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佛本愿:三经一致,唯说称名
从《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以及传承祖师的法语可知,三经所讲的是同一件事,不是两件事,皆以「称名念佛」为往生正因、往生正定业,所以说「三经一致」。
虽然《无量寿经》讲四十八大愿,其中有第十九愿,有第二十愿,也有三辈;《观经》讲十三定观与三福九品,但是这不是释迦牟尼佛的目的,佛的真正目的是在导归第十八愿的本愿称名,所以都在显明称名念佛。称名念佛是往生的正因。正因和非正因是相对的,正因就是决定能够往生,不是不定的。
决定能够往生,就是往生正定业,所谓「正定业」,就是决定的业;如果不是决定的业,就是「不定业」;而和往生完全没有关系的业,就是「邪定业」。
为什麽称名念佛是往生的正因、正定业呢?因为「顺彼佛愿故」,就是随顺阿弥陀佛的根本愿,不是随顺其他的,也不是随顺自己的杂修杂行。
一、三经唯明念佛往生
《观经疏‧定善义》言(《圣教集》六一五页):
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
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这是善导大师引用正依经典,也就是净土三部经──《无量寿经》《弥陀经》《观经》的宗旨,来显明第十八愿「乃至十念」的含义。
这三段法语显示第十八愿「乃至十念」的意涵是什麽呢?就是「专念弥陀名号」。三经的宗旨是一致的。如有不同,那三经就互相矛盾了。一致的宗旨是什麽?就是「专念弥陀名号,必得往生弥陀净土」。所以,整个净土宗在说什麽?就在说「专念弥陀佛名,必定往生弥陀净土」,归宗结顶就是在说这句话,在显明这个道理。
首先,「《无量寿经》四十八愿」这八个字,在显示上下两卷的《无量寿经》就是四十八愿。为什麽这样说呢?因为阿弥陀佛因地的本愿和果地的成就是不能分开的,果从因生,有因必有果;而且阿弥陀佛的佛国已经圆满成就,因此善导大师就总指《无量寿经》一经,名为「四十八愿」。而四十八愿之中,显明往生的正因是唯有称名。所以,在这里就说「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亦即《无量寿经》所要阐述的宗旨就是「名号」,也就是称名念佛。简而言之,这句名号,称名念佛,是贯串整部《无量寿经》上下两卷的。譬如第十八愿就说:
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下卷之初的第十八愿成就文就说: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所以,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成就文的「乃至一念」,都是在显明这句六字「南无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都在显明十方众生只要专一称念这句弥陀洪名,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说: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同时,下卷最後的「流通分」,释迦牟尼佛也特别付嘱弥勒菩萨说: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显明专念这句弥陀佛名,就已经获得大利。
所谓「大利」,就是《无量寿经》一开头所说的「惠以真实之利」的「真实之利」。宇宙当中只有成佛才是真实之利,如果还没到成佛,就还是在方便之中,因此,唯有成佛才是真实之利,才是无上功德。所以,「流通文」就说「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大利」就是无上功德,就是真实之利。「三辈段」中虽然有三辈,身分各有不同,但是三辈都是要「一向专念无量寿佛」。所以善导大师在《观念法门》解释《无量寿经》「三辈段」之文说:
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
这就显示这句名号贯串整部《无量寿经》。显示《无量寿经》归宗结顶是在说专称这句弥陀佛名,这才是往生的正因、正业、正定业。
有关善导大师引用三部经的这三段法语,在《第十八愿讲话》第三八一页也有解释:
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无量寿经》在讲什麽呢?在讲四十八大愿。由於有四十八大愿,才有极乐世界,才有阿弥陀佛,才有我们的往生。往生净土之因、往生净土之果,都在四十八愿当中。《无量寿经》分为上下两卷,从头到尾都是在说明四十八愿的因因果果。
而四十八愿,愿虽然有四十八,可是它的目标、它的目的在哪里呢?善导大师斩钉截铁地说「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这是惊天动地的一段法语。佛愿有四十八,怎麽说唯独显明念佛呢?那其他呢?
这个「唯」,所谓「唯此一真实,无二亦无三」。
「唯」在唯识中有三种含义:一、「简持义」;二、「决定义」;三、「显胜义」。
「简持」就是把其他的舍掉,独取当中的核心。「决定」就是这个是决定性的、必然性的,不是不定的,不是或然的。「显胜」则是把其他的通通隐蔽,唯独显现其中核心的殊胜。
在四十八愿当中,乃至在整部《无量寿经》当中,除了说念佛以外,也谈到诸行来迎,也谈到三辈功行,可是,诸行来迎的目的,是要导归念佛必生;三辈功行虽然也各有不同,但每一辈每一辈都谈到「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尤其是第十八愿的成就文说: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乃至命终,一念念佛、愿生极乐,当下就往生,就住於不退转的果位,岂不是念佛很殊胜,超越一切,当生成就!
又,释迦牟尼佛「付嘱文」(释迦牟尼佛交待弥勒菩萨将这个法门传持下去的经文叫作「付嘱文」)就说: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欢喜踊跃称佛名号,就能够得到大利。所谓「大利」,就是「具足无上功德」。在《无量寿经》当中,只说念佛能够「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念佛能得「大利」,「具足无上功德」,而没有说其他行门能获致如此殊胜的结果。
所以,由这些经文就可以看出四十八愿,愿愿都在导归专念弥陀名号,虽然有诸行往生、三辈行门的不同,但唯一要导归、唯一要显明的,就是念佛,所以加一个「唯明」。
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讲到《阿弥陀经》,善导大师就没加「唯」这个字,因为在《阿弥陀经》里,只说「执持名号」,亦即只阐释「本愿称名」,不说三学六度万行,没有掺杂其他法门,所以它很清楚,就是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所谓「一日七日」,并非只是一日、只是七日,它的含义是「上尽一形,下至七日、一日、一时、十念、五念、一念」,也就是愿生极乐,从今之後就专念弥陀名号,不夹杂,不间断。所谓「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一念」。
所以,《阿弥陀经》也是在说专一念佛必得往生。
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
念佛往生者,为诸佛所证诚、赞叹、护念。也就是《阿弥陀经》之中,释迦牟尼佛说明只要专念弥陀名号就必定得到两种果报,一种是「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另一种是「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当说明这些利益的当下,十方恒沙无量无数的诸佛,立即主动地从他们的世界不约而同、异口同声地欢喜、赞叹、证明:「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是真实的,不是虚假的,你们要相信勿疑。」可知,只要愿生、称名,就受十方诸佛的证诚,证明不会虚假,必定往生;也可以看出,释迦牟尼佛弘扬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十方诸佛也同样在弘扬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佛佛相同,佛佛互相称赞,互相证明,而且也以弘扬这个法门为他们的出世本怀。
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这段文是在解释《观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显义是在谈定善和散善,隐义是在谈执持名号。所以,善导大师就说:此经(就是《观无量寿经》)定善、散善的经文中,都只在标出专念名号必定往生。
定善文中,哪一段文标示念佛往生呢?「定」就是十三种定观,十三种定观最明显的在第九观,第九观说阿弥陀佛的光明: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所以,十三种定观文中也谈到念佛。
这里「念佛众生」的「念佛」,是心中观想的念佛,还是口中称名的念佛呢?如果从《观无量寿经》最後流通文,释迦牟尼佛殷勤恳切要阿难尊者弘传下去的那段经文来看,就是称名念佛。也就是: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也就是「持佛名」,不是「观佛像」。所以说,十三种定观也谈到称名念佛必定往生。
那麽,散善就是九品,九品之中有哪段经文在谈称名念佛呢?就是下三品,也就是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都谈到称名念佛必定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善导大师就说:《观无量寿经》,不管定善也好、散善也好,虽然说到十三种定观,说到三福九品,但目的在於导归「专念名号得生」,也可以说只在标举「专念弥陀名号得生」,不是在标举十三种定观,也不是在标举三福九品。
为什麽释迦牟尼佛费那麽多的时间、讲那麽长的经文,来介绍十三种定观和三福九品呢?目的在何处?目的就是「唯标专念名号得生」,目的就是引导修定善、修散善的众生归入专称名号。也就是引导圣道法门的修行者归投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
这段法语是善导大师引用净土三经来说明诸善万行不能和念佛相比,虽然只是引用净土三经,其实涵盖了一切世界、十方诸佛以及所有的经典、法门。也就是不仅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在十方所有一切世界当中,念佛都是诸善万行所无法相比的。为什麽?因为法藏菩萨的四十八大愿是在考察了十方一切世界之後,经过五劫思惟所发超越十方诸佛的大愿,当中独独选取念佛为往生的方法,而诸行是被选舍的。由此也可以知道,这三部经的思想是一致的,这三部经都在说一件事情:只要念佛,必定往生。
二、三段「本愿取意文」
善导大师的着作中,有众多的「本愿取意文」,略取三段,三段都在显明「称我名号,下至十声」。
第一段: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观经疏‧玄义分》)
第二段: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观念法门》)
第三段: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往生礼赞》)
第一段取意文说「称我名号,下至十念」,其他两段都说「下至十声」,显示本愿文的「十念」和「十声」的意义是一样的。「十念」就是「称名十念」,也就是「十声称佛」,「十声称念」就是「称名十念」,也就是「十声称佛」「十声称念佛名」。就显示并不是实相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或者无相念佛,而是称名念佛。称名念佛之中,不管是默念还是出声念,都离不开弥陀佛名,但是以出声为主,所以说「下至十声」。
《往生礼赞》「光号摄化」文也说(《圣教集》八五九页):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上尽一形,下至一声」就如同之前所讲的「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之念佛。
「以佛愿力,易得往生」,这两句法语在显示「他力」,含义非常清楚,非常重要。
我们是净土法门,以专念、专称弥陀佛名为往生的正因,为弥陀的本愿,所以说「本愿称名」。
坐船靠船喻:他力救度
龙树菩萨在《易行品》中以「乘船」来比喻「本愿称名」这个法门,意思是说,就好像我们从此岸要到彼岸,如果是坐船的话,会是什麽样子呢?就完全不需要自己走路,不需要自己费功夫,完全都是依靠这艘船,这就是所谓的「外力」,也就是「他力」。「船」就比喻这句弥陀名号,所以弥陀名号也就是本愿船,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就等同乘坐在船上,通通都能到达极乐世界。所以,龙树菩萨在《易行品》用一首偈子来形容、比喻:
乘彼八道船,能度难度海,自度亦度彼,我礼自在者。
「乘彼八道船」,八正道是成佛的正因,如果以圣道自力法门来讲,要成佛必须经过八正道的修持过程,但是这句六字洪名就涵盖了八正道的修行与功能,所以说「本愿称名」就是「乘彼八道船」,就能度脱难度的生死大海。要想得度三界六道轮回,非常困难,但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就像坐在弥陀的愿船上,必定能够轻松、容易、快速地从娑婆的此岸到涅盘的彼岸,所以说「能度难度海」。这个「能」,显示「他力」,显示「必定」,也显示「轻松、安乐」,因而龙树菩萨说「如同乘船则乐」。所以,如果我们能够乘坐弥陀名号的八道船,龙树菩萨说「能度难度海,自度亦度彼」,不只是度脱自己,将来也能度脱他人,而且是自在无碍,所以说「我礼自在者」。
就世间来讲,要成就事业都不容易了,何况是更加困难的修行。可是,只要我们到极乐世界,就能成佛,就能倒驾慈航自在地广度十方众生。这个「自在」,显示什麽?显示不困难、轻松、如意、不执着。《往生论》就用「游戏」来显示菩萨度众生的自在,也就是说,度众生就好像游戏一样,是欢乐自在而且是不困难、不执着的。我们念佛是「以佛愿力故,易得往生」,因为有弥陀的愿力,所以不但能往生,而且容易往生。
有人认为「念佛就能往生,哪有那麽容易?」抱这种观念就和龙树菩萨、善导大师的思想完全违背了。善导大师说: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之所以「易得往生」,是因为「以佛愿力」,如果不以佛愿力,那就难得往生。所以,如果觉得念佛往生不容易,或觉得「只是念佛,往生不可靠」,或是觉得「念佛虽然可以往生,但必须念到某种水平,达到某种境界、功夫才能往生」,这种言论,就是不了解善导大师这个净土法脉的教理思想,也不了解阿弥陀佛是怎样的一尊佛,不了解阿弥陀佛的慈心悲愿,不了解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动机,对於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因因果果都不了解,可以说等於抹煞了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悲愿,虽然念佛,可是不知佛心,不体佛意。
龙树菩萨用乘船来比喻念佛,就显示完全他力、纯粹他力。往生完全是靠阿弥陀佛,不是靠我们,我们只不过是安分守己地坐在船上,所谓安分守己,就是我们「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永不改变,就这样而已。至於要加油,要驾驶,都不是我们的事,这艘船也不是我们花钱买来的,也不用花钱买船票,不用排队过关卡、受检验,都不必。只要我们真的愿生弥陀净土,而依各人的根机来专称弥陀佛名,当下就已经坐在弥陀的船上了。所以,从此岸到彼岸,从娑婆到极乐,丝毫都不是靠我们的力量,这就是纯粹他力、完全他力。
三、净土法门非二力法门
有的人认为净土法门是二力的法门,虽然有他力,也必须有自力,或者自力一半、他力一半,或者自力一分、他力九分,总之认为要有自力才能往生极乐世界。这种说法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
我们说「力」(力量),是就娑婆到极乐世界来讲的,要从娑婆到极乐世界,我们哪有什麽功夫、功德?如果说精进念佛就是自力,可是我们再怎样精进念佛,如果没有弥陀的愿力,也无法往生;再怎样精进念佛,如果不愿往生极乐世界,也不能往生。所以,从「缘」来讲,完全都是阿弥陀佛的力量,我们只不过是愿生弥陀净土,而专称这句佛号而已。
但是这句阿弥陀佛名号,本身已经具备往生的功德资粮了,不须要加上我们半丝半毫的功德,我们只要称名念佛,就相应於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愿。所以善导大师就说: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阿弥陀佛」这四个字,是我们往生的功德资粮。
所以,从娑婆到极乐,完全是靠佛力,我们只不过是随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呼唤我们说「十方众生,要欲生我国」,那麽我们就「愿生彼国」;阿弥陀佛呼唤我们,跟我们约定说「要乃至十念」,我们就专称弥陀佛名地乃至十念,来跟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就如此而已。我们强调往生完全是靠佛力的道理就在这里。
四、本愿称名之传承
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一脉相承,皆以称名念佛为本愿,故曰「本愿称名」,因称名念佛即是往生正因、正业、正定业故。
善导大师是相承於谁呢?相承於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大师集其大成,他们都是以称名念佛为本愿。
龙树菩萨关於净土法门的代表着作就是《易行品》,《易行品》就是在讲阿弥陀佛的「本愿称名」,而且说本愿称名是「易行道」,同时用乘船来比喻。龙树菩萨在《易行品》中说: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这是龙树菩萨的传承。
天亲菩萨《往生论》说:
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又说: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由这两段法语来会通,「称彼如来名」就是佛的本愿,唯有「称彼如来名」才能呼应弥陀名号之中的光明功能,所以说「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也唯有「称彼如来名」才能吻合阿弥陀佛这句名号的意义、功能,唯有「称彼如来名」才可以称为真实的修行,否则不是真实的修行。同时显示,不论何人,只要「称彼如来名」,都能快速拥有成佛的大功德而快速成佛。
这两段法语就是天亲菩萨「本愿称名」的传承。
昙鸾大师的传承,於《往生论注》言: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乐净土。
又言:
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
这几段法语,都很明确地在传承本愿称名这个法脉。
道绰大师「本愿取意文」言:
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些都是有关「本愿称名」的内涵。一直到善导大师集其大成,善导大师关於第十八愿的解释就非常多。
(摘自《第十八愿善导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