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六)
五、正杂二行判
这都是两两对应的:要门是以观佛三昧为宗,是杂行,弘愿是以念佛三昧为宗,是正行;要门归入弘愿,观佛归入念佛,杂行归入正行。
(一)分判目的
专修念佛为大师倾其一生、竭尽全力劝化众生之所在,为大师应化目的、出世本怀;千言万语,千开万合,总归「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因为这关系到无量众生到底能往生还是不能往生,如何升进、必令往生。
善导大师特别强调一个「专」字,五部九卷里,「专」这个字出现的频率特别高,至少有一两百次。大师一辈子所有的心血都集中在这个地方。在大师之前还没有人把称名提到这样的高度的。「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是一个归结点。就像圆一样,圆圈再大,它都一定向着中心点。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就是圆心,就是中心点。定散二善十六观半径的圆圈画得再大,都要归到这个地方。如果不归到这个地方,就没有中心,没有核心,所以定散二善都要向着这个中心。
为什麽这麽强调「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呢?因为这关系到无量众生到底能往生还是不能往生,又如何升进、令他们必然得以往生。这涉及到无量众生的法身慧命、解脱成佛,非常重要,不能含糊,不能苟且,不能在这个地方讲圆融!
善导大师可以讲是最不圆融的祖师了,大师说的话,比如「佛光普照,唯摄念佛」「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此《经》定散门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等等,这些话哪有含糊的?但是,正因为这样,他才是最圆通、最圆融、最圆满的。大师是阿弥陀佛示现,不是凡人。我们凭什麽说大师是阿弥陀佛示现呢?就凭这些法语,不是凭神蹟。就凭大师能解释出这些法语,能给我们安心和利益。这些话真的是力透纸背,把佛陀真实的本意都显现出来了!
为了达到让众生专修念佛、万修万人去这个目的,大师才分判要弘二教。他不是为了搞一个理论出来,让我们学得很困扰、很麻烦,让後来的人辩论到底是二尊二教还是二尊一教。大师的目的,不管是二教还是一教,只要众生都能往生,千修千去,万修万去,那就好了。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理论系统和结构,後人就难以了解佛的本意。而且《观经》本来就有这样一个框架结构,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本来就是这样的角色和功能作用。大师就为了把这些如实地说出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要分判要弘二教。
为达此目的,分判要弘二教,显明观念二宗,辨别得益分齐。这里说明正杂二行。
那麽诸师有大师那样的眼睛,能够分判出要弘二门,达到这样的目的吗?他们没有。所以大师要分判要弘二教,显明观念二宗,辨别利益的分齐,让我们决定往生。这是大师之所以立教开宗要达到的目的。
(二)归正定业
先开为二,文言:
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
行法开为正行和杂行两种,除了五种正行之外,其余行法都是杂行。杂行并不是不好,它也是净土门之内的行法。有的人认为杂行不是净土门之内的行,而是圣道门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修行定散二善回向是净土门的。杂行比起非净土行来,还要近一万倍不止。杂牌毕竟还有一个产品。比如杂牌的手机,那毕竟有个手机。正牌的手机效果好,辐射小一点;但杂牌的也可以用,比没有要好。所以,修杂行的人毕竟在修行净土法门,他是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一个目标和愿望的,但是他所修的行不够纯粹。
後指归一,文言: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行後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明了正行杂行的利益得失,自然能舍弃杂行,归於正行。
五种正行是读、观、礼、称、赞,就是读诵净土三经、观察极乐净土依正二报、礼拜阿弥陀佛、称念弥陀名号、赞叹供养阿弥陀佛这五种。那「後指归一」是怎麽指归一的呢?就是把正行、杂行的得失来作一个分判。
正行,心常亲常近,心忆念不断,心和阿弥陀佛之间没有间隔;杂行,心常间断,心和阿弥陀佛不亲不近、疏远,不纯粹,而且杂行还要回向。
我们看这里用词,「虽可回向得生」,用了一个「虽」字,这是转折语气。後面还有「虽说定散二门」,和「虽可回向得生」语意都是一样的。
依教起行,依行证果,通前达後,行最为重要。
「通前达後」是什麽意思呢?就是说,行法通前面的教法、教理,它引导後面证果的利益,所以叫「通前达後」。行法在中间,挂前头,通後头,这样「行」就显得特别重要,它是个枢纽。如果能够起正行,即使教理不太明白,也已经在走了,等於教理就在这行当中了;按照正行一直走下去,那麽证果也必然会达到的,有因一定有果,所以行特别重要。
大师释文,卷无量杂行,归极於称名,最为精详。
大师的释文虽然讲五种正行,但就像我们卷东西一样,通过教理把无量杂行卷起来,慢慢卷,慢慢收,慢慢缩,一直卷到称名这个地方,让它们归宗到极点,非常精妙、详细、精到。
这分为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
先大判一切行为正杂二行,杂行为权,正行为实,当舍杂行归於正行。
杂行是权,是方便,是自力,是要门,不够真实,不够究竟;相比之下,正行是弘愿,是真实。两者相比,要「舍杂行,归於正行」。比如手机,有杂牌的,有正牌的,那大家肯定愿意用正牌的嘛。甚至正牌的还免费送,杂牌的反而要花钱,你要哪一个?就有人宁愿掏钱要杂牌的。
定散二善是杂牌的,让人修得很辛苦;六字名号、专修念佛是正牌的,口中一称念,速满足功德大宝海。但有人就看不起称名念佛,这样的人是有智慧的人吗?这个智慧还是差一点,更不要说「明信佛智」了。
第二个步骤:
再细判五种正行为正助二业,四助为权,唯一正定业为实,即由助业入於正定业。
四种助业释为权,既然成为助业,当然就是方便的。就好像我们上楼梯,楼梯是要帮助我们登上高台的,它就是个方便,我们的目的是要登到高台上去。唯一的正定业就是称念弥陀名号,这是真实,这样就由助业进入了正定之业。
我们看下面这个图表。
「一切行」就是佛教一切经里面的一切行法。一切行大分为两类:一类是杂行,杂行就无量无边了,这是方便,因为它是要回向求生的——用方便的方法来回向求生;另一类是正行。
杂行要导入到正行。为什麽呢?杂行,「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与弥陀不亲不近,心常间断,所以杂行要回到正行当中。正行有五种。相对来讲,杂行和正行,这是权实一对。
接下来,五种正行当中,读诵、观察、礼拜、赞叹供养这四种是助业。所谓「助业」,就是帮助我们进入正定之业的。怎麽帮助呢?有的人老是念这句名号念不下来。那怎麽办呢?拜拜佛也可以,边拜边念也可以,这样调整一下,不也有所帮助吗?还有的人——大多数都这样,叫他老实念佛,他心中不安稳,因为教理不明白,所以他必须要读诵,通过读诵净土三部经、听闻善知识的教诫,就进入专修念佛。也有的是观想,观到阿弥陀佛亲自告诉他要老老实实地专修念佛:「你观到我是不错。回去专称我名吧。」这样就由观察进入了专修念佛。
四种助业进入正定业的称名,这是一实。
(三)喻说废立
由方便入於真实,为废权,简称「废」;由真实摄於方便,为立实,简称「立」。
其实有五个还不够实,只有一个才是实的。是相对於无量的「权」,才说这五种正行是「实」。「废」和「立」是简略文辞,合起来为「废权立实」。方便进入真实之後,方便就放弃了。就好像由门入室,你到人家家里去拜访,门一推开,你就一脚在里、一脚在外站在门口不进去吗?肯定是经过这个门,然後进到屋里面,这不就是废权立实吗?门一打开,这个门的作用达到了,你就不要站在门口了,就走进去了。
权的作用,通过定散二善,回向求生。欣慕、求生极乐世界了,它就达到目的了。那就不要停在这个地方了,定散二善就往旁边一放,权作废了——废权;直接「一向专念弥陀名号」,进入真实——立实。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