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专一与冥阳两利
农历七月间,有些道场诵《地藏经》,目的主要是超度亡灵。
《地藏经》〈利益存亡品第七〉说:
临命终日,得闻一佛名,不问有罪无罪,悉得解脱。
临终只闻佛名,悉得解脱,可知佛名功德之广大与念佛度亡之容易,也可知自己平生念佛,自己必定解脱,自己周遭的冥界众生,听闻到自己念佛之声,也会解脱。
若以「利益存亡」为主旨而言,则此句经文无疑是《地藏经》画龙点睛之处,是《地藏经》的精髓。准此而依教奉行,即是真正的在诵《地藏经》,真正的在超度亡灵。
依教奉行就是念佛,亦即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佛有罪则灭罪,无罪则增福。
《称赞净土经》(阿弥陀经)说:
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
意思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是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的「名号」。因此,只要是念佛人,其本身也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无量寿经》所说: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也可知,只要念佛便能消灭「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罪业」,如《观经》所说:
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善导大师说:
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
谤法阐提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
嘉祥大师说:
佛有无量功德,念佛无量功德,故得灭无量罪。
法位大师说:
诸佛皆德施名,称名即称德,德能灭罪生福,名亦如是。
莲池大师说:
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
藕益大师说:
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无异。
信徒的修善造福做功德,道场的诵经拜忏做佛事,无非都是为了「灭罪、生福、度亡灵」,而念佛既能灭无量的罪业,又能生广大的善福,更能度脱有缘无缘的亡灵,同时简单容易而又殊胜稀有,非必理解深奥繁琐的教义,胜过其他复杂艰难的行法,是人人可行,时时可行,处处可行。因此,当然就要念佛。
印光大师对此也婆心恳切反覆的诰诫说:
须知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
做佛事,当以念佛为第一,余皆场面好看而已。
做佛事,只可念佛,勿做别佛事。
做佛事,不必念经拜忏做水陆。以此等事,皆属场面。但专一念佛,则其利益天渊悬殊。
念佛利益,多於诵经拜忏做水陆多多矣。
莲池大师《竹窗随笔》说:
予昔在链磨场中,时方丈谓众云:「中元日当作盂兰盆斋。」予以为设供也,俄而无设,唯念佛三日而已。
又闻昔有院主为官司所勾摄,堂中第一座集众救护,众以为持诵也,亦高声念佛而已。
此二事,迥出常情,有大人作略,真可师法。
「链磨场」即是禅门修行的道场,将其道场譬喻为一座冶炼精金的大火炉,在链磨场中,锻链心性,刮磨习气,期将凡情熔铸为圣智。然其链磨场也是以念佛为至简至要的修行,莲池大师赞叹说「有大人作略,真可师法」。
《竹窗随笔》又说:
隋.梁州沙门慧全,徒众五百,中一人颇粗异,全素所不录;忽自云得那含果。
全有疾闭门,其人径至榻前问疾,而门闭如故。明日复然。
因谓全曰:「师命过,当生婆罗门家。」
全云:「我一生坐禅,何故生彼?」
答云:「师信道不笃,外学未绝,虽有福业,不得超诣。」
「慧全徒众五百」,这种人物在历史上往往被称为高僧,然而岂知所学杂多(外学未绝),反而生於外道之家,可说来生不如今生,而来来生恐亦每况愈下,轮回未出难免堕落,岂不可悲。
修行目的在了脱生死,若专一念佛,必生净土,不但当生了脱生死,来生亦能成就佛果。可说简要不繁,乾净俐落,一了百了。也可知容易而又殊胜,无过净土法门。
所谓「大道至简」,无论任何法门与修行,都要删繁就简,弃难行易。
古人说:「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意思是:修行要简单专一不复杂;复杂就会繁多;繁多就会搅扰疲累;搅扰疲累就会忧虑烦恼;忧虑烦恼就不能救,不能自救何能救人!
古人又说:「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意思是:修行如果不专一而杂多,就不聚焦,不易有效,甚而走入歧途,一去不返,迷失不救!
一个法门的能够人间化,生活化,普遍化,久远化,为普罗大众所乐於接受的,往往都是「简而不繁,易而不难,下手易成功高,用力少得效速」的简单易行的法门,而这样的法门唯有净土宗的念佛法门。
这样的解说,只是提供一个可贵的讯息,让人选择,并非否定或排斥其他的行法。
《观经》说: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善导大师说:
普劝有缘常念佛,观音大势为同学;
若能念佛人中上,愿得同生诸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