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法深信浅说( 二 )
第十八愿之中,「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八个字,有四个显示:
一,使不能生者皆能得生。何以故?法藏菩萨已取正觉而成为阿弥陀佛之故。若有不能生者,则此愿尚未完成,以不取正觉故。
二,凡是往生弥陀净土者,都须靠弥陀愿力,若以自力能生者,则此愿多余,失去意义。即使文殊菩萨与普贤普萨要生弥陀净土,也需靠弥陀愿力。故文殊菩萨「愿生偈」说:「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普贤菩萨「愿生偈」也说:「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三,显示一体:在佛方机法一体,在众生方佛凡一体。
四,若不生者之「生」,是「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的「生」,显示往生即成佛。故此「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八字的内涵,涵盖第十一愿「定聚与灭度」的内容。
这「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弥陀誓愿,正显明不管圣凡善恶的任何众生,要往生弥陀净土,也就是说要往生阿弥陀佛这样高妙的报土,都需要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无一例外。否则,众生若能以自力往生弥陀净土,则阿弥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誓愿,即毫无意义。也显明阿弥陀佛的愿力弘广彻底,也就是阿弥陀佛一定要使无力断除烦恼,无力脱离轮回的众生,必定往生弥陀报土,同证弥陀光寿。使任何一切众生都往生成佛,不独漏任何一人,否则阿弥陀佛绝不成佛。
因此,不管任何众生,只要念佛愿生弥陀净土,就是依靠了弥陀的愿力,必定往生弥陀净土,这才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真义,也才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誓愿的目的。
这段「法深信」的法语,善导大师单以第十八愿来解释,可见第十八愿是阿弥陀佛的生命,是净土三经的本质,是净土宗的根源。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也提出机法深信:
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
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
这是《往生礼赞》所说的机法二种深信,这与《观经疏》所说的机法二种深信之文,两相对比,可知文句虽不同,但内容意涵完全相同,没有两样。对比如下。
机深信说:
「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即是「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非清净福善的圣者。
「流转三界」,即是「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一直在三界中流转。
「不出火宅」,即是「无有出离之缘」,不能出三界火宅。
法深信说:
「弥陀本弘誓愿」,即是「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
「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即是「乘彼愿力」。
「定得往生」,即是「定得往生」。
「乃至一念无有疑心」,即是「无疑无虑」。
也可知「乘彼愿力」,就是「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显明「专称弥陀佛名」,即是「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观经疏》与《往生礼赞》所说「机法二种深信」的法语,善导大师单以第十八愿来解释,正确的说,是以「机法二种深信」来解释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可见第十八愿是阿弥陀佛的生命,是净土三经的核心本质,是净土宗的根源。
第十八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其中「十方众生」的属性,善导大师以「机深信」的内容阐释说明,显明「十方众生」有「五逆诽谤正法」的罪恶心性,因此自身「无有出离之缘」。
而「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意义,善导大师以「法深信」的内容阐释说明,显明这样的「十方众生」,只要信佛念佛,就「定得往生」,也就是「无疑无虑乘彼愿力」,也是「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
因此,善导大师在《法事赞》说:「以佛愿力:五逆之与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显示「十方众生」,只要信佛念佛,就「定得往生」,就「平生业成」。
我们知道自己是这样的根机,我们这样的根机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所摄受的对象,不要怀疑,不要顾虑,不要退转,不要说自己不够资格。而应该「无疑无虑,乘彼愿力」,专称弥陀佛名:「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步步踏在净土莲花之上,声声活在弥陀光明当中,日日迈向极乐净土,「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一句一句,一声一声,念念相续,毕命为期。
深信只要专靠弥陀愿力救度,专念弥陀万德洪名,一定能够往生极乐,必定能够往生极乐,肯定能够往生极乐,决定能够往生极乐。
「机深信」是就「法深信」来讲的,没有「法深信」就不算「机深信」,就是罪恶感、罪恶观。单具罪恶感、罪恶观而没有救度,就只有在绝望痛苦中离开这个世间,从这一辈子的苦又进入到下一辈子的苦,这情形显示出此人没有解脱的盼望,但是「机法两种深信」是有解脱、有盼望的。
所以我们这一个法门就是了解自己,也了解阿弥陀佛。如果对这两个都没有了解,往往会认为念佛往生哪有那麽容易的呢?不能达到禅定上的事一心不乱,至少也要功夫成片,梦寐一如,这样才能够往生,都抱持着这一种错误的观念。甚至错误的以为念佛以外,还要假藉其他的善事功德,这样结合在一起,往生才更有把握。这就对自己不知,以为自己能够累积种种的善事功德,不晓得自己所累积的都是有漏之善,不是三轮体空的真正善根福德。我们凡夫在这世间所做的善根福德,都是跟往生极乐世界不相应的,不是往生的正因,是不能够往生的。只有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他的功德是真实的功德,是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只有念这一句名号才是往生的正因。
所以对自己不了解,也对阿弥陀佛不了解,误以为佛总是高高在上的,高不可攀也遥不可及,让我们仆伏在大地,低低的膜拜;一般学佛者都是抱着这一种错误的观念。这就是刚刚所讲的,对自己不知,也对弥陀不知。
善导大师说,信受弥陀救度的人,就是具足「机深信」与「法深信」的人,也是「舍自力归他力」的纯粹念佛人。
《大宝积经.如来会》说:
心或不堪常行施,广济贫穷免诸苦,
利益世间使安乐,不成救世之法王。
能救一切诸世间,生老病死众苦恼。
阿弥陀佛亲自表白,说他发愿的目的是要成为救世的法王,也就是众生的救主,承担众生的苦难,救度所有众生,给予众生功德宝藏,清白之法,使众生功德成就而成佛。
「法王」二字是对佛的尊称。「王」有最尊、最胜、及自在之义;佛为法门之主,於法自在,能自在救度众生,故称法王。如《无量寿经》卷下说︰「佛为法王,尊超众圣,普为一切天人之师,随心所愿皆令得道。」《法华经》〈譬喻品〉说︰「我为法王,於法自在,安隐众生,故现於世。」佛为法王,於法自在,而一生补处的菩萨则称为法王子,如《阿弥陀经》所说「文殊师利法王子」等。
「救世」是救度世间所有众生。
「不成救世之法王」,意思就是,阿弥陀佛亲自表白,他自己要成为能够救度世间任何众生的一尊佛,如果他没有这种愿心及愿力,平等地救度十方众生(不管圣人、凡夫,善人、恶人,都平等地救度),他就不成为救世的法王。如果他能够成就这种愿心及愿力,他才能够成为一个救世法王、救世主。阿弥陀佛早已成佛,所以阿弥陀佛是一位救度众生的佛,因此又称为「救世法王」。
「心或不堪常行施」,如果阿弥陀佛没有那种布施众生福慧,使众生离苦得乐的慈悲心,他就不成为救度世间的法王。他必须要有这种心,而且广济十方没有福慧的众生,能够使十方众生离开三界六道轮回的苦海,而且成佛得到彻底地安稳和快乐,如果他不能达到这种地步,他就不成为「救世之法王」。
法王就是佛,阿弥陀佛是救度十方众生的法王,显示净土法门是救度的法门,而且是确实真正的救度,因为是救度我们离开三界六道苦海,救度我们离苦得乐,使我们超凡入圣,使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一样,这种的救度不是其他的救度所能比拟的。
净土宗是「救度」的法门,是信受弥陀的救度的法门。既然讲救度,就表示解脱不是靠我们自己的能力,也不是我们有能力解脱的。因为我们没有能力达到,所以能力或力量的本身是在另一方,在哪一方?在弥陀那一方,我们众生的解脱是全靠弥陀救度的。
净土法门是救度的法门,有救度的佛和被救的凡夫,有救度和得救这二件事。我们修学净土法门的人,对此重点都应该先要研究清楚。
什麽叫作「救度」和「得救」呢?
「云梯救火喻」:若以火宅和苦海来譬喻,释迦牟尼佛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好像我们在房子里,这间房子发生火灾,到处都是火,我们无法可逃。而救火的人在外面,也无法进入将我们救出。眼看就要被烧死了,可以说非常危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时,消防员突然从空中降下云梯将我们救出。终於,我们得救了,这就是「拯济、救度」的意思。这是以救火来作譬喻。
「大船救溺喻」:若以救溺水之人来作譬喻,在三界六道的苦海里面,我们在水中浮沉,「浮」就是出生在人间、天上,「浮」的时间比较少;「沉」就是在三恶道中,「沉」的次数比较多,时间也很长。在这茫茫无边的大海之中,眼看自己就要沉入水里,这时尽管呼天叫地,也无人相应,因为四周没有任何船只经过,当然也没有救生人员。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快要溺毙之时,忽然间一艘大船快速移近,放下了救生艇,救生人员迅速将我们从水里拉出,救入船中,自己就得救了。
可知,在命悬一线的危急中被救出,即是「得救」,即是「拯济」的意思。
《无量寿经》说「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这里所说的「惠」与「施」都是相同的意思,惠就是毫无条件的白白赠送、白白给与,施也是毫无条件的布施或回施,都是白白赠送给与之意。
就佛法来讲,一般「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比较容易为人接受;若说「他因自果,他作我受」,那就有点难信。以世间法而言:
父亲辛苦赚钱,供给儿女读书就学,这是父亲把自己赚的钱(果报),给与儿女享用。就儿女来讲就是「他因自果,他作我受」。
儿女辛苦赚钱,供养年老双亲生活费用,这是儿女把自身赚的钱(果报),给与父母享用。就父母来讲,也是「他因自果,他作我受」。
善心人士将自己辛苦赚的钱,布施穷人,慈善机构救急救困救苦,这也是一种给与。就接受者来讲,就是「他因自果,他作我受」。
诸佛菩萨广发四弘誓愿救度众生,也是一种给与。若众生只能「自作自受」,不能他作我受,则诸佛菩萨四弘誓愿有何意义?
行者把自身所修功德回向给与家亲眷属,或有缘无缘,同此道理。
「老板惠施员工喻」:譬如我们去上班,做一天工,领一天钱,或者一个月领多少薪水,这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如果去上班,没有领薪水,这样就不合道理。所以,上班付出了时间、体力,领薪水,很合理,是公平交易。但是,在此世间如果没有去上班却可以领薪水,那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对方白白要送给我们。
有一位员工,他每个月上班领薪水,可是有一天他身染重病,没办法上班,住在医院里,不但没有薪水可领,还要付很高额的医药费,可说已经付不出医药费,甚至连家里的生活都产生问题了。所幸,他老板非常有爱心,财力也很丰厚,这时带了礼物来慰问他说:「你这麽不幸,身染重病还经济困乏,没有关系,我为你支付医药费,你虽然无法上班,但是每月的薪水我也照常付给你,你出院以後需要调养身体的费用以及家庭的经济也完全由我来负担。」这样说起来,这位老板对他的员工有恩惠吗?是有恩惠,因为是白白来送给他的,他白白得到的,这叫「惠」。
学佛的目的在於成佛,成佛要先发普度众生的四弘誓愿,然而反观自身,自己烦恼业障未除,六道轮回未脱,如《华严经》所言「不能自救,何能救他」;自己没有,何能给人?自己在苦海中哀嚎挣扎,亟须被救,何能救人?因此,我们都需要弥陀的救度,而一旦蒙受弥陀救度,往生弥陀净土,则不但当下脱离六道生死轮回,而且必定断除烦恼,快速成佛,与弥陀同证无量光寿,亦以大慈悲,广度诸众生,圆成学佛目的。(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