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摘錄

  1.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摘自《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不生不取的佛)
  2. 佛教即是「成佛之教」(二)
  3. 佛教即是「成佛之教」(一)
  4. 佛教──解脱轮回之教法
  5. 真正、绝对的「三好」
  6. 人生是什麽──攀藤食蜜喻
  7. 以念佛超度祖先
  8. 何故生命很尊严
  9. 一念,就是念念,就是相续
  10. 念佛中,祖先与婴灵都往生
  11. 生命的价值
  12. 弥陀三约定略说(摘要)
  13. 弥陀光明的作用
  14. 极乐世界──真正的家
  15. 旷劫轮回 唯靠弥陀
  16. 善来诸友──与净土宗善导寺干部谈话(摘录)
  17. 阿弥陀佛久已成佛
  18. 「如来出世本怀文」略说
  19. 净土宗「回向偈」大意
  20. 顺佛本愿:三经一致,唯说称名
  21. 以仁为己任的净土法门
  22. 净土宗的见道、修道与证道
  23. 无诤念佛,预期坐脱
  24. 「第十八愿」与「第十九愿」的「众生」
  25. 莫因良医而好病,应体佛心而念佛
  26. 出声与默念
  27. 心念弥陀 身有光明
  28. 念念在定慧  
  29. 缘佛愿力,念佛才与弥陀亲
  30. 众生求弥陀 徒令弥陀悲
  31. 万德洪名具足弥陀的大愿业力
  32. 「自信教人信」与「发心」
  33. 名号独运 称名独达
  34. 三种念佛
  35. 念佛人应有的平常心态
  36. 专称佛名,易行顿超
  37. 名号有声光明,光明无声名号
  38.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即是「称我名号,愿生我国」
  39. 称名念佛即是口业称名
  40. 净土宗根源之第十八愿(本愿)
  41. 万德洪名是──「名即体」「名即法」
  42. 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43. 念佛的现当二益
  44. 不可思议的名号功德
  45. 学佛之人理当众善奉行
  46. 人生唯一大事
  47. 颛蒙念佛,暗合道妙
  48. 机法二种深信
  49. 黑奴小孩与船长的故事
  50. 普劝有缘常念佛
  51. 一切恐惧 为作大安
  52. 弥陀的呼唤
  53. 色与空
  54. 随顺
  55. 得道因缘
  56. 为道日损
  57. 殊胜的净土法门
  58. 广结佛缘
  59. 东土释迦智者大师
  60. 略谈如何从「俗谛」迈向「真谛」
  61. 不断烦恼得涅盘
  62. 称名念佛
  63. 极乐世界的莲花
  64. 十念当往生
  65. 三界无安 犹如火宅
  66. 我们是怎样的人呢?
  67. 阿弥陀佛是怎样的佛呢?
  68. 学佛从「否定自己」开始
  69. 罪恶生死凡夫
  70. 人的心
  71. 芬陀利花
  72. 不念弥陀更念谁
  73. 净信
  74. 教念弥陀专复专
  75. 专称名号至西方
  76. 转识成智
  77. 转苦为乐
  78. 人在世间
  79. 佛光是佛智慧之相
  80. 一失人身 万劫不复
  81. 吴信叟 归去来
  82. 长劫轮回
  83. 人天皆苦
  84. 帝释天三皈依的故事
  85. 弥陀的救度
  86. 苦海众生
  87. 极乐无为涅盘界
  88. 报冤行与随缘行
  89. 慧日法师弘扬净土始末
  90. 法照大师的念佛奇缘
  91. 明来暗去 暗去明来
  92. 心如太虚空
  93. 「劫」的譬喻
  94. 无限的慈悲
  95. 愿生──是智慧的结晶
  96. 光明名号
  97. 万德洪名
  98. 关於念佛
  99. 妙好人
  100. 临终三随
  101. 「山海空市」与「四不可得」
  102. 「四不久保」的典故
  103. 佛陀「四门游观」的故事
  104. 「大石乘船」的譬喻
  105. 随口称名 万德齐圆
  106. 弥陀的誓愿
  107. 净宗宗旨与敦伦尽分
  108. 实践的佛法
  109. 高深又平常的法门
  110. 道基
  111. 修身的法镜
净土宗
慧净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慧净法师 > 演讲摘录
top

演讲摘录

无诤念佛,预期坐脱

佛日寺释实相,中年出家,惟勤修苦行,照管常住为事。随作务,随念佛;所得即施,不留余赀;不与人诤,亦无怒容。
壬申秋(一六三二年),忽一日,语人曰:「吾明日当西逝!」乃借云栖一老人坐龛。次日,洗浴剃发,发未竟,已坐脱矣!

 

       《见闻录》是明末清初藕益大师根据他的所见所闻记载下来的,其中有一篇念佛往生的事蹟,在第十四页,它的内容很短,但是,启发的意义非常大,我用八个字作为标题:「念佛无诤,预期坐脱」。    

 

       羡慕不羡慕?(众答:羡慕。)他的往生殊胜不殊胜?(众答:殊胜。)他是出家众,那我们出家众是不是也要这样?

 

       我来稍微解释一下:「佛日寺」是寺院的名称,这个寺院在那里?我也不知道。但是就作者藕益大师是在苏州吴县的地方,所以佛日寺应该也在那附近,不过,如果从故事的最後一段话来看的话,说不定也有可能是在浙江,因为浙江省与江苏省是连接在一起的。

 

       「释实相」就是这个念佛人的法号,「释」是释迦牟尼佛的释,出家人舍掉自己俗家的姓,都以释迦牟尼佛的姓为姓。「实相」这两个字非常的好,所谓「真如实相,第一义空」。实相就是我们的佛性,也是法性,也是空性,是属於涅盘寂静、不生不灭的境界。我们学佛的修行人,不管你是学显教、密教,不管是八大宗派的那一个宗派,目的都是为了证悟真如实相;真如实相是共同的目标,只是方法各个不一样。我们净土宗是念佛靠佛的救度,被救度到了极乐世界,就能够证入实相,犹如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忽然间大彻大悟,真如实相立刻现前,当下三明六通、百千陀罗尼完全展现。这就是实相,所以,他的法号很好。

 

       有一句话说:「登山道路各不同,同在岭上赏月光」,就好像各个法门都不同,但最终都要同证真如不生不灭的境界。善导大师《般舟赞》说:「门门不同八万四,为灭无明果业因;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八万四千法门各个不同,它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是「为灭无明果业因」,都是为了消除、破除我们的无明。我们的烦恼有: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最後要破尽无明,无明是我们果报的业因。八万四千法门当中,那一个法门是顿教的、快速的呢?就是我们这一个念佛法门,所以说:「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所有其他的法门要生生世世才能够灭罪、才能够证果,可是,我们这一个法门只要专念弥陀佛名,就能够罪灭往生极乐世界,离开三界六道轮回而成佛,岂不是这句弥陀名号如同利剑,当下就能够断除无明果业因。如果不是弥陀名号的话,就表示不是利剑;除了这一个法门之外的所有法门都不是利剑、都不是顿教。

 

       善导大师《般舟赞》的另一句法语:「门门不同名渐教,万劫苦行证无生;毕命为期专念佛,须臾命断佛迎将。」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修行的法门,只不过是各不相同而已,可是这一些法门都属於渐教,因为他要经过万劫的苦行,才能够证悟无生。但,只要我们专念弥陀名号,一生都不改变,命终之时,佛与圣众当下就来迎接,当下就离开三界六道轮回,罪业未灭而灭;当下往生极乐世界而成佛,功德未成而当下现前。

 

       佛日寺的释实相是「中年出家」,不是童贞入道,也不是年轻时出家,是中年出家。在座的各位都是过了中年了吧?我在孩童读私塾的时候,有一本薄薄的书《人生必读》说:「月过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月亮过了十五光明就逐渐减少,我们人生到了中年以後万事皆休。大家有没有这一种的感触?(众答:有。)《人生必读》又说:「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时间一去不回头,过了一天就老迈一天,就更接近死亡的那一天,「如牛赴市,步步近死」,对不对?我们都已经过了中年,都已经进入老年了,还能够像枯木遇到春天再开花结果,再回到少年的岁月吗?不可能了,一去不复返了。

 

       所以,中年给我们在座的各位感触特别的深,中年代表着历经了世态炎凉、世事沧桑,嚐尽了世间的酸甜苦辣、成败得失,深感人生是苦啊!对不对?(众答:对。)对於红尘俗世的工作,已经感觉到没有意义,对於人世的浮华与宴乐,感觉到都是虚假与负担,所以,他要追求真实的、安乐的。何况过了中年,等於进入一半的棺材里,到了中年往往凡事都力不从心,精神、体力、记忆力……什麽力都不如从前,真正领悟的人,他就会看破人情世事,而来追求真实的、追求安乐的。有句话说:「英雄到老多皈佛」,英雄叱吒风云,奋斗了一辈子,拥有了功名富贵,可是最後仍是空虚一场,这个时候,他就会想要修行了。什麽是真实的?什麽是永恒的?所以,中年给人的感触很深。

 

       释实相法师出家以後,「惟勤修苦行,照管常住为事。」他的执事是修苦行、做卑微的工作。在佛门里面,有所谓执事四十八单,就是四十八种类的职务,在这些职务当中,日本怕吃苦耐劳的年青人有所谓三K不做,三K就是:辛苦的(kitsui)、肮脏的(kitanai)、危险的(kiken)。可是,这个实相法师中年出家,他能够吃苦耐劳而勤勉、不懈怠地修苦行。刚刚所讲的丛林四十八单执事当中,有「火头」,就是砍柴、捡柴、烧柴的;有「水头」,负责担水的;有「饭头」,负责煮饭、分配饭菜到各个殿堂的;有「园头」,负责种菜的;有「菜头」,负责在厨房切菜的;有「圊头」,以前没有卫生间,都是茅坑,是负责清洁茅坑的,这一些都是苦差事,都是一般人所要逃避的,因为我们人都好逸恶劳,想找轻松的。可是,他不是,他出家修行是惟勤修苦行。其实出家人在刚刚出家的时候,往往都不敢享受,都要先修苦行,因为他要先消业障才能增福德,不然在他的修行人生当中一定会有障碍。所以,以前的广钦老和尚,他是有神通的,凡是有徒弟到他那里出家,他都告诉他的徒弟:「做别人不做的,吃别人不吃的」,做人家畏惧辛苦不想做的,吃人家剩下且不喜欢吃的,就是这样来消磨自己的习气,来淬链自己的耐力、耐性,淬链自己刻苦耐劳的本性,以消业障、增福慧。「惟勤修苦行,照管常住为事。」照顾常住,顾前顾後,睡得比人家晚,起得比人家早。

 

       「随作务,随念佛。」这句话非常好,作务会不会妨碍念佛?不妨碍,念佛会不会妨碍作务?都不会妨碍。所有的修行法门当中,能够不妨碍作务的就是念佛法门;所有的修行法门当中,能够让他不离开红尘,也能够修行的就是念佛。所以,念佛不妨碍作务,作务不妨碍念佛。不离世间法,而能修出世法;虽修出世法,也可不离世间法。他能够一方面作务,一方面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念不舍。由於他生死心切、愿生心切,如果他生死心不切,愿生心不切,就会悠悠泛泛过日子。如果生死心切,重要的事情挂在心中,所谓「切事系心」的话,他自自然然的就会念念不舍,因为他有一件重大的事情,所以不管人是到了什麽地方,做什麽事情,那件重大的事情怎麽可能会忘失掉呢?如果会忘失掉的话,表示那件事情对他来讲不重要。那麽,对一个修行人来讲,什麽事情最重要呢?「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对我们而言,我们没有办法了脱生死轮回,所以,我们要靠阿弥陀佛,有这一种观念,他就会念念不舍,就会「随作务,随念佛」。

 

       「所得即施,不留余赀」,他凡是有单银,或人家有供养也好,他都是右手拿进来,左手就布施出去了,不留下一毛一角。可见他的生死心切,一心在道,一心在佛法上。从整篇的内容来看,晓得他是与人无诤,於世无求。一方面他不留身外之物,甚至於单银、供养也是即刻就布施出去,对世间的名利都不贪着,不为名利而患得患失。一般人所重的就是财色名食睡,为了五欲而患得患失,为了五欲而非常的烦恼痛苦,为了五欲而造了无边的罪业。一个出家人就是专业的修行人,他志在修行,对於财色名利都不应挂念在心中,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一个有志於道的人,应该是安贫乐道。所以,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就会怎麽样呢?甚至於是隐姓埋名、消声匿迹,就像他一样,作一个愚夫愚妇,什麽都不会,只会念佛。

 

       「不与人诤,亦无怒容。」他也不跟人家争长论短。若是表面上不跟人家争长论短,但是嘀咕在心中,这还是有诤心,若是他也没有怒容,就表示他也没有嘀咕在心中,不积压在心中。一个人固然在外表上很忍让、忍辱、忍耐,可是心却放不下,这样往往就会得重病,那就是情绪。所以「不与人诤」表示连情绪也没有,如果有情绪就不是真的「不与人诤」。人生在世,有一分的计较,就有一分的痛苦,有十分的计较,就有十分的痛苦,你没有计较,就没有痛苦。尤其是学佛的人要深信因果,既然是深信因果的话,今天人家欺负你、或是被倒债、生意失败、感情失和……,他不会不平不满,不会怨天尤人,不会以牙还牙,他会逆来顺受。他晓得这个是他的果报,是过去世做来的,不是人家带给他的,也不是上帝创造它的……,他都不会抱怨,这样才是深信因果。所以,深信因果的人,他不会抱怨,更不会报复,不会跟人家誓不甘休、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有一个念佛的妇女,她也是很精勤的念佛,可是她的丈夫有外遇,她一直积压在心中,在她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要来迎接她,她却不想跟阿弥陀佛去,她在执着什麽?她要留下来报复她的丈夫,你看,这是多麽可惜的事。她不晓得就是因为过去世跟他结为夫妻的时候,自己有了外遇,所以这一辈子因缘和合,跟他结婚了,他也会有外遇,这个就是因果。能够深信因果,心中就不会不平不满。

 

       「壬申秋」(一六三二年),终於有一天他忽然跟人家说:「我明日要往生极乐世界,事先跟你挥手道别」。

 

       「乃借云栖一老人坐龛。次日,洗浴剃发,发未竟,已坐脱矣!」隔天,他就洗身剃发,坐在那里剃头发,头发都还没有剃完,他已经安详的往生极乐世界了。

 

       一般念佛人,天天都在念「西方发愿文」,希望「预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持金台,来迎接我。」我们固然要有这样的愿,但是,要有什麽果,需有怎麽因,所谓「要怎麽收成,先怎麽栽」。能把自己当成愚夫愚妇,与人无诤,於世无求,「不与人诤,亦无怒容」、「随作务,随念佛」,这样就能预知时至,顺利安然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我们看一些预知时至的人,往往都是一些个性诚朴老实念佛的老阿公、老阿婆比较多,至於会讲经说法而不务实修、喜欢展现聪明智辩、钻牛角尖的,往往与一般人一样不得好死,如佛所言:「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你看,他剃头发,头发还没有剃完,他就已经坐脱了!高僧大德修行功夫很高的也不过是如此。

 


(摘自「第十八愿善导释」(二))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