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舟赞》的惭谢与念佛
《般舟赞》前序一开头便说:
大须惭愧!释迦如来实是慈悲父母,种种方便,发起我等无上信心。
又,说种种方便,教门非一,但为我等倒见凡夫。
若能依教修行者,则门门见佛,得生净土。
种种法门皆依释尊之所宣说,其目的都在於为了今日愚痴、罪恶之凡夫。如赞偈所言:「门门不同八万四,为灭无明果业因」;又言:「佛教多门八万四,正为众生机不同」。
所谓「种种方便」,从结论而言,广亘一大佛教,凡夫若无方便,则难以发起「信受弥陀救度」之无上信心。越知圣道门自力教之难行,越起净土门他力教之信心。我等愚恶凡夫依此慈悲方便,而得难得之无上信心,则释尊之大恩甚深。
为谢此恩德而撰此赞偈,从赞偈的段落,处处可以看出对佛恩屡显报谢的情怀。如:「相续念佛报师恩」、「今日见佛释迦恩」、「长劫赞佛报慈恩」、「得生净土报师恩」、「唯知惭贺释迦恩」、「特蒙知识释迦恩」、「念报慈恩常顶戴」、「碎身惭谢报慈恩」、「碎身惭谢释迦恩」、「长时长劫报慈恩」等,最後来到〈後序〉也以「常怀惭愧、仰谢佛恩」为结束。
总之,一大佛教,别依《观经》定散之种种善巧,令我等发起比一代佛教更难信之无上信心,完全是释尊之恩德,此恩不能不报。
又言:
欲生净土,必须自劝劝他,广赞净土依正二报庄严事;
亦须知入净土之缘起、出娑婆之本末。
此是大师在世时,异学异见之人,执着净秽不二之圣道门,轻视诽谤舍此往彼之净土门。因此大师不得不诫饬之,说明释尊说种种法门,唯为迷倒凡夫,使其发起无上信心。
对所有学佛者而言,释迦实是父母,修行人是兄弟,因此应停止是非之议论,而赞叹弥陀依正之功德,以其赞叹之起行,助成本愿之念佛。在此依《观经》之规则,自己赞叹佛恩,同时也劝人念佛,如同自己行道赞叹。
总之,是为了自劝劝他,而广赞净土之依正庄严,并且为了使我等愚恶凡夫知道入净土、出娑婆之缘起本末,也为了报谢释迦、弥陀二尊之恩德而撰述《般舟赞》。若知出离娑婆进入净土之缘起本末,更能断除疑惑;若得无疑之身,更不得不报谢佛恩,故述此赞文。赞叹即是知恩报德,而其主体唯是般舟三昧(弘愿念佛)之行法。
《观经》是说观法的经典,但实际是在赞叹极乐依正,使人欣慕而劝净土之愿生;依《观经》而广赞净土之依正是《般舟赞》一部之大纲。为使漏於一代教法之愚恶凡夫愿生净土所发起之弥陀本愿,即是「出娑婆之本末,入净土之缘起」,此为其大意。
总之,是依《般舟三昧经》显明念佛,依《净土三经》而作赞叹。
亦即《般舟赞》之文,其主体是「无上信心」之上的起行,其赞叹也是从无上信心所显现的赞叹;如最初所述「发起我等无上信心」之信上所赞叹之行。
善导大师之目的,上者为报谢二尊,释迦、弥陀之宏恩;下者为广劝行者,使其愿生弥陀净土。并且广赞净土,使其信知入净土之缘起、出娑婆之本末。
善导大师之真意在於信上之起行,为使进入弘愿之机,闻之而尽速了知入净土之缘起、出娑婆之本末而信顺弥陀本愿;又为引导不能进入弘愿之人,共同发起信顺之心而归入净土门是《般舟赞》之大意。
最後来探讨「忏悔心」,《般舟赞》实是广述惭愧、忏悔之赞偈,这不只限於《般舟赞》,在善导大师其他着作也可看到。现在试着检讨《般舟赞》中所言之惭愧、忏悔之意义。善导大师於《般舟赞》〈前序〉之开头说:
敬白一切往生知识等,大须惭愧。
〈後序〉之结语劝诫:
行者等,努力努力,勤而行之。常怀惭愧,仰谢佛恩,应知。
由此可知大师惭谢佛恩之情,前後呼应,始终一贯。这是大师机法二种深信的真诚告白,也是大师知恩报德的永怀惭谢。也可知善导大师在此《般舟赞》如何地强调惭愧、忏悔,可说《般舟赞》是「惭愧的赞偈」。从来善导大师的净土教被说是忏悔的佛教,这若只从《般舟赞》来讲,可说是以报谢佛恩为内容的忏悔。
《般舟赞》一部所劝对知识、释迦报恩之心,是从「大须惭愧」一句开始。总之,《般舟赞》中善导大师说:「碎身惭谢释迦恩」、「唯知惭贺释迦恩」、「碎身惭谢报慈恩」、「常怀惭愧,仰谢佛恩」。如是将释迦恩、佛恩、慈恩之报谢并举,是应该注意的。
「惭愧」是心中之羞耻,《涅盘经》是以三点来说明;在此可以看出是从「惭愧」之语意一转而成为「感谢」之谢恩之意。从「惭谢」、「惭贺」之熟语来看,可以想像到不只耻於自身之罪,也含有抱歉而感谢,感谢而庆贺之意。若向着释迦之恩、佛恩而感谢的话,其恩之广大不能计知,对此,自身之力实在是太薄弱,而必然生起惭愧。
龙树菩萨於《十住毗婆沙论》卷二解释为「惭愧名为喜羞耻」,实在相当得当。此「惭贺」之语,除了《般舟赞》之外别处未见,於善导大师而言,对般舟三昧乐信仰的欢喜,多次亲切表述对佛恩惭贺之心情。如善导大师说:「念念时中常忏悔,终时即上金刚台」、「念念称名常忏悔」,这都是很有名的念佛与忏悔之关系的偈语。
道绰大师已於《安乐集》说:「计今时众生,即当佛去世後第四五百年,正是忏悔修福,应称佛名号时者。若一念称阿弥陀佛,即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念既尔,况修常念,即是恒忏悔人也。」(安乐集卷上,第一大门,一教兴所由)道绰大师从所谓「今时众生」之定规而劝导称名与忏悔。
善导大师於此「念念称名常忏悔」之前而言:
得免娑婆长劫难,特蒙知识释迦恩,
种种思量巧方便,选得弥陀弘誓门,
一切善业回生利,不如专念弥陀号。
之後很长的叙述地狱之苦相,也是从此文所发起。「随顺佛教」是善导大师常常劝导的,今日能入弥陀之弘誓,全是释尊之恩德。
此土是长劫污染受苦之国土,而极乐是永恒清净安乐的国土,知入净土之缘起、出娑婆之本末是主眼。在此叙述弥陀弘愿门的念佛,强调「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所谓「种种思量巧方便,选得弥陀弘誓门」是承接〈前序〉最初所言之「释迦如来实是慈悲父母,种种方便,发起我等无上信心」。
如前所述,报谢释迦、弥陀二尊之恩德,是贯串一部之语;而惭愧、忏悔也是尽於此之报谢佛恩,而且此之称名既是弥陀之弘誓愿,则也可说念念称名即是显明忏悔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