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至十念
「乃至十念」,〈第十八愿成就文〉解释为「乃至一念」。
四种念佛中之「称名念佛」。乃至临终十念一念亦得往生。
「乃至十念」有二意:
一、乃至平生之机,则上尽一形之念佛;
二、乃至临终之机,则下至十声一声一念之念佛。
简言之,即是「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一念」。
也就是长在一生、短在临命终才遇到这个法门,而十声一声的称念弥陀名号,如《观经》所说「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乃至」者,上包一形,下包一念。善导大师《观经疏》言:
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从多向少)
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从少向多)
大意者:一发心以後,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以阿弥陀佛主要救度的对象而言,古德说「本为凡夫,兼为圣人」,也就是以凡夫为主要救度的对象,而凡夫之中更以救度造罪之人最为急切,因为圣人不需佛救,善人还在善道,只有罪恶之人不立即救度,下生必堕三恶道,因此大悲之佛特别悲愍。如善导大师所说:
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因此阿弥陀佛第十八愿所说之「十方众生」是以罪恶之人为基准,而「乃至十念」是以临终之十念或一念为基准。故此「十方众生」与「乃至十念」二句有「三举三摄」的涵义,亦即举出「恶人、临终、十念」,含摄「善人、平生、多念」:
第一、举恶摄善:显恶人念佛尚救,何况善人念佛。
第二、举临终摄平生:显临终念佛尚救,何况平生念佛。
第三、举少摄多:显临终少念尚救,何况平生多念。
阿弥陀佛的救度是以恶人、临终、十念的往生,来反显善人、平生、多念更能往生。
如果阿弥陀佛救度的对象,是以善人、平生、多念为标准的话,那我们能往生吗?不能。就「善人」而言,谁敢说自己是善人?就「平生」而言,到底是从什麽时候算起?以几岁为标准?就「多念」而言,到底是以多大的数目为标准?如果我们念不到那个数目,岂不是不能往生了?
所以,阿弥陀佛的标准是以恶人、临终、十念算起的,意思就是:标准很低,几乎没有门槛,所有的人都能够念佛,所有的人都能够被救,所有的人都能够往生,没有一个众生是会被舍弃的。所以,任何人、任何时、任何处都有获救的希望。
念佛当下即是乘佛愿船,非念而後乘愿船,亦非念至功夫成片方乘愿船,亦非平生念佛,至临终方乘。念佛即与佛愿相应,念佛即蒙佛光摄取不舍。
欲生我国:目标;乃至十念:方法。既指目标,又示方法。
王慧常《追念我的师父——印光大师》一文说:
二十五年冬,大吐血一次,时人命只在呼吸间。
然省察自心,一不慌张,二不恐惧,但觉佛尚未念好为憾。
癒後与一缁友朝江浙诸山,至苏谒师禀告病危时心理。
师闻之,大喝曰:「汝若如此想,西方去不得矣!甚麽叫念好,十念当往生!」
由「乃至十念」,可以体会出阿弥陀佛的本愿大悲救度,无有极限,是绝对性的平等而又没有任何条件,无一人不救,无一人不生。
(摘自《阿弥陀佛四十八题》—名号度生的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