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二)
第一章 净土宗义概说
讲式
对於《净土宗概论》十章的内容,有一个讲学模式,我们按这个模式来讲。
这个模式大分六项,据情具缺:根据每一个章节情形,或许六项都有,或许五项、四项、三项,有具足的,有缺减的。
讲式分为以下六项:
第一,来意,就是一个章节的必要性,为什麽要有这一章节;同时,也说明一个章节在整篇上下文的关系,它为什麽放这里,不放前不放後。了解来意便於我们理解文义:我们首先要了解章节的来意,它一定是有次序的,一定是必要的,这样才能够正确地理解其内容。就像演戏一样,导演为什麽安排这个角色,为什麽这时候上场,它是有道理的,都有它的关系。来意就是要说明这些。
第二,大意,略述本章节主要内容。
第三,次第,说明本章节内容是怎样展开的。次第对我们理解文章是很重要的,次第不能乱,就像房子一样,从一楼、二楼到三楼,有这个次序。次序就像顺藤摸瓜,顺着藤子闭着眼睛摸,一个节、两个节,也能摸到瓜。
我们学习、读书有「三先」,就是三个步骤:
一、了解文句;
二、了解组织;
三、得出核心。
这样才算把一篇读完了,不管是着作还是文章,都要这麽读。有的人只看文句,看完之後怎样呢?就会挂一漏万,依文解义,看到一句和他相应的,就记住这一句,因为他心里有这个认识。至於组织结构、顺藤摸瓜,他根本摸不出来,读到哪里就忘哪里。这样就是不会读书。
文句是基本的,要了解,但有些文句不理解也无妨。要抓住着作或文章的组织脉络、次第关系,一节一节地摸下去,通过组织架构,把所有文句的意义抽出来。就像葡萄一样,一挂一串,一牵起来全部都有了。通过组织架构再摸索下去,就得到它的核心。一本书的核心、宗旨只有一个。善导大师解释《观经》,他就摸索出了《观经》最後的结论,这是核心:「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整个《观经》得到点了,摸索透了,把核心读出来了。
第四,分科,就是有关内容的组织结构,有小科,有大科;有细的,有总的。
第五,释义,就是逐句解释。逐句解释可能会补充表格和资料,引申一些内容,回答疑问,这些在讲解的时候会有。
前四项是大的框架性说明,第五项就是逐句解释。
第六,复习思考题。
我们讲学的模式就是这六项。
一、来意
我们先来看第一章「净土宗义概说」的来意。这一章为什麽有必要存在呢?在全面展开之前,先要把总体的、概括性的拿出来,明其大概,这是把它放在最前面的原因,这叫来意。所谓展开,就是要把整个净土宗的法义打开,展现出来。
二、大意
这一章有三节:
第一节,宗的定义和特性;
第二节,善导开宗;
第三节,净土宗述要。
以第三节「净土宗述要」为主要内容。
三、次第
本章这三节是有次第关系的,不能错乱;前面为後面铺垫,第一节引申出第二节,第二节结归到第三节,第三节是最後的结归。
了解了次第之後,你要表达一个问题,或者写一篇文章,一定是有规矩的,一定有次第关系,别人听起来就很清晰。
四、分科
分科就如目录显示的一样。各章大科分为二:先解题,次正述。每一章的第一节一定是解题的,解释这一章的题目;第二节以後,就是对本章内容正式的表述。比如说第一章「净土宗义概说」,第一节是「宗的定义及其特性」,就要解释净土宗的「宗」这个题目;第二章「净土宗教相判释」,第一节就是「教相判释之意义」,它也是解释第二章题目的,这就是解题。
解题有四个方面的意思:
第一,释名义。是对本章章题名目、意义作解释。
第二,定基调。这本书里有很多定调的内容:《净土宗概论》这本书是对整个净土宗教义定调子,其中第一章是对十章内容定调,每一章的第一节又是对本章内容定调。这样,每一个地方都不会跑开,都会紧紧扣住净土宗的根本教义,调子就定得准,不会偏差。
第三,破疑难。对一章内容有怀疑或者妨难,要破除。
第四,立正信。这使我们对本章、对整个净土宗的内容建立正确的信心和信仰。
解题有这四方面的作用和功能,说明它的必要性。
分科有三类:
一、目录的分科;
二、各章大科类,有解题和正述两大分科;
三、每章节中有细小的分科。
第一节 宗的定义与特性
为什麽在这一章当中要放这一节呢?这就是解题,也是来意。要了解净土宗,就要先了解什麽是「宗」,它的定义是什麽,它的特性是什麽,要素有哪些,等等,这些必须要交代清楚。
对「宗」有了正确了解之後,调子就定下来了;有了调子,就可以拿来作为尺子,一比量——善导大师的思想符合这个定义、这些特点,才是净土宗。调子定下来了,就不会偏,解题就是起这个作用。比如,要了解苹果,就要了解它的内涵、外延,要了解它和水果的关系,就先要说明什麽是水果,然後再说苹果,两者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一、宗的定义
宗,为尊、崇、主之义,引申有独尊、统摄、唯一、最胜等义。亦即:在佛说一切法门中,独尊某一法门为主,并以此统摄其余所有法门之教义体系,即称为「宗」,也称「宗派」。
「宗,为尊、崇、主之义」,这是窥基大师在《大乘法苑义林章》中解释的。窥基大师用「尊」「崇」「主」三个字说明「宗」字,这是字义,是从汉字学角度来说明它的意思。
「引申有独尊、统摄、唯一、最胜等义」,尊、崇、主就是这个意思:尊是独尊的;主是唯一的,也是最胜的,主能统摄臣属。
宗有这几项涵义,据此,後面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定义。
「在佛说一切法门中」这一句,是说明建立宗派的范围:不是说净土宗就只讲净土法门,而是以整个一代佛教作为立宗的基盘。「在佛说一切法门中,独尊某一法门为主」,净土宗就独尊念佛为主,禅宗独尊明心见性为主。
「并以此统摄其余所有法门之教义体系,即称为『宗』,也称『宗派』」。首先,宗其实是一个教义的体系,它的基盘是一代佛教;其次,一代佛教里有一个主的法门,净土宗就以念佛为主;第三,主的法门必须对所有法门有统摄关系。这样,一个宗派就建立起来了,它有体系性,非常科学。
二、宗的特性
由此可知,宗有这样几重特性:
一、独尊性——独尊某一法门为主,唯一而无二,不可能有与之并列、平等的法门存在。
二、统摄性——以此独尊无二的法门,统摄其余一切法门。
三、体系性——一宗之内,所有法门,依其相状、地位、价值、作用等,各安其位,形成完整而严密的体系。
第一,独尊性。独尊某一法门为主,唯一无二,没有与之并列、平等的法门存在。在宗派之内,一定有主的法门,这是独一无二的,最高峰的,没有和它平等的法门存在。
大家听了会觉得很奇怪:「都说法法平等,你讲的怎麽不一样?」这是两个概念,没有宗的时候才这样讲。有宗了就不一样,一定有独尊性,不然不成为宗。每一个宗都一样,禅有禅独尊的,法华、华严等都有独尊的,净土独尊念佛。
第二,统摄性。依此独尊无二的法门,统摄其余一切法门。
第三,体系性。「在一宗之内,所有的法门,依其相状、地位、价值、作用等,各安其位,形成完整而严密的体系。」什麽叫相状呢?就是大乘、小乘,顿法、渐法等等。所有法门,在整个佛法中,各自是站在什麽地位上,它们各自有什麽价值,作用如何,每一个都按照它的位置而安立,这样形成完整而严密的体系:这就是体系性。
以宗的定义和体系性判断,善导大师这一系思想才够净土宗这个资格。
下面的图表说明宗的三个特性。
三、立宗要素
宗,为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之後所形成。教理上完整意义之宗派,必须具有宗派名称、教相判释、正依经典、法脉相承,简称「宗名」「教判」「经典」「相承」,此为一宗成立之要素。
佛教在印度没有宗,宗是在中国才形成的。
关於一宗成立之要素,後面「教判」「经典」「相承」三章的内容会详细地展开。
下面的图表说明立宗的四个要素。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