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证.祖传

  1. 《阿弥陀经》以十方众生为对象
  2. 必得超绝去之义
  3. 《小经》要文三译对照
  4. 人身难得之喻
  5. 圣净二门判
  6. 《往生论注》要点
  7. 《小经》要文善导释
  8. 法然上人释「第二十愿」的属性
  9. 皈依即是求救护
  10. 弥陀之救度
  11. 此修福因,彼得乐果
  12. 法照大师《五会念佛赞》之偈摘要
  13. 「乃至十念」即是「称名念佛」 的经证与祖传
  14. 弥陀「本愿」二字之根据(抄要)

净土宗教理

  1. 净土宗概念
  2. 净土宗的创立与流变
  3. 机法深信浅说( 五 )
  4. 机法深信浅说( 四 )
  5. 机法深信浅说( 三 )
  6. 机法深信浅说( 二 )
  7. 机法深信浅说( 一 )
  8. 昙鸾大师之弥陀佛身观
  9. 净土宗义略说
  10. 净宗原理:二愿和合
  11. 净土宗信仰的内涵
  12. 南无阿弥陀佛之简释
  13. 「南无阿弥陀佛」略解
  14. 净土宗是弥陀之回向
  15. 往生极乐的条件
  16. 弥陀名号
  17. 弥陀净土之相
  18. 本愿称名,非定非散
  19. 兜率极乐优劣比较
  20. 阿弥陀佛 名体一如
  21. 「忆念」之义
  22. 「念」之义
  23. 弥陀净土的特性----超
  24. 阿弥陀佛愿力的根本特性
  25. 《往生论注》「赞叹门」解释
  26. 弥陀愿心的根源——《无量寿经》「赞佛偈」
  27. 四十八愿分类
  28. 念佛四德
  29. 佛教的核心教理与往生净土
  30. 「见佛」论
  31. 认真去做时
  32. 大慈悲五要点
  33. 净土起信
  34. 弥陀梦中显明摄取之义(唯莲房典故)
  35. 乘佛愿力 凡夫入报
  36. 往生要关
  37. 弥陀.本愿.净土
  38. 譬喻
  39. 本愿之念佛

规约 

  1. 手机的规范
  2. 善待老人
  3. 净土宗教团僧众共住规约
  4. 僧众外出弘法共勉事项
  5. 杜氏家庙念佛超荐仪轨
  6. 僧诫
  7. 净土宗念佛会共修须知
  8. 念佛超荐仪轨
净土宗
慧净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慧净法师 > 编述
top

编述

净土宗义略说

慧净法师、佛可法师

第一阿弥陀佛

一、佛陀.诞生偈.法藏.弥陀

  净土宗的信仰,一言以蔽之,即是一切皆信受仰靠阿弥陀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习净土宗的教义,即是学习关於阿弥陀佛的教理。

  阿弥陀佛到底是怎样的一尊佛呢?在论述这个之前,有必要先说明一下佛是什麽。

  所谓佛,原本印度语是Buddha,译成汉字是「佛陀」,这是较为简略的词汇,意思即是,从迷妄中苏醒,了悟真理的「觉醒者」。善导大师解释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观经疏》),不仅仅自己觉醒,而且也让其他迷妄的人觉醒,是自觉与觉他二者皆圆满的人。

  众所周知,释尊诞生时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站在佛本身的立场来讲,综合其他经记如《过去现在因果经》《大唐西域记》等内容来看,唯我独尊的理由有两个:「早已无流转於迷界之事」与「拔除一切众生之苦」。亦即,佛的尊贵在於自己证悟的同时,也能利益他人。

  自另一角度来说,佛因了悟真理,所以是智慧具足之人;又因佛具足令迷妄众生觉醒之悲怀,所以同时也是慈悲具足之人,总之,是智慧与慈悲完全无所欠缺之人。这对於缺乏智慧与慈悲的我们来说,正是我们的理想人格。因此,所谓佛教,就是教我们如何成为理想人格的教法。

  然而,阿弥陀佛这尊佛,并不是在我们现实世界中出现过的佛。这个世界上出现过的佛只有释迦牟尼佛。释尊一生演说了很多经典,相当多的经典中都有谈到阿弥陀佛,但是讲得最完整而又清晰明确的是「净土三部经」,其中尤其《大经》说得最详细。《大经》中说,法藏菩萨是在世自在王佛面前发愿,再经兆载永劫之修行而成佛的,他就是阿弥陀佛。

 

二、光寿无量,二利圆满

      阿弥陀佛,在印度语的发音是Amitabha,意思是无限量的、不可计算的。是什麽无限呢?简要的说是指光明与寿命皆无可限量。

      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十二愿与第十三愿所成就之果报。

  第十二愿:

  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第十三愿:

  设我得佛,寿命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即发誓若是不能成为光明无量、寿命无量的佛,绝不取正觉。如今,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所以自身之德,已具足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其实,阿弥陀佛具有无量之德,为什麽此处的发誓却只光明与寿命无量?这可从阿弥陀佛二利圆满一事去理解:

  一、就「自利圆满」而言:光明无量与寿命无量为报身佛之特色,因此,在许多经文中,有关佛之报身果体,常以光寿之德做说明。光明是智慧相,指觉悟究竟之真理,证得无限之正智;寿命是涅盘德,指证得常住不变之佛身,永远离於生老病死。所以,在自利之德中,再无胜於此二德者。

  二、就「利他圆满」而言:光明无量之愿,是就横向来说,於空间上普遍救度十方众生;寿命无量之愿,是就纵向来讲,於时间上久远救度三世众生,纵横无尽,所以在利他之德中,同样无胜於此二德者。

  如上所述,正是因为光寿均无量,不论是在自利的层面,还是在利他的方向上,都超胜於其他功德,所以才以这二种无量来指代其他功德。可见,光寿二种无量不仅是阿弥陀佛自证之妙果,同时也是其救度十方众生的大根大本,可谓「光明寿命之誓愿,为大悲之本」

 

三、往生同佛,光寿无量

  此二愿,若仅从文面看,似乎只在说明阿弥陀佛具有光寿无量之德,若深一层去探索弥陀之悲愿,便不难发现,不只在於说明阿弥陀佛之自德,而是为了往生净土的一切众生而立誓的。从发愿的前後顺序来看,第十一「必至灭度」愿之後,是第十二「光明无量」与第十三「寿命无量」之愿。便知第十一愿是为十方众生灭度而誓的愿,依此誓得灭度者马上就会因第十二、十三愿的愿力,与阿弥陀佛同证无量光寿。所以,阿弥陀佛为了让往生的国中人天,也能得到与自己一样的光寿无量之德,如蕅益大师云:「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印光大师也说:「若生西方,庶可与佛光寿同一无量无边矣。」光寿无量之德不仅属於阿弥陀佛,同时更与众生息息相关,执持名号而往生净土的凡夫,其光明寿命即与弥陀平等无别。

 

四、烦恼不见,大悲常照

  因为光明无量则无处不照,寿命无量则无时不照,所以在空间与时间上都展示了弥陀光明摄取的无限性。若佛光无处不照、无时不照,那便没有一个人不被照拂到了,你我他人人都在佛光之中。或问:既然如此,我们为什麽看不见那样的光呢?我们确实看不见,原因就在於我们的眼睛被烦恼蒙住了,所谓「烦恼障眼虽不能见,大悲无倦常照我身」

    在科学实证主义熏陶下成长的现代人,往往武断地认为眼睛看不见的事物就是不存在的。但是必须反省的是,我们的眼睛是否可以看见任何有形无形的事物?比如,我们看不见父母的爱以及人们的关心,但是即使看不见,也不妨碍我们依然生活在那些人的关爱中,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

 

二、本愿称名(本愿与)

一、阿弥陀佛之誓愿

  前面我们已经对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论述过了,接下来探讨佛与我们的关系,於此了解佛的誓愿是非常重要的。如前所述,因为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在这个意义上,冠上「佛」称号者都是同样获得证悟的人。但是,无论哪尊佛曾经都有过作为菩萨修行的时期,历经发愿修行而成为佛,因此每尊佛必然也都有各自的誓愿,因不同的誓愿而形成各自的特性。诚如善导大师所言:「诸佛所证,平等是一:若以愿行来收,非无因缘」,就是这个意思。

 

二、四十八愿,本愿三摄

    阿弥陀佛建立了怎样的誓愿呢?阿弥陀佛总共发了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大体上可归纳为三类,亦名为「本愿三摄」:一、摄法身愿,二、摄净土愿,三、摄众生愿。

   (一)摄法身愿:我想成为光寿无量、诸佛称扬的佛(第十二、十三、十七愿)。

   (二)摄净土愿:我想建立十方国土庄严第一的净土(第三十一、三十二愿)。

   (三)摄众生愿:我想以我的名号广度十方众生,现生使其安乐幸福,来生使其成佛度生(余之四十三愿,核心是第十八愿)。

  其中(一)和(二)是关於阿弥陀佛自身的愿,所以是自利之愿,(三)是关於救度众生的愿,所以是利他之愿。这里应该注意的是,此佛愿的特色是,(一)(二)的自利之愿完全是为了(三)的利他之愿的。简单来说就是,我成为光明无量(第十二愿)、寿命无量(第十三愿)的佛,并令诸佛称扬我的名号(第十七愿),发愿在西方建立净土(第三十一、第三十二愿)。都是为了让众生往生成佛(第十八愿),即是四十八愿摄於第十八愿。

  所以善导大师说:「四十八愿摄受众生」(《观经疏.散善义》)、「一一誓愿为众生」(《般舟赞》)、「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观经疏.玄义分》)一一誓愿皆是念佛之愿,所以说「一一愿言」。而且还说:「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观经疏.定善义》)四十八大愿每一愿每一愿,都是在说「专念弥陀佛名,必生弥陀净土」。

 

三、第十七愿,诸佛称扬愿

  其中,第十七愿可说是成就名号的大悲之愿。弥陀大悲无尽,为了使名号能够普遍弘传至尽虚空遍法界,达到救度十方众生的功能和目的。因此,阿弥陀佛发下要使十方诸佛都能来赞叹他名号功德,同时来称念他名号的愿。愿文说: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此愿也称为「名号成就愿」:阿弥陀佛立誓,要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来救度一切众生。这一点与诸佛的救度不同,若单单成为正觉的阿弥陀佛,还不是成就名号的真义。能将阿弥陀佛的名号普遍回向给十方三世众生,使专念名号的众生往生成佛,才能称为「名号成就」。

  进一步说,唯有深入了解第十七愿是名号成就之愿,才能显现出名号成就的真义。理由有二:

  一、佛愿之本意。阿弥陀佛的本意,在使十方众生闻信名号。三誓偈说:「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这就是证据。然此希望,唯赖於成就於第十七愿诸佛赞叹名号才能达成。在四十八愿中,誓愿诸佛赞叹名号的,只此第十七愿。下卷初的成就文说:「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就是显明这句弥陀名号的不可思议。既已得恒沙诸佛赞扬,表示第十七愿已圆满达成。所以成就名号德用的是第十七愿。

  二、不共之别德。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与诸佛名号不同。如释迦牟尼佛、大日如来、药师佛,只誓名而不誓「南无」二字。虽然称念时,也会在前面冠以「南无」二字,但这只是称念佛名之人为了表白其内心对佛的礼敬与对救度的渴望,并不能将南无也作为佛名的一部分。然而阿弥陀佛誓「南无」二字,且六字全部由阿弥陀佛本身所成就,众生的愿、行全包括在内。并且众生南无(归命)之信心,本来不是众生自己所能发,而是阿弥陀佛救度的愿心彻入众生心中而成为信心。亦即,众生的南无之心完全是阿弥陀佛的展现。这就好像富含营养的食品一样,只要吃下它,所有的营养都有了。阿弥陀佛就是完全的佛果,本来就是要无条件施予我们,十方诸佛则是负责发送的人,我们只要愿意接受(即南无之心),自然得到成佛的果实——这完全是从佛那边回施来的。因此在第十八愿之前,名号的效果在第十七愿就已完全成立了。这是「南无阿弥陀佛」之所以绝对唯一、不共其他名号的道理。而且这个名号显现在第十七愿愿文的「我名」一词之中。

  此愿也是「大悲之愿」: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是如来大悲心的流露,为什麽又特别把第十七愿名为「大悲之愿」呢?原因是:四十八愿虽然都是出自大悲的愿心,但是如果没有此愿,则四十八愿之广大德用就无法回施众生。简而言之,阿弥陀佛将四十八愿的功德,收摄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之中,并透过十方诸佛称赞宣扬给众生听闻,这样才能将四十八愿之德用完全施与众生。符应於本经发起序中所言:「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於世」。

  此处的「无尽大悲」有二种解释:一是指十方诸佛无限的大悲,二是指阿弥陀佛的第十七愿。推其根源,释迦牟尼佛以大悲示现此世,亦凭着第十七愿的力量来宣说弥陀名号救度众生的道理。若没有阿弥陀佛发下第十七愿,就不会有十方诸佛弘扬这个法门,也就不能彻底救度十方众生,那我们末法众生将会完全没有指望,如此一来,佛教所说的「大慈大悲、无尽大悲」便有所缺陷。因此,第十七愿才称为大悲之愿。

 

四、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

  四十八愿,愿愿都是为了让众生往生弥陀净土,而表达此意最直捷、简要、明了的是第十八愿,即: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八愿是净土法门之心要,是明确彰显他力信仰之愿,我们永恒的生命问题,将依此愿之有无而产生非常巨大的差异。如果没有阿弥陀佛发下令众生念佛往生的第十八愿,我们即使学佛修行,也没办法脱离六道轮回,唯有第十八愿才是我们佛性起死回生的救主,等同是我们的生命。所以,弥陀誓愿虽有四十八,唯以第十八愿为愿中之王,根本之愿,独称「本愿」,又称本愿王、王本愿。余四十七愿为「欣慕愿」,皆为令众生欣慕彼佛国土功德庄严而念佛愿生。

  此愿中明示「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意思是说「十方众生如果不能往生到净土的话,自己就不成佛」。这是将众生的往生与自身的正觉作为一体的誓愿,表达出本愿特有的根本意趣,所以才说「本愿」「本愿中之王」。也就是说,接下来将要反覆提及的本愿,虽泛指四十八愿全体,但一般都认为是第十八愿,因为这是与其他诸佛所不共的伟大之愿,所以也称之为「超世愿」。

  自古以来,关於第十八愿,不乏祖师大德的解释,我们应该依据哪一位呢?必须依据善导大师的解释来理解,因为善导大师乃弥陀示现,是证得三昧之祖师,唯有依据大师对净土法门的解释能够体解佛意,透彻阿弥陀佛的本怀。对於第十八愿历来阐释弘扬净土法门的高僧大德很多,但都没有像善导大师对第十八愿这麽重视,解释非常多,而且简要明了。因此,善导大师的解释,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接下来就以善导大师的解释分为五点来理解第十八愿。

  (一)愿名:念佛往生愿

  首先确立第十八愿的愿名,愿名关系到本宗的宗旨、方法与目标,非常重要。若依善导大师的思想,第十八愿的愿名是「念佛往生愿」,而不是「十念往生愿」。法然上人《选择集》「第三本愿章」云:

  善导与诸师,其意不同,诸师之释别云「十念往生愿」,善导独总云「念佛往生愿」。
  诸师别云「十念往生愿」者,其意即不周也,所以然者?上舍一形,下舍一念故也。
  善导总言「念佛往生愿」者,其意即周也,所以然者?上取一形,下取一念故也。

  也就是说,历来诸师着眼於「乃至十念」的十念而名为「十念往生愿」。善导大师则着眼於「乃至」二字,而视「乃至」为从多向少之语,把多则一生念佛,少则一声念佛,通通包括在内。不局限於一念或者十念的数目,不局限於念佛的多少,显示一多不定的「乃至」之义。若是平生之机,就上尽一形的念佛;若是临终之机,就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的念佛。显明是念佛往生,不是十念往生;念佛是因,往生是果。善导大师这种的解释意义最为周全。

  (二)愿体:乃至十念

  四十八愿,各愿皆有愿事与愿体。「愿事」指这一愿里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当中的主体、核心就是「愿体」。第十八愿的「愿事」即是三心与十念。「三心」也叫「三信」,即「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十念」就是「乃至十念」,这些都是愿的内容。「愿体」呢?异说纷纭。若从善导大师的本愿取意文来看,就可以一目了然——本愿的愿体就是「乃至十念」的称名念佛。以下举善导大师三段本愿取意文来说明: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观经疏‧玄义分》)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
      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观念法门》)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往生礼赞》)

  三段文对「至心信乐」四个字都没有解释,为什麽略掉三心的「至心信乐」,直接以「称名念佛」来解释呢?法然上人答言:「唯知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则自然具足三心。为显此理,略而不释也。」这就是「略信示行」。信,就是信这句名号,信「专称弥陀佛名,就必生弥陀净土」。为了显示「称名必生」的道理,善导大师就省略三心不作解释。同时也显明第十八愿的核心本体就是称名念佛。如果善导大师不做这样的解释,恐怕後人就会模糊,不晓得「信」到底是信什麽?自己到底信了没有?因而产生苦恼。善导大师的解释简要明了,契理契机,易知易行,真正合乎易行道。

  (三)十念之念

  愿文「乃至十念」之念,善导大师释为「称我名号,下至十声」,显明所念唯是佛的名号,不是佛的法身、相好等,也不是意业的观想、观像,或者证悟佛心、明心见性等。这并非善导大师个人独创,而是有经典的依据,同时也有祖师的传承的。经典的依据,最明显的就是根据《观经》下品下生来解释「乃至十念」。

  下品下生说:

  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第十八愿说: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第十八愿有「至心」,《观经》也有「至心」;第十八愿有「十念」,《观经》也有「十念」,「十念」之下,又有「称南无阿弥陀佛」,就显示第十八愿所讲的「乃至十念」就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观经》的流通文也说: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释尊的付嘱是「持念佛名」,不是十三观的观,也不是三福九品。

  《阿弥陀经》之「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执持名号」跟「持无量寿佛名」意思也一样。

  所以,《观经》以及《阿弥陀经》,其核心、根本都是称名念佛,都在契应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的生因本愿——第十八愿。

  龙树菩萨《易行品》的「本愿取意文」也说: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龙树菩萨将第十八愿的「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解释为「称名」二字,彰显弥陀彻底的慈悲,以及弥陀救度的方法是最为易行,是易行道之极致。

  天亲菩萨《往生论》对第十八愿的解释说:

  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称彼如来名」,即口称佛名,唯有称名才可以称为真实的修行。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也说:

  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

  「十念念佛」、「十念」皆指称名念佛,也就是「乃至十念」的念佛。「十念」是满数之意,也就是「念念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念念成满往生功德」,而不限定在「十」这个数字上。

  道绰大师《安乐集》的「本愿取意文」说:

  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乃至十念」的十念,道绰大师解释为「十念相续,称我名字」,以「称」释「念」,彰弥陀之本意,显易行之至极。短命、临终十声称名之机既能往生,则长命、平生相续念佛之机往生更能决定。

  由上可知,善导大师对第十八愿的解释既依经文,也依传承。若非弥陀示现的善导大师证言称名念佛,否则在诸师异说纷纭下,难免有弥陀慈悲虽然显露出来,但是不透彻;净土法门所谓易行道,但似乎又有并不那麽容易之困惑;行者一方面虽然念佛,一方面却是忐忑不安之困。直到看到善导大师的解释,就像久旱逢甘霖,突然眼睛一亮,眼前有了光明,前途有了希望。

  (四)机法一体的本愿

  第十八愿前面的五句是「愿」,後二句「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誓」。誓是一种绝对的决心、约定、誓约及赌注,为了成就这个誓,就要有相当的付出。法藏菩萨将他成佛的生命与十方众生的往生绑在一起来发愿,若不能使众生念佛往生,他就永不成佛。此谓之「机法一体」——念佛的「机」跟救度的「法」相互依靠。就像父子一样,有父才有子,有子才有父;父子是同时成立,相互一体的。既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誓约与保证,阿弥陀佛又已经成佛,这岂不是显示出阿弥陀佛已成就了我们的念佛往生之誓愿?

  总言之,四十八愿当中,唯有第十八愿是「念佛人跟阿弥陀佛」机法一体,是自他不二、生佛同体的本愿。所以十方众生只要念佛,必能百分之百往生成佛,并且「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因此,第十八愿是最根本、最主要、最直接的愿,叫做「生因愿」,同时以此愿为「本愿王」。

  (五)唯除逆谤之义

  第十八愿结文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此二类重罪抑止不救,如果这样,那我们这些或时行五逆,或时有诽谤正法之人,即使念佛亦能得救吗?

  若依《观经》下品下生说,行十恶五逆等不善人,也能依口称念佛的利益而得救。从这点而言,五逆的人,若能念佛,亦能蒙如来救度之光所摄取。

  同样是五逆,《大经》说五逆谤法不救而抑止;《观经》则说若念佛就能得救而摄取,此二经是否彼此矛盾?关於这一点,昙鸾大师与善导大师,都各有立说,详加会通,要点如下:

  昙鸾大师单复说

  昙鸾大师在其所着《论注》上卷之末(八番问答之处),举此问题加以解释说明,《大经》说的是「五逆」与「诽谤」两罪(复罪),所以抑止不救;但《观经》说的是「五逆」(单罪),所以摄取。因此虽是五逆,若不谤法,还有佛缘,能入救度之道,但是犯「五逆」与「谤法」复罪者,就没法救了。

  善导大师未造已造说

  善导大师在其所着《观经疏.散善义》中说,第十八愿抑止五逆谤法的理由是:这二罪极重,释尊怜愍众生造此二罪,所以方便假说不能往生;若从如来的真实意言,当然也能得救。至於《观经》下下品中摄取「五逆」而「谤法」除外,其理则是:五逆是下下品凡夫已造之罪,大悲如来,不忍弃舍,加以救度。然「谤法」之罪是未造之罪,所以加以警诫,而说不能往生。如果谤法罪是已造,则大悲如来也不忍舍弃。善导大师作这样难得的解释。

  已回心未回心说

  依此而看,昙鸾大师是依「罪之单复」解释,善导大师则依「罪之已造未造」解释。善导大师认为已造谤法,既然已造,也会被大悲所引而往生。但昙鸾大师认为既是谤法即使没有余罪,也不能往生。这是因为两位大师着眼点不同。善导大师《法事赞》言「谤法阐提回心皆往」,虽是谤法者,如果回心归佛,则能往生,这是就「已回心」的人而说的,昙鸾大师则就「未回心」者来解释,彼此着眼点不同。

  对已回心之人的见解,昙鸾大师於《论注》卷下中也有说明:

  众生以憍慢故,诽谤正法,毁訾贤圣,捐庳尊长。……
  如是人应受拔舌苦、瘖哑苦、言教不行苦、无名闻苦。
  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闻阿弥陀如来至德名号、说法音声,
  如上种种口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口业。

  这是回心者皆蒙救度的解释。由此可知,两位大师的真意,其实毫无差异。

  罪人正机

  我们感到此抑止八字含有特别之深意,这八字也像一面法镜,让我们看清自己真正的面貌,其实自身就是罪恶生死凡夫,贪瞋强盛,业障深重,无有出离之缘,只有造罪恶的黑业,不可能造清净、脱出轮回的白业。而以佛的眼光来看我们,没有不是逆谤的罪恶凡夫,没有不是弥陀主要救度的对象,所以第十八愿的抑止之义,更可显明「佛愍恶机」,是以「罪苦之人为对象」所誓的本愿。

  阿弥陀佛怜愍恶人更甚於善人,怜愍逆己者更甚於顺己者。《菩萨地持经》说:「菩萨於恶人所起慈悲心,深於善人。」如果以善人贤者为救度对象,则此八字也变成无作用了。因为真正的善人贤者,不会造五逆及诽谤正法。第十八愿所要救的众生,就是可能会造下五逆谤法的我们,佛事先料想到此点,故特别添加了抑止八字,但不代表造恶後就不摄取。

  如善导大师於《法事赞》、《般舟赞》说:

  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谤法阐提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
  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

  又如印光大师於《文钞三编》言:

  若先曾谤法,後知改悔,则得往生。譬如病癒即是好人、归降即是顺民也。若谓谤法之人後纵改悔亦不得往生,便完全失却修持准绳。

  又譬如,父母对无知之子女设下种种禁止规约,但在子女犯过失後,仍会给予宽恕包容。或如官府严格防火的同时,也不会放弃救火之可能性。设想,一旦犯了五逆谤法,就永远被舍弃,或认为佛没有力量救度我们,那所谓大慈大悲的佛心,以及拔苦与乐的力量,岂非变成空谈了?

  是故,不论抑止或摄取,皆是阿弥陀佛慈悲与智慧双重运作下所施的救度。摄取是永不改变的大前提,抑止是为了更好的摄取,两者皆不可少。若能理解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细腻悲愿,我们就不会因为有阿弥陀佛这位高明的医生而服毒而纵恶为非,任凭三毒疾病潜滋暗长,而能深心体会佛的大悲本怀,专志一心地念佛。

 

五、信受、称名、必生

  成就誓愿的法藏比丘在十劫以前就已经成为了阿弥陀佛,名号是「南无阿弥陀佛」。称之为「本愿成就之名号」、「本誓之名」。

  然而,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成就」一词的意思,一般来说是「做好了」、「完成了」的意思,但是关於本愿成就,昙鸾大师则提出令人瞩目的解释。《往生论注》说:「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故曰『成就』。」意思是「愿成就一事,其实愿不仅是愿,还具备了实现愿的力量在里面。力量并非虚设,而是随顺愿意在发挥其作用的。愿与力相应,丝毫无差,称为成就。」

  如此,本愿成就的阿弥陀佛并不是远远地一直坐在净土莲台上的佛,而是顺其本愿不停地在救度众生的佛。因为本愿誓约是「信受我,称念我名,必定令往生」,所以阿弥陀佛是「信受我,称念我名吧!必令往生!」这样摄化不舍的佛。因此,净土宗的特色即是「本愿称名」,而净土宗的宗旨即是:「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而最终目的是与阿弥陀佛一样的「广度十方众生」。

  如实表现这尊佛的便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这就叫作「名体不二」或者「全德施名」。通过名号来表现佛的全部功德。首先「南无」音读为namas(或namO),翻译为归命。因为归命就是归顺弥陀救度之敕命,就是完全顺从,彻底交托的意思,所以指的是对弥陀救度的信心,与对弥陀净土的愿生。如前所述,阿弥陀佛是光寿无量,智慧与慈悲圆满的佛,所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归命於智慧与慈悲完全具足的我吧」的意思。而将南无阿弥陀佛之意义完整明确地阐释出来的是善导大师的「六字释」。

 

六、六字具足信愿行

  第十八愿的成就可说就是成就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善导大师对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作了精要的解释,就是有名的「六字释」: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南无者,即是归命」:「南无」是印度话,翻成汉语有十九种,如「归命」、「信从」、「救我」、「度我」、「礼敬」等,善导大师在此是以「归命」为主要的译意。

  「亦是发愿回向之义」:也就是说归命之中是含有心愿的,亦即不是为了其他的事归命阿弥陀佛,是专为往生极乐世界而归命阿弥陀佛的,因此归命之中含有发愿回向。所以,一开始是梵文、汉文相比对,接着就解释归命的含义。

  「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阿弥陀佛」四字是往生极乐的正因正行。也就是阿弥陀佛以名号救度众生,以名号作为众生往生的功德。具有万善、万行、恒沙功德的这句名号,也就是阿弥陀佛的佛体,阿弥陀佛本身的功德都在这句名号中。只有称念这句万德洪名,才能生善灭罪、离苦得乐、往生净土,不论智慧、学问、修行如何,只要称念,必定往生,这是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之极致。

    易修易行之极,即是念佛往生之法。

    三重归命

  归命含有三重意义,就是「归之命」、「归於命」、「归投命」。

  一、「归之命」:从阿弥陀佛那边来讲,是阿弥陀佛在第十八愿所发出的「欲生我国」之呼唤,亦即是阿弥陀佛必定要救度众生的呼唤声。阿弥陀佛自从为我们发下四十八大愿以後,就一直在呼唤我们归顺他的救度,所以从佛来讲,是「归之命」。

  二、「归於命」:从我们来讲,是「归於命」,也就是我们对於阿弥陀佛对我们的呼唤,我们不加反抗,而是信受随顺,阿弥陀佛说「欲生我国」,我们就「愿生彼国」,这一种愿生彼国的心,也就是归命的心,就是归顺阿弥陀佛的呼唤。亦即「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之意,所以归命有信与愿之内涵。

  三、「归投命」:把我们的生命归投阿弥陀佛的佛命。这种归命,可以说是最彻底的归命。因为天底下最贵重的就是生命,世间最悲惨的是杀生,能够把自己贵重的生命归给对方,所谓「尽形寿,献身命」,当然是最贵重、最彻底的。

  我们的生命是怎样的生命呢?是无常的、污秽的、造恶的、流转的、痛苦的;弥陀的生命是怎样的生命呢?是常住的、清净的、生善的、永恒的、安乐的。

  我们凡夫无常的生命,归入阿弥陀佛无量的生命,我们的生命也跟阿弥陀佛一样的无量,也跟阿弥陀佛一样的清净、安乐、自在。

  归命有以上这三重意义。

  二种愿行:弥陀愿行、众生愿行

    「亦是发愿回向之义」的「愿」,与「即是其行」的「行」── 愿、行,也有从佛那边解释,也有从众生这边解释。

  弥陀愿行

  从阿弥陀佛那边解释,发愿回向是阿弥陀佛为众生发四十八大愿,同时把本身兆载永劫所积植的菩萨六度万行功德,全部回向给十方众生。阿弥陀佛的愿跟行在哪里?都在「阿弥陀佛」这四个字里面。阿弥陀佛发大悲心将这四个字的万行功德,回向给归命的众生,使众生一旦归命,就能获得「阿弥陀佛」这四个字的全部功德。

  阿弥陀佛身上成就的所有功德,即是救度众生的力量。阿弥陀佛发愿修行以来,一直都在为众生回向,好像父母今天所赚的钱,一千两千、一万两万,都是为了这个独子;去年今年所累积的,也是为了独子;现在未来一切的奋斗,也都是为了独子。阿弥陀佛也是一样,兆载永劫以来,时时刻刻、点点滴滴,都是在回向给十方众生。

  众生愿行

  从众生这边来讲,「愿」是发愿回转欲生极乐,「行」是阿弥陀佛的行,可是他既然回向给我们了,我们一旦归命,就等於全部领受阿弥陀佛的行、领受阿弥陀佛的功德。所以专称「南无阿弥陀佛」,信愿行三资粮通通具足无有缺少,必得往生。

  《观无量寿经》说:「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无缘慈」就是无条件的爱心、无条件的救度,我们是什麽样子,阿弥陀佛就以什麽样子救度我们。

  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不勉强众生做什麽,只有长劫的呼唤、不舍的关怀、无私的给予、绝对的救度。

  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救主,是我们真正平安、喜乐、希望的来源,在人世间有苦难,在佛怀中有平安。

  一言以蔽之,即「令人南无之阿弥陀佛」。

  由此,可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不仅仅是佛的称呼,更不是无意义的咒文,而是阿弥陀佛呼唤众生信受其救度,专称其佛名,并愿将其全体功德施予众生的慈悲心的体现。

 

七、闻名与称名之宗教

  《庄严经》说:「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阿弥陀佛本来是超越我们认知的绝对真如的存在者,为了救度众生而从真如的世界示现为法藏菩萨,再度发愿修行且已成正觉,示现在西方极乐世界。但是因为阿弥陀佛也是光明无量、寿命无量的佛,所以被烦恼障住双眼的我们是看不见的。因此,佛将其全部功德化为名号,成为声音让我们可以称念。所谓名号,是佛名字的同时,也是佛的呼唤。

  「」之一字,由「」与「」两字组成,意思可以理解为「夕阳下山,天即变暗,所以无法看清对方的脸,因此通过口自报姓名去告诉对方」。「」之一字,如同我们所熟知的词语「号令」、「号叫」,因此「」是提高声音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在黑暗的世界中,因为烦恼而不能看见佛,而名号就是佛向我们发出,告知他存在的响亮声音。

  绝对的佛与凡夫的我产生交集的唯一接点,就是听到佛的呼唤声。听闻名号之由来,相信佛通过名号将我系在一起的誓愿时,就会产生一种「我与弥陀同在」的喜悦感与感恩心。释尊於《大经》第十八愿成就文描述此事说:

  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又以偈语解释第十八愿说: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其佛本愿力」,释尊是站在他自己的立场来说阿弥陀佛的本愿力,阿弥陀佛的本愿之力,也就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说「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现在阿弥陀佛已经成正觉了,因此他因地所发的愿已经成就了,也具足功德力量了,所以说「其佛本愿力」。

    「闻名欲往生」,「闻名」含「信」与「念」。若不信即闻不具足,若不念即信不具足。听到阿弥陀佛这句名号,了解阿弥陀佛发愿的因、修行的过程,以及所成就正觉的境界,没有怀疑,完全相信,此後忆佛念佛,这个叫做「闻名」。这样,就会起往生极乐世界的心,自然就「皆悉到彼国」,全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自致不退转」,不是我们凡夫人为的造作,凭靠弥陀本愿之力而自自然然地成为不退转的菩萨。

  《庄严经》也说:「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和「闻名欲往生」是相同的意思。阿弥陀佛说,他若成正觉的时候,他的佛号叫做无量寿佛,也就是阿弥陀佛,众生闻到这句名号,都能够来到极乐世界。没闻便罢,若是听到阿弥陀佛这句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名号,以及清净庄严、超越诸佛世界的弥陀净土,这样大家就都会想往生。

  诚然,听闻名号之由来,即「闻其名号」的宗教,正是净土宗的一大特色。我们是连观佛都绝不可能做到的,我们这样的凡夫,剩下的唯一出路就只有称佛名号蒙佛救度这一条了。所以释尊於《大经》〈流通文〉就殷切的付嘱弥勒菩萨说: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最後,再对名号进行一次总结。

  一、南无阿弥陀佛之名号,是根据本愿之誓而成就的名号。因此,名号是随其本愿而常呼唤众生、常摄取念佛众生的弥陀自然法尔的功能。

  二、从酬报第十二、第十三愿这一方面来说,阿弥陀佛光寿无量、智慧与慈悲一切具足,具备了让众生往生成佛的所有的必要条件。

  三、从意义上来说,名号这六个字是「令其相信,令其称名,令其往生」的意思,决不是无意义、无内容的咒文,也不是向佛祈祷的语言。

  只是将其当作咒符,用祈愿自己幸福的心态来念佛,这样便是违背了佛的本心,亵渎了佛的心。这不是我们向佛祈愿的语言,而是佛用全身全灵来呼唤我们的「本愿招唤之敕命」,我们只须老实地信受、称名、愿生便可。完全信受时,就得到了佛的全部功德,成为了「南无阿弥陀佛之主」,往生决定。

 

三、信心

一、弥陀救度之信心

  大凡命名为宗教的,没有不提倡信心的。但是,即使同样叫作信心,其内涵也是各不相同的。甚至可以根据信心内涵的不同,便能了解宗教之间的差异。在这个意义上,信什麽?如何信?就成了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净土宗的教法中也是极其重要的。

  前面已稍微提及,净土宗念佛人,听闻到南无阿弥陀佛的由来,自己对生死问题忧虑不安的心便会停歇,倾向於完全信靠佛的救度,这就是信心。第十八愿成就文中明确地说:「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闻名号」就是「闻佛愿的生起本末」。南无阿弥陀佛之名号,是本愿成就的名号,是誓愿的尊号,所以闻名号之由来与闻本愿之由来并无差别。闻本愿之由来,即是闻「佛愿之生起本末」。何者为「佛愿之生起本末」?

  首先,所谓佛愿之生起,就是指阿弥陀佛本愿生起的原因。到底阿弥陀佛生起本愿的理由是什麽呢?不言而喻,是因为我的存在,我是一个尽是烦恼垢障而无佛之清净心,满是虚伪谄曲而无佛之真实心的凡夫。若我有清净真实心,有能成佛的力量的话,那佛便没有必要发起本愿了。旷劫以来,辗转反覆於从迷入迷,不知道从迷界中出离的方法,正是有这样的我的存在,才催发了弥陀的本愿,誓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因此,听闻名号的由来,就首先必须明白这是专为我而发的本愿。可说:「弥陀五劫思惟之愿,深深按之,全为我一人。

  其次,所谓「本末」,就是发起本愿的阿弥陀佛的辛劳(本),以及据此而成就的果报(末)。阿弥陀佛的辛劳就是指作为法藏菩萨长时间地反覆思量救度众生的方法,然後为了实现誓愿,进行了无法计算的长时间积功累德的修行这一过程。结果终於愿行圆满而成为了阿弥陀佛,成就了令迷妄众生往生净土的必要条件——名号,并不断回施给众生。

  听闻这样的缘由即是听闻名号的由来。要而言之,就是听闻阿弥陀佛偏为迷妄罪苦的我发起本愿,为了实现此本愿进行了长时间的思惟与修行,现今成为阿弥陀佛了,仍不停地在呼唤着我这一事实。

  再者「闻即无疑」之意,是对阿弥陀佛的救度毫无怀疑,没有自己的一点忖度在里面,这就叫作闻。所以,所谓「」,不仅仅是说我听了佛的开示,而是我听懂了佛的开示。假如只是听闻了音声而没有在心中领受的话,那便不能叫听懂了。因为「听懂了」就是「领受了」的意思,所以也就是顺从佛的开示的意思。这就是净土宗的信心。因为这种信心并不是靠用力地去信,去理解来获得的,相反地是当我们或这样或那样的筹量计度心消失时而获得的,因此这信心可说是「信受弥陀救度」的信心。这种信心才是其他宗教所没有的净土宗特色,所以必须好好体会。

 

二、二种深信

  或问这种信心的信相、信的内容是什麽,又如何去信呢?具体来说就是两种深信。即善导大师解释《观经》之「深心」时所说的「机深信」与「法深信」: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所谓「机深信」中的机就是指我这样的人的相状,深信自己是无始劫来一直迷惘颠倒,无有出离之缘的罪恶生死凡夫,便是机深信。换言之,以自己之力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脱出轮回,认清这个现实就是机深信。

  「法深信」即是深信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为了救度我这样的人而发的,无有分毫错谬。换言之,即完全相信唯有阿弥陀佛的本愿绝对能够救度我。

  但是必须注意的是,虽说是二种深信,但也是对一种深心的说明,并无别心,只不过是对一种深心的两个方面的解释而已。因此,总结起来就是,深信毫无自力的我,乘上阿弥陀佛的本愿必能得到救度,这就是净土宗的他力信心的信相。机如石头,法如船,无论石头多小,入水必沉,这是石头的性质。但是无论多大的石头,只要被运载在坚固的大船上,都必定能被运到对岸。即使载在船上,石头沉水的性质依然没有改变;即使沉水的性质不变,靠船力仍能被运到对岸。同样道理,毫无疑问的,以罪恶深重的凡夫之身,只要乘上阿弥陀的大愿船也必定能到净土彼岸。凡夫以凡夫本来的样子被救,这就是二种深信的内容。为何如此说,因为「弥陀本愿是为救度烦恼炽盛众生的本愿」之故。

       如果自己有能力能够出离轮回的话,就没有必要仰靠阿弥陀佛了。正是因为自己无能无力,才会完全仰靠阿弥陀佛。在这个意义上,机深信与法深信其实都是在说同一件事。

       刚才已经阐述了,闻名号之由来就是听闻佛愿之生起本末。而且佛愿的生起,是因为罪恶深重的我在这里的缘故。所谓本末是指为我积功累德成为阿弥陀佛的经过。因为如实地相信其名号的由来就是信心,所以信心的内容刚好就是两种深信。如下图所示:            

       因此相信名号的由来,就是不必为自身的现况烦忧,而是专一的信受弥陀救度。应知弥陀本愿,不简老少、善恶,只要信受。因为弥陀本愿就是为救度烦恼炽盛众生的本愿之故。

 

四、平生业成,现生不退(现生之利益)

一、正定聚之利益

  一个「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的念佛人,有何利益功德在其身上呢?是有大利益与无上功德的,先从结论上而言,有「平生业成,现生不退」的大果报在其身上。《大经》第十八愿成就文说: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大经》之「付嘱文」说: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佛亲自说「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得大利」与「具足无上功德」,信心欢喜的念佛人,已经预先获得「即得往生住不退转」的菩萨身分(凡夫菩萨格),也已经预先获得「无上功德」(成佛)之大利益,这一点丝毫不容怀疑。

       所谓「具足」就是「一体」之意,一体即是想切离而不可能。机法一体,佛凡一体,二物成一物,如炭成火。若是「合体」就可离,如「三明治」。

       要而言之,有「正定、灭度」之「现当二益」(二世大利益)。「现」就是此世现生,现生已经预先获得入正定聚不退转的果位,此名为「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当」就是来生,来生必定往生弥陀报土当下证入涅盘的佛果。

  此现生住正定聚之功德利益(现生不退),有经证,有祖传。

       《大经》第十一愿说: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大经》第十一愿成就文说:

        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
        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

       「正定聚」即是不退转位,不从决定往生成佛退下来。此不退转位的正定聚是往生净土之後才能得到,所谓「彼土不退、彼土正定聚」呢?还是污秽的肉体仍存在的今日便能获得,亦即「此土不退、现生正定聚」呢?若依其他法门的解释,多依文解义而认为往生净土之後才得不退转,然依净土宗的教义,是现生已得不退的利益。其依据如下:

    (一)摄取不舍

    《观经》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念佛的众生,既蒙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不舍,不再六道轮回,必定往生弥陀净土,则住於正定聚之数,是现生上的事,自不待言。此即是「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之义。

    (二)超证涅盘

    《大经》下卷说:

       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昇道无穷极。

    又说:

       佛告弥勒:「於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
       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

    「昇道无穷极」即是成佛。「次如弥勒」,位次同弥勒,指与等觉不退位的弥勒菩萨相同。经文既说「昇道无穷极」、「如弥勒」,则念佛众生能於现在入正定聚位,而於命终同时,随即证大般涅盘之德,这是当然的道理。因为成佛必须先入正定聚之位,如果不先入正定聚之位,绝不能证得大涅盘,同时也不能说「如弥勒」了。这是从超证涅盘的道理,断定正定聚是现世利益。

    (三)其他经文

    《大经》第十八愿成就文说:

     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无量寿如来会》说:

     若当生者,皆悉究竟,无上菩提,到涅盘处。

    《观经》说: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小经》说:

     闻是经受持者,诸佛护念,皆得不退。
    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在在都表明了现生不退之意。

    (四)祖师释文

  龙树菩萨《易行品》说: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若菩萨欲於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念是十方诸佛,称其名号。

  「疾至」,非多劫多生无量生死,亦非他土不退,乃此土此生不退,故称「疾至」。从下文之「若菩萨欲於此身,得至阿越惟致地……」便可得知。

  又说: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
     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即入必定」或「即时入必定」,皆显明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的人,於现生之当下,即时获得不退的身分。

  天亲菩萨《往生论》说:

  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速满」显明「现生不退」之意,「大宝海」显明「往生即成佛」之意。

  昙鸾《往生论注》说:

  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
    则是不断烦恼得涅盘分,焉可思议!

  「不断烦恼得涅盘分」,指在没有断除烦恼,贪瞋痴依然存在的当下,就已拥有涅盘的身分。所谓「涅盘分」,就是指「住正定聚」;完全的「必至灭度」往生後就能够获得。这也是现生不退的论据之一。

  又说:

  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又於《赞阿弥陀佛偈》说:

  敢能得生安乐国,皆悉住於正定聚,邪定不定其国无,诸佛咸赞故顶礼。

  善导大师说:

  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又说: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即入正定聚」、「住於正定聚」、「定得往生」、「必得往生」,都是显明「现生不退」之义。

  印光大师也显明「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之义,而简要明了的说: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虽是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又说:

  能於此法,深生信心,则虽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
  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

  正定聚是「定得往生」、「必定成佛」,即「正定於往生成佛之伴」的意思。因为念佛人成为了佛的同行,而弥勒菩萨也在不退转位,可说是「与弥勒同」「与如来等」。此处虽曰「与弥勒同」、「与如来等」,但「同」与「等」的意思是不同的。信心念佛人,必定往生成佛,即与弥勒菩萨是完全同样的地位。但是,因为仍未证悟,所以不能说是「与如来同」。弥勒菩萨之位又叫等觉位,与佛是平等之位。此处「平等」,就好像是说十四夜的月亮与十五夜的月亮「基本相同」的意思。因为命终之後即往生成佛,所以凡是「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的念佛人,都平等的预先获得「平生业成,现生不退」的果报,其成佛时间,其实比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後才成佛的弥勒菩萨要更加地快速、殊胜、究竟、圆满。此即是「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之深义。

 

二、五种增上缘、十种利益

  善导大师於《观念法门》说:

  称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者,现生即得延年转寿,不遭九横之难。

  接着说念佛人现生有大功德利益,而举出「五种增上利益因缘」,即是:

  一者「灭罪」增上缘;
    二者「护念得长命」增上缘;
    三者「见佛」增上缘;
    四者「摄生」增上缘;
    五者「证生」增上缘;

  这「五种增上缘」所含的「大功德利益」,在此不遑解说,寻思原文便知。

  宋朝慈云大师说:若能暂归三宝,受持一佛名者,现世当获「十种胜利」。何等为十种殊胜利益?即:

一、昼夜常得,诸天神将,并诸眷属,隐形守护。
二、常得观音,以及一切,诸大菩萨,随护保佑。
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放光摄受。
四、一切恶鬼,夜叉罗刹,毒蛇毒药,皆不能害。
五、水火怨贼,刀兵牢狱,横死枉死,悉皆不受。
六、先所作罪,皆悉消灭,所杀冤命,彼蒙解脱。
七、夜梦吉祥,或复梦见,阿弥陀佛,胜妙金身。
八、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九、常为一切,世间人民,供养礼拜,犹如敬佛。
十、命终之时,身无病苦,心不怖畏,正念现前。

       阿弥陀佛,及诸圣众,接引生西,受胜妙乐。

  日本之亲鸾上人也说信心念佛能得现生十种益。何者为十:

一者冥众护持益,二者至德具足益,
三者转恶成善益,四者诸佛护念益,
五者诸佛称赞益,六者心光常护益,
七者心多欢喜益,八者知恩报德益,
九者常行大悲益,十者入正定聚益。

  又以十五首偈,赞叹念佛的现世利益说:                      

一、阿弥陀如来来化,本为息灾延命故,特为众生先开示,金光明经寿量品。
二、山家之传教大师,为怜愍国土人民,七难消灭诵文中,说应称念弥陀佛。
三、念南无阿弥陀佛,胜过一切之功德,即使三世之重障,亦必转变为轻微。
四、念南无阿弥陀佛,此世利益无限际,流转轮回之罪消,定业中夭亦皆除。
五、念南无阿弥陀佛,梵天帝释皆归敬,所有诸天各善神,日日夜夜常守护。
六、念南无阿弥陀佛,四大天王皆共同,日日夜夜常守护,四方恶鬼不敢近。
七、念南无阿弥陀佛,坚牢地祗亦尊敬,如同形影互相随,日日夜夜常守护。
八、念南无阿弥陀佛,难陀跋难大龙等,无量龙神皆尊敬,日日夜夜常守护。
九、念南无阿弥陀佛,炎魔法王亦尊敬,五道冥官皆共同,日日夜夜常守护。
十、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化天之大魔王,亦在释迦文佛前,誓言必作常守护。
十一、此等天神与地祗,悉皆名为善鬼神,此等善神皆共同,守护念佛诸众生。
十二、愿力不思议信心,即是大菩提心故,所有天地恶鬼神,皆得一一敬畏服。
十三、念南无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亦偕同,恒沙尘数诸菩萨,如影相随在身边。
十四、无碍光佛之光中,有无数之阿弥陀,各各化佛皆相随,保护真实信心者。
十五、念南无阿弥陀佛,十方无量数诸佛,百重千重来围绕,欢喜相随常守护。

  印光大师也说:

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
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

 

三、无量利益

  然而若依《大经》所说,念佛人能得「大利无上功德」,而玄奘大师所译的《阿弥陀经》说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则念佛人现生便可获得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可说:「念南无阿弥陀佛,利益无量无边际」。

  因此关於念佛的现生利益,总结为三种:

  一、正定聚之利益(要);
  二、十种利益(略);
  三、无量利益(广)。

  关於这三种利益该如何理解呢?可以如括号中所写的「广、略、要」的三种关系来理解,即信佛念佛人在此世得到的利益,简要地说是正定聚,也就是「现生不退」,十益或无量利益,都以正定聚之利益为最要,其余九益或其他利益是别益,正定聚是总益,亦即根本之利益。稍微具体来讲是十种利益;扩大来说就是无量的利益。

 

四、精神利益与物质利益

  然而,在此想提出一个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无论哪种利益指的都是精神上的利益。问题是,既然说「利益无量无边际」,既然是获得无量功德利益,那就不仅是精神上的利益了,当然也应包括物质上的、身体上的利益。

  事实上,现代很多人,比起精神上的利益更渴望物质上、金钱上的利益,但如果也获得物质上的利益,真的好吗?一边说只获得精神上的利益,另一边又说获得无量功德,似乎矛盾,这必须从心境来了解。

  在此不得不考虑的是,假如我们希望得到的东西都能得到的话,这样我们是否就真的能变得幸福快乐呢?确实,穷人得到金钱,病人恢复健康的话,是会感到幸福与快乐的。但是,难道这些人就会因此满足而不会希冀更多吗?如果因此暂时尝到了幸福快乐的滋味,那就一定会希求更多。而如果满足更多的话,那麽这些人下次一定会因为拥有的东西而尝到烦恼的滋味的。《大经》说:「有田忧田,有宅忧宅。……无田亦忧欲有田,无宅亦忧欲有宅。」持有者有持有者的忧愁,匮乏者也有匮乏者的烦恼。这正是我们人类千万年前开始就一直反覆经历着的人生真相。

  如此,即使我们所有的欲求都得到了满足也不能直接说是获得无量功德,因为我们反而会为此受苦。真正的无量功德是,拥有也高兴,没有也高兴,是超越有无的。以善导大师之意可以说:「念佛者,无碍之道」,所谓无碍,不是没有障碍,而是即使有障碍也不成为障碍。

  现生十益中所说的诸佛称赞之益,就是《观经》中「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的意思,释尊赞叹信心念佛之人是人中芬陀利华(白莲花)。为何比喻为芬陀利华?因为就如同白莲花从污泥中出生,其白色花瓣却不染一点污浊,信心念佛之人虽处於众苦恼中,却能超越苦恼,坚强地生活着。因此虽说是烦恼具足的凡夫,却早已不是该嫌厌的人了。相反的,世间之难住多忧恰恰成了令众生值遇本愿的好机缘,而因此成为了喜悦的成佛候选人,这才是无比的利益。这既可以赞叹为「获无量德」,也可以说是「此世利益无边际」。

  於此顺便一提,善导大师将白莲花当做花中之妙好花,而以「五种嘉誉」赞叹说: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

  罪恶深重、烦恼具足的凡夫观,是善导大师的众生观。但是至此却夸赞信心念佛人是「人中最胜人」、「与如来等」、「与弥勒同」,显然与之前所说的众生观完全相反。如果认为善导大师只是强调众生的罪恶性而觉得阴暗的话,那麽这不是正确的理解,这只是众生观中的一面,并不是全体的。这里看到的罪恶性、烦恼性,只是由光影射出来的客尘,并不是真的黑暗,因为那是被阿弥陀佛的光照耀而浮现的幻影。即便是惭愧的模样,但决不是不安地战栗发抖的模样。

 

五、惭愧与法喜

  但是,不管多麽强调正定聚,强调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仍是不可忘记凡夫终究是凡夫。若是因为信心念佛人是必定往生成佛,所以就自以为自己已经证悟成佛了的话,那麽就会导致远离现实中的自己,忘记自己本来的样子。现实中安不住自己,会怒,会哭,会笑的人,如何能说是佛呢?只要还拥有由前世业报而得来的躯体,烦恼的火焰便会持续燃烧。但,临终弥陀来迎时便是火焰消失时,也即是往生净土时,而往生净土时也即是成佛时。

  在这种意义上,成为正定聚即是指等同如来、弥勒之位的人,同时也是指觉知自己是个罪业深重的、迷妄的人的状态。因此,所谓正定聚之人即是仰蒙广大佛恩而欢喜的同时,又为自己的深重罪业而感到惭愧的人。又,越是了解自己罪业深重,越是明白自己是本愿的正机,越难以掩饰在广大慈悲中获得的法喜。

  最後特别想强调的是,因为「净土宗」是「往生净土宗」一词的略写,所以必然是教人往生净土成佛的宗派。然而却让有些人误以为净土宗是强调「这个人类世界是迷妄痛苦的,所以要厌离它,快速往生净土吧!」因此,认为净土宗看这个世界是无意义、无价值的世界,而也倾向於认为劝导往生净土的净土教是厌世教。如果这真是净土宗教法的本质内容的话,这样的教法会被当作是忽视现实,弱化人们对生活的努力,有害无益的教法而被否定的吧!其实净土宗的教理是深具远大的意义与价值的。因为,这个世界虽然是火宅,是无常的,是迷妄痛苦的,以及我们都是烦恼具足之身,这些都没有改变,但是这些正是造就我们值遇阿弥陀佛本愿的机缘。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现生入正定聚的净土宗,是可以给苦难不安的人生带来大安心、大满足、大喜悦的。有此大安心的内在品质,方足以在此扰动不安的世间,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业,与乐拔苦,利益众生。

 

五、凡夫入报(证悟之境界)

一、不可思议之世界

  应知一个信心念佛人是不会轻视、懊悔现世的生活的,反而意识到这个世界是我们遇到佛法的一种机缘,从而获得生气勃勃地度过生活之苦的力量。虽是罪业深重之身,但也必定是将成佛之身。现在就可以感受到生活在佛的慈光中的喜悦,毫无遗憾地过好每一天。只有今日过得充实的人,明日也才会过得充实。「今日过得很痛苦,明日应该会好吧!」这样将希望寄托於明日的人,不论何时,「明日一定可以,明日一定可以」地空等的话,只会让每天都空过。早就获得摄取不舍之利益的念佛人,因为每天都过得毫无遗憾,所以临终的好与坏都不成问题。假如那时候病苦啦、烦恼啦都来妨碍也不用担心。善导大师说:

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由於念佛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所以诸邪业系都无能障碍。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第十一愿说: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阿弥陀佛已经成佛,四十八愿每一愿都全部成就,因此阿弥陀佛是报佛,弥陀净土是报土,因而第十一愿的成就内容,《大经》如此说:

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於无为泥洹之道。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
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
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
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第十一愿所说的「灭度」是涅盘之意,也就是成佛,凡是信心念佛人往生弥陀净土之後,都「必至灭度」,也就是证悟涅盘而成佛,所以成就文便说「咸同一类」「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这里所说的「自然、虚无、无极」,都是灭度、涅盘之意。

  所谓证悟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呢?《大经》用了许多词语来替换说明。那是什麽意思呢?是要表明证悟是绝对世界的事情。因为是绝对的世界,所以无法用我们人类世界的语言来说明。如果用我们的语言可以表现的话,那就不能说是绝对的世界了。因为不论用什麽样的语言都不能完全表达,所以如果用相对的语言系统来表现的话,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方式。经文便是如此。

  因此,所谓证悟的世界,勉强要说的话就只能说是不可思议的世界,极端地说就是没有去过的话是不会明白的世界。

  然而并不是说证悟的世界是暧昧的,不清楚到底有还是没有,而是说那个世界是我们人类的眼睛、耳朵无法去确认的,暧昧的是我们的眼睛和耳朵。若是智慧之眼打开的话,便能清楚地了解那个世界了。

  但是若如此说,可能又有疑问产生了,《大经》、《小经》中所说的美丽快乐的净土庄严相是怎麽回事呢?其实这是为了让凡夫的我们了解本来无法表现的世界而进行的描述。如果就只是一个无法表现的世界,那就无法让我们凡夫生起愿生心了。因此为了迎合人们的心理,就描绘了一个美丽快乐的世界。如果真的是一个满足人们欲望的世界,那就是一个助长人们欲望的世界,不得不说这样的世界就会是另一个迷妄的世界了。净土如果是这样的世界,那和天界也没有区别了。当然,净土不是助长人们欲望的世界,反而是净化人们内心的世界。天界据说是快乐无极的世界,而净土也是极乐的,但是虽同样说快乐,意义却是大相迳庭的。天界的乐是满足欲望的乐,而净土的乐却是让人从欲望的奴隶之身中解放出来,即是《大经》所说的「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於无为泥洹之道」,获得与涅盘一样常乐我净的不变清净自在之安乐,

 

二、广度十方众生(还相的作用)

  但是无论如何,事实上净土都不是一个像现在这个世界一样的为烦恼所驱使的,骚动不安的世界,而是「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於无为泥洹之道」的世界,在这样的意义上来说,净土是一个寂静无为的世界,所以善导大师说「极乐无为涅盘界」。但是这里也必须注意的是,如果仅仅是远离纷扰,独自一人安静地享受喜悦的这样的世界的话,那也不是真正的证悟的世界。若是如此,便只不过是一个利己的,满足个人的,逃避的世界而已。这样的世界就是小乘佛教中所说的理想世界,在大乘佛教中视为自了汉,是要回小向大的。

  大乘佛教理想中证悟的世界是不仅自己个人可以获得证悟,所有人都同样可以获得证悟的世界。换言之,就是我往生到那里之後,我便可以自由自在地救度任何众生到那里,到了那里都通通感受不到任何身心忧苦,反而充满无量的清净喜乐与绝对的自在安稳,这样才是大乘佛教中理想的证悟的世界。

  如前所述,净土宗的教理是,往生净土即成佛之意,而所谓佛即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格。智慧光明与慈悲利他皆圆满无缺的佛,怎会舍弃仍未醒悟且一直受苦的人呢?《大经》说:

     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
     除其本愿,为众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普欲度脱一切众生。

  意思是说,到了极乐世界之後,自然就具有悲心与愿力,前往十方世界度脱一切众生。

  龙树菩萨《易行品》说:

   乘彼八道船,能度难度海,自度亦度彼,我礼自在者。

  天亲菩萨《往生论》说:

   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善导大师於《观经疏》也说:

   又言「回向」者,生彼国已,还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众生,亦名「回向」也。

  以上所说都是「还相」的作用,还相是「还来秽国之相」的简称,善导大师於《法事赞》说:

     誓到弥陀安养界,还来秽国度人天;
     愿我慈悲无际限,长时长劫报慈恩。

  亦即往生净土之後再次返回迷界救度众生之意,可说弥陀净土就是救度众生力量的来源。

 

三、我们的愿望

  诚然,只有阿弥陀佛的净土才是所有人应该发愿往生的理想世界。那是与迷界相对的证悟世界,是与此界次元不同的彼岸世界,且不是与此迷界隔绝,固定在某处的世界,而是如天亲菩萨所说「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的世界。这样的净土是阿弥陀佛为救度迷界众生而建立的世界,且是常在此界摄化众生的愿心庄严的世界。

  绝对与相对有对立的一面,而且内含着相对的才是绝对。从绝对的立场来说,相对是内含在自己之中,同时也是与自己相背的世界。往生到绝对世界的净土,会看见那些与自己一直背向而行的众生的形态。这如何能抛弃呢?因此发起了慈悲心。比如若是见到孩子因高热而梦魇,陷入幻觉时,父母也会感同身受,希望孩子能尽快清醒发现自己的存在。佛心与父母心是相通的,是故,往生净土成佛之後,获得还相的能力,那是法尔自然的。

  我们也曾被不计其数的还相之人引导,终於今日成为了听闻佛法,成为了念佛往生净土之人。下次我们往生净土成了佛,也会向不了解佛法的人弘传佛法,也就是弘传弥陀救度十方众生之法。这就是净土的世界。道绰大师在《安乐集》说:

  欲使前生者导後,後生者访前,连续无穷,愿不休止,
  为尽无边生死海故。

  我想道绰大师所说的也正是我们的愿望。而且我们的愿望也应在此,才能说是正确地领纳了净土宗的教法吧。

 

第六净土宗的宗旨与特色

  综合以上所说,则净土宗之教理,皆涵盖於净土宗之宗旨与特色之中。

  净土宗宗旨:

  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
  愿生弥陀净土,广度十方众生。

  净土宗特色: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全文完)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