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谈开示

  1. 「二河白道喻」给念佛人的启发
  2. 《示病友》讲记(二)
  3. 《示病友》讲记(一)
  4. 爱的建设
  5.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
  6. 学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随」「三不」
  8. 如何面对法义之争
  9. 认识「观世音菩萨」
  10. 净土法义的修学次第与弘法原则
  11. 净土思想的善导者
  12. 《观经》教眼
  13. 纯粹的净土宗(三)
  14. 纯粹的净土宗(二)
  15. 纯粹的净土宗(一)
  16. 学僧工作 爱心为本
  17. 好好照顾自己
  18. 惜福与环保
  19. 念佛与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与念佛
  22. 不问罪福 称名必生
  23. 关於道场的软硬体建设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风学习(三)
  26. 宗风学习(二)
  27. 宗风学习(一)
  28. 弥陀之家 爱心为本
  29. 於「弘愿寺」为莲友开示
  30. 为「福圣寺」常住僧众开示
  31. 书读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让法义入心──多闻熏习
  33. 流通法宝即是做弥陀的手足
  34. 南宁问答
  35.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四)
  36.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三)
  37.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二)
  38.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一)
  39. 净土宗特色
  40. 净土宗宗旨(二)
  41. 净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网上莲友问(三)
  44.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下篇)
  45.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中篇)
  46.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上篇)
  47. 净土宗行人的时代感与使命感
  48. 「净土宗如理论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三)
  50.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二)
  51.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一)
  52. 於「净土宗中山念佛会」答莲友问
  53. 於「净土宗中山念佛会」开示
  54. 於「弘愿寺」为僧众开示
  55.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皈依开示
  56.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二)
  57.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一)
  58. 净土宗如理论答七要事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

  1.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二)
  2.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一)
  3.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
  4.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九)
  5.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八)
  6.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七)
  7.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六)
  8.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五)
  9.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四)
  10.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三)
  11.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二)
  12.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一)

《净土宗概论讲记》

  1.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八)
  2.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七)
  3.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六)
  4.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五)
  5.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四)
  6.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三)
  7.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二)
  8.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一)
  9.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
  10.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九)
  11.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八)
  12.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七)
  13.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六)
  14.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五)
  15.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四)
  16.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三)
  17.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二)
  18.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一)
  19.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
  20.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九)
  21.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八)
  22.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七)
  23.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六)
  24.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五)
  25.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四)
  26.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三)
  27.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二)
  28.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一)
  29.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
  30. 《净土宗概论讲记》(九)
  31. 《净土宗概论讲记》(八)
  32. 《净土宗概论讲记》(七)
  33. 《净土宗概论讲记》(六)
  34. 《净土宗概论讲记》(五)
  35. 《净土宗概论讲记》(四)
  36.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
  37.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
  38. 《净土宗概论讲记》(一)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1. 第43课:释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课:释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课: 一、三经要点(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课: 一、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特色 二、三经要点(一)
  5. 第39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五)
  6. 第38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四)
  7. 第37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三)
  8. 第36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二)
  9. 第35课: 一、弥陀光明,唯摄念佛──善导大师「唯摄念佛」之文(二) 二、称名一声,顿超生死——《观经》「称名往生」之文 三、称名一行,总超万行──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一)
  10. 第34课: 一、弥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导大师「溺水偏救」之文 二、弥陀光明,唯摄念佛──善导大师「唯摄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课: 一、不顾贪瞋,称名必生──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论凡夫,只论弥陀──善导大师「凡夫入报」之文
  12. 第32课:不顾贪瞋,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课:不虑妄念,称名必生 ──源信大师「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课:不虑妄念,称名必生 ──源信大师「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课:不问罪福,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课:不问罪福,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课:不问时节,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时节」之文
  18. 第26课:不择众机,称名必生 ──法照大师「瓦变成金」之偈
  19. 第25课:诸佛作证,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课: 一、名号本义,称名必生──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三) 二、诸佛作证,称名必生──善导大师「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课: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二)
  22. 第22课: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一)
  23. 第21课:本愿不虚,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本愿四十八字释」之文
  24. 第20课:定业与助业 ──善导大师判「正助二业」明傍助业专正定
  25. 第19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三)
  26. 第18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二)
  27. 第17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一)
  28. 第16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三)
  29. 第15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二)
  30. 第14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一)
  31. 第13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三)
  32. 第12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二)
  33. 第11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一)
  34. 第10课:信机与信法 ──善导大师释「机法深信」而弃自身归弥陀
  35. 第9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课:难行与易行 ──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二)
  40. 第4课: 难行与易行 ──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一)
  41. 第3课:善导大师思想概述
  42. 第2课: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二)
  43. 第1课: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

  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临终时示门第之法语)
  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辨食鱼之法语)
  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妓女之法语)
  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四郎之法语)
  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重衡之法语)
  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忠纲之法语)
  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赖纲之法语)
  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无品之法语)
  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尼众之法语)
  1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信寂之法语)
  1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随莲之法语)
  1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道遍之法语)
  1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乘愿之法语)
  1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圣光之法语)
  1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隆宽之法语)
  1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述《阿弥陀经》大意之法语)
  1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从配流上洛之後开示之法语)
  1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21~25)
  1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6~20)
  2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1~15)
  2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6~10)
  2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5)
  2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三心料简(一))
  2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21~总结)
  2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46~小结)
  3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5)

石家庄念佛开示

  1. 石家庄念佛开示(四)
  2. 石家庄念佛开示(三)
  3. 石家庄念佛开示(二)
  4. 石家庄念佛开示(一)

念佛往生开示

  1. 念佛往生(问答部分)
  2. 念佛往生开示(正文)
净土宗
净宗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宗法师 > 法谈开示
top

法谈开示

做事与念佛

       今晚和大家座谈的题目是:做事与念佛。

 

       做事,我们道场里的每一个人,上到住持、当家、执事,下到普通的清众,多多少少都会被分配一些事做,像扫地、打水、打板、做维那、领众、管理等等;念佛,就是念阿弥陀佛。做事和念佛的关系,应该怎麽认识、怎麽平衡,这很重要。

 

       做事和念佛之间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有矛盾,住众住得不安乐,心中会纠结,进退两难;整个团体会显得没有生机,没有活力,事业发展不起来,好像一块阴湿的木头,没有阳气。做事和念佛的关系一定要处理好。目前悟真寺这方面还没有太大问题,大家都做得挺欢喜,念佛也都很自觉。在我们这个善导大师净土思想所指导的念佛团体中,这应该不成问题,应该每一个人既是做事的先进分子,又是念佛标兵,两者处理得很好,很协调。

 

       我想分两方面跟大家座谈。

 

一、错误观念及後果

       有哪些错误观念呢?有的人在道场里住着,他就只有一个目标:「我之所以出家,之所以住道场,就是来念佛,就是为了修行。」这是他的认识。有了这一点,就有第二点了:「我不能做事,因为我的目的是来念佛,来修行。法然上人讲过,只要有助於念佛,都要去做;要是耽误念佛,我就要维护我的权益。做事会耽误时间,弘愿寺的工作非常繁重,做这些事很花时间,难免还会有人事纠纷,我也不会处理,搞得有很多烦恼,心里就不净,晚上睡不着,还是乾脆不做事的好。」他就盼望有一个环境,最好什麽事都不做,专门念佛。有了这种认识,他所表现的行为就是尽量躲避做事。团体的事,眼睛一闭,头一偏,装作没看到。你叫他发心,他会说:「我是来修行的,一发心就念不了佛了。」常住安排的事他也敷衍塞责,因为做好了事情会越做越多。

 

不做事烦恼多

       当然,我讲的是个别情况。有了这种心态,常住安排的事就不能尽心尽职地做,他没有欢喜心,不是心甘情愿的,做起事来就感到有很大的压力。心不甘情不愿,那怎麽能把事做好呢?旁人看见可能会评论,他心里就会不高兴,起烦恼,就退心了。退心之後,负面思维、负面语言就会多起来,然後散播出去;一旦散播出去,就会反射回来,让十个人听到了,就会收回十份,那他就更不高兴了,感到很难安,也很难办。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会自我保护,把自心封闭起来:「我要给自己找一个空间,好好念佛,好好修行。我不能跟你们打成一片,否则又要让我做事。」一封闭,整个人就没有活力,其实就是压抑自己内心,整个心像阴暗角落里的植物一样,没有阳光,长得蔫蔫的;遇到人就靠边走,正面走怕跟人打招呼:整个状况就是这样。

 

不做事难以安住在佛号中

       其实以他这样的心态,真正让他自己一个人念佛行不行呢?肯定不行。真正能自己独立地念佛,心里一定要有很强大的力量,不受外界干扰,像一棵树一样,根系很发达,独立长着,就没有任何问题。而这样害怕做事,遇到一点事就觉得受干扰,他的心其实非常脆弱,也非常不稳当,不独立。这样的人尤其需要处在团体中,得到大家的扶持。他反而把自己封闭起来,因此不可能平稳地安住在佛号中。能够安住在这句佛号的,不是初机的人,而是要经过历练,内心相当稳重、踏实,相当有力量。

 

       他是又想修行、念佛,可是又不跟大众接触,又不做事,自己孤立起来,心又没有力量,这会有结果呢?心就会摇摆,时间多到无聊。他本来嫌时间不够,现在什麽事都不做,一天二十四小时,吃完饭就没事干了,没事干就心里发慌、摇摆;但是又不找事做,也不跟别人接触,心没办法打发,那怎麽办?就发信息,玩电脑,或者胡思乱想,其实并没有把时间都用在念佛上,反而增加了很多烦恼。其实,如果能够把心安住在念佛上,做事是不会有障碍的。

 

       年轻人浑身是精力,又有体力,再不做事,精力在身上乱窜,顺着经络到处跑,会引起身心躁动不安。有些寺院的老和尚,看到年轻人,即使没事也要找事给他做。我记得上次到报国寺,老和尚把年轻人都叫去刷墙,其实墙根本就不用刷,刷乾净後再刷。他说,年轻人不让他们做事不行啊,他们精力、体力旺盛,心也安不住,很躁动,容易得病。老和尚很慈悲。

 

不做事不能和团体同步共振

       人还是要做点事情,否则就不能和团体同步共振。一个团体要生存,必须每个人都有合适的事情做。如果某个人特别不一样,他就要开溜不做事,那他就和团体分离了,就不能和团体同步共振。团体就像身体一样,必须是协调一致的,身体的每个器官一定有它的功能和作用,如果哪个没有作用了,那就废了;又像行进中的队伍,大家都整齐地跨步往前走,看起来就非常庄严,非常有力量,其中的每个人也会感到很有力量。如果和大众同步振动,再弱的人都会有阳光,因为他有整个团体的力量、大众的力量。

 

       像长江的水,浩浩荡荡、日夜不停地流向大海,哪怕是一片浮叶,它也会顺着江水,一浪接着一浪,感觉非常有力量。像大海的潮水,潮起潮落,哪怕是个水泡,跟在後面也是很有力量的。如果你靠边溜,脱离团体,那就没有力量了。所以在团体中,跟大众保持同步振动,是非常有力量的,这就是同步的力量。

 

       如果不能跟团体同步,就会缺乏阳刚,就有阴气,不为团体所接受。假如团体接受这样的人,大家都不做事,那团体就不成其为团体了。团体不能接受,大众也会有看法,觉得他不一样,「大家都干活,凭什麽他就不干?」大众就会有不平的心理。这种看法和不平会有强大的力量,无形中会对这个人产生影响,他会感受到。他感受到就要抵抗,就会更加封闭,因为他没有办法来应对团体的力量,应对不了就把门关起来。这样的关闭,使他的心更加的封闭、固执——「你们说我错了,但我不认为我错,我修行还能错了吗?我要念佛还能错吗?」所以他固执,固守自己的这一块「根据地」,这样就显得愈加的孤单、孤立,不能跟团体融洽。

 

不做事在团体中难以生存

       如果是这种心态,那怎样在团体中和人相处啊?这样的人经常处在一种无形的冷战中,执事、当家师都说他三四遍了,怎麽说他都那样,後来大家也不想说了,大家不说,但心里也不接受;他本人也知道,人心是很灵妙的,不说也知道。所以,他与团体处在一种无形的冷战、对立和僵持的状态。如果一个人在团体中处於这种状态,他怎麽生存下去?在这种情况下,他会很烦恼,也不敢跟大众热情互动,也不敢见人,不敢笑,担心一笑就显得放逸、不修行,怕别人让他做事,所以就显得很冷漠,人格孤立,大家会觉得他是怪人。

 

       不仅如此,他也会看不惯别人,因为他自认为是对的,那麽别人就是错的。他会说:「我要修行,那不可能是错的啊!你们做事,都不知道修行,没道心,就是整天忙那些不重要的事情。生死大事,念佛为第一啊!这都是祖师教导的。」他心里就会对别人有看法,别人对他也有看法,这样互相之间肯定就不和了。

 

不做事会对三宝的事业冷谈

       这样的人,对三宝的事业也会非常冷谈,认为没有必要做事。我就听到有人这样讲:「弘法?不是有慧净上人、净宗法师在弘法吗?我哪能做弘法的事啊?」他觉得他不能做弘法的工作,怕耽误修行,耽误念佛;不能跑道场,也不能护持道场,念佛第一,要赶紧关起门来在家里念佛。

 

       这个问题很严重,因为这会影响很多人,一般人乍一听,会觉得很有道理。这样的人很冷淡,而且会散布消极言论:「印经书,弘法,搞网站,搞发行部,搞电子产品,都要耗费自己的精力,那就不能好好念佛了。」旗帜举得很高,但实际效果是阻碍了佛法的弘通,障碍了众生的得度因缘。他的观点有人如果接受了,就会觉得不能去做事,马上就少了一个发心的菩萨,多了一个阴湿的木桩。

 

不做事福智双缺

       在团体中不做事,也占有和剥削了他人的劳动,削减了自己的福报,这是很明显的。如果抱着这样的观念,其实只能自己独住,可是独住他更不行,因为独住需要准备房子、被褥,还要自来水、电灯、暖气,还要买菜、做饭,这要耽误多少时间啊?这样一想,还是在团体里好。可是在团体里又什麽事情都不做,什麽都有人给他做好了,这样,如果不是特殊的情况,想想看,他占用了多少别人的劳动?也可以讲是剥削了人家的劳动,那不损福报吗?

 

       这样的人,他跟大家的关系处在僵持状态,他自己也知道,所以他的心里是经常处在一种矛盾、纠结的状态;但他跨不出去,打不开心门,因为正确的认识没有建立起来,总觉得「我要修行,要念佛,我不想做事」。在这种环境、氛围中,他也感到过意不去,所以老是在矛盾、纠结中进退,失去分寸。最後会有什麽结果呢?福智双缺。没有修到福报,因为他占用了别人的劳动,自己削减了福报,别人对他也有看法;在团体中,不努力去做事,不知道如何与大众共处,也不知道如何把念佛和生活、工作打成一片,那智慧当然也没有。

 

       可以讲,他抱着这样的观念念佛,是根本就不了解净土门易行道、他力法门、乘佛愿力应该怎麽念佛,是还没有明信佛智,对佛的慈悲、对这个法门的特质没有把握。这是很严重的一种情况,要麽就是自私,要麽就是自力修行的心态,他才会这样做,不然不可能这样。

 

不做事是逆势而为

       不仅福报和智慧缺乏,而且也是逆势而为。什麽叫逆势而为?势就是大势所趋,这个大势所趋是阿弥陀佛的大势,阿弥陀佛大势之易行道,士农工商毫无障碍,士农工商的工作都可以做,何况在寺院团体中呢?面对阿弥陀佛的救度,他不知道应该怎样乘佛愿力,没有了解佛的悲心和易行道法门的究竟方便。在利益众生方面,他没顺这个大势,在团体中不能顺势而为。团体欢迎那些生机勃勃的、边做事边念佛的、没有负面情绪的,而他不是这样,所以这叫逆势——逆了大势来做。就像长江的水浩瀚而下,他逆流而上,那要费多大的劲啊?他以为腾出了空间和时间,其实是耗费了太多。

 

       顺势而为,才会轻松得力。顺着日月运行的规律,身体就会健康;坐船顺流而下,那就非常轻松;做事顺着团体的引导方向,也会很轻松。就像做生意,如果顺着国家的经济政策来做,那肯定会很轻松;国家要是不支持这个产业,你还顶着干,那肯定亏得一塌糊涂。

 

       顺势,顺着阿弥陀佛的悲心誓愿救度众生的事业来做,按这个理肯定轻松。如果不这样,反而把这些都放旁边,自己想一套,跟整个大势完全相背,这就叫逆势而为。

 

不做事容易生病

       不做事的人,他的心态、行为不能随众,就会显得古怪、与众不同,所以大众难容。他自己也情绪难消,很多负面情绪积累在心里,一直憋着,憋到最後就生病了,而且一病倒就缠绵不起,因为这个病往往是心理上的要求,就是他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办法抗拒团体的约束力和要求。

 

       团体不可能认可这样的人,除非他病了,或者年老体衰。一般人,既不老又不病,又不是大德长老,想要跟大众不一样,要自己另搞一套,那大众不可能接受他。他想要大众接受,又不可能那麽快变老,最後只有一个办法:生一场病,病得天天不能起床,以此来换取自己安心和大众认可。这是很微妙的潜在的心理趋向,他需要得一个病来抵抗大家。这样的例子很多,往往是这样的情形:跟大众不和,没有顺势来做,自己觉得矛盾、压抑,人格在矛盾中,他能不生病吗?福报也消减了,何苦呢?

 

       这种病就是懒病。这种病只要观念一转过来,一干活儿,马上就好了。

 

做事就是修行,忙就是营养

       我想到星云大师讲的话:做事就是修行,忙就是营养。我觉得这句话特别对。人哪里是缺乏营养啊,就是没有忙;一忙,营养就有了。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不要成为那样的人。大病一场,常住还为他报销医药费,这是没有智慧,没有福报,没有给大众带来欢喜和利益,自己也失去很多。

 

二、正确观念及利益

       反过来,就是要抱有正确观念。正确观念会引导正确的行为,产生好的效果,得到法门的利益。

 

要融在团体中

       首先,维持道场、团体的运营,推进弘法利生的事业,需要大众的共同努力。要不要弘法?当然要,如果没有人弘法,大家怎麽能得到法门的利益?团体要生存,是哪一个人的事吗?是大家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团体的一分子,就有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哪怕再小,也有自己要承担的事,这就融在团体中。

 

       每个人都需要融在团体中,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能力离群独居,人是社会动物。只有哪些人可以呢?像达摩大师,他就可以不融在团体里面,他可以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我们要是有九年面壁的功夫,那决定可以跟大众在一起做事,没有任何问题。如果不能跟大众一起和谐做事,觉得做事影响念佛,那肯定也不能自己一个人独立,因为他的心本来就不独立,这样的人更要在团体中,需要别人好好扶持他,磨练他,成就他。

 

       团体对我们是很有帮助的,可以讲,人如果离开团体是死路一条,而且在法门理解上也会有偏差。我们念佛,跟一般观念不一样,弥陀的救度是现成的,念佛并不是自己修行。圣道门要专门找时间来修行,而念佛是接受弥陀的救度,接受弥陀的救度必须关起门来念吗?「阿弥陀佛,我现在准备接受你的救度,我什麽事都不能干,我就要这样接受你的救度,南无阿弥陀佛。」不是这样。接受弥陀的救度,自己心里答应就行了,心里知道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要靠弥陀,意念转了,不就接受弥陀救度了吗?就像皇上说「你有罪,我现在赦免你了」,你心里认可了,罪不就赦掉了?不用把自己关起来,二十四小时来接受皇上赦免。

 

把弥陀的救度传给众生

       念佛,不是一般理解的要如何如何修行,它很简单,是靠阿弥陀佛救度,我们通过念佛得到弥陀的救度。只要理解法门的真意,都会愿意做事。所以,在我们的团体中不愿意做事的人,我们可以判断,他对法门的理解有偏差,或者是因为没有人点拨他。如果了解、接受了弥陀的救度,怎麽会不发心为弥陀做事呢?这是自然的心理。一分钱不花,只要愿意让弥陀救,念佛就能往生,因为自己得到这麽大的好处,那就要告诉别人,怎麽会躲在家里呢?会尽一切力量让一切有缘众生得到这个大利益,做什麽都在所不惜,誓死不悔。因为阿弥陀佛是大公无私、大慈大悲的,弥陀救度的恩惠流到我们心中,一定会在我们心中产生相应的认识,要让别人也得到这种利益。弥陀救度来到我们身上,我们不可能一点反应都没有。

 

       就像木头,除非没有被火点着,只要被火点着,一定会发光发热;别人碰到它,也会被点燃。不可能被火点着之後反而变得冰冷,那只能说明没被火点着。昙鸾大师《往生论注》里木和火的比喻非常恰当:「譬如火从木出,火不能离木也。以不离木故,则能烧木;木为火烧,木即为火也。」木,就是我们这样的凡夫;火,就是阿弥陀佛救度。我们领受了弥陀的救度,就是被弥陀的火点燃了,就一定会去点燃别人,这是客观、必然的。如果不去度众生,不去为别人服务,怎麽能说被弥陀救度了呢?除非是老了,或者病了,躺在床上没办法;即使躺在床上,愿意救度众生的心也不会泯灭。

 

       年轻人,希望大家能够更多地把弥陀的救度传扬,不要关起门来享受弥陀救度,这在理解上有偏差。

 

做事的出发点就是念佛

       另外,我们做事,比如建寺院、收弟子、出去讲法,是为阿弥陀佛做事,是因为内心有一种力量,感到弥陀救度我们,有这麽大的恩德,念佛恩重故;要怎麽报佛恩?「自信教人信,真成报佛恩」,我们报佛恩的唯一办法,就是把这个法门传播给一切有缘众生。

 

       这样来做事,我们的出发点,本身就是念佛——念佛的恩德、念佛的慈悲、念佛的救度,怎麽会和念佛有冲突呢?做事根本不会影响念佛。这种做事和阿弥陀佛是一体的,我们就是做阿弥陀佛的手、脚、口,阿弥陀佛怎麽会把我们舍弃呢?说做事影响念佛,就等於说阿弥陀佛的手影响阿弥陀佛念佛,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是一体的。

 

       所以,我们做事本身,就是感念佛的恩德。不管在哪个部门做事,像上殿打磬锤、扫地等等,本身就和阿弥陀佛是一体的,本身就是念佛所流淌出来的,无不从此法界流——从念佛法界所派生出来的,就是念佛的一种表现形式。扫地可以在家里扫啊,为什麽要来寺院里扫?在这里扫和在自己家扫就是不一样;开车,在这里开和给自己家里开,也是两回事。

 

       如果什麽事都不做,只要念佛,说明他对法义的理解有偏差,理偏路狭——理很偏,路很狭窄,不知道念佛的路非常开阔。胸怀开阔,在道场里做三宝的事业,本身就是从念佛利益、法喜、恩德中所派生出来的。如果没有体会到这些,就是法身枯瘦,没有营养,没有得到法喜。

 

       如果是做世间的事情,或许会耽误念佛,因为世间的事情和念佛不相关,不会把我们引导到三宝中,比如做买卖、赚钱会影响我们念佛。当然,如果会用功的,也可以用功,但如果是初学,就会影响念佛。在念佛道场做事,绝对不会影响念佛,反而会提醒我们念佛。打个简单的比喻,如果在弘愿寺剃度出家,那麽再懒也已经往生百分之六十了。为什麽?首先是很专,道场不允许你杂,一天有两堂殿要上,一不上殿,僧值师、当家师还要找你;遇到居士,居士合掌念阿弥陀佛,你也要念一声;出门也不好意思甩手,哪怕不念佛也要挂串念珠,多少也要念几句;经过山门,大喇叭里放着「南无阿弥陀佛」,你听到也要念几句。不管怎样,从早到晚都已经埋在佛号里面了,所以基本上决定往生了;万一还没决定往生,临终时寺里肯定有人给你助念,不可能不管你。

 

做事成就念佛

       做事对我们很有帮助,因为我们做的所有事情都和念佛相关,不管是在法务部、发行部、库房,还是在厨房,我们在这里做事,和在社会上做事不同。我们在这里做饭给谁吃?给念佛人吃,要知道这功德都在你身上,意义非常大。如果为佛门做事,反而妨碍你念佛,让你不能往生,假如这个道理能够成立,等於是佛教自己掘了自己的根啊!这等於说,我们不能为了念佛做事,要弘扬佛法就会障碍往生。那到最後每一个人都缩起来,都宁愿念佛而不做事,道场就会垮掉,团体散伙,经书也不印了,网站也要关闭,也没人讲法了:都不做事,佛教还能发展吗?那是佛教断自己的後路,这个道理不可能成立。

 

       有这麽一个例子:有个人念《金刚经》,他自己不念佛,但是他劝过一位老太太念佛,说:「你不会诵《金刚经》,又修不了禅,那就念阿弥陀佛吧。」这位老太太很认真,听他一讲就回去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最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後来这个念《金刚经》的人得病暴死,到地狱去见阎罗王。阎罗王说:「你功德不小啊!你曾劝一位老人念佛,这位老人已往生了,你因为这个功德,能够往生净土,所以召来相见。」他说:「我发愿念《金刚经》一万卷,还要巡礼五台山,现在不想往生。」阎罗王说:「诵《金刚经》虽然很好,不如早点往生净土。」他还是不改变主意,阎罗王就放他还阳了,他才回来讲了这个故事。

 

       他自己念《金刚经》,劝一位老人念佛,老人往生了,就凭这一点,他就可以往生。我们在弘愿寺做饭、扫地、做网站、流通经书,那麽多人吃了我们做的饭都念佛往生了,我们还能不往生吗?如果我们不往生,等於说六方诸佛没一点能力,他们扔也要把我们扔到极乐世界去啊!那些吃了我们做的饭的人,看了我们寄的书的人,他们都往生了,我们怎麽能不往生?

 

以念佛的心做事

       在这样的念佛团体里面做事,往生肯定没问题。不要以为做事会影响修行,如果有这种观念,就是将修行和做事割裂了,也是因为没有平生业成,你才会这样想。如果已经平生业成,已经被弥陀都救到了,怎麽还谈得上担心阿弥陀佛不救你,影响你往生?都已经是被弥陀救到船上的人了,对没上船的人喊一下都不愿意喊,却说:「我不能喊,我喊他会影响我到彼岸。」你都被阿弥陀佛救到船上了,你的父母不还在海里吗?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父母、兄弟姐妹在底下,你都不能帮着喊一下吗?我们所做的,不过是帮弥陀喊一下,「注意了,上船!」就这件事而已。

 

       所以,我们是在了解教理、安心念佛的基础上,以已蒙佛救的心态来做事,做得多欢喜!我不觉得做事有什麽苦恼,我经常想到昙鸾大师讲的「园林游戏地门」——菩萨度众生像园林游戏。当然,我们现在还是凡夫,在道场里做事,不能做得像菩萨那样圆满自在,不过多少能感受到一点。生死园林,就是指菩萨不厌生死、不厌度生的事业,像在公园里游戏一样。像小孩子玩游戏,再怎麽玩都不累,玩到晚上,天都黑了,父母喊他回来,他还要玩。这就是第五门——园林游戏地门,是出门。

 

       我们得到弥陀的救度,说实在的,不是我们有什麽能力,我们也是在生死园中,但要把这句名号传给一切有缘人,让他们也得到救度。我们来到这里干什麽?都是演一场戏,每个人都是演员,把自己的角色演好——你演当家,他演执事,大家把众生都演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要劝他们念佛。这样,在这个世间,我们会感到很自在,是园林游戏的心态。如果你没这种心态,说明在法义理解、在平生业成方面还要进一步用功。

 

       我们是以念佛的心做事,而不是以做事的心做事。我们做事本来就是念佛,前面讲过了,是感念佛的恩很重,才来做事。我们不是来这里找份工作,拿工资,我们就是因为这个法门好,得到佛法利益而来做事的:这就是以念佛的心做事,不是以做事的心做事。以做事的心做事,就是孤立、片面地看事情。

 

       比如你在寺院厨房里做饭,对法门的理解,对弥陀救度的信受很好,所以炒菜时心里美滋滋的,做的饭就好吃;我们扫地、接待、在殿堂里带信众,都是以念佛的心来做,这样才能做到很法喜。

 

做事是为弥陀

       我们和弥陀是一体的,我们做的任何点点滴滴的事,阿弥陀佛都能听到、看到。要知道我们是为弥陀做事,不是为其他人做事,因为阿弥陀佛救度了我们。比如你在危难的时候,有人把你救下来,救你的人是位大富长者,而你是个无家可归的人,没地方住。这位大富长者把你救下来之後,带你到他庄园里,给你一间房住,给你安排工作——看门,不仅救了你,还安置了你的生活。看门看久了,你就忘了长者的恩德,说:「老板,我天天给你看门,你就这麽对待我?每天就给我三顿饭,人家都加工资,你不给我加工资啊?」忘了是长者救了你,不然你命都没有了。

 

       阿弥陀佛把我们救到西方极乐世界,这六字名号,把我们的生活供养全部都包了——寺院里有地方给我们住,什麽都有,我们给佛做些事不行吗?还起烦恼。我们为弥陀做事,遇到不懂佛法的众生对我们误解、不敬,或者我们自己受一些苦,这是应该的,不要觉得这有什麽了不起。

 

       我们为阿弥陀佛做事,要认清阿弥陀佛是主人,其他都不是主人。我们知道谁是主人,为谁做事,就不会随便罢工。做事跟别人关系搞不好就来气,就不干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你念佛、做事,总是要成熟、进步,阿弥陀佛就安排几个人来加持你,他们是阿弥陀佛派来的,你怎麽能够抵抗呢?「我对阿弥陀佛无限虔诚,粉身碎骨都不怕,我就怕某某人!」不用粉身碎骨,你只要安安心心、不苦不恼、心平气和地把分内的事做完,就对得起阿弥陀佛了!

 

       我们听收音机,是要听杂音,还是要听播音员的声音?总要听播音员的声音,不是专门听杂音。别人的是非、长短、评论、埋怨、委屈,那都是杂音;我们做事,我们的心要听阿弥陀佛的声音。阿弥陀佛都是表扬你,鼓励你,赞叹你,支持你,肯定你,安慰你,因为你是为阿弥陀佛做事的。要听阿弥陀佛的声音,这是主人,他说要做,你怎麽能不做呢?

 

       这个方向要明确,这也叫一向专念——时刻盯住阿弥陀佛,不是看别人的脸色,要看阿弥陀佛的脸色。即使所有人都不高兴,只要阿弥陀佛高兴,你就行了,这不就是一向专念吗?如果别人一说什麽,你就不干了,那还是一向专念啊?那是在念他。

 

做事是靠弥陀的力量

       所以我们做事是靠弥陀的力量,不是靠自己的力量。靠自己的力量就会感到很困难,感到没有力量。其实,在道场做事很好做,只要两个字——听话,让你怎麽做就怎麽做,不要有自己的东西,这有什麽难的呢?发指令的人一定是在他的职位上发的,他发了,就要担因果,他不可能随便发指令叫别人做事。当家师有他的分寸,叫人做什麽,他肯定有考虑。这样我们才能是一个整体,就很简单,很顺畅。如果想得太多,「他怎麽不叫别人做,就叫我做?他对我怎麽这样?」这就是没有智慧。

 

做事是助业

       称名是正定之业,在寺院里做事就是助业。这是少不了的,助成自他念佛往生的业因,对大家都是很有帮助的。我们的心其实很浮躁,如果没有事情做,就会花很多时间打理妄想杂念,还要对抗大众,在这方面耗太多的精力。那不如随顺大众,大家还欢喜,你也过得快乐,念佛也念得顺畅。一个人要与整个团体对抗,那成本是非常大的,扛不起,不如随顺大众。

 

       所以,做事并不妨碍念佛,反而有助於念佛,因为做事和念佛是同步、同向、同德、同体的。同步,一个步调,都是做对三宝、对法门、对众生有利益的事;同向,一个方向,都向极乐世界;同德,都是功德体内的事情;同体,做事和念佛一体不二。这样当然就非常有利益,而且正行和助行可以互相调剂,不因为单一念佛生疲厌心。初学念佛的人,让他关在房间里,一天到晚念佛,给他送吃送喝,一个月什麽事也不让他做,行不行?很多人不行,也许三天还行,三十天太长了,有的人三天都不一定熬得住。

 

       为什麽要有正行、助行呢?就是要有一个调剂。因为我们的心都是很野的,所谓心猿意马,不能与寂静的佛法相应,这个时候就要有调剂。与其用那些胡思乱想来调剂,不如做三宝的事业来调剂,这个事业本身就能增长三宝的力量,能给众生带来解脱的因缘,也能增加自己的福报,还能调节自己的心,所以正助刚好合一,这样多好啊!这样的好事不做,那就吃亏吃大了!所以你念佛,同时服从常住做点事,正行和助行调剂,心里有空间可以调节,不会疲厌,就会有法喜,就会长远。

 

       做事的时候,比如做财务、出纳,或者校对文稿,要很用心,这时候没有在称名。即使你没有称名,你做的事情也和佛心、佛德、佛愿相连,因为你做的事是帮阿弥陀佛做的,阿弥陀佛很高兴啊。阿弥陀佛要通过众生做事,所以我们在做事就等於是阿弥陀佛在做事,他就很高兴,佛心就很欢喜。你是凡夫,做事的时候忘记念佛,阿弥陀佛说:「没关系,你代我做事,你是我的分身之一,我记得就可以了。」你在船上打扫卫生,照应乘客,那船长能把你忘了吗?那不可能啊!所以,只要做事,在三宝的船上,和佛心是一致的,和佛德是一体的,和佛愿是相连的,没有任何问题!

 

       如果在世间做事就不行了,就被牵到世间去了;如果在圣道门里做事,虽然积一些福报,但是和念佛还是疏远一点。所以在弘愿寺、悟真寺,在这样的团体里做事,你是进了保险箱,被六字名号装进去了,怎能不往生呢?不可能不往生! 

 

做事和念佛动静结合

       通过念佛和做事,反复调摄、历练,我们的心就会安住下来。如果专做事也不行,整天做事也烦,毕竟做事要起心动念;专念佛也不行,太静,一般人受不了。所以,动静结合:做做事,念念佛;念念佛,做做事。这样,心就会安稳,就能安住。

 

       人的心就像水一样,把它放到荒野是不行的,肯定会散掉,自己管不了自己。所以有的师父想去闭关,想去住茅棚,我们暂时还不允许,因为他的心肯定会被放掉。心像水一样,一定要给它管道。什麽管道?就是念佛和做事这两条管道。有了这两条管道,心水就自然顺着往前淌,自然往阿弥陀佛那里流。

 

       这也是福智双修,人我兼利。修福,在团体中,扫厕所,打扫卫生,做厨房的事,守殿,做维那,做任何事,欢欢喜喜地做,就是在修福;智慧,念佛就是智慧:所以这是福智双修。人我兼利:这样做,自己念佛往生,业因满足,也能促成有缘的众生往生业因满足,这样不就人我都得到利益了吗?



团体和个人相互增上

       一个人在团体中,能借团体之力,能与团体之力相互增上,如雁在群。也就是说,个人要善於借助团体的力量。我们在团体中,肯定会借团体的力量。比如我在团体中,会借大家的力量:我吃饭,就要靠大厨;上街,要有人开车;上殿,要有人燃香,等等,都是借大众的力量。那大众也借我的力量:我把讲义编好,跟大家在一起谈法义,我就把力量用出来了。这就是互相借力,彼此合作。

 

       社会上都是这样,不可能所有人都做农民,也不可能都做工人,要互相借力:大众为你服务,你借了团体的力量;你在团体里做一份工作,也给团体奉献了力量。比如你把院子扫得很乾净,大家早上一走出来觉得很舒心,这就是给了团体力量。这样的团体给别人展示的,就非常有秩序,活泼,有力量。我们既借力,又给力,这叫相互增上——你增强我,我增强你,大家会不断提高。

 

       打个比喻,像大雁在雁群中,牠们飞行的时候,一定是个群体,前面有领头雁,牠们利用空气动力学互相借力,这样飞最省力气。如果单飞,你飞你的,我飞我的,那每一只雁都会很累。我们在团体中也是一样,互相借力。

 

做事要观察因缘

       我们要善乘弥陀之力,做事要观察因缘。不用担心不会观察因缘,在团体里做事,只要听从安排就可以了。比如我们听上人的,有这个智慧,只要跟着做,就是乘上弥陀的愿力了,让你念佛就念佛,让你做事就做事。

 

       观察因缘也增加弥陀的力量。这句话需要解释。倒不是说弥陀的力量不圆满,需要我们来增加——凡夫当然也没这个力量。弥陀救度众生,他要通过法的因缘来展现。如果我们不出家、不弘法,也不住持道场,那弥陀自己怎麽度众生?他是无相的法身、极乐世界的报佛,在这个娑婆世界度化众生,一定要通过种种因缘。所以我们要把这样的因缘尽力散发出去,等於我们是阿弥陀佛身上的一个个细胞,这些细胞很活泼、很有力,那麽这个法身就会很有力量。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是增加了弥陀的力量。这样,阿弥陀佛欢喜,众生也欢喜。
 

 

做事能得到加持

       这样我们就能得到加持:因为融入团体,为团体增了光荣,增了力量,那团体当然就会加持我们;我们为弥陀增加了力量,那弥陀当然也欢喜加持我们;诸佛和弥陀是同体的,也肯定欢喜加持我们;众生得到利益了,众生欢喜了,那肯定也欢喜加持我们。一个凡夫,得到弥陀、诸佛、团体和众生的加持,那他肯定能过快乐的日子。这是正面的加持。

 

       如果反过来,你把这几方面都「得罪」了,我行我素,那结果就是:众生不欢喜,团体不欢喜,弥陀也不欢喜。那就危险了,你就要得病了。

 

       《往生论注》讲「菩萨巧方便回向」,从教理讲起来比较长,简单讲,所谓回向,就是小功德能成为大功德,小福报能成为大福报。不过这里有个善巧的问题。什麽是「巧方便」呢?在念佛团体中无私无我,听话,这样来为弥陀的事业做事,这就是最善巧、最方便的回向。就像一滴水进了大海一样,只要在团体里做事,整个团体弘法的功德、力量都是每个成员的,人人全部都得到。因为个人和团体是一体的,每个人得到的都是全部。这个力量多大啊!如果彼此分开,成为个人的,哪能有这个力量?绝对没有!简单举个例子:一群人到寺院来打斋,那就每个人一份;如果你一个人来,就不会给你打斋。这不就是团体的力量吗?

 

       阿弥陀佛的道场,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知道,会加持。比如国家领导人出去视察,会去视察一个单位,不可能去视察某一个人。那阿弥陀佛要来视察,他肯定到弘愿寺、悟真寺来视察。当然阿弥陀佛可以分身无数,你一个人也可以视察到。但道场是他更关心的地方,所以这个地方佛力的加持特别大。

 

       道场的每一个人,心是完全开放的。对弥陀、对众生、对团体、对诸佛完全开放,就会得到很多善的、阳光的、正面的资讯和能量的加持,他的心就会非常阳光,非常自信,非常有力量;同时他会感染周围的人,能够给他们信心、勇气、爱和力量。在团体中活得很阳光、很充实的人,他跟别人交往,都是满面春风,一团和气;别人与他接触,自然会受他感染。在团体中,不愿跟别人接触、自己躲起来修行的人,脸上不会有光彩,缺乏自信,没有阳光,不能给别人勇气、爱心和力量,这样就不好。没有正确的心态、认识,就有所不足。



为弥陀做事,烦恼也成功德

       话说回来,我们给阿弥陀佛做事,因为我们是凡夫,一点烦恼都没有也不可能。人事总会引起一些烦恼,不过这要有正确认识:为弥陀做事,烦恼也成功德。

 

       你在社会上做事,比如卖香,为自己挣钱起了烦恼;别人打你一巴掌,起烦恼了,如果你还手,两个都要拉到派出所去审问。这样一点功德都没有,还有罪过。你为阿弥陀佛做事,如果被别人打一巴掌,那你福报赚大了,功德也赚了,因为你不是为自己啊。

 

       打个简单的比方:你为保卫国家出去打仗,如果受伤了,国家会给你记功,给你挂军功章,还养你一辈子。为什麽?因为你是为国作战。你如果为家里争一亩三分地,把头打破了,把腿打伤了,那会给你记功吗?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你是为自己。现在我们是为阿弥陀佛,为极乐国,如果烦恼把我们的头打破了,心里受伤,那弥陀会给我们记功的。你不要觉得自己受伤了、倒楣了,要知道你的功德很大,阿弥陀佛为你记了一功。有人发表意见,放在微博上,你马上想到:「没关系!靠阿弥陀佛更稳当,功记得更大。」这都是有数的,放心!如果我们因为弘法利生受到别人的威胁,要知道背後有人为我们撑腰——韦陀菩萨拿着宝杵站在你背後,谁能威胁你?



做事就有机会蒙受善知识的教导

       另外,我们只要做事,就有机会蒙受善知识的教导,这个很重要。善知识很多,比如说佛畅做财务,他就是这方面的善知识,和他一起做事,那你不学也得学啊,你也懂得一点财务了。再比如说宗道法师编简报,有时来问我,我就要和他交流意见,那我不可能有所保留,我所知道的会毫无保留地告诉他;如果我已经全部给他了,还不够,那就把上人搬出来,这样,他进步就会非常快。还有宗众法师,我请他帮我打字、做表格,他就会问我——他做了才会发现问题,我才会跟他讲。

 

       所以有机会跟善知识接触,这是非常重要的。善知识当然不限於某一个人,善知识很多,只要和我们相应的,都可能是善知识。比如说净业法师,假如他不做事,他能遇到佛海吗?他因为做事,才发现佛海有丰富的阅历,有成熟的经验,从他身上学会怎麽做人、做事,怎麽使环境宽松,这些是花钱买不来的。你发心做事,不会吃亏的。你给阿弥陀佛做事,阿弥陀佛能亏待你吗?不可能。

 

       所以这是非常大的利益。如果不做事,你就得不到这个利益。人不可能生下来就是佛,也不会没人教就自己成佛。人做事的时候,容易听得懂,进步就会很快;如果不做事,就是有善知识告诉你,你也听不懂,没有素材,那当然就不会进步,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



做事能增进机法深信

       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能增进机法深信,会让我们对法义增加理解。我们学了很多,都是书本上的,讲机深信:「南无阿弥陀佛,我是最最罪恶的生死凡夫。」但是遇到事情呢,还是认为自己对,「我是一个比较好的凡夫,是他错了。」这时就忘了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了。所以,如果不做事,关起门来,不跟人打交道,还自我感觉挺好;一做事,你就会发现:「我真是什麽都不是!」

 

       做事的前提就是:要听常住的话,任何事只要起了烦恼,就是自己的过错。你反观自己:「我怎麽又错了,我怎麽今天又起烦恼了,我怎麽又惹人家不高兴了?」你就会发现:做事真的非常难以圆满,烦恼很深重,罪业很深重。所以,对机深信自然会加深。

 

       加深机深信有什麽好处呢?它会让我们的心谦和,会让我们的心柔软,会让我们很舒服,会让我们低调,会消我们的业障。慢慢地,业障就消了,就不那麽刚强了。如果不做事,就没有机会照见自己,虽然对别人没什麽不好,但是自己无法进步,总是有很多矛盾、扭曲,看事也不透彻,智慧短浅,还会得病,自己还不知道是怎麽回事。



做事使人谦敬满足

       另一个方面,做事能让我们更能体会佛的恩德,自觉愚恶,能够谦卑,能够敬重别人,而且心里感到很满足:「像我这样一个罪人,这麽没有能力,大家都帮助我,大家都对我这麽好,我是哪辈子修来的福报啊?我太满足了!」一切的苦恼不就是从不满足而来的吗?满足了,不就幸福了吗?什麽叫幸福?满足就是幸福,知足常乐。如果不满足,这人多痛苦啊。

 

       什麽都满足,你就安乐了。那麽这从哪里来呢?就要通过做事来锻炼,才能够在这方面成熟起来。为什麽呢?所谓「养儿方知父母恩」,你自己不做事,就无法亲身体验,就会有很多牢骚,怪当家师不公平,怪执事跟你过不去。你去做事,就会知道:「原来做执事有很多为难的地方,我真是的,当初怎麽不知道体谅人家呢?那何况是佛呢,佛为了救度我们,要付出更多。」这个时候你就体会到别人方方面面的不容易,你的心态一转变,心量自然就打开了。



念佛和做事打成一片

       同时,经过反复历练,念佛和做事能打成一片。不然的话,你把门关起来,什麽事都不做,永远也不能打成一片,因为没有事情来给你历练,念佛很难相续。听不得半点不顺耳的话,见不得别人的脸色,一点小事都不能担,那这个人有什麽用?稍微遇到一点小事,就像小风一吹就要感冒。通过念佛和做事,在团体中就变得柔韧,念佛和做事打成一片,能动能静,动静结合,做事的时候,心会很安定。

 

       有的人做事牵挂两头,心里不安,怕做事耽误念佛——不会的!要知道,做道场的事,完全跟佛的意志相应,做的是佛的事。不做事的时候,佛号自然就提起来。当然,这需要反复地练习,我也没做得很好,大家都有这个过程。

 

       我们讲念佛相续,怎麽相续?所谓「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念佛和做事,在心里自然成为一片,这就是相续。不是突击念佛,好像摆个架子,专门找个时间念佛,那就是突击心理,心不稳定。

 

       当然这也需要扶持、规范,慢慢训练。训练久了,心就会定下来了。这个时候,有事做没事做都不会影响,有事就做,没事也很安静。而现在是有事怕做事,没事也心里发慌。这都需要历练。经过人事历练,你就会善解人意。通过做事,你就会体贴别人,因为做事就会跟别人发生冲撞,甚至矛盾不断,这时候就会逼得你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对方有情绪,意见表达过来,反复几次以後,你心里会总结:「哦,原来对方是那麽想的。怎麽我没想到呢?我应该这样来做比较好,我应该体贴他。」这样不就好了吗?这就是成熟、圆融,心就会更加柔软。

 


做事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同时,做事能够成就我们敏锐的观察力,不做事是判断不出来的。一旦做事,会有很多复杂的人事纠纷,种种的因缘变化,那麽在做事的时候,你要判断,要观察,要抉择,还要请教身边的人,心里在琢磨:这件事要怎麽做?进又进不得,退又退不得,上又上不得,下也下不得。这个时候最能考验我们的耐心,最能锻炼我们的忍耐力、判断力和智慧力。如果着急上火,那是没必要的。

 

       每个做事的人都要经历这个过程,不做事就不会有这种磨练,这是很好的一种锻炼,你能学会观察。



做事培养意志力和决断力

       敏锐的观察力是通过做事锻炼出来的,坚强的意志力也是通过做事锻炼出来的。什麽叫坚强呢?「为了弥陀的事业,我一定要走下去,一定要这麽做!弘法的事业一定要做到底!肯定要做到底,除非做不动了!」为了完成这件事情,会经过种种的魔考,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意志就会越来越坚强。

 

       而且还能培养无误决断的能力。人要决断事情,心中要有胆气,没有畏惧,否则就会该决定而决定不了。不管在哪个部门做事,都要作决定:当家师有当家师要决断的地方,厨房买什麽东西也要有决断,这都是锻炼出来的。通过做事,你就会有胆气,没有畏惧,「就这麽做了!」深思熟虑,作出判断,然後作出决定,也养成不随风倒乱的定力。什麽叫定力?双腿一盘,三个小时不动,这是一种定力;做事心里很有主见,很有主张,不随便动摇,这也是种定力。

 


做事培养智慧

       善顺因缘,有知其根本的智慧力。因为我们要做事情,要判断种种因缘,这是需要智慧的。做事情,要看因缘成熟了没有,是不是必须要做,应该什麽时候做,不盲动,就会很稳当。所谓「静如处子,动若脱兔」,安静的时候像大姑娘一样,坐着不动,因为因缘还没有到;一动起来,就像兔子撒腿一样,「嚓」就出去了,因缘已经到了,不能再等了。

 

       如果不做事,你就没有机会观察和磨练。有时候你会发现:哦,原来几年前做那件事太小题大做了,根本就没有那个必要。这样不就成熟了吗?

 


开车喻

       就像开车一样,老司机开车,起步、拐弯、让路、停车,几乎感觉不到他有任何障碍,很稳当,坐他的车特别舒适。换一个生手,他经常会责怪:「怎麽搞的,你这个人不会停车啊?」「这个拉车的怎麽搞的,车摆的不是地方啊!」「这路怎麽那麽窄?旁边为什麽还有石头!」有很多理由。他自己水准不高,还赖别人。

 

       做事就像开车一样,寺院运作这部车你得驾驭它,知道什麽时候踩油门、什麽时候踩刹车。前面明明堵车了,你还使劲踩油门,那会白白耗费燃油。很多人做事就是这样的,他在那里白使劲。你告诉他说:「前面塞车了,你就熄火吧,不要踩油门了。」他还使劲按喇叭,根本就走不动啊!因缘没有到,那麽着急干什麽?

 


种地喻

       像农民种地一样,种子撒下去,春天还没到,没发芽,你着急了,拿开水泡,在地里烧把火,这样管用吗?不管用。这个时候,时节因缘没有到,你可以回家睡大觉。这都要通过做事来判断。比如我们来到悟真寺,我们要做什麽,那要看因缘;要怎麽开展工作,也要很小心,很谨慎。

 

       当然,我们未必都判断得很准,但一定要判断,要有机会锻炼。我们做事是为阿弥陀佛做的,要配合阿弥陀佛的节律。像跳舞一样,跟着节拍跳,脚步踩准点。点踩得准,就跳得好,就跟阿弥陀佛配合得好;如果步子乱了,那就白费劲,就是做没有必要的事,就要改进。

 


做事成就五根五力

       做事会增长我们的判断力,成就信、进、念、定、慧这五根五力。《阿弥陀经》讲「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什麽叫五根?就是信、进、念、定、慧这五方面要紮根;紮根之後,不断生长,就有力量。「信」,就是信心,就是机法两种深信。信为什麽要紮根?如果不紮根,就是飘忽的。通过做事,不断磨练,就会紮根。我们真的是罪恶生死凡夫,如果不做事,腿一盘,自我感觉挺好,还自以为不太罪恶,挺不错的,还看不起人家:「你们都不会修行,就我有修行。」没有惭愧感,没有机深信。「进」,就是精进不息。通过做事,你会有精进力,勤奋做事,勇猛念佛。「念」,就念念不舍,念阿弥陀佛。「定」,就是不随风倒乱,不摇摆,坚持正确方向。「慧」,就是智慧。

 


做事成就菩萨六度

       通过做事,还能成就菩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首先成就布施度。你完全把自己奉献给大众,把分内的事做好,这就是布施。所以不要那麽自私,给自己画个小圈子。要舍得把自己交出去,把自己奉献给大众,大众不会耽误你。有人担心:「我身体不好,做那麽多事万一病倒了怎麽办?」真的病倒了,你福报修得非常大!不要担心,你如果真的病倒,大家会照顾你。


       做事,不为自我,就是无私,也就是持戒——戒贪,戒私。
       做事,会有很多挫折,这就是培养忍辱。
       做事,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就是精进。
       总之,在做事的过程中,心量日见广大,福慧日益增长。



做事扩大心量

       心量是非常重要的!心宽的人,活得很自在。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小人为什麽长戚戚?就是因为心眼小、小肚鸡肠。心眼小,就过得很憋屈。心量怎麽能大起来?要通过做事给你撑大。因为做事就会有很多人事关系,你必须要撑大心量。比如说,宗报法师不做当家师的话,就自己管自己,没问题;他要做当家师,就不那麽容易了,只有委屈自己、成全别人,不能随便发脾气,这样心量就会逐渐扩大。因为你要容人啊,你对所有人都要容得下,好的、坏的,骂你的,向你脸上吐唾沫的,什麽都有,那你能容得下,你的心量就大了;心量大,你不就是阿弥陀佛了吗?

 

       心量小的人最痛苦:心里一点事都放不下,看见谁都不顺眼,在那里颠三倒四,翻来覆去睡不着。通过做事才能让心量扩大,而且福报、智慧都会在无形中日益增长。因为你在为大众服务、操劳,而且随顺这个团体,随顺善知识引导,放舍自己,这样,福报、智慧自然就增长起来了。



做事自利利他

       我们做事,为大众服务,表面上看着像吃了亏,其实点点滴滴都不会吃亏,而是占了便宜——阿弥陀佛的便宜可以占。如果关起门来什麽都不做,好像占了便宜,其实是占不到的,还要吐出去。怎麽吐出去?刚才分析过了,到最後没办法,生病了。

 

       所以要利他,主动地、完全放开身心地为大众、为团体、为他人做事。利他就是自利,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利益。大家喜欢你、赞叹你,你又很放松,得到大家的认可、赞叹,多好呢!

 

       「自利的诀窍就是利他」,这句话是我经常复习的。自利是有诀窍的,自利的诀窍就是利他,给别人好处。你在家里照着镜子对自己笑,那有什麽用?要出去对别人笑。想要别人对你有笑脸、对你温和、对你好,那要怎麽办?怎麽得这个自利呢?诀窍就是利他。看见别人笑一下,力所能及帮别人的忙,这是个不二法门。

 

       我们在团体里做事就是利他,也是菩萨方便巧回向。如果只顾自己做,那就吃亏了。如果为大众做事,佛也念了,事也做了,得到的利益就特别大。

 

       念佛和做事不矛盾,不会互相影响,反而会互相成全。下面说几个譬喻,说明念佛和做事的关系。



念佛如桥面,做事如护栏

       念佛就像是桥面,做事就是护栏。桥如果没有护栏,是很危险的。如果只念佛不做事,一般人到最後就不念佛了:一开始精进用功,过一段时间,他不念了,念不下去。做事,通过三宝的事业,就像栏杆把我们护在念佛里面。有事情做,心就很安稳,就会安住。

 


念佛如根,做事如土壤

       念佛如根,做事如土壤。念佛像一棵树一样,它的根要靠土壤才能生长,做事就是土壤。没有土壤,根往哪里紮呢?通过在团体里做事,念佛的根就会更加发达,这棵树就更加坚固、稳定,就会成长,就会有力量。

 


念佛如吃饭,做事如运动

       念佛如吃饭,做事就如散步、运动。吃饭是很重要的,一餐不吃都不行,但是也要运动。光念佛,什麽事都不做,等於吃了不容易消化。当然,老师父就只念佛,他们的树根也不需要生长了;另外,这也是团体安排的。到了这个年龄,这个身体状况,常住安排他们只念佛,他们跟你们年轻人不一样,各有各的安排。


总结

       最後,还是以星云大师的话作为总结:做事就是修行,忙就是营养。这两句话是星云大师的心得。我和大师感受相同:忙就是营养,不忙就没有营养。这个营养是法身营养,有营养就会法身强壮。所以在团体中,大家要欢喜地做事、踊跃地做事。

 

       像上人讲的例子,实相法师边做事边念佛,不与人诤,亦无怒容。他所在的团体还不是专修念佛的团体,我想,他做的事也不是专修念佛的事。我们条件比他好,做事和念佛是一体的,点点滴滴都做得恰到好处。在我们这样的团体里面做事,千万不能把做事和念佛看成两片,这两者完全是一体的,因为我们这个道场是专修念佛、专弘念佛的道场,我们等於是阿弥陀佛在娑婆世界的一个代理站,这是阿弥陀佛给我们办的道场。不要以为我们自己能办,那是不可能的!

 

       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他的法身遍满虚空法界。我们每一个念佛人,就是阿弥陀佛法身上的一个细胞、一个分子。我们整个道场,就是阿弥陀佛身上的一个穴位,是他身上最重要的部分。经书法宝流通,就是阿弥陀佛的经络、气血在运行。流通到什麽地方,等於是阿弥陀佛法身的气血就送到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有了营养,就可以教化,众生就可以得利益;如果不做法宝流通的事业,不做弘法利生的事业,那是断了阿弥陀佛的气血。所以,不要以为是我们在做事,我们只是阿弥陀佛身上的一部分。障碍弘法事业,罪过是很大的。法义的流通非常有必要,每个人都要信心欢喜、勇气百倍地来做。

 

       我们在这个道场里,有正确的信仰,随顺大众做事,早晚两堂课跟着上,就像进了保险箱,四面都合上了。就是说,我们在阿弥陀佛的道场里做事,不往生的可能性不存在。我们做的点点滴滴的事情,都做在阿弥陀佛身上,所以这个功德不需要回向。而且我们所做的事,所利益的对象,都是我们的历劫父母。这麽一想,做事就非常有力量,非常有信心。

 

       今天就讲这些,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