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法深信浅说( 五 )
三、弥陀的救度
《观经》说: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佛心者大慈悲是」,《观经》清楚、明白地对佛心下了定义:说「佛心」就是大慈大悲,也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拔苦与乐」。如果佛教拿掉「慈悲」两个字,就不是佛教了;如果佛没有慈悲,或慈悲不够大,那就不是佛了。可见慈悲对於佛教、对於佛、对於学佛者是多麽重要!
「大慈悲」,大慈悲的「大」不是跟小比较的大,所以不是大小的大,而是超越大小,无限量的大,也是绝对之意。
「以无缘慈,摄诸众生」,这八个字,就慈悲来解释,慈悲分为三种层次:小慈悲、中慈悲、大慈悲。小慈悲就是「众生缘慈」,中慈悲就是「法缘慈」,大慈悲就是「无缘慈」。
「无缘」,就是平等无差别,没有任何条件,不用根据任何感情、有情,也不用根据任何对象或者理论而生起的慈悲,叫作无缘慈。是自然法尔,非因缘法,非假藉其他各种因缘。无缘慈唯独佛才有,无缘慈的功能力用是什麽呢?是在於「摄诸众生」。
「无缘慈」,以世俗所能理解的来讲,就是无条件的爱心、无条件的救度,我们是什麽样子,阿弥陀佛就以什麽样子救度我们。不管是圣人、凡夫,不讲这个条件;是出家、在家,也不讲这个条件;是善人、恶人,也不讲这个条件;是平生念佛,还是临终才十念、一念,也不讲这个条件;是头脑清醒,或者是临终昏迷,也不讲这个条件,这个叫做「无缘」。不讲条件的慈悲,不讲条件的爱心,才是真正的爱心。
父母对儿女的爱也是没有讲条件的,甚至父母对儿女的爱是同体的爱,这种爱当母亲的比较能够体会得出来。
如果自己的儿女病痛在身,做母亲的简直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巴不得把儿女的病转移到自己的身上来。所以这样的妈妈,她没有心情去泡茶聊天、卡拉ok、到处观光游玩、百货公司shopping,没有这个心情,她心心念念的只有儿女的病,这就是同体大悲。
不过这是譬喻,以凡夫来讲谈不上同体大悲,凡夫还是有条件的,如果儿女叛逆的话,那父母的爱就变了,因为凡夫都是无明愚痴、烦恼深重、我执坚固的,有爱也有憎,而爱与憎是一体两面的,所谓「爱憎一体」,顺我则爱而欢喜,逆我则憎而瞋恚。
但是佛已破了无明,毫无烦恼与我执,因此佛的爱、佛的慈悲,是永远不会变的,这才是真正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摄」,就是保护、救度的意思。凡是佛,必定具有大慈悲的心怀来保护众生,救度众生。所以,大慈悲一方面是就心来讲的,就是要有慈悲的心;一方面是就力量来讲的,就是要有救度众生的力量。
这句经文是《观经》对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的解释。阿弥陀佛的心是什麽内容呢?就是大慈悲;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目的就是「拔苦与乐」,也就是救度任何众生,出离轮回往生极乐。
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不勉强众生做什麽,只有长劫的呼唤、不舍的关怀、无私的给予、绝对的救度。
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救主,是我们真正平安、喜乐、希望的来源,在人世间有苦难,在佛怀中有平安。
所谓「月丽中天,影现万水」,但若不抬头望明月,或不低头观月影,则月与我、我与月,两不相关。
弥陀爱心彻底,而且无条件;弥陀救度彻底,也是无条件,弥陀愿救十方众生,无有众生不加救度。弥陀深愿十方众生都往生极乐,不愿一人独留娑婆。但若不念佛,则众生与佛没有交集,不能感应道交,犹如不按开关,电灯不亮。若能愿生、称名,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则现在已经蒙佛救度了,已经往生决定了,已非生死凡夫,已是极乐圣众。
《平等觉经》说:
拔人勤苦生死根本,悉令如佛。
《无量寿庄严经》说:
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生,皆生我刹,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
又说: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
以上两部经三段经文,非常简要明了的显示阿弥陀佛发愿度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十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离开六道轮回的分段生死,也超越菩萨的变异生死而成佛。
阿弥陀佛慈悲救度,不因众生善恶而有分别。只要念佛必定往生,而一旦往生,就没有任何障缘能够快速成佛,而且能广度众生。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第十一愿、第二十二愿,正明其义。
《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第十八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一愿说: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第十八愿名为「念佛往生愿」,第十一愿名为「必至灭度愿」,这两愿对我们来讲是最为重要的愿。
第十八愿保证,十方世界任何众生,只要愿生称名,必定往生极乐。
第十一愿保证,一旦往生极乐,全部都能成佛。
第十一愿的意思是,我将来成佛的时候,生到我国中的天人,如果不能住於大乘正定聚、必证佛果,我就不取正觉。
这一条愿是阿弥陀佛显示他救度众生之目的,是昙鸾大师所说「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之处。
《无量寿经》下卷也说:「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昇道无穷极。」
可知,净土宗是横超速证的法门,弥陀救度众生有三横超:
一、直接横超六道轮回,永脱苦难;
二、直接横超声闻缘觉,不滞小乘;
三、直接横超三不退转,直至涅盘。
这三横超是直接的,同时的,立即的,不经劫,不经位。
这三横超正是众生自力断惑证真的三道难关:脱离生死轮回难、不滞小乘证入大乘不退转位难、直趋大涅盘难。
弥陀深知凡夫业深障重,无力出离轮回,何况成佛?因此以根本愿第十八愿使众生念佛,直接脱离六道轮回,往生弥陀净土;并以这第十一愿使众生超越小乘与大乘,而直至佛果,使众生顺利度过三关,此即横超速证。
十方所有一切众生,只要信佛念佛,必定往生,往生必定成佛,成佛必定广度十方众生。
阿弥陀佛必至灭度愿,向十方众生昭示:人生之最高价值与目的,即是往生弥陀净土圆成佛果。
有些人认为,念佛只能往生到相对粗浅的净土;如果想到高超的境界,必须加上其他的方法,精进累积功行才有可能,单靠称名念佛是不够的:这就是对净土法门不了解。
阿弥陀佛把所有众生看成他的独子,要把他的全部毫无保留地传承给他的独子。阿弥陀佛有爱心又有能力,能够使十方众生——不管圣凡、善恶,一旦往生极乐世界都拥有无量光明、无量寿命,而且具足四十八大愿的所有功德利益;一旦往生极乐世界,究竟必至灭度,获得一生补处的果位:这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大智慧之所在。
如果了解阿弥陀佛这样的悲心和能力,就不会在弥陀名号之外还要假借其他功行,或想达到什麽样的境界。因为阿弥陀佛在第十八愿已经清楚地说,往生极乐世界只要专称弥陀名号;一旦往生,自然进入第十一愿所讲的「住定聚,至灭度」,而且当下如第二十二愿所说「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所以往生的因是「本愿称名」,所获得的果就是「至灭度」,而功用就是「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这些内容在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与第十一愿、第二十二愿都已经显现出来了。
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为众生所发的,愿愿都是为了十方众生。四十八愿如果有一愿未完成,阿弥陀佛就不能成佛。既然每一愿都完成了,表示阿弥陀佛就是成为这样的一尊佛,我们只要依照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如是因,必然获致如是果。如果认为「必须修哪一种法、达到哪一种境界,到极乐世界才能获得殊胜的果报」,这样的观念既不信机,也不信法。
一个对机深信的人,他始终知道自己再怎麽聪明、有能力,依旧是罪恶生死凡夫,永无出离之缘;而对法深信的人,他知道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摄受十方众生,已经为众生完成高妙、涅盘的报土,凡夫只要依本愿称名,靠着佛愿的力量,就可以进入这样的报土,不须经过任何品位阶级。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弥陀救度难遇,既遇弥陀救度,即应信受不疑,以此做为人生最高之价值与终极之目的,以圆满这一期难得难闻难遇之人生。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开宗明义说:
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
《往生论注》最後结论说: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道绰大师《安乐集》也说:
故《大经》云:十方人天,欲生我国者,莫不皆以阿弥陀如来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善导大师於《观经疏》首先也开宗明义的说: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并於《观念法门》解释阿弥陀佛第十八愿说: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善导大师《观经疏》又说: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观念法门》又说:
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又说:
若有众生,称念阿弥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
又说:
以佛愿力:五逆之与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观经疏》也说:
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昙鸾大师说:
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则是不断烦恼得涅盘分,焉可思议!
以上净土宗三祖师的法语,都在显明众生的往生弥陀净土,都需要仰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无一例外。也显示众生若能以自力往生弥陀净土,则「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誓愿,即毫无意义。因此任何众生的往生弥陀净土成佛,不是自力,也不是自他二力,而是纯他力,完全他力。即使上尽百年的精进念佛而往生弥陀净土,乃至命终之时才起一念愿生之心而往生弥陀净土,也都是靠弥陀愿力,非靠自己之力。
往生之功在弥陀巍巍的本愿力,不在浊恶不善的凡夫身;故不问善机恶机、平生临终,但念佛名皆得往生。所以净土宗是纯他力、完全他力的法门。
源信上人说:
尽日念佛,闲检其实,净心是一两,其余皆浊乱。野鹿难系,家狗自驯。
又说:
妄念原是凡夫本体,妄念之外别无心也,直至临终犹是一向妄念凡夫。
知此念佛,即蒙来迎,乘莲台时,能翻妄念成为觉心。
明遍僧都问法然上人说:
问:如末代恶世之我等罪浊凡夫,云何离生死乎?
答: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愿生极乐,即能离生死。
问:亦知净土教理如是。然,虽念佛,心散乱,将如何?
答:应知:心虽散乱,称名号者,乘佛愿力,必得往生。
总而言之,念佛为第一之事也。
明遍云:如是,如是,为闻此语而来也。
僧都退出之後,法然上人与当时僧众言:
生於欲界散地之人皆散心也,
犹如受生人界则有目鼻。所谓舍散心而往生,无有是理;
散心念佛之往生,方是殊胜之本愿。
此僧都之虽念佛心散乱将如何之疑问者,多余之事也。
凡夫之心何能不算乱?虽散乱而得往生,此方名为「易行道」。
善导大师《观经疏》「二何白道喻」说:
二河各深无底,南北无边,水火相交,常无休息。
善导大师二河白道喻提醒我们:越要往前走,发现水火越大;越要废恶修善,制止烦恼,越发现烦恼难断。
如果我们只在表面上作功夫,就看不到水火。自认贤善者,被救很难;畏惧水火者,才会听到弥陀慈悲的呼唤:「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於水火之难。」没有看到自己的罪恶,所以听不到弥陀慈悲的呼唤。
《华严经》说:
我为救度一切众生,发菩提心。
我愿保护一切众生,终不舍弃。
《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说:
此是世间尊重父,此是世间尊重母;
此是世间救度者,此是世间大日光。
《大集经》说:
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到了末法时代,虽然有很多人在修行,但是在这麽多修行者当中,很难找到有一个人可以得度生死,唯有依靠念南无阿弥陀佛,才可以得度生死。因为往生极乐世界的当下,就能脱离六道生死轮回。而念佛法门可以使得不论是正法时代的修行人,或者像法时代的修行者,即便是末法时代的罪恶生死凡夫,甚至法灭时代的众生,只要念佛,都可以平等往生,平等证果,而且不论是上等、中等、下等根器,或是下下等根器的众生,都能平等往生。原因是大家都不是依自己的身分、功夫、功德来往生,而是完全依念佛来往生极乐世界的。诸佛本来就有无限的大悲,他们出世就是要度尽众生,因此,他们始终必定要说念佛的法门,否则不能普度众生。
印光大师说:
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法众生,无一能了生死者。
就是说,假使释迦牟尼佛甚至十方诸佛,没有宣示、开展阿弥陀佛念佛往生的法,那麽,末法时代的众生就没有一个人可以了脱生死了。
人身特别难得,此珍贵人身,人道之人身是法器,余道非法器,故人身要用来修持佛法。此宝贵希有难得,且比石火电光还要短暂的人生当中,若不修持佛法,却在造罪造业,结果更加沉沦堕落,则极为可惜!不学佛法者,感受不到生命可贵,感受不到人身尊严。可说浪费了这麽一个宝贵的法器啊!
人身难得。如果投胎畜生道、饿鬼道或地狱道,则无法缘!唯有人道堪闻佛法。结果得了人身而不修持佛法,反而把自己的精力、生命、光阴都用在追求世间五欲上,这就非常不值得了。
四、弥陀救度与上帝救赎有何不同?(净宗法师)
弥陀救度与上帝救赎有何不同?
不论何种救赎皆可贵、感动,略说二者有十点不同。
一、空间不同。
上帝救赎仅限地球。
弥陀救度遍及十方一切世界。
二、时间不同。
上帝救赎有末日审判之截止日期。
弥陀救度尽未来际永不止息。
三、广狭不同。
上帝救赎只及於人类。
弥陀救度广及一切天、人、地狱、饿鬼、畜生之六道众生。
四、机率不同。
上帝救赎,一人只有一次机会。
弥陀救度,人人都有无数次机会,即使今生不得度,下入三恶道,弥陀仍然随逐不舍施救拔,或令再度转生为人而得度。
上帝救赎不完全,必定有一部分人永陷火狱,不得救度。
弥陀救度则即使造罪已入地狱众生,也誓必一个不漏地加以救度,故从无穷时劫来看,任何众生皆有百分之百机率被救往极乐净土。
五、角色不同。
上帝既是救赎者又是审判者。
阿弥陀佛纯是救度者,不是审判者,慈悲哀愍众生造罪受苦,越是罪苦,越加救度,乃至永陷阿鼻地狱众生也誓必救度。
六、难易不同。
上帝救赎单一强调信,似乎缺少具体明确简易的手段,有人信不来或信心无法坚持,便不得其门而入。
弥陀救度可以随时随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方便简易,令愚痴众生不论懂与不懂,信与不信,信深信浅都能与阿弥陀佛对接沟通,蒙受阿弥陀佛光照保护。
七、利益不同。
上帝救人生天,并未能与真理完全同体,因受造物与造物主永远不能平等。
弥陀救度众生往生极乐则皆平等成佛,与真理究竟一体,无二无别,是绝对平等的真理境界。
八、慈悲不同。
如上可知,上帝救赎,慈悲小而有限。
弥陀救度,慈悲大而无限。
九、理论不同。
上帝救赎以创世论为基础,即上帝创世造人,而人违背上帝意旨造罪,上帝爱其造物故予救赎。
弥陀救度以佛性及缘起论为基础,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清净平等,一体不二,为真理本体,无造无被造。
众生迷此佛性,自己颠倒造罪,因而受苦受难;诸佛菩萨觉悟此佛性得大解脱自在,怜愍众生迷惑颠倒造罪受苦,自然流露平等大慈悲心而欲救拔。
十、觉悟不同。
如果说「爱即真理」,则爱的深度广度取决於对真理觉悟的深浅。
二相对比,很显然有神宗教所宣称上帝(主、神)的爱与阿弥陀佛的慈悲究竟不能相比,说明其对真理的觉悟有限,如雾中观花,含有臆测的成份,难以经受合理的质疑,非如佛教,由大彻大悟,起大慈大悲,其理与事皆经得起任何质疑。
(摘自2017年3月净宗法师於多伦多大学讲座现场答疑部分)
附:
一、知识观(善知识的重要)
法照大师说:
弥陀宝界不思议,唯叹娑婆去者稀;
阿鼻地狱人多往,一堕何年更出时。
旷劫以来流浪久,随缘六道受轮回;
不遇往生善知识,谁能相劝得回归?
善导大师说:
一入泥犁受长苦,始忆人中善知识。
善知识是得道的大因缘。若无浮起的缘,石子再小也会沈下去。
随往西人走,就会往西;随往东人走,就会往东。
随无信人走,会堕地狱;随善知识走,就会遇佛。
善知识与同行有着犹如针与线的关系,
善知识如针,同行如线,针绕路,线也跟着绕路;针所达不到的地方,线也绝对达不到。
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
自信才能教人信,必先自己信,自己无物,何能与人?
自信必定教人信,若不教人信,必无自信。无「诚於中」,故无「形於外」。
佛於《大悲经》(卷二意)说:
何名为『大悲』?若专念佛,相续不断者,随其命终,定生安乐。若能展转相劝行念佛者,当知此等悉名行大悲人也。(安乐集第五大门)
印光大师云:
成就一众生往生西方,即是成就一众生作佛。此等功德,何可思议!
可知:念佛往生,是自行大悲;劝他往生,是化他大悲。能行此大悲者,即是真正知恩报德,功德难思。
善知识的使命是,唯劝人一心一向归命弥陀。
弘扬弥陀救度之法的善知识,难遭难遇。《无量寿经》的结论说四难,就是:「值佛难,闻法难,修行难,信受难。」信受之难的经文说:
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意思是:在四种困难之中,没有比遇到善知识听闻信受弥陀救度之法更为困难,因此无尽的在六道轮回。
二、感应观
有因必果,有感必应,显应可见,冥应不可见(灵异体质者可见)。
知此道理便可,不可追求,不可期盼,容易入魔。
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朝入魔。
因,就是种子,播下种子必定会收成的,有感,也必定有应的,只是有显应可见,冥应不可见(灵异体质者可见)。总之,有因必有果,有感必有应,凡事都有因果感应的,这也是缘起法的「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
那麽「冥应」有些灵异体质的人就可以看到。甚至也可以感受到他人的心情,愉悦或者苦恼,这就是灵异体质。那我们要怎样对待感应呢?就是:
知此道理便可,不可追求,不可期盼,容易入魔。
我们晓得有理就有事,事就是一些因果感应事相,我们晓得有感应的事相,念佛更有种种殊胜感应,我们这一套丛书有编了七本大本的《念佛感应录》,所讲的都是念佛的种种殊胜感应。但这一些感应的见证我们知道就好了,我们不要去追求,或者要去期盼「希望自己也有那种感应」、「阿弥陀佛我这麽虔诚的念佛几十年了,您让我看一下吧!或者是梦中示现一下吧!」
不要有这样的期盼,容易入魔。因为道理不了解,如果有期盼,那最想念我们的,除了死、阎罗王之外,就是我们的冤家债主,不是我们的先生、太太、父母儿女,不是。那个冤家债主时刻都在自己的旁边等待,因为我们过去世以来曾经杀他、害他、骗他、欠他,让他非常的痛苦愤恨。正好,你现在想要有感应,本来鬼魂都有小神通,他多少也会显现的,那我们不晓得这个感应,是魔或冤家债主所现的,还以为是真的,而沾沾自喜。而且人性是不能满足的,有了一就希望有十,有了十就希望有百,有了百更希望有千有万;而人性是骄慢的,一骄慢起来,那不得了了。所以有一句话说:
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时着魔。
善导大师《观经疏》说:
决定深信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欣慕。
印光大师说:
九品之观,不过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与後果耳。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为作观。
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时,或有忽现佛像及菩萨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着。
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
若心中专欲见境界,则境界便多。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损。
《楞严经》云:不作圣心(谓己已证),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着魔发狂)。
《念佛人六不四平》说:
一、不可自期临终瑞相,二、不可期盼助念瑞相,
三、不可夹杂观想念佛,四、不可期盼见佛见光,
五、不可期盼灵异境界,六、不可喜好亲近通灵。
七、四平:平凡、平常、平淡、平实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