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无为」之偈解释
极乐无为涅盘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
教念弥陀专复专。
此偈出自善导大师《法事赞》,系解释《阿弥陀经》核心教理之偈。
此偈言简意赅,不但概释《阿弥陀经》之核心教理,亦涵盖净土三经之核心教理。
此偈简要举出净土宗之目标与方法。
此偈彰显净土宗开宗目的之内涵。
此偈不但弘扬净土法门者宜常讲多讲,修学净土法门者,亦应吟咏熟背。
极乐无为涅盘界──此句解释「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及依正二报段之经文:宝栏网树、宝池、德水、楼阁、莲华、天乐、金地、天华、供佛、鸟音风树说法、无量光、无量寿、阿鞞跋致、一生补处等。
玄奘《称赞净土经》言:「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
天亲菩萨《往生论》之意,若约二十九句边者,有为无漏也;若约一法句边者,无为无漏也。《大经》言「次於无为泥洹之道」,即其义也。
《往生论》言:「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又言:「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此清净有二种,应知。」
◎ 弥陀净土,依正主伴,同一涅盘,妙境界相。
依报涅盘──《大经》国土涅盘文。彼佛国土,无为自然。建立常然,无衰无变。
主佛涅盘──佛即是涅盘。弥陀妙果,号曰无上涅盘。
眷属涅盘──第十一愿文。国土涅盘文。我若成正觉文。
◎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
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无垢光炎炽,明净曜世间。
佛慧明净日,除世痴闇冥。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
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故我愿生彼,阿弥陀佛国。(《往生论》)
◎ 彼土光明,从如来智慧报起,触之者,无明黑闇终必消除。
生彼净土,即见阿弥陀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往生论注》)
◎ 舍此秽身,即证彼法性之常乐。
既见华台心踊跃,从佛逍遥归自然;
自然即是弥陀国,无漏无生还即真;
行来进止常随佛,证得无为法性身。
四种威仪常见佛,行来进止驾神通;
六识纵横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善导大师)
随缘杂善恐难生──此句解释「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之经文。
玄奘《称赞净土经》言:「非少善根,诸有情类,当得往生」
梵文《阿弥陀经》言:「不可唯以下劣的善为根本的。」(穆勒由梵译英,林光明由英译汉)
梵文《阿弥陀经》言:「众生不因此世所作善行,得生彼国。」(黄庭威由梵译汉)
不可以少善得生,反显应以多善得生。
「随」,随顺。「缘」,机缘。「杂善」,法然《选择集》第十三章:「诸余杂行者,难生彼国,故云随缘杂善恐难生。」可知「杂善」即是「诸善、余善、众善、万善」,亦是「杂行、诸行、余行、众行、万行」。
◎ 宋元照《义疏》言:「如来欲明持名功胜,先贬余善为少善根:所谓布施、持戒、立寺、造像、礼诵、坐禅、忏念、苦行,一切福业,若无正信,回向愿求,皆为少善,非往生因。若依此经,执持名号,决定往生,即知称名是多善根、多福德也。」
◎ 此即除念佛外,广言即八万四千法门,约言即《观经》所宣「定散二善」。
众生各随其缘,所修诸善万行,欲生其国,因果不相应,经言「少善不可得生」,释言「恐难生」。「恐」者,恐虑、恐怕之意。
◎ 极乐世界是法藏菩萨全性起修,究竟清净无垢、无为无漏、微妙庄严之报土,是涅盘的境界,离一切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是不能分别、筹量、计度,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思议之一真法界,真如实相,第一义空。唯有法藏菩萨全性起修之本愿名号,亦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可以得生。以凡夫自力有为有漏,亦即有烦恼有污染之杂善,及分证之圣人所修一分无为无漏善根,不可得生。
◎ 不可生,释言「恐难生」,当有其意。《往生礼赞》言:「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 「恐难生」者,显示尚可得生,唯难而不易。如何得生,以回向故,如《大经》第十九愿与三辈,《观经》之九品。
《观经疏》云:「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行後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又云:「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佛光普照,唯摄念佛。」
◎ 以此诸文,则此句有诸义:一、随自他意。二、随自不生,随他得生。三、随自回向亦可得生,然而甚难。四、虽可得生,平生不蒙光摄。五、生在胎宫。《大经》言:以疑惑心,修诸功德,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六、权实废立,下文「专复专」即是。
◎ 随自随他──随自缘修杂善是少善、自力、难行,不可往生;
随佛缘念弥陀是多善、他力、易行,决定往生。
昙鸾《往生论注》言:「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
「颠倒」者不真,故虚伪。如梦中苦乐哭笑皆不实,当真即颠倒。
《印光大师文钞》言:「世间善业不出轮回,若对信愿具足之往生净业,则彼善业,仍属恶业。」
昙鸾《往生论注》言:「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言:「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喻:取众宝为家产,难而少;取摩尼为家宝,易而多。
故使如来选要法──此句解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之经文。
玄奘《称赞净土经》言:「又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
「故」者承上。「使」者,彰弥陀所选择之本愿称名,能使释迦如来於诸善之中亦选择本愿称名教导五浊恶世恶众生,显二尊一致,互为郢匠。
何以故?由酬报本愿之无为涅盘土,以一切凡夫,乃至三乘之诸善因缘,不得往生故,但可以弥陀本愿念佛之一因得生故。
正由超世誓愿建立报土者,举体全是为众生故,不得不使释迦如来亦如是教令众生念佛往生。
◎ 「要法」者,指「执持名号」,非定散要门。「要」者,专也、求也、契也;「法」者,名号也,亦即本愿称名之念佛。随缘杂善非本愿行,非生因故,非可专修、非可求愿、非可契约之法,故释迦舍而不选;唯选取此可专修、可求愿、可契约之法,故云「选要法」。
教念弥陀专复专──「教」,释尊之示谕、教导、教敕。「念弥陀」者释「执持名号」。即教谕敕令「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 专复专──大意有三:
一、 显示二重废立:杂正、助定。
二、 显示一行一心:初专修一行,再专成一心,成为专一行一心。
三、 显示殷勤劝谕一心於一行。
专复专者,横超,超胜万法,速超生死大海,速超至无上觉。
◎ 专复专者,一心不乱也。
◎ 专复专者,龙树菩萨所言「恭敬心执持称名号」也。自力之人修杂行,不专不敬。
◎ 专复专者,四修皆具:恭敬、无余、无间、长时。
三心四修五念,皆是南无阿弥陀佛。
◎ 何故「教念弥陀专复专」?
‧ 一、本愿唯说念佛故。二、三辈为说念佛故。三、九品导归念佛故。四、光明唯摄念佛故。五、净土莲华日灿故。
‧ 《小经》光明无量无碍文。《观经》摄取不舍文。《礼赞》唯摄念佛文。《观念》不摄杂业文。 《观经疏》光摄三缘文。
‧ 法界藏身文。阿字十方偈。
‧ 万行圆备德名故,念佛一行,遍摄万行,功能超绝,简易圆顿,实非杂善,得为比类。
‧ 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但使一生常不退,此华还到此间迎。(法照大师)
‧ 西方进道胜娑婆,缘无五欲及邪魔;成佛不劳诸善业,华台端坐念弥陀。(法照大师)
◎ 善导:念佛即是涅盘门。法照:念佛成佛是真宗。
◎ 登门入室。登其门方能入其室,登错门入错室,不至目标。到哪里,从哪门出入。
◎ 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
保证到达之条件:易。易则人人都能到达,且轻松安乐。
◎ 娑婆成佛──发菩提心,广修六度万行。
净土成佛──发愿生心,专念弥陀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