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命盘──复兴净土宗与铁版神数的奇验 (二)
三、第一次算
民国一○四年(2015)10月1日,星期四,我人在台北净土宗教团,得知新北市某地有人从事铁版神数的推算,於是拨了通电话询问:「算一次的润金(费用)多少?现在有时间吗?」对方答道:「有,你现在可以过来。」我便立刻动身前往。
抵达後,进入他的小店,坐上方桌前的椅子。我先将润金递给他,他点收後默默收进抽屉,全无寒暄,也不闲聊,开口便说:「请将你的生辰八字写给我。」我依言写下,他随即在纸上排了一个卦,然後开始拨算盘进行考刻。
他说:「我报条文的编号,你依号码去翻书,若内容与你相符,就说『对』,我便继续推算;若不符,我就改变刻分再算。」
这位算师属於「南派」,桌上摆着十三本条文书,每本各有一千条,第十三本则只有四十三条,总计一万二千零四十三条,每条皆有编号与命文。
考刻
第一条出来的条码是3674,就在第三本,三千六百七十四条的地方,我一看,就说「对」。
「占卜之时,未有洞房之喜」,这是3674的条文,意思是来算命的当下,未有结婚。对我而言,这并不意外,因为我是出家人,身着僧衣僧鞋,未曾婚配。考刻出这一条,似乎也合理。
接着第二条出来的是12967,在第十二本,我一看,也说「对」。
「占卜之时,未有儿女」,这是12967的条文。我心想,既未婚,当然没有儿女,这两条对於出家人而言都合情合理。
当然,不是所有出家人都如此。有些人年轻时因缘未熟,曾婚娶生子,甚至退休之後方才剃度出家。因此,这两条虽准,但尚不惊奇。
直到第三条出现,我才真正觉得奇妙。
「兄弟数人我为二」,这是第三条的条文。我家有六个兄弟姐妹,我排行第二。这条文竟准确指出我的排行,实在令人惊讶。而这位算师自始至终未曾向我询问任何背景资料,包括姓名、籍贯、出家因由,甚至一句客套话都未说。可见这不是「套问」,而是「算出」。
那一刻,我的心「铛」地一声,震了一下,也说:「对。」
「兄弟姐妹六人,先天定数」,这是第四条。
我有一兄、两弟、两妹,加上我正好六人。命理书中「兄弟」泛指兄弟姐妹,这一条当下铁口直断,丝毫不差,奇准无比,令人咋舌。尤其「先天定数」四字,明白指出兄弟多寡早有定数,不多一人,不少一人。可谓「人的命,天注定」,而以佛法来说,「先天」即是自己过去世所造的业力。
至此,前四条皆准。因为连中四条,他便继续推算。
接下来的三条,同样令人咋舌:
第五条:「父命牛年生方合。」——准,我父亲属牛。
第六条:「母命龙年生方合。」——准,我母亲属龙,与父亲年龄相差三岁。
第七条:「父牛母龙,先天定数。」——总结前二条,亦准确无误。
连续七条全中,铁版神数之奇验,实在令我惊叹。尤其从自己的八字一线牵出父母与六亲的缘分,显示命理并非仅是个人命运的推算,而是一张关系绵密的生命之网,每一条线都精准扣合。父母与六亲自有其定数,而他们的命数亦与我息息相关,彼此交织在业力之中。
算师见已考出正确刻分,便说:「刻分已定,接下来便可开始正式批命。批命需时甚久,你今日先回,下星期一再来。」
到了下周一再赴约,他说:「还要再考出一条,才能完全确定刻分。」
「38,三旬外入泮,方合此刻」——这是铁版神算6244号条文。当我看到这句话的瞬间,心中不禁脱口而出:「太准了!」
为什麽这条让我如此震撼?原来这里的「三十八」,正是我当时的确切年龄。我在三十八岁那年远赴日本京都游学,潜心研习净土宗教理,这完全符合条文中所说的「三旬外」——也就是三十岁以後的意思。而「入泮」一词,在古代指的是学子前往都城求学、负笈读书的经历。此词恰恰描绘出我前往日本京都这一佛教重镇求法的经历,可谓贴切无比。
铁版神数的神奇之处正在於此!一般的命理推算,如果能够断出「三旬外入泮,方合此刻」这样的概括性描述,已经足以让人啧啧称奇了。然而,铁版神数却能够精确地断出「38岁入泮」这样具体而微的细节,丝毫不含糊、不笼统。这种精准到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实在是让人不得不为之震撼惊叹!
这一刻,我内心升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敬畏之情。这不是巧合,而是某种宇宙间隐而未见的规律正在此处呈现。一种精密至极的命数编码,像是冥冥之中,早已安排妥当。
他说:「这一条正是关键之条,有它,才与你的刻分命格完全吻合。」
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我命中注定三十八岁必须前往京都求法,并非偶然。以「入泮」二字点出我去「游学」的地方是属於「都城」的地方,不是一般的地方,与事实百分之百吻合,铁版神数之神奇可见一斑。当然,我去不是要拿文凭,也不是求一般学问,完全就是为了善导大师这一法脉。京都作为日本净土诸宗根本道场之地,善导大师法脉在此兴盛,我的游学之行——京都,正是命数中早已安排。
当然,若换作一般人,这一条也可引申为:三十岁以後事业或学业有成,命格将步入突破发展的阶段。此命早年发展缓慢,三十岁後方见转机。
他的「考刻」不是那麽完整,只考了七条。理论上,考出了父母卦,还要兄弟卦,兄弟姊妹各个的生肖,这几个也要考出来方属完整。他初次只考了七条,今天再加了一条「三旬外入泮」,共计只有八条。虽只八条,但条条准确,犹如铁证。
批命
接下来,他就开始批命,共批了二十条。
第一条:「此刻生人,六亲缘稍薄。」
「六亲」泛指父母、兄弟、配偶、子女等亲属;
「缘稍薄」则表示与亲人的因缘较为淡薄,不一定是感情不好,而是聚少离多、助力有限,或彼此联系不若常人紧密。
就我一生而言,确实如此。我当兵退伍之後即外出工作,数年後出家,未曾结婚,也极少与父母兄弟姐妹联络。
然而,在命理中「六亲缘薄」并不一定是指缺乏亲情,更深层的意涵是:此类人多具灵性,心志超脱,具足出家修行的善根因缘。他们不追逐五欲尘劳,也不为世俗羁绊所困,转而寻求心灵解脱。反之,六亲缘浓之人,往往深受家庭期望与责任束缚,难以全然听从内心志向。故「六亲缘薄」,常是指出家之命格。
第一条就先出现「此刻生人,六亲缘稍薄」的文句,可知开头的这第一条,是首先就我一生的命格或命运,做总性的说明。
值得注意的是,命文说「稍薄」而非「薄」,恰好符合我的境遇。虽然我出家修行,但深知净土宗是僧俗贤愚皆能凭藉阿弥陀佛慈悲平等的救度而解脱的法门,因此我仍藉探亲或亲友来访之际,劝导六亲信因果、念弥陀、愿往生。遇有亲人临命终时,我也会回去做临终关怀与助念,送其往生净土。虽不常相聚,却能以佛法报答亲恩,乃至引导六亲超脱。因此这里不说「六亲缘薄」,而说「六亲缘稍薄」,岂不是很适切吗?命文之精确,令人叹服。
批命第一条就出现这样的词句,对我而言是百分之百的准确。
顺便讲一个典故,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卷一》记载无云和尚的故事,其中有首偈说:
削发辞家净六尘,自家且了自家身。
仁民爱物无穷事,原有周公孔圣人。
「削发辞家」即是出家修行之意,出家修行正是为了超脱六道生死轮回之苦,因此首先要清净六根,断绝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而「净六尘」,六根净六尘自净,根尘净则自然超脱六道生死轮回之苦。
「自家且了自家身」,这是出家修行人的大事,也是本分之事,安守本分。这看似消极、自私、不为大众之利益,然而这正是出世法、无为法、解脱法、究竟法,这才是真正的「六亲缘薄」,修行之命格。
至於「仁民爱物」这一些治理国家「无穷」的为政之「事」,「原有周公孔圣人」的教法,这是政府官员的职责,各安其位,各司其职。然而这一些都还是世间法,有为法,轮回法,不是究竟法,终究无常、苦、空,依然生死流转,不能解脱。世间一切都是有为法,虚假不真而又短暂,如《楞严经》言:「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花。」又如《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古德说:「世间虚假,唯佛是真。」是故,真正的「仁民爱物」之法,即是阿弥陀佛慈悲平等的救度之法。
因此,出家人若能弘扬弥陀救度,不仅自利,更能广利大众,使亲友乃至一切众生同生极乐。既「了自家身」,又「仁民爱物」,自利利人、世出世间一体圆满。这正是「六亲缘稍薄」背後更深的指向。
第二条:「赋性刚直,仁心仁慈。」
这一条显然在描述我个人的性格特质。
「赋性」即天生性格;「刚直」形容个性正直、坚毅,有原则,不虚伪、不随波逐流。这表明我本性偏向坦率刚毅,不苟且附和,较为坚持立场。
「仁心仁慈」则是说内心怀有善念,具有悲愍与关怀之情。对人宽厚,乐於助人,不忍见人受苦。
这两句将「正直」与「仁慈」并列,一刚一柔,构成一种平衡的性格。坚守原则而不伤人,内怀慈悲而不失立场,两者并具,诚属可贵。
然而,若据此推断我已具此德行,实不敢当。自观习气深重,刚直未必无我执,仁慈未必无分别;仅能自我期许、薰习趋近。仰仗弥陀本愿,乃能超越自力局限,脱离罪恶之身,得入涅盘之境。
第三条:「有风火烈性,绝无成心。」
这一条是对我性格进一步的描述与补充。
「风火烈性」,形容性情迅疾如风、猛烈如火,直率急躁,容易情绪起伏;但「绝无成心」则表示,虽然性子急躁,却并无恶意,没有预谋或蓄意伤人的心机,乃一时情绪使然,非怀毒计之人。
这一条文是进一步对我性格的剖析,这对我天生的性格来讲,可说非常准确,我就是性子急。
然而,若论後天行谊,则又不全然如此。自幼受儒家教养薰陶,深知「和气致祥,戾气致殃」,故常以「和为贵、忍为高」自勉。心性虽烈,亦知锻链涵养,不任脾气使气;正如「金不炼不纯,刀不磨不利」,人必须借境练心,在烦恼境中,动心忍性,增益不能,否则一遇烦恼之境,便令心神失所。
人心本无常,有时刚烈,有时柔顺,此乃人性常态。故即使一时起烦恼,也能於事後反思忏悔,转刚为柔、转烦为修。出家人更应如此,常省己心,观照起念,不断调伏烦恼,养成恩慈谦和之德行,走在「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修行之路上。
第四条:「幼年行事实难为,逆水行舟又遇风。」
这一条刚看到时我有些不解,询问算师後,他解释:「你在童年时期,不好抚养。」我听後内心顿时一震,确实如此。我幼小之时业障深重,常常生病,常常吃药,也因此让母亲倍感辛苦。
「逆水行舟又遇风」这句,更深刻描绘了那段成长背景。我出生於二次大战後,家境清寒,乡间农村生活艰苦,经济匮乏,本已如逆水行舟,再加上体弱多病,更似逆流之中又遇狂风,可谓难上加难。
回望那段时光,正如这条所说:「幼年行事实难为」,从小孩到成年,一路走来,坎坷不顺。然而,也正因早年艰难,才造就了我日後坚毅的性格与对佛法的深切体悟。风浪虽大,若能坚持向前,终有转机可期,正所谓「风过天青,水阔云开」。
这条命文的描述,无论从体质、家庭背景,乃至时代环境来看,都与我的生命历程贴合无比,可说百分之百准确。
第五条:「眉头不挂烦恼,心境自然安舒。」
意思是,心胸开朗、不忧虑、不愁眉苦脸,总是保持轻松愉悦的表情;因此内心自然感到平静、自在、安稳、舒适,没有压力或不安。
人若能保持心境开朗,不为俗事烦忧,自然生活就会平顺安乐。这是一种处世修心之道,鼓励放下烦恼,养成豁达之心。
第六条:「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何处惹尘埃。」
这是禅宗六祖惠能的名句,出自《六祖坛经》,是对神秀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回应,否定其实体的修行对象,强调「空性」观,揭示「本体清净、万法皆空」的空性智慧,体现了禅宗「理上顿悟」的精神。
「菩提」即觉悟,非实体可见之树;「明镜」喻心性,亦非有形之台。既无实物,则无所染着;若无所染,便无所烦。由此指出烦恼妄起、执着虚妄,当体即空。若能体悟此理,便能超脱一切执着。这是一条颇具禅宗精神的修行谶语。
此偈用在命理中,似在暗示:此命之人天性具慧,有超脱世俗的潜质,能见性识本,不为假相所困,或於精神层面具备悟性和淡泊的人生态度。
但反观自身,我个性内向,多思多虑,许多事未临先忧,烦恼重重、难以放下。正因如此,这条命文对我而言,反倒像是一记警钟或慈悲的开示。
「眉头不挂烦恼,心境自然安舒」,与此偈相连成文,是提醒我——莫将妄念当真,莫为虚幻执着。世间尘劳,本无实性,一切皆可放下。古德说:「万境本闲,唯心自闹」,又云:「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句句警世,言简意深。
然而,人生若无苦恼,难发出离之心。我的苦恼,多来自於对「人生从何而来、归於何处」的追问。这份焦虑,是痛苦,也是动力,使我走上寻道之路。诚如古语:「苦能启觉,乐多废道」。
虽说「本无一物」、「心自安舒」,但至少这是已断见思二惑的四果阿罗汉以上的境界,自古以来达到这种境界的修行人可说凤毛麟角,智者大师连初果都未到,何况四果!而惠能大师是理上顿悟,还需事上渐修,并非一悟便了。是故,虽说「何处惹尘埃」,若未实证此理而妄以为真,恐堕空亡。
印光大师曾言:「惠能与神秀二首偈语,各有利弊:秀大师之偈,悟与未悟,依之皆有益;六祖之偈,未实证而依之,其祸不浅。」
由此可见,惠能之偈贵在体悟,不可妄谈。对我而言,若无弥陀救度,欲断烦恼、了生脱死,实难依自身修行而成办。回归念佛,反而最为踏实稳妥。
第七条:「精修玄妙法,子里仰纯阳。」
此条延续前面对心性的描述,更进一步指出我对宗教、灵性修行的倾向。
「精修玄妙法」,说明有此命格之人,对宗教与形上学怀有强烈兴趣,乐於探索深奥的修行之道,并身体力行。
「子里仰纯阳」,则颇具象徵意涵:「子」为十二地支之首,象徵黑夜、阴寒;「纯阳」则代表清净、光明、无欲、正念与生机。此语形容:虽处幽暗,心仰光明;虽历忧苦,志求超越。
若与前两条「眉头不挂烦恼」、「菩提本无树」合参,可见此命格之人性情敏感内敛,易感世苦,因而生起对精神超脱之道的追求。由性格之所趋,进而对宗教哲理生起信心与热爱,希冀透过玄妙法门,寻得安心立命之所。
诚然,我自幼即多忧思,感於世间无常,遂对「人生从何来、往何处去」等问题念念难舍,也因此从小对宗教、哲学、玄学充满好奇,因而步入佛门。若无此等天性,也无今日信佛念佛、仰靠弥陀救度之因缘。
此外,「子里仰纯阳」的「纯阳」二字,呼应着我早年的经验。我十几岁时曾读私塾,并参与鸾堂共修。鸾堂主祀五文昌,其中的孚佑帝君,即道教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号「纯阳子」,後世尊为「纯阳祖师」。扶鸾之时,纯阳子常降笔诗文,格律严谨,辞采隽永。他的一篇骈体〈戒淫文〉,与文昌帝君同样骈体的〈戒淫文〉,皆文字典雅,说理深切,都是我喜欢背诵的文章。
他有一首劝人念佛的「念佛偈」,是八句律诗,各以念字起首,揭示念佛的诀窍,句句玄妙,劝意谆切,每读一遍,便能激发人心中的念佛之志。这首律诗出自清朝石成金《雨花香.二十七》「乩仙偈」:
念佛虔诚便是丹,念珠百八转循环。
念成舍利超生死,念结菩提了圣凡。
念意不随流水去,念心常伴白云闲。
念开妙窍通灵慧,念偈今留与汝参。
末後又写:「纯阳子赠与扬州某人佩悟。」
总之,此条命文显露了我对宗教有深厚的信仰倾向与修学志趣,也说明了心中那份对「光明」与「真理」的仰望与追寻。
接下来的两条就是在讲学佛修行的心性与命运。
第八条:「静日佛天行礼拜,生来应合入空门。」
此偈语明言我的命格与佛门有殊胜因缘。
「静日」,指清闲宁静之时;「佛天」,泛指佛法之境界或宗教圣境;「行礼拜」则是礼佛、修持的日常行持。此句描绘出在身心安静之时,乐於亲近佛法、行诸礼敬,是发自本性、自然流露的宗教倾向。
「空门」,即佛门,佛教的代称;「入空门」,指出家修行;「应合」表示与之相应、契合。这句话明示我天生适合出家修行,性情与佛法契合,与空门有深厚的宿缘。此「应合」二字,尤显宿因非偶,是前生修行所致今生之归趣。
我自小便有出世之心,常思人生何所归依?如今进入佛门,归命弥陀,正是这「应合」之处的实现。
第九条:「素履轻裳甘寂静,斋心洗性语长生。」
这一条文字优雅脱俗,意境高远,堪称修道人之写照,是有佛缘之人读之心生欢喜的「命中善法语」。
「素履」,指朴素的鞋子,引申为简朴的生活;「轻裳」,指轻便的衣着,同样代表简约;这四字形容生活简朴、淡泊寡欲,不逐浮华。
「甘寂静」则表明乐处孤寂、喜於静修,不恋尘世之喧嚣。此四字描绘一位安贫乐道之人,於简淡生活中自得其乐。
「斋心洗性」,指出修行人以斋戒清净其心,以法门洗涤其性,去除六尘杂染,体悟空性智慧,是实际修持的内涵。
「语长生」并非谈论神仙长寿之术,而是说心灵的净化、生死的超脱;於净土宗而言,即是谈论念佛往生净土、永超生死的教理。
总观此偈,犹如一幅修行者的图像——简朴生活、静修内省、清心寡欲、志在解脱之道。与第八条合看,彷佛为修道人量身打造的法语,情境相续,法味相应。
我读此二条,倍感亲切。这不只是命理的描述,更是我今生学佛修行的行履真相。学佛之人读之,当会深感契机,共鸣於心。
接下来的一条更让我觉得很神奇。
第十条:「菩提莲花上,榜上有名在其中。」
此句言简意赅,却深具佛教特别是净土宗的义理精髓。所谓「菩提」,即觉悟、成佛之智慧;「莲花」,象徵清净无染的佛性,也是往生净土的标志。
「菩提莲花上」,即表示念佛之人已得莲台之位,预约西方;
「榜上有名在其中」,更明示此人已列名於极乐世界之莲花中,必定往生无疑。
我看到这一条,真是又惊又喜。惊的是:这样明确、具体表述净土宗念佛人往生保证的句子,竟会出现在铁版神数这样的命理体系中;喜的是:它不只是讲修行,更明明白白说出——我已在弥陀的莲花榜上,身影与姓名俱在,来生决定往生净土,这是何等安慰、何等幸运!
念佛人皆信《观经》所说:「称佛名号,临终蒙佛接引,乘莲花化生。」如今这一句「榜上有名」,彷佛印证了我今生所修念佛正行,已蒙佛垂记、莲开待引,诚为稀有难得。
这一条如果算的对象不是学净土法门的人,就不一定准,算我就很准。同时,若不是修学净土法门之人,读此偈或许不能体会其中的殊胜;但对我而言,这句话就如来自极乐世界的亲笔悬记,印证我今生修行之道,正确无疑。
念佛人在娑婆世界念佛,极乐世界就生出一朵他的莲花,莲花上都有他的名字与身影,当他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会带着他这朵莲花,前来迎接他到极乐世界,他就会在这朵莲花化生。可以说每一个念佛人都是「菩提莲花上,榜上有名在其中」。
所以唐朝一位高僧,被尊称为「善导後身」的「法照大师」就又一首偈描绘说:
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
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花还到此间迎。
回首本次命理推演,更加觉得此行并非空来。铁版神数竟能一一指出我未婚、无子、排行老二、兄弟姊妹六人,父母生肖,以及三十八岁赴京都求学——每一条都准确得令人称奇。而最让我动容与震撼的,正是这一句:「菩提莲花上,榜上有名在其中。」
如此铁口直断,不得不让人信服,真的死生有命。佛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而铁版神数恰恰印证了这个道理。我这一生之际遇、性格与志趣,原来皆为宿因所致,并非偶然。我之出家,亦非「想去就去」,而是早有定数,命中注定,佛力加被。
八字命理,常人难解;铁版神数,则如天机微泄,知者甚少,代代口授、秘传不泄,至今仍在华人世界中传续。其断语之准确,不禁令人赞叹天地造化与宿业安排之精微。
回顾第七至第十条,皆环绕修行、宗教、出家、往生等主题,可说完全契合我的生命本质与修行方向。第十条更是此四条之总结与开花结果,从「精修玄妙法」,到「入空门」、「斋心洗性」,终於「榜上有名」,已成佛果之兆。
尤其第十条可说是净土宗的核心内涵之一,是为念佛人悬记,表示往生净土决定,成佛决定,是一句很可贵殊胜的谶语。
这一条,不仅是命理上的一个讯息,更是念佛路上的一盏明灯,是信心与愿心的坚固依据。
由於此条深具意义,因此略作小结评析:
此条语义上属决定往生的证据;
情感上为修行者的法喜与感恩之流露;
结构上与第七至第九条形成渐进式的修行四阶段描写:
发心求道(第七条)、
投入修行(第八条)、
清净生活与养性(第九条)、
圆满果报、决定往生(第十条);
可见条理分明,命格与法门相应无比。
接下来,就是要依岁数批流年,很惭愧我去算的那一年已是六十六岁夕阳西下的晚年,他就从六十六岁开始批算,一年一年去排命盘。(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