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

  1. 乃至十念
  2. 欲生我国
  3. 至心信乐
  4. 十方众生
  5. 设我得佛
  6.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摘自《阿弥陀佛四十八题》—名号度生的佛)
  7. 念佛最吉祥
  8. 念佛专一与冥阳两利
  9. 弥陀独有现当二益:跨壕沟喻、收稻谷喻
  10. 净土宗的解脱观
  11. 「至心」的重要
  12. 僧团的僧格与生活
  13. 富楼那布教的信念
  14. 我是耕耘心田的劳动者
  15. 202309戒子勉言(戒子前往受戒之前所讲)
  16. 《触光柔软》二-前言
  17. 引业与满业
  18. 念佛能怎样
  19. 三在释(三)
  20. 凡夫的意义与念佛安心立命
  21. 「人生目的」与「後生大事」
  22. 慧净法师疫情勉言
  23. 今生今世能够成就的法门
  24. 2022新年讲话
  25. 《般舟赞》的惭谢与念佛
  26. 光明遍照六特色
  27. 与佛同负一轭
  28. 五篇短文
  29. 念佛先要认识佛
  30. 佛诞节,要如何报佛恩
  31. 常念佛的好处
  32. 六令
  33. 念佛与善恶
  34. 2021 新年讲话
  35. 出家难能可贵(2020年12月31日,剃度开示)
  36. 出家颂
  37. 念佛人六不四平
  38. 念佛过端午 随顺弥陀的呼唤
  39. 求道的标志
  40. 念佛简易殊胜普及
  41. 人生是苦
  42. 无常.悔惧.信者花开
  43. 人生的实相
  44. 被弥陀爱 被弥陀珍惜
  45. 二种深信、触光柔软、感恩欢喜
  46. 「生存目的」与「世人薄俗」
  47. 证果无人
  48. 恶人罪魁
  49. 莲花五德
  50. 弥陀的救度与利益
  51. 光明第一之由
  52. 净土宗的刚骨——要门与弘愿
  53. 下品下生深义——净土宗之精华
  54. 二种成佛法
  55. 念佛人的因果
  56. 老人功课 愈简愈妙
  57. 本怀中的本怀
  58. 佛的智慧慈悲愿力
  59. 一心不乱
  60. 爱的属性
  61. 说 爱
  62. 剃度文疏
  63. 善导示现 合掌大佛
  64. 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念佛
  65. 《善导大师略传》补遗
  66. 梦见善导 归入念佛
  67. 善导示现 古塔古佛
  68. 善导大师 弥陀化身
  69. 慧净法师答问(五)
  70. 慧净法师答问(四)
  71. 慧净法师答问(三)
  72. 慧净法师答问(二)
  73. 慧净法师答问(一)
  74. 善导大师年表增订
  75. 和的重要
  76. 净土法门 机法二信
  77. 万行不凭凭念佛
  78. 敬亭山弘愿寺奠基典礼贺电
  79. 净土宗要义
  80. 净土宗「澳门 净土宗学会」赞颂辞
  81. 净土宗「净宗讲堂」赞颂辞
  82. 净土宗「太平念佛堂」赞颂辞
  83. 净土宗「佛山念佛会」赞颂辞(二)
  84. 净土宗「中山念佛堂」本尊赞颂辞
  85. 净土宗「蔴涌念佛会」赞颂辞
  86. 净土宗「佛山念佛会」赞颂辞
  87. 净土宗「江门念佛会」赞颂辞
  88. 净土宗「汕头宗祖纪念堂」赞颂辞
  89. 净土宗「汕头念佛会」赞颂辞
  90. 净土宗「澳门念佛会」赞颂辞
  91. 净土宗「香港慧莲净苑」赞颂辞
  92. 弥陀讲堂缘起
  93. 黄英夫居士告别式说法文
  94. 净嵩法师树葬法语
  95. 岁末新春勉言
  96. 为莲友写诗偈二首
  97. 示病友法语
  98. 《念佛感应录》按语
  99. 月丽中天 影现万水
  100. 信仰之光
  101. 弥陀与我 一体不离
  102. 弥陀救度
  103. 不论如何
  104. 与佛同在
  105. 念佛偈颂
净土宗
慧净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慧净法师 > 短文
top

短文

凡夫的意义与念佛安心立命

一、凡夫的意义

  净土教中,对於被救度的人称为凡夫。

  凡夫虽然一般是指凡庸的、平平凡凡的一般人,但这个词语是梵语pṛthagjanaiḥ的翻译语,直译则为异生。

  「异生」是指出生於种种相异不同的世界者。「不同的世界」是指六道,也就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人。依烦恼而起业,转生於六种不同的世界,所以叫作异生。

  以大乘佛教而言,勤苦修行的大乘菩萨,从初发菩提心开始刻苦修行,一直到达证悟的过程,分为五十二阶位。五十二阶位是指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觉位、妙觉位。其中十地之初称为初地,又称欢喜地、不退转地、阿惟越致、阿鞞跋致,是指进入此初地阶位的菩萨,不会再次退回到十回向位或十信位。所以初地以上者称为圣者,而未达初地的十回向、十行、十住、十信位者统称为凡夫。这是因为进入初地,初得无漏智(没有染污的智慧),证悟一分法性,而成为圣者,因为长养佛智的同时,也普遍摄化一切众生的缘故,所以叫作十圣或地上菩萨。

  与此相对,初地以前的菩萨叫作凡夫,其中最初的十信位者为外凡,十住、十行、十回向位者为内凡,还未进入十信位者为底下凡夫,也称为底下薄地凡夫,又称为信外轻毛凡夫。依据《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大正藏二六卷二三六页)说:

  远离圣人法,染着身见等,住五欲资生,故名凡夫人。

  疏远圣人之法,住於我见者称为凡夫。所谓依烦恼,而生起我欲我见等,而叫作烦恼迷惑的人。於《法华经》中,认为这样的凡夫是不能救度者,《法华经》〈譬喻品〉(大正藏九卷一五页)说:

舍利弗,骄慢懈怠,计我见者,莫说此经。
凡夫浅识,深着五欲,闻不能解,亦勿为说。

  凡夫智慧浅,执着五欲(财欲、色慾、名誉欲、饮食慾、睡眠欲)故,即使听闻《法华经》的教法,也不能够理解。因此,以《法华经》的教理而言,凡夫是不能被救度的。

  「烦恼」是梵语kleśa的汉译,也翻译为「惑」。这被认为是佛教中所说的人类(众生)恶的根源,对於想要达到证悟这一佛教的终极目的,此烦恼则成了障碍的精神作用。这使人类(众生)的身与心,烦、恼、扰动、混乱、迷惑、染污之故,所以被认为是不善之物。此烦恼使众生起惑、造业、受六道轮回的苦报,长时持续在迷妄的世界中。所以,除非断除此烦恼,否则不能证悟,不能出离六道轮回。因此,在佛教的修道中,烦恼的断与不断成为了中心话题。

  此烦恼通常是指贪欲(不满足的我欲)、瞋恚(憎怒)、愚痴(不明道理)之三毒烦恼,再加高慢、疑心、恶见三者,称为六烦恼,或说为见思惑(迷惑於三世的道理),尘沙惑(如尘和沙般多的惑),无明惑(无智之惑)三惑,更可细分为百八烦恼。

  所谓百八烦恼,是烦恼的数量算起来有百八。关於此计算方式有不同的说法,其一,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六种感觉器官)各有苦、乐、舍(不苦不乐)的三种作用(受业),共计为十八的数量。又,六种感觉器官也各有好、恶、平(无好无恶)的三种感情,所以合为三十六。因为此三十六种感觉器官的作用横亘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以总计为百八的数量。此外,又说为八万四千烦恼,说明此烦恼非常多。又根据烦恼的作用,也可称其为随眠、惑、染、漏、结、缠等。

  总之,这些烦恼使得众生住於迷妄的世界,障害向证悟前进的正道。所以,只要这些烦恼没有完全断灭,就不能脱离轮回,达到证悟。因此,佛教修行的中心是在於如何断除烦恼。小乘佛教论见道所断、修道所断,大乘佛教则论顿断、渐断。

 

二、救度凡夫的念佛法门

  综上所述,凡夫虽被称为是烦恼者,浅识者,执着五欲者,染着身见者,而且还被认为是难救度者。但是净土宗的开宗祖师善导大师依据净土三经,阐释即使是这样的凡夫,也能因为专一念佛而被阿弥陀佛救度,往生阿弥陀佛真实高妙的报土,而提倡「本愿念佛,凡夫入报」说。

  不论是佛在世或佛灭後,不论男女贵贱、出家在家、善人恶人,所有众生都是凡夫。可说此凡夫是「罪障造恶凡夫」、「具足烦恼凡夫」。

  「罪障造恶凡夫」一语,是依据善导大师《观经疏.散善义》中所说的现实之人:「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具足烦恼凡夫」一语,是依据善导大师《往生礼赞》所说「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可说凡夫是具足烦恼者。

  善导大师认为现实的人都是「罪恶烦恼凡夫」。此外,同时认为大乘佛教中所说的浅识者、执身见者,也是「罪恶者」、「具足烦恼者」。於是,善导大师针对造罪造业的罪恶凡夫,具足烦恼的凡夫,开展了最合适、最好的弥陀救度的念佛法门。

  所以,弥陀救度的对象,是以造罪造业的凡夫为优先,此凡夫是指所有现实中的人。亦即不分男女贵贱、出家在家、善人恶人,都是罪恶凡夫、具足烦恼的凡夫。

 

三、念佛人的自觉

  以净土宗而言,所有一切的烦恼是在往生弥陀净土之後便可完全断除,并且证悟成佛。这是因为末法今时的下根下智凡夫,现世中无论如何都断不了烦恼的缘故。因此,先往生净土,之後断烦恼,得证悟。

  善导大师《观经疏.散善义》中,机深信说:

  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具足烦恼凡夫」,这种深信的「凡夫」,是指自觉「自身是烦恼的存在」的「自觉凡夫」,能够深入反省并自觉现实自身的苦恼和迷惑的凡夫。即,深刻自觉我是具足烦恼的凡夫,叫作机深信的凡夫。

  这是主体性的自觉自己的恶业罪业的心境,是深信自己具有这样的罪业,这是对现实永远无助的自己,深重罪业的自我反省。

  日本法然上人在其《登山状》中对此心境说:

流浪三界之中,往何界乎?不遇释尊之出世;
轮回四生之间,受何生乎?不闻如来之说法。
未参华严开讲之筵,亦未列般若演说之座;
未临鹫峰说法之庭,亦未至鹤林涅盘之场。
我宿舍卫三亿之家乎?我住地狱八热之底乎?
可惭可耻!可悲可伤!

  讲述了自身流浪於迷界之三界间,对於不能生在佛世,不能亲闻佛法而感到悲叹的心情。

  此心境是将自己从旷劫以来流转生死,迷於三界六道的世界,主体性的自觉境地,明显的表露出来。这是自身因为烦恼而流转於生死世界的存在,又因为没有遇到佛的教法,而屡犯罪业的自己罪业之自觉心境。

  如上所述,罪业恶业的自觉是对自己的主体性自觉,认为自己是愚痴者,是罪恶者,是具足烦恼者,换一种客观的角度来看,可以认为这是极为虔敬的念佛者。如法然上人自称是「愚痴法然」、「十恶法然」,又说「法然非三学之器」,虽然以这样的文字流露自己的自觉,但绝对不是说法然上人是愚痴无智的人。在当时法然上人被大众尊崇为戒德优秀的高僧,是被称为「智慧第一的法然」而被尊敬的人。

  虽然又自称「十恶的法然」,但法然上人绝对不是去做如杀生、偷盗、邪淫等十恶的人。法然上人是念佛的圣者、清净僧。

  所以,主体性的自觉到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的人,这种人是信心极深的念佛者。这主体性的罪恶之自觉就是机深信的内容,可以说此人是具足深心的虔敬念佛人。

 

四、念佛是安心立命的生活方式

  阿弥陀佛大悲无尽,愿力深广,为了主动、平等、无条件的救度三世十方,所有一切罪苦的凡夫众生,而发四十八愿;又为了完成四十八愿,而经过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在十劫之前,终於愿行圆满,而成为阿弥陀佛,他的净土名为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是梵音,翻译成中文就是无量寿佛与无量光佛。

  「无量寿佛」之意,在於显示时间上永远救度三世众生;

  「无量光佛」之意,在於显示空间上普遍救度十方众生。

  释尊极为赞叹阿弥陀佛光明的殊胜超绝。释尊在《无量寿经》说:

  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在《阿弥陀经》说: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在《观无量寿经》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在《大阿弥陀经》说:

  阿弥陀佛光明,最尊、第一、无比,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

  又说:

  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

  释尊如此绝对性的赞叹阿弥陀佛的光明,无非是在於显示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光明,能够救度三世十方所有一切罪苦的凡夫众生,不受任何障碍。

  所以善导大师《观经疏》说:

  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

  又说:

  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诸邪业系,无能碍者。

  阿弥陀佛以他的光明名号救度众生,任何罪苦众生,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一声一念,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光明名号,阿弥陀佛就以无碍的光明摄取不舍,平生之时保护他,使他逢凶化吉;临终之时接引他,使他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念佛人永远不再六道轮回,而且现生得安乐,命终生极乐。弥陀名号度生,众生念佛往生,因此,念佛不但是易行,而且殊胜,因为今生便得往生极乐,并且在极乐世界便能断烦恼证菩提。

  因此,关於人的生死问题,生(老病)之苦与死之苦,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生苦的种种相状,只要信受弥陀大悲救度而专称弥陀佛名的念佛,虽然还有四苦八苦的现象,但已是此生无有忧苦的人生了。因为:

  生则安心念佛,死则往生净土。
  轮回既然断除,此生便无忧苦。

  所谓「此生无忧苦」的生,是指虽然还处於生死的世界,但已经是不执着於生,也不执着於死,无畏生死,安心立命的人生了。

  又,这是欢喜信受弥陀救度的人生,也是常怀惭愧仰谢佛恩的人生。

  如此,「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的信佛念佛,便是安心立命的生活方式。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