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愿力的根本特性
--超胜:超诸佛、超诸土,往生即成佛
大乘佛教的核心是慈悲,目的是使一切众生都成佛。这大乘佛教的核心与目的,都显现在阿弥陀佛愿力的根本特性。可说,大乘佛教的精神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涵盖整个大乘佛教,代表整个大乘佛教。
阿弥陀佛愿力的根本特性,是使自己的成佛超胜十方诸佛,自己的净土超胜十方净土,其目的是使十方众生快速成佛。故,阿弥陀佛及其净土在十方诸佛十方净土之中,最具殊胜超越的特色。
法藏菩萨选择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的精华,建立二十四愿(或四十八愿),成就最尊第一无比的佛,成就最极清净庄严的净土,作为救度众生前来成佛的道场。弥陀及其净土的根本特性,在其发愿之前,早已在佛前表白出来,就以最早译出的《大阿弥陀经》(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而言,法藏菩萨跪白世饶王佛说:
令我後作佛时,於八方上下诸无央数佛中最尊,智慧勇猛。
头中光明,如佛光明所焰照无极。
所居国土,自然七宝,极自软好。
令我後作佛时,教授名字,皆闻八方上下无央数佛国,莫不闻知我名字者。
诸无央数天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诸来生我国者,悉皆令作菩萨阿罗汉无央数,都胜诸佛国。
以上,法藏菩萨发愿的内容有五:佛身、佛光、佛名、佛土、圣众。
佛身,法藏菩萨发愿要成为「佛中最尊」之佛;
佛光,法藏菩萨发愿要成为「光明无极」之佛;
佛名,法藏菩萨发愿要成为十方众生「莫不闻知」其佛名之佛;
佛土,法藏菩萨发愿要成就「自然七宝,极自软好」之净土;
圣众,法藏菩萨发愿要成就「来生者皆作菩萨」「都胜诸佛国」之圣众。
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怀。
此中,「佛身、佛光、佛名」三者属於阿弥陀佛本身,而「佛土」即是弥陀净土,「圣众」即是十方所有一切众生往生弥陀净土之後,都超凡入圣而成为菩萨、阿罗汉的圣者。这里所谓的菩萨、阿罗汉之名称,也只是因顺余方的称呼,其实都是一类,亦即下面二十四愿中所说的,都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令如佛」,「说经行道,皆如佛」,意味着一切众生只要往生到弥陀净土,都通通成佛。
要使十方所有一切众生都前来成佛,才是法藏菩萨发愿的根本意趣,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怀。
这在同本异译的《无量寿经》则说:
过度生死,靡不解脱。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
我当愍哀,度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稳。
又说:
令我於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
而《平等觉经》则译为:
拔人勤苦,生死根本,悉令如佛。
阿弥陀佛的本愿,是选择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之精华,并加上自己的理想而结成的。凡是菩萨都发愿「净佛国土,利乐有情」,而一般净佛国土愿,目的都在超胜秽土,但在本质上,弥陀本愿不是比对秽土,而是比对十方净土,要创建一个最理想的净土,为十方诸佛净土之中,最极清净庄严殊胜微妙的净土,如前面所引《无量寿经》所说:「国土第一」、「国如泥洹,而无等双」。而《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也说:「彼二十一俱胝佛刹,法处比丘所摄佛国,超过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刹」,即是二百一十亿佛国,以此代表十方佛国,而此经文之意,主要在於说明弥陀净土的胜妙庄严,超过十方净土。
阿弥陀佛的本愿,是要在十方无央数诸佛中,阿弥陀佛最尊第一;要在十方无央数佛土中,弥陀净土最胜最妙。
阿弥陀佛愿力的特徵,是自己要胜过一切诸佛,胜过一切净土,而其目的则如《平等觉经》所说的是:「拔人勤苦,生死根本,悉令如佛」。这在《无量寿庄严经》则说:
所有无边世界中,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快乐,不久俱成无上道。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
所有一切众生,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生,皆生我刹,受我法化,不久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皆得身真金色。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
《无量寿经》说:「超发无上殊胜之愿。」又说:「我建超世愿。」《弥陀偈经》说:「发愿踰诸佛。」由以上经文可知,超胜十方诸佛,超胜十方净土,并使十方众生都往生弥陀净土而成佛,是阿弥陀佛的根本愿,经中所说的二十四愿或四十八愿,都不外乎这些根本悲愿的具体组合。以《大阿弥陀经》的二十四愿而言,与此相关的愿文如下:
第十七愿:「令我洞视、彻听、飞行,十倍胜於诸佛。」
第十八愿:「令我智慧、说经、行道,十倍胜於诸佛。」
第二十四愿:「顶中光明,绝胜诸佛。」
以上三愿,表明阿弥陀佛的佛身与佛光,绝胜诸佛。
第四愿:「令我名字,皆闻八方上下无央数佛国。皆令诸佛,各於比丘僧大坐中,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闻我名字,莫不慈心欢喜踊跃者,皆令来生我国。」
第二十四愿:「令我顶中光明绝好,胜於日月之明,百千亿万倍,绝胜诸佛光明,焰照诸无央数天下,幽冥之处皆当大明。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见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者,皆令来生我国。」
以上二愿,表明「闻我名字」或「见我光明」,「皆令来生我国」。
第九愿:「皆端正、净洁、姝好,悉同一色,都一种类。」
第十五愿:「皆紫磨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令如佛。」
第十六愿:「说经行道,皆如佛。」
以上三愿,表明十方所有一切众生,到了弥陀净土,「都一种类」,「皆令如佛」。
阿弥陀佛已经成佛,故《大阿弥陀经》说:
阿弥陀佛光明,最尊、第一、无比,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
又说:
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
《平等觉经》则说:
光明胜於诸佛之明,百亿万倍。
《无量寿经》则说:
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阿弥陀佛的光明,《大阿弥陀经》中释迦牟尼佛特别用一千多字来说明他的超胜十方诸佛,而说「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
「佛佛道同」、「佛佛平等」,然而阿弥陀佛的光明,何以能够超胜十方诸佛,而成为「诸佛之王」、「光中极尊」呢?《大阿弥陀经》的说明是:「前世宿命求道,为菩萨时所愿功德,各自有大小。至其然後作佛时,各自得之,是故令光明转不同等。诸佛威神同等耳,自在意所欲作为,不豫计。」这是说明十方诸佛的威神是平等的,都不用寻思分别,自然无功用的成办一切佛事,但光明等是随其因中的志愿与修行而大小不同的。佛的光明,随着因中的志愿与修行而不同,法藏菩萨就在这一原则之下,要在十方诸佛之中成为最尊第一的佛。
《无量寿经》说:法藏菩萨「建超世愿」。又说:「超发无上殊胜之愿,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之行。」又说:「於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亦即:五劫思惟,选取超世大愿;兆载永劫,修满无量德行。因圆果满,而成就了最尊第一诸佛不及的无量光明,也成就了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名号。这些经文都显明之所以超胜十方诸佛,皆由其因地超世之愿与行所成就。
阿弥陀佛本身及其光明、名号,超胜十方诸佛,为十方无数诸佛所称扬赞叹,为十方诸天人民所归命称念,为十方所有众生所发愿往生。阿弥陀佛的特胜,从佛的光明、名号,以及十方众生的往生成佛,而充分地显露无遗。
弥陀光明最尊第一,遍照无碍,使一切念佛众生离苦得乐,往生弥陀净土,究竟证悟涅盘。如《无量寿经》第十一愿说: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弥陀以其光明名号,利益救度无边众生往生成佛,因而获得十方诸佛无比崇高的赞扬。其实,使十方诸佛赞扬,也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之一,如《无量寿经》第十七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使十方诸佛称扬赞叹其名号,并非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而完全是要使十方所有一切众生都念其名号来往生成佛,这是阿弥陀佛无限大悲之所在,所以接着第十八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阿弥陀佛已经成佛,十方所有一切众生只要专一念佛,都必定往生弥陀净土,故《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成就文说: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念佛必定往生弥陀净土,而在往生弥陀净土之前,念佛人已预先获得大利无上的功德,故《无量寿经》「流通分」说: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十方所有一切众生,到了弥陀净土都通通成佛,其成佛的相状,《大阿弥陀经》说:
八方上下,无央数佛国,诸天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诸生阿弥陀佛国者,皆於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便自然长大。亦无乳养之者,皆食自然之饮食。
其身体亦非世间人之身体,亦非天上人之身体;皆积众善之德,悉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甚姝好无比。
《无量寿经》则说:
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於无为泥洹之道。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
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无量寿如来会》亦说:
极乐国土,所有众生,无差别相;顺余方俗,有天人名。
此经文所说的「自然、虚无、无极」是涅盘之异名,法性本来无为自然。又《涅盘经》说:「解脱者名曰虚无,虚无即是解脱,解脱即是如来。」由这些经文的解释,可说「往生即成佛」(往生弥陀净土即是成佛),这其实是阿弥陀佛发愿的根本意趣。
再怎样的伟人,核求其本,在「心」,在「志愿」。有大志愿才有大修行,有大修行才有大功勳。「胜过一切,唯我第一」的雄心大愿,是阿弥陀佛的根本特性,目的不是为自己,而是愿一切众生都往生到阿弥陀佛的净土成佛,这是阿弥陀佛本愿的特出处:即发愿自己的成佛胜过十方诸佛,自己的净土胜过十方净土,目的是要使一切众生都往生到弥陀净土成佛。
阿弥陀佛是无量佛中的最上佛──「诸佛中之王」。他发愿要成就一个最妙的佛土,这佛土是无量佛土之中,最极清净庄严殊胜微妙的净土。以此净土使十方众生前来成佛。这一愿景,要以他方无量诸佛、无量佛土为前提。现有的佛与佛土,有胜劣差别,都还不够理想、圆满,於是要发愿成就,自己的成佛胜过一切诸佛,自己的净土胜过一切佛土。
法藏菩萨「选择二百一十亿佛国」,采取这麽多的佛国为参考,选择这些佛土的优胜处,综合为自己净土的蓝图。这是以无量佛土的胜妙,集成阿弥陀佛的净土,成为无量佛土之中,最极清净庄严殊胜微妙的净土。《无量寿经》中释迦牟尼佛介绍弥陀净土的超胜独妙,说:
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
又说:
其佛国土清净庄严,超踰十方一切世界。
阿弥陀佛的净土,不是比对秽土而愿成净土,而是比对十方诸佛的净土,要求一个更理想,更清净庄严殊胜微妙的净土,此净土「超胜独妙」、「超踰十方一切世界」,使凡是见到阿弥陀佛光明、听到阿弥陀佛名号的众生,都可以发愿来生,阿罗汉也好,菩萨也好,十方所有一切众生,都在弥陀净土一起成佛,不经时劫,不经阶位,不经其他佛土。
阿弥陀佛的无尽大悲弘广愿力,彻露无遗,致使十方如来,也以阿弥陀佛的无尽大悲,为其出兴於世的本怀(如来出世本怀),如《无量寿经》「如来出世本怀文」所说: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於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拯济」,救度之意,救度众生脱离六道轮回之苦海。「群萌」,众生的异名,像草一样多的众生。「惠」,是不讲条件白白地给予。「真实之利」即是弥陀本愿。弥陀誓欲救度所有一切众生的根本愿,任何众生,只要信受弥陀救度,称念弥陀佛名,即得往生弥陀净土而成佛之利。
阿弥陀佛的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大平等,无条件的普欲救度十方所有一切众生,前往极乐世界同等成佛,致使末法万年之後,法灭之时,释迦牟尼佛也要以慈悲哀愍,将这弥陀救度的念佛法门独留於世,《无量寿经》最後之「流通分」说: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此「特留此经」之文有二意:
一、显示「释尊本怀」。亦即唯有弥陀救度的念佛净土法门,才是释尊本怀中的本怀。即使将来所有的法门都灭尽了,宣说释尊本怀的这部《无量寿经》不会消灭,会继续留传在世间救度十方众生,即是「经道灭尽,此经不灭;此经不灭,佛教常存」。
二、显示「念佛必生」。亦即今时之人念佛必定往生。虽三宝灭尽之时,念佛亦得往生,何况生於三宝流行之世,专称弥陀佛名,更必往生决定,无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