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愿之义(二)
设我得佛 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 欲生我国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 诽谤正法
⊙ 设我得佛
弥陀久已成佛,故《庄严经》言:
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
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
然何故又示现法藏菩萨,重新为众生发愿修行?佛意幽深,凡愚叵测,试述四义:
(一)为启众生信心;(二)为显超世大愿 ;(三)为成诸佛之王;(四)为使诸佛称扬。
(一)为启众生信心--《无量寿经》如是言:
超发无上殊胜之愿: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
於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二)为显超世大愿--《无量寿经》如是言:
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正觉。
(三)为成诸佛之王--《无量寿经》如是言:
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大阿弥陀经》如是言:
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
(四)为使诸佛称扬--《无量寿经》第十七愿如是言: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无量寿经》第十七愿成就文言:
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 十方众生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成就文言:
诸有众生。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言:
余佛刹中,诸有情类。
「诸有」即指「二十五有」,亦即三界凡夫及初、二、三果圣者。
而《大阿弥陀经》则言:
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
由上三文,可知六道众生皆包含在内,不但救度人天,亦救恶趣众生,故言「蜎飞蠕动之类」。
然弥陀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犹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故《庄严经》如是言:
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生,皆生我刹,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
又言:
轮回诸趣众生类 速生我刹受安乐
常运慈心拔有情 度尽阿鼻苦众生
以上二段经文所显明之十方众生,乃是具足三毒,已堕或当堕三恶道之人。亦知弥陀之悲心,有以下四点:
(1)不简众生 ;(2)为三恶道;(3)苦机为先;(4)亦使成佛。
尤其「度尽阿鼻苦众生」,正显示阿弥陀佛慈悲彻底。若论阿鼻众生,亦有两种,一是现在正在造作阿鼻地狱之罪业,亦即「五逆谤法行十恶」,将来必堕阿鼻地 狱;二是过去已造,现在已堕阿鼻地狱受大苦之众生。此两种众生,阿弥陀佛亦皆呼唤而言:「欲生我国」、「速生我刹受安乐」,并积极地欲「拔」欲「度尽」 之;则阿弥陀佛的深慈大悲,至高至深,无以复加。佛教所标榜之「大慈大悲」、「拔苦与乐」,正指阿弥陀佛本愿救度的念佛法门而言。
弥陀之悲救,虽不简任何众生,然以「凡夫为本」,以「苦机为先」,祖师如是释言:
一、善导大师言:
(一)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不简众生(圣凡相对)
(二)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凡夫为本(善恶相对)
(三)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余既是生死凡夫,智慧浅短。
(四)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苦机为先(唯恶无善)
(五)以佛愿力:
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二、《法然上人全集》言:
(一)凡夫圣人、善人恶人、有智无智、有罪无罪、持戒破戒、男女老少、在家出家、佛世法灭,悉皆包含。(四八○页)
此即总括「圣凡善恶、男女老少、缁素贤愚、持破功罪。」
(二)消极--不论任何众生;积极--包含任何众生
(三)十方众生--我自身
⊙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一、善导大师言:
(一)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观经疏》「二种深信」之文)
(二)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观念法门)
(三)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往生礼赞)
二、《法然上人全集》言:
(一)虽言三心,总而言之,唯一「愿生心」。愿心不伪,真欲往生,自然三心具足。(三○八页)
(二)或人问曰:「善导大师释本愿文,略安心者,有何意乎?」
师答曰:「唯知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则自然具足三心。为显此理,略而不释也。」(五○○页)
⊙ 乃至十念
一、念即是称。
《观经》言:「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善导大师《观经疏》言:
望佛愿意者,唯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不同杂散之善。
又言: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善导大师《法事赞》言:
种种法门皆解脱 无过念佛往西方
上尽一形至十念 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 致使凡夫念即生
二、「乃至」者:上包一形,下包一念。
善导大师《观经疏》言:
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从多向少)
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从少向多)
大意者:一发心以後,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乃至」含多义:
(一)不论何人:男女老幼、僧俗善恶,平生、临终,中阴身、三恶道。
(二)不论何时:二六时中。
(三)不论何处:佛堂、房间、浴厕,不论净秽之地。
(四)不论何事:士农工商,行住坐卧,一切诸缘。
(五)不论何心:善心恶心、定心散心、清净心污秽心。
(六)不论何数:从多向少,从少向多,彻至临终。
出口就念,想到就念,念念不舍。
(七)总之:不论僧俗善恶,时处诸缘,一向专念,念念不舍。
(八)念佛当下即是乘佛愿船,非念而後乘愿船;亦非念至工夫成片……亦非平生念佛,至临终方乘。
(九)印光大师惕弟子之事:
二十五年冬,大吐血一次,时人命只在呼吸间。然省察自心,一不慌张,二不恐惧,但觉佛尚未念好为憾。瘉後与一缁友朝江浙诸山,至苏谒师禀告病危时心理。师闻之,大喝曰:「汝若如此想,西方去不得矣!甚麽叫念好,十念当往生。」 (印光大师永思集)
(十)体如而行,即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实修行。
⊙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一)善导大师《往生礼赞》「四十八字愿成释」言: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二)善导大师《观经疏》「六字释」言:
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一、彰抑止意:
(一)善导大师《观经疏》言:「此就未造罪而解也;若造,还摄得生。」
(二)又言:「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三)善导大师《观念法门》言:「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四)善导大师《法事赞》言:「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五)善导大师《般舟赞》言:「谤法阐提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
二、明机分齐:
举下摄上,举恶摄善,十方众生,无一遗漏。
(一)前云「十方众生」,未审凡圣善恶,因後有「唯除逆谤」之言,故知「十方众生」之中,「凡夫为本」(圣凡相对),凡夫之中,「造恶众生为先」(善恶相对)。并以此启发一切人之信心。
(二)善导大师《观念法门》言:「一切罪恶凡夫,尚蒙罪灭,证得往生,何况圣人愿生而不得去也!」
(三)《法然上人全集》言:
信「罪虽十恶五逆亦得往生」,而不犯小罪;罪人尚生,何况善人。
信「行虽一念十念尚且不空」,而应无间修;一念尚生,何况多念。
⊙ 第十八愿白话试译:
若我法藏成佛之时,十方世界之任何众生,
只要真心信受欢喜我的救度,欲生我国,
而长在一生、短在十声一声,称念我名,必使其往生。
若众生念佛不得往生,我誓不成佛。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成就文言: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无量寿经》〈流通分〉之文:
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 龙树菩萨《易行品》「本愿取意文」:
(一)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 道绰大师《安乐集》「本愿取意文」:
(一)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二)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三)上尽一形,下至十念,无不皆往。
一到彼国,即入正定聚,与此修道一万劫齐功也。
◆ 善导大师「本愿取意文」:
(一)四十八愿,一一愿言: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观经疏)
(二)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
(三)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四)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
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观念法门)
(五)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六)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往生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