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之人理当众善奉行
「学佛之人,理当众善奉行」,善有各种不同品类与层次,就佛法来讲,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三学、六度这些都是善的内容。简单的说,凡是对众生有利益,对现在有利益,对未来也有利益,这就是善。
一般所谓善的范围也很广泛,包含法律上的善,道德上的善,还有宗教上的善。先说法律上的善。身为国民,须要遵守国家的法律,唯有这样,自己、他人、家庭、社会或者国家,才能安定祥和。所以,如果我们去别的国家,也要「入境问俗」,了解对方的法律。我们净土宗的宗风「俗谛──处世之道」说:「奉公守法,为世良民」,这就是法律上的善。
再来是道德上的善。以中国人来说,就是伦、常道德。伦指「五伦」,常是「五常」,伦常就是说无论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任何人、任何团体,都应该奉行不踰。
五伦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有节、君臣有义、朋友有信;从个人、家庭,扩大到村落、社会,甚至整个国家,此天性自然的基本一定要遵守,这就是五伦。
再说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也是我们做为一个人,在世间应该遵守、实践的道德。传统文化有「四维八德」,四维是礼、义、廉、耻;八德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法律上的善、道德上的善,我们都要尽量去了解、实践,但也要知道这些不是解脱的法,只是生而为人所应该具备与遵守的。如果进一步想解脱,就需要依照宗教上的善。宗教上的善,就是刚才所谈的五戒、十善。
五戒和五常,有互通、互相配合的部份。五戒不杀生,就是五常中有仁爱之心的仁;不偷盗,相应於五常的义,不拿不该拿的东西,不做不该做的事情;不邪淫就是五常的礼;不妄语相当於五常的信;不饮酒就是五常的智。对照之下,五戒比较积极、明确,五常比较概括。
法律善、道德善是一般人应遵守的,宗教善是修行人应实践的,五戒则是为人之基本。
有句法语说:「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这是一个学佛的人应有的观念与行持。学佛的人,行、住、坐、卧,时处诸缘,都要借此来消我们的业。「更莫造新殃」,就是不要再造新的业。旧业若悉消除,新业也莫再造,如此迈向解脱的修行路上就没有障碍,否则必定堕落。
缘有消极的缘,有积极的缘。消极的缘就是平日遇到任何逆境,都能甘心承受,了知今日所遭遇的一切,包含人、事、境,都不是偶然的,所谓如是因如是果,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过去造的恶因,今日遇缘成熟,所以我们要欢欢喜喜的承受,利用这个缘,来消我们过去所造的业。
人生在世,如果对因果的道理能真正信解,凡事就不会怨天尤人,肯吃亏、忍辱、不计较。所以我们学佛要有这种观念,境界来临时,顺境要更加谦卑,逆境要无怨尤的接受,借境来磨练我们的心。
消极的缘,就是有一种还业债的观念。凡事不计较,肯吃亏,如果凡事计较,凡事一定要赢,要论出个道理──「我有理,你没理」、「我对,你错」、「我今天会这样是你造成的」、「都是你害的」,这样想就很世俗,不是学佛的人。如此不但旧业不能消,又累积新的罪业。所以学佛的人首先要随缘消旧业,要有偿债、随缘的观念,这就是消极性的随缘。
积极性的随缘,就是以忏悔心来拜忏、朝山、诵经、打坐等等;若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那就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所谓「念佛方能消宿业,竭诚自可转凡心。」
佛法有所谓「四正勤」,就是讲四种断恶修善,精进不懈怠的方法。
第一种:已生之恶,令其断除。
第二种:未生之恶,令其不生。
第三种:未生之善,令其生起。
第四种:已生之善,令其增长。
如果能依照四正勤去做,自然就不会有新的罪业。
──摘自为莲友闽南语开示第十二课(2007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