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证.祖传

  1. 《阿弥陀经》以十方众生为对象
  2. 必得超绝去之义
  3. 《小经》要文三译对照
  4. 人身难得之喻
  5. 圣净二门判
  6. 《往生论注》要点
  7. 《小经》要文善导释
  8. 法然上人释「第二十愿」的属性
  9. 皈依即是求救护
  10. 弥陀之救度
  11. 此修福因,彼得乐果
  12. 法照大师《五会念佛赞》之偈摘要
  13. 「乃至十念」即是「称名念佛」 的经证与祖传
  14. 弥陀「本愿」二字之根据(抄要)

净土宗教理

  1. 机法深信浅说( 五 )
  2. 机法深信浅说( 四 )
  3. 机法深信浅说( 三 )
  4. 机法深信浅说( 二 )
  5. 机法深信浅说( 一 )
  6. 昙鸾大师之弥陀佛身观
  7. 净土宗义略说(下)
  8. 净土宗义略说(上)
  9. 净宗原理:二愿和合
  10. 净土宗信仰的内涵
  11. 南无阿弥陀佛之简释
  12. 「南无阿弥陀佛」略解
  13. 净土宗是弥陀之回向
  14. 往生极乐的条件
  15. 弥陀名号
  16. 弥陀净土之相
  17. 本愿称名,非定非散
  18. 兜率极乐优劣比较
  19. 阿弥陀佛 名体一如
  20. 「忆念」之义
  21. 「念」之义
  22. 弥陀净土的特性----超
  23. 阿弥陀佛愿力的根本特性
  24. 《往生论注》「赞叹门」解释
  25. 弥陀愿心的根源——《无量寿经》「赞佛偈」
  26. 四十八愿分类
  27. 念佛四德
  28. 佛教的核心教理与往生净土
  29. 「见佛」论
  30. 认真去做时
  31. 大慈悲五要点
  32. 净土起信
  33. 弥陀梦中显明摄取之义(唯莲房典故)
  34. 乘佛愿力 凡夫入报
  35. 往生要关
  36. 弥陀.本愿.净土
  37. 譬喻
  38. 本愿之念佛

规约 

  1. 手机的规范
  2. 善待老人
  3. 净土宗教团僧众共住规约
  4. 僧众外出弘法共勉事项
  5. 杜氏家庙念佛超荐仪轨
  6. 僧诫
  7. 净土宗念佛会共修须知
  8. 念佛超荐仪轨
净土宗
慧净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慧净法师 > 编述
top

编述

机法深信浅说( 四 )

二、凡夫的属性

  善导大师《观经疏》「机」深信之文说:

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罪恶生死凡夫」,何故是凡夫,因有「三毒,五欲、七情、八风」之故。

  「三毒」就是「贪、瞋、痴」,我们贪什麽、瞋什麽?我们贪五欲,五欲满足就喜欢,五欲不满足就瞋、就怒、就不喜欢,甚至就哀痛。

  所谓「五欲」是什麽呢?就是「财色名食睡」,有一句话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也就是说,人的一生都是在贪图追求财色名食睡,而这财色名食睡是堕落地狱的五个种子。我们在这一辈子所播种的都是五欲的地狱种子。

  「财」,钱非万能,但没钱则万万不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都需要钱,可知钱的重要。没有钱财不能生存,也可说钱财是生活的根本,所以人人都要工作赚钱。古人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小人爱财,不顾体面。」但因为人都是凡夫,都有贪心,为了确保生存,或者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往往不当的过度地追求财富,甚至不顾仁义道德,不择手段,不管金钱的来源是否正当,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因而造下了地狱的恶业。

  「食」,不吃就不能生存,但人都有贪心,吃喜欢吃的,喜欢吃的吃到了就满足欢喜,吃不到就会不满足不欢喜,甚至会生气瞋怒。而不喜欢吃的就会厌恶。

  想吃的,再怎样的酸甜苦辣,再远的地方也想去吃,再多的钱也花得下。

  我们象山教团的对面,开了一家京都咖啡店,一杯咖啡至少就是一两百块,开幕的第一天是八点开门,可是七点多就已经大排长龙了。此後,天天几乎都是排队的,排队的都是一些年轻人比较多。

  那麽修行人、出家人,只会「安贫乐道,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所以对於吃的就会怎麽样呢?佛陀规定我们修行人,就是简单,吃的食物、穿的衣服、住的房子,都要简单,都要朴素,也就是要过极简的生活。

  吃的不可以要怎麽样的酸甜苦辣、山珍海味,或满汉全席。出家人对於吃的观念就是「食存五观」,所以寺院的斋堂叫做「五观堂」,要做五种观想。其中第三个观想就是「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要防犯贪心,离开这个过失,也就离开对饮食的贪瞋痴。第四个观想就是「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只要可以疗治饥饿,不使身体枯萎,能够饱就好,这就是出家生活的饮食观。修行人如此,在家修行人也应该有这样的观念。

  「色」,对於色,男女都一样,生为男人就喜欢女人,生为女人就喜欢男人,一直到老死都不会消除。没有食跟色,就不可能出生在这个欲界。

  所谓「饱暖思淫欲」,就是说吃饱了、穿暖了、身体强健了,就会增强欲望,因此,「饱暖」就成了障道因缘,也在增强地狱的种子。

  「食色」,经典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圆觉经》说「一切众生,皆以爱欲而正性命」,古人说「食色性也」,食跟色是人的本性,出生下来就自然拥有的,不用学习就会去贪求的。

  「睡」,适当的睡眠是应该的,过分的贪睡,每天就懈怠昏沉。睡眠如果真正睡着的话,一天只要睡几十分钟,精神就饱满了。可是我们一般人有的睡了七八个小时,还觉得精神不够,就是因为没有完全睡着,也是因为烦恼重,妄想杂念多。

  食与睡,这两件事是天天要面对的,所以难免有时会忘了尺度而纵容了它,造成松懈、放逸、或者贪求,而荒废了道业。

  「名」,人都有我执,都喜欢人说自己好,不喜欢人说自己不好。人都喜欢好的名声,甚至希望有高度的地位,高度的名声。其实名就是利,一般人喜欢人家称赞是个好人,是个孝顺的人,是个有爱心的人,甚至喜欢人家称赞他是个有钱人,都喜欢听好的不喜欢听不好的,如果听到自己不好的,就不高兴。而修行人也一样,喜欢人家称赞他是个上根利器、很精进、很会修行、很有功夫、很有功德的修行人,也喜欢人家称赞他是个很有智慧,很会写文章,辩才无碍,很会讲经说法,人气旺盛的出家人。修行人容易被「名闻,利养,胜他」所迷惑,被名枷利锁所囚困,这些都是地狱的种子。

  「七情」,七种情绪:「喜、怒、哀、惧、爱、恶、欲」。人的所有情绪,都可归纳为这七情,它指的是凡夫本能的需求与发泄,是「弗学而能」的,因而使人造业造罪,这些也都是地狱的种子。

  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是四顺四逆一共八件事,顺利成功是利,失败是衰,别人背後诽谤是毁、背後赞美是誉,当面赞美是称,当面詈骂攻击是讥,痛苦是苦,快乐是乐。

  得到利益,或被人家赞叹,我们都会心飘飘然的;失去利益,或被人家批评、诽谤,那就会一夜难眠。可说人生一辈子都在八风之中,只要八风稍微一吹,我们立刻东倒西歪。这八风使人喜怒哀乐,也使人造业造罪,这些也同样都是地狱的种子。

  《心地观经.八》说:「心如猿猴,游五欲树,不暂住故。

  《涅盘经.二十九》说:「众生心性,犹如猕猴。猕猴之性,舍一取一。众生心性亦复如是。

  这些都是我们生死凡夫的烦恼习性,因此我们都是「罪恶生死凡夫」。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也说:「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

  真正一个有修行的人,他会是怎麽样呢?庄子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字面的意思就是说,真正有修行的人,他睡觉是不会作梦的,他醒过来了,不会有忧悲苦恼的,他吃东西是不执着味道的,他的呼吸很深沉,直到涌泉穴,就是脚底,一般人的呼吸只是到喉咙或到胸部而已。

  他的意思是说,真正的修行人,烦恼少,心很寂静,没有妄想杂念,所以他很好睡,睡觉也不会做梦;所以他平常不会有忧悲苦恼、喜怒哀乐的,他对於吃啊、穿啊,就像禅宗所讲的,整日吃饭没有咬到一粒米,整日穿衣没有挂到一条丝。也就是说,他只要吃得饱,在他的口中没有酸甜苦辣的那个执着,他只要穿在身上能够御寒遮蔽身体,对於好不好看,质料高不高贵,他完全是不放在心中的。但是,我们要达到那个地步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就是「罪恶生死凡夫」。

  这个只是粗略的讲,我们的心没有那麽细,不了解我们起心动念的快速,因此也不了解我们心中恶念的多寡。经典上怎麽讲呢?

  《净度菩萨经》:「一人一日中,八亿四千念,念念中所做,皆是三涂业。

  《仁王经》卷上:「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灭。

  佛教指极短的时间单位是一刹那,一念有90个刹那,一个刹那有900个生生灭灭的念头经过。

  以现在的时间计算,一刹那相当於75分之一秒,也就是一秒钟有75个刹那。

  如果以量化显示:

  一秒钟:75个刹那,就有67,500个生灭的心。

  一天有86400秒(八万六千四百秒),就有五十八亿三千二百万个生灭的心。

  假设一念为一秒钟,1分锺60秒,1小时60分钟3600秒,一天24小时=3600秒×24=86400秒(八万六千四百秒),人一天就至少有「八万六千四百」个「念」头以上。而这还要乘以900的生灭心。这显明我们单单一天之中的恶念就难以计数,何况一辈子的恶念?。

  老式的电影是每秒24张照片相续不断地转动,才有一个似乎会动的人物在我们眼前活动。

  一秒钟:24张照片。

  一分钟:24×60=1440张照片。

  一小时:24×60×60=86,400张照片。

  一天:24×60×60×24=207,3600(两百零七万三千六百)张照片。

  看一个小时的电影,就有86,400张的照片转动过去,但我们都不感觉只经过这一小时,就已经有将近九万张的照片转动过去了。

  但是,我们凡夫心念的转动比它还快速好几倍。

  在印度的文化里面,经常会用「八万四千」或「八亿四千」这个数字来显示数量极多的意思。譬如形容烦恼很多,就会说有「八万四千烦恼」;而佛陀为了要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所以说了「八万四千法门」。所以《净度菩萨经》所讲的「一人一日中,八亿四千念,念念中所做,皆是三涂业」,是指我们凡夫的心念非常多非常快,凡夫发觉不来,而心念的本身本质就是烦恼,念念都从烦恼所生,因此念念都不离开烦恼,所以单单一天的烦恼罪恶的念头,就非常非常的多,而念念都是三恶道的种子。

  《无量寿经》也说:「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行恶,曾无一善。」「心口各异,言念无实。」

  《地藏经》:「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何况恣情杀害、窃盗、邪淫、妄语,百千罪状。

  《地藏经》所说「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正是娑婆众生的真实写照。

  「举止动念」,「举」就是动,「止」就是静。人每日行为,不是动就是静,而动静之间所起念头何只成千上万?如前面所引《仁王经》说:「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经九百生灭。」《安般经》也说:「弹指之间,心九百六十转。」《菩萨处胎经》说:「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

  「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人之举止动静,所作一切,不出身口意三业。而身口二业,都由意业所主导。三业之本,以心为源,命终之时,也是意业之心识接受果报。动念若善,就有无量的善果报;动念若恶,就有无量的恶果报。然而娑婆众生烦恼厚重,常怀贪瞋,因此,检点自心,於二六时中,起恶念时多,起善念时少。故《八大人觉经》说「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心」指意业,「形」指身口二业,由意业的思维带动身口二业而付出行动。所以,心不正则百罪生。贪瞋痴等,都是心所犯的罪。心念既然恶多,身口自然善少,故说「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何况恣情杀害、窃盗、邪淫、妄语,百千罪状。」:人之心中,由於烦恼厚重之故,微细之恶念多如恒河之沙,善念则少如麟角。所以二六时中,举止动念,恶多於善,罪多於福,何况放纵此心,任意造作身口意三业。「杀害、窃盗、邪淫」是身三恶业,「妄语」则包含口四恶业。所谓「百千罪状」,就身之杀业轻重,大概分为上中下,细分则无量;乃至意业之贪瞋痴,也分为上中下,细分则不胜枚举,所以总说「百千罪状」。不论轻重,受报之时纤毫不爽,故《地藏经》亦言「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後有报,纤毫受之」。

  由於娑婆众生烦恼厚重,常怀贪瞋,因此念念结罪,所以《净度菩萨经》说:「一人一日中,八亿四千念,念念中所作,皆是三涂业。」

  以我们来讲,可说生生世世所累积的三业行为都是在造罪造业,没有脱出六道轮回的力量,只有日益累积、加剧轮回的业力而已。所以,善导大师说我们是「常没常流转」的众生,「旷劫以来,无有出离之缘」。简要而言,我们若不念弥陀,必将堕落地狱,因为谁敢说他生生世世都能拥有人身、遇到佛法、不会堕落三恶道?

  我们都有无明,都有贪瞋痴。在无明、贪瞋痴没有降伏的情况下,我们的起心动念都是从贪瞋痴延伸出来的。既然这样的话,再怎麽行善积德,都还是有无明、有贪瞋痴掺杂在里面。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言:

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

  「人天诸善」即是五戒十善,五戒为人,十善生天。然而五戒十善仍是有漏,所以为人或生天,还在轮回。既在轮回,就会堕落。

  故佛於《地藏经》说:

天人受天福尽,有五衰相现,或有堕於恶道之者。

  又於《涅盘经》说:

虽复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终还堕三恶道中。

  又於《正法念处经》说:

无始生死中,业网覆世界。从天生地狱,从地狱生天。

  五戒十善还是不离三界六道的生死轮回,何况成就五戒十善并不容易,所以出离轮回更不可能。

  故善导大师於《法事赞》说:

人天少善尚难辨,何况无为证六通。

  尤其是我们这些出生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众生,贪瞋痴三毒很强盛,烦恼业障很深重,善心微微,而造恶却如狂风暴雨那麽强烈。

  我们不用去寻找书本上的其他批注,也不必问别人,我们问问自己——自己是什麽东西!

  昙鸾大师於《赞阿弥陀佛偈》说:

我从无始循三界,为虚妄轮所回转。一念一时所造业,足系六道滞三涂。

  道绰大师《安乐集》说:

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駃雨。

  善导大师於《法事赞》说:

人天少善尚难辨,何况无为证六通。

  又於《般舟赞》说:

万劫修功实难续,一时烦恼百千间;
若待娑婆证法忍,六道恒沙劫未期。
贪瞋即是轮回业,烦恼岂是无生因。…

一食之时尚有间,如何万劫不贪瞋。
贪瞋障受人天路,三恶四趣内安身。

  亲鸾上人说:

无明烦恼,繁如尘数遍满;爱增违顺,何异高峰岳山。
虽凝定水,识浪濒动;虽观心月,妄云犹覆。
秽恶污染,无清净心;虚假谄伪,无真实心。
贪爱之心常能污善心;瞋憎之心常能烧法财。虽急作急修,如救头燃,众名杂毒杂修之善,亦名虚假谄伪之行,不名真实业也。
凡夫者,无明烦恼充斥吾等心中,慾望多,瞋心、嫉妒心重,无有间息。至临终一念,不止、不消、不绝。犹如水火二河譬喻所示。

  《悲华经》:

是一千四佛所放舍者,所谓众生厚重烦恼,专行恶业。如是众生,诸佛世界,所不容受。如是众生,断诸善根,离善知识,常怀瞋恚,皆悉充满娑婆世界;悉是他方诸佛世界之所摈弃,以重业故。

  《悲华经》所说「厚重烦恼,常怀瞋恚,皆悉充满娑婆世界」、「悉是他方诸佛世界之所摈弃,以重业故」,正如《大集日藏经》所说「诸恶众生,悉集其国(娑婆世界)」。

  《杂阿含经》说:

从闇入闇,从冥入冥,从厕堕厕,以血洗血,舍恶取恶。

  《法华经》说: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真正下功夫认真去做时,才知尽做些表面工夫。

  近代律宗祖师弘一大师说:「出家以後二十年之中,一天比一天堕落,身体虽然不是禽兽,而心则与禽兽差不多。我自从出家以後,恶念一天比一天增加,善念一天比一天退失,一直到现在,可以说是醇乎其醇的一个埋头造恶的人。」

  又说:「就我自己而论,对於菩萨戒是有名无实,沙弥戒及比丘戒决定未得;即以五戒而言,亦不敢说完全,止可谓为出家多分优婆塞而已,这是实话。」(弘一大师讲演录)

  明末清初莲宗九祖蕅益大师三读律藏,也由比丘戒退守至但三归。

  戒是圣道门自力修行的基础,此基础祖师级的人物已自叹不堪,何况一般人,更何况钝根之辈?

  次论禅宗,虚云老和尚是近代禅宗代表人物,一九四七年春,朱镜宙居士问:「老和尚座下,修持有心得者究有几人?」虚老叹息说:「现在连找一个看门人竟不可得,遑言其他。」

  人为妄念所造,所谓心猿意马,心猿不定,意马四驰,本为浊水,何能自净,唯弥陀名号,源头活水,净化我等混浊之体。

  若把身口二业所作所言,作为标准,则天下尚有完人;

  若把心中意业所思所念,作为标准,则天下无一完人。

  若从人所见处,作为标准,则世间尚有贤人;

  若从人不见处,作为标准,则世间皆是罪人。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天下无孝子;

  万恶淫为首,论行不论心,论心万古无完人。

  越是努力修行的人,越是看到自己的罪恶。唯有深智博览、切实修行、严格微细检视自心,才能观察到内心深处盘踞着坚固厚重的无明痴爱、贪瞋烦恼、分别执着与微细快速的心识。若是一般修行人,不但看不到自己的罪恶,还误以为自己心能清净,甚至已证果位。

  立志行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

  虽然做了似乎布施的行为,但可悲的是无论到了何时,总是留着记忆,

  并且在心中悄然存着卑贱之自负。

  人之善是有限度的,只能累积杂毒之善。此心是杂毒的块垒。

  想也好,不想也好,皆妄念;做也好,不做也好,皆罪体。

  在X光之前无贵贱贫富之别,无男女老少之隔,亦无善恶美丑之是非,

  只见丑陋的骨与骨之连接而已。

  在绝对的佛光之前,无善恶净秽之隔,也无大小凡圣之别,更无修善逆谤之差,

  十方众生都是曾无一善、一生造恶、逆谤屍骸。

  凡夫的本性都是烦恼,都是妄念,如同泥塑土人,即使磨成最後一粒渣也是泥土。又烦恼具足的凡夫,犹如黑炭,再怎麽磨洗,也不能变白,始终都是黑。

  如石必沈是其自性。我人必堕是自性,必定地狱。

  罪恶凡夫,今生欲靠自力出离,如油洗油,无有是理。

  印光大师说:

世间善业,不出轮回;若对信愿具足之往生净业,则彼善业,仍属恶业。
修行用功,原为了生死。生死不了,危险太大;
轮回未出,难免堕落。努力今生,以了生死。
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不生西方,将来必堕恶道。

  以上所引用的经文祖语以及所说的内容,都可以显明善导大师所说「机深信」之文所讲「罪恶生死凡夫」的属性。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