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6~20)
十六、行者之生处,依心行之事
愿生净土的行者,他会生在什麽地方呢?是依照他的心行来判断。看看,这里说的很清楚。
但念佛者,生极乐国。
但余行者,生懈慢国也。
什麽叫「但念佛」呢?「但念佛」就是专念佛,除了念佛之外,其他的不修。
什麽叫「但余行」呢?专门修念佛之外的余行杂行,佛都不念,叫「但余行」。
什麽叫「极乐国」呢?就是阿弥陀佛的极乐宝国、报土境界。
什麽叫「懈慢国」呢?就是经典里所讲的:多有人愿西方极乐世界,而不能到达,半路上就掉下来了。好像坐飞机半路上跳降落伞下来一样,他们生到什麽地方呢?生到懈慢国,又叫懈慢界,不能前往到达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
「懈慢国」,看这个名字就知道了,「懈」是懈怠,「慢」是骄慢。「但余行」,他认为余行殊胜,认为念佛不殊胜,那就是骄慢心了,这显然很骄慢,当然也是懈怠了。我们自己凡夫所修行的,怎麽能和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相比呢?这岂不是骄慢懈怠吗?所以生懈慢国。
这是指还能往生的,还有的人连懈慢国也生不了,那就更危险了。
然念佛余善兼行亦有二:
怎麽办呢?这个也要解决啊。他也念佛,也修余行,这样的人也有。这样有两种状况:
念佛之边心重,
而杂余行者,生极乐。
他念佛,也杂余行,不过是念佛心为重。余行呢?有那麽一点点,这个还是生极乐国。
余行之边心重,
虽以念佛为助,生懈慢国。
他以余行为重,偶尔也念念佛。「到极乐世界嘛,怎麽可以不念佛呢?」也念几句,但是他是以余行为胜,这样生懈慢国。
十七、前念命终,後念即生之事
这个是解释善导大师《往生礼赞》里边所说的「前念命终,後念即生彼阿弥陀佛国」。「前念」、「後念」指什麽呢?「前念」、「後念」是指时间上,不是指我们修行念佛这一念,一念、一念,「前面念一句佛,後面就死了」,不是这回事。这一段我是试着来解释,因为在文句上还有些模糊、不太了解的地方。
前念後念者,
此命尽之後,受生之时分也;
非是行之念。
这里讲「前念、後念」,是我们身命终结的时候,要去受生的时间,不是指我们行持念佛「乃至十念」的念,前面一念,後面一念,不是指那个,是我们的时间。我们念佛的人,在念佛的状况当中,比如这个临终的人正在念佛,然後断气死掉了,这个人百分之百往生。前念是在念着阿弥陀佛的佛名,後念他就命终了,这个时刻,他就到极乐世界去了。下面就解释:
往生者,称名也。
这个愿意求往生的人,他在称名当中。
称名是正定之业也。
称名属於正定之业。
然则称名命终者,
正定之中而终者也。
我记得好像是天台大师在《十疑论》里面说的,就是在正定心当中命终的人,随愿往生佛国。我们称念阿弥陀佛的人,六字名号是正定之业,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命终的人,都是在正定之中命终的,那百分之百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我们根本就不要再去摸他的头了,「看他头上热不热?头顶是不是怎麽怎麽样……」他是念佛命终的,百分之百往生,不用看。
十八、平生、临终之事
什麽是平生?什麽是临终?平生临终能分得清吗?平生临终分不清。只能到真正死的时候才能分得清,「噢!那个时候是临终。」平生就是临终,临终就是平生。因为生命在无常之间,只要你今天还没有死,你今天就叫平生,你今天如果要死了,今天就是临终了,但是今天死不死不知道,所以,今天到底是平生呢,还是临终呢?如果要问你们,你们可能说:今天是平生。未必!各位,今天是平生,还是临终啊?「是平生。」那你就没有无常感。不知道啊!今天到底是平生还是临终?所以底下讲了:
於平生念佛,往生不定之思者,
临终念佛亦不定也;
以平生念佛,决定思者,
临终亦决定也。
有人念佛,他身体健康,在那里念佛了,他自己给自己定了一个标准:「我要死的时候,怎麽怎麽个死法,我现在念佛,现在往生还不定,我要好好努力积累功夫,争取到临死的时候能定下来……」法然上人就说了:你平时念佛认为往生不定,你争取到临死的时候,你也定不下来,你还是不定。
「於平时往生作不定之思,临终念佛亦不定也」:因为临终跟平时没有固定的界限,你今天死了,这就是临终了嘛,今天不定──怎麽会定呢?好,到明天(今天就过去了,不算了),明天那一天,又在说:「哎呀!今天往生还不定,等到我什麽时候要走的时候,能够定下就好了。」到底哪天走呢?这个都不定。所以,平时不定,临终也不定。
「平时念佛决定思者,临终亦决定也」:平时都决定往生,那今天死了,今天就临终,今天就决定往生了。所以,前面说到:「往生思一定则一定,思不定则不定」。
十九、一念信心之事
第十九条跟十八条能够互相照应。我们来看:「一念信心之事」。
「一念信心」到底是怎麽回事呢?
取信於一念,
尽行於一生。
这个道理好懂。「信」要信一念称名决定往生;「行」──念佛,应该是一辈子来念佛。如果这一念你不能相信能往生的话,那对不起,你念念都不相信了。所以:
疑一念往生者,
即多念皆疑念之念佛也。
这个很明显了,「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能往生吗?」……这一句是怀疑的。第二句又冒出来了,「南无阿弥陀佛」,跟前面一样,「这一句能往生吗?」那麽你多念,你一天念了三万念,你是三万「疑念之念佛」;再过了十天,就是三十万「疑念之念佛」,到後来都是疑念的念佛,都有疑心,这个就是不定。
临终这一念能往生,是因为我们念念都能往生;念念都能往生,才能说我们往生决定。
不是说「我念了十万念,念了一百万念,最後那一念才能往生,前面这一百万都不管用」,如果前面这一百万不管用,最後那一念决定不能往生。因为我们最後那一念跟我们现在念的都是一个佛,都是一句名号,为什麽最後那一念就能往生、现在这一念就不能往生呢?这就是怪事了。
就好像我们拿了银行的支票到银行取钱一样,你能到柜台把钱取出来,你从家里面拿出来那张就是真的支票,你到柜台才能取出钱来。不是说你一路上加功夫,「哎呀,到柜台保证能取出钱来啊?」好像现在拿的是一张假的,「一定要到那里能取出来钱来!」如果现在手上拿的是假的,取不出钱来,你就是走了一百里的路,到了柜台旁边,你还是取不出钱来。我们能到柜台把钱拿出来,说明我们现在拿在手上的,就有钱在当中。到柜台那里,就是我们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给我们兑现。我们现在一生之间念的佛,本来就好像那个存款单一样,就包含了这麽多钱在里面。这句六字名号里面,就包含了我们往生的功德,我们就拿着它,比如说五十岁的时候,我们获得了六字名号这张存款单,我们揣在兜里面,经过三十年的路程,到了八十岁了,走到阿弥陀佛的柜台旁边,一递交,就兑现了──往生了。
一期终之一念者,一人往生,
何况一生之间积多念之功,
岂不遂一度之往生乎?
这一辈子命终时的一念,这个人就往生了。这是比较了,他这一辈子没念过佛,到最後念一句就往生了。那一辈子念这麽多的佛,还能不往生吗?当然决定往生了。
每一念有一人往生之德,
何况多念无一往生哉!
就和我们刚才讲的一样:我们念的每一句佛、每一句佛,都有让我们当下往生的功德,具足这样的功德,所以我们才说往生一定。那何况我们念多念呢?念念都不漏,念念都不舍,念念都成就我们的往生。
二十、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之事
这一段也是很重要的,这一段,因为目前有很多人误解。这个「乃至一念」出自於《无量寿经》里边的第十八愿成就文:「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有的人就误解,就取这个「一念」,舍掉「乃至」,他认为:「『一念』嘛,我现在相信了,我有一念了,所以,我就往生了,我就获得正因了,我就不用念佛了。」
这「一念」是「乃至一念」。法然上人在这里讲:
我等非「一念」之机,
「乃至」之机也。
这是什麽意思呢?就说「我等」,像我们这样的人,不是「一念之机」。「一念之机」是什麽人呢?就是《观经》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他们来不及念十句,或者来不及念第二句,他只念一句,当下命终,这个叫「一念之机」。我们不是啊,虽然无常就在眼前,可是我们都不是「一念之机」啊!
那我们是什麽之机呢?是「乃至」之机。「乃至」就是「上尽一形」。善导和尚解释「乃至一念」就解释为「上尽一形,下至一声」。我们是「上尽一形」之机,我们是一辈子念佛,这样的。我们不是临终才遇到念佛法门,是现在就遇到,所以我们是「乃至之机」。
又「乃至十念」亦如此,
吾等非「十念」之机,
「乃至」之机也。
这个不解释又不懂了。什麽叫「乃至之机」啊?什麽意思?「乃至之机」就是我们平生念佛,一辈子念佛,就是「上尽一形」之机。
释谓之: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
定得往生。
如此,吾等非「下至十声」之机,
「上尽一形」之机也。
「释」就是善导和尚的解释。我们是「上尽一形」之机。
很多人把这个颠倒了。他们就说「『一念』,有了这一念,不用再念佛,就往生了」。这个说法跟法然上人的解释是完全相反的。法然上人的解释和善导大师的解释:除非是你时节因缘不允许,你不可能念出第二念,当然这一念就往生。
有的人就不喜欢这样的解释。为什麽?「这很麻烦。搞得我还要念佛,我就是不想念佛,我就是不喜欢念佛,你搞得多麻烦!搞得我要有自力。」他认为这是自力。「我就这样放松、放任、放逸,这多舒服啊,多好啊!」所以,他天性里边反感这种解释。
但是,佛菩萨要慈悲我们,摄取我们,所以,法然上人在前面讲了:阿弥陀佛之本愿,是以极恶罪人、无智下机为摄受的正机。所以,他是以「念念不舍」为正因。不可立「无行之一念义」而舍弃念佛。
以我们这样造罪放逸的众生,本来就如此,如果不是「念念不舍」,我们根本就直接堕落到三恶道里边,堕落得非常快。
现在有的人在传布这样的思想,这个就是以邪见而引导,「一盲引众盲」,像一个瞎子,後面用竹竿牵了一大堆瞎子,後面的瞎子为什麽跟着他?「因为他老,他是老瞎子,所以,我们跟着他。」第一个老瞎子掉下去了,後面的通通掉下去了。很危险!
我想就「乃至一念」多讲几句,因为也是有一些感想。佛法是有一定规矩的,解释经文教义,不可以依我们自己随便讲的,一定要以祖师的解释为依据。比如刚才讲的「一念」,就有人抱持错误的见解。这种错误的见解,其实就是随顺自己凡夫的习性。人都很奇怪,他一旦抱有这种见解之後,他就按照他这个想法,为他的歪理去找证据,先把自己迷惑住,然後才有这个胆去迷惑人家。
信心的一念,必然引发出称名的念念。所谓信心,是信什麽呢?信心不能单独地存在。如果光靠信心往生,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信心怎麽往生?是我们所信仰的物件、我们所信仰的内容让我们往生的。不是我们自己这边的心能让我们往生。如果把希望放在这一边,那是完全错误的。结果,他也知道这是错误的。他又怎麽办?他又说:「这个信心可不是我这个妄心里边出来的,我这个信心是阿弥陀佛塞给我的,是佛给我的信心啊。」这麽一想就安心了,「哎!对啊!这是佛给的,是金刚不坏啊。既然佛给的,当然就肯定可以往生了。」其实这个都是在混淆概念。
比如说有人饿得要死了,你给他一个山芋吃,他就有信心了,他「乃至一念」的信心就是看到你这个山芋了,看到了,哎!他不是光有这个「乃至一念」的信心、不吃山芋就能饱的,如果把山芋拿掉,说:「哎,你要有信心啊!」然後通过种种的说教,放山芋图片给他看、把香味给他闻,他发了一念信心,山芋不给他吃,他能够有信心吗?他能够活到明天早晨吗?他肯定饿死了嘛!
佛所给予我们的,我们讲这个山芋,对於饿得要死的人,把山芋给你,这个就是信心。如果讲「他力信心」,这个就是他力信心。对不对?山芋就是信心。所以,信心是以我们所信的物件作为体质。
阿弥陀佛把六字名号给我们,说:「你念我的名号,我救度你。」我们来念阿弥陀佛,这个就是「他力信心」了,这个就是佛所赐,这个就是信行不离,这个就是往生正因了。如果把这个丢掉了,不念佛了,你怎麽往生呢?那是不可能往生的。
就像我们上次做的比喻一样,这个穷人没有钱,穷光蛋。没有钱,人家送他一块黄金,高兴了,「哎呀!发财了。」结果遇到一个骗子,骗子想骗他的黄金,怎麽办呢?就想办法了。说:「哎!某某人哪,你这次一发财成了大富翁了,对不对?黄金也不怎麽贵重,就是因为你看到这个黄金的那一念之间,你那个感觉,那是真实的。那一念之间,已经从一个乞丐转为一个大富翁了,你想想看,是不是真的?」
那人一想:「是啊!」
「那你的感觉很美的。」
「对啊!」
「就那个感觉,才让你体悟到真实的体验,那才是真正的富翁,不然的话,你怎麽是富翁呢?你还不是那个样子吗?」
「对对对对!」
「好!」花言巧语地把他骗了。然後,黄金偷偷偷走了──「欢喜给你,感觉给你,体验给你,黄金我拿走。」
请问这个人最後怎麽办?他岂不是又成了穷光蛋了?
我们本来是一个在三界六道轮回的造罪众生,「黄金」就是六字名号。我们来念佛,遇到念佛法门,有这个喜悦的一念──我们以前不了解念佛法门的时候,恐惧啊,不安哪,一旦了解念佛必然往生,当然我们内心有喜悦的一念。但是这个喜悦的一念,是因「黄金」而有的,是因名号而有的。你不可能把名号丢掉之後还有那一念,再去保留那个喜悦的一念,再去追求那个心情、体验,那就大错特错了。所以,我们接下来就是念念念南无阿弥陀佛。本来是因为六字名号,「闻其名号,信心欢喜」,结果你把名号抽空了之後,老是在那里信心欢喜、信心欢喜,这个是不正确的。「闻其名号,信心欢喜」,就是念念称名而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