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部分

  1. 《地藏经》「念佛度亡」之文摘要(二)
  2. 《地藏经》「念佛度亡」之文摘要(一)
  3. 《阿弥陀经》要旨(二)
  4. 《阿弥陀经》要旨(一)
  5. 《阿弥陀经》之目标与方法
  6. 《阿弥陀经》大意
  7. 《观经》大意、宗体、隐显、废立
  8. 《观经》要旨
  9. 《观经》正意
  10. 《观经》眼目
  11. 《观经》构造
  12. 《无量寿经》摘要(二)
  13. 《无量寿经》摘要(一)

祖论部分

  1. 难易二道
  2. 五念门
  3. 《小经》要文善导释
  4. 「极乐无为」之偈解释
  5. 善导信愿行之侧重
  6. 善导大师「赞佛偈」补充讲义
  7. 善导大师「赞佛偈」
  8. 善导大师解释念佛之殊胜利益(略钞)
  9. 缘佛愿力速成佛
  10. 龙树菩萨难易二道判
  11. 《易行品》大纲
  12. 《易行品》「本愿释」略解
  13. 《易行品》略解
  14. 《易行品》精髓

第十八愿

  1. 第十八愿善导释
  2. 《大经》第十七、十八愿成就文及流通文略解
  3. 第十八愿之白话文、成就文、流通文及图表
  4. 第十八愿善导释之「补充讲义」
  5. 净土宗祖师解释本愿
  6. 第十八愿之义(三)
  7. 第十八愿之义(二)
  8. 第十八愿之义(一)

经证.祖语

  1. 门余大道
  2. 现生不退(入正定聚)之证文
  3. 慈悲的救度
  4. 佛在何处
  5. 「弥陀名体相即不离不二」之经文与祖语
  6. 念佛超度三涂众生
  7. 厌秽欣净,切愿往生
  8. 光明摄护 念佛众生
  9. 弥陀本愿是凡夫为本、现生不退
  10. 念佛诸行比较
  11. 助念开示之经证
  12. 专念弥陀之根据(经文、祖语)
  13. 「但念弥陀,必生极乐」之经证祖传
  14. 念佛能灭罪障之文
  15. 念佛具足无上功德之文
  16. 念佛佛圣护念赞叹之文
  17. 极乐依正庄严之文
  18. 弥陀是本师本佛之经证

净土宗教理

  1. 佛教的根本教理
  2. 弥陀以名号度生(讲义)
  3. 念佛三大利益
  4. 一代教皆念佛化前教
  5. 净土五观 (净土三观二信)
  6. 阿弥陀佛是何等佛
  7. 二种深信
  8. 往生与预知时至
  9. 五逆往生 为显念佛
  10. 念佛功超定散诸善
  11.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摘要
  12. 弥陀悲愿 天性自然
  13. 念佛与佛 机法一体
  14. 念佛生极乐 脱出三界狱
  15. 一虚一实
  16. 六字释
  17. 一代圣教六字全收
  18. 不问罪福 念佛皆生
  19. 净宗指要
  20. 弥陀与众生的关系
  21. 净土宗特色--易
  22. 阿字十方三世佛
  23. 对比劝善,彰往生益
  24. 弥陀何故建立「念佛往生」愿?
  25.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二)
  26. 念佛功德
  27.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一)
  28. 名号度生
  29. 凡夫入报问答
  30. 弥陀救度众生(二)
  31. 增上缘(二)
  32. 弥陀救度众生(一)
  33. 增上缘(一)
  34. 三重选择 净宗口诀
  35. 第二十二愿略解
  36. 正行与杂行
净土宗
慧净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慧净法师 > 讲义
top

讲义

慈悲的救度

解释慈悲

一、《观经》言:「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二、《涅盘经》言︰「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所有善根,慈为根本。

 

三、慈悲为诸佛心念、佛道门户、佛道根本,是所有善根根本、万善根本、诸善中王、众德伏藏、一切众生所归依处。慈悲之亲,重於血肉,世世相随,虽死不离。

 

四、与乐为慈,拔苦为悲。

《大智度论》言︰「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十地经论》言︰「慈者,同与喜乐因果故;悲者,同拔忧苦因果故。
给与众生安乐之心是慈,拔除众生忧苦之心是悲。

 

五、拔苦为慈,与乐为悲。

《涅盘经》言︰「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
《往生论注》言︰「拔苦曰慈,与乐曰悲。依慈故,拔一切众生苦;依悲故,远离无安众生心。
给与众生安乐之心是悲,拔除众生忧苦之心是慈。

 

以上二说有异。本来慈悲是拔苦与乐,只要寄「慈悲」二字以表其心,则二释何释,皆可使用。总而言之,平等地怜愍爱念一切众生之心的作用名为慈悲。

 

六、三种慈悲(三缘之慈悲,略云三慈):

《往生论注》言︰「慈悲有三缘:一者众生缘,是小悲;二者法缘,是中悲;三者无缘,是大悲。」此三种慈悲出自《南本涅盘经》卷十四,《大智度论》卷二十、二七、四十及《佛地论》卷五等。

 

(一)众生缘慈,又作有情缘慈、生缘慈悲。是见到现前受痛苦、现前罹灾厄的人所起的慈悲,亦即见闻诸众生各别苦恼的状态所起的慈悲,名为众生缘慈悲。

 

非但缘一切众生而起慈悲,也是缘众生相而起,即缘某甲某乙等众生之姿而起,故云众生缘慈悲。


即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而与乐拔苦,此乃凡夫之慈悲。然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最初之慈悲亦属此种,故亦称小悲。

 

(二)法缘慈悲,指开悟诸法乃无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并非见闻到每个人各别的苦相,而是立足在一切众生平等无差别之理上,而向一切众生所起平等无差别之慈悲,名为法缘慈悲。

 

诸圣者破吾我相,灭一异相,观众生但为五阴假和合而起慈悲。亦即此等众生,不知我空,妄起欲念,故圣者怜之,令随意得乐。

 

法缘慈悲,系无学(阿罗汉)之二乘及初地以上菩萨之慈悲,又称中悲。

 

(三)无缘慈悲,为远离差别之见解,无分别心而起的平等绝对之慈悲,此系佛独具之大悲,非凡夫、二乘等所能发起,故特称为大慈大悲、大慈悲。

 

并非以感情或理论为缘所起,是本然之性质而涌出的慈悲,名为无缘慈悲。这并非佛从欲望所显现想要救度众生的慈悲,是佛所持有的佛心自然活动所显现的慈悲。譬如电灯明照室内,这并非为了照明而照,而是电灯本然性质能使室内煌煌而照明。从佛心自然性质所流出的大慈悲为无缘慈悲,因此,佛的慈悲是包容前二者的无缘大慈悲。

 

佛心不住有为、无为性中,不住过去、未来、现在世,知诸法不实、颠倒虚诳之相,心无所缘,故以其无缘佛心,愍念众生不知诸法实相,往来六道,执着诸法,分别取舍,为此,令众生得诸法实相之智慧。

 

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又,其悲心广大无尽,故称「无盖大悲」(无有更广、更大、更上於此悲者)。

 

七、大慈悲加以分析,约有五要点:

(一)平等怜爱——如《大经》序分说「於诸众生,视若自己」。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同心同感同受。平等无差别地怜愍一切众生,无可憎者,无可亲者,无敌无朋,无亲疏憎爱。此之慈悲,即是怨亲平等、自他不二、自他一体。

 

(二)自引他苦——如《大经》序分所说「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群生,为之重担」。他人的忧悲苦恼由自己接受,自己承担他人的忧悲苦恼,即极深的悲愍心。

 

(三)全力以赴——策划除其苦恼、使其安乐的方法,而尽其全力彻底救济。

 

(四)特怜罪恶——怜愍恶人更甚於善人,怜愍逆己者更甚於顺己者。如《梵网经》所说「菩萨於恶人所起慈悲心深於善人」之意。

 

(五)清净无染——无人法二执,离名利心。

前所列举四项,非出於追求自己名誉、功利之心,是从完全脱离名誉、功利心之清净至诚心所流露。

 

        以上五个条件具备无缺的心性作用为慈悲心。

若只是爱,则随顺自己者固然爱之,不顺而反抗自己者则不爱。慈悲如前所述,怜愍逆己者更甚於顺己者。故爱与慈悲大异其趣。

 

八、佛菩萨的慈悲

《楞严经》言:「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

 

《大经》言:「我哀愍汝等诸天人民,甚於父母念子。

 

《维摩经》言:「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癒,父母亦癒。
菩萨如是,於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癒菩萨亦癒。

可说:「众生苦恼我苦恼,众生安乐我安乐。

 

《杂譬喻经》言:「积大誓愿,慈悲众生,求头与头,求眼与眼,一切所求,尽能周给。


《华严经》言:
我为救度一切众生,发菩提心。
我当於彼诸恶道中,代诸众生受种种苦,令其解脱。
我当普为一切众生备受众苦,令其得出无量生死众苦大壑。
我宁独受如是众苦,不令众生堕於地狱。
以身为质,救赎一切恶道众生,令得解脱。

 

《大经》言: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令我於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
我於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大宝积经如来会》言:
心或不堪常行施,广济贫穷免诸苦,
利益世间使安乐,不成救世之法王。
能救一切诸世间,生老病死众苦恼。


《庄严经》言:
为彼群生大导师,度脱老死令安稳。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快乐;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

 

九、弥陀悲救十方众生: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不分别圣凡、善恶、贤愚、鬼畜狱;无怨无亲,无憎无爱,怨亲平等,自他不二;自他一体,机法一体,生佛同体;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以无缘大慈摄诸众生。

 

生佛同体,自他不二,故此物即彼物,他行即己行。
弥陀愿行即众生愿行,非无因;
弥陀功德即众生功德,非他因;
弥陀之物即众生之物,非他有。
如共命鸟,互同腹食。(共命鸟,一身两命,识别报同。
此是净土宗要关。(他力佛力,佛作我受,信佛救度,如石乘船。

 

十、佛念众生,众生念佛,佛生相念,不相舍离——佛生不离,机法一体。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