至十声」。
病好的方法:一心求往生
由这个例子,也想展发几句:往往我们很多人,信仰没有深入,念佛就是求病好,有了病,来念佛。念佛求病好,灵不灵呢?感应不感应呢?你说不灵吧,有很多人念佛就病好了;你说灵呢,「我念佛半天,还没好」,在那里着急。
灵不灵取决哪个方面?看你的心是不是虔诚,另外,看你的心是不是放下。像刚才这个老和尚,如果他那七天就是念佛求病好,我估计不太灵,「哎呀,我就快死了!阿弥陀佛啊!你救救我,我还有寺院没盖完,是不是让我再活几年?」因为有这个心,和阿弥陀佛之间就有隔碍,心中就有挂碍,就没有全部放下来,心门没有向阿弥陀佛全部敞开,就有一个固定的目标挡在那个地方(大家想一想是不是),梗在那个地方,这样佛力加持的效果就微弱。反过来讲,你完全放下来,万念放下,「我就打定主意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死也好、活也好,病重难过也好、病轻也好,不管如何,活下来也行,死了我就刚好往生。打定主意这样来念佛,往往有不可思议的奇效。像刚才那个老和尚就是如此,七天念佛,病都消除了,也是因为他万缘放下的缘故。
所以,印光大师就讲:如果你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不求世间福报,你自然得世间福报,子孙贤孝啦,家庭平安啦,身体康泰啦,病转健朗啦……如果你念佛不求往生、只求世间福报,这样所得世间福报反而下劣。为什麽呢?因为心跟佛心不相应,感应就有障碍,同时又不求往生,如果说大命将终,病很重,你只求病好、不求往生,万一病没有好呢?两头落空:一方面病没有好,另一方面往生没得到,这样是不是两方面都损失了,对不对?如果一心求往生,能得双保险,「如果病不好,我刚好快一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免得在这个世界老受罪;如果病好了,也行,再活几年」。所以,不勉强。
当然,如果是上根的人,猛根、利根的人,我们暂且不谈,像这个莹珂法师,人家根机还是好,对不对?阿弥陀佛现前了,告诉他说:「你还有十年寿命。」他说:「我不要了,我现在就要去。」根机还是好。
心不要太躁妄
我们一般的人,我想,心不要太躁妄。
印光大师也讲了:念佛之人,活到一百二十岁也可以,明天死了也行,都好。
我们的寿命是随过去的业力而来,我们不要给自己规定什麽时候往生。同时,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力接引,阿弥陀佛到时候自然会现前接引我们的。
也有的人,心比较躁妄,可能会出毛病,自己就给自己规定了哪一天往生。
我也遇到一个人,她说:「师父啊,你可救了我了。」我怎麽救了她呢?她念佛看表相,听说人家念佛站着走、坐着走,她自己就发了个大愿,她说:「我念佛,三年往生,站着走!」豪言壮语讲得好啊!她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也特别用功。她说:「师父啊,你不知道我怎麽念佛,炒菜时候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个珠子都不敢丢掉,每天念佛十万声,我觉都睡不好!」为了达到十万声,她念四个字,而且念得飞快,是很困难的,因为想达到三年预知时至、坐脱立亡嘛,想给人家看看嘛!
其实这个心不老实,是想做表面文章给人家看──这个不行,这个肯定不行,老实念佛人不会这麽做(像青岛那个女的,人家就是老实念佛人。没有人知道,悄悄念佛,坐那里走了)。这样,就是在外表表现给人家看,但是,她也真在念哪!我遇到她的时候,离她三年圆满时间还差三个月。我告诉她念佛的道理之後,她说:「哎呀,师父啊!你可救了我了!」不然的话,她准备怎麽做?那你就不可想像,她念到两年的时候,心里就有点没底了:「我都念了两年了,感觉不像啊!」又过了半年──过了两年半,还剩半年了,她话都讲出去了,道场那麽多人,一百多人都看着她啊,平常都鼓励她,说:「老菩萨,我们都看你的啦!」人家每讲这句话,对她等於就加了一个压力。她自己话也讲出去了,人家看到她都说:「哎呀,看你的啦!」看她的,怎麽看?
快到两年九个月的时候,心就着急了。後来我就跟她讲。我讲完之後,她下来问我。因为我一开始还不知道,我就说:「念佛人应当发愿愿生彼国,你就发这个愿就好了,你不要要胁阿弥陀佛,什麽时候一定来接你,这个时间让阿弥陀佛来定,我们遂顺佛愿,心里柔软不好吗?这样就可以。」
我还不知道她定了一个三年,我这麽讲完之後,她的担子放下来了。然後跟我讲:「师父啊,我有怎麽怎麽回事……如果这次你不跟我讲,再过三个月,我准备自己……(自刎状),我到时候如果走不掉怎麽办?我到时候走不掉,我准备拿一根绳子上吊,吊死算了。」
我说:「你吊死了,你就做冤枉鬼,吊死只有下去。」
她到现在还活得好得很,走路跑得跟小坦克一样,长得胖墩墩的,快得很。因为她这个心,她不了解往生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同时,她有那种想作秀(现在讲「作秀」)给别人看──她倒不是为了作秀,想来一个坐脱立亡,来启发大家的信心。
这个都要水到渠成、功到自然成、瓜熟蒂落,你不要自己老在那儿咋呼。你看历代祖师谁这样讲的?走了就走了嘛!
不问时节久近之文(二)
第二段就是「正定业之文」,这一段我们学过,再来读一遍: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行住坐卧,
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舍者,
是名正定之业,
顺彼佛愿故。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你只要念念不舍,这个都是正定之业,不在你时间长短,所以叫「不问时节久近」,阿弥陀佛不会来问一问你──你想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前来了,问一下:「某某人哪,你想到极乐世界啊?你念佛念了几年哪?」
「哎呀,我才念了三天。」
「三天还不够啊!三天不接你,念了三年才接你。」
阿弥陀佛不会问这个时间的。你哪怕就是念一念、念一句、念一声、十声,寿命终结,像《观经》下品的,都是念了一声佛、十声佛的人,当下阿弥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银行取款喻:一向称名,不问时节
这里我也想打一个比喻,大家通过比喻来理解。比如说:你从家里拿了一张存款单,到银行去取钱,早晨出发,家离银行有点远,路上交通又不方便,又有别的事儿打闲岔,又交通堵塞,一直到下午才到了银行的柜台。你来一趟可不容易啊!那麽,把存款单递上去,银行的职员会不会给你钱?你把存款单拿出来,「哎,我这上面有存款,我要取钱。」会不会给你?肯定给你,对不对?只要你拿银行的存款单来就行了。
另外一个人,他家就住在银行旁边,隔得很近,一出门就到了,一分钟就到了。到了银行,把存款单往上一递,银行的职员会不会问其他的话?「哎,是存款单,有钱」,就把钱给他。
第三个人,辗转花了好长时间才到了银行,结果把存款单住上一递──不是这家银行的存款单,是别家的。那麽,银行职员会不会把钱给他呢?不会给他。他在那里耍赖皮,他说:「哎呀!我来的可不容易啊!费了多大的周折,从上午到下午才来,你是不是慈悲慈悲我,就把钱给我吧!」这样行不行?
(「不行。」)
这是一个比喻。
这个比喻要问问大家,存款单代表什麽?存款单就代表我们的六字名号、念佛的功德,就代表六字名号;从家里出发代表什麽呢?从家里拿着存款单出发了,就代表我们现在开始念佛,在执持名号,「刚刚刚刚……」一路走;到了银行柜台代表什麽呢?就代表我们到临终了;银行柜台的职员代表什麽呢?代表阿弥陀佛;给你兑换现钱代表什麽呢?就代表接引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家离银行很远,路很长,交通不方便,代表什麽呢?代表我们寿命比较长,七拐八拐才到临终这个时候。那麽,银行职员不会问你说:「哎呀,你来辛苦了!你搭车多远哪?你搭车两个多小时啊,一上午啊!」会不会问你的路线、时间长短呢?他不会问的,不会因为你时间长就多给你兑换钱。你存款单有多少钱就给你多少钱,对不对?也不会因为你住隔壁,很近,一分钟就到了,说:「你这麽短的时间就到了,不艰苦一下,不给你钱!」他不问。银行职员只看你拿的是不是存款单,拿来了就给你钱。至於你来的路上是时间长、时间短,这个不管,对不对?
另外有个人,他听说人家拿存款单一分钟到银行就能取到钱,但是他家离银行两个小时,他也学人家,他把存款单拿在手上一分钟,走在路上就把它扔掉了,这样到银行能取到钱吗?
(「不能。」)
有人听说临终的人念一句佛、十句佛也可以兑现往生,他也念一句佛、十句佛,然後他仍掉不念了。这样到了临终的时候能往生吗?能不能?
(「不能。」)
就像那个人一样嘛,人家是家离银行近哪,一拐弯就到了,人家把存款单送去,哎,把钱给他;你隔了两个小时的路程,听说人家拿存款单一分钟就可以取到钱(其实不在一分钟还是多少时间,他错误地理解了),然後就把它也在手中握了一分钟,就丢下来了,好比也念一句佛、也念十句佛,然後再也不念了,把佛号丢掉了,存款单丢掉了,那就不能往生了。
如果我们的寿命还长,我们现在就把这句六字名号抓在手上,一直走走走走,走到银行的柜台才能兑现。半路上如果丢掉了,被贼偷去了,到银行里就没有了。或者自己不认识,把它丢到垃圾桶里去,那麽,到了银行也兑不到钱,是不是?
什麽叫被贼偷去了呢?就是善导大师在「二河白道喻」所比喻的错误的见解、邪见的人,邪知、邪见,也包括别解、别行的人,说:「哎呀!你这样光念佛行善怎麽能往生?这样不行的!」你听了他的话,就不念佛了,等於说你的存款单被贼偷去了。那麽,你到了临终就得不到往生。
前面我们讲了三个人,还有一个人,他也是拿了存款单来,费了很大的周折,结果拿到银行一看──工商银行,他拿的不是工商银行的存款单,这样会不会拿到钱?
(「不能。」)
个代表什麽呢?
(「杂行杂修。」)
对,大家还挺有智慧的,这个就代表你不是专修念佛的。本来你念佛才能到阿弥陀佛那里兑现,结果你修这个法门、那个法门,到了阿弥陀佛极乐银行:「哎?这不是我这个银行的。」你说:「阿弥陀佛,我好辛苦啊,这麽长时间啊!」如果银行之间可以通兑,工商银行跟农业银行联网了,「我们网上查一查,给你转一下子」,也还差不多,对不对?就好比所有杂行杂修的人都要回向,都要转──何必麻烦阿弥陀佛呢?太麻烦了!而且这个是小小功德,不是阿弥陀佛给我们的存款单,我们要拿着阿弥陀佛给我们的六字名号到达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有没有听懂?
(「听懂了。」)
所以,念佛不在时节久近,不在时间早晚。
念佛法门,现在遇到了,现在福报到了
那有人讲了:「倒楣了!我二十几岁就遇到念佛法门,还要念五十年,多辛苦啊!他临死的时候才遇到,就念一句,多自在呀!」
前面说过了,这种认识不正确。
比如说有两个人,都要活七十岁,七十岁往生。一个人到七十岁的时候才遇到念佛法门,念了一句、十句就往生了(当然我们为他庆幸),但是,在七十岁以前,他都在造罪造业,又没有吃素,又不信因果,然後跟家庭、跟别人闹了很多的矛盾,没有佛光的照耀和摄取,内心是不平安的。
另外一个人,从七岁就信佛了,就知道因果道理了,那麽,在这七十年的过程当中,他都有佛光的保护,他都能通过念佛消灾免难,虽然同样活七十年,但是他过得很自然,他过去世的业力逐渐地消失,人际关系也很和乐。
本来这两个人的命运是一模一样的,第一个人到六十岁得了癌症,病歪歪的,痛苦!最後念了一声佛;第二个人本来也要得癌症的(他们命运一样),但是他因为从小就念佛,所以,到了六十岁的时候,癌症虽然得了,马上又消失掉了──这样不好吗?你病痛又解除,你身体又健康,你心情又平和,你道理又明白,你活这七十年明明白白,对不对?这样好不好?
(「好。」)
比那个造罪的,那就好多了。所以,我们虽然说念佛「不问时节久近」,我们现在遇到了,就是我们的福报到了,就是我们缘份到了。
念佛也不辛苦,也不累,随忙随闲,尽我们的根机来念佛就可以。
不问时节久近之文(三)
这里还有一段文,也是善导大师所写的,关於「不问时节久近」,说:
一切凡夫,
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
但能上尽百年,
下至一日、七日,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你必定不用怀疑,决定往生!所以,善导大师讲「不问时节久近」,讲在好多地方,都是他一贯的宗旨。
「不问时节久近」启发之一:往生靠名号
「不问时节久近」都能往生,它给我们的启发在哪里呢?
也就是说:往生极乐世界,跟我们本身念佛数量的多少有没有关系?没有关系,阿弥陀佛不问这个;跟我们念佛时间的长短也没有关系,他也不问这些;跟我们念佛的功夫深浅也没有关系,阿弥陀佛也不问这些。因为你时间久,你就念佛多,相对来讲就功夫深;时间近、时间短,你就念佛少,相对来讲就功夫浅。但这些是我们凡夫这一边的,阿弥陀佛都不问这些。之所以不问这些,也就是说:往生不靠我们的功夫,不靠我们修持到某种程度,是靠我们所念的这一句六字名号的本身去往生的,所以才不问时节久近,只问你是不是念着佛。
善导大师前面解释的叫做「念念不舍」,虽然说「不问时节久近」,但是有一个原则,就是「念念相续」、「念念不舍」,从现在开始,「一发心以後,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这是个原则。这个原则如果不奉行,就像刚才打的比喻,你半路上就把存款单丢掉了,拿不到钱。
我想刚才这个比喻也能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拿存款单到银行去取钱,银行职员是不管你路上所花时间的长短,他不问这些,不是因为你路上过五关、斩六将的,你来了他就给你钱,是因为我们这张存款单里本身有钱,他才给你钱,对不对?
(「对。」)
所以,不是靠我们到银行路上时间有多长──没有关系!
我们从现在开始,《阿弥陀经》里说「执持名号」(存款单是外面看得到的,我们拿在手上、揣在怀里),这句名号,是我们用心把他执持,用心「执持名号」,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不丢失,这个叫「执持名号」。
我们之所以念佛能往生,是因为这句名号本身能令我们往生。所以,阿弥陀佛才不问你念佛时间长短,你念一声佛,也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本身;念一万声佛,还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本身,所以,是看这一句名号本身。
「不问时节久近」启发之二:不管平生和临终
就像银行的职员,因为存款单里本来就有钱,你来的时候才给你兑现。如果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里没有我们往生的功德的话,即使你念得再多,能不能往生?
「哎,师父老是给我们出难题儿,老是让我们动脑筋想。」
要想一想了,如理思维嘛。
如果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里边没有我们往生的功德,你念一千遍、一万遍都不能往生,对不对?就好像存款单里边没有钱,你把它抓在手上,抓得发烫、握得再紧,你去还是拿不到钱。
如果这句六字名号里边有我们往生的功德,那我们现在来念的时候,现在里边就有功德,对不对?所以,「不问时节久近」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就是不管平生和临终,「平生」就是指我们现在身体健康,活着的时候,平常的时候;「临终」就是指我们临命终时。
我们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就认为:平时念佛不管用,平时念佛都是做演习,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都是训练式的;到临终念的那一句佛才管用、才能往生。这个观念是错误的。
就好像那个人,拿着存款单到银行取钱,他以为「从家里拿出来的这个存款单不管用,到了银行往上一递,那个时候才管用」,是不是这样?
如果从家里拿的这张存款单不管用、没有钱的话,你到银行照样不管用,对不对?
你到银行往柜台一递,心里担心说:「哎呀,能不能给我钱?」哎!给钱了。那个时候他给你钱、管用,说明你从家里出来的时候就有那麽多钱,是不是?
(「是。」)
我们从现在念佛,到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现前接引了,不是我们临终念的那一句佛才管用,是我们现在念的这句佛里边就有阿弥陀佛的接引,不然的话,到临终的时候也没有往生。所以,这个叫「执持名号」。我们现在念的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没有改变的,一直抓住它,执持、执持、执持,到临死、临终了,哎,阿弥陀佛显在面前,往生净土了。
所以,现在念的佛和临终念的佛,是不是一尊佛?
(「是。」)
没有两尊佛嘛!是不是一句佛?
(「是。」)
这样反复地说明,是要大家明了:我们现在念的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当下就能救度我们,如果我们当下一口气不来,当下就往生极乐世界;如果我们还有寿命,我们就延续,「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过三年五年再往生。
总结
所以,「不问时节久近」有这几点启发,我们把它稍微总结一下:
「不问时节久近」就是说:我们往生不在於念佛时间的长短、寿命时限的长短和遇到念佛法门时间的早晚,也不在我们功夫的深浅,不在这些。在哪里呢?在於六字名号本身能让我们往生。这是对我们的启发。
虽然说不在时节久近,但并不是说「我就念一句佛、十句佛,念上一年、三年,然後我不念了」,那样不行。为什麽呢?那样等於你丢弃了。不在时节久近,就要我们来「念念不舍」、「念念相续」,这样才叫做「执持名号」。所以,《阿弥陀经》虽然说「若一日」到「若七日」,并不限定在一天、七天,而是一辈子的念佛。
刚才我们读的这一段法语,就是善导大师引用《阿弥陀经》的「若一日……若七日」那段经文来解释。善导大师解释说: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
这是在解释「善男子、善女人」,因为对於「善男子、善女人」,也有人误解为修五戒十善的人才能往生,可是善导大师说:这里的「善男子、善女人」,是指「一切凡夫」,也就是《观经》里所说的九品众生,不管你是罪多福少还是福多罪少。九品众生的前六品是福业众生;後三品是恶业众生。前六品有世间福报、小乘福报和大乘福报,修这三福业;下三品是十恶、破戒和五逆这三恶众生。所以,「不问时节久近,不问罪福多少」是在解释「善男子、善女人」。
下面说:
不问时节久近,
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
这是善导大师解释「若一日……若七日」。「若一日……若七日」,不限在一天、七天,而是说上尽一百年,下到一天、七天──也就是一辈子的念佛。
下面说: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一心专念」就是在解释「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所以,善导大师的解释很明了、很简单,我们听得懂,也做得到,定得往生,不用怀疑。
「不问时节」的根据:「乃至十念」
之所以「不问时节」,虽然祖师这样解释,从阿弥陀佛的本愿来讲,它来自於第十八愿里所说的「乃至十念」。
「乃至十念」就是阿弥陀佛不限定我们念佛的时间早晚:你临终遇到了,念一声佛、十声佛,也属於「乃至十念」的范围;你年轻少壮的时候就遇到,念三十年的佛、五十年的佛,也属於「乃至十念」的范围。
「乃至十念」不可断章取义
所以,有的人错误地理解「乃至十念」,他就执着这个「一念」、「十念」,说:「经文讲的,乃至一念、乃至十念都必然往生,我就念一句、十句,我再不念了。」这样就是错误的见解的。
因为这里的经文不限在十句、一句,而是说「乃至十念」。「十念」是指临终的人来不及念更多的佛,念了十句佛;「乃至」就是指平时一辈子的念佛。
如果舍掉「乃至」两个字,只取「十念」两个字,这不是经文的意思,这个叫断章取义,这样是错误的理解,这样不能往生。
好,大家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