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6~20)
--净宗法师 2005年6月讲於「佛林寺」
十六、莫徒好智解,废称名之光阴
若为知念佛往生之义,学而知之。
粗知则足矣。
设得广学,凡智无几,莫徒好智解,
废称名之光阴。
你不知道,通过学习、请问,而知道念佛往生的道理。
「粗知则足矣」:大略地知道就可以了,根本的原则把握住了,就可以了。所以,在法然上人看来,一切都是以念佛为标准。作学问啦,请教他人啦,讲信心啦,听闻啦,等等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以念佛为标准,达到这一点;你就是学习,也不需要搞得那麽精细,「净土宗与各宗的关系,各宗怎麽样讲净土?我要看看了。然後怎麽怎麽样……」,你要这样广泛地学习,那你自己看根机了。
「凡智无几」:凡夫的智慧没有多少。
「莫徒好智解」:你不要仅仅在那里喜好以智慧来辨解,来做文句上、义理上的一种研究,这样反而浪费了称名的时间。
十七、若成学者骨,则失念佛矣
我门徒不可喜好义理,
不可喜好理论。
称名之行者,
应成一文不识、黑白不辨之身而朝夕念佛。
吾身既是愚痴卑贱,
则不可妄论其他法门也。
若成学者骨,则失念佛矣!
法然上人教诫他的弟子,法然上人自己说他「一文不知、黑白不辨、是非不分」,对弟子也这样讲。
「我门徒不可喜好义理,不可喜好理论」:理论就是跟别人去辩论道理,理论理论。
「称名之行者」:我们净土宗专修念佛的人。
「应成一文不识,黑白不辨之身,而朝夕念佛」:这个真是最高的境界!也是最潇洒、最自在。应该成为什麽样的人呢?成为一个大字都不认识,黑白都不能辨认的,这样的人,从早到晚就是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人家给你一巴掌,「南无阿弥陀佛」,再给一巴掌,「南无阿弥陀佛」,「黑白不辨,是非不分,一文不知,而朝夕念佛」。从早到晚,从晚到早,「南无阿弥陀佛……」
「吾身既是愚痴卑贱,则不可妄论其他法门也」:我们自己既然是愚痴之身、卑贱之身,对其他法门深浅啦,得失啦,是非啦,都不妄论,不妄自评论。
「若成学者骨,则失念佛矣」:这一句话很好!你想作一个大学者,作个大学问家,要作个大通家,骨子里面是这样子的──外边的肉是念佛的,骨头是学者,内外不相应,这样的人,「失念佛」,那就不能念佛了。看看我们周围的人,都是这样的(当然不完全是这样,可能很多是这样),你看那个喜欢写那些隔衣服抓痒,抓不到痛处的一些文章的人,在那里拨弄文字,这麽搞,那麽搞,觉得自己是一个学者的身分,就没有老实念佛,失去念佛。
反而那些愚痴卑贱的愚夫愚妇,农村老太婆,大字不识一个,一天到晚念佛,走得非常潇洒自在。
所以,何苦贪图世间名利,追求一个好听的名声?我觉得这个人真的是心量太小,眼光太低,贪图世间这麽一点点,即使来学佛法,也不是把心用在了生死这麽一个关键问题上,在那里「哎呀!我会写文章啊,我是个学者啊!」多可怜!要成佛,要发菩提心,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把这些通通放下,这才是聪明人,才是有智慧人。
所以,「若成学者骨,则失念佛矣」;若失念佛者,则失往生矣;若失往生者,则得轮回矣;若得轮回者,则无量苦恼矣。
十八、但知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但知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则自然具足三心。
「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也就是信心。我们知道「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这个就「三心具足」了。
为什麽呢?因为「必得往生」,既然讲「必得」,内心知道必然往生,这个就是「深心」了;往生就是「回向发愿心」了,愿意去往生了;这样的信不是假信和假行(内心不相信,那就不叫深信了),内心真实的知道,信知这件事情,这叫「至诚心」,没有虚假,这样就是「三心具足」。
十九、唯思称念必生
虽不知一向专称之理,
亦不知弥陀本愿之由;
唯思称念必生,
是自然具足三心也。
道理跟前面一样。
二十、一向念佛者自然具足三心
虽知三心,不念佛无益;
纵虽不知三心,若一向念佛者,
则自然具足三心,必生极乐。
我们净土门里边讲「三心」、「四修」、「五念」都是特别的名词。「三心」就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合起来就是指信心。你虽然知道这三心,但是,如果你不念佛,不能靠你知道三心而往生,你是不能往生的,没有利益;虽然不知道「三心」,你一向念佛,自然三心具足了,必生极乐,有利益。所以,「三心」跟念佛来比,是以念佛含摄「三心」,必得往生,不是把「三心」离开念佛之外(离开念佛之外,不念佛,你不能往生)。那个是观念。所以,什麽重要呢?念佛重要。以念佛来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