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法深信浅说( 四 )
二、凡夫的属性
善导大师《观经疏》「机」深信之文说:
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罪恶生死凡夫」,何故是凡夫,因有「三毒,五欲、七情、八风」之故。
「三毒」就是「贪、瞋、痴」,我们贪什麽、瞋什麽?我们贪五欲,五欲满足就喜欢,五欲不满足就瞋、就怒、就不喜欢,甚至就哀痛。
所谓「五欲」是什麽呢?就是「财色名食睡」,有一句话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也就是说,人的一生都是在贪图追求财色名食睡,而这财色名食睡是堕落地狱的五个种子。我们在这一辈子所播种的都是五欲的地狱种子。
「财」,钱非万能,但没钱则万万不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都需要钱,可知钱的重要。没有钱财不能生存,也可说钱财是生活的根本,所以人人都要工作赚钱。古人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小人爱财,不顾体面。」但因为人都是凡夫,都有贪心,为了确保生存,或者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往往不当的过度地追求财富,甚至不顾仁义道德,不择手段,不管金钱的来源是否正当,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因而造下了地狱的恶业。
「食」,不吃就不能生存,但人都有贪心,吃喜欢吃的,喜欢吃的吃到了就满足欢喜,吃不到就会不满足不欢喜,甚至会生气瞋怒。而不喜欢吃的就会厌恶。
想吃的,再怎样的酸甜苦辣,再远的地方也想去吃,再多的钱也花得下。
我们象山教团的对面,开了一家京都咖啡店,一杯咖啡至少就是一两百块,开幕的第一天是八点开门,可是七点多就已经大排长龙了。此後,天天几乎都是排队的,排队的都是一些年轻人比较多。
那麽修行人、出家人,只会「安贫乐道,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所以对於吃的就会怎麽样呢?佛陀规定我们修行人,就是简单,吃的食物、穿的衣服、住的房子,都要简单,都要朴素,也就是要过极简的生活。
吃的不可以要怎麽样的酸甜苦辣、山珍海味,或满汉全席。出家人对於吃的观念就是「食存五观」,所以寺院的斋堂叫做「五观堂」,要做五种观想。其中第三个观想就是「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要防犯贪心,离开这个过失,也就离开对饮食的贪瞋痴。第四个观想就是「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只要可以疗治饥饿,不使身体枯萎,能够饱就好,这就是出家生活的饮食观。修行人如此,在家修行人也应该有这样的观念。
「色」,对於色,男女都一样,生为男人就喜欢女人,生为女人就喜欢男人,一直到老死都不会消除。没有食跟色,就不可能出生在这个欲界。
所谓「饱暖思淫欲」,就是说吃饱了、穿暖了、身体强健了,就会增强欲望,因此,「饱暖」就成了障道因缘,也在增强地狱的种子。
「食色」,经典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圆觉经》说「一切众生,皆以爱欲而正性命」,古人说「食色性也」,食跟色是人的本性,出生下来就自然拥有的,不用学习就会去贪求的。
「睡」,适当的睡眠是应该的,过分的贪睡,每天就懈怠昏沉。睡眠如果真正睡着的话,一天只要睡几十分钟,精神就饱满了。可是我们一般人有的睡了七八个小时,还觉得精神不够,就是因为没有完全睡着,也是因为烦恼重,妄想杂念多。
食与睡,这两件事是天天要面对的,所以难免有时会忘了尺度而纵容了它,造成松懈、放逸、或者贪求,而荒废了道业。
「名」,人都有我执,都喜欢人说自己好,不喜欢人说自己不好。人都喜欢好的名声,甚至希望有高度的地位,高度的名声。其实名就是利,一般人喜欢人家称赞是个好人,是个孝顺的人,是个有爱心的人,甚至喜欢人家称赞他是个有钱人,都喜欢听好的不喜欢听不好的,如果听到自己不好的,就不高兴。而修行人也一样,喜欢人家称赞他是个上根利器、很精进、很会修行、很有功夫、很有功德的修行人,也喜欢人家称赞他是个很有智慧,很会写文章,辩才无碍,很会讲经说法,人气旺盛的出家人。修行人容易被「名闻,利养,胜他」所迷惑,被名枷利锁所囚困,这些都是地狱的种子。
「七情」,七种情绪:「喜、怒、哀、惧、爱、恶、欲」。人的所有情绪,都可归纳为这七情,它指的是凡夫本能的需求与发泄,是「弗学而能」的,因而使人造业造罪,这些也都是地狱的种子。
「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是四顺四逆一共八件事,顺利成功是利,失败是衰,别人背後诽谤是毁、背後赞美是誉,当面赞美是称,当面詈骂攻击是讥,痛苦是苦,快乐是乐。
得到利益,或被人家赞叹,我们都会心飘飘然的;失去利益,或被人家批评、诽谤,那就会一夜难眠。可说人生一辈子都在八风之中,只要八风稍微一吹,我们立刻东倒西歪。这八风使人喜怒哀乐,也使人造业造罪,这些也同样都是地狱的种子。
《心地观经.八》说:「心如猿猴,游五欲树,不暂住故。」
《涅盘经.二十九》说:「众生心性,犹如猕猴。猕猴之性,舍一取一。众生心性亦复如是。」
这些都是我们生死凡夫的烦恼习性,因此我们都是「罪恶生死凡夫」。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也说:「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
真正一个有修行的人,他会是怎麽样呢?庄子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字面的意思就是说,真正有修行的人,他睡觉是不会作梦的,他醒过来了,不会有忧悲苦恼的,他吃东西是不执着味道的,他的呼吸很深沉,直到涌泉穴,就是脚底,一般人的呼吸只是到喉咙或到胸部而已。
他的意思是说,真正的修行人,烦恼少,心很寂静,没有妄想杂念,所以他很好睡,睡觉也不会做梦;所以他平常不会有忧悲苦恼、喜怒哀乐的,他对於吃啊、穿啊,就像禅宗所讲的,整日吃饭没有咬到一粒米,整日穿衣没有挂到一条丝。也就是说,他只要吃得饱,在他的口中没有酸甜苦辣的那个执着,他只要穿在身上能够御寒遮蔽身体,对於好不好看,质料高不高贵,他完全是不放在心中的。但是,我们要达到那个地步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就是「罪恶生死凡夫」。
这个只是粗略的讲,我们的心没有那麽细,不了解我们起心动念的快速,因此也不了解我们心中恶念的多寡。经典上怎麽讲呢?
《净度菩萨经》:「一人一日中,八亿四千念,念念中所做,皆是三涂业。」
《仁王经》卷上:「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灭。」
佛教指极短的时间单位是一刹那,一念有90个刹那,一个刹那有900个生生灭灭的念头经过。
以现在的时间计算,一刹那相当於75分之一秒,也就是一秒钟有75个刹那。
如果以量化显示:
一秒钟:75个刹那,就有67,500个生灭的心。
一天有86400秒(八万六千四百秒),就有五十八亿三千二百万个生灭的心。
假设一念为一秒钟,1分锺60秒,1小时60分钟3600秒,一天24小时=3600秒×24=86400秒(八万六千四百秒),人一天就至少有「八万六千四百」个「念」头以上。而这还要乘以900的生灭心。这显明我们单单一天之中的恶念就难以计数,何况一辈子的恶念?。
老式的电影是每秒24张照片相续不断地转动,才有一个似乎会动的人物在我们眼前活动。
一秒钟:24张照片。
一分钟:24×60=1440张照片。
一小时:24×60×60=86,400张照片。
一天:24×60×60×24=207,3600(两百零七万三千六百)张照片。
看一个小时的电影,就有86,400张的照片转动过去,但我们都不感觉只经过这一小时,就已经有将近九万张的照片转动过去了。
但是,我们凡夫心念的转动比它还快速好几倍。
在印度的文化里面,经常会用「八万四千」或「八亿四千」这个数字来显示数量极多的意思。譬如形容烦恼很多,就会说有「八万四千烦恼」;而佛陀为了要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所以说了「八万四千法门」。所以《净度菩萨经》所讲的「一人一日中,八亿四千念,念念中所做,皆是三涂业」,是指我们凡夫的心念非常多非常快,凡夫发觉不来,而心念的本身本质就是烦恼,念念都从烦恼所生,因此念念都不离开烦恼,所以单单一天的烦恼罪恶的念头,就非常非常的多,而念念都是三恶道的种子。
《无量寿经》也说:「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行恶,曾无一善。」「心口各异,言念无实。」
《地藏经》:「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何况恣情杀害、窃盗、邪淫、妄语,百千罪状。」
《地藏经》所说「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正是娑婆众生的真实写照。
「举止动念」,「举」就是动,「止」就是静。人每日行为,不是动就是静,而动静之间所起念头何只成千上万?如前面所引《仁王经》说:「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经九百生灭。」《安般经》也说:「弹指之间,心九百六十转。」《菩萨处胎经》说:「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
「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人之举止动静,所作一切,不出身口意三业。而身口二业,都由意业所主导。三业之本,以心为源,命终之时,也是意业之心识接受果报。动念若善,就有无量的善果报;动念若恶,就有无量的恶果报。然而娑婆众生烦恼厚重,常怀贪瞋,因此,检点自心,於二六时中,起恶念时多,起善念时少。故《八大人觉经》说「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心」指意业,「形」指身口二业,由意业的思维带动身口二业而付出行动。所以,心不正则百罪生。贪瞋痴等,都是心所犯的罪。心念既然恶多,身口自然善少,故说「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何况恣情杀害、窃盗、邪淫、妄语,百千罪状。」:人之心中,由於烦恼厚重之故,微细之恶念多如恒河之沙,善念则少如麟角。所以二六时中,举止动念,恶多於善,罪多於福,何况放纵此心,任意造作身口意三业。「杀害、窃盗、邪淫」是身三恶业,「妄语」则包含口四恶业。所谓「百千罪状」,就身之杀业轻重,大概分为上中下,细分则无量;乃至意业之贪瞋痴,也分为上中下,细分则不胜枚举,所以总说「百千罪状」。不论轻重,受报之时纤毫不爽,故《地藏经》亦言「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後有报,纤毫受之」。
由於娑婆众生烦恼厚重,常怀贪瞋,因此念念结罪,所以《净度菩萨经》说:「一人一日中,八亿四千念,念念中所作,皆是三涂业。」
以我们来讲,可说生生世世所累积的三业行为都是在造罪造业,没有脱出六道轮回的力量,只有日益累积、加剧轮回的业力而已。所以,善导大师说我们是「常没常流转」的众生,「旷劫以来,无有出离之缘」。简要而言,我们若不念弥陀,必将堕落地狱,因为谁敢说他生生世世都能拥有人身、遇到佛法、不会堕落三恶道?
我们都有无明,都有贪瞋痴。在无明、贪瞋痴没有降伏的情况下,我们的起心动念都是从贪瞋痴延伸出来的。既然这样的话,再怎麽行善积德,都还是有无明、有贪瞋痴掺杂在里面。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言:
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
「人天诸善」即是五戒十善,五戒为人,十善生天。然而五戒十善仍是有漏,所以为人或生天,还在轮回。既在轮回,就会堕落。
故佛於《地藏经》说:
天人受天福尽,有五衰相现,或有堕於恶道之者。
又於《涅盘经》说:
虽复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终还堕三恶道中。
又於《正法念处经》说:
无始生死中,业网覆世界。从天生地狱,从地狱生天。
五戒十善还是不离三界六道的生死轮回,何况成就五戒十善并不容易,所以出离轮回更不可能。
故善导大师於《法事赞》说:
人天少善尚难辨,何况无为证六通。
尤其是我们这些出生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众生,贪瞋痴三毒很强盛,烦恼业障很深重,善心微微,而造恶却如狂风暴雨那麽强烈。
我们不用去寻找书本上的其他批注,也不必问别人,我们问问自己——自己是什麽东西!
昙鸾大师於《赞阿弥陀佛偈》说:
我从无始循三界,为虚妄轮所回转。一念一时所造业,足系六道滞三涂。
道绰大师《安乐集》说:
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駃雨。
善导大师於《法事赞》说:
人天少善尚难辨,何况无为证六通。
又於《般舟赞》说:
万劫修功实难续,一时烦恼百千间;
若待娑婆证法忍,六道恒沙劫未期。
贪瞋即是轮回业,烦恼岂是无生因。…
一食之时尚有间,如何万劫不贪瞋。
贪瞋障受人天路,三恶四趣内安身。
亲鸾上人说:
无明烦恼,繁如尘数遍满;爱增违顺,何异高峰岳山。
虽凝定水,识浪濒动;虽观心月,妄云犹覆。
秽恶污染,无清净心;虚假谄伪,无真实心。
贪爱之心常能污善心;瞋憎之心常能烧法财。虽急作急修,如救头燃,众名杂毒杂修之善,亦名虚假谄伪之行,不名真实业也。
凡夫者,无明烦恼充斥吾等心中,慾望多,瞋心、嫉妒心重,无有间息。至临终一念,不止、不消、不绝。犹如水火二河譬喻所示。
《悲华经》:
是一千四佛所放舍者,所谓众生厚重烦恼,专行恶业。如是众生,诸佛世界,所不容受。如是众生,断诸善根,离善知识,常怀瞋恚,皆悉充满娑婆世界;悉是他方诸佛世界之所摈弃,以重业故。
《悲华经》所说「厚重烦恼,常怀瞋恚,皆悉充满娑婆世界」、「悉是他方诸佛世界之所摈弃,以重业故」,正如《大集日藏经》所说「诸恶众生,悉集其国(娑婆世界)」。
《杂阿含经》说:
从闇入闇,从冥入冥,从厕堕厕,以血洗血,舍恶取恶。
《法华经》说: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真正下功夫认真去做时,才知尽做些表面工夫。
近代律宗祖师弘一大师说:「出家以後二十年之中,一天比一天堕落,身体虽然不是禽兽,而心则与禽兽差不多。我自从出家以後,恶念一天比一天增加,善念一天比一天退失,一直到现在,可以说是醇乎其醇的一个埋头造恶的人。」
又说:「就我自己而论,对於菩萨戒是有名无实,沙弥戒及比丘戒决定未得;即以五戒而言,亦不敢说完全,止可谓为出家多分优婆塞而已,这是实话。」(弘一大师讲演录)
明末清初莲宗九祖蕅益大师三读律藏,也由比丘戒退守至但三归。
戒是圣道门自力修行的基础,此基础祖师级的人物已自叹不堪,何况一般人,更何况钝根之辈?
次论禅宗,虚云老和尚是近代禅宗代表人物,一九四七年春,朱镜宙居士问:「老和尚座下,修持有心得者究有几人?」虚老叹息说:「现在连找一个看门人竟不可得,遑言其他。」
人为妄念所造,所谓心猿意马,心猿不定,意马四驰,本为浊水,何能自净,唯弥陀名号,源头活水,净化我等混浊之体。
若把身口二业所作所言,作为标准,则天下尚有完人;
若把心中意业所思所念,作为标准,则天下无一完人。
若从人所见处,作为标准,则世间尚有贤人;
若从人不见处,作为标准,则世间皆是罪人。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天下无孝子;
万恶淫为首,论行不论心,论心万古无完人。
越是努力修行的人,越是看到自己的罪恶。唯有深智博览、切实修行、严格微细检视自心,才能观察到内心深处盘踞着坚固厚重的无明痴爱、贪瞋烦恼、分别执着与微细快速的心识。若是一般修行人,不但看不到自己的罪恶,还误以为自己心能清净,甚至已证果位。
立志行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
虽然做了似乎布施的行为,但可悲的是无论到了何时,总是留着记忆,
并且在心中悄然存着卑贱之自负。
人之善是有限度的,只能累积杂毒之善。此心是杂毒的块垒。
想也好,不想也好,皆妄念;做也好,不做也好,皆罪体。
在X光之前无贵贱贫富之别,无男女老少之隔,亦无善恶美丑之是非,
只见丑陋的骨与骨之连接而已。
在绝对的佛光之前,无善恶净秽之隔,也无大小凡圣之别,更无修善逆谤之差,
十方众生都是曾无一善、一生造恶、逆谤屍骸。
凡夫的本性都是烦恼,都是妄念,如同泥塑土人,即使磨成最後一粒渣也是泥土。又烦恼具足的凡夫,犹如黑炭,再怎麽磨洗,也不能变白,始终都是黑。
如石必沈是其自性。我人必堕是自性,必定地狱。
罪恶凡夫,今生欲靠自力出离,如油洗油,无有是理。
印光大师说:
世间善业,不出轮回;若对信愿具足之往生净业,则彼善业,仍属恶业。
修行用功,原为了生死。生死不了,危险太大;
轮回未出,难免堕落。努力今生,以了生死。
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不生西方,将来必堕恶道。
以上所引用的经文祖语以及所说的内容,都可以显明善导大师所说「机深信」之文所讲「罪恶生死凡夫」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