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道日损
老子《道德经》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我们研究学问、教理,记了一些名相,或思惟它的道理,学识因此愈来愈丰富,这就是「为学日益」;以修行来讲,要一天减少一天的烦恼、习气,所以是「为道日损」。
学佛不管出家、在家,也是要「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我们凡夫来说,要有根本没能力降伏或断除烦恼的自觉,但处世为人或修心养性,却可以自我提昇,这就是「为道日损」。
如何「为道日损」以及提昇心性呢?
譬如与人接触时,应尽量和颜爱语,让他人感觉态度亲切,所谓「言语诚恳和蔼」。「诚恳」就是真心诚意,「和蔼」就是亲切和悦,让人对我们有好感,甚至产生敬重,这样彼此相处就能够和谐、和好、和乐。
贪瞋痴慢疑是人类深重的习性,往往不知不觉间高慢的习气就会显现,所以我们要时刻检讨,以免不自觉在言语或行为上对人流露出高慢的态度。
再者,感觉他人加之於我们的语言、形貌、或者举动,似乎不很友善时,一般人往往会推究对方的动机,甚至因此怀恨在心,可是对修行人来说,不应如此,应该要「为道日损」。
别人对自己的言行,不管好与坏,要当下听、当下看,当下就过。要有一种谦下、承受的心,「啊!好、好,是、是,对、对。」而不要进一步分析、推测、想像,「他为什麽对我这麽冷漠?为什麽用这种态度对我?」这样就是在增加自己的习气、烦恼,凭添彼此的摩擦,纷争往往因此而起。如此就不是「为道日损」,而是「为道日益」了。
再来,遇到事情,不要以个人的主观看法去解释,这样常常会跟事实有出入。佛陀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人与人之间会有纷争,常因为只看事情的表面,再加上以个人的见解来下判断。人是有烦恼、习气的,往往存乎其心,现於其形,久了,一定会爆发出来,这样就会产生纷争。
我们的「宗风──俗谛」内容有「不谈是非,不听是非,不传是非」,而且要「不较是非」。我们是学佛人,不管在家、出家,这一点都要严格遵守。
另外,如果事情关系到自身时,ㄧ般人往往不是诿过就是掩过,从来不是分怨共过,都是讲自己对,讲对方不对,就像基督教《圣经》所讲的:「总看见别人眼中有刺,却看不见自己眼中的梁木。」所以修行首重「谨守口德」,一个修行人要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有关人我是非的话,绝口不谈。但是一般人习气都很重,而且往往情绪化,不但没有把人我是非在心中消化,反而是积堵在心中酝酿,逢人遇境就流露出来,甚至相互倾诉,这都不是学佛人应有的态度。
──摘自「法义班」第九课(20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