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

  1. 乃至十念
  2. 欲生我国
  3. 至心信乐
  4. 十方众生
  5. 设我得佛
  6.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摘自《阿弥陀佛四十八题》—名号度生的佛)
  7. 念佛最吉祥
  8. 念佛专一与冥阳两利
  9. 弥陀独有现当二益:跨壕沟喻、收稻谷喻
  10. 净土宗的解脱观
  11. 「至心」的重要
  12. 僧团的僧格与生活
  13. 富楼那布教的信念
  14. 我是耕耘心田的劳动者
  15. 202309戒子勉言(戒子前往受戒之前所讲)
  16. 《触光柔软》二-前言
  17. 引业与满业
  18. 念佛能怎样
  19. 三在释(三)
  20. 凡夫的意义与念佛安心立命
  21. 「人生目的」与「後生大事」
  22. 慧净法师疫情勉言
  23. 今生今世能够成就的法门
  24. 2022新年讲话
  25. 《般舟赞》的惭谢与念佛
  26. 光明遍照六特色
  27. 与佛同负一轭
  28. 五篇短文
  29. 念佛先要认识佛
  30. 佛诞节,要如何报佛恩
  31. 常念佛的好处
  32. 六令
  33. 念佛与善恶
  34. 2021 新年讲话
  35. 出家难能可贵(2020年12月31日,剃度开示)
  36. 出家颂
  37. 念佛人六不四平
  38. 念佛过端午 随顺弥陀的呼唤
  39. 求道的标志
  40. 念佛简易殊胜普及
  41. 人生是苦
  42. 无常.悔惧.信者花开
  43. 人生的实相
  44. 被弥陀爱 被弥陀珍惜
  45. 二种深信、触光柔软、感恩欢喜
  46. 「生存目的」与「世人薄俗」
  47. 证果无人
  48. 恶人罪魁
  49. 莲花五德
  50. 弥陀的救度与利益
  51. 光明第一之由
  52. 净土宗的刚骨——要门与弘愿
  53. 下品下生深义——净土宗之精华
  54. 二种成佛法
  55. 念佛人的因果
  56. 老人功课 愈简愈妙
  57. 本怀中的本怀
  58. 佛的智慧慈悲愿力
  59. 一心不乱
  60. 爱的属性
  61. 说 爱
  62. 剃度文疏
  63. 善导示现 合掌大佛
  64. 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念佛
  65. 《善导大师略传》补遗
  66. 梦见善导 归入念佛
  67. 善导示现 古塔古佛
  68. 善导大师 弥陀化身
  69. 慧净法师答问(五)
  70. 慧净法师答问(四)
  71. 慧净法师答问(三)
  72. 慧净法师答问(二)
  73. 慧净法师答问(一)
  74. 善导大师年表增订
  75. 和的重要
  76. 净土法门 机法二信
  77. 万行不凭凭念佛
  78. 敬亭山弘愿寺奠基典礼贺电
  79. 净土宗要义
  80. 净土宗「澳门 净土宗学会」赞颂辞
  81. 净土宗「净宗讲堂」赞颂辞
  82. 净土宗「太平念佛堂」赞颂辞
  83. 净土宗「佛山念佛会」赞颂辞(二)
  84. 净土宗「中山念佛堂」本尊赞颂辞
  85. 净土宗「蔴涌念佛会」赞颂辞
  86. 净土宗「佛山念佛会」赞颂辞
  87. 净土宗「江门念佛会」赞颂辞
  88. 净土宗「汕头宗祖纪念堂」赞颂辞
  89. 净土宗「汕头念佛会」赞颂辞
  90. 净土宗「澳门念佛会」赞颂辞
  91. 净土宗「香港慧莲净苑」赞颂辞
  92. 弥陀讲堂缘起
  93. 黄英夫居士告别式说法文
  94. 净嵩法师树葬法语
  95. 岁末新春勉言
  96. 为莲友写诗偈二首
  97. 示病友法语
  98. 《念佛感应录》按语
  99. 月丽中天 影现万水
  100. 信仰之光
  101. 弥陀与我 一体不离
  102. 弥陀救度
  103. 不论如何
  104. 与佛同在
  105. 念佛偈颂
净土宗
慧净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慧净法师 > 短文
top

短文

慧净法师答问(五)

--略谈净土宗的戒律与行持

 

 

问:本宗念佛人的戒律、行持是什麽?如何展现、宣达?让社会大众清楚明白,并经得起教界的检验。

 

       答:凡建立一个宗派,必须有类似「教章」的内涵,否则表示还没有条件成为一宗一派;其中也必须有本宗的戒律观。

 

       我有编「净土宗教章」,其中本宗戒律观,就在第十五、十六则,意即「宗风一」(真谛)、「宗风二」(俗谛)。

 

       「宗风一」(真谛)是就往生极乐世界的教证而言。

 

       「宗风二」(俗谛),是念佛人尚未往生极乐世界,还在娑婆五浊恶世过生活,与家人、亲友、社会相处的具体条文。我提出六点,这一些内涵都是经文佛所说以及古圣先贤之言。

 

       这六条是适合普遍社会大众的,而出家众因为现出家相,必须有出家众的威仪与心态,所以我要求出家众都要背诵「宗风二」(俗谛),并且增加四则成为十条。

 

       「宗风一、二」我鼓励大众都要背起来。其中「宗风二」,目前出家众每半个月就要聚会一次,在早上七点半先分成三组,每个人都各背一次,再集合在一起,由我跟他们讲话、讨论。

 

       有关「宗风二」的内涵,也有出版一本书--《触光柔软》,这本书大部分都是我对出家众阐释宗风的内容。

 

       「宗风」就是我们的戒律。

 

       为什麽不用「五戒十善」呢?因为「五戒十善」是一般通途基本的戒,大家都耳熟能详,只是其中比较细腻的地方,必须另有条文规范,所以我就写出「净土宗宗风」。而且「五戒十善」其实是不易受持的。

 

       近代高僧弘一大师修持律宗,以净土为归,行持非常好。最後吐露心情,说自己「比丘二百五十戒」固然做不到,连「五戒十善」也做不到,顶多只能做个「多分」的优婆塞。

 

       受五戒、持五戒的居士,如果五戒通通做满,就是满分的优婆塞;如果受其中四条、三条,就是「多分」;一条、二条,就是少分。   

   

       这是一个老实修行人有实际的修行、反省,才讲得出来的话。不然,连自己是多分、少分或是比丘,都茫然不清楚,只有去实践,才晓得我做到哪里?甚至能做到、不能做到?

 

       先不讲十善、菩萨戒,就五戒来说,我们都有受,可是我们是做不清净、不圆满的,如果没有严格要求去做,当然看不出来做得到或做不到,一旦严格要求,就泾渭立判了。

 

       所以我们不以「五戒十善」规范,但这十条宗风就尽量去做。这十条也不是说能做得好,而是尽量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有句话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又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就是这样的心态。

 

       我要求出家众每一天背一次,同时思惟它的道理,每半个月大家一起背,把它的道理落实在自己的三业行为上,乃至生活上,就是把这些精神内涵「融为骨髓,化成个性」。

 

       我们的生命是什麽?旷劫以来第八识(阿赖耶识)中的「贪、瞋、痴、慢、疑」就是我们的生命、真实的自我。我们的起心动念都是从「贪、瞋、痴、慢、疑」展露出来的。第七意识执着第八识为我,又推动第六意识去造作。第六意识有分别、记忆、判断的功能,我们用第六意识闻经判教,就晓得善恶,行善去恶、趋吉避凶。但学佛者,如果没有时时刻刻去反观自省,第六意识所了解的再怎样深入经藏,都不得力,因为,都是第七意识在当家做主。第七意识本来就执着我,把阿赖耶识中许多恶种子执着为我本身,所以动不动流露出来的都是阿赖耶识中恶的种子。

 

       学佛人、修行人,如果灾难不能免除,命运不能改变,都是第六意识所懂的教理没有应用落实在三业行为上。

 

       所以,学佛人把了解的道理,时刻观心反照,逢缘遇境,就以此做为标准,去面对人事物,而不是以生生世世以来的习气做主。

 

       阿赖耶识中「贪、瞋、痴、慢、疑」的恶种子就是习气。习气也有好的,但讲习气,大部分都指不好的。习气不好,人就容易比较、计较、不平、不满、抱怨、生气,还有悭贪不肯布施,瞋恨不肯容忍。这些都是习气在做主。

 

       学了佛,了解要破除悭贪、培养慈悲心,要守戒、忍让、谦卑,不使贪瞋痴放肆横行。

 

       所以我们就以「宗风二」(俗谛)要求自己。当然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比如「宗风二」第六条--「学佛大悲心,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这一条,当然做不到。阿弥陀佛发愿时,是圣种性菩萨(第八地到第十地菩萨),成佛之後,又是佛中之王,佛中之王所做的,我们怎能做得来?因此我们就是学习。所以「宗风二」第一点就说「对弥陀恭敬信顺」,这是最基本的,因为弥陀是我们的本尊,我们依靠祂、向祂学;接着就要「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

 

       这一系列在《触光柔软》中多少有阐释到,可以参考。

 

       所以我们的戒律观,就是我们的宗风;行持,就是行持「宗风一」(真谛)、「宗风二」(俗谛)。也就是说往生之道,专一念佛;处世之道,就以「宗风二」做为准则。自己既以此来展现,也以此来宣导,自信教人信。

 

       自己的三业行为不好,首先,别人就不会起恭敬心,你说的法,也不会接受了。往往肯定你的法,是因为你的行持好;如果行持不好,不管你以前说的法有多好,也当下失效了。

 

       所以,布教者首先三业行为要端正,而且要极其谦卑柔和,不贡高,不傲慢,不以自己多能为胜。儒家说「身教者从,言教者讼」、「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摘录自2012年2月1日,净宗书院座谈开示)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