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

  1. 乃至十念
  2. 欲生我国
  3. 至心信乐
  4. 十方众生
  5. 设我得佛
  6.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摘自《阿弥陀佛四十八题》—名号度生的佛)
  7. 念佛最吉祥
  8. 念佛专一与冥阳两利
  9. 弥陀独有现当二益:跨壕沟喻、收稻谷喻
  10. 净土宗的解脱观
  11. 「至心」的重要
  12. 僧团的僧格与生活
  13. 富楼那布教的信念
  14. 我是耕耘心田的劳动者
  15. 202309戒子勉言(戒子前往受戒之前所讲)
  16. 《触光柔软》二-前言
  17. 引业与满业
  18. 念佛能怎样
  19. 三在释(三)
  20. 凡夫的意义与念佛安心立命
  21. 「人生目的」与「後生大事」
  22. 慧净法师疫情勉言
  23. 今生今世能够成就的法门
  24. 2022新年讲话
  25. 《般舟赞》的惭谢与念佛
  26. 光明遍照六特色
  27. 与佛同负一轭
  28. 五篇短文
  29. 念佛先要认识佛
  30. 佛诞节,要如何报佛恩
  31. 常念佛的好处
  32. 六令
  33. 念佛与善恶
  34. 2021 新年讲话
  35. 出家难能可贵(2020年12月31日,剃度开示)
  36. 出家颂
  37. 念佛人六不四平
  38. 念佛过端午 随顺弥陀的呼唤
  39. 求道的标志
  40. 念佛简易殊胜普及
  41. 人生是苦
  42. 无常.悔惧.信者花开
  43. 人生的实相
  44. 被弥陀爱 被弥陀珍惜
  45. 二种深信、触光柔软、感恩欢喜
  46. 「生存目的」与「世人薄俗」
  47. 证果无人
  48. 恶人罪魁
  49. 莲花五德
  50. 弥陀的救度与利益
  51. 光明第一之由
  52. 净土宗的刚骨——要门与弘愿
  53. 下品下生深义——净土宗之精华
  54. 二种成佛法
  55. 念佛人的因果
  56. 老人功课 愈简愈妙
  57. 本怀中的本怀
  58. 佛的智慧慈悲愿力
  59. 一心不乱
  60. 爱的属性
  61. 说 爱
  62. 剃度文疏
  63. 善导示现 合掌大佛
  64. 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念佛
  65. 《善导大师略传》补遗
  66. 梦见善导 归入念佛
  67. 善导示现 古塔古佛
  68. 善导大师 弥陀化身
  69. 慧净法师答问(五)
  70. 慧净法师答问(四)
  71. 慧净法师答问(三)
  72. 慧净法师答问(二)
  73. 慧净法师答问(一)
  74. 善导大师年表增订
  75. 和的重要
  76. 净土法门 机法二信
  77. 万行不凭凭念佛
  78. 敬亭山弘愿寺奠基典礼贺电
  79. 净土宗要义
  80. 净土宗「澳门 净土宗学会」赞颂辞
  81. 净土宗「净宗讲堂」赞颂辞
  82. 净土宗「太平念佛堂」赞颂辞
  83. 净土宗「佛山念佛会」赞颂辞(二)
  84. 净土宗「中山念佛堂」本尊赞颂辞
  85. 净土宗「蔴涌念佛会」赞颂辞
  86. 净土宗「佛山念佛会」赞颂辞
  87. 净土宗「江门念佛会」赞颂辞
  88. 净土宗「汕头宗祖纪念堂」赞颂辞
  89. 净土宗「汕头念佛会」赞颂辞
  90. 净土宗「澳门念佛会」赞颂辞
  91. 净土宗「香港慧莲净苑」赞颂辞
  92. 弥陀讲堂缘起
  93. 黄英夫居士告别式说法文
  94. 净嵩法师树葬法语
  95. 岁末新春勉言
  96. 为莲友写诗偈二首
  97. 示病友法语
  98. 《念佛感应录》按语
  99. 月丽中天 影现万水
  100. 信仰之光
  101. 弥陀与我 一体不离
  102. 弥陀救度
  103. 不论如何
  104. 与佛同在
  105. 念佛偈颂
净土宗
慧净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慧净法师 > 短文
top

短文

净土宗的解脱观

       修学净土法门,要有五个观念。

       一、因果观,二、生死观,三、无常观,四、罪恶观,五、救度观。

       这五个观,前三观是佛教各宗各派都必须具备,无此三观非佛教修行人。

       前三观为基础,加上後二观(二信),就是净土宗的信者;无此五观,难称净土宗人。

 

一、因果观

       因果是佛教的基础,不知因果不能讲解佛教,不信因果非佛教徒。

       对「因果」的无知,佛陀称之为「无明」,而对「因果」的了解称为「智慧」。

       「因果论」是佛教「业论」的基础,「因果论」是从「心」出发,与自然科学的「因果」不同。

       因与果是相伴随的,如影随形,凡走过必留下痕迹,如车轮留下车辙。

       (一)因,原因;果,结果。无因则无果,一切现象必有其因果,万中无一。非创造,非偶然,非无中生有。

       (二)因果三柱:一、善因善果,二、恶因恶果,三、自因自果(自作自受)。

       因果三柱,决定幸与不幸。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努力就成,吃饭就饱。

       我们凡做一件事,说一句话,甚至动一个念头,都是在种因;随其善恶的性质和分量,都有恰如其分的结果在後面,自己迟早总要接受其果报的。

       即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报应分为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涅盘经》说: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後悔无追。

       善报属人天道;恶报属三恶道。

       我们说法律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但法律有时也会让作奸犯科的人逍遥法外。但,在因果业报之前,为善者必获福,为恶者必遭殃,一切自作自受,任何人都逃脱不了,任何人也替代不了,所谓「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

       因果通三世,《三世因果经》说: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监古知今,从现知未,三世生命,一偈可明。

       受报分三世,《大宝积经》说:

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三)因、缘、果之关系:因遇缘则果现,依缘之不同,果亦不同。如碳素以常温常压则成碳。若加以摄氏二千之高温、五万五千之气压,则成钻石。

       (四)因果无例外:如车祸,如夫妻。

       (五)第八识,如樱树。把樱花树一分一分地切断来观察,连一片花瓣也没有。即使如此,到了春天,花又盛开了。虽然当下没有,但令花盛开的「势力」就充满在树之中。势力是因,一遇到春天阳气这个缘,就会开出美丽的花。蓄积在第八阿赖耶识的业力是不灭的,只要遇其缘,则无论何时都能显现。

       (六)现在念念,含过去与未来,现在是打开未来解脱的钥匙。

 

二、生死观

       佛在《无量寿经》说得很直白透彻:

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

       古语因此说:

父母恩深终须别,夫妻义重也分离;
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

       《无量寿经》又说: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
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有代者

        古人因此说:

金也空,银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地藏经》说:

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後有报,纤毫受之。
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

       《般泥洹经》说:「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

       《涅盘经》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因果经》说: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大宝积经》说:

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地藏经》说:

天人受天福尽,有五衰相现,或有堕於恶道之者。

       《涅盘经》说:

虽复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终还堕三恶道中。

       《正法念处经》说:

无始生死中,业网覆世界。从天生地狱,从地狱生天。

       又说:「彼人若闻一切地狱所有苦恼,皆悉不堪,闻此则死。……如此阿鼻大地狱处,於千分中,不说一分。何以故?不可说尽,不可得听,不可譬喻。……无人能说,无人能听。若有人说,若有人听,如是之人,吐血而死。」

       有首偈说:

常人闻轮回,犹如手上盐;觉者闻轮回,犹如伤口盐。

       又说:「罗汉忆及地狱苦,遍身恐惧流血汗。

       佛说:「每一众生於无始生死长夜轮转,劫数不可算计,积骨成山,髓血成流,所出身血、所饮母乳多过恒河水,死此生彼,无有穷尽,不可限量,无有边际,无有出期。

       又说:「无尽轮回中,生於人道者,少如佛指甲上土;生非人者、生边地者、不知佛法者、不持戒者、从地狱饿鬼畜生命终还生地狱者、人中没生三恶道者、从天上命终生三恶道者,多如大地土。」

       《杂阿含经》说:

从闇入闇,从冥入冥,从厕堕厕,以血洗血,舍恶取恶。

       《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为何再怎样都非得解决生死不可?因为人非一死便了,死後还有六道轮回,往往是堕落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的多,再度出生为人的少。因此,死後称为「後生一大事」。古德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宗教的起源都在於人生之「苦」。产生宗教的根本原因还是在於人类之「苦」。

       佛学是解脱学,佛教是解脱苦(生死)的宗教。

       佛教核心、根本、目的:在於解决生死轮回之苦。

       佛陀大谈轮回业报,缕述生死之苦。超越生死,是佛教生死观乃至全部教义的立足点和核心。佛教明确将「了生死」作为自家之标帜。

       佛教生死观的基本思想,可以归结为由畏惧生死、正视生死而超脱生死。

       生死轮回确实是苦,是应该畏惧的。畏惧生死、战胜生死、超出生死,可谓佛教的出发点。《太子大善权经》记载,佛陀出家後对父王的表白说得明白:

我今不为生天乐故,亦复非不孝顺父母,亦无忿恨瞋恚之心,但以畏彼生老病死,为除断故,……
老病死至,岂有定时,人虽少壮,焉得免此!

       释尊痛感於人生之苦恼,轮回之无尽,无法安心,半夜离城,入山修行。

       极度正视死亡,将对生死问题的考虑解决,当做人生的头等大事,是佛教的突出特徵。

       自无始以来,众生被业力驱迫,没有休止地轮回於六道中,若非修行超出三界,这一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世上无不死之人。人生恶多善少,死後必堕恶道,虽有少数生为人天,但难以生生世世皆生人天。所谓:

一息不追,千古永往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每一众生出生入死,始终是孤独的,如《无量寿经》所说:「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佛经常说,众生轮回生死「无义利」——没有意义和价值。

       佛教将如实观察人生诸苦,如实观察生死轮回之可怕、无义利,列为佛教徒修行的重要内容。诸乘通修的「十念」(十想)法门中有「念死」,内容为想像死亡的痛苦,佛陀教导弟子「当於出入息中,思惟死想」。

       印光大师教人要时常将「死」字贴在额颅上。

       深观生死轮回之可怕、无义利,目的在厌离生死,力求超出生死,证得「常乐我净」的涅盘,是佛教生死观的精髓。在佛教看来,具有很强理性、意志力的人类,理应反省人生的缺陷和生死轮回的无义利,追求超出生死。《杂阿含经》说:

云何超越境界?谓究竟无始生死。

       超越境界,即超越生死,了结无始生死,这才是难得易失的人生之意义和价值所在。缺乏对自身存在的理性审视,不谋求超越自己存在的生死,佛陀说这是:「与畜生同死,自投黑暗。」被佛斥责为未超出动物界的「人身牛」。能思考生死问题而追求超越解脱,是人与动物之间的一大区别。

       在佛陀看来,了却生死,应当作为最重要、最急切的大事,精勤修行,争取利用这宝贵的人生,乘佛法智慧之舟,渡过险恶的生死流。《杂阿含经》佛陀反覆告诫弟子:

头衣烧燃,尚可暂忘,无常盛火,应尽除断灭!

       应该把渡过生死流看作比头和衣服着火更为急迫,因为人身难得,人命无常,今生若不能获得解脱,死後堕入轮回,则再得人身、重遇佛法,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佛教根本的意义,是要出离生死,而文字、思想、制度都是因缘所生法。

       生与死是佛教的原点。佛教只有一个:

       以「後生一大事」为开始,以「後生一大事」的解决为结束。

       唯有生死轮回的解决,是人生穷极的目的,也是学佛的最终目的。

       宗教是就死生问题给人安心立命。

       所谓哲学,是研究死亡之学。哲学者,每日皆为此而准备。

       活了一天,便是死了一天,便与阎罗王更接近一天;

       活了一年,便是死了一年,便与阎罗王更接近一年。

       人再怎样的有健康、有智慧、有学问、有道德,又有财产、有地位、有名声,这些世间价值,死时一点都用不上。

       《无量寿经》说:「大命将终,悔惧交至。

       人永远孤独不安,死时更是无助无力、黑暗绝望、恐惧痛苦。

       最後只有孤零零的面对阎罗王(自己业力)的审判。

       面对死亡时,没有演技的空间,亦无意气与骄慢,唯吐露本音。

       凡人对死难懂又忌讳,平生尽量地忘怀於死,便是一般人的心态。

       我们平生虽然忘记死,但死却不会忘记我们,且会突然袭击我们;

       我们平生虽然逃避死,但死却不会离开我们,且会突然接近我们。

       这种心态并不能解决死的问题。

       生是现在,死亦现在,现在是决定解决生死轮回之刻。

       每个人现在都踏在双叉路口上,是往极乐,还是往地狱,现在必须决定。

       一个没有信仰的人等待的是死亡,一个有信仰的人等待的是重生。

       无论是谁,心中都盼望过着快乐、幸福、安心、满足的人生,真的安心满足,唯有将死解决。

       只要不解决死的苦,人生就不能获得真正的安心与满足,也不能好好的生活。

       唯有正视死,了解它、解决它、超越它,人才能安心、快乐、幸福。

       古德说:「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今现在不达成人生之目的,度脱自己的生死,则永远失去救度的机缘。

       故学佛修行目的,在於脱离六道生死轮回之苦。

       生死不了,危险太大;轮回未出,难免堕落。因此,今生就要了脱生死大事。

       人生大事,莫如生死,而人生最难解决的,亦莫如生死。

       生死的解决是世间绝对的难事,非自力可成,唯依弥陀救度。

 

三、无常观

       无常、苦,是入道之门。观修死亡无常十分重要,且利益深远。

       佛说:

在一切想中,无常之想最为殊胜;
一切足迹当中,大象的足印最为殊胜。

       《无常经》说:

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

       《中论》说: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所谓:

积聚皆消散,崇高必堕落,会合要当离,有生无不死。

无常念念至,恒与死王居。

观无常是第一用心。

       所谓「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无常简言之就是「死」。死真正之相,不用说当然是自己的死。一切正念中,念死最尊贵。生命无常有「三根本、九原因」:

       (一)必定会死。因为:不论身分;寿命只减不增;时间短修行少。

       (二)死期不定。因为:无常比明天先到;生缘少死缘多;命脆弱,小刺可夺命。

       (三)唯佛可救。因为:死时亲人、财产、名位,学问、智慧、修行,一切无力可助。

金也空,银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父母恩深终须别,夫妻义重也分离;
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

是非成败转头空,恩怨情仇瞬眼蒙;
绿水青山依旧在,人生几度夕阳红。

人生谁都是过客,相守百年也是梦;
世上万般带不去,一双空手见阎罗。

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生老病死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

       一切的荣华富贵都是刹那间,都是过往云烟。

       王侯将相,於今安在;恩爱荣华,到此成空。

       一日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朝暮课诵中的《普贤警众偈》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生命就如石火电光,无常大火在头上燃烧,应该早日寻求出离生死大海之道。

       房子已经着火了,不可没有强烈急迫感。不要心存侥幸,以为今天过了还有明天,今年过了还有明年,却不知人命无常,生命在呼吸间,由不得人。古人说:「晴天备伞,白天备烛。」今天必须预备好。

       无常观与罪恶观:道绰大师《安乐集‧第二大门》(《圣教集》395页)以无常观与罪恶观,譬喻念佛人的心境说:

譬如有人,於空旷迥处,值遇怨贼,拔刀奋勇,直来欲杀。此人径走,视渡一河。未及到河,即作此念:「我至河岸,为脱衣渡,为着衣浮?若脱衣渡,唯恐无暇;若着衣浮,复畏首领难全。」
尔时但有一心作渡河方便,无余心想间杂。……
称名亦尔,但能专至,相续不断,定生佛前。

       三定死:善导大师《观经疏‧散善义》(《圣教集》657页)以「二河白道喻」,譬喻念佛人历程的三定死说:

当时惶怖,不复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种不免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
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

又,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於水火之难。」
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

       因此,现在就要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不等明天或未来。

 

四、罪恶观(机深信——自己罪恶的深信)

五、救度观(法深信——弥陀救度的深信)

       此二观是净土宗的核心,有此二观,就自然涵盖前面三观,因此,将此二观特别编写成〈机法深信浅说〉一文,有心之人,敬请参阅之。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