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出世本怀文」略说
《无量寿经》「如来出世本怀文」: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於世,光阐道教;
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如来以无尽大悲」:这个「如来」指的是谁?当然指的是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既然出现在这个世间,当然就要说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愿。同时,因为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愿是度尽十方众生的,这个度尽十方众生的超世弘愿,是十方诸佛所没有的;十方诸佛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度尽众生,因此,十方诸佛出现,就一定要说能度尽十方众生的念佛往生愿。
所以,近的来讲,「如来」是指释迦牟尼佛;远的来讲,是指十方三世诸佛。
如来为什麽会宣说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愿呢?这也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一——第十七愿所成就的。第十七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为了以名号来广度十方一切众生,必须使名号能够普遍弘传於十方法界,尽虚空遍法界,遍满整个大宇宙。十方法界有十方国土,十方国土都有佛在度化众生,所以,必须使得十方国土的每位佛都来宣扬净土法门,才能达到阿弥陀佛救度十方众生的功能和目的。因此,阿弥陀佛必须在四十八愿里面,发一个使十方诸佛都能来赞叹他的名号功德、同时来称念他的名号的愿,这就是第十七愿。
第十七愿如果没有成就的话,不只是十方诸佛不可能来赞叹弥陀名号、称扬弥陀名号,同时第十八愿也不能完成,我们的往生也通通没有希望。也由於四十八愿完成了,当然第十七愿也就成就了;由於第十七愿成就了,因此十方三世诸佛如来出现世间,一定会宣扬弥陀的名号功德,同时,以宣扬弥陀的名号功德作为十方三世诸佛唯一的本怀。
所以,这一段是释尊「出世本怀文」,释尊是凭着第十七愿的力量来宣说弥陀的名号。
「如来以无尽大悲」:「无尽大悲」有二解:一、诸佛无限大悲;二、弥陀第十七愿。
一、诸佛无限大悲
《大集经》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印光大师说:「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法众生,无一能了生死者。」
又说:「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
又说:「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又说:「畅如来出世之本怀,开众生归元之觉路。」
二、弥陀第十七愿
十方三世诸佛是凭着这个第十七愿的无尽大悲,来宣说弥陀救度的。如前面所言。
「无尽」就是无限量,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大慈大悲是无限量的。怎麽无限量?因为他所发的愿是救度十方众生。十方众生——上至文殊普贤,下至阿鼻地狱众生,都是十方众生。阿弥陀佛如果仅仅能使清净、会修行(上根)的人往生极乐世界,而不能使不清净、不会修行(下根)的人往生极乐世界的话,就不能算是「无尽大悲」。阿弥陀佛必须同时使造下了阿鼻地狱之业的众生,甚至已经堕落阿鼻地狱、受无尽痛苦的众生,也能往生极乐世界,才算是无限的、无尽的大悲。无穷无尽、不可限量、诸佛也不可能推测的大悲,叫做「无尽大悲」。
所以印光大师说:「上根如文殊普贤之俦,下根如五逆十恶之辈,皆为净土法门所摄之机。」
又说:「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种性,皆须修习。未成佛前,仗以自修;已成佛後,赖以度世。」
「无尽大悲」,另一种版本说是「无盖大悲」,「无盖」跟「无尽」大同小异,不过「无盖」有另一层意义,就是:阿弥陀佛的这种大悲是覆盖十方诸佛,同时是十方诸佛所不能覆盖的;尤其是一切众生没有不受弥陀大悲的庇荫覆盖的,所以叫做「无盖大悲」。
释迦牟尼佛以阿弥陀佛的无盖大悲为大悲,来宣扬弥陀救度的法门。像我们的法师、莲友,弘扬阿弥陀佛的慈悲誓愿,等於是以阿弥陀佛的无盖大悲作为自己的大悲。虽然我们都是凡夫,没有真正的大慈悲,可是弘扬这个法门,就有那种「无尽大悲」、「无盖大悲」的气氛,因为我们背後有阿弥陀佛,他的功德、能力在酝酿、在安排、在推动。
《大悲经》言:「若能辗转相劝行念佛者,此等悉名行大悲人。」
念佛往生,是自行大悲;劝他往生,是化他大悲。能行此大悲者。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矜哀」,以我们能理解的,就是怜悯、同情、爱护;「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
虽然悲心以三界为对象,但可说是以我们苦恼的众生为正客,为主要的对象。佛陀所救度的三界众生,是指我们这一种苦苦恼恼的众生。
善导大师说:「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这种苦恼的众生之所以苦恼,是因为感受到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六道轮回痛苦不堪。三界、六道的解脱,必须假借人身。现在既已得到人身,如果不把握,一旦失去人身,就不晓得还要等待几劫之後了。
虽然晓得要把握人身、听闻佛法、发修行的心,可是偏偏发觉自己有心修行、无力修行,这样就会产生苦恼,产生煎熬折磨。
不知道三界六道轮回,不知道善恶报应,不知道善是善、恶是恶的人,他是悠悠乎乎地在过日子;我们知道的人,就会有所不安。这种有所不安,有时候是没有办法形容的,越是知道佛法,就越有那种「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的那股道心。
生死是一件大事。为什麽是大事?所谓「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人身难得,既失人身,就必定堕落三途。堕落三途那种苦,不等待面对,即使现在一想,就令我们冒冷汗,所以「生死事大」。
「无常迅速」:无常就是死亡。生跟死本来是一体的,就好像一张纸的两面,一口气不来,当下就是死。所以,我们生存在世间,是跟死住在一起的,过一天就减少一天、面对死亡一天、接近阎罗王一天。何况,本来死对我们来讲,是危机四伏,充满在我们四周的。
真正学佛的人,是无常心深厚的人;无常心深厚的人,才是真正学佛的人。
有了这种无常心,他就会发起修行的愿,经过一段时间,他更会发现,原来自己是一个十足的凡夫,善根很少,福德很薄,没办法修行。
若把身口二业所作所言,作为标准,则天下尚有完人;
若把意业中的所思所念,作为标准,则天下无一完人。
若从人所见处,作为标准,则世间尚有贤人;
若从人不见处,作为标准,则世间皆是罪人。(高级佛学教本)
《往生论注》:「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
《净度菩萨经》:「一人一日中,八亿四千念,念念中所做,皆是三涂业。」
《地藏经》:「众生心性刚强,难调难伏。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何况恣情杀害、窃盗、邪淫、妄语,百千罪状。」
那个时候,他就会寻求一个不必假借自己的力量就使自己能够解脱得度的法门。
那麽,阿弥陀佛的慈悲誓愿,是他最後的希望,是他绝处逢生、柳暗花明的救度法门。
所以,虽然「矜哀三界」,三界中,是以我们这种苦恼的众生为正客。所谓正客,就是宴会的主要对象。如果其他的人通通都来了,但是正客还没有到,这桌宴席就不能开始;正客如果不来,今天这桌宴席就白办了。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於世」:「出兴於世」,表示释迦牟尼佛是为了说这个法,为了度这种众生,才出现在世间的,以这件事为他出现世间的目的。
「光阐道教」:「光」光大,「阐」阐扬,「道教」就是正道、佛教,也就是八万四千法门。
「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释迦牟尼佛出现世间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所说的法是一个铺路的过程,因为最後的目的是为了救度一切众生,送给他们真实的利益,所以「光阐道教」的目的是「惠以真实之利」。
「惠以真实之利」是什麽意思呢?「惠」就是恩惠、惠施的意思,就是惠施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第十八愿,使每个众生都能念佛往生,这就是「真实之利」。
真实是跟权假方便相对的。既是真实,就不是权假的,而是直接了当的,直下能够达到目的的,也就是必定能够解脱生死、往生成佛的。
这一种利,在「流通文」是说「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这个「大利」就是「无上功德」,无上功德即是成佛,明知念佛即是「真实之利」,即是「为得大利」,即是「无上功德」,即是成佛,故说「念佛成佛」。《无量寿经》也同时提到「为失大利」,为失大利就是怀疑阿弥陀佛的救度,经文说:「生疑惑者,为失大利。」
所以,这一段「如来本怀文」阐扬了这部经的重要性。
本怀中的本怀
如果论释迦牟尼佛出现世间的本怀,以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代经教来讲,有两部经是他的本怀。
众所周知的就是《法华经》。《法华经》说:「佛以一大事因缘出兴於世。」因为这段经文是在《法华经》,就这段经文来讲,《法华经》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所谓「开、示、悟、入」,使三乘——声闻、缘觉、菩萨,都归入一乘佛果,所以,《法华经》在引导三乘进入佛果,证入佛的果位,这叫「导三归一」——引导三乘,归入一乘,这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
另一部本怀经,就是我们现在要学的《无量寿经》。不过,如果以这两部本怀经来讲,哪一部是本怀中的本怀呢?就是《无量寿经》。
这若分为相对门与绝对门来解释就可明白。
第一、相对门:若从相对门而言,可以说两经都是出世本怀经。就方便之教而言:声闻与缘觉二乘是不能成佛:而《法华经》则说,不只菩萨成佛,二乘也能成佛。两者对比则《法华经》是真实之教,是出世本怀之经。又方便之教说,恶人凡夫不能成佛,而《无量寿经》则与之相反,说罪恶生死凡夫也能得救。从佛慈悲言,佛特别哀怜罪苦凡夫,所以主张罪人得救的《无量寿经》也是出世本怀经。故两经都是出世本怀经。
第二、绝对门:若从绝对门而言,《法华经》说声闻、缘觉二乘可成佛,而本经则更进一步说明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五乘,同样都可依靠念佛而往生成佛。据此,与《法华经》相比,本经更是释尊真正出世本怀经。故本经是真正五乘齐入的弘广法门。
再说,《法华经》所引导的,是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都已经是证果的人,证果的人毕竟是少数;《无量寿经》所要救度的,不只是三乘,而是五乘,除了声闻、缘觉、菩萨之外,还有人乘、天乘——就是人间的众生跟天界的天人,所谓「五乘齐入」。所以善导大师说:「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既是五乘齐入的话,真的就如同第十八愿所讲的,是「十方众生」了。
《法华经》只是引导三乘进入佛的果位,可是《无量寿经》是救度五乘,使他们共同证悟佛果,而且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无量光、无量寿是一样的证悟。《庄严经》说:「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蕅益大师《弥陀要解》说:「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印光大师也说:「若生西方,庶可与佛光寿,同一无量无边矣。」所以,如果论真正的本怀,那《法华经》就不是本怀了,《无量寿经》才是本怀中的本怀。
善导大师说:
如来出现於五浊,随宜方便化群萌,
或说多闻而得度,或说少解证三明,
或教福慧双除障,或教禅念坐思量,
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
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摘自《无量寿经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