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人六不四平
- 不可自期临终瑞相;
- 不可期盼助念瑞相;
- 不可夹杂观想念佛;
- 不可期盼见佛见光;
- 不可期盼灵异境界;
- 通灵属神鬼境界,物以类聚,牵引轮回,
故不可喜好、不可追求、不可亲近。
- 四平:平凡、平常、平淡、平实。
印光大师论魔事(摘自《印光大师文钞》)
九品之观,不过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与後果耳。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为作观也。
观心之法,乃教家修观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机。
观不能作,称即获益。於此谛思,知持名一法,最为第一
切不可参入宗门,图得禅净双修之嘉名。
念佛人带着宗门气息,则得利益处少,失利益处多也。
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时,或有忽现佛像及菩萨诸天等像,但心有正念,勿生取着。
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若心中专欲见境界,则境界便多。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损。
常有境界,当是未曾真实摄心,但只做场面行持之所致。
修行切不可以躁妄心,求得圣境界现,及得种种神通。
平常专欲得见圣境,不知圣境之得,须到业尽情空地位。否则勿道所得者皆属魔境,即是圣境亦无所益,或有大损。
近人多一用功便有境界,此实多半是魔境。即令是圣境,若心地不明,理路不清,一生取着,便致误事。不是得少为足,便是着魔发狂。故经云:「不作圣心(谓己已证),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着魔发狂。
明虞淳熙在天目山高峰死关静修,久之,遂有先知,能预道天之阴晴,人之祸福。彼归依莲池大师,大师闻之,寄书力斥,谓彼入於魔遦,後遂不知矣。
须知学道人,要识其大者,否则得小益必受大损。勿道此种境界,即真得五通,尚须置之度外,方可得漏尽通。若一贪着,即难上进,或至退堕,不可不知。
闻城中有韩某者,神通广大,能知人宿因,又能令病人立即痊癒。倘一去亲近,必随彼魔力所诱,以致失正知见,增邪知见,反以一生能了生死之资用,轮转於长劫,无有出期也。
以此魔子,初则妄充悟道,人未归附。近则妄充得道,故得远近争赴。且自谓:「我所说法,令人易於得道。」故一境若狂,咸相崇奉。妄充得道,须有事实,人方肯信,故肆无忌惮,随口乱说。常为人言:「我能入定,超度亡魂,令其生天,或生净土。能知一切亡人,或生天上,或生人间及三恶道。……」由是之故,不但愚夫愚妇,靡然从风,即不明佛理之士大夫,亦以为实属得道,而归依信奉者,日见其多。纵有智者斥其狂妄,由彼邪说入人深故,了不见信。
南昌一举人之门人,在省城扶乩看病,很灵。巡抚之母有病,医药不效,因请令看。开一方,药服後,人即死矣。急令医看方,则内有反药,因拿其人来问。其人言:「此吾师某教我者。」巡抚因令其师抵偿,谓汝诬世害人,遂杀其师。