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谈开示

  1. 「二河白道喻」给念佛人的启发
  2. 《示病友》讲记(二)
  3. 《示病友》讲记(一)
  4. 爱的建设
  5.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
  6. 学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随」「三不」
  8. 如何面对法义之争
  9. 认识「观世音菩萨」
  10. 净土法义的修学次第与弘法原则
  11. 净土思想的善导者
  12. 《观经》教眼
  13. 纯粹的净土宗(三)
  14. 纯粹的净土宗(二)
  15. 纯粹的净土宗(一)
  16. 学僧工作 爱心为本
  17. 好好照顾自己
  18. 惜福与环保
  19. 念佛与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与念佛
  22. 不问罪福 称名必生
  23. 关於道场的软硬体建设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风学习(三)
  26. 宗风学习(二)
  27. 宗风学习(一)
  28. 弥陀之家 爱心为本
  29. 於「弘愿寺」为莲友开示
  30. 为「福圣寺」常住僧众开示
  31. 书读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让法义入心──多闻熏习
  33. 流通法宝即是做弥陀的手足
  34. 南宁问答
  35.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四)
  36.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三)
  37.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二)
  38.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一)
  39. 净土宗特色
  40. 净土宗宗旨(二)
  41. 净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网上莲友问(三)
  44.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下篇)
  45.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中篇)
  46.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上篇)
  47. 净土宗行人的时代感与使命感
  48. 「净土宗如理论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三)
  50.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二)
  51.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一)
  52. 於「净土宗中山念佛会」答莲友问
  53. 於「净土宗中山念佛会」开示
  54. 於「弘愿寺」为僧众开示
  55.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皈依开示
  56.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二)
  57.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一)
  58. 净土宗如理论答七要事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

  1.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二)
  2.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一)
  3.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
  4.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九)
  5.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八)
  6.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七)
  7.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六)
  8.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五)
  9.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四)
  10.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三)
  11.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二)
  12.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一)

《净土宗概论讲记》

  1.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八)
  2.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七)
  3.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六)
  4.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五)
  5.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四)
  6.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三)
  7.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二)
  8.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一)
  9.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
  10.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九)
  11.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八)
  12.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七)
  13.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六)
  14.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五)
  15.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四)
  16.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三)
  17.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二)
  18.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一)
  19.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
  20.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九)
  21.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八)
  22.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七)
  23.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六)
  24.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五)
  25.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四)
  26.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三)
  27.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二)
  28.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一)
  29.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
  30. 《净土宗概论讲记》(九)
  31. 《净土宗概论讲记》(八)
  32. 《净土宗概论讲记》(七)
  33. 《净土宗概论讲记》(六)
  34. 《净土宗概论讲记》(五)
  35. 《净土宗概论讲记》(四)
  36.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
  37.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
  38. 《净土宗概论讲记》(一)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1. 第43课:释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课:释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课: 一、三经要点(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课: 一、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特色 二、三经要点(一)
  5. 第39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五)
  6. 第38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四)
  7. 第37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三)
  8. 第36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二)
  9. 第35课: 一、弥陀光明,唯摄念佛──善导大师「唯摄念佛」之文(二) 二、称名一声,顿超生死——《观经》「称名往生」之文 三、称名一行,总超万行──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一)
  10. 第34课: 一、弥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导大师「溺水偏救」之文 二、弥陀光明,唯摄念佛──善导大师「唯摄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课: 一、不顾贪瞋,称名必生──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论凡夫,只论弥陀──善导大师「凡夫入报」之文
  12. 第32课:不顾贪瞋,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课:不虑妄念,称名必生 ──源信大师「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课:不虑妄念,称名必生 ──源信大师「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课:不问罪福,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课:不问罪福,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课:不问时节,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时节」之文
  18. 第26课:不择众机,称名必生 ──法照大师「瓦变成金」之偈
  19. 第25课:诸佛作证,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课: 一、名号本义,称名必生──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三) 二、诸佛作证,称名必生──善导大师「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课: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二)
  22. 第22课: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一)
  23. 第21课:本愿不虚,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本愿四十八字释」之文
  24. 第20课:定业与助业 ──善导大师判「正助二业」明傍助业专正定
  25. 第19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三)
  26. 第18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二)
  27. 第17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一)
  28. 第16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三)
  29. 第15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二)
  30. 第14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一)
  31. 第13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三)
  32. 第12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二)
  33. 第11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一)
  34. 第10课:信机与信法 ──善导大师释「机法深信」而弃自身归弥陀
  35. 第9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课:难行与易行 ──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二)
  40. 第4课: 难行与易行 ──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一)
  41. 第3课:善导大师思想概述
  42. 第2课: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二)
  43. 第1课: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

  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临终时示门第之法语)
  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辨食鱼之法语)
  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妓女之法语)
  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四郎之法语)
  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重衡之法语)
  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忠纲之法语)
  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赖纲之法语)
  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无品之法语)
  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尼众之法语)
  1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信寂之法语)
  1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随莲之法语)
  1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道遍之法语)
  1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乘愿之法语)
  1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圣光之法语)
  1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隆宽之法语)
  1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述《阿弥陀经》大意之法语)
  1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从配流上洛之後开示之法语)
  1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21~25)
  1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6~20)
  2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1~15)
  2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6~10)
  2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5)
  2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三心料简(一))
  2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21~总结)
  2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46~小结)
  3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5)

石家庄念佛开示

  1. 石家庄念佛开示(四)
  2. 石家庄念佛开示(三)
  3. 石家庄念佛开示(二)
  4. 石家庄念佛开示(一)

念佛往生开示

  1. 念佛往生(问答部分)
  2. 念佛往生开示(正文)
净土宗
净宗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宗法师 > 法谈开示
top

法谈开示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6~10)

六、善恶机之事

念佛之人,唯以天生之根性:
善人即以善人,
恶人即以恶人,
本来之赋性。
此乃入念佛之故,
初不言持戒破戒也,
唯以本来之体性。

 

       文字都很好懂。念佛的人,你就以你天生的,讲「根性」也好,讲「赋性」也好,讲「本性」也好,讲「体性」也好,都是一个道理。你本来是什麽样子,你本身就这样子,你就以这样的本分来念佛。本性柔和、淳善,你就这样来念佛;本性刁钻、邪曲,也要念佛。为什麽呢?这是因为「入念佛之故」,所以不讲持戒破戒。

 

       你原来持戒也好,你原来不能持戒也好,既然入念佛,就说「我是破戒之人,造罪深厚,知道自己要堕落地狱,没办法,转过来,回心念佛」;持戒,如果持戒,戒定慧修学,能够出离生死轮回,暂且也不用说,你也可以出生死轮回。也是知道自己是不能出离生死轮回的,「靠这个既然不能了生死,我还是要念佛……」那为什麽要谈持戒破戒呢?所以,不论持戒破戒,是「入念佛之故」。

 

       就好像我们坐船一样。我们坐船过江,在上船之前,他们还可以讨论:「哎呀!我可以游水四百米!」「我八百米!」「我二百米!」「哎呀,我……一米也游不了……」他们在那里讨论哪个游水技术好。但是,海洋这麽宽,现在不管你是能游八百米、四百米、两百米,或者一米也不能游的人,你都坐上了船。既然坐了船,还在船上讨论说:「哎呀!你不行!你没本事!你看你一米都游不了,我能游两百米呢!」「那你还不行,我能游四百米!」上了船,讨论这些有什麽意思呢?

 

       游两百米的人,就代表能持五戒的人;游四百米的人,就代表能修十戒的人;游八百米的,代表能持二百五十条戒的。你谈这些,你谈这些就下去游水好了。为什麽呢?因为你已经上了船了,你乘上船,就不谈游水的事情。要谈游水是在船下谈。

 

       这里讲念佛,「入念佛之故」,上弥陀本愿之船。就不谈持戒、破戒,你谈这些,那是圣道门才谈的。你离开本愿船,离开净土门,到圣道门才谈:「哎呀!持戒了,破戒了……破戒了,要堕落了;持戒了,可以得人天了,然後,慢慢修行了……」所以,「此乃念佛之故,不谈持戒破戒」,就像刚才讲的比喻,我们是坐船的缘故,就不谈论说游几百米、几百米。

 

       像我们出家人,一出家的时候,把头发一剃,把原来的衣服一脱,换了出家的衣服,头发也没有了。你都出家了,几个人出家人还在讨论什麽:「哎呀!我那个时候,没剃头那个发型多漂亮啊!」你都出家了,谈论就谈僧相了。你都出家了,你还讨论你的发型问题,「哎呀!你那个时候,头发是卷的……」你讨论那个干什麽?讨论那个,那你就回家做俗人好了,做俗人就讨论讨论发型;什麽衣服,什麽时髦的衣服,你讨论它干什麽呢?你既然出家了,就是完全僧相,统一僧相,你入出家之故,这些就不谈了。你谈这些,你回去做俗人。

 

       这里讲「持戒破戒」。持戒,「哎,我头发美」;破戒,「不美」。长相好,不好;衣服名牌,不名牌,这些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你才念佛。你「入念佛之故」,通通不谈这些。你破戒,毫无疑问要念佛,你持戒,也要念佛。所以,只谈念佛。

 

       就我们本身的本分。比如在家居士,我们念佛就以我们在家身分。在家身分,当然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奉行十善了。如果你受过五戒了,你就以受过五戒这样的身分来念佛;如果没受五戒,也就以没受五戒的身分来念佛,不能说「我没受五戒,没有资格来念佛了」。你吃素,就吃素来念佛;你不能吃素,你就吃荤来念佛。「哎呀!我吃了肉了,不乾净,不能念佛。」那麻烦了,吃了肉不能念佛,那下地狱下得更快一点。吃了肉,更要念佛,边吃肉边念佛,大口吃,就要大口念。你吃肉时知道在造罪啊。就像作买卖一样的,你这边亏本了,那边再不赚,怎麽办呢?「师父!吃肉不能念……」吃肉更要念!

 

       吃肉,一方面,被你吃的众生,在旁边团团围绕,虎视眈眈地在看着你,要找你麻烦,找你算帐,你还不念佛!然後再堕落堕下去。所以,要赶紧念,快念,猛念。吃素的都念佛了,吃肉的还不念佛,胆子多大!

 

       就好像人家身体好的人,都要到医院保健保健、检查检查,你都快要死了,上气不接下气的,还不去检查,还不注意保养,还不去让医生给你治病!所以,这个不要搞错了。

 

       人性,说实在的,我们每个人,後天的努力当然很重要,但是,从本性来讲,後天能改变本性的是很少,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有的人天生就是大嗓门,大脾气,本事没多大,脾气还确实不小。我们都很惭愧,本性确实比较难改。要改了本性再去念佛,天底下恐怕找不到能念佛的人。

 

       我们往往会犯一个毛病,就会以自己这样而要求人家,这个都是不人道,不慈悲的。阿弥陀佛很慈悲,「十方众生,你各依本性来念佛。」你善了、恶了、中国人、外国人,也不管你口舌发音美不美、标准不标准,你阿(a)弥陀佛,就以阿(a)弥陀佛来念佛;你阿(o)弥陀佛,就以阿(o)弥陀佛来念佛,你中国人就中国发音,美国人就美国人发音,无所谓,你只要念佛就好。

 

       所以,阿弥陀佛的耳朵,可以讲是单向收听的。其他的声音都不听,你只要念佛就听到了。你讲其他的,他不管。

 

七、造恶之机念佛之事

       这个也怕人家误解,所以,法然上人也把它解释出来。

造恶之身故,念佛也,
非筹量造恶而念佛也,应知。

 

       什麽意思呢?讲「恶机念佛」,「哎呀!你就是鼓励人家造罪啊!」这个就大错特错了。不是鼓励人家造罪,是本来就造罪的凡夫,本来就造恶,贪瞋痴三毒,无有片刻的间断,身口意三业,念念所作,都是自私自利,如此造恶之辈,他本来的体性,他本来的身分,就是造恶之身。所以,这样的人,劝他来念佛。不是说「十恶众生可以救,我现在才只有八恶,还差两恶……」「筹量造恶」再去念佛,不是这个意思。

 

       就像医院的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你本来就是病人,所以叫你来看病,开药给你吃。不是说「这个药能治好病,能治感冒,能治拉肚子,能治恶病。所以,我看看,我还没得这个病,得了这个病再来抓药吃。所以,有感冒药,无所谓。吹风嘛,让他受凉,感冒了好吃药。」

 

       我想到一个笑话。上次我跟净安法师一道到北方。北方的莲友烧炕,因为我们是客人,就让我们坐炕头。我们去的时候,应该说天气不太冷。南方人还比较抗冷,坐在炕头上就很热,我们想移到一个比较凉的地方坐。主人不干,一定要我们坐在炕头。说:「哎!师父,你就坐这里。」净安法师是学医的,说:「坐这里热,热了会流鼻血。」你猜居士说什麽?「没关系,师父你是医生,流了鼻血吃药啊。」这个就莫名其妙了,对不对?这就是「筹量造恶而念佛」了。好像说:「因为有了药,就流流鼻血,也没关系;因为可以念佛,所以造造恶也没关系」──「筹量造恶而念佛」,不是这个意思。「因为有药就好毒,没关系,这个药是解毒的,我灌下两口再说」。

 

       因为我们本来是造恶之身,没有出离之缘,所以才来念佛。这个也不要错解。

 

八、无戒定慧者,应念佛之事

虽然戒定慧三学全具,
不修本愿念佛者,不得往生;
虽无戒定慧,
一向称名,必得往生。

 

       我们念佛的人,有的人也自认为是净土门的人,他就是念念放不下戒定慧,好不好呢?好!但是,如果干扰了一向念佛就不好。他总觉得戒定慧比一向念佛还重要。「哎呀!我虽然一向念佛,没有戒定慧怎麽行?」

 

       法然上人在这里说得很清楚:

 

       「虽然戒定慧三学全具」:这不是一般了,有戒,有定,有慧,「以戒生定,以定发慧」,「三学全具」。这是祖师根器啊!上根利智啊!但是,「不修本愿念佛者,不得往生」。好!反过来对比:

 

       「虽无戒定慧」:智慧不用说,开悟谈不到,禅定也没有,心猿意马,心像个猴子一样(猴子你们见过吗?峨眉山很多。猴子没有片刻的安静,一会在这儿吊,一会在那儿吊),我们的心就想找个地方抓住,不可能有禅定;也没有戒,总是破戒、犯罪。「虽无戒定慧」:怎麽办?

 

       「一向称名!」:只有「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一向称名,必得往生」。所以,往生不往生,不是看你有没有戒定慧,是看你有没有一向专修、一向称名。

 

       当然,你能一向称名,戒定慧也不妨碍了。你是戒定慧的根机,就戒定慧一向称名;你是造恶根机,没有戒定慧,更要一向称名。

 

       这是凭什麽讲这句话呢?「虽然戒定慧三学全具,不修本愿念佛者,不得往生。」凭什麽呢?就凭阿弥陀佛的本愿。

 

       所以,善导和尚讲「与佛本愿得相应故」,称念弥陀名号称为「正定之业」。「正定之业」,就是百分之百决定往生之业。念佛之人,你只要一向专修念佛,虽然没有戒定慧,念佛是「正定之业」,百分之百往生。为什麽?「顺彼佛愿故」;如果不是专修念佛,你不顺佛本愿,你虽然戒定慧全具,不顺佛本愿,与佛本愿不相应故,这叫杂修的「十三失」,不得往生。

 

九、无智为本之事

凡圣道门者,极智慧离生死;
净土门者,还愚痴生极乐。
故趋圣道门之时,
莹智慧、守禁戒、净心性以为宗。
然入净土门之日,
不凭智慧,不凭戒行,不凭心性;
唯自视为无益、无智之人,
凭本愿愿往生也。
又云:
法然虽念佛,
与一文不通之男女齐等,
多年来修学之智慧,一分亦不凭也。

 

       前面讲道理,後面老人家眉毛拖地,把自己拿出来,说:「我就是这样。」举例子,举自己。

 

       「圣道门者,极智慧离生死」:这一点,大家可以理解。要了生死,此等大事,你不「极智慧」怎麽可以呢?

 

       第二句:

       「净土门者,还愚痴生极乐」:这个难以理解。其实这个也好理解,我们学佛的人,学净土门,当然,一个是以教理作为镜子,同时,我们也可以从旁边人家的语言,观察我们的功力进了几分。世间人都邪见颠倒,你要开始学佛,信佛了,说:「哎!某某人,你最近怎麽犯傻了?你怎麽搞迷信了?」因为你学佛了,所以,他就说你犯傻了,说你愚了。好了,学了一段时间以後,你吃素了。「哎呀!你更傻了,你更愚了,你怎麽吃素了?肉这麽好吃都不吃啊?卡拉ok都不去!」然後,你念佛了。「哎呀!你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你这麽傻!哪里有极乐世界啊?」他都是世间的「聪明脑袋」。你越修行,你要一向念佛,他说:「哎呀!你太着迷了!」所以,往往夫妻两个在一起,妻子学佛进步,丈夫就说:「我看你可能是快走火入魔了,你傻到位了。」如果他这样讲,你就是在慢慢在「还愚痴」,一步步地还,还到後来,什麽都不知道,就是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当然,还有一点,家务事要知道做,如果家务事不知道做,那可能不好办。这个要知道。

 

       所以讲「还愚痴生极乐」,世间人是颠倒邪见,他讲我们不对,那可能我们刚好对;他如果给我们竖大拇指说:「你对!」那我们刚好就不对。

 

       佛经里面也有比喻。怎麽一个比喻呢?

 

       一个国家,每到某个季节都下一场雨。这个雨是毒雨,下到河里,不管谁喝了都会疯掉,一疯了之後,就把衣服全部脱掉,在大街上到处跑。国王也要这样子。臣民们想:如果国王不这样,那不行!大家都疯了嘛。雨过之後,国王一想:哎呀!我作为一国之王,这样子成何体统?把衣服脱得乾乾净净,跟臣民在一起嘻嘻哈哈,这个太难看了,这样不行!他也有点智慧。第二年下雨的时候,王宫中有一口井,他把井盖盖住。盖住了,雨就下不进去了,他喝的水没有毒性,他还思维正常,上朝的时候,还是衣冠整齐的。结果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大臣来时都没穿衣服。大臣没穿衣服,他们怎麽讲,说:「完了,」大臣们议论说:「我们的国王疯了,他怎麽这样子?你看看,跟我们不一样啊!那不行!不能作国王了。」要把国王废掉。国王一看,心里很有数,说:「哎!众位爱卿,且慢,且慢。我等一会儿就来。」於是他回到後面把衣服也脱了。「对啊!这才是我们的好国王啊!这个才有智慧啊,这个没有疯,这就对了。」大臣们赞叹道。

 

       第二天,毒性过了以後,大臣们悠悠忽忽醒了,回忆昨天的事情,似有似无之间,国王给他们上课了:「你看看,所谓的疯子,只要你跟他不一样,不疯的人就是疯子,脑子正常的就是不正常。」因为所有的人都不正常,那你正常就是不正常。对不对?

 

       所以,我们学佛的人,是「人中芬陀利华」嘛!「人中芬陀利华」,当然人家就要讲你了:「你不正常!」当然不正常了,正常人怎麽能说是「人中芬陀利华」呢?对不对?所以,昙鸾大师也讲:「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我们本来就是不正常的人。

 

       各位啊!你们不要说:「我要做正常人。」做正常人就要六道轮回。正常的人都要六道轮回,只有「不正常」的人──「非常之人」,说非常之言,行非常之事,得非常之果。所以,我们是「不正常」的人。这个好,这个非常好!

 

       恭喜大家,都成为一个「非常之人」。

 

       《法然上人全集》第317页,「无智为本之事」,这个标题是说明我们净土门所摄受的根机,是以没有智慧的人为本;圣道门就是以智慧为本;净土门是无智为本。

凡圣道门者,极智慧离生死;
净土门者,还愚痴生极乐。
故趋圣道门之时,
莹智慧、守禁戒、净心性以为宗。
然入净土门之日,
不凭智慧,不凭戒行,不凭心性;
唯自视为无益、无智之人,
凭本愿愿往生也。
又云:
法然虽念佛,
与一文不通之男女齐等,
多年来修学之智慧,一分亦不凭也。

 

       圣道法门的修行,要离开生死轮回,度越生死广海,那就要「极智慧」。这个智慧,不是世间的智慧,是能够让我们离开生死轮回的,才叫智慧。世间人再多大的智慧,再多大的学问,这些,在佛门里边,通通不算智慧,因为不能出离生死。能出离生死,才算是智慧。

 

       净土门是「还愚痴生极乐」,这是很鲜明的对比。所谓「还愚痴」,就是说还他的本来面目,因为众生的心性就是这样子了,或者是受到圣道教法的影响,或者是本身自力骄慢心的执着,总是向往着「极智慧离生死」,在这条道路上走啊走,走了一半,哎!发现此路不通,就回头了。这叫「还愚痴生极乐」。

 

       打个比喻:一个人要过一条河,这条河风急浪高,圣道门是靠自己游水过去;净土门就是靠坐船。游水过去的话,要懂得水性,要冷静沉着,而且不可能背很重的行李,尽量轻装上阵,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可是,一旦发现自己游不过去的时候,那就要回头上岸,「哎呀!原来我也不行,我也是一个不会游水的人。」那麽,你跟那个不会游水的愚痴者就是一回事了,大家都要坐船。所以,过河有两种方法:能游得过去,自己游过去;游不过去,就坐船。

 

       再打个比喻:父亲教两个儿子游泳,大儿子学得很快,游得很好;老二天赋比较差,笨笨的,学不会。遇到发大水的时候,两个儿子都掉水里去了,到这个时候,大儿子虽然学会了游泳,但在万分危急的时候就用不上了,他也把它放下来,也要跟老二一样坐船。

 

       我们平常所学的一些经文法句,真来到风急浪高的生死河流当中,都用不上了。比如说「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讲起来夸夸其谈,但是真正遇到烦恼,烦恼就不是菩提了。这个时候,才发现以前所学的用不上,还要放下来,来念佛。所以,我们净土门是「还愚痴生极乐」。下面说:

 

       「故趋圣道门之时:莹智慧、守禁戒、净心性以为宗」:这就是所谓的「戒定慧」三学。「莹智慧」,「莹」是晶莹透亮。本来是愚痴者,通过不断的修练,让我们智慧散发出光辉出来;「守禁戒」就是持戒了;「净心性」就是定了。「戒定慧」是圣道门的宗旨,圣道门要「极智慧离生死」。

 

       「然入净土门之日:不凭智慧,不凭戒行,不凭心性;唯自视为无益、无智之人,凭本愿愿往生也」:前面三个「不凭」,後面一个「凭」。「不凭智慧」,有智慧也不凭藉它;有戒行也不凭靠;心性能清净也不凭藉,这个叫「不凭」。那凭什麽呢?「唯凭本愿」。「凭本愿」,就是要「自视为无益、无智之人」,如果自己认为自己有智慧、能离生死,那就不能凭本愿。所以,「自视为无益、无智之人」,就是所谓的「机深信」。知道「我这个人没用」,就是「无益」,「我这个人愚痴,没本事」,自己认识到这一点,这样的人,就身心放下。那凭什麽呢?没有智慧,没有利益,没有用,自己的一切都无所凭藉,只有凭阿弥陀佛的本愿。所以,「凭本愿愿往生」。

 

       「凭本愿愿往生」跟凭我们的智慧来比,还是凭本愿稳当了。「本愿」是阿弥陀佛的智慧,是阿弥陀佛的戒行,是阿弥陀佛的心性,是阿弥陀佛戒定慧三学的结晶。我们凭自己,就是能修,跟佛也无法相比。所以,还是「凭本愿愿往生」。

 

       「又云:法然虽念佛,与一文不通之男女齐等,多年来修学之智慧,一分亦不凭也」:「我法然虽然也是念佛,并没有高妙之处,我和一字不认识的男男女女是一样的。我多年所修学的天台、华严……各宗各教的智慧,一分都不凭。完全凭阿弥陀佛的誓愿。」

 

十、无智之人亦具三心之事

       没有智慧的人,他也能够具足「三心」,并不是有智慧的人才能具足「三心」。「三心」就是信心了。

一向心念佛,往生无疑之思,即三心具足也。
「一向心」者,「至诚心」也。
「无疑」者,「深信」也。
「思往生之心」者,「回向发愿心」也。

 

       如果这样,就是「三心具足」了。「一向心」就是「至诚心」,「至诚心」就是真实心,专一不二。如果不是「一向心」,而是三心二意,那能叫「至诚心」吗?我们跟人打交道也是一样啊,「我对你很至诚,不过三心二意……」这就不叫至诚心了。「一向心」就是不会改变的,总之,是以它为标准,以它为我们心里的目标,一向不二。

 

       「『无疑』者,『深信』也。『思往生之心』者,『回向发愿心』也」:所以,一向心念佛,无疑思往生,这就三心具足。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